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设计手法的地铁空间识别性与导向性设计初探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8
北京地铁空间的标识导向系统 经济发展,⼈⼝膨胀,城镇化进程带动了地下空间层层深⼊的开发,并且由⼀开始的单⼀化向着多功能⽅向发展,地下空间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交错缭绕,越来越像迷宫。
在这样的空间⾥,⼈们要想⾏动⾃如,最有效的⽅法就是建⽴完善的、⼈性化的标识导向系统。
标识导向系统很⼤层⾯上涉及到信息传播的知识,可以从信息学的⾓度来分析着⼿。
1、城市的发展与北京地铁建设 城镇化进程导致了⼀些⼤城市的过度膨胀,⽴体化的空间发展成为⼀种有效的缓解措施,⼈们的⽣活⼯作已经不再局限于地⾯之上,在北京、上海、⼴州等⼤城市,地下空间多年以前就已经得到⼀定程度的开拓,并且⽬前还在向着更好的⽅向发展。
北京地铁是以解决⼈⼝、环境、能源三⼤危机和医治“城市病”为⽬的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的主要形式,不仅缓解地⾯交通的拥挤,也提⾼了⼟地的利⽤率。
2、地下空间特征分析 地下空间是地上空间过分拥挤的产物,和地⾯空间有着本质的差别,《地下空间设计》⼀书中指出北京地铁空间⾃⾝的负⾯特征。
1)缺乏对外界的可视性,导致⼈们对环境难以清楚了解,没有了外界参照物,⼈们就很难感知地下建筑的整体布局,由此导致在北京地铁空间的定向困难。
2)没有窗户,让⼈们觉得环境封闭,阳光缺乏,使⼈担⼼⼀旦发⽣意外能否顺利逃离,没有窗户也让⼈们在地下空间的定位能⼒⼤⼤降低。
3)在地下的意识会引起⼈们对于⿊暗、寒冷、潮湿、空⽓质量差的联想 除了⾃⾝的弊病之外,商业的发展正在增加北京地铁空间的复杂性。
对于国际性⼤城市⽽⾔,北京地铁及其相关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明的重要象征和衡量标志之⼀,地下空间是地⾯空间的延伸,北京地铁带动周边商业环境的开发,徐家汇站和⼈民⼴场站都呈现繁荣满⽬的北京地铁商城。
随着周边这种衍⽣设施的建⽴,北京地铁站不再只是北京地铁站,⼤⼤⼩⼩的地下商场让本已迂回的地下空间变得更加的错综复杂。
3、北京地铁空间的信息系统现状 当前北京地铁站的信息系统已经形成了⼀个体系,基本上能够满⾜⼈们在北京地铁空间的活动需求,但仍然有需要改进之处。
发表论⽂:标识导向系统评价⽅法初探标识导向系统评价⽅法初探作者:陆⾦⽣林妙亭张艳芳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标识导向系统在客流导引、信息传播、城市形象提升等⽅⾯发挥了重要作⽤。
本⽂试通过研究国内外标识导向系统成功的设计案例,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标识导向系统评价⽅法,为设计企业、建设单位和城市管理部门的标识设计评价⼯作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标识设计评价现代城市是⼀个信息⾼度发达的环境,标识导向系统已成为城市信息传播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媒介载体。
通过空间信息的传达,标识导向系统解决了公众“往哪⾛”的问题,引导公众在复杂的建筑、区域内顺利到达⽬的地,为维持良好的城市秩序提供了保障。
同时,城市标识导向系统作为城市对外的⼀张名⽚,其展⽰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服务⽔平的作⽤正在⽇益显现,已成为城市管理部门向公众传递信息和城市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之⼀。
但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标识导向系统在国内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具体应⽤过程中存在着发展步调不⼀致的情况,主要可归结为4个⽅⾯:(1)系统规划不完整,缺少信息分级,点位选择不适宜;(2)信息品质低,不符合标准;(3)信息可识别性不⾼,传达效果不理想;(4)造型陈旧呆板,与周围环境设施不协调;(5)对残障⼈⼠等弱势群体考虑不周;(6)缺乏创新性设计。
系来规范⾯对现有标识导向系统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急需建⽴⼀套完善合理的标识系统设计评价体系设计⾏为,使其成为判断标识导向设计优劣以及解决设计实践问题的有效⽅法。
同时,评价体系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亦可传播优秀、先进的标识设计理念,缩⼩国内不同地域标识设计发展的差距,实现我国标识⾏业从“量”到“质”的飞跃。
本⽂拟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标识导向系统的研究分析,借助其先进的设计理念,同时结合我国现有标识系统存在的问题,探究出⼀套针对标识导向系统的评价⽅法,供⼤家交流、参考。
⼀、对系统规划的评价1、系统构建标识导向系统是根据具体空间环境进⾏规划、设计的,对标识系统进⾏评价⾸先要判断设计者所选择的配置系统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空间环境。
《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空间设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地铁公共空间不仅是人们出行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文化、科技、艺术等多方面元素的综合体现。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的相关问题,为提升地铁公共空间的设计品质和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二、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地铁公共空间设计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站台、通道、扶梯、楼梯、售票厅、候车室等。
这些空间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出行的基本需求,还要考虑到空间的美观性、功能性、舒适性等方面。
