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级联考word版】辽宁省辽阳市2018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256.00 KB
- 文档页数:13
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1. (4分) (2017高三上·台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人笔下生花,作品如行云流水。
古典诗词中,人们最初读到的有关“捣衣”的古典诗词,会是哪一首呢?【甲】可能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抑或是李白的《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乙】那么,“捣衣声”究竟是怎样的声音?是单调机械扰人心绪的?还是杂而不乱缠绵深淳的?许多人不甚明白。
从事民俗研究的王明教授也曾为此感到困惑。
进而,某个深秋夜晚在内蒙古乡村的所见所闻,让他茅塞顿开——【丙】那一晚,“清冷的月光如霜似水洒在地上,一片惨白。
此时,‘梆梆梆’的捣衣声,响成一片,有高有低,互相呼应,构成一篇激动人心的乐章”。
(1)文段中的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行云流水B . 抑或C . 进而D . 茅塞顿开(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2. (6分) (2020高二上·怀远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②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③“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辽宁省辽阳市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世博会,将世界的目光集聚到了上海,所有人都为这次盛会欢欣鼓舞,跃跃欲试。
海归也不例外,他们积极地融入其中,为世博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B . 俗话说得好:知错就改不算错,犯而不校错中错。
我是你的朋友,你做错了事可以对我说,让藏在心灵深处的心事,也出来晒晒太阳!C . 银河人才网高级职业顾问李汶娟指出:大学生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瞻前顾后,要从个人兴趣、个人特质及专业特点出发,并不是证书多了就业之路就宽了。
D . 电暖器、饮水机等这些半大不小的物件有的商场不给送货,许多顾客表示,谁送货就买谁的。
看来,给这些商品送货,不仅是良好服务的体现,更成为潜在商机。
2. (2分) (2016高一上·六安期中)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我国30%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突出表现为婚姻暴力中的“夫对妻”的暴力。
B . 在俄政府接连出台救市举措的同时,国际油价出现小幅反弹,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卢布,目前美元对卢布的汇率正逐步返回1比50的安全线。
C . 如果我们的作家动辄“与市场接轨”,轻易认同“卖书比写书更重要”,怎么指望他们沉潜静思、面壁独处,写出具有独特思想和情怀的优秀作品?D . 环境工作组研究发现,购物收据含有毒化学物质双酚A,即使人们只是接触收据,双酚A也能经由皮肤进入人体,甚至可能致癌,严重扰乱人体激素分泌。
3. (2分)下面的电子邮件中,加线词运用不得体的一项是()李老师:您好!上周四您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
老师作画相赠,我感激不已。
我定会惠存老师的墨宝,铭记老师的恩情。
我今天已将最近付梓的拙作邮寄给您,请您教正。
敬祝教安学生:黄少明9月8日A . 蓬荜生辉B . 惠存C . 教正D . 教安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8分)4. (6分)(2018·安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辽阳市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1. (6分) (2020高二下·吴起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
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
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
”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道”。
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
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
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
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干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昧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
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
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
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
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辽宁省辽阳市2018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
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
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
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
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
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
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
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
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
