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生理学特性
- 格式:ppt
- 大小:1003.50 KB
- 文档页数:38
猪医学了解猪的生理特点疾病防治饲养管理等知识猪医学:了解猪的生理特点、疾病防治与饲养管理等知识猪是人类最重要的农业畜牲之一,对于猪的生理特点、疾病防治和饲养管理的了解对养殖行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基本的猪医学知识,探讨猪的生理特点、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以及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
一、猪的生理特点1. 智商与社交能力猪拥有相当高的智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它们还是极其社交的动物,喜欢生活在群体中,并建立起丰富的社会关系。
2. 消化系统猪的消化系统与人类相似,它们是杂食动物,可以消化多种食物,包括谷物、蔬菜和动物性蛋白等。
然而,猪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相对较低。
3. 繁殖能力猪的繁殖能力强,通常在6到8个月龄开始进入性成熟期。
雌性猪每年可繁殖2到3胎,每胎产仔8到12头。
二、猪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1. 猪瘟猪瘟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于猪的养殖行业的影响巨大。
预防猪瘟的关键是加强养殖环境和猪群的卫生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并隔离与感染猪只的接触。
2. 肠道疾病猪的肠道疾病包括腹泻和消化不良等。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猪圈清洁,定期检查猪只的饮水供应,控制饲料的质量和数量,并且确保猪只有充足的运动和休息时间。
3. 猪呼吸道综合症猪呼吸道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等。
预防措施包括保持猪圈的通风良好,避免感染的猪只与健康猪只接触,并及时清除猪圈内的粪便和尿液。
三、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1. 猪圈设计科学合理的猪圈设计对于猪只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猪圈应该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确保空气流通,以及充足的自然采光。
2. 疫病防控猪圈的卫生管理和疫病防控是保持猪只健康的重要手段。
及时清理猪圈内的粪便和尿液,定期消毒猪圈和饮水设施,并且按照兽医指导进行疫苗接种。
3. 合理的饲料供应猪的饲料供应要科学合理,充分满足其营养需求。
饲料应该保持新鲜,避免发霉和污染。
定期检查猪只的体重,并根据需要进行饲料的调整。
小型猪在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老年病学、血液学、营养学、内分泌系统、皮肤、牙科、眼科、放射生物及免疫学研究中常猪和人在解剖学、生理学方面极其相似。
用猪作为实验动物。
近年来异种组织器官移植已受到医学界广泛重视,猪作为组织器官供体已显示出诱人的美好前景。
因此,实验猪越来越受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关注。
但是普通猪体型大,饲育费用高,不便于实验操作和术后管理。
小型猪体型小,饲料消耗低,操作管理方便,成为更理想的实验动物材料。
在国外,二次大战以后已将猪作为实验动物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并且已培育出多种品系实验用小型猪。
我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开发小型猪资源,开展了小型猪实验动物化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初步培育出几个品系,有些品系仍在纯化培育过程中。
重庆建"世界最好的猪圈" ( 2010-03-10)重庆市有一群为了科研献身的小猪,它们住在堪称“世界上最好的猪圈”里,每天生活费近50元。
日前笔者从重庆市科委获悉,国家小型猪医学生物学应用技术平台近日在大渡口区建桥工业园区建成,不久后,小型猪的生物学应用将形成产业化。
小型猪生物实验基地负责人,三医大实验动物学教研室主任、医学博士魏泓说,这个耗资8000万元的小型猪科研基地堪称“全世界最好的猪圈”。
为科研献身的小猪们住在恒温恒湿的“豪华猪圈”里,喝的是纯净水,用红外线取暖器,有自动喂食系统,一到时间,消毒过的标准化食物如鱼肝油、维生素C、矿物质就会送上来。
照顾它们的都是大学生和研究生。
据魏泓介绍,这里的母猪产子都是剖腹产,因为顺产会增加感染的几率。
据悉,这样的小香猪长不大,体重最多只有10千克~20千克。
为了表示对这些为科研“献身”的小猪的尊重,按照规定,在做实验需要杀死某一只小猪时,必须先将其麻醉,同时,他们还做出了需要杀死小猪时不能在其同伴面前进行等人性化规定。
