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史官的“通古今之变”及其价值——以《辽史》和《金史》论赞
- 格式:pdf
- 大小:445.27 KB
- 文档页数:5
了解辽朝比较好的书
1.《辽史》:这是一部系统全面地记载辽朝历史的正史,由辽朝末代官修,收录了辽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辽史》是了解辽朝历史的重要参考书,对于深入了解辽朝的兴衰和历史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2.《辽金元史》:这本书是以辽朝、金朝和元朝为研究对象的历史著作,对于了解辽朝的历史与金、元两朝的关系以及整个北方地区的历史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比辽朝与其他朝代的异同,可以更好地把握辽朝的特点和地位。
3.《辽金时期制度史研究》:这是一本专门研究辽朝和金朝制度的学术著作,详细介绍了辽朝和金朝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土地制度、官制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了解辽朝的制度,可以更好地理解辽朝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结构。
4.《辽代文化通论》:这本书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辽朝的发展和特点,内容包括辽代的文学、艺术、宗教、思想等方面。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辽朝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成就,对于了解辽朝的文化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5.《辽夏金元时期的女性生活》:这本书从女性的角度来研究辽朝及其后续的金朝和元朝时期的女性生活情况。
书中涉及到女性的社会地位、婚姻制度、家庭生活、服饰等方面。
通过了解女性的生活状
况,可以更好地了解辽朝社会的性别关系和家庭制度。
了解辽朝的历史和文化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推荐的书籍是较好的了解辽朝的途径,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辽朝的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希望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深入了解辽朝的历史,增加对中国历史的认识。
元朝史家编修汉文西夏史籍功过述略1205年,蒙古杰出首领铁木真以西夏收纳蒙古仇人为借口,发动了对西夏的第一次进攻。
《元史》卷1《太祖纪》载:“岁乙丑,帝征西夏,拔力吉里寨,经落思城,大掠人民及其橐驼而还。
”从此,拉开了蒙元帝国吞并西夏王朝的序幕。
经过长达22年的征讨,1227年,蒙古大军第六次出征西夏。
这次出征,给内忧外患交加的西夏王朝致命一击,西夏作为一个独立的封建王朝从此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按照封建社会的修史惯例,亡国之史,由一统天下后的王朝来编写,以利于统治者从失败者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从理论上讲,蒙元时期是编著西夏专史的最佳时期。
在这一时期,大批西夏图籍没入元朝府库,原西夏国的史官中仍有人替元朝从事编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编写一部内容丰富、史料完备的西夏专史,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事实却是:自元灭夏至明灭元(1227—1368),141年的时间,竟没有一部由元人编著的西夏专史单行于世。
元人对后世了解西夏史作出的一点“贡献”是:《宋史》卷485、486《夏国传》、《辽史》卷115《西夏外纪》、《金史》卷134《西夏传》。
三史夏国传算是元朝史家对西夏国史的总结,但这远远不能代表西夏历史的全部。
没于元朝的西夏图籍,在元统治者的授意下,经过元朝史家的精心删汰,绝大部分成了不传的秘籍。
这批珍贵图籍的亡佚,不独对编写西夏专史,就是对编写中华民族通史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
元朝史家何以对西夏历史讳莫如深至此?让我们从历史中来寻觅答案吧!一、发生在元朝的三次西夏典籍聚书事件在蒙夏关系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这其中至少有三次事件的发生和西夏国典籍的聚散有关。
巧合的是,这三次事件集中发生在西夏历史的最后两年。
通过对这三次事件的剖析,我们从中或许能获得某种启示。
第一次聚书事件发生在1226年秋7月,蒙古大军进攻西夏重镇西凉府。
《西夏书事》卷42载:“宋宝庆二年、蒙古太祖二十一年、夏乾定三年秋七月:蒙古主进兵西凉,宿卫官粘合重山执大旗指挥六军,手中流矢,不稍动。