《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
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
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
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
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
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宇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
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
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
2018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一)语文(解析版)(本试卷分Ⅰ、Ⅱ两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一、(满分9分,每小题3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年累计销售78万辆的成绩与动力电池产业的进步密不可分,后者进步之迅速也是可圈可点....。
B. 玉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绝技之一,以其巧夺天工....之美,向世人证明了:再小的手艺,也有其不可估量的价值。
C. “火炬手要奔跑,火焰要燃烧”,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苏童的这段获奖感言,必将抛砖引玉....,引发整个文坛的思考和讨论。
D.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职场新人应立足本职,登高自卑....,从点滴学起、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答案】C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记者从环保部信源处获悉,环保部已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下发文件,提出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
B. 文化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通知,提出将广场舞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社会治理层面上提高广场舞的意义。
C. 据国家气候管理中心统计显示,今年11月以来,华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2.1毫米,达到2011年以来的同期最低值。
D.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具体日期。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
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
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
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A项,成分残缺,应是“以……为第一原则”。
B项,搭配不当,“提高……意义”应改为“肯定……意义”。
C项,句式杂糅,应删去“据”或是“显示”。
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5分)1. (15分)(2017·海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焚坑之事没商量张鸣先秦法家,到了韩非这里,已经演变成绝对君主主义。
韩非子的信徒李斯,在秦统一之后,推动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是应有之义。
战国时的儒家,信奉的是君臣相对主义,如果君主待臣如草芥,那么臣子也可以当君主如仇寇。
所以,韩非子非儒,因为儒以文乱法,坏了尊君的规矩。
那么,找个借口,把讨人嫌的儒生坑掉,按道理也该是令他们快意之事。
但是,坑儒是在焚书之后的一年发生的,主导者是皇帝,不是丞相。
事情的缘起,不是儒生议政,对皇帝的政策说三道四,而是姓卢姓侯的两个宝贝,为秦始皇找仙药,花了皇帝不少银子,结果当然找不到,溜之乎也。
被骗惨了的秦始皇,不由得不怒。
卢、侯两位,无疑都是读书人,但到底是方士还是儒生,已经无从考证。
我们知道的结果是,秦始皇盛怒之下,抓不到该抓的,就拿他们的同类出气。
诸生转相告引,牵连多至460余人,一并都给坑了。
这些人里,肯定有儒生,但整的重点却是方士。
后世说坑儒,实际上是夸张,这个夸张,是受前一年焚书的影响,因为焚书的重点,是跟儒家有关的诗书和史书。
再加上,后世所谓读书人,儒生是代名词,但在当年,并不是这样的。
孔夫子当年,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后辈门徒,居然被骗钱的方士牵连,大批丢了性命,多少有点冤枉。
春秋战国之际,儒墨号称显学,但最终都没有显过法家。
法家其实是从儒家脱胎而来的,但这个恶胚胎,长大之后,居然欺师灭祖,把个儒家当敌对势力来对待。
只是,在这个政策里,所谓的焚书坑儒,焚书才是重点,坑儒,不过是一个点缀。
当年焚书,针对的是两类书,一、史书,除了秦国史之外,全烧。
二、诗书百家语。
不仅烧,而且今后不许人提及。
谈及历史,就是以古非今,要族灭。
谈起诗书百家语,则弃市(杀掉弃之于市,示众)。
辽宁省辽阳市重点中学2018学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哲学中的“本真”与“达道”突破了传统的意义,以关注人本身为起点,以实现和谐社会为最终旨归。
从价值取向来说,回归“本真”就是回归真我,重视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精神追求而言,“达道”就是通过不断探索,寻求普世通行的公理,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传统儒家晢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就在于“本真”“达道”的思想改变了以往对于自然现象的单纯研究,转向了对于人类社会问题的评估与解决。
儒家最初的哲学关怀,就是成就一个现世的和谐人类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孔子、孟子、荀子等著名思想家都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会、经济、伦理以及政治的构想,并以此不断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哲学在历史上的意义,在于超越了传统儒家理论思维中“以道治人”的管理思想,将“本真”“达道”与现实紧密相连,以人为根本,以“道”治天下。
