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评定及方案手册.docx
- 格式:docx
- 大小:42.71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部分康复方案基本原则一、骨科常见疾病术后分级康复目标:·恢复患者功能:关节活动度、力量、步态、无痛、无慢性炎症·预防及减少并发症: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步态异常二、适用技术·炎症控制:冷敷,非甾体类消炎药物,理疗(激光),·维持与改善关节活动度:被动活动(患者自己进行,治疗师进行,关节松动,牵引,支具),主动活动(患者自主、辅助主动活动)·肌肉力量训练:等长训练,等张训练,等速训练·功能训练:步态训练,有氧训练·疼痛控制技术:中频电疗、激光照射、超声波·创伤性关节炎的预防与控制:健康教育、功能训练三、以上技术可能导致的风险(一)内固定松动、断裂及骨折区域再次骨折,原因·超过骨折区域屈服点的应力:杠杆作用造成的较大的力矩;相对于骨干长轴的剪切力、扭转力、张力;下肢骨折过早负重(二)内固定覆盖区域与未覆盖区域交接区的骨折·骨质疏松:应力遮挡导致内固定覆盖区域废用性骨质疏松;缺乏肌肉的主动收缩导致废用性骨质疏松;其他原因导致的骨质疏松·内固定的切割作用:张力带钢丝·不恰当的康复训练:与骨骼长轴呈切线位的作用力、较大的杠杆力矩(三)急性期炎症加重或转为慢性炎症:·处于炎症急性期(术后两周)时,粗暴的被动活动·处于亚急性炎症期时,过度的被动活动、超过组织符合强度的主动活动(四)骨化性肌炎:粗暴的康复训练四、风险预防机制·患者教育—包括生物力学知识、训练方案介绍、潜在风险、疼痛自我管理、健康知识宣教·预警机制:告知何种情况下需要联系手术医生(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严重肿胀)·必要时由手术医生决定下肢开始负重时间·综合骨骼内固定复合体的强度与软组织愈合情况,确定各类康复技术开始使用的时间、带有一定风险的技术在社区及家庭康复中推迟开始使用时间或不应用五、康复技术的分级以上技术中对患者存在一定风险的,包括:关节松动术、牵引、等张训练、腰椎稳定性训练、步态训练(开始负重)。
康复功能评定手册康复功能评定手册一、运动功能1.肌力MRC肌力分级法,是在Lovett分级法的基础上以运动幅度的程度和施加阻力的程度等进一步细分,若被测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此级右上角叫“+”,稍差则在右上角加“—”,以弥补Lovett分级法评分标准的不足。
MRC分级法评定标准:5能对抗与正常相应肌肉相同的阻力,且能作全范围的活动(N)5-能对抗与5级相同的阻力,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 (N-)4+在活动的初、中期能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但在末期能对抗5级阻力 (G+)4能对抗阻力,且能完成全范围活动,但阻力达不到5级水平 (G)4-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 (G-)3+情况与3级相仿,但在运动末期能对抗一定的阻力 (F+)3能对抗重力,且能完成全范围活动,但不能抗任何阻力 (F)3- 能对抗重力,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 (F-)2+能对抗重力,但运动范围小于50﹪ (P+)2不能对抗重力,但能在消除重力影响后能作全范围运动 (P)2- 消除重力影响能活动,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 (P-)1 触诊能发现有肌肉收缩,但不引起任何关节运动 (T)0 无任何肌肉收缩 (Z)适用范围:徒手肌力评定主要适用于肌肉本身、运动终板和下运动神经元疾患所引起的肌力变化(尤为肌力低下)的程度及范围,若上运动神经元疾患(如脑瘫、继发于脑血管意外的偏瘫等)引起的肌力变化,性质则不相同,此时虽存在肌力低下,但由于反射活动的变化和整个肌肉协同运动的改变,因此在这种情况时,除非完全迟缓阶段或肌肉功能已恢复至自主随意收缩,否则不宜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方法2.肌张力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0级正常肌张力.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3.平衡1)――静态平衡(1级平衡)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姿势;例如:坐或站时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肌肉的等长收缩动态平衡自动态平衡(2级平衡):指人体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他动态平衡(3级平衡):指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精神康复治疗指南精神科制目录1、精神障碍康复原则2、精神障碍康复训练的措施3、院内精神障碍康复流程4、工娱治疗评估、实施方案表5、精神康复者各项社会功能能力评定评分细则6、精神疾病的康复指导7、住院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登记本8、康复治疗告知书精神障碍康复原则康复精神医学服务的主要对象包括各类精神病和精神障碍的残疾者,其中大部分是重性精神病患者,且主要是慢性精神病患者。