2013年第4期(总第129期)/七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42013/GeneralNo 129/July辽、金、元三《史》读札周春健【摘要】笔者近年究心辽、金、元三代学术研究,平日研读中华书局本三《史》([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元]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觉其中有必要辨证者,遂作札记若干,以就教于方家。
诸条之排列,以在三《史》中先后顺序为序。
【关键词】《辽史》;《金史》;《元史》;学术史;文献学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3)04-0122-04一、《辽史》读札1.《太祖纪下》:“(神册)五年春正月乙丑,始制契丹大字……九月……壬寅,大字成,诏颁行之。
”(册1页16)按: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卷1云:“《永乐大典》引《纪异录》云,渤海既平,乃制契丹大字三千余言,在天显元年。
与《纪》异。
”按,太祖神册五年为公元920年,天显元年为公元926年,相隔六年。
又,清金门诏《补三史艺文志·经部·小学类》著录曰:“太祖《契丹大字》,耶律庶成制。
”按,金氏所云撰者误,耶律庶成主要生活于圣宗、兴宗朝,由其弟耶律庶箴卒于道宗大康八年(1082)推论,太祖时庶成盖尚未出生。
王仁俊《辽史艺文志补证》袭之,亦误。
黄任恒《补辽史艺文志》,不误。
2.《穆宗纪上》:“天禄五年秋九月癸亥,世宗遇害,逆臣察割等伏诛。
丁卯,即皇帝位。
群臣上尊号曰天顺皇帝,改元应历。
戊辰,如南京。
是月,遣刘承训告哀于汉。
冬十一月,汉、周、南唐各遣使来吊。
乙亥,诏朝会依嗣圣皇帝故事,用汉礼。
”(册1页69)又,《仪卫志四》:“穆宗应历元年,诏朝会依嗣圣皇帝故事,用汉礼。
”(册3页920)按:嗣圣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之尊号。
《续文献通考》卷96《王礼考》云:“世宗天禄五年十一月(穆宗已即位),诏朝会依嗣圣皇帝故事,用汉礼(互见‘朝仪门’)。
作者: 陶懋炳
作者机构: NULL
出版物刊名: 史学史研究
页码: 36-41页
主题词: 辽史 四库全书总目 廿二史札记 新探讨 地理志 赵翼 营卫志 食货志 契丹族 边疆民族
摘要: <正> 元修《辽史》、《金史》,后世赞毁不一,《四库全书总目》纪盷和《廿二史札记》赵翼之说出,学史者多信之不疑,至今仍不免。
近读两史,以为对它们的评价实有重新探讨的必要,敢一抒管见于次。
一《四库全书总目》评《辽史》说:“…潦草成编,实多疏略,其间左史右诎,痕迹灼然。
…然其书以实录为凭,无所粉饰。
…此三史所由并行而不可偏废欤?…纪盷还指摘《辽史》撰写,所据文献不足,又考证欠详等等。
赵翼《甘二史·札记》则云:“辽史最简。
辽金元时期的历史文献与考据研究引言辽金元时期(公元907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涵盖了辽朝(916年-1125年)、西夏(1038年-1227年)、金朝(1115年-1234年)和元朝(1271年-1368 年)。
这一段时间内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辽金元时期历史文献的特点以及相关的考据研究,通过分析这些古代文献和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
一、辽金元时期历史文献概述辽金元时期留存下来的历史文献主要包括编撰于当时或后世的官方记述、国家志书、编年体著作等。
其中,《辽史》、《金史》和《元史》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三部官修史书,记录了各自朝代的政治经济活动以及重要历史事件。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志书、家族档案、碑铭等多种形式的文献也为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二、辽金元时期历史文献的特点辽金元时期的历史文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反映政治制度和统治者形象辽金元时期历史文献中对于政治制度和各朝代统治者的描述相对详细,可以了解到不同朝代的帝王执政风格、政策措施以及国内外事务处理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文献通过记述各级官员的任免情况、重要政策和决策等内容,为我们理解时代背景和专题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2. 记录社会经济变迁和民生情况历史文献中关于社会经济变迁和民生情况的记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生活条件、物产生产状况、商业贸易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辽史》中有大量记载辽朝宫廷内部事务,反映出当时统治者阶层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状况。