因此,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良好的设计可以提升地铁公共空间的舒适性和美观性,为乘客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其次,设计要考虑到人们的出行习惯和需求,如合理的布局、便捷的交通流线、充足的照明等。
最后,地铁公共空间设计还要与城市文化、建筑风格等相协调,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目前,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部分地铁站点设计过于追求现代化和时尚感,忽略了实际使用需求和乘客的出行体验。
另一方面,一些站点存在布局不合理、标识不清晰、导向不明确等问题,给乘客带来不便。
此外,地铁公共空间的设计管理还需要考虑到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协调性,以及环保、节能等方面的要求。
四、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的策略与方法针对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与方法:1. 强化设计前的调研与分析。
在地铁公共空间设计前,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了解乘客的出行需求和习惯,以及城市的文化、建筑风格等方面的要求。
2. 注重设计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设计要考虑到人们的实际使用需求和出行体验,如合理的布局、便捷的交通流线、充足的照明等。
同时,要注重空间的舒适性,营造宜人的出行环境。
3. 强化设计的协调性。
地铁公共空间的设计要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方面相协调,避免出现“孤岛”现象。
基于Depthmap的地铁站换乘空间导向性优化设计胡斌;倪振杰;吕元【摘要】以地铁为中心的综合一体化换乘中心日渐普遍,地铁站换乘空间导向性是影响换乘高效程度的重要因素.Depthmap作为空间句法分析软件,对空间具有独特的分析视角.首先,介绍空间句法相关知识及北京地铁白石桥南站的运行现状;其次,利用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建立模型,对平面中的流线组织、平面布局与节点设计采用空间句法参数分析,将难以用语言进行描述分析的地铁站换乘空间用空间句法的不同参数进行表达与评价;最后,以白石桥南站为例,基于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 分析结果,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相邻空间的有机整体连接、采用大尺度融通空间、重要节点设计吸引人流等优化设计策略.【期刊名称】《都市快轨交通》【年(卷),期】2016(029)001【总页数】5页(P30-34)【关键词】地铁站;Depthmap软件;换乘空间;优化设计【作者】胡斌;倪振杰;吕元【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124;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124;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100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31.4现代化的建设使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地铁的建设亦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1]。
地铁站换乘空间具有换乘流线复杂、人流量大等特点,换乘空间在换乘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导向性研究在换乘频率、转运规模日益增大的趋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2]。
经过20余年的发展,空间句法理论已经深入到对建筑和城市的空间本质与功能的细致研究之中[3]。
目前,国内外对于空间句法的应用多停留在城市形态、保护及更新、空间认知及导向寻路等领域,具有将感知效果转化为可见、量化、易解析的特点。
应用研究体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而其在地下空间设计研究中的运用则属于较为空白的领域。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理念与方法一、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理念城市地铁作为一类大型的公益性快速交通设施,其最直接的功能应该是方便乘客的出行,是乘客的代步工具。
那么在设计时,就必须倡导和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力求为乘客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的乘坐环境。
与此同时,在设计时,必须符合小噪音、低污染、低成本的要求,选择有利于乘客身心健康的设计方案。
除此之外,城市地铁在设计过程中还应当尊重“绿色”这一基本理念,打造成为城市快速绿色交通系统。
二、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1)实用性原则:地铁车站建筑在设计之初必须考虑到乘客密度与流动速率,在楼梯出入通道的设计时,必须确保乘客人流有序进出站和便捷换乘其他线路,在客流高峰时能够满足乘客进出对楼道、电梯等的宽度要求。
(2)安全性原则:基于城市地铁进出站建筑主要是位于城市主要道路、广场、商场以及人口密度大的地方等的地下,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地铁建造及运营过程中整个建筑工程在结构布局上的安全性,避免造成对周边居民以及过往路人的安全伤害。
(3)识别性原则:城市地铁作为一种定时、安全、快速、高校运作的公共轨道交通系统,其运营过程中的行驶速度较快,站与站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必须重视各个主要区域和位置的标示,不能让乘客浪费较长时间还找不到候车站台,避免乘客出现走失和迷路现象。
(4)经济性原则:城市地铁的建造和运营是一种较高投资行为,按照我国已建成地铁建筑设计,其每公里的平均造价为6〜7亿人民币,单车站建筑的土建工程总造价就足有占到了总投资的13%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应当注重经济性这一原则,避免出现资源利用和资金投入的浪费现象。