据魏泓称,经过实验发现,小猪与人的相似度比小白鼠、猴更接近,于是,一些心血管疾病等实验都会用到它们,烧伤等创面敷面可用它们的皮代替。
名词解释泌乳力:21日龄时,全窝仔猪的总重量,衡量母猪泌乳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泌乳量:泌乳母猪在一个泌乳期内的泌乳量饲料转化率:也称耗料增重比或增重耗料比常用性能测定期间每单位增重所需的饲料来表示胴体重:屠宰后去头、蹄、尾及内脏,保留板油和肾脏的躯体重量为胴体重。
胴体长:在胴体倒挂时从耻骨联合前缘至第一肋骨与胸骨交界处的长度,称为胴体长或胴体斜长背膘厚:宰后胴体背中线肩部最厚处、胸腰椎结合处和腰荐椎结合处三点膘厚的平均值为平均背膘厚。
活体背膘厚:体重达100kg时,猪倒数第三至第四肋骨间4-6cm背膘厚度。
眼肌面积:胴体胸腰椎结合处背最长肌横截面的面积PSE肉:宰后45min和24h眼肌的PH分别低于和的肉,猪宰后呈现苍白颜色、质地松软和汁液渗出的征状DFD肉:宰后24h半膜肌的PH高于的肉,宰后肌肉外观呈暗红色、质地坚硬、肌肉表面干燥。
MAS(标记辅助选择):指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对生物有机体基因组进行标记,利用标记基因型准确地估计数量性状的育种值,并以该育种值进行选育日增重:=(结束重-开始重)/育肥天数SEW:隔离式早期断奶法。
母猪在分娩前按常规程序进行有关疾病的免疫注射,仔猪出生后保证吃到初乳,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预防接种后,在10~21d断奶,然后把仔猪在隔离条件下保育饲养。
生产节律:相邻两群泌乳母猪转群的时间间隔全进全出制:同一批猪群同时转入、同时转出,按节律转群进行生产,全年不分季节均衡生产。
后效行为:指猪后天获得的行为,是猪出生后对新鲜事物的熟悉而建立起来的测定站测定:指把各核心群的被测种猪集中到中心站测定,在相对一致的环境条件下,按统一的的测定规程进行测定,测定后,统一公布测定结果,并进行平等分级和良种登记。
猪应激综合征:猪在应激条件下产生的恶性高热猝死以及肉质变劣等的综合症候群发情周期:从上次发情开始到下次发情开始的这段时间,约为21天。
大致分为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休情期。
猪的生物学特征猪是一种哺乳动物,属于猪科。
猪是一种重要的家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在人类的生活中,猪不仅提供肉类、皮革和骨骼等资源,还可以利用猪的智力进行科学研究。
下面将详细介绍猪的生物学特征。
形态特征猪的体型较大,体长可达1-2米,肩高0.6-0.8米,体重可达300-400千克。
猪的身体长得圆滚滚的,四肢短而粗壮,蹄子较小,蹄下有四个蹼状趾骨,一般有四个蹄甲。
猪的头部宽大,口鼻部向前突出,口齿发达,能够咀嚼各种食物。
猪的眼睛小而圆,位于头部两侧,能够看到周围的环境。
猪鼻子的嗅觉非常灵敏,能够辨别不同的气味。
猪的皮肤有毛发和汗腺,能够保持体温和排泄体内废物。
生理特征猪的消化系统比较特殊,其胃肠道比较短,只有约30米左右,而牛的胃肠道则有80米左右。
猪的肠道内有大量的菌群,能够帮助消化食物。
猪的牙齿非常发达,有44颗牙齿,包括前切牙、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等。
猪的心脏位于胸腔中,有四个心腔,能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猪的呼吸系统和人类相似,都是通过鼻子吸入氧气,通过口鼻呼出二氧化碳。
行为特征猪是一种群居动物,喜欢在一起生活。
猪的社交能力比较强,它们可以通过叫声和肢体语言来交流。
猪的智力也比较高,能够学会简单的指令和技能。
猪对食物的需求比较大,每天需要吃掉自己体重的1/8左右的食物。
猪的睡眠时间比较多,一般每天需要12-1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繁殖特征猪是一种哺乳动物,雌猪在性成熟后每年可以繁殖一次,每胎可产6-14头仔猪。
猪的怀孕期为114天左右,产仔时会分娩6-12个小时左右。
猪的母乳中含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脂肪,对仔猪的成长发育非常重要。
总结猪是一种重要的家畜,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猪的生物学特征表明,它们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行为特征和繁殖特征都比较独特。
对于猪的科学研究和养殖管理,了解猪的生物学特征非常重要。
通常将从出生到20kg体重的猪称为仔猪。
仔猪阶段是猪的生长发育和养猪生产的重要阶段。
仔猪具有不同于其他阶段的猪的在消化生理、养分代谢和体温调节特点,这些特点成为仔猪营养需要和饲养技术独特性的重要机制,也是仔营养性紊乱(包括腹泻)的基本原因。
1.消化生理仔猪消化器官在胚胎期虽已形成,但结构和机能却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1)胃肠重量轻、容积小初生时胃的重量约4一8g,仅为成年猪胃重的1%左右。
(2)酶系发育不完善初生时其他碳水化合物分解酶活性很低。
蔗糖酶、果糖酶和麦芽糖酶的活性到1一2周龄后开始增强,而淀粉酶活性在3一4周龄时才达高峰。
