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对比分析.doc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13
中美环评制度功能比较_督政抑或规制?中美环评制度功能比较:督政抑或规制?环评制度是现代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各国根据自身国情与发展需求建立和完善环评制度。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环评制度在两国的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比较中美环评制度的功能,探讨其在实践中是作为督政工具还是规制手段。
中国的环评制度旨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环评的主要功能包括预测和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供决策依据,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并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目前,中国的环评制度已经在一些项目中积极发挥作用,不仅有效地减轻了环境污染,还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与督政工具相比,中国的环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规制力度。
一些环评报告可能受到项目建设者的影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偏颇的问题,导致环评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
此外,环评制度在监管和违规处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与此相比,美国的环评制度更倾向于规制手段,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和监管。
美国环评制度的主要功能包括确保开发项目符合环境法规和政策,减少环境破坏的风险,保护公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美国的环评制度相对完善,环评报告要求详细全面,项目开发者必须提供真实、准确和完整的数据和信息,而且环评结果必须要公开透明。
美国环保署对环评报告进行审查,并与项目开发者和公众进行广泛的讨论和磋商,确保项目的环保方案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和意见。
还有监管机构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违反环评要求的行为进行处罚,以维护环境的整体利益和公众利益。
尽管中美两国的环评制度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在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的环评制度在确保可持续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点,重点是通过预测和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供决策依据,督促环保措施的实施。
美国的环评制度更加注重保护环境和公众参与,通过规制措施确保项目的环保合规。
两国的环评制度在不同国情下各有侧重,但都力图在项目审批和环境保护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制度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中美两国,为了保障环境质量和生态保护,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制度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响应全球环境保护呼声的同时,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研究,对于了解中美两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进一步推动环保合作与交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1. 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及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2. 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机构架构及其运作的比较观察,探究中美两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差异;3. 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实践案例比较分析,以检验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4. 对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分析进行总结,提出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间差异性的成因,进而对中美两国的环境保护合作和交流提出建议和实践措施。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法对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具体研究路线如下:1. 收集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及其发展历程,制作研究文献资料库;2. 通过上述文献资料库,对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及其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比较分析;3. 通过对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机构架构及其运作的比较观察,探寻中美两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差异;4. 通过对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实践案例比较分析,检验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5. 对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分析进行总结,提出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间差异性的成因,进而对中美两国的环境保护合作和交流提出建议和实践措施。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全面系统地比较中美两国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方面的异同以及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实践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环境保护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将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程序、审批、法律责任制度化、法律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立法应本着维护法制与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体现出立法的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明确法律责任○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表明,一旦有公众的广泛参与,就能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支持并有助于其结果的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又称环境影响质量预测评价,是指在某一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或城市建设与发展、区域规划等活动之前,对这一活动可能对周围环境地区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止污染和破坏的对策。
其目的在于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使行政机关对环境价值的考虑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职能化。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产生及立法状况1964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环境质量评价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但在世界范围内,美国首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先河。
1966年10月,在美国众议员所属科学研究开发小组委员会进行的进展报告中,首次正式采用了“环境评价”这一术语。
1969年,美国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法》(NationalEnvironmentalPolicyAct,NEPA),首次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EIA)制度,同时,NEPA被作为“保护环境的国家基本章程。
