本性光明
- 格式:docx
- 大小:15.17 KB
- 文档页数:3
光明性论序文:人之成人。
识之流转。
不能成圣。
识田三毒。
毒迷六根。
迷惑真性。
导致流转。
不断轮回。
今观万缘。
因缘具足。
虽至末法。
迷迷相指。
不明大道运化之机。
然莲花出淤泥。
淤泥越浑浊。
莲花越强壮。
可谓三才具备亦。
三根利器其聚合。
化钝成利渐成顿。
一花开出五叶莲。
莲莲枝叶结果成。
至此网络三年毕。
望穿一脉相乘缘。
无上佛乘度末法。
禅宗心灯当指航。
船航工具运彼岸。
破迷开悟待众生。
弘扬心禅灯灯明。
达摩禅脉印心门。
正文光芒万丈之生命宝珠。
因其蒙尘而不能自现。
终因蒙尘而染污重。
使其性不显而隐。
报化身受其污染而堕入凡尘。
被尘埃覆盖。
人亦然。
人者。
生命之最。
因其有智慧故称为万物之灵。
然轮回在世间。
熏染不断。
终为凡尘所累。
不能超然。
心垢重。
性蔽深。
真如不现。
自性之光不显。
因随其尘缘起心纷争而执尘心。
只能流浪诸有。
轮转不休。
故欲识本来面目。
见己本来性体。
必借之修行。
才可去垢显真。
如宝珠。
必历洗刷之功。
众垢尽。
方现本来光明。
悟心者。
悟其真性。
真性者。
真心体现。
妙法无穷。
此法。
在外即曰相。
在内即心念。
在尘即无明。
在心即印合。
在虚空即无相。
皆是真心化现。
真心一切平等。
平等一切相。
慈悲一切尘。
吉祥一切法。
般若一切智。
妙法者。
善巧之道。
妙心者。
方便安心之门。
如来立法。
法法安于众生相。
时时般若自性皆真心。
如来者。
光明藏。
如性者。
真心妙道。
如心者。
一切如如。
如佛者。
方便法缘。
如平常者。
一切平等如来智。
安于当下心。
可解妄想心。
安于善巧心。
可示众生心。
安于平凡心。
体现慈悲心。
安于万相心。
体现灵妙心。
安于禅定心。
体现真如不动心。
真心之法。
恒顺众生万相境。
心不被万相转。
此心即金刚性之用。
心用之被转。
心之觉性落入差别智。
融合差别智。
即归禅定妙心。
此时心门悟开,金莲即现。
密禅净一合相。
无有上中下之乘。
虽分上中下之乘。
实乃众生愚昧与聪明故。
方立上中下乘。
破除名词相。
无有一乘可得。
何来三乘上中下。
归根结底。
智慧众生.具足如来智慧德相。
三教以心为基。
以教为善巧。
见着性光是功夫*导读:习练传统静功到一定程度,跟前就会自然而然现出一种光体,古人称为,本性灵光,简习练传统静功到一定程度,跟前就会自然而然现出一种光体,古人称为,本性灵光,简称性光。
最近,笔者接到一些读者来信询问这个问题,故特在这里介绍一下有关性光的古典理论和实践经验,供读者参考。
古人对性光的评价是十分高的。
清柳华阳在其《慧命经》一书中说:成佛作祖,是本性灵光。
他解释道:盖本性灵光者,其名虽二,源头则一也。
在定则谓之性;定中慧照,则谓之光矣。
这就是说,静定就能看到自己的本性(本来面目),所谓明心见性;静定中观照(回光返照)就能看到光。
所以古人说:垂帘明心守祖窍,见着性光是功夫。
儒、释、道三教都承认性光的客观存在及其无上的功能。
儒称之为仁;释称之为珠,亦称圆明;道谓之为丹,亦曰灵光。
《易经》则叫它做无极。
他们以○这个圈来代之,并认为,这个○是由先天真一之炁所凝成。
古人又称不空为灵光。
他们说,观空不空为真道,观空而空是伪道;有灵光之虚空为不空(真空),无灵光之虚空为顽空。
所以古人说,知此一窍,则金丹大道之能事尽矣!若练功久之,练不出性光,见不着性光,就是古人所说的顽空,也许是练不得其法,也许是功不精进,也许是功力未到,总之,比练功能见到性光者差一筹矣!那么,这个呈现在眼前的性光究竟是什么形象呢?历代佛经,丹经、道书、多谈得隐隐约约,不肯明言,因为这是道门、佛门的奥秘。
虽然这个○也算是一种形象,但未免过于抽象,过于含糊。
实际上,古人按练功节次、进程中性光的不同表现,把性光大致分为慧光和蟾光两种,中、下乘功夫所见的性光多属慧光;上乘功夫所见的性光属于蟾光。
如以道门丹功来说,炼精化炁至炼炁化神阶段所见多为慧光。
炼炁化神至炼神还虚阶段所见为蟾光。
看光的圆明程度和颜色可以察知练功的进度,可以测知精炁神是否充足,可以知道舍利子或金丹炼得完足与否。
古人用金机飞电,虚室生白,圆圆陀陀三者来形容性光的形象。
这是笼统而言之,也是练功到高级层次之所见。
中观思考题及答案1、请解释“中观庄严论”。
[1-3]答:所谓的“中观”,有文字中观、基中观、道中观、果中观;或者将其解释为“般若波罗蜜多”。
“庄严”,有自性庄严、装饰庄严、开显庄严几种。