三、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方法1.地铁车站内部布局的设计方法地铁车站建筑的设计是一个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但要确保线路上行驶车辆、接受和发送信号、车体通风等的协调关系,还必须运用专业化知识来实现整体设计方案的最优组合以降低地铁车站的造价。
所以,在地铁车站主要建筑设计上必须采用最佳的方法,重点是对设备管理用房区、乘客公共区等进行设计。
论公共空间导向标识设计——以上海地铁一号线为例摘要公共空间中的导向标识系统是沟通人与空间重要媒介。
随着城市交通的日益拥堵,21世纪已经成为以大力发展地下交通为主要的交通方式,这就要求城市地铁的导向标识系统要更加完善,否则无法给人们带来便利,甚至会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本文以上海地铁一号线为例,对地铁站中的导向标识的概念,设计理论,设计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论述,试图通过分析上海地铁一号线标识系统的研究,来探析标识系统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的状况。
以期让上海地铁一号线的导向系统更加完善,也能切实让市民感受到其独特的风格特色,满足市民的需求,维护上海的整体形象。
【关键词】地铁;导向标识;系统设计;人性化Discussi on the design of public space oriented——Taking Shanghai Metro Line 1 as an example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has always been a symbol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Planning, public art environment presents, people on the pursuit of the visual world highly embodies the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of a region. This paper from the Suqian municipal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city public art design. The city public art design for the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mage sty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carries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but also improve the urban public environment, highlight th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Key words】Metro; guide sign; system design; humanization目录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铁地下空间导视系统设计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交通行业成为城市发展中较为重要的部分。
地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是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也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地铁在当前的发展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
本文重点对地铁地下空间导视系统设计的概念与原理进行分析,并相应的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旨在为地铁地下空间导视系统设计优化奠定基础。
关键词:地铁;导视系统;系统设计地铁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也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促进城市的发展。
地铁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建设,内部结构也比较复杂,人们往往需要通过地铁导视系统提供的导向来寻找路线,地铁地下空间导视系统成为地铁建设中较为重要的部分。
导视系统的设计对系统的运行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对提高地铁运行的安全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因此,对地铁地下空间导视系统设计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 地铁地下空间导视系统设计研究意义地铁是交通运输的重要工具,在当前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效,成为社会生活与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地铁的发展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也成为当前城市建设与发展重点关注的问题。
地铁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主要满足人们出行的需求,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
地铁运行的安全与科学高效的路线指导是地铁发展的重点,也对地铁地下空间导视系统设计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
地铁一般是建设在地下的,而且地下空间结构较为复杂,人们在乘坐地铁的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给乘客带来一定的问题。
