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21
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摘要世界四大吝啬鬼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俄国小说家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欧洲文学长廊中的四个经典人物形象,他们对利益的追逐,使他们丧失理智、人性,并将愚蠢、下作、卑鄙无耻等人心的黑暗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四位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泼留希金的迂腐。
关键词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一、葛朗台:资产阶级典型的吝啬鬼,爱财如命,吝啬,贪婪。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最明显的是金钱的需求,由此金钱成了社会中人人追求的物质,产生了极为腐败的金钱观。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崇拜金钱中成长起来的重要人物,而他的女儿欧也妮,则是在金钱下的牺牲品。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
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钱,葛朗台的形象便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
也体现了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
巴尔扎克是法国的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法国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胜利的历史过程,抨击了资产阶级金钱统治的罪恶。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人民群众抱有一定的同情,但对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始终未能抛开幻想。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金钱逐渐代替了贵族头衔。
1830年革命以后,金钱统治的威力尤为强大,全面反映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资本主义者为了金钱不折手段的掠夺,写出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
而《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最出色的画幅之一暴力进行掠夺”。
四大吝啬鬼欧洲文学长廊中的四个经典人物形象,以吝啬而著称。
将吝啬贪婪发挥到了极致。
由于对利益的追逐,使他们丧失理智、人性,并将愚蠢、下作、卑鄙无耻等人心的黑暗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四位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
简言之,泼留希金的迂腐,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构成了他们各自最耀眼夺目的气质与性格。
夏洛克(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他是犹太人,高利贷者,贪婪、吝啬、冷酷和狠毒;虽然腰缠万贯,却从不享用,一心想着放高利贷。
极力限制女儿杰西卡与外界交往,使其带着钱财与情人私奔;无情地虐待克扣仆人,甚至连饭也不让人吃饱;十分痛恨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因为他慷慨大度,乐于助人,憎恶高利贷者。
英国杰出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
夏洛克是个资产阶级高利贷者,为了达到赚更多钱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凶相毕露,‚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
‛像一切吝啬鬼一样,贪婪是其共性。
夏洛克之所以拒绝两倍乃至三倍借款地还款,而坚持按约从商人安东尼奥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行业,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畅行无阻,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
不过这中间也有种族间的仇视与纠纷,基督徒对犹太人民冷漠和歧视政策使仇恨在夏洛克的心中埋下,这也是为什么夏洛克执意要从安东尼奥胸口割下一块肉的原因之一。
夏洛克作为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个性是阴险凶残,当法庭调解让借款人安东尼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洛克险恶的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
‛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凶残地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
欧洲文学长廊中的四个经典人物形象,以吝啬而著称。
将吝啬贪婪发挥到了极致。
由于对利益的追逐,是他们丧失理智、人性,并将愚蠢、下作、卑鄙无耻等人心的黑暗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四位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