3. 揭示文化变迁和学术成就历史文献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宗教信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记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辽金元时期的文化变迁和学术成就。
例如,《辽史》记录了辽朝皇帝的崇佛事迹,反映出佛教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
三、辽金元时期历史文献考据研究历史文献是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史料的价值史料千差万别,种类很多,使用起来,价值并不一样。
特别是有文字的史料,其价值的大小差异很大。
根据作者与他所记叙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的距离远近,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几类:一,事件发生时的当事人、当时人的记述,这类史料的价值最高,是所谓第一手材料。
比如甲骨文是研究殷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因为它是殷王占卜的记录,是当时人、当事人的记录,与事实出入较小,因而价值最高。
现在我们研究殷商历史主要根据是甲骨文,而不是《史记·殷本纪》等,因为后者不是当时人或当事人的记录,所以史料的价值就差多了。
研究西周历史的史料,除了《周书》和一部分《诗经》外,第一手材料便是金文即铜器铭文。
铜器铭文殷代已经有了,但一般文字很少,最多不过二三十字。
到了周代,特别是周代中期以后,铭文动辄三四百字,所以有人说,一篇铭文便顶得一篇《尚书》。
这些铭文自宋以来已有记录,往后越来越多,清代后期铜器大量出土,一部分流落在海外,上面的铭文大都已著录成书。
解放以后,考古学家用科学方法发掘出土的铜器更多,尤其是在陕西、河南古代文化中心,又有新的发现。
这些出土铜器的铭文,是价值极高的文字史料。
这里举几个例子:1976年,临潼出土了一件铜器《利簋》,铭文中讲到武王伐纣,没讲年、月,但讲了日子是“甲子”。
甲子日武王灭纣,过去史书都这样讲,但究竟可靠不可靠呢?很难肯定。
而现在由铭文得到了证实。
1965年,宝鸡出土了一个《何尊》,记载成王五年曾经迁居于洛阳。
这件事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有了《何尊》的铭文,这件事就清楚了。
武王临死嘱周公建洛邑,周公秉承武玉遗志营建洛邑,而成王在五年时迁居洛阳。
至于什么时候又迁回镐京?现在还不清楚,但《何尊》的出土却补充了成王迁洛的史实。
1975年,在扶风县发现了一个叫“裘卫”的大贵族做的盉和两个鼎,上面的铭文记载了他与其他贵族做的土地交易。
这些都是古书中所没有的,我们只是从铭文中才得以了解。
1977年,在河北省灵寿县发现中山王的壶和鼎,上有长篇铭文。
浅议辽、金史纪事本末圜圈母髓SHILIAOY ANJRJ口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郭芳摘要辽,金史纪事本末是清代纪事本末体史书之中的代表性着作.丰富的考异内容,为辽,金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反映了清代纪事本末体史书注重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编撰趋势,在古代史和史学史研究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关键词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史实考异学术研究辽,金史纪事本末是清人李有棠倾其毕生心血所作的两部纪事自"帝基肇造",迄于"末造殉节诸臣",凡52卷,每卷一事,详记首本末体史着.两书正文均以《辽史》,《金史》抄撮改编而成,正文之外尾.此外,两书卷首皆附《帝系考》,对于辽,金两代各朝君主的在位,附有考异,就所撰史实进行补充考辨,内容丰富极具史料价值,同时更迭情况进行考述.又附《纪年表》,以图表的形式反映辽,金时期各也反映了清代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编撰趋势和学术特点.朝改元及其他重大史事.《金史纪事本末》中的《世宗朝宰辅》,《南渡一,辽,金史纪事本末概述忠谏诸臣》和《末造殉节诸臣》等篇,颇似纪传体史书中的类传,这些李有棠,字芾生,江西萍乡人.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左右,卒变例表明,纪事本末史书在其演变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吸收了纪传,于光绪末或宣统初年.辽,金二史纪事本末是他在峡江训导任上,自编年的形式,使自身不断完善131.两书正文之外附有考异,作者征引光绪十年(1884)始,集十年精力而撰成.该书于光绪十九年(1893)大量史籍文献,对于辽,金史事进行补充考订,史料价值极高,是两首次刊成,此后又经编者亲加校订,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刊.纪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素来为学者所重视.