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遵信老师常用耳穴十大基本方
- 格式:pdf
- 大小:74.25 KB
- 文档页数:2
11个必知的耳穴全知道耳穴疗法是传统中医的特色技术,它治疗范围广、安全、有效、无副作用,但在临床学习中却难以掌握。
今天带来易于掌握的组穴方法——广谱穴,非常适合于零基础的耳穴人员掌握。
耳穴治疗的“广谱穴”包含5个基础穴和6个特效穴,共11个穴位。
可别小看这仅有的11个穴位,掌握了它们的使用,可以对多种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起到神奇的治疗效果。
基础穴5个基础穴分别是:“贲门、十二指肠、腰(肾)、神门、枕”。
贲门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即耳甲3区(图1);十二指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 线之间的后1/3处,即耳甲5区(图1);肾在对耳轮下脚下方后部,即耳甲10区(图1);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4区(图2);枕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即对耳屏3区(图3)。
选择这5个穴位作为广谱穴的基础穴,其原因是因为在临床中,观察到许多慢性疾病会随着病情的发展,终将产生两个方面的变化:1.出现食欲减退,致使身体损耗;或出现多食而产生肥胖;2.出现精神、神经变化,或机能下降(个别亢进)或经络受阻。
常表现为植物神经紊乱、失眠、多梦、七情异常,机体出现痛、困、胀、麻等正气亏虚的证候。
简言之,不论身体的哪一个脏器有病,一般对身体影响较大的一个是精神方面,也就是睡不好;另一个就是物质方面,也就是吃不好。
最后,导致行动不便或久病卧床。
所以,治疗疾病也可以从此入手,通过改善睡眠、调理脾胃功能和增强体育锻炼,逐步提高机体自我免疫修复能力,让机体逐步恢复到正常健康的状态。
特效穴特效穴就是具有特殊疗效的穴位。
这6个穴位分别是“耳尖、腕、脾、肝、内分泌、皮质下”。
1. “耳尖”在耳郭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即耳轮6、7区交界处(图4)。
此穴是李家琪老师的一个重要特效穴位,该穴可退热、降血压、对泌尿系统的各种炎症、身上的各种疼痛、皮肤病、急性结膜炎、麦粒肿,还有慢性病及一些疑难杂症都具有治疗的作用。
图4 耳轮穴位分区2. “腕”在指区的下方处,即耳舟2区(图5)。
中医耳穴治疗大全耳穴详解(真人耳穴图片)彩云间耳穴详解(真人耳穴图片)耳穴详解(真人耳穴图片) 2011-06-09 15:25.对于体穴而言,耳穴更易操作。
因为耳壳薄,所以刺激更强,效果更显著。
耳轮区穴位。
耳舟区穴位对耳轮穴位三角窝穴位耳甲腔穴位耳屏穴位对耳屏穴位耳垂穴位耳背穴位。
耳穴(口、胃、大肠、肾、肝)图云天953耳穴(口、胃、大肠、肾、肝)图耳穴(口、胃、大肠、肾、肝)图。
12、口CO1.定位:耳轮脚下方前1/3。
应用:面瘫。
13、胃CO4.定位:耳轮脚消失处。
14、大肠 CO7.定位:耳轮脚上方的前1/3处。
15、肾 CO10.定位:对耳轮下脚下方的后部。
16、肝 CO12.应用:月经不调,痛经,经前期紧张症;耳穴图yang2228耳穴图耳朵的形状就像一个子宫内的婴儿,人体的许多器官都在耳朵上有反应点,我们称之为穴位。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根据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图看到: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闲暇时,按按双耳,亦是一个养生的好方法。
耳穴全图闲品落花耳穴全图耳朵像一个倒置的胎儿,人体的许多器官都在耳朵上有反应点,我们称之为穴位,是指分布在耳郭上的一些特定区域。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根据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图看到: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穴位2张。
耳穴分布规律云天953耳穴分布规律。
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周;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穴位在耳轮脚周围等。
耳甲艇和耳甲腔指的是耳朵的那个位置?fzx19450303...(2)耳轮脚:耳轮前上端伸人耳腔内的横行突起。
