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23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异。
2、知道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理解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有文化特色的传统的聚落建筑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图片,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分析不同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等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要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各种图片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明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初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过地形知识,对天气现象有切身感知,并具备一定的读图获取信息能力,能够简单的归纳相应的知识要点。
但初一学生缺乏基础知识的积累,对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表达也不够规范,还需要适当的引导。
三、学习重点1、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四、学习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视频:顺德篷简水乡航拍。
师问:播放的是哪里?生答活动1、考你眼力:认识卫星遥感影像中的地物二、认识聚落问:学校周边环境与下面哪幅景观图更相似?知识小结聚落的概念和主要形态活动2、与图对话:比较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图片欣赏: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知识小结:聚落的分类阅读课文P61,了解城市化过程及带来的问题。
活动3、考你眼力:比较两幅卫星图拍摄时间先后三、分析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活动4、与图对话:看图,这里的聚落主要沿什么分布?追问:想一想,还有其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吗?活动5、能力试探:据地形示意图选择露营地点知识小结: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承转:不同的环境下,民居建筑会有差异,形成不同的风格,并发展成不同特色的聚落。
活动6、走进民居:探究自然环境对下列各种民居的影响,归纳民居的特点。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农村、集镇、城市、林村、牧村、渔村等),他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学生回答)承转:尽管这些景观差别很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聚落。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聚落的有关知识。
方案二:播放FLASH动画片段:“秋天到了,小燕子要跟着妈妈到遥远陌生的南方去越冬,他们飞过平原,越过高山,飞过城市,小燕子很奇怪:为什么有的地方房屋又矮又小又稀,而有的地方高楼林立呢?他们飞呀飞,小燕子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家的房子是平顶的,而这里的房子却是尖顶的?”带着小燕子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一、聚落的形态(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
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
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
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
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湘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第51-55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聚落的形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文化遗产的爱护意义,同时包含着人地关系的和谐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要紧形式,运用图片描述都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明白得聚落的形成和进展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紧密联系。
4.了解爱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
采取探究、讨论、展现作品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和谐进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聚落的形成与进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爱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进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教学突破聚落的形状,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并在课堂上展现成果、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落的形成与进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能够利用学生熟知的当地素材,以引起学生的爱好、降低教学难度,借此阐明人地和谐的理念。
爱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建议教师创设一种较为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搜集大量图片、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学生预备课前分组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求能表达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并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
查找本地不同时期的地图或景观图片(要求能表达聚落的变化)。
课前分组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文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摸索聚落方面自己所知所疑。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摸索对聚落的认识。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第51-55页。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同时包含着人地关系的协调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3.能举例说明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密切联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
采取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并按经济规律办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2.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教学突破聚落的形态,指导学生通过报纸、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查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概括,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联系,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当地素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建议教师创设一种较为开放性的学习氛围,利用一些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搜集大量图片、设计课堂教学,制作教学课件学生准备1.课前分组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求能体现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并查阅相关的文字资料。
2.查找本地不同时期的地图或景观图片(要求能体现聚落的变化)。