事本末体是我国三大史书体裁之一,自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创二,丰富翔实的史实考异始之后,宋史,元史,明史纪事本末相继出现,纪事本末的编修由此两书正文"区别条流,各从其类,均以正史为主",而"事有异同,形成一个系列.其中,仅有辽,金史未被改编,《宋史纪事本末》虽多词有详略",则"仿裴世期补注《三国志》,及胡身之注《通鉴》,取温公涉辽,金史事,然以宋为正统,又加之作者不谙辽,金人名,官爵,致所着《考异》三十卷散入各条例,小注双行,分载每条之下,名日:'考使记述一人迭出,屡有错讹.此外,由于辽,金二史撰修仓促,"采摭异',以便观览,而资质证."睡事实上,正文之外附有考辨的形式并非弗广,漏脱者众"【l】,也为后世的改编造成很大的困难.因此,为了补辽,金史纪事本末首创,然就其考辨内容之多,作者用力之勤而言,辽,金史记述之不足,同时补辽,金史尚无纪事本末之缺憾,李有棠却是以往纪事本末体史书鲜有所及的.开始留意辽,金史事,参酌考稽,撰成辽,金史纪事本末.史料的征引上,两书"考异"广稽博采,引据浩繁以及各家说部,辽,金史纪事本末的内容皆分为"正文"和"考异"两个部分.李传记,文集,约百数十种.凡事涉辽金者,靡不搜探,考证,同异注于有棠称"今撰纪事本末,详为叙次,末议不参,以归简洁."目因此,两下方"圈.两书卷末各附"引用书目",据此统计,《辽史纪事本末I书书撰述皆详载史事,不加评论,从而使记述更加简洁集中.两书正文近700种,《金史纪事本末》引书也有500余种,这在此前的纪事本均已正史本纪,列传为主,因循前代纪事本末体史书的抄撮传统,改末体史书中是未曾出现过的.史实的考异上,两书"考异"内容繁复,易纪传体辽,金史为叙事.《辽史纪事本末》起自"太祖肇兴",迄于范围广泛.书前附有《凡例》,详述其"考异"所涉及的诸多方面,两书"耶律达宾之立",凡40卷,每卷一事,详其始末.《金史纪事本末》起在辽,金史研究上的重要价值由此亦得以窥见.现仅取几个较为重4.加强档案信息的安全控制.网络安全就是指系统的硬件,软件及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意外或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 更改,泄露,保证系统连续,可靠,正常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必须合理协调法律,技术和管理三种因素,集防护, 监控和恢复三种技术于一体,主要包括:数据保密,访问控制,身份认证,不可否认和完整性,其中数据保密是首要的,数据不能被非法用户获取.访问控制系统对用户和资源分配不同的权限,根据权限, 系统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完整性是指用户从网上获得的信息未被篡改过.针对网络安全的各个方面,一些安全技术相应产生和应用,使用最为广泛的包括: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虚拟专用技术,攻击检测技术和数据恢复技术.同时要制订有关操作规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以监控,检查.总之,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自动化也日益普及,档案工作人员思想正被新的理念所代替,繁琐,复杂的人工操作正被简便,准确的办公自动化运行所代替,档案工作的改革将使管理变得更为规范,更为实际,更具人性化,它将逐渐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特征.办公自动化既是高科技产物,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进行此项工作时,需将先进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数据库技术应用,安全保密法规及措施,单位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文书学,档案学,文档一体化实现方案,本单位业务需求,财力物力合理分配及推广应用,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统筹考虑,综合平衡, 其管理工作的难度在于要求各方面的工作必须同时做好,否则,一个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或没做好,就会影响全系统各个环节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整体作用的发挥.而做好办公自动化下的档案管理,将大大地减少档案库房的空间占用,一些可以贮存到计算机系统中的档案将实现从"实体馆藏"到"虚拟馆藏".自动化后档案馆(室)是开放式的,它完全以利用者为中心,利用者可在任何一个地方利用网络查阅开放档案,扩大了档案的服务空间,使档案工作有长足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升了档案工作的地位.参考文献:[1】顾晓虎.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办公水平[J].现代信息管理,2001(7).e 2j张晓宁.办公自动化对档案的影响[J】.邮政管理与技术,2oo3(3).-3j雷金胜.