精神障碍康复有三项基本原则:(1)功能训练。
是指利用各种康复的方法和手段,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各种功能活动,包括心理活动、躯体活动、语言交流、日常生活、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等方面能力的训练。
(2)全面康复。
是指康复的准则和方针,使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实现全面的、整体的康复。
(3)回归社会。
这一条就是精神障碍者康复的最终目标和方向。
康复的准则是使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实现全面的、整体的康复。
而让患者回归社会就是精神障碍者康复的最终目标和方向。
精神病人的康复训练措施有哪些?(一)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是训练精神病患者逐步掌握生活技能,生活技能的水平方面,较低的是基本维持日常生活活动的能力,较高的是“文体娱乐活动”的能力,以至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可分为以下三方面进行训练。
(1)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主要是针对病期较长的慢性衰退患者。
这些患者往往行为退缩,情感淡漠,活动减少、生活懒散,仪表不整,甚至完全不能自理日常生活。
具体措施可着重培训个人卫生、盥洗、饮食、衣着、排便等活动,坚持每日数次手把手地督促教导和训练,并可结合奖励刺激。
除了严重衰退者缺乏效果外,大多在2 一3 周内即明显改善但这种力训练必须持之以恒,一旦放松,即可回复原状。
至于其他未出现衰退的患者,由于急性发病期过后尚残留某些精神障碍,也可影响日常生活活动。
通常表现较为被动,懒散以及对事物缺乏情感关注等,则需进行督促和引导。
(2)文娱体育活动训练:着重于培养社会活动能力,加强社会适应力,提高情趣和促进身心健康。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康复功能评定手册康复功能评定手册一、运动功能1.肌力MRC肌力分级法,是在Lovett分级法的基础上以运动幅度的程度和施加阻力的程度等进一步细分,若被测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此级右上角叫“+”,稍差则在右上角加“—”,以弥补Lovett分级法评分标准的不足。
MRC分级法评定标准:5能对抗与正常相应肌肉相同的阻力,且能作全范围的活动(N)5-能对抗与5级相同的阻力,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N-)4+在活动的初、中期能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但在末期能对抗5级阻力(G+)4能对抗阻力,且能完成全范围活动,但阻力达不到5级水平(G)4-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G-)3+情况与3级相仿,但在运动末期能对抗一定的阻力(F+)3能对抗重力,且能完成全范围活动,但不能抗任何阻力(F)3- 能对抗重力,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F-)2+能对抗重力,但运动范围小于50﹪(P+)2不能对抗重力,但能在消除重力影响后能作全范围运动(P)2- 消除重力影响能活动,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P-)1 触诊能发现有肌肉收缩,但不引起任何关节运动(T)0 无任何肌肉收缩(Z)适用范围:徒手肌力评定主要适用于肌肉本身、运动终板和下运动神经元疾患所引起的肌力变化(尤为肌力低下)的程度及范围,若上运动神经元疾患(如脑瘫、继发于脑血管意外的偏瘫等)引起的肌力变化,性质则不相同,此时虽存在肌力低下,但由于反射活动的变化和整个肌肉协同运动的改变,因此在这种情况时,除非完全迟缓阶段或肌肉功能已恢复至自主随意收缩,否则不宜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方法2.肌张力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0级正常肌张力.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3.平衡1)――静态平衡(1级平衡)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姿势;例如:坐或站时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肌肉的等长收缩动态平衡自动态平衡(2级平衡):指人体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他动态平衡(3级平衡):指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康复功能评定手册康复功能评定手册一、运动功能1.肌力MRC肌力分级法,是在Lovett分级法的基础上以运动幅度的程度和施加阻力的程度等进一步细分,若被测肌力比某级稍强时,可在此级右上角叫“+”,稍差则在右上角加“—”,以弥补Lovett分级法评分标准的不足。
