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 • 力足以至焉,于人 为可讥,而在己为有 悔;尽吾志也而不能 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
方是时,余之力尚 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 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结论:要有志,尽吾志
• 3、有志就能成功吗? • 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 “力”、“物”,强调了“力”与 “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 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 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 的,亦可“无悔”、“无讥”。 • 3、从结论:要深思而慎取
第五段补充注释: • 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 谓比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 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 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 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 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古代我 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 示,叫年号纪年法。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本文是王安石34岁 时的作品。四年后 (1058年)他给宋仁宗 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 治;十六年后(1070年) 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 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 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 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 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 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对于
因此 感叹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 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形容词使动,使……错,弄错
动词活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尽 动词,说出\说明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 的缘故了。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 第四段 • 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第一段 • 有碑仆道,其文 漫灭,独其为文犹可 识,曰“花山”。今 言“华”如“华实” 之“华”者,盖音谬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