(3)胃肠酸性低初生仔猪胃酸分泌量低,且缺乏游离盐酸,一般从20天开始才有少量游离盐酸出现,以后随年龄增加。
(4) 胃肠运动机能微弱,胃排空速度快。
初生仔猪胃运动微弱且无静止期,随日龄增加,胃运动逐渐呈运动与静止的节律性变化,到2一3月龄时接近成年猪。
2.代谢特点(1)生长发育快仔猪初生体重一般约占成年时的1%,以后随年龄增加,生长速度和养分沉积量迅速增加(2)养分代谢机制不完善仔猪在养分代谢上存在明显的缺陷,表现为:第一,磷酸化酶活性低,降低了糖元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但饥饿、注射儿茶酚胺可提高该酶活性。
第二,糖异生能力差,限制了应激仔猪所需葡萄糖的供应。
第三,肝脏线粒体数量少,限制了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作为能源的利用。
且由于ATP合成量少,很多生物合成过程受到抑制。
第四,仔猪体脂沉积少。
出生时,只有1一2%的体脂,且大部分是细胞膜成分,作为能源的血液游离脂肪酸量很低,初生时才1OO μg当量/100ml。
因此,尽管仔猪的脂肪利用机制存在,但底物供应非常有限,限制了仔猪的能量来源。
第五,氨基酸代谢也可能存在缺陷。
3. 免疫机能初仔猪没有先天免疫力,因在胚胎期,母体的抗体不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生后仔猪只有靠食入母乳,特别是初乳而获得被动免疫。
初乳中总蛋白含量高达15g/100ml,其中70一80%为免疫球蛋白。
一、猪起源及进化(一)家猪的起源家猪在动物分类学中,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猪属、猪种。
家猪的祖先即是野猪。
(二)猪的驯化1.人类定居生活是驯化野猪的先决条件。
2.禁锢是驯化野猪的必要条件。
3.饲养管理制度的改变。
4.人工选择。
二、猪生物学特性1.繁殖力高,世代间隔短2.食性广,饲料报酬高3.生长迅速,周转快,积脂力强4.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5.适应性强,分布广,但耐热性较差6.喜清洁,易调教7.定居漫游、群体位次明显三、猪行为学特点(一)采食行为1.好拱土、探究2.嗜甜食3.料型的选择(二)排泄行为猪多在食后饮水或起卧时排粪尿。
(三)群居行为猪有合群性,但也有竞争习性。
(四)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等活动。
(五)性行为性行为包括发情、求偶和交配行为。
(六)母性行为包括分娩前后母猪的一系列行为,如絮窝、哺乳及其他抚育仔猪的活动等。
(七)活动与睡眠猪的行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大部分活动在白昼,夜间有少量活动和采食。
(八)后效行为后效行为也称条件反射行为,是猪生后对新鲜事物的熟悉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第二章猪经济类型与品种一、猪的经济类型1.依培育程度分:原始品种、培育品种、过渡品种;2.依产地或来源分:国外品种、中国品种;3.依成熟早晚分:早熟型、晚熟型;4.依经济用途分:脂肪型、瘦肉型、兼用型。
1)脂肪型脂肪型的特点是生产脂肪多,体躯短、宽而深,头颈重,体躯丰圆,皮薄毛稀,体质细致,耐粗抗热。
典型代表:广西陆川猪2)瘦肉型瘦肉型猪的特点是产瘦肉多,脂肪少,体躯长,头颈比例小,后躯腿臀发达,背线、腹线基本平直,四肢长而粗壮,生长速度快,能有效地利用饲料中的蛋白质转化为肌肉。
典型代表:大约克、长白、杜洛克。
3)兼用型各项指标都介于瘦肉型和脂肪型猪之间。
二、我国地方猪品种类型(一)我国地方猪品种的特点我国具有丰富的猪种资源,其共同特点是:繁殖力强,肉质好,性情温驯,能大量利用青粗饲料;但也存在着生长速度较慢,屠宰率偏低,膘较厚,瘦肉率偏低等缺点。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一、猪的生物学特性猪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生物学特性和行为学特征,在饲养生产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以便发挥猪的生产潜力,提高生产效率,获得较大的生产效益。
(一)、多胎高产,繁殖率高我国的地方猪性成熟早,一般在3~4月龄就可达到性成熟,6~8月龄就可初次配种,早于培育品种和国外猪种。
生产上一般安排在母猪达到性成熟后即母猪的第二、三个发情期配种。
猪是常年发情的多胎高产动物,猪的妊娠期平均为114 d ,其范围为108~120 d 。
母猪繁殖周期较短,一年可产仔2~2.5窝,每胎产仔10~16头(各类母畜的妊娠期见表2-6)。
(二)、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猪与马、牛、羊相比,胚胎生长期和出生后生长期都较短,生长强度大,代谢很旺盛。
猪的初生体重很小,30日龄仔猪的体重可达到初生体重的5~6倍;60日龄的体重可达到初生体重的10~13倍。
断乳后至8月龄前,生长发育仍很强烈,特别是优良的肉用型猪种,在满足其营养需要的条件下,肉猪一般160~170日龄体重可达90~120 kg ,相当于初生重的90~100倍,而牛、羊同期只有5~6倍。