MRC分级法评定标准:5能对抗与正常相应肌肉相同的阻力,且能作全范围的活动(N)5-能对抗与5级相同的阻力,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N-)4+在活动的初、中期能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但在末期能对抗5级阻力(G+)4能对抗阻力,且能完成全范围活动,但阻力达不到5级水平(G)4-对抗的阻力与4级相同,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G-)3+情况与3级相仿,但在运动末期能对抗一定的阻力(F+)3能对抗重力,且能完成全范围活动,但不能抗任何阻力(F)3- 能对抗重力,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F-)2+能对抗重力,但运动范围小于50﹪(P+)2不能对抗重力,但能在消除重力影响后能作全范围运动(P)2- 消除重力影响能活动,但活动范围在50﹪—100﹪之间(P-)1 触诊能发现有肌肉收缩,但不引起任何关节运动(T)0 无任何肌肉收缩(Z)适用范围:徒手肌力评定主要适用于肌肉本身、运动终板和下运动神经元疾患所引起的肌力变化(尤为肌力低下)的程度及范围,若上运动神经元疾患(如脑瘫、继发于脑血管意外的偏瘫等)引起的肌力变化,性质则不相同,此时虽存在肌力低下,但由于反射活动的变化和整个肌肉协同运动的改变,因此在这种情况时,除非完全迟缓阶段或肌肉功能已恢复至自主随意收缩,否则不宜采用徒手肌力评定方法2.肌张力改良的Ashworth分级标准:0级正常肌张力.1级肌张力略微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关节活动范围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突然释放.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2级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关节活动范围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被移动.3级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困难.4级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不能活动.3.平衡1)――静态平衡(1级平衡)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姿势;例如:坐或站时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肌肉的等长收缩动态平衡自动态平衡(2级平衡):指人体进行各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他动态平衡(3级平衡):指人体对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康复病案范例公费劳保自费医疗保险望江县人民医院计算机磁盘号住院病案首页标识输入号病案号18401姓名xxx 性别男出生1925年6月12日年龄71岁籍贯河北民族回族国籍中国婚姻丧偶职业医生致残原因1(1.疾病 2.先天 3.工伤 4.交通事故 5.产伤 6.医疗事故7.战伤8.中毒9.其他)重点检查 2 (1.MRI 2.CT 3.肌电图 4.脑电图 5.骨密度 6.X线7.心电图8.超声1996-1-5 短下肢支具好障碍情况:入院2 (1.生活自理 2.大部分自理ADL分数:入院82出院2 3.大部分依赖 4.完全依赖)出院86.5社会康复评价与建议无职业康复评价与建议无康复效果2(1.显著 2.有效 3.无效)康复评定时间 1.1995-10-132.1995-10-243.1996-1-5科主任周XX 2038 主治医王X 2330 住院医实习医病案质量:甲乙丙签首页时间:1996年2月7日签首页主治医:王X 整理李XX 等级李XX 编目周XX 随诊周XX 归档李XX望江县医院第一次出院总结姓名:XXX 病案号18491入院日期1995年10月5日出院日期1996年2月7日住院共125天入院病情摘要及初步诊断:患者1995年4月8日下午突感左侧肢体无力、头晕,当时神志清楚,无头痛、呕吐,血压为200/120㎜Hg。
头部CT示:右基底节脑出血。
经对症治疗一个月,病情逐渐稳定,但遗留有左侧肢体偏瘫。
为进一步康复而于今日来我院。
有高血压病史20年,未曾规律服药。
诊疗经过及效果:(含主要化验、检查结果)入院后血、尿、答辩常规正常。
ALT31.8U/L,ESR30mm/h,HBsAg(-)。
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心电轴左偏,顺钟向转位,不正常心电图。
肢体功能检查:左上下肢田敏分级8级,手指功能8级,手的实用性为辅助手B。
步行功能3级,左半身深浅感觉差,左肩关节半脱位,左足下垂、内翻,ADL为82,5分。
康复治疗与训练成果评估的全面标准与程
序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康复治疗与训练成果评估的全面标准与程序。
它将帮助医疗专业人员对康复治疗和训练的成果进行准确评估,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评估标准
康复治疗和训练成果的评估应包括以下指标:
1. 患者病情的改善程度
2. 功能恢复的进展情况
3. 生活质量的提高程度
评估程序
以下是评估康复治疗和训练成果的程序:
1. 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病史资料,包括疾病诊断、既往治疗情况等。
2. 进行初步评估,包括病情评估、功能评估等。
3.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和训练计划。