1.夏洛克(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他是犹太人,高利贷者,贪婪、吝啬、冷酷和狠毒;虽然腰缠万贯,却从不享用,一心想着放高利贷。
极力限制女儿杰西卡与外界交往,使其带着钱财与情人私奔;无情地虐待克扣仆人,甚至连饭也不让人吃饱;十分痛恨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因为他慷慨大度,乐于助人,憎恶高利贷者。
2.阿巴贡(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 或译名为《吝啬鬼》、《悭吝鬼》)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
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
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
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
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绘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3.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 原译名为《欧也妮·葛朗台》)“守财奴”,即看守财产的奴隶,人本应是财产的主人,是财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却成了守财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著狂”,金钱已经使他异化。
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
作者通过葛朗台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贪婪和吝啬是相辅相成的,吝啬鬼们聚敛财富时都是贪婪,在使用财富时都是吝啬。
像其他吝啬鬼一样,葛朗台既贪婪成癖,又吝啬成鬼。
4.泼留希金(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泼留希金是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
虽然贪婪吝啬与葛朗台不相上下,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留希金的个性。
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摘要世界四大吝啬鬼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俄国小说家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欧洲文学长廊中的四个经典人物形象,他们对利益的追逐,使他们丧失理智、人性,并将愚蠢、下作、卑鄙无耻等人心的黑暗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四位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泼留希金的迂腐。
关键词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一、葛朗台:资产阶级典型的吝啬鬼,爱财如命,吝啬,贪婪。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最明显的是金钱的需求,由此金钱成了社会中人人追求的物质,产生了极为腐败的金钱观。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崇拜金钱中成长起来的重要人物,而他的女儿欧也妮,则是在金钱下的牺牲品。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
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钱,葛朗台的形象便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
也体现了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
巴尔扎克是法国的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法国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胜利的历史过程,抨击了资产阶级金钱统治的罪恶。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人民群众抱有一定的同情,但对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始终未能抛开幻想。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金钱逐渐代替了贵族头衔。
1830年革命以后,金钱统治的威力尤为强大,全面反映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资本主义者为了金钱不折手段的掠夺,写出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
而《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最出色的画幅之一暴力进行掠夺”。
外国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对比分析四大吝啬鬼分别出自:夏洛克——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阿巴贡——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莫里哀的喜剧《吝啬鬼》;葛朗台——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泼留希金——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里的小说《死魂灵》,两个戏剧文学形象,两个小说主人公。