猪沉积体脂肪的能力强,特别是在皮下、肾周和肠系膜处脂肪沉积多。
(三)、杂食,饲料来源广猪是单胃动物,门齿、犬齿和白齿都很发达,具有杂食性,采食的饲料介于肉食与草食动物之间。
特别是我国地方猪种具有耐粗饲的优良特性,能广泛利用各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能充分利用各种农副产品。
但猪对食物有选择性,能辨别口味,特别喜吃甜食。
猪以谷物饲料为主,由于猪胃内没有分解粗纤维的微生物,几乎全靠大肠内微生物分解,而大肠内微生物分解粗纤维的能力有限,因此,猪对粗饲料中粗纤维的消化较差。
而且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越高,日粮的消化率也就越低。
猪对精饲料中有机物的消化率一般可达75%以上,所以猪饲料应以含糖类较多的谷物为主。
在猪的饲料配合上,要注意精粗比例的合理搭配,控制粗纤维在日粮中的比例,保证日粮的全价性和可消化性。
猪的生物学特点
猪是一种哺乳动物,其生物学特点涉及其解剖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理特征等方面:
解剖结构:
1.四足动物:猪是四足动物,通常有强壮的四肢支撑身体。
2.蹄:猪的蹄分为前蹄和后蹄,用于行走和支撑。
3.头部:拥有宽阔的头部,常有较发达的嗅觉和听觉器官。
4.猪鼻子:猪的嗅觉灵敏,拥有发达的嗅觉器官。
5.尾巴:通常有长尾巴,但在一些品种中可能被剪短。
生活习性:
6.杂食动物:猪是杂食动物,食性广泛,可以食用植物、昆虫、甚至是小型脊椎动物。
7.社交性:猪是社交性动物,常常生活在群体中。
8.栖息地:喜欢栖息在洞穴、圈舍或树荫下等遮蔽处。
生理特征:
9.快速生长:猪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通常在一定年龄内达到成年状态。
10.生育能力:猪具有较高的生育能力,母猪可以产生多胎仔。
11.适应力强:猪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适应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
猪是重要的农业畜牧动物,其生物学特点使其成为人类重要的食用动物和经济资源。
猪的生化知识点总结1. 猪的生理结构猪的生理结构包括体型特征、器官组织等多个方面。
通常情况下,猪的体型较大,体长可达2-3米,体重可达200-300千克。
猪的头部较宽,嘴较长,鼻子发达,用以觅食。
猪的四肢较短而粗壮,蹄为偶蹄,常用于行走和觅食。
猪的内脏器官包括心脏、肺部、胃肠道、肝脏、肾脏等,这些器官组织在猪的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猪的代谢途径猪的代谢途径主要包括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等多个方面。
猪的能量代谢主要通过三大营养素来实现,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猪的蛋白质代谢包括蛋白质合成和降解,这些代谢途径在猪的生长发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猪的脂肪代谢主要包括脂肪酸的合成和降解,脂肪酸在猪的能量代谢和生理功能中起着关键作用。
3. 猪的内分泌系统猪的内分泌系统包括多个内分泌腺体和激素。
内分泌腺体包括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腺、卵巢(雄猪为睾丸)等。
这些内分泌腺体通过分泌激素来调节猪体内的生理功能,如生长发育、能量代谢、生殖系统功能等。
猪的重要激素包括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雄激素、雌激素等。
4. 猪的遗传特征猪的遗传特征包括基因结构、染色体构成、遗传变异等多个方面。
猪的基因组包括约2.7亿个碱基对,共有39对染色体(包括38对体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
猪的遗传变异主要表现为单倍体型、基因型和表型的差异。
这些遗传特征对猪的生长发育、肉质品质、疾病抗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总之,猪的生化知识点涉及到了其生理结构、代谢途径、内分泌系统、遗传特征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生化知识点的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培育和生产优质猪种,以满足人类对肉类产品的需求。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为猪的养殖管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生化知识点能够为读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育肥猪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及饲养管理育肥猪是指经过特殊饲养和管理的猪,旨在尽快增加体重和肌肉,以迅速达到出售或屠宰的适宜体重。