4. 实施治疗和训练计划,并记录治疗过程和进展情况。
5. 定期进行评估,以监测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计划。
6.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康复治疗和训练成果报告。
报告编写要求
康复治疗和训练成果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患者信息和病史介绍。
2. 治疗和训练计划的描述。
3. 治疗过程和进展的记录。
4. 评估结果和治疗效果的分析。
5. 对治疗计划的调整建议。
6. 结论和建议。
综合标准与程序
综合评估康复治疗和训练成果的标准和程序应根据专业指南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制定。
医疗专业人员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以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和评估方法。
结论
本文档提供了康复治疗和训练成果评估的全面标准与程序的概述。
医疗专业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要求进行评估,并编写全面准确的康复治疗和训练成果报告。
河北北方学院隶属第二医院功能康复处方姓名:性别:年龄:病床号:病案号:诊断:病程天康复评定结果改良 Barthel指数评分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Fugl-Meyer平衡功能测脑伤害手功能、下肢步行评估试评分简化 Fugl-Meyer运动功简单精神状态讨论MMSE量表能评分康复项目:1、一对一徒手运动功能训练:次/天2、肢体功能训练:次/天左/ 右肩肘腕髋膝踝/ 双侧ROM训练引起随意运动相关肌力训练引起、增强分别运动步态训练运动名称:3、平衡训练:次/天内容:静态立位平衡、重心左右转移、重心前后转移、平衡板上训练4、手功能训练次/天内容:翻身、起坐、坐位平衡、坐站转移,床- 轮椅转移,换衣,进食,梳洗5、平常生活动作训练次/天内容:翻身、起坐、坐位平衡,坐位转移,床- 轮椅转移,换衣,进食,梳洗6、作业、职业功能训练:次/天内容:磨砂板,木钉(大/ 中 / 小 , 双手 / 单手,捡、插),套圈,滚筒,螺钉,腕关节旋转,认知训练7、器械运动训练:次/天内容:康复踏车,起立床,跑步机,减重8、中低频电疗:次/天刺激部位(左/右/双侧):腰背肌,腹肌,斜方肌,冈上肌,三角肌,喙肱肌,伸肘肌,屈肘肌,腕指伸肌,腕指屈肌,拇指伸肌,外展肌,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腓骨长、短肌,腓肠肌。
9、生物反响电刺激:次/天10: 、其他:轮椅训练,助行器、拐杖使用训练,物理因子治疗(项目1部位项目 2部位项目3部位)11、语言治疗 / 吞咽治疗:近期康复目标:1、位平衡达到级;2、上肢:下肢:3、患侧下肢负重达到体重的%。
4、ADL:5.其他注意事项:康复医师:治疗师:康复护士:患者或家属:日期:年月日。
物理治疗脑卒中康复评估表及治疗计划康复评估表
治疗计划
目标
1. 提高运动功能和平衡能力
2. 促进感觉恢复和身体协调
3. 增强日常生活技能
4. 减轻疼痛程度
5. 促进康复进展
治疗方法
1. 运动治疗:包括肌肉强化、关节活动度恢复、平衡训练等。
2. 物理疗法:使用热敷、冷敷、电疗等物理手段缓解疼痛和促进康复。
3. 感觉恢复训练:通过感觉刺激和感觉反馈训练,促进感觉功能恢复。
4. 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包括进食、穿衣、洗漱等日常生活技能的恢复和提升。
5. 康复进展监测:定期进行康复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计划。
治疗周期和频率
持续进行物理治疗脑卒中康复,每周3次,每次1小时,治疗期为3个月。
根据康复进展情况,可以适当延长或调整治疗周期和频率。
注意事项
在进行物理治疗脑卒中康复时,请遵循以下注意事项:
1. 由专业医疗人员指导和监督治疗过程。
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需求,个性化制定治疗计划。
3. 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治疗方法和强度。
4. 定期进行康复评估,及时了解康复进展情况。
5. 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遵守治疗计划和注意事项。
以上为物理治疗脑卒中康复评估表及治疗计划的简要介绍,具体细节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补充和调整。
康复治疗训练过程记录规范→ 康复训练过程评估规范康复训练过程评估规范1. 写作目的本文档旨在规范康复治疗训练过程的记录和评估,以确保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内容要求康复训练过程的记录和评估应包含以下内容:2.1 患者信息记录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等。
2.2 康复训练目标明确康复训练的目标,包括身体功能恢复、疼痛缓解、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升等。