”1970年4月3日开始执行的《改善环境质量法》是NEPA的很好补充,该法授权国家环境质量局为环境质量委员会提供专业管理人员。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美国环境政策的核心制度,在美国环境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美国自70年代初至今,不论是邦一级还是州一级法律都建立了较完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体系。
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仅为实施国家环境政策提供手段,而且为实现国家环境目标提供法律保障。
实践证明,NEPA自产生至今,对美国的环境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规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迫使行政机关将对环境价值的考虑纳入决策过程,使行政机关正确对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方面利益和目标,改变了过去重经济轻环保的行政决策方式。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1.研究背景和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一种对项目或政策实施前的环境效应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
EIA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和国家,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因此,研究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比较,对于指导和推动两国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美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1)EIA的法律法规体系比较:分析中美EIA法律法规体系的异同,探讨两国的EIA 政策和管理措施;
(2)EIA的实施方式比较:针对具体项目的EIA实施情况,分析中美在EIA过程中的差异、优缺点和经验教训;
(3)EIA效果的成效比较:以具体项目为例,比较中美EIA的成效,探讨其影响因素和对环境的保护程度。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收集和整理中美两国EIA 相关的数据和信息。
3.预期成果和意义
通过对中美环境影响评价的比较研究,本研究预计可以得到以下成果:
(1)深入了解中美两国EIA的实践情况和管理模式;
(2)比较分析中美两国EIA的差异,归纳总结两国的经验和教训;
(3)为中美两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本研究结果对于完善和提高中美两国EIA管理水平,促进中美两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实际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中外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比较研究晁利霞(中囯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1)摘要:为了深入分析我国目前现行的环境评价机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分析国内外大量已有研究文献,归纳目前全球范围内关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基本情况,从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建立架构及理论基础出发,特选取在环境评价机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囯作对比分析,从而分析两囯在具体评价机制建立阶段的异同点,并重点比较两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本内容、评价主体及评价环节和流程方面的差异,充分联系具体现实,着重研究以上方面在囯内的缺陷,再针对性提出满足我囯环境现实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以期在充分迎合我囯现阶段基本囯情的条件下,对中外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机制进行妥善比选,将囯外先进成熟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经过中囯化改进后,再迁移到囯内的具体环境影响评定机制中。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比较研究;中外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72X(2017)05-0025-01D〇I:10.16647/15-1369/X.2017.05.015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echanism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Chao Lixia(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 ceanology Chinese A cademy of S cienc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01,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mechanism in China, this paper intends to summariz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echanism at present by analyzing a large number of existing research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rom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echan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establishment phase of the specific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focuses on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two countries5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ystem. , The evaluation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 evaluation of links and process differences, fully linked to the specific reality, focusing on the above aspects of t he domestic defects, and then targeted to meet China5s environmental reality guidance and recommendations. So as to fully meet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t presen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echanism, the foreign advanced and matur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echanism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 and then moved to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echanism in.Key words: Environmental impact; Evaluation mechanism; Comparative study自2013年以来,涉及到环境领域的一个关键词“雾霾”突然出现 在公众视线内,从开始的新闻报道,到所谓的PM2.5爆表,到最后雾霾 在华北大地上肆虐,民众已经基本了解了雾霾对于居民日常生活的严重 危害;去年冬天,雾霾几乎袭击了全国的大部分省份,除了南方少数几 个省份外,几乎无一幸免,这再一次为我国的环境问题敲响了警钟;在 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不是不得不治理,而是非治理不可的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最早是在1964年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的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而其作为一项正式的法律制度则首创于美国。
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案》(National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of 1969,NEPA),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联邦政府管理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制度确立起来,并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重视和采用。
而我国,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就开始被引入。
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选址、设计、建设和生产,都必须注意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中,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进行设计。