常用耳穴十大基本方管遵信老师堪称中国中医耳针学的先驱,其倾注几十年于耳穴研究,影响巨大,成果丰硕,吾十余年前初试尝耳针,惊于其效,后闻管老之名,悉管老之学,感管老治学求真之不易!今愿与诸学友同习、同求,感念管师之德、之学!1.止痛:耳针对疼痛性疾病治疗效果最好。
耳穴的止痛要穴是神门与相应部位,除此以外腹部内脏腑疼痛疾患,取交感穴,可缓解内脏平滑肌痉挛;软组织损伤,取肝、脾可舒筋活络,解除肌肉之疼痛;牙齿、骨髓疾病取肾穴。
2.止晕:•枕为镇静止晕要穴,对于头晕、眩晕、晕车、晕船是首选穴;•晕点是诊断症和治疗点;•肝:《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
当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致晕眩时用肝;•耳尖具有镇静、降低血压、退烧、消炎、清脑明目的作用;•外耳治疗头晕、偏头痛是黄老师的经验穴。
除以上5穴外:•动脉硬化引起的头晕用皮质下、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头晕取交感、皮质下;•美尼尔氏综合症取内耳和脾;•晕车、晕船、晕机者取胃、内耳;•贫血引起头晕的选膈、脾。
3.止惊:黄老师常用脑干、枕、肝、神门、皮质下和耳尖放血。
4 .止咳:口、脑干为经验穴;咽喉、气管、肺、平喘均可选用。
5.止喘:支气管、肺、平喘、交感、肾上腺、神门、枕。
支气管哮喘取风溪(过敏区)、内分泌;喘息性支气管炎选用耳尖放血和内分泌。
6.止痒:相应部位点刺放血,肺区点刺放血,适于广泛性的皮肤瘙痒;耳尖放血有抗过敏止痒的作用;神门、枕两穴有镇静止痒作用;“诸病疮痒皆属于心”,心主火,火为热至,热为火之微,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故取心穴以泄火止痒。
7.止耳鸣:内耳、外耳为相应部位取穴肾开窍于耳,肾虚则耳鸣,肾虚耳鸣则取肾;颞可消除耳内噪音,提高听力;三焦、胆用于低音耳鸣。
8.止吐:呕吐及吞食痉挛明显用贲门;胃有和胃降逆的作用;枕和神门以镇静;皮质下可调节胃肠道的功能。
9.止酸:选用肝、胃以降逆止酸;交感为止酸之要穴,有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
主穴:大肠、三焦、脾、腹、消化系统皮质下。
配穴:肺、乙状结肠。
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对耳屏内侧下1/2连线中点。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腹穴:腰、骶椎内侧中点近耳腔缘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乙状结肠:左耳大肠、小肠两穴之间。
肺:心区的下方,下方为同侧肺,临床上多取下肺。
腹泻取穴主穴:直肠、大肠、神门、脾、交感、消化系统皮质下配穴:炎症或慢性疾病引起的腹泻:内分泌、肾上腺脾肾阳虚型:肾;肠胃不和型:小肠、胃直肠:耳轮起始部,接近屏上切迹,与大肠穴同水平大肠:耳轮脚上方的内1/3处。
神门:盆腔与降压点连线中、下1/3交界处。
脾:耳甲腔外上方,在耳轮脚消失处与轮屏切迹连线中点。
消化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部区域中点,即卵巢、丘脑、腮腺连线成等边三角形中点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肾上腺:耳屏外侧下1/2隆起面中点内分泌:耳甲腔底部,屏间切迹内0.5cm.小肠:耳轮脚上方的中1/3处。
胃:耳轮脚消失处周围。
肾:对耳轮上、下分叉处直下方的耳甲艇处。
高血压取穴主穴:降压点、心、额、心血管皮质下、神经系统皮质下、肝、交感。
配穴:头晕:枕、晕区;肝肾阴虚:肾心:耳甲腔中心凹陷处。
降压点:三角窝内的外上角额:对耳屏外侧面前下方下缘中点心血管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与神经系统皮质下,消化系统皮质下连成等边三角形顶点。
神经系统皮质下:对耳屏内侧前下方下缘中点(卵巢与丘脑连线中点)肝:耳甲艇的后下方。
枕:对耳屏外侧面外上方下缘中点(颞与脑干中点)交感:对耳轮下脚内侧1/3处,对耳轮下脚内上缘晕区:脑垂体与枕连线取中点,此点与脑干,脑垂体连线区域即为晕区。
主穴:三焦、相应部位(面颊区、眼、口)、脑干、神经系统皮质下、内分泌、肾上腺。
配穴:脾、肝。
三焦:外耳道孔后下方与对耳屏内侧下1/2连线中点。
耳穴疗法主治病症.一、胆石症胆石耳穴方(《中国民间疗法》)王不留行籽。
取耳穴胰、肝、胆、脾、胃、食道、贲门、内分泌、皮质下、交感、神门等。