2.3 康复训练计划制定详细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内容、时间安排、训练强度等,以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4 训练记录记录每次康复训练的具体情况,包括训练日期、训练时间、训练内容、训练时长等。
2.5 训练评估根据训练记录评估康复训练的效果,包括身体功能改善情况、疼痛程度变化等。
2.6 变更记录如有康复训练计划或目标的变更,应记录变更的原因和内容。
3. 编写要求为了确保康复训练过程记录和评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编写时需要注意以下要求:3.1 详细性记录和评估应详细而具体,尽量准确描述康复训练的过程和效果。
3.2 时间性记录和评估应及时进行,不应延误或漏报。
3.3 专业性记录和评估应基于康复治疗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避免主观臆断或不准确的描述。
4. 执行与监督康复治疗机构应指定专业人员来执行和监督康复训练过程的记录和评估,确保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5. 附录- 康复训练目标模板:提供常见的康复训练目标供参考。
- 康复训练计划表:提供康复训练计划表格供记录使用。
以上为康复训练过程评估规范的内容要求和编写要求。
通过遵循本规范,能够提高康复治疗的质量和效果,确保患者得到正确的康复训练和评估。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偏瘫病人康复评定表一、身体结构与功能(一)填写部分视觉:正常有视野缺损偏盲全盲语言:正常Broca失语Wernick失语混合性失语构音障碍全哑听觉:正常减退耳聋患侧忽略:有无病前的自理能力:完全自理大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病前的移动能力:可走动:无辅助使用拐杖、助行器等不可走动:坐轮椅卧床(二)表格部分1.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
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内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级别痉挛程度0 无肌张力的增加I 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持续被动运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I+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或呈现最小的阻力II 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在>50%ROM范围,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III 肌张力严重增高:全ROM被动运动困难IV 僵硬;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硬状态而不能动2.感觉功能评定(1)浅感觉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棉花或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
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
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
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②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肤,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
先检查面部、上肢、下肢,然后进行上下和左右的比较,确定刺激的强弱。
对痛觉减退的患者要从有障碍的部位向正常的部位检查,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要从正常的部位向有障碍的部位检查,这样容易确定异常感觉范围的大小。
③温度觉:包括冷觉与温觉。
冷觉用装有5—10 c的冷水试管,温觉用40一45C的温水试管。
康复疗法评定讲义医学院陶萍项目一总论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1、康复疗法评定属于操作意义上的概念,是收集评定对象的病史和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实施检查和测量,对结果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解释,最后形成结论和障碍诊断的过程。
2、康复疗法评定学专业基本课程二、康复评定的三个层面1、1980 WHO ICIDH-1①残损(Impairment):疾病解剖结构组织外伤生理功能异常变化器官功能障碍发育障碍心理功能系统②残疾(Disability:能力障碍,活动受限+ 残疾③残障(Handicap)2、1996 WHO ICIDH-23、2001 WHO ICF三、康复临床决策模式――五个步骤:1.康复评定2.设定康复目标3.制定治疗计划4.实施治疗计划5.康复疗效评定四、康复评定的目的1.发现和确定障碍的层面、种类和程度2.寻找和确定障碍发生的原因3.确定康复治疗项目4.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5.判定康复疗效6.判断预后7.预防障碍的发生和发展8.评估投资-效益比9.为残疾等级的划分提出依据第二节康复评定的工作流程及内容康复评定分为三个阶段: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解释评定结果。