中观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来意义,就是自性庄严;对此本来意义,通过各种推理进行严饰,叫做装饰庄严;中观原有的、隐藏的意义,通过不同的教证、理证开发出来,叫做开显庄严。
具足断除人们相续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以及从轮回中获得救护两种作用的善说,则被称之为“论”。
这就是所谓的“中观庄严论”的含义。
2、藏传佛教当中,顶礼句分为哪四种?师君三尊又是指什么?[9.10]答:藏传佛教当中有四种顶礼方式:1直接明说的顶礼句,2诸佛菩萨护持我、救护我,3愿诸佛菩萨战胜一切违缘的顶礼句,4诸佛菩萨赐予我吉祥的顶礼句。
在藏传历史上,莲花生大师、国王赤松德赞、菩提萨埵,被称作师君三尊。
菩提萨埵和莲花生大师分别是亲教师和轨范师,所以用“师”字代替;“君”是国王的意思。
这三者在藏传历史上,是对整个佛教贡献最大、加持最大的三位上师。
3、麦彭仁波切撰著本论的目的是什么?[3]答:麦彭仁波切撰写这部论典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他的上师欢喜,所以本论也叫做《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
第二课2、什么叫做著论五本?[21-24]答:著论五本,即由谁所造、为谁而著、属何范畴、全论内容、有何必要。
3、哪些经续中对本论作者静命论师作了授记?是如何授记的?[25-27]答:《文殊根本续》及《楞伽经》中作了授记。
《文殊根本续》:“本师教典于人间,末时世界衰落际,精勤持戒王相者,必定无疑现于世。
”间接来讲,也可以说是对静命论师的一种授记。
《楞伽经》中指出:在未来之时,当外道的邪见纷纷涌现之时,犹如对治般的高僧大德将会出世。
此经云:“此后未来时,导师名智慧,开显五所知,大勇士现世。
”“智慧”实际上是静命论师的别名。
第三课4、请说明本论作者在印度、藏地以及开创宗派方面的超群智慧。
[33]答:正如古大德所说:静命论师对于自宗和他宗都已通达无碍,并且亲见文殊菩萨,在其纯净无垢的莲蕊足下恭敬顶戴。
宁玛派的教义作者:刘立千宁玛派的教义概括在九乘三部内。
第一、九乘教义宁玛派把整个佛法的显密教法分为九乘,它的教义全部包括在九乘里。
九乘的分法是:显教三乘、密教六乘合共九乘。
密教六乘中又分为外密三乘、内密三乘、内密三乘中的最后一乘还包括三部。
其详细划分如表(《知识总汇》上87-89页):声闻显三乘独觉小乘菩萨制耶外密三乘邬巴大乘瑜伽九乘密六乘摩诃瑜伽阿鲁瑜伽内密三乘心部阿底瑜伽界部三部要门部九乘即九个等级。
为什么要分等级?因为众生根器、意乐、时机各有不同,而佛是因时制宜、随类施教,故有这些差别《知识总汇》中575页。
•尽管佛的法门广大无边,但归总起来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使众生离苦得乐,即解脱一切痛苦的根本--烦恼,得到涅盘的安乐--菩提。
所有大小显密各种乘门,提出种种说教,其目的不外是在求解决烦恼和菩提的这两个问题。
九乘中开始是显三乘。
宁玛派分为声闻、独闻、菩萨三乘,是佛教的起始阶段。
显教三乘的教法,在佛教内部各派说法无有不同,在西藏也无新旧宗派的差别,他们共同认为,只有彻底断除烦恼,才能超出生死轮回,才能趋向菩提涅盘。
对于如何断烦恼,如何求证菩提,大小乘各自都提出了一套理论和实践。
小乘的声闻乘认为,应当发出离心,断三业行【35】,对治烦恼,对七聚别解脱戒,随一而守,修十二头陀苦行【36】,依九住心修三摩地,入四谛十六观法【37】等之止观法门,悟到人无我【38】,断烦恼障【39】,生起菩提智慧,证阿罗汉果【40】。
独觉乘也认为,应当守持七聚戒,对治三业行,彻断烦恼,入十二因缘门【41】,悟法无我【42】,断所知障【43】而得菩提智慧,证阿汉果。
由于他们都希求自利,不管众生,所以他们证得的菩提智慧亦不圆满,皆属小乘。
显三乘最后一乘为菩萨乘,它认为应当彻断烦恼,除受菩提心戒外,还要修四无量心【44】、七圣财【45】、十法行【46】,发菩提心,广持六度【47】,双悟人法二种无我,双断二障【48】,才能开显菩提妙智、菩萨虽未证成佛的大觉,但利已利他,发心广大,故属大乘。
大学之道礼记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新补处,仙佛所补。
原来的文章里面没有),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是学圣学贤,是大人的生命学问,指所学是为了立身行道。