这四个吝啬鬼形象虽然由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创造,却都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而表现了内在精神世界方面的极度相似——惊人的贪婪和吝啬。
追求物质财富成为吝啬鬼们的绝对欲念,是他们生活的惟一目标,主宰了他们的一切意识和行为。
除了受共同的本性支配外,四大吝啬鬼都以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行事。
●凶狠刻毒的夏洛克。
夏洛克出现在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初期,是一个属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旧式高利贷资产者。
掠夺金钱,聚敛财富,是他生活的惟目的。
为此,他的个性表现为最残忍的凶狠刻毒,完全丧失了“人性”,与友谊、慈爱无关,成为魔鬼的化身。
他虽然拥有大量财宝,但不仅自己拒绝一切享受,还不给仆人饱饭吃,迫使仆人不得不另找主人;他从来不给女儿任何享乐,反叫她死守家门,不得外出一步,逼得女儿离家出走后,他想到的只是“我的银钱”,恶毒地诅咒亲生女儿:“我希望我的女儿死在我的脚下。
”安东尼奥为成全朋友巴萨尼奧的婚事,向夏洛克暂借三千块钱。
夏洛克居心回测地与安东尼奥签订份到期不还钱就从借者身上割取一磅肉的血腥“借约”。
谁知借期已满,安东尼奥因故未能还钱。
凶狠狡猾的夏洛克告到法庭,并拒绝公爵与众人“慈悲为怀”的劝告,表示“把整个威尼斯给我,我都不能答应”,立即宣判,照约割肉。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聪明果断的鲍西娅粉碎了他的阴谋诡计,他最终落得个人财两空的可悲下场。
他想谋害别人性命,却“活活要了他的命”。
莎士比亚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活画了夏洛克凶狠刻毒的个性特征,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对现实邪恶力量的胜利。
●贪婪狡猾的阿巴公。
17世纪法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剥削仍是发财致富的一大捷径,阿巴公恰好看中了这一点。
各具肚肠四小“鬼”一般公认,世界文学领域有四大吝啬鬼:夏洛克、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
四个吝啬鬼各具形态,但他们有又具有相似的性格特征:贪恋财产,丧失人性。
现将四“鬼”的形象简析比较如下: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成功地塑造了第一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夏洛克。
夏洛克是资产阶级高利贷者,像一切吝啬鬼一样,贪婪是其本性。
商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生意,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贷生意畅行无阻,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
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凶相毕露,“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
”夏洛克除贪婪外,其个性还有阴险凶残、自私狠毒,当法庭调解让安尔尼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洛克险恶地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
”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
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代表作家莫里哀的《悭吝人》,为我们塑造了阿巴贡这个吝啬鬼形象。
《悭吝人》的情节是从古代罗马喜剧作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黄金》脱胎而来,但主人公阿巴贡完全是法国资产阶级的形象。
这是一个放高利贷发财的商人,为了无休止地贪求金钱,他变得极度的贪婪和吝啬。
阿巴贡的性格反映了原始积累时期法国资产阶级的特点,他与儿女之间的关系,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金钱破坏天伦关系的实际情况。
葛朗台则是巴尔扎克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塑造的一个吝啬鬼形象。
人本应是财产的主人,是财富的支配者,葛朗台却成了守财奴,并围绕财产承继权问题演出了一场闹剧。
葛朗台的痴情和癖好集中于一点——对金钱的占有;而对金钱的占有欲进而又变成一种专制狂,即使妻、女,也不允许分占他的家产。
金钱已经使他异化。
在他看来,妻、女也是“异己”的,世界上唯有金钱,才是自己的生命和血肉,甚至比生命更宝贵。
世界文学领域有四大吝啬鬼:一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二是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三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四是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
世界四大吝啬鬼的出处——1.夏洛克(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2.阿巴贡(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 或译名为《吝啬鬼》、《悭吝鬼》)3.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守财奴》, 原译名为《欧也妮·葛朗台》)4.泼留希金(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世界四大吝啬鬼的介绍:英国杰出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非常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