因此,地铁地下空间导视系统就成为地铁运行的重点,科学合理的导视系统可以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更好的指导,避免一些迷路现象而给人们的出行带来的影响。
综合地铁建设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地铁地下导视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为市民提供高效、舒适的乘车环境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乘车的效率,提高地铁运行的安全,也为市民的正常出行与人身安全提供保障。
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空间设计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土地资源紧缺和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同时城市交通的压力也随之增加。
为了有效的缓解交通压力,很多城市都逐渐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通过有效的整合城市中的各项资源,结合相互之间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城市发展。
文章主要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功能和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这对加快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一体化;公共空间;设计;分析引言: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公共空间而言,因为整体的设计水平以及质量并不是很高,直接的导致了在实际进行运行的过程中依然是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同时也是限制了我国公共空间功能发挥。
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能够提高对地上以及地下空间资源能够有效的利用,使其看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整合去实现整体效益能够达到最大化。
1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在城市空间中,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公共空间占据很大的一部分比重,处于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在交流、沟通以及相互合作、共存等情况下,都必须要具备多元化的行为空间和活动空间。
所以,建设出符合城市发展进程以及发展特点的地标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代表着人们的生活水准,还代表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整座城市的整体风貌和建设特点,由此我们能够看出公共空间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规模正在不断的发展,尤其是在公共空间环境方面已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公共空间环境建设方面必须要符合美学的标准,要具备合理的设计理念,要结合城市地域特征来进行建设,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整个城市的形象和环境品质。
为了让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资金方面流通更加顺利,政府已经制定出相应的轨道交通投资政策,尤其是针对外资和民营企业。
在城市轨道交通方面每个领域都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现状来看,其主要包括地铁、轻轨和有轨电车等类型,这些轨道交通类型共同组成了城市交通的主动脉。
基于地铁视觉设计及美学要素研究地铁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视觉设计及美学要素对城市形象和环境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基于地铁视觉设计及美学要素的研究,并对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地铁视觉设计的重要性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视觉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提供乘客便利的出行环境,更重要的是对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蕴的展示。
良好的视觉设计可以提升地铁车站和车厢的舒适度,为乘客提供良好的出行体验,同时也能够提升城市形象的美观度和现代感。
地铁视觉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地铁美学要素的研究地铁美学要素是指通过视觉元素的组合和应用,使地铁环境具有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地铁设计中,色彩、形状、图案、材质等元素都可以被运用到美学要素中,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打造出富有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地铁环境。
1. 色彩色彩是地铁美学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绪表达。
在地铁设计中,色彩的搭配应考虑到乘客的舒适感和城市的整体形象,同时也要符合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北京地铁的车厢采用了红、黄、绿等暖色系的配色,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同时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2. 形状地铁车站和车厢的形状设计也是地铁美学要素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建筑和装饰元素的造型和线条的设计,可以为地铁环境增添艺术感和美学价值。