在于使人恢复灵明的本性,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
近能与最亲近的九族和睦相处,远能使天下百姓皆恢复光明的自性,作自我的新民。
达到最圆满究竟的境地。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其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的圣君贤相要使天下百姓皆能恢复灵明的本性,先要治理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先管理好他的家庭和家族,在伦理上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妯娌相亲,充满天伦之乐。
要想治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必先修好自身的品格,言行相顾,舍己从人,虚心容物,二六时中,如对鬼神;要想修养好自身的品格,必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念头;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念头,必先诚实自己的意念;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发先致其良知,良知即自性,不为形役,以良知应物,使内外皆明、皆知,即《中庸》的“自明诚”;欲致其良知,必须先格心物。
将气禀所拘,物欲所蔽,一切传染习性都除去,恢复固有本然的善性。
明白一切万事万物之理,不害物也不为物所害,而能善尽物用。
原文:物格而后致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将后天的一切气禀所拘,物欲所蔽,传染习性都除去,恢复固有本然的良知。
如是推广行远,尽量发挥良知的能力,善尽天职而化民,意念虽然还想为恶,已经得不到支持的友伴了,所以叫做诚;意念既然有了歇止之处,心就会跟着意念端正,心念居正,本性就会光明磊落,得以修养,自身既修,现于言行,大德感召,家人没有不俯首不受感化的,家虽千口,心只一念,叫做家齐;国是一家一家的集合,一家齐而众家慕,推广行远,家家都迎向春风。
三种修空性的方法特别提示:许多博友问到究竟应该怎么修行,其实,对于我们凡夫而言,就是修三个: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
证悟了空性,就从凡夫位登上了圣位,所以证悟空性是我们的最大渴望。
本文(一、二)综合了大德慈诚罗珠堪布多篇博文,从“《修心七要》略释(一)”到“《修心七要》略释(四)”。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且缺乏故事性,但对所有想证悟空性的朋友来说都至关重要,所以博主在此隆重推荐,希望各位渴望早日脱离凡夫位、登上初地以上菩萨果位的朋友要耐心阅读。
以下内容全为转载。
《修心七要》略释(三)《修心七要》的修法,可以归纳为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修法。
虽然本论不是特别强调胜义菩提心的修法,而是以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为主,胜义菩提心只是蜻蜓点水般地一笔带过,但我们最后所必需的,却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
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修行,特别是不修空性的修法,就离解脱还有十万八千里,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遥远的路途当中,因为业力所感,所以还充满了无法想象的各种痛苦。
基督教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佛教并不认为世界是由什么万能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因果,由自己所造的恶业创造的。