由于作为个体的人对于“本真”与“达道”的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研究“道”应该从历史角度出发,着眼于实践,寻找其中蕴含的内在关系。
“本真”,是指事物的天性及本源,也泛指真实的、不加任何修饰的内心世界及外在表现。
《孟子》强调“仁义礼智”的价值追求,明确了“人性本善”的人性论观点,并且希望人能够回归本性、回归本真,“真实”是“本真”的根本所在。
这里所讲的“真实”,主要指人的存在方面所需要实现的真实。
在现代社会,“真实”更强调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一切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达道”,即通过不同方法,探求世间通行之公理。
由于道理易讲,而难于实践,因此古人对“道”的追求始终孜孜不倦。
例如朱熹提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王阳明则与朱熹迥异,他信奉象山先生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的思想,提出“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论。
二者的方法论虽有不同,但都是为了探求世间通行之公理。
2018第一次模拟考试高三语文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步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
《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
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
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
《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
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
《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
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
《札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
2018年辽宁省朝阳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美学: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刘成纪一般认为,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审美主要指向乡村、田园和自然山水。
实际上,对乡村、田园、自然山水的歌吟固然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价值选择,但这并不足以减损城市对人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取向的主导性。
在传统中国,城市既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美的制造和传播中心。
城市对周边地区形成的向心力和吸纳能力,使跨越血缘、族际、地域的文明共同体得以形成。
城市,从美学角度讲,已因能工巧匠的聚集而成为精美器具的集散地,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强势而成为区域性审美风尚的主导者和审美标准的制定者。
虽然城市构成了传统中国美和艺术的一个制造中心,但历代文学、艺术家在情感领域,似乎又对城市生活并不认同,他们更乐于肯定自然的审美价值。
像诗歌中的田园山水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画传统,就是这种审美取向的反映。
以摹写自然见长的山水田园诗画,所表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居生活,而是城中士人关于乡村的心灵映象。
中国历史上的田园山水诗画,大抵也不过是以城市为视角对乡居生活的想象性重构。
同样,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不论人工构建的城市在中国美学史中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自然山水田园又毕竟主导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甚至被赋予了作为精神家园的神圣价值。
要理解这种矛盾,笔者认为,必须深入洞悉古代士人的生存命运。
中国社会自春秋始,士人阶层渐趋独立。
这一徘徊于城乡、官民之间的知识群体,一方面为实现政治抱负必须走向城市,但在精神领域却依然保持着对故乡的固恋和忠诚。
其中,童年式的乡村记忆固然重要,但城市作为功利、欲望、快乐的麇集之地,也同样让人难以舍离。
这种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是中国传统士人的基本精神性状,中国美学也正是在这种双向选择中表现出鲜明的城乡二元性。
在当代中国,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更加剧烈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中国美学保持了最持久的张力。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哲学中的“本真”与“达道”突破了传统的意义,以关注人本身为起点,以实现和谐社会为最终旨归。
从价值取向来说,回归“本真”就是回归真我,重视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精神追求而言,“达道”就是通过不断探索,寻求普世通行的公理,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传统儒家晢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就在于“本真”“达道”的思想改变了以往对于自然现象的单纯研究,转向了对于人类社会问题的评估与解决。
儒家最初的哲学关怀,就是成就一个现世的和谐人类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孔子、孟子、荀子等著名思想家都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会、经济、伦理以及政治的构想,并以此不断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哲学在历史上的意义,在于超越了传统儒家理论思维中“以道治人”的管理思想,将“本真”“达道”与现实紧密相连,以人为根本,以“道”治天下。
由于作为个体的人对于“本真”与“达道”的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研究“道”应该从历史角度出发,着眼于实践,寻找其中蕴含的内在关系。