”至此,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式建立起来。
如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正逐步成为一项各国以及国际社会通用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
1 目的比较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第1条就开明宗义地宣称“促进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充分和谐;努力提倡防止或者减少对环境与自然生命物的伤害,增进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充分了解生态系统以及自然资源对国家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了“增进人类的健康和福利”。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1条则规定,“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可见,该立法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通过上述比较可见,中美两国在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方面同中有异,这与两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环保意识等是密切相关的。
美国由于经济高度发达,民众的环保意识和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更重视“增进人类的健康和福利”;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在现阶段我国在重视环保的同时,更强调发展也是顺理成章并符合我国国情的。
我们可借鉴美国,逐步侧重保护人群健康,这也是符合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发展规律的。
学院: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专业:光学工程姓名:许勋学号:162390288中美环境保护比较环境保护就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与破坏;对受到污染与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环境保护就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方法与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环境保护的内容主要有:(1)防治由生产与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与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与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与垃圾等造成的污染;(2)防止由建设与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与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农垦与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与沼泽地的开发、森林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与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与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与影响;(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与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与人民的共同行动与主要任务之一。
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与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就是从1972年开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与使用滴滴涕。
中美国的对比美国总领事馆和上海环保部门对PM2.5的监测结果基本一致,但由于评价标准的不一致,导致从PM2.5得出的空气质量指数存在较大差异环境监测中心有关专家指出,造成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目前美国执行的标准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指导值第三阶段标准,而中国则相当于第一阶段标准,才刚起步。
美方PM2.5转换为AQI美国总领事馆测量出PM2.5后,将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开发的“PM2.5读数转化为空气质量指数”的公式,发布当时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作出相应的健康指引。
根据该公式,比如说,当空气质量指数为50代表空气质量优,对公众健康几乎没有影响;当指数为大于300时,代表空气质量有害。
美国的空气质量指数和中国的不一样。
中国空气质量评价标准采用API(空气污染指数),主要评价因子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而美国已经使用了AQI标准。
在2012年5月,上海采用国家环境保护部新公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除了API中的监测因子外,PM2.5、臭氧、一氧化碳也被纳入了评价标准。
上海环境监测中心的专家指出,中国和美国计算PM2.5的AQI的方法一致,均为分段插入法,但由于两国执行的标准不同,对应计算出来的AQI也有很大差异但是,按照中国和美国计算AQI的技术规范,PM2.5小时浓度不能计算AQI,按小时浓度计算AQI缺乏科学依据,容易引起市民误解。
PM2.5简介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PM2.5。
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PM2.5、可入肺颗粒物。
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对比分析-简介:2005年2月全国范围内掀起的“环保风暴”将公众的视线集中到了环境影响评价,该制度肇始于美国,其功能和作用早已为实践所证明。
70年代后各国纷纷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如此,由于在政治体制、经济水平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少差异,中美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出现很多不同。
本文从现行中美的法律规定出发,探讨该程序差异的体现,分析差异的成因并就完善中国环评程序提出借鉴意见。
关键字: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一、中美环评程序概述纵观中国和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其设计的目的、功能以及结果都很类似,惟独在由谁发起评价,如何进行评价,、哪些阶段参与评价等程序存在较大不同,而这些程序性规定正是该项制度的核心所在,也是立法的重点以及执法的内容,实际上,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涛曾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影响评价法(草案)的说明》中已经指出“环境影响评价在性质上主要具有行政程序法的特征,是环境保护法和各项环境保护法所容纳不了的。
”美国则是十分重视程序的国家,“在最高院的一系列判决中,《国家环境政策法》被严格解读为‘程序法’而不是‘实体法’,这意味着该法是用来规制行政机关如何做出决定而非它们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
《环评法》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和和环境管理状况,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正式法定化,作为政府或者有关工作部门决策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它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构成中国的环评范围,且两者适用不同的程序:首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规划”又包含两种类型,它们分别适用不同的程序:其一为指导性规划,即诸如土地利用、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的规划以及《环评法》第八条规定的专项规划中的宏观性、预测性的规划,这类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编写该规划对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应该实行环评的“规划”的范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此外,这个过程中没有公众参与和专家评审);其二为专项规划,即有关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等的规划,对于这类规划,编制该规划的机关应该在报批专项规划草案之前,对该专项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个过程中应该“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之后编制机关将环境影响报告书和规划草案一并保送上级政府或有关部门,此时由人民政府指定的环保部门或者其他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查,通过后再对该专项草案做出决策。