无始以来,我们造作了深重的恶业,所以即使以后在轮回中过得再好,也只是像搔痒之乐一般不是什么真正的快乐。
不管我们目前认为轮回痛苦也好,幸福也罢,都只是主观认识而已,轮回实际上却是充斥着各种痛苦的苦难之地。
虽然佛也不排除轮回中的有漏幸福,但这些有漏的幸福快乐既短暂又不可靠,其后还会导致一系列的痛苦,从胜义或无漏的角度而言,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幸福快乐。
既然如此,我们又怎能不作充分的准备呢?有些佛教徒从来没有打过坐,平时只是念念佛、放放生、作些好事,在实际的修行上没有花过功夫。
在此提醒大家,做这些善事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修行,出离心和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
而在坚持修行的人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修行不到位,修行深度不够的情况,如果能在接下来有限的三、四天内修一修空性,也可以在心中播下修行的种子,以便能逐步培养出修行的习惯,以后就能慢慢适应以打坐修行为主的生活方式。
人人皆当成佛【本文是由明如、明仁二居士根据元音老人生前(一九九五年)在青岛所作的一次开示录音整理而成的。
原整理稿附有前言和后记,今只取开示的正文部分。
】阿弥陀佛!你们都好。
你们善根具足,有福德,所以能修道,将来必有大成就。
这是你们过去世所种的善根,不然的话,就不能修道。
所以我们师父说(指王骧陆大居士):“能遇到这个法,这是无上的善根,不然的话,就不能修这个法,即便修,也修不下去。
”你们能虔心诚意地修这个法,说明你们有善根、福德具足,只要坚持修下去,必定有大成就。
本来我们一切众生,都有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的无漏智性,一切众生都有。
只是我们都迷住外相、追逐外相而忘失了本来。
我们只要回头就行了。
所以我常说,学佛成道没有难处。
因为本来一切具足,都有佛性,不是我们没有佛性,佛性不是修出来的。
学道人要成道,根本处在悟。
大道在悟不在修。
悟,就是明悟、醒悟。
“啊!我们本来就是佛!不要追逐外相了,不要把我们的本性光明遮盖起来。
”所以道是悟,不是修。
我们只要返本还源、反朴归真、归于本来就行了。
所以学佛成道,没有难处。
我们只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啊!不要著相啊!”所有的“境”、“相”都是妄想境,都是我们真心显现的影子。
反过来,一切“境”、“相”,就是我们的性。
永嘉大师在《证道歌》里说:“心是根,法是尘,两者犹如镜上痕。
”根和尘是相对的,有如镜子上的灰尘。
其实,所现的一切色相、音声、香臭种种东西,都是我们的法身自己,就是自性的显现。
识得真,一切都真,一真一切真。
反过来,你不认识真,不识得本性,一假、一切都假了。
那么好了,你跟著假去转,你的根本佛性也就被它包裹起来,也跑到假的堆子里去了,虽然有真迹也不显,一颗大珍珠滚到烂泥里去了,被烂泥包住,珍珠也不见了。
所以说,如果我们识得本性,一真一切都真了,都是我们自己,一切色相,都是自己的化身佛。
所以说学佛成道没有难处。
我们再三地讲我们一念断处,也就是前念已断、后念不起,那个了了分明的灵知自性,它是先天地而生、后天地而不灭,那就是我们的本体。
中观之要义(即中观的四层境界)麦彭仁波切(一)空性:初学者依靠离一多因等进行观察时,如果思维瓶子等了不可得的意义,则在未经观察的侧面存在,而一经观察则不存在,以思索这一实相的现空轮番方式显现空性境界。
(二)双运:当时,通过思维它的单空也不成立或者本为空性的同时即是显现的道理,从而对如水月般“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生起殊胜定解。
尔时,现出缘起性空无违的境界或者称为通达现空双运。
(三)离戏:彼时显现、空性这两者虽然在词句表达的方式中异体存在但就本体而言丝毫也不可分割,对此无二无别的道理生起定解,破基显现与所破空性结合起来而执著的妄念自可消逝,现出远离破立而能自然安住的离戏相。
(四)等性:对于这样的离戏长久串习,从而观待有法的法性各自分开的偏袒所缘之行境得以清净后,对诸法自性等性生起殊胜定解而趋至究竟。
如是空性、双运、离戏、等性即是中观的四步境界,依靠逐步修习前前而对后后之理生起定解。