3.课前分组搜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图文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1.思考聚落方面自己所知所疑。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对聚落的认识。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聚落类型、分布特点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的概念和类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和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域的聚落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聚落与环境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2.图片素材: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提问:你们印象中最深刻的聚落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提问:这些聚落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聚落与环境问题,如城市拥堵、乡村人口流失等。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运用图片描述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别。
2、使学生能举例说出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使学生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使学生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举例分析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学习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学习难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一、聚落的形态1、类型2、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影响聚落的分布的因素2、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学案【教师寄语】乐于探究,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展示!【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别。
2、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1.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2.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学习难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学内容】聚落的形态1、聚落的定义:。
2、聚落的类型聚落一般分为和两大类型。
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集镇→城镇→【合作共建】一、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海口市因地处南渡江出海口而得名,原为一个小渔村。
海口市拥有秀英港、海口南港、新港三个客货运输码头。
材料2:海口市地理位置优越,南渡江流经其境内。
该市气候宜人,属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材料3:海口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开发历史早,是海南省主要的粮、糖、油等生产基地。
1、从房屋、道路、人口等方面说说海口市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
2、分析海口市能从小渔村发展成为大城市的优势条件。
3、归纳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备教师设计思路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以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能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区别;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3.认识世界遗产及世界遗产的保护意义。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世界遗产的保护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前自学自学活动:自主阅读课本P60内容,将以下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中进行勾画。
(2min)1.什么是聚落?聚落主要的形式有哪些?2.什么是城市?什么是乡村?城市和乡村有什么区别?自学质疑:如:我的困难(或问题)是:。
课上研学一、自学反馈学生简要说明聚落的定义及类型,与同桌展示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进行简单的辩论赛:喜欢城市生活还是乡村生活,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聚焦问题影响聚落发展和形成的因素。
三、研究分享1. 观看地区特色民居图片资料,小组合作探究影响聚落发展和形成的因素有哪些?2.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畅所欲言。
四、深度构建一.当堂检测:1.下列属于乡村聚落主要从事工作的有()。
A.纺织工业B.饮食服务业C.耕作业D.邮电业2.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的说法,正确的是()A.因纽特人特别耐寒B.是为了体现民居特色C.建造冰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D.因纽特人喜欢标新立异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一定有聚落B.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定为居民点C.四合院是我国南方地区民居建筑的代表D.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发展的作用,不如人文环境的作用重要(二).梳理反思:学生本节课的收获,感受、疑问。
(三).总结归纳:课后拓学一、巩固知识二、拓展提升调查当地古代建筑旅游景点有无乱刻乱画的现象。
请设计一条保护古建筑、杜绝不良现象的广告语。
3.4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聚落的主要形式,及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够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3.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探究讨论、展示作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聚落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
(我们还不认识呢?)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来自宁阳英才学校。
对于宁阳英才学校你们熟悉吗?(不),这里我带来了我们学校的一些图片:(欢迎你们去做客)多媒体展示:图片它就是我们美丽的校园,像照片中这样人们集中居住与生活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聚落。
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关于聚落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课题世界的聚落新课学习:师: 聚落有两种主要形式,哪两种呢?(学生回答:乡村和城市)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图片过渡: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同时展示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图,比一比并说出它们的差异。
注意阅读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学校、医院、农田、果园、池塘的多少,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等情况。
)师:你所观察到的城市和乡村都有哪些差别?学生回答(角色扮演游戏:第1-5小组扮演乡村人、第6-9小组扮演城市人,分别讲出各自的好处),师点评。
过渡:既然城市和乡村有这么大的差异,是不是城市自从人类诞生那天起就存在呢?(不)城市的发展一般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乡村—集镇—城市。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4、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
同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3、教学过程贯穿师生互动为主的原则,利于学生认知规律的形成。
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重点、难点】重点: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其差异。
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难点: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学--展示—提升法【教具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相关的地理景观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聚落①.聚落的概念: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它包括城市和乡村两种形式。