其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经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预审后),报送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原审批单位进行跟踪检查。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则比较统一,对于联邦政府的立法建议或者其他对人类具有重大影响的重大联邦行动,环评一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联邦行政机关决定是否编制报告书;第二阶段,有关方确定评价范围;第三阶段,领头机关(leadingagency)编制报告书初稿,第四阶段,报告书的评论和定稿.二、中美环评程序的主要差异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从美国引进的,但现阶段两国的环评程序存在着较大差异,笔者试从政治体制、经济水平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来剖析差异的成因,并最终回归到中国环评程序的完善问题。
(一)环评程序的主导者就中国环评程序来看,规划环评中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由行政机关编制,指导性规划环评中甚至没有公众参与和专家审查的内容,足见行政机关单方面启动并操作整个过程。
对于建设项目环评,《环评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了三种情况,即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三种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应究竟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还是填报环境影响报告表,这由行政机关决定,接着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环评资质的机构进行环评,之后是连续的预审和审批,整个过程也是行政机关在启动并主宰着环评,建设单位扮演的角色只是非常被动的行政相对人。
这是中国的行政公权在环境管理中的充分体现,反映了中国环评的立法本位——即认定政府关心环保并应该运用行政权力管理环境保护工作。
长久以来,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政府作为“君临天下”的“父母官”操办了很多的社会事务,公民(老百姓)从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依赖感,近代以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市场在环境保护领域不能完全发挥其调节的功能,这时候行政上的“命令与控制”手段显得更加有效。
然而,过于集中的行政裁量权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首先,行政机关角色冲突。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如指导性规划环评中行政机关自己规划,自己决策的做法居然能够写进法律条文,难道这种做法在立法者眼里没有值得质疑的地方?除非立法者的立场与行政部门保持某种一致性。
其次,为权力腐败埋下了隐患。
不能排除地方政府或其工作部门在增长GDP的思想下,简化或排斥环评程序,甚至让企业的环境影响文件蒙混过关,中国的建设项目环评已经实施二十多年,《环评法》出台也近两年,按理说环评制度和思想早已经深入人心,起码也深为有关国家机关和建设单位熟知,但是江苏常州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铁本事件”,据新浪网报道:“2002年9月至2003年11月,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扬中市发展计划与经济贸易局先后越权、违规、拆项审批了铁本合资公司的建设项目。
铁本公司未取得环保部门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即开工建设,严重违反了国家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
”最后几批官员纷纷落马,但即便这样,此次事件造成的伤害尤其是环境上的损害已经无从弥补。
最后,行政决策难以实现公允。
专项规划仅仅允许一些专家参与审查,而指导性规划则干脆由行政机关自己决策。
封闭式的评审程序,难免不让人产生诸多疑虑:有没有经过认真的评审?审查的标准的什么?一般的规划和项目都存在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并存的情况,评审者的立场是倾向于经济还是倾向于环境?总之,只有少数机关或专业人士参与的程序应该说是难以服众的。
相较之下,美国联邦行政机关的在环评中的主导力量就要明显逊色,它的角色定位应该是程序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因为在四个阶段中,没有一个是行政机关单独行事的,在“决定是否编制报告书”的阶段,真正的决定者是公众而非行政机关,因为如果行政机关认为拟建议的行动通常无环境影响的行动,就得编制“无重大影响认定”的文件并交由公众审查,公众审查认为有影响,行政机关就必须编制“环境评价书”,编制过程中如果行政机关还认定“无重大影响”,则仍得编制“无重大影响认定”文件并交由公众审查,公众最后的决定为终局决定。
美国环评中没有出现一个“审批”的字眼,相反,行政机关必须接受有关各方、公众的审查,与合作机关进行协作等外部因素的约束,加上对于公民起诉的防范,行政机关一般不敢将行政权力集中化,独自掌控环评的程序。
这也正好印证了美国政府的职能和角色——“小政府、大社会”结构下的服务型政府。
此外,公众善于怀疑政府、善于张显自己的环境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行政机关必须谨慎地保持“引导者”的姿态。
(二)环评程序启动的时机环评程序启动的时机,也就是环评介入整个规划或建设项目的时间,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介入时间过晚将使环评根本“无环可评”,当然更不可能操之过急。
目前中国和美国对此的规定较为原则性:1.中国的情形。
针对三种环评对象,《环评法》规定了三种情形:(1)指导性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第七条第1款、第八条第二款)这条规定比较明确。
(2)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八条第1款),本款语焉不详之处在于:规划草案与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谁在前谁在后,还是两者同时进行?笔者认为行政机关在形成一个规划的想法的同时,就必须同时意识到这个规划有没有环境影响,乃至影响大概有多大,比如三峡电站的规划,牵涉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明确即将修建的大坝必将对水库区的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移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带来影响,然后通过具体的分析、论证,从环境影响的角度确定该规划有无可行性。
(3)建设项目。
法律没有详细规定环评程序何时可以介入项目建设,只说明建设单位在开工建设之前应该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环评。
我们不妨看一下历史,在《环评法》“三读”的过程中,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删除了美国独创的“替代方案”条款,理由是“要求所有的建设项目都要另搞替代方案,难以做到,也没有必要。
”这样一来,许多建设项目既然没有替代方案,就直接报送到计委、发改委,甚至直接由后者发起某项项目。
我们不能排除中国仍然留有部门利益的残余,那样,这些能“创造经济效益”的项目自然而然地在计委和发改委等处立项,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环评,因为在他们看来环评是后来的事,问题就在于此,立项阶段中,项目的规模、选址、设备等要素基本已经敲定,如果通过立项,那么后来环评程序的功能似乎只是论证该建设项目没有不利的环境影响,或者寻求减少环境影响的对策。
这样失去了从源头上把关环境影响项目的良机。
实践中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2005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掀起“环评风暴”,叫停30个严重违反环评法的大型建设项目,事实上,这些项目中就已经有很多通过了立项。
(三)环评程序的期限《环评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审批部门应当自收到环境影响报告书之日起六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三十日内,收到环境影响登记表之日起十五日内,分别作出审批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
”这只针对建设项目环评批准期限,对编制环境影响文件的期限却未予规定。
此外,指导性规划环评期限与规划的期限相同,专项规划的批准期限未予明确。
CEQ条例则主要规定了两个时间段:报告书初稿完成后在《联邦公报》上公布,接受各方评论,时间为90天。
评论期满后,领头机关对评论作出相应的反应,再次将报告书定稿公布,时间为30天,欺瞒后将报告书交给决策者。
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在明确的期限上存在的最大不同之处——中国将60天交给审批机关,美国将120天分两个阶段交给公众!本文论述到此实际上与前文形成印证:中国的管理模式是政府高度管制,美国则采取政府与公众合作的模式,虽然两者基于不同的国情,但如此明显的反差却也足以引起一些思考。
前文已经交待,《环评法》和《CEQ条例》在实践操作的层面上均可以视为行政程序法,既然是行政程序法,那么它们都必然形成了各自的关于公正和效率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