上海地铁的车站天花板采用了线条简洁、优美的设计,给乘客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同时也展现了上海独特的现代化城市形象。
3. 图案图案在地铁美学要素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墙面、地面、天花板等装饰图案的设计,可以为地铁环境增添趣味和美感。
广州地铁在车站墙面采用了传统的岭南文化元素进行装饰,营造出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为乘客带来视觉和文化的双重享受。
4. 材质地铁美学要素中的材质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材质可以为地铁环境增添质感和深度。
在地铁设计中,应该注重选用环保、易清洁和耐用的材料,同时也要考虑到对乘客的舒适度和视觉享受。
西安地铁空间的导向系统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随着西安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也愈加完备,其中地铁成为便捷、快速的城市出行方式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
然而在地铁车站内部,人们往往会迷失在庞大的空间中,尤其是对于不熟悉地铁线路的外地游客来说,更是面临着方向不清、无从下手的困扰。
因此,西安地铁空间导向系统设计成为了一个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西安地铁空间导向系统是指在地铁车站内部,通过设计有效的路标标识、视觉图形、地图等方式,引导乘客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目的地,同时提高地铁站内部的安全和管理效率。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调研分析: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研究目前西安地铁空间导向系统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找出优化的方向和措施。
2. 空间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和用户需求,对地铁车站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等进行规划,设立各种标识和指示牌,优化地铁车站内部的路线设计。
3. 视觉设计:运用视觉设计原理和技巧,设计具有吸引力和辨识度的标识和视觉图形,增强导向系统的效果。
4. 数据分析:通过使用地铁车站内部的监控设备、人流统计等手段,对导向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检验其可行性和效果。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西安地铁车站内部的管理效率、缓解客流拥堵,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游客的出行体验。
同时,研究的成果还可以为其他城市地铁空间导向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实证研究方法,即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对西安地铁空间导向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 调研分析: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文献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西安地铁空间导向系统的目前状态和存在问题,以及用户需求和期望。
2. 空间规划:结合调研数据和实际情况,对地铁车站空间进行规划设计,设立合理的路标指引、分区标志,优化车站内的路线设计。
基于建筑设计手法的地铁空间识别性与导向性设计初探摘要:本文以建筑学理论为基础,从建筑设计手法入手,通过分析地铁车站建筑出入口、车站规模、功能布局、结构形式,以及室内空间等设计的各要素,认为车站空间各要素的设计要充分考虑空间认知和视觉导向,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地铁空间识别性与导向性的塑造。
关键词:地铁空间;空间认知;视觉导向。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作为城市地铁建筑形象网络工程的一部分,地铁站的识别性与导向性研究包含了许多层面上的内容。
本文力图以建筑设计的手法探讨地铁空间的识别性、导向性。
1.地铁出入口识别性与导向性研究
1.1地铁出入口的特点
对地下建筑而言,出入口是地下建筑中的唯一可见元素。
出入口在地铁站建筑的外观形象、视线导向、可识别性方面都起着别的要素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空间过渡上,它通过从上到下、从亮处到暗处、从开放到封闭的转变,使人从地表的具有熟悉模式和景象的环境到达一个未知的环境。
此外,在地下建筑中,地铁口附近的室内垂直交通系统也可以被视作出入口序列的组成部分。
这些要素对于满足舒适、明确的向
下过渡到站台层极为重要。
[1]
1.2地铁出入口的选址
出入口的位置应设置在较突出不被遮挡之处,一般应设于人行道边或其他比较开阔的地点。
1.3地铁出入口的类型
从与地面的关系看,可分为四类:
1、独立式出入口
地铁通道直接开口与地面相连,对大量的小型地铁站而言,出入口形式极易识别,而内部简单的通道流线也提供了良好的视觉导向。
2、下沉式广场入口
在平坦开敞的基地上,地铁站可以采用下沉式广场,广场自身就成为地铁站入口序列的一部分并以其开阔的体量加强了识别性。
经由下沉广场进入地铁站时,其水平进入建筑的方式符合人们的日常习惯。
3、部分地上建筑出入口
这种形式具有传统建筑的一些特征:如可以增强远距离的识别性;恰当的形象可以传递地铁站入口性质的信息;能提供全天候不受影响的围合空间。
4、附设在相邻建筑中的出入口
当地铁站毗邻大型办公、商业等或地铁站本身是大型交通枢纽,
可以设通道直接与之相接,出入口附设在其他建筑上。
但要注意出入口尽量靠前放置并强调该出入口的地铁标示,并防止其他信息源的干扰。