这些是极为关键的殊胜窍诀要点。
---麦彭仁波切--中观的“不破显现”在说“不破显现”之时,千万不要理解成自性不空的显现另外存在。
譬如,水月正在显现即是空性,而抛开显现后另外一个空性是绝不存在的。
同样,空性也不需要理解成毫无显现之义,假设连显现也不存在,则它的空性也杳无踪影。
因而,空性与显现二者相互之间一者无有,则另一者不可能存在,一者存在,另一者必定存在。
存在的方式既不是像黑白线搓在一起那样各自分开存在,也不是像排除一者后另一者才接踵而至那样轮番交替,而凡是空性决定为显现,凡是显现决定为空性。
如果对这两者永远无合无离的本相生起了即使千佛遮破也不退转的诚信,则证明对中观论典的闻思观察已臻究竟。
从此以后,无论认真修行显密任何道,都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麦彭仁波切--•纽多2007-04-04 20:33:28[举报]在二取习气未断的当下,显现断然是相似有的.但在佛智之中,随顺二取的颠倒显现是断然无的,因为已经解脱于空明本基之中.此就是说,梦是有的,对做梦的人来说,不可将梦断灭成空.再则,对于梦醒来者,梦是决定无的.对于圣智的量,他认识到"空性",但是对于"不空"的有情,所以要用"不空"的话来逐渐导引.•水月道人2007-04-04 22:43:35[举报]佛智之中虽已经清净了二取的颠倒习气显现,然身智任运不灭与本净无生为唯一之明点性,即使解脱于本净地,然自性光明与大悲周遍之觉性妙力何曾断灭?此究竟显现如何遮破?因与本体一味故。
李翱的性善情恶复性思想韩丽华【摘要】Li 'Ao's Book of Inwardness Recovering expresses his inwardness recovering thought of kind humanity and evilsentiment.Inwardness is innate and purely good human nature which is no born and no extinguished.Sentiment is confused human mind with mixed goodness and evil which generates due to temptation outside human appetite,puzzled sentiment which generates due to covering of the inwardness.Because confused sentiment entices people tocorruption,people should get rid of sentiment and restore inwardness,and recover purely kind inwardness by stationary inwardness recovering.%李翱的《复性书》表达了其性善情恶(惑)的性情思想,“性”为人先天纯善的本性,不生不灭。
“情”为人后天因受外欲诱惑而生的善恶混杂的杂染心性,是对“性”的掩盖而生的迷惑心性。
因惑情使人作恶堕落.所以要去情复性,以寂然不动的复性之法回复纯善之性。
【期刊名称】《临沂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00)006【总页数】5页(P111-115)【关键词】性善情恶;复性;至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作者】韩丽华【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1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41.6唐代思想家李翱做《复性书》一文表述了他的性善情恶的复性思想。
人性分析经典句子
1. “人类的本性是自私的,这是人的生存本能。
”- 亚当·斯密
2.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
”- 佚名
3. “人类是社会的动物,我们的行为和思想受到社会环境及他人的影响。
”- 亚里士多德
4. “人性中存在着天使和魔鬼,每个人都有光明和黑暗的一面。
”- 威廉·莎士比亚
5. “人性中存在着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不计后果的行为。