夏洛克是个资产阶级高利贷者,为了达到赚更多钱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凶相毕露,"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
"象一切吝啬鬼一样,贪婪是其共性。
夏洛克之所以拒绝两倍乃至三倍借款的还款,而坚持按约从商人安东尼奥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为安东尼奥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洛克的高利贷行业,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东尼奥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畅行无阻,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
夏洛克作为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个性是阴险凶残,当法庭调解让借款人安东尼奥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洛克险恶的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
"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凶残地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
这就是夏洛克不同于其他吝啬鬼的个性。
阿巴贡是法国作家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里的主人公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
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
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
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聚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
世界名著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在世界文学的长河中,有一些经典的吝啬鬼形象,他们以其极端的吝啬和独特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四个令人难忘的角色。
首先要提到的是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
夏洛克是个犹太富商,他贪婪、冷酷、自私。
在他眼中,金钱高于一切,甚至超越了人性和道德。
他对借款人安东尼奥恨之入骨,不仅仅是因为商业上的竞争,更因为安东尼奥的善良和慷慨与他的吝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安东尼奥无法按时偿还借款时,夏洛克坚持要按照契约从他身上割下一磅肉,丝毫不顾他人的死活。
他的这种冷酷无情,充分展现了他内心对金钱的极度渴望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
法国作家莫里哀在《悭吝人》中塑造的阿巴贡,也是吝啬鬼的典型代表。
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他爱财如命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他不仅对自己苛刻,对家人也是极度吝啬。
他时刻想着如何节省开支,甚至连家里的食物都要严格控制。
他会为了一点小钱而斤斤计较,不顾及亲情和尊严。
他的儿子爱上了一个姑娘,他却因为不想花费嫁妆而百般阻挠。
他的吝啬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觉得既可笑又可悲。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更是将吝啬演绎到了极致。
葛朗台是个精明狡猾的箍桶匠,他通过投机生意发家致富。
他对金钱的占有欲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他会半夜里把自己关在密室里,“爱抚、把玩、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
”他的妻子病重时,他关心的不是妻子的病情,而是妻子死后自己的财产。
甚至在女儿欧也妮把自己的金币送给了堂弟后,他对女儿进行了无情的惩罚。
他的一生都被金钱所束缚,最终在对金钱的痴迷中死去。
果戈理的《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地主形象。
他拥有着大片的土地和无数的财产,却过着极度贫困的生活。
他的穿着破烂不堪,家里堆满了各种无用的杂物,却舍不得扔掉。
他对农奴极其苛刻,甚至连农奴死了都不放过,还要去骗取他们的户口,以谋取利益。
他的吝啬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完全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和人性。
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浅析世界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摘要世界四大吝啬鬼分别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中的阿巴贡,俄国小说家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
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欧洲文学长廊中的四个经典人物形象,他们对利益的追逐,使他们丧失理智、人性,并将愚蠢、下作、卑鄙无耻等人心的黑暗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四位吝啬鬼,年龄相仿,脾气相似,有共性,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夏洛克的凶狠,阿巴贡的多疑,葛朗台的狡黠,泼留希金的迂腐。