1.4入口外观形式对识别性的影响
在外观上,入口处理的好坏往往预知了对地下空间的评价。
欧美早期的地铁站,人们只是接受了地铁隐蔽的性质,建筑造型朴实不张扬。
当然也有一些外观设计优秀、反映当时设计思潮和时代特点的出入口设计。
现代地铁则力图创造“崭新的艺术运动风格、明亮的地下空间形象”,出入口设计更有不乏张力的表现形式。
2. 车站规模与结构形式
2.1车站规模与结构形式对识别性与导向性的影响
地铁站结构形式大致分为两种:矩形箱式和盾构挖掘的圆形或椭圆形。
两者相比,后者识别性与导向性好于前者。
1、欧美城市轨道交通特点
欧洲的城市轨道交通尽可能缩短车站长度,减小车站规模,以降低工程造价。
大多数车站都有站厅层,少数车站没有站厅层。
欧洲城市轨道交通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多线共用站台。
这既充分挖掘了线路的运能,又方便了顾客的换乘。
[2]
2、国内地铁的规模与结构选型
国内近年来修建的地铁,采用矩形箱式二层车站的占绝大多数,
通常安排较多的辅助用房外,部分进行物业开发。
[3] 问题是,如果不论车站大小等级,一律采用二层车站,过多的并行通道的设置形成并置的水平引导,从空间使用上说容易形成方向的多重选择,从而导致导向的不确定性,而导向标志的不完善和商业广告的干扰更加剧了寻路的困扰。
从国外的实例来看,因为站厅被简化,地铁的识别性与导向性更多体现在站台层的识别性设计以及它与出入口之间的关系,大大降低了在站厅层内穿行的可能。
由此得出:在同样功能满足的情况下,地铁车站的层数越少越好;除必须设在地下的站台及站厅层,其他的设备及附属用房尽量设在地上,简化空间形式,从大的整体布局来增强地下空间的识别性及导向性。
[4]
2.2流线设计与功能布局
1、流线设计
从功能上看,地铁的客流具有穿过式的流水特征。
从流线安排上说,客流路线愈短愈好,愈简单愈好。
设置在流线上的所有设备、设施,其位置应该明显、醒目,形式应简单、易变,便于引导人流。
2、功能布局
功能设置要求——非付费区内应将各个通道口连接贯通,有利于客流出站后自由选择通道出入口离开或兼起人行通道的作用。
各
种功能区域都应该有一定的识别特色,配以系统化的导向标示。
售票亭的位置——售票亭作为可移动的室内元素设置在人流动线上,占地小,设置灵活,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售票亭数量。
售票亭的设计——可用适当跳跃的色彩和简洁的形式构成,赋予他应有的特色和个性。
使售票区域变成一眼可识别的地方。
2.3地铁站埋深对识别性与导向性的影响
1、世界地铁的深埋趋势
世界地铁有深埋的趋势:地铁深埋是地铁连接成网,上下相互交叉加剧的结果。
2、地铁深埋的导向对策
根据不同的埋深情况,关键是要选择与之适应的疏散交通工具,楼梯对人流的主要导向作用已经逐步让位于更加人性化的自动扶
梯与电梯等代步工具,上下空间的联系更加连贯。
[5]
3.室内空间设计手法的识别性与导向性研究
3.1实体元素的诱导传达
单一的线性通道本身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往往采用界面上的线来完成导向,此外还可以通过通道尽端的光诱导来实现。
岔道,除了运用标识传达的手法之外,还可以从空间界面处理来增强其“可读性”。
界面上有规律的视觉符号的分布可以对人的运动速度起到调节作用。
对较长的通道来说,水平自动扶梯的设置不但方便乘客的通行,还会对行走起到导向。
而铺地材料的色彩、图案、质感等,
伴随人的行走线路有所变化,引导步行者变换方向。
[6]
3.2视线关联导向
尽量在各个功能分区之间建立起直观的视线导向,建立不同功能区域的提示传达,提高地下公共空间系统内部各空间之间、以及地上地下空间之间的开放度,使相关空间相互渗透,视线贯通而易被感知。
[7]
3.3照明与材料
纵观欧美地铁站,选材都很平实普通,共同的特点是耐磨、易清洗、不反光,站台层平均照度较低,而导向标示广泛采用灯箱照明,在背景衬托下突出了信息的传达。
3.4节点与地标
中庭、小品、雕塑等可以成为行进过程中重要的识别因素,以自身丰富的形体特征为人们定向指引,具有超越语言的直观性。
壁画、小品是地下空间认知要素中的地标,对定位和导向可以起相当作用。
[8]
3.5装修模数化
地铁站室内装修模数化是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结果,反映在室内风格上是构件预制化,以方便各部件的拼接和组装。
因此,视觉导向信息标示的设置也成为工业化生产的一部分,在设计开始阶段便协同考虑,这样便于同室内风格的融合统一,甚至成为反映室内风格的一部分。
3.6色彩运用
色彩特别是大面积的鲜艳色彩能增强车站站台识别性,符合“快速阅读”的识别特点。
大面积的纯色用于宽敞单一的空间比较合适。
在车站空间有限,形式复杂的情况下,善用导向标志的色彩调节作用,既满足了视觉导向和信息传达的要求,又调节了室内气氛。
此外,具有一定动势的色彩组合还有辅助引导人流,强化运动导向的作用。
结语
对以地铁车站为主的地下空间来说,兼有作为交通建筑的特性,其本身具有人流量大,流速较快,交通信息繁杂,选择性多等不利于识别和导向的不利前提;其次,地铁与地面交通运输网络的紧密衔接是发挥城市运能的关键。
如何提高地铁车站空间的认知和视觉导向是设计的一个要点。
参考文献
[1]王文卿.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早力、严健伟、王兴田.国外交通建筑[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吴隽宇、肖艺.地铁枢纽站换乘空间与地铁物业开发的互动性.地下空间[j].2002.9 .
[4]张庆贺、朱合华、庄荣.地铁与轻轨[m].北京:人民交通
出版社,2002.
[5]葛世平.国内外地铁换乘枢纽站的发展趋势.地铁与轻轨[j].2001.12.
[6]王保勇、侯学渊、束昱.地下空间心理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综述与建议.地下空间[j].2002.12.
[7]许泽成.城市轨道交通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体系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研究[j].2003.4.
[8]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徐路阳,出生年月:1985年5月23日,2011年毕业于新疆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工学硕士,现工作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轨道交通与地下工程设计研究院,任设计师,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