育肥猪具有一系列的生理特点、营养需要和饲养管理方法,以下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生理特点:1. 生长快速:育肥猪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通常在出生后的6-8个月内就可以达到适宜屠宰体重。
2. 食欲旺盛:育肥猪的食欲非常旺盛,每天能够摄食相当于体重2%-3%的饲料。
3. 膘肥体壮:育肥猪的体型较大,肌肉发达,脂肪较多,肉质紧实,适宜用于屠宰和肉品加工。
4. 耐受力强:育肥猪的耐受力较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和饲养方式,适应性广泛。
二、营养需要:1. 蛋白质:育肥猪需要高含量的蛋白质,以满足其快速增长的需要。
常用的蛋白质饲料包括豆粕、鱼粉、玉米等。
2. 能量:育肥猪需要大量的能量来支持其生长,常用的能量饲料有玉米、大豆粕、糯米等。
3. 维生素和矿物质:育肥猪需要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来保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和生长发育,包括维生素A、D、E、K以及钙、磷等。
三、饲养管理:1.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是育肥猪饲养的关键,需要根据猪的生长阶段调整饲料的配比和喂养量。
同时,定期清理饲槽和水槽,确保饲料的清洁和新鲜。
2. 环境管理:育肥猪需要安静、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避免受到寒冷、潮湿和高温等不良环境的影响。
合理设计猪舍的布局和通风设施,保持猪舍的卫生。
3. 疾病防控: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保持猪只的健康状况。
同时,对不适或疾病症状的猪只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避免病毒和细菌的传播。
4. 生长监测:定期对育肥猪的体重和体况进行监测,及时调整饲料配比和管理措施,以确保其良好的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育肥猪具有生长快速、食欲旺盛、膘肥体壮和耐受力强的生理特点。
其营养需要包括高蛋白质、高能量、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饲养管理方面,要注意饲料管理、环境管理、疾病防控和生长监测等。
只有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才能确保育肥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是在进化中形成的,随着进化发展而变化。
目录•1 适应性强,地理分布广泛•2 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3 杂食,食性广,饲料转化效率高(补消化生理)•4 生长迅速,周转快一、适应性强,地理分布广泛1.猪对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适应性强,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家畜之一,除因宗教和社会习俗原因而禁止养猪的地区外,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都可养猪。
从生态学适应性看,主要表现对气候寒暑的适应、对饲料多样性的适应、对饲养方法(自由采食和限喂)和方式(舍饲与放牧)上的适应,这些是它们饲养广泛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猪如果遇到极端的变动环境和极恶劣的条件,猪体出现新的应激反应,如果抗衡不了这种环境,动态平衡就遭到破坏,生长发育受阻,生理出现异常,严重时就出现病患和死亡。
2.热调节行为成年猪汗腺退化,皮下脂肪层厚,散热难,另一方面被毛少,表皮层较薄,对光化性照射的防护力差。
适宜温度为20~23℃。
仔猪的适宜温度为22~32℃。
当环境温度不适宜时,猪表现出热调节行为,以适应环境温度。
猪是相对不耐热的动物。
当环境温度过高时,猪会自觉在粪尿或湿处打汪,为了有利于散热,躺卧时四肢张开,充分伸展驱体,呼吸加快或张口喘气。
猪对35℃,相对湿度65%的环境不能长期忍受。
当温度过低时,猪则蜷缩身体,最小限度地暴露体表。
站立时表现夹尾,曲背,四肢紧收,采食时也表现为紧凑姿势。
3.猪定居漫游,群体位次明显,爱好清洁。
猪具有合群性,习惯于成群活动、居住和睡卧(群居行为),结对是一种突出的交往活动,群体内个体间表现出身体接触和保持听觉的信息传递,彼此能和睦相处。
但也有竞争习性,大欺小,强欺弱;群体越大,这种现象越明显。
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动。
生产中见到的争斗行为主要是为争夺群体内等级、争夺地盘和争食。
猪不在吃睡地方排泄粪尿,喜欢在墙角、潮湿、蔽荫、有粪便气味处排泄。
因此可以利用群体易化作用(Social facilitation)调教仔猪学吃饲料和定点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