”- 托马斯·霍布斯
6.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无论我们拥有多少东西,总会渴望更多。
”- 雷克斯·瑞恩
7. “人类互相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攀比的心态,我们常常通过他人的失败来提升自己的价值。
”- 弗里德里希·尼采
8. “人性中蕴含着恶的种子,社会的规则和法律是为了阻止我们被自己的欲望所驱使。
”- 托尔斯泰
9. “人的生活追求幸福和满足感,但往往在追求过程中迷失了自己。
”- 弗洛伊德
10. “人类天生具有同理心和善良之心,但我们也容易被恶势力所腐蚀。
”- 达尔文
11. “人的行为受到基因和环境的影响,我们并非独立于自然发展的存在。
”- 斯金纳
12. “人性中有一种对控制和权力的渴望,我们倾向于支配和控制他人。
”- 米
尔格拉姆
13. “人类对于未知和不确定性的恐惧常常驱使我们做出冲动和冒险的举动。
”- 安东尼·罗宾斯。
本性光明
一切众生本性都是大方光明的。
由于被无明遮障,业力牵引,流转六道,枉受痛苦,真乃可悲也。
除去无明遮障,发扬本来光明,发现认识真理,努力完善思想,行为趋向完美,使本性大方光明,照尽一切无明黑暗。
发现了斑驳宝玉,磨光了才完美,理可顿悟,习气难除,明白人常常干糊涂事儿,更主要的还是要在行为上下更大的功夫。
研究思想方法,趋近终极真理
思想方法就是考虑问题的角度、出发点及要达到的真理目标。
核心是动机,为动机服务的是措施、手段等。
思想方法正确,措施手段才能得当有效。
思想方法偏离真理,结果必然不妙,所以,成败关键在于思想方法的正确与否。
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完善自身的思想体系,逐渐发现真理和认识真理。
学习是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有效方法。
学习的目的是输入知识,启迪智慧,没有努力学习的储备及认真、正确的思索,不可能有智慧的创造。
真理是人类探索了几千年的目标。
人类以实践及冥想,要认识大千世界的本来面目,达到更各级的“生命”目标,梦寐找出通向真理的道路。
有人达到了绝对真理的目标,有人达到了相对真理目标(自认为是绝对真理),因此,成佛
成仙了。
认识真理是有识之士的永恒目标。
虽然觉悟者指出了真理目标,但是,荆棘丛生、崎岖不平的道路需要每个人自行攀登,品尝甘苦,无人可以代替。
人类在认识真理的道路有三大障碍:认识局限、感官局限(认识局限、感官局限也称为未知障)及所知障碍,使人类在认识真理的道路上艰难跋涉。
认识局限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非永恒性的,人们认识主观世界及客观世界普遍存在局限性,表明人类认识的世界都是相对真理的世界。
人们既无法充分了解无始以来的过去,又难以准确预测无限未来三变化。
造成认识局限性的根本是人们没有掌握真理性的知识,而知识又是人类长期实践和思考研究的结果。
感官局限:仅凭人类的感观,既不能看见细微物体,也不能观察到遥远无尽的宇宙虚空世界。
由于认识事物技术手段的限制,人们至今还没有发现宇宙中人类可见的其他生命物质。
凭感官判断是非,很难会得出正确的结果。
所知障碍:人类如果没有掌握真理性的知识,并且被这种知识指引行为,这种知识是无益处的,如果再坚信这种知识是正确的,拒绝接受新思想、新知识,那么,不但无知是障碍,所掌握的知识又成为了新障碍,阻碍了人类认识真理。
人类常常以所知为标准来判断未知,如果已知标准都非标准,怎么可能不坠入盲人骑瞎马境界?
由于人们本能方面的缺陷性、已知及未知的局限性,表明多数人认识的事物都是相对真理,人类经常犯的毛病是把“弧”当做“圆”,摸到了“象腿”就以为是“全象”,所以才导致行为上的不完善。
人类认识真理的道路十分遥远,佛教称为要经历无数个“阿僧祗劫”才能达到。
当然,一旦豁然,认识真理就在当下。
我们不因为认识真理的困难而不去认识,一切真理无不是从无数个相对真理中产生,“弧”虽然不是“圆”,但是,
正是由于无数的“弧”才构成了“圆”。
努力探索是捷径,从无数的失败中才能更接近于成功,尽管认识绝对真理是困难的,一旦认识了决对真理就是永恒的,即所谓的“见性成佛”,天地洞开,无限美好的“生命”便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