关键词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一、葛朗台:资产阶级典型的吝啬鬼,爱财如命,吝啬,贪婪。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最明显的是金钱的需求,由此金钱成了社会中人人追求的物质,产生了极为腐败的金钱观。
《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崇拜金钱中成长起来的重要人物,而他的女儿欧也妮,则是在金钱下的牺牲品。
《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没有骇人听闻的事件,没有丝毫传奇色彩。
这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中主宰一切的是金钱,葛朗台的形象便体现了金钱的主宰力量。
也体现了善恶分明的人物形象。
巴尔扎克是法国的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法国封建社会瓦解和资本主义胜利的历史过程,抨击了资产阶级金钱统治的罪恶。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人民群众抱有一定的同情,但对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始终未能抛开幻想。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了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金钱逐渐代替了贵族头衔。
1830年革命以后,金钱统治的威力尤为强大,全面反映19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资本主义者为了金钱不折手段的掠夺,写出一部法国的社会风俗史。
而《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最出色的画幅之一暴力进行掠夺”。
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之一。
原文中:作为千万富翁的葛朗台住在一所灰暗阴森的老房子里,楼梯的踏板被虫蛀坏了。
每一顿饭的面包、食物、每天要点的蜡烛,葛朗台都要亲自分发,一点也不能多。
欧也妮为堂弟在饭桌上多放几块糖和一些葡萄,他就用霹雳般的目光瞪着女儿说:“再不阻止的话,她们为了你要把索莫城抢光呢,侄儿。
”为了一点超出的食物就如此的痛心,似乎这一点的食物就是他全部的家产。
吝啬是葛朗台最鲜明的性格特征,他的爱财如命是来自于他的吝啬,甚至与是一种病态,独自观摩金子成了他的癖好。
他会在半夜时把自己关在密室,“爱抚、把扶、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里,紧紧地箍好。
”为了金钱,他可以出卖亲情,妻子大病不起时只想如何省钱,但是在听到妻子死后女儿有权和他分家产,他马上转变了态度,和女儿,妻子讲和。
葛朗台老头的吝啬和对金钱的痴狂,在书中随处可见:“至于仆人拿侬,一年的工薪只有60法郎,她在葛朗台家辛勤劳作了30年,只是在第20年上,葛朗台才痛下决心赏了她一只旧表,那是她到手的唯一礼物。
可怜的拿侬老是赤着脚,穿着破衣衫,睡在过道底下的一个昏暗的小房间。
”看在20年工作的份上才忍痛割爱,作出决心,好象是件要他的命,喝他的血,抽他的筋的决定--送拿侬一只旧表。
贪婪是葛朗台的性格的本质。
他为什么会贪婪?如此之多的钱财在他的眼里并不能产生满足感,对于他来说,金钱才能给他带来巨大的满足和安全感。
其实,葛朗台的贪婪也就是资产阶级对金钱的不满足而产生的。
有一天,欧也妮母女正在欣赏查理赠送的首饰盒,恰好被葛朗台撞见了。
他看到首饰盒上的金子,眼睛里发出亮光,把身子一纵,向首饰盒扑去,“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他把首饰盒抓在手里,准备用刀子把金子挖下来。
欧也妮急了,她声称如果父亲敢碰盒上的金子,她便用这把刀子自杀。
父女争执起来。
直到葛朗台的妻子晕过去,他才住手。
在首饰盒上的一点金子都要刮下来,可想而知他对于金子的渴望,和对金钱的贪婪。
二、夏洛克:喜剧中的悲剧人物。
《威尼斯商人》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新兴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在经济利益上的尖锐矛盾以及宗教文化的激烈冲突,犹太人夏洛克作为一个高利贷者,在威尼斯被视为“异教徒”、“异邦人”,备受贱视和欺凌,心理被严重扭曲。
从这个意义来说,夏洛克是一个受歧视的民族的代表,其人生之不幸,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关切和同情。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喜剧,而夏洛克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是社会中的一个不幸者。
了解夏洛克这一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悲剧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一人物形象。
造成夏洛克人生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择其要,有以下数端:(一)夏洛克的种族悲剧在历史上,犹太民族是一个迭遭浩劫的居无定所的苦难民族,他们在中世纪的欧洲饱受歧视,就算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其处境也不见得有多少好转。
高利贷者夏洛克是犹太人。
惟其如此,在基督教一统天下的威尼斯,他俯仰由人,备受歧视、践踏,处处遭到刁难,没有人的尊严,丧失了基本的社会地位。
富商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矛盾,虽然有经济利益上的冲突,但根本上是其种族和宗教信仰的矛盾。