将王不留行籽放置在一块o.6×0.8cm见方的橡皮膏中央,上述耳穴(单侧)分别各贴置一块,间隔1~2天后撕去,贴另一耳穴,反复交替。
每次饭后用手轻轻揉按各穴,共20分钟左右,以加强刺激。
治疗期间每天中午食脂肪餐,可吃油煎鸡蛋两个或其它高脂肪、高蛋白饮食。
功能疏肝利胆排石。
主治胆石症。
二、失眠压豆安眠方(中医杂志1990;(10):46)王不留行籽。
选择耳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主穴);心、肝、脾、肾、胆、胃(配穴)。
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帖敷,并用手指按压,每日3~5次,每次3分钟左右,贴敷1次持续3~5天。
功能清心安神,交通心肾。
主治顽固性失眠。
三、支气管哮喘耳穴压豆定喘方(黑龙江中医药1978;(1):36)生白芥子或王不留行籽。
取耳部支气管、肺、肾上腺、前列腺、内分泌等穴,将药籽置于O.3×0.5cm的胶布中央,贴双耳上述穴位,嘱患者每日压4~6次,每次每穴按压1~2分钟。
功能宣肺平喘。
主治各型哮喘。
四、腹痛腹痛耳穴压豆方(经验方)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
取耳穴腹点、腹痛点、脾俞点,将药籽置于O.3×0.5cm的胶布上,贴于双侧上述部位,嘱患者半小时按压1次,每次按压5分钟。
功能理气止痛。
主治各种原因所致的腹痛。
五、胆囊炎利胆耳穴方(《中医外科》)王不留行籽。
用耳穴探测仪检查,在耳穴压痛点上敷贴中药王不留行籽。
每日或隔日1换,10次为1疗程。
功能疏肝利胆止痛。
主治胆囊炎、胆区疼痛。
六、冠心病冠心止痛方(四川中医1987;(2):28)王不留行籽。
取耳穴心、冠状动脉后(位于三角窝内侧和耳轮脚末端)、小肠、前列腺后穴,取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贴一侧耳穴上述各穴,嘱病人每日按压4次,每次每穴按压40次,5天交换1次,10天为1疗程。
常用耳穴的定位和功能主治一、耳穴的定位耳穴位于耳朵上,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治疗点位之一。
在耳朵上有多个耳穴,以上千年的中医经验为基础,总结出了一些常用的耳穴定位方法,常见的耳穴包括:1.肺尖穴:位于耳朵尖端,也就是耳廓最上方凸起的地方。
2.心脏穴:位于耳廓尖端以下约0.2cm处。
3.肾上腺穴:位于耳廓尖端以下约0.5cm处。
4.胃穴:位于耳廓尖端以下约1cm处。
5.脾穴:位于耳廓尖端以下约1.5cm处。
二、耳穴的功能主治耳穴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主治,下面列举了一些常用耳穴的功能主治:1. 肺尖穴•功能:清肺热、降火止咳。
•主治: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咳血等肺部疾病。
2. 心脏穴•功能:调节心脏功能,缓解心血管病症状。
•主治:用于治疗心悸、胸闷、心绞痛等心脏疾病。
3. 肾上腺穴•功能:调节肾上腺功能,增加体力和抵抗力。
•主治:用于治疗疲劳、性功能障碍、衰老等问题。
4. 胃穴•功能:促进消化、减轻胃部不适。
•主治: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胃痛、恶心等胃部问题。
5. 脾穴•功能:调节脾脏功能,增加体力和抵抗力。
•主治:用于治疗食欲不振、乏力、脾虚等问题。
三、使用耳穴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耳穴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耳穴定位必须准确,可以在中医医院或专业中医机构进行准确定位后再进行治疗。
•按摩或针灸时,需要采用消毒良好的工具,以免引发感染。
•治疗时需要注意力度,过度的按摩或针灸可能会引起耳廓组织损伤。
•使用耳穴治疗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效果不会立竿见影,需要耐心等待治疗结果。
总结:耳穴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不同耳穴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主治,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的耳穴进行治疗。
在使用耳穴疗法时,注意事项非常重要,必须保证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力度,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