②.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2、有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有哪些?3、北方寒冷地区的民居有何特点?4、南方湿热地区的民居有何特点?5、西亚和北非的民居又有何特点?6、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它有何重要意义?7、举例说明我们该怎样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二、探究展示:1、几种不同民居反映的环境特点:⑴.窑洞的优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的特点。
⑵.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降水较少),门窗少且小,墙较厚(冬季寒冷,门窗少且小,墙厚可防寒保暖)。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⑶.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
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⑷.蒙古包的优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⑸.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以及广西特色的骑楼文化,培养学生爱护、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村长,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重点难点】重点: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分钟《美在广西》视频,展示广西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形态。
思考问题:视频中出现了哪些聚落?周边的环境是怎么样的?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导学案,自主学习课本,利用3分钟时间完成。
(二)聚落的形态学生通过观察视频,以及导学案,总结归纳出聚落的概念: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聚落的形式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说一说:你们是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各自给生活带来什么方便之处?创设情境:为什么我们身边能见到外国人,并且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学习汉语?1、英语请一位同学来讲述英语。
播放视频《彭丽媛参联合国会议使用英文演讲》。
创设情境: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2、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国语言的文字,并找出这些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
(二)世界的宗教过渡:我们认识了世界上主要使用的语言,那么我们再看使用这些语言所著作的书籍:《圣经》、《古兰经》、《佛经》。
图片展示南宁市街道的一些宗教建筑。
在南宁乃至全中国,都能在大街小巷看到一些有异国风情的宗教建筑。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导学案,自主学习课本,利用3分钟时间完成自学任务二。
展示世界三大宗教的代表性建筑物,请学生分别讲述三大宗教。
请学生分小组,在空白的世界地图上画出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区。
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三)阅读新闻材料过渡: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与地区使用的语言、信仰的宗教不同,但是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新闻。
展示材料一《中国近年来的对外援助》、材料二《国际社会向汶川地震救灾提供援助》。
(四)本课小结请学生回答通过这节课学习到了什么。
展示各族小朋友手拉着手围绕地球的图片。
结束语:世界各民族拉起友谊之手,共创和谐未来。
(五)练习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我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
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
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第(3)课时课题:书写练习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
2、完成书写练习。
重点:正确地书写“轻”字难点:“车”字旁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
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
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指导“车”字旁写法:1、出示范字,观察“车”字旁写法。
2、讨论明确其书写要领:“车”字旁分四笔完成,整个偏旁左重右轻,不超过竖中线。
第一笔横稍短。
第二笔撇折收笔于横中线。
第三笔垂露竖,应在第一笔横下的正中位置起笔。
最后一笔,比第一横长一些,离折笔稍近一些。
3、练写“车”字旁。
三、指导临写“轻”字。
1、观察范字。
2、明确写法。
“轻”字的写法:“轻”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与左边的第一笔短横相齐平,底部大体相齐,右边上下两部分基本相等。
四、课后延伸书写:斩、转板书设计:书写练习2、轻、斩、转我的思考:以复习巩固导入,并有针对地进行纠正。
明确字的重心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分布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字的结构特点。
在练习书写“车”字旁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整个字的字形。
课后及时巩固,拓展。
课后反思:学生基本上能把握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处理好左右的布局。
第(4)课时课题:结构特点(六)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懂得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难点:把握好字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二、教学新课1.讲解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1)教师讲解字头的书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书写。
(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小结,提出要求。
2.指导书写例字(1)出示例字:“宝”:首先要控制好字头,摆正位置,下面的“玉”字占格子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最后一横宜稍长,使整个字立正。
“穷”:下面的力字宜正,不宜写得太小。
(其余字略)(2)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3、提出注意点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结构特点(6)宝、穷、写、会、奔我的思考: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好字的结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激励学生更好的书写。
第(5)课时课题:怎样写好字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端正态度。
教学过程:一、正确的学书之路1.临帖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是不经过临帖的。
只有临帖,取法唐楷、晋行、汉隶、秦篆等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所获。
2.专一学书首先应师承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
这就有一个选帖的问题,选帖的标准:①好帖;②喜欢。
选定帖后专心致志,认真临习,坚持不懈,直至形同神似。
这个时期检验你学习得怎样,首先看临得像不像,再看笔法笔意。
3.博采众长当对一本帖或一家书体临习达到形同神似之后,就要广涉其他好帖,取其营养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
4.字外功夫练字的同时经常要多读书,多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
总之一句话,加强字外功夫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便自成一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正确的学书之路概括为:二、科学的学书方法明确了正确的学书之路之后,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临帖和摹帖这既是正确学书之路的开端,又是正确学书方法中的根本点,必须坚信不疑,坚定不移。
摹帖和临帖各有优点,效果各异。
姜夔《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占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其中的“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
“临”的方法就是看着字帖,照着写。
只要仔细地临,便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
“摹”的方法,就是用薄纸蒙在帖上,直接地描画。
所以字形基本上不会走样,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结构。
但摹书看不清笔法,“易失笔意”,虽然间架不错.但没有笔法,字就僵化。
所以,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