剧中那些台面上的人物一方面道貌岸然地宣扬“基督教的精神”,另一方面又把把犹太人视为“异教徒”,加以厌弃和敌视。
他们永远不会给犹太教徒平等的待遇。
客观上,犹太民族所宗奉的教派相对弱小,更重要的,在威尼斯,基督教是正统的国教,是国家统治机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权者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制造各种舆论,渲染种族仇恨,宣布犹太人是基督徒不共戴天的死敌。
在社会生活中,“群体的固化思维,群体的偏见定格都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负向偏移”。
在剧作中,我们看到,在威尼斯,那些基督教徒们包括他们的仆人,一提起夏洛克来,都憎厌地称之为“犹太人”,甚至“犹太狗”。
在看似庄严神圣的法庭上,安东尼奥的朋友葛莱西安诺不顾身份,骂夏洛克是“万恶不赦的狗”、“性情像豺狼一样残暴贪婪”。
夏洛克那种极端性格正是受外界扭曲而形成的。
明白了事情的原委,我们自然而然会视夏洛克为弱者,并对他产生一定程度的同情。
在法庭上,夏洛克执拗地要求履约的行为不是偶然的,而是长期以来种族冲突种下的恶果。
而且,我们还会认为,在当时普遍仇恨犹太人的基督教世界中,夏洛克的复仇行动具有一定的民族复仇的意义。
要说他变态,也是社会环境使之然。
同时,也正是种族偏见,注定了夏洛克的抗争,最终只能是失败。
夏洛克所属的民族,无力对夏洛克加以保护。
(二)夏洛克的家庭悲剧夏洛克不仅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地位,是一个不幸者,同时在家庭生活中,他也有无尽的烦恼。
他本来有一个完整的家,有妻子,有女儿,他很爱她们,极力呵护她们。
可是他的女儿杰西卡却不满父亲的严厉,视家庭为地狱,不认为自己受到父亲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的影响。
杰西卡上场不多久曾说“我虽然在血缘上是他女儿,行为举止却不是”,可为证明。
杰西卡又为情所惑,同情人罗伦佐私奔,并且卷走了夏洛克的钱财。
这使颇爱面子的夏洛克在威尼斯人面前大跌眼镜。
夏洛克既心痛自己的钱,又为失去女儿而痛心疾首。
剧作中,夏洛克张惶地在黑夜中冒着雨疯狂的搜寻,跑到街上大喊:“啊!我的女儿!我的金币!”凄凉的喊声流露出夏洛克的真情。
由于自己的特殊经历,夏洛克对于基督徒极其厌恶,大有不共戴天之势,他当然不会允许自己的女儿和基督徒有什么瓜葛。
令他痛入骨髓的还有,杰西卡投怀送抱的恰是一个基督徒,并且和这个基督教徒私奔了。
这对夏洛克来说,不啻于晴天霹雳。
也许,对来自于基督徒的欺凌,夏洛克还可以勉强承受,而自己亲生的、一手拉扯大的女儿,竟然背叛自己的种族和宗教信仰,夏洛克觉得是在自己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在他的心间插上一把刀。
杰西卡对父亲辛辛苦苦积攒的钱完全不当回事,肆意挥霍,用一枚戒指去换取一只野猴,而那枚戒指是他死去的妻子送给他的礼物,对于夏洛克来说何其珍贵。
这个消息让夏洛克泪流满面。
我们看到了一个无奈、痛苦的夏洛克,撕心裂肺的痛楚使他已经濒临绝望。
金钱的失去和女儿的逃逸,本来已对社会满怀敌视的夏洛克通通归咎于基督徒。
他怒火中烧,伺机进行复仇。
(三)夏洛克的诉讼悲剧在不少欧洲文学作品中,犹太人经常以“放债人”的形象出现,如狄更斯和特罗洛普等英国作家笔下的犹太人就常常是高利贷者。
虽说是“欠账还钱,天经地义”,但很多人在借钱是孙子,还钱时就变成了爷爷。
经济利益导致了借贷双方矛盾冲突的产生,因而放贷的行为,往往被视为邪恶的。
夏洛克是一个以放贷为生的人。
基督徒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不取利息,这无疑是拆了夏洛克的台,影响夏洛克放贷。
安东尼奥曾把他一笔几十万块钱的生意夺走了,还刻薄地讥嘲他。
夏洛克对于安东尼奥早就充满了怨愤。
但他异教徒的身份又使得他不能遽然对安东尼奥实施报复,他在等待着发难的机会。
风水轮流转。
安东尼奥因朋友急需,自己一时筹措不起那么多钱,只好向夏洛克借。
夏洛克提出了届时还不了钱,就要从安东尼奥胸部割下一磅肉的条件。
安东尼奥自忖还钱没问题,慨然应允。
孰料届时安东尼奥果然无钱可还,于是双方对簿公堂。
有契约在手,夏洛克满以为自己稳操胜券。
所以,他在法庭上一再拒绝他人的调解,执意按契约办,让公爵等人只有翻白眼的份。
平心而论,夏洛克的要求是无可指责的;而鲍西娅假扮法官,伪造身份,混入法庭,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
鲍西娅曲解法律,偷换概念,设置圈套,诱使夏洛克入彀,也是与法律精神不相符合的。
鲍西娅之所以采用此等行径,除了为朋友两肋插刀之外,更深层的原因乃是她也是一个基督徒,在种族冲突中,她理所当然地要为维护宗教利益而赤膊上阵。
在法庭上,她对夏洛克所用的称呼,与其他基督徒无异,都是蔑视地称夏洛克为“犹太人”,而没有表现出任何仁慈和宽容,她的一应言辞,更没有体现法理的精神。
一方面,她承认”这约上所订定的惩罚,对于法律条文的涵义并无抵触”,口口声声宣称“公道”,要让夏洛克“这犹太人必须得到绝对的公道”;另一方面,她又以诡辩阻止夏洛克履约,作出不公正的判决,恫吓夏洛克一旦割肉有误,“就要把你抵命,你的财产全部充公”。
夏洛克终于崩盘了,家产被剥夺了,尤为不堪的是,他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来的信仰,去改宗基督教。
当然,从夏洛克在法庭上的表现看,他贪功急进,不能步步为营,将破绽暴露给对手;夏洛克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不能识别对方言辞中的漏洞,反而被对方牵着鼻子走,等到上当,追悔莫及。
这也是造成夏洛克诉讼悲剧的原因。
鲍西娅要求夏洛克在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来,不准多也不准少,并不能流一滴血。
这样的要求,无论对于谁,都是无从办到的。
假如夏洛克要求鲍西娅如此这般地作个示范,鲍西娅同样徒唤奈何。
(四)夏洛克的性格悲剧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这个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夏洛克的人生悲剧,与其性格密切相关。
商人重利,自古已然。
身为高利贷者,夏洛克有着贪欲,爱财如命,锱铢必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