网络安全中的数据加密技_术及应用[JJ.现代信息管理.2oo1(10J.f4j裘洁.发挥优势.搞好电子信息时代的档案工作【J].学校档案,2001.(3)58兰雪世界2010.6月下要的方面,略述如下.其一,辽金战事的补充和考辨.辽史方面,首先,作者认为,北宋和战,最为大局所关,《辽史》记载甚简且有失实之处.如圣宗统和四年秋七月,杨继业于陈家谷殉难,大节凛然,而《辽史》载"口称死罪",殊失之诬.又如,道宗咸雍十年三月,辽遣萧禧诣宋争河东地界,宋用王介甫言,失地七百里,《辽史》未书.凡此,作者皆博采各书,述辽宋战事,考证异同,以扩闻见.其次,《辽史》本纪,多据实录,列传,间采家传.所记攻取战伐及聘问诸事,近者差数十日,远者差至数月,大抵以本国之月日为主.奏报不时,间有传闻之误.至兵事胜败,彼此记载各异.对此,作者参互考订,纠年月之谬误,述胜败之分歧,以辨史实.金史方面,首先,作者指出,《金史》所纪战事,繁简最为得法,然败切之师,多为国讳.如,熹宗天眷三年,金再用兵取江南,宗弼赴汴,萨里罕趋陕,逾月遂奏平定.然是时刘镝大捷于顺昌,岳飞连捷于郾城,朱仙镇,及复蔡州,颍昌,淮宁等处,韩世忠三捷于淮扬,洳El,潭城,张俊再捷于永城,毫州,王德亦捷于宿州;而陕西则吴磷捷于扶风石壁砦,王彦捷于青溪岭,田晟捷于泾州,《金史》一概未载.凡此,作者皆参订互稽,补考以成信史.其次,金,宋交绥,国史各侈功绩,多系铺张.如,大定间宿州之役,《宋史》载李显忠大破金兵,后因邵宏渊不协,始退军,未尝言败.而《金史》乃言金兵屡败显忠,彼此互异.其二,两朝政事的补充和考辨.辽史方面,首先,作者指出,《契丹国志》诸书,多本稗官野史.诸如,承天后临朝,隆运擅辟阳之宠,《辽史》不书,但于其宠眷非常,恩赐稠叠,则备载之,是为尊者讳.因此征引他书,予以补考.其次,宋,金图燕,信使往来,为谋甚久,《辽史》但于天祚帝保大四年载"金人以燕京及蓟,景六州归宋以塞盟"之语,记载甚略.对此,作者纵览群书,于宋,金之交,备载原委.再次,北辽魏王之立,《天祚纪》作萧斡,而载北辽事,又作和勒博,后人因此将萧斡,和勒博分为两人,致叙史有误.又有史述李纯,李处温两人疑为一人.凡此,作者均详加考证,以昭史实.金史方面,首先,金太祖自珠赫店之捷,即于此年建号称帝,纪元收国,凡二年,又改元天辅.《辽史》于天庆五年未载其事,至七年乃载太祖用杨朴策,即位改元,则收国二年俱付阙如.《金史》于太祖建国,两次改元,记载甚明,且谓为乌奇迈等所请,并无杨朴定策之事.至《辽史》所载杨朴劝太祖议和求封,《金史》亦未载,列传亦无杨朴其人.对此,作者参考辽,金二史,比勘不同.其次,《金史》记载有缺漏处.如卫绍王纪,大安二年九月,京师戒严.盖因蒙古兵逼.然上文未载蒙古起兵之事,直至大安三年四月始书元太祖东征.对此,作者则参考《元史》,附载源流.又如,北辽魏王之立,改元建福,萧氏称制,建号德兴,而《金史》但称自立于燕,建元德兴,合二人为一事.他如左企弓等四人降金被杀一事,辽,金史载亦有歧异.作者皆搜采详考,述其始末.其三,人物专传的补充和考辨.作者就人物专传的补考主要集中在金史方面.首先,详载之处.诸如,张邦昌,刘豫均受金国册封,其于南宋交涉诸事,概未详书.其他如宇文虚中,郭药师诸人,皆以降附立传;而吴曦叛蜀,册封为王,虽为时未久,亦宜备载.凡此,作者皆搜采人物传记,详述源流,以昭炯鉴.其次,补载之处.诸如,辽天祚帝幸混同江,遇头鱼宴,太祖不肯起舞,欲杀之,嗣因事送咸州详衮司问状.及下诏亲征,太祖恸哭,欲自杀以激众怒,辽复遣使册为东怀国皇帝.《辽史》所载甚明,《金史》本纪未载.他如宗弼顺昌之败,李世辅劫执萨里罕诸事,《金史》本传所载亦不详;韩常为宗弼爱将,无役不从,战功最着,后并绘像衍庆宫,而竟无专传;乌陵思谋为宗翰,宗弼谋主,亦未立传.凡此,作者皆博采群书,补失载之传,以昭核实.再次,作者认为,金世宗为一代明君,众正盈朝,要以宰辅为最盛.故仿《宋史纪事本末》"真,魏诸贤用罢"之例,将一朝贤辅之谋猷,爵里,用舍,存没,错综贯串,荟萃成文,以资取法.其四,人名,地名的补充和考辨.辽国之郡邑沿革,山川分隶,以及关隘,堡镇之建置,《地理志》所未详者,作者皆博采诸史及《方舆纪要》诸书,逐一分注,以清眉目.而臣工之名字,里居,亦为参考详载.而于一人数名及数人同名者,缕晰条分,以资考证.金国之郡县分合,山川隶属,及关津,堡寨之建置,与诸史有不符者,皆据国史地理志为主,而参之各史传记及《方舆纪要》,《通鉴辑览》等书,分注详晰,以归画一.臣工名姓,与《宋史》多不相符,作者亦详为考核,以昭异同.三,纪事本末体史书的新发展纪事本末体是继编年,纪传之后的又一重要史书体裁.南宋史家袁枢在诵读《资治通鉴》之时,"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 号《通鉴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遂由此产生.抄撮改易即成为这一体裁史书最为突出的编撰特点.有清一代,史学极为繁盛,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编修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撰者在抄撮改易的同时,开始注重史书的学术研究性.清初,马辅撰《绎史》,就先秦史料进行整理和汇编.其间,作者广稽博采,适当取舍,有序征引,条分缕析,该书的编撰由此始现学术研究的倾向,并对清代史学产生重要影响.即如钱穆先生所言: "后此汉学家所为主要工作,如校勘,辨伪,辑逸,宛斯此书均已发其大例.即后此汉学家目光所注,从事整理研讨,以成学名家者,宛斯此书,亦已囊括其十七八……后大名崔述东壁,为《古史考信录》,亦多有从宛斯所谓'事同文异','文同人异'处着眼者,则宛斯此书,影响有清一代经史考订之学,厥功至伟."