“本真”,是指事物的天性及本源,也泛指真实的、不加任何修饰的内心世界及外在表现。
《孟子》强调“仁义礼智”的价值追求,明确了“人性本善”的人性论观点,并且希望人能够回归本性、回归本真,“真实”是“本真”的根本所在。
这里所讲的“真实”,主要指人的存在方面所需要实现的真实。
在现代社会,“真实”更强调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一切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达道”,即通过不同方法,探求世间通行之公理。
由于道理易讲,而难于实践,因此古人对“道”的追求始终孜孜不倦。
例如朱熹提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王阳明则与朱熹迥异,他信奉象山先生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的思想,提出“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论。
二者的方法论虽有不同,但都是为了探求世间通行之公理。
当今社会,一些人以“自私利己”为“本真”,以“不择手段”为“道”,缺乏社会责任感与改变生活的抱负。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哲学中的“本真”与“达道”突破了传统的意义,以关注人本身为起点,以实现和谐社会为最终旨归。
从价值取向来说,回归“本真”就是回归真我,重视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精神追求而言,“达道”就是通过不断探索,寻求普世通行的公理,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传统儒家晢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就在于“本真”“达道”的思想改变了以往对于自然现象的单纯研究,转向了对于人类社会问题的评估与解决。
儒家最初的哲学关怀,就是成就一个现世的和谐人类社会。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孔子、孟子、荀子等著名思想家都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会、经济、伦理以及政治的构想,并以此不断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哲学在历史上的意义,在于超越了传统儒家理论思维中“以道治人”的管理思想,将“本真”“达道”与现实紧密相连,以人为根本,以“道”治天下。
由于作为个体的人对于“本真”与“达道”的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研究“道”应该从历史角度出发,着眼于实践,寻找其中蕴含的内在关系。
“本真”,是指事物的天性及本源,也泛指真实的、不加任何修饰的内心世界及外在表现。
《孟子》强调“仁义礼智”的价值追求,明确了“人性本善”的人性论观点,并且希望人能够回归本性、回归本真,“真实”是“本真”的根本所在。
这里所讲的“真实”,主要指人的存在方面所需要实现的真实。
在现代社会,“真实”更强调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一切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达道”,即通过不同方法,探求世间通行之公理。
由于道理易讲,而难于实践,因此古人对“道”的追求始终孜孜不倦。
例如朱熹提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王阳明则与朱熹迥异,他信奉象山先生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的思想,提出“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论。
二者的方法论虽有不同,但都是为了探求世间通行之公理。
当今社会,一些人以“自私利己”为“本真”,以“不择手段”为“道”,缺乏社会责任感与改变生活的抱负。
对此,适时地引入儒家理论,以儒家思想中的“本真”和“达道”对其进行匡正,是十分有必要的。
传统儒家理论中的“本真”与“达道”虽有别于西方的形而上学理论,但是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相通性。
“达道”旨在遵循客观规律,以品德为为价值维度。
以“本真”与“达道”为代表的儒学理论不仅要与时俱进、结合现实,还要对未来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指导。
以“本真”与“达道”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客观存在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其提供了多重选择路径。
(摘编自张磊《儒家哲学中的“本真”与“达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价值取向来说,回归“本真”要重视人存在的价值及意义;就精神追求而言,“达道”最终要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B.传统儒家理论中的“以道治人”的管理思想没有意义,而儒家哲学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将“本真”“达道”与现实紧密结合。
C.儒家对“本真”有两种理解:真实的、不加任何修饰的内心世界及外在表现是“本真”,事物的天性及本源也是“本真”。
D.“达道”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以品德为价值取向。
“达道”和“本真”与西方的形而上学理论有较大程度上的区别和相通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孔子、孟子等人为例,论证儒家最初的哲学关怀,就是实现人类和谐社会。
B.文章引用《孟子》中“人性本善”等观点,说明“真实”更强调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C.文章将朱熹与王阳明的方法论作比较,旨在论述二者的方法论虽有不同,但目的一样。
D.文章主要论述了儒家哲学中的“本真”与“达道”的内在特质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儒家哲学理论以往只单纯研究自然现象,而儒家“本真”“达道”的思想突破传统,转向了对人类社会问题的评估与解决。
B.研究“道”应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实践,寻找其中蕴含的内在关系,因为个体的人对于“本真”与“达道”的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如果适时引人儒家思想中的“本真”和“达道”,就能对当今社会一些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失去改变生活的抱负的表现予以纠正。
D.以“本真”与“达道”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客观存在指明了发展方向且提供了多重选择途径,对未来发展能够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退虾周天红老板,退虾!退虾?不退。