其后,高士奇撰《左传纪事本末》,于正文之外增补史实考辨项目,以补逸,考异,辨误,考证,发明等形式,对所述史实进行了补充考订,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编撰开始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不过,在该书增补考辨的三百余处中,"补逸"近两百处,作者博取典籍之中与《左氏》相表里者,附载其后,而以《左传》的记载去证明其他史书谬误的"辨误"仅九处,指出其他典籍与《左传》记载不同的"考异"三十处,利用其他史料为该书提供佐证和补充的"考证"仅四处,相较之下,考史的内容还很有限.至清末,李有棠撰辽,金史纪事本末,考异内容占全书一半以上,成为两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辨内容如前所述,补充史料之外更注重史实考辨,编书的同时尤重辽,金史的研究.考辨之中,不少地方还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如同名异名考,即多征引汪辉祖的辽,金史同名录两书.综上所述,辽,金史纪事本末取材丰富,博考群编,可补仓促成书的辽,金史记载之不足,在古代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此外,丰富的史实考辨集中代表了这一时期纪事本末体史书在体例上新的发展趋势,推动了纪事本末体史书在清代的发展,在史学史研究中亦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参考文献:[1l李有禁.校刻辽金二史纪事本末原叙[A】.北京:中华书局,1983. [2I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凡例【M】.北京:中华书局,1983.e3j谢保成.中国史学史[M】.北贰商务印书馆,2OO6:1285.f6j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6.兰台世暴2010.6月下59。
辽朝史官耶律良考略辽朝史官耶律良是辽朝时期的重要历史学家和官员,他在历史研究和文献整理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编纂了《辽史》和《辽金石刻通释》,为后人了解辽朝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本文将对耶律良的生平、学术成就以及对历史研究的影响进行综述。
一、耶律良的生平耶律良生于辽朝大同年间,出身于名门世家,其祖先曾在辽朝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在耶律良的少年时期,辽朝处于盛世,社会繁荣稳定,文化教育兴盛。
耶律良自小聪慧过人,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后来,他考取了进士,成为了一名朝廷官员。
在官职期间,他致力于历史研究和文献整理工作,对辽朝的历史有着深入的了解。
在耶律良的晚年,辽朝逐渐走向了衰落,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
耶律良对此深感忧虑,他决心将辽朝的历史文化保存下来,以便后人学习借鉴。
他利用自己在朝廷的地位和权力,大力支持历史学术研究,鼓励学者撰写史志、编纂史书,系统整理历史资料。
在他的倡导下,历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后来的历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耶律良的学术成就耶律良还编纂了《辽金石刻通释》,详细解释了辽、金两朝的石刻文献,对石刻的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剖析,为后人研究辽、金时期的史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耶律良不仅注重整理历史文献,还非常重视历史的立论和理论体系。
他在历史研究中提倡对史料的考证和分析,注重史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力图还原历史真相。
他的学术理念影响深远,为后世历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三、耶律良对历史研究的影响耶律良在历史研究中提倡人文精神和学术自由,鼓励学者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他的学术理念对后世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历史研究中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与进步。
《辽史》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辽史》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纪传体断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