节日的菜市场,人来人往,热闹呀。
两句对话,像把菜市场点着了一样,炸开了锅。
一位老太婆,满头白发,少说也有七十岁,正跟卖虾的老板交涉。
你的虾少二两,不要了,我要退货。
怕不会哟,我这个摊子哪会有缺斤少两的事儿?老太婆就认准要退虾。
老板坚决不退。
老太婆满脸阴沉。
老板一脸通红,给憋的。
你看嘛,近点看,太婆,四斤虾,一两都不少。
老板扶着老太婆上前看台秤,一刻一刻地指给老太婆看。
大家都看见了,是四斤虾,一两都不少。
老板就是耐得住脾气,要不,怎么每季度都能评上这个菜市场的“公乎秤”呢。
这把“公平秤”在这个小城里都是有点名气的。
为这事儿,老板家里没少领回去“红本本”。
不,肯定没有四斤,我提回去称过好几回,就少二两。
我不要了,要退虾!老太婆是一口话,没得说,横竖要退。
没多久,市场管理的,工商的,来了好几个。
四斤虾,秤的指针不偏不歪地指着那位臵呢,大白天的谁看不清楚呀。
刚来的几个人左左右右地试验了几下秤,又扎扎实实地称了两三遍,真是四斤。
太婆,真是四斤虾。
你们不会是一伙的吧?我刚才在家里称还少二两呢。
反正随便你们怎么说,好,我不要了!老太婆就认这个理儿,退虾!太婆,退虾怕是不恰当哟!退了虾,不就说我欺人吗,还是欺骗一个老太婆呢。
我这“公平秤”还往哪里桂嘛。
老板颈脖子上都红了,说起话来还是很和气,真是难得呀。
我看这事儿还是去派出所解决!刚来的几个人中突然有个人提议。
去派出所?老太婆阴着的脸猛地一惊。
好,好,好,如果太婆真纠缠着不放,我们就只有去那里了。
老板也同意这个方案,去派出所说事儿。
唉,这该死的虾!老太婆一把把虾从秤上拿下来提在手里,身子晃动了两下,差点坐在了虾盆子里。
老板一手上去,把老太婆扶住。
大家帮着忙扶老太婆在摊子前的一把藤椅上坐下,捶背的、端水的、忙着买药的,七手八脚,把整个菜市场都闹翻转了。
好一会儿,老太婆转过气来,扫了老板一眼,又扫了一眼周围的人,说起了自己退虾的真正原因。
男人去世得早,自己一个人把两女一儿拉扯大。
拉扯大一个,屋子就空一间。
最后,儿子大学毕业也去了远方工作。
一套房子,就留下了老太婆一人。
这个节假日,儿女们约好了要回来过节。
老太婆大清早就起来,准备了一桌大餐,全是儿女们喜欢吃的菜。
正在老太婆高兴地准备迎接着儿女时。
大女儿说单位上加班。
二女儿说她朋友从几千里以外的城市赶过来看她。
小儿子说要跟老婆回娘家陪老丈人喝酒呢。
三个儿女,全都来不了了。
老太婆看着一桌子的菜,就只有一个虾子还没打整,可以退。
退虾,找什么理由呢,只好硬说缺斤少两,才好退!老太婆说着,菜市场一层层地安静了下来。
老太婆说完,整个菜市场死一般的沉寂,能听见水龙头一滴一滴水落下来的声音和有人轻轻的抽泣声。
太婆,我给你退虾。
老板一句话打破了寂静。
老板接着说:太婆,虾钱你收着,虾我打整干净提着到你家,我们一起吃饭,过节!菜市场一下又热爆开了。
那几个穿制服的,卖肉的、卖鱼的、卖小菜的,一人手里拿着一样东西,围着老太婆一路到她家。
可热闹了。
洗菜的洗菜,整饭的整饭,倒酒的倒酒,吃着,笑着,闹着,好大的一家子人呢。
有人随口说了句:真是一顿和谐大餐。
大家都说,对头,就叫和谐大餐!你别说,人多,吃起来有味儿,大家也吃得高兴。
摆笑话的,划拳猜子的,兴趣高得很。
老太婆看着大家热闹,也是喜上心头,哈哈大笑。
一桌子的菜,吃得只余下碗筷了。
尤其那盘虾,更是吃得干干净净,一点皮儿都没留下。
老太婆一直乐着呢,假牙都掉了好几回。
(选自2017年11期《小小说月刊》)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的对话十分简洁,既点明了“退虾”与“不退”之间的尖锐矛盾,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导入下文。
B.“老板家里没少领回去‘红本本’”中的“红本本”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指老板获得了诚实经营的“荣誉证书”。
C.小说中老太婆相关情况的插叙,既补充了老太婆退虾的理由,又点出了如何孝敬父母及如何对待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
D.小说结尾写老太婆一直乐着,意味悠长,老太婆为自己的举动而髙兴,不但有人陪伴自己过节,而且自己还拿回了虾钱。
5.小说以“退虾”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5分)6.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老太婆;也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老板;还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所有参与此事件的人。
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1.42亿人,家长翻倍,要是算上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老师们,被裹挟进“作业”洪流中的成年人,称得上浩浩荡荡。
中国基础教育负担过重,几乎成为全民痛点,以至于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列为非解决不可的“民生短板”。
面对“痛点”,教育界一直在想办法,比如重庆教育局刚刚出台新政:学校不得要求家长代批作业,试点每周无作业日。
这些年,教育界隔三五便会有数瓢凉水泼向沉重的课业负担,却效果不明显,甚至火上浇油。
比如:小升初统一考试取消了,名校选拔却偷偷考上奥数、英语了;学校减负了,社会上补课考证热却在飙升,培训班四处“占坑”,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学生负担不降反升……,原因何在?终点高悬着应试大锤,“谁减负谁倒霉”啊!教师们一边诉苦一边留下如山的作业,家长们一边吐槽一边陪娃爬“山”。
令人遗憾的是,亿万家长亿万娃,耗费心力做的这一切,却可能是无用功。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针对课业负担的教育改革,不再是“技”的掂量,而是“道”的抉择。
教育者再不转身,再不警醒,就不只是误人子弟那么简单了。
(摘编自《靠什么纾解“作业压力”》)材料二:(摘编自《2017年中国中小学生写作业压力报告》)材料三: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生教育存在课业压力大、学习时间长的问题。
课时多、作业多、课程多、教辅多、补课多、考试多、睡眠少、休息少、活动少等现象导致部分中小学生出现心理疾病,影响到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而实行“减负”政策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学生作业减少了,心理负担却没有减轻;以成绩和升学率为指标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得老师与家长们不敢轻易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等等,我们应该看到,中小学生负担背后关联的是一系列更深层次的教育问题,包括教有评价方式、招生考试制度、学习模式和学习范式、教育公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