收集资料 分析资料 解释评定结果 一、收集资料:1、采集病史: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诊疗过程、功能史、生活方式、康复目标和期望、职业和家庭状况。
2、检查与测量物理检查及各种功能障碍、能力障碍和社会障碍的评定。
三个层面的康复评定功能障碍的评定 能力障碍的评定 社会性障碍的评定 ● 人体形态 ● ADL ● 居住环境 ● 关节功能 ● 生产性活动 ● 社区环境 ● 肌肉功能 ● 休闲活动 ● 社会人文环境 ● 运动发育 ● 生活质量 ● 运动控制 ● 感觉 ● 有氧运动能力 ● 神经心理学 二、分析资料三、解释评定结果(一) 分析障碍产生的原因 (二) 形成障碍学诊断(三) 设定康复目标和制定康复资料计划 四、记录(一)记录的基本要求1. 内容真实、可靠。
康复评定量表心肺功能评定:1.心功能评定心脏功能分级及治疗分级(美国心脏学会)14 14015 费力(累)15016 16017 很费力(累)17018 18019 非常费力(非常累)19020 2002.肺功能评定呼吸困难分级呼吸功能分级评定分级临床表现零级活动如正常人,对日常生活无影响,无气短Ⅰ级一半劳动较正常人容易出现气短Ⅱ级较快行走或登楼,上坡时气短Ⅲ级慢走100米以内即有气短Ⅳ级讲话,穿衣等轻微活动时气短Ⅴ级安静时野出现气短,不能平卧平衡功能评定:伯格氏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Test)【在不使用辅具情况下,取较低分数计分】姓名/编号_____________ 1.坐到站。
指令:请试着不用手支撑站起来。
(用有扶手的椅子)4 能够不用手支撑站起并且自己站稳3 能够独自用手支撑站起2 能在尝试几次之后用手支撑站起1 需些微帮助下才可站起或站稳0 需要中度的或大量的帮助才能站起2. 独立站立。
指令:请尽量站稳。
4能安全地站2分钟3需在监督下才能站2分钟2不需要支撑能站30秒1尝试几次之后才能在不需支撑下站30秒0 无法在没有帮助下站30秒注:如果受试者能在没有支撑物的情形下站两分钟,则第3项坐姿不扶测验给满分,继续进行第4个站到坐的项目。
3. 独立坐。
(如可支撑于地上或小凳子上)坐着不扶。
指令:请将双手抱于胸前坐两分钟。
4 能安稳且安全地坐两分钟3 在监督下能坐两分钟2 能坐30秒1 能坐10秒钟0 无法在没有支撑下坐10秒钟4. 站到坐。
指令:请坐下。
4 能在手的些微(甚至没有)帮助之下,安全地坐下3 需用手控制坐下速度2 需用腿的背面抵着椅子来控制坐下1 能自己坐下,但坐下来的过程中无法将身体(坐下速度)控制好0 需要协助才能坐下5. 床-椅转移。
指令:准备数张椅子以供转位。
要求受试者转位至一有扶手及一无扶手的位子。
可能需要用到两张椅子(一张有扶手,一张无扶手)或一张床及一张椅子。
康复评定记录模板
评定日期: [填写日期]
患者姓名: [填写患者姓名]
年龄: [填写年龄]
性别: [填写性别]
评定医师: [填写评定医师姓名]
一、一般资料
病史: [简要描述患者病史]
家族史: [简要描述家族病史]
用药情况: [列出患者正在使用的药物]
生活习惯: [描述患者的生活习惯,如饮食、运动等] 社会环境: [描述患者的社会环境,如工作、家庭等]
二、功能评定
1. 躯体功能
肌力: [描述患者各肌肉群的肌力情况]
关节活动度: [描述患者各关节的活动度]
感觉功能: [描述患者的感觉功能,包括痛觉、触觉等]
协调与平衡: [评估患者的协调和平衡能力]
2. 心理功能
认知功能: [评估患者的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记忆力等]
情绪状态: [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如焦虑、抑郁等]
日常生活能力: [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如穿衣、进食等]
三、结论与建议
结论: [总结评定的主要发现,指出患者的主要问题]
康复目标: [根据评定结果,制定康复目标]
治疗建议: [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建议,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作业治疗等] 预防措施: [提出预防措施,以减少患者再次受伤的风险]。
康复训练操作流程及其评分标准康复训练是一种通过各种康复措施和专业技术手段,帮助患者恢复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过程。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康复训练的操作流程,并探讨相应的评分标准。
一、操作流程在进行康复训练前,需进行患者评估,确定其康复目标和康复计划。
操作流程如下:1. 患者评估:通过询问病史、观察体征、检查相关检验结果等方式,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康复需求和康复潜力。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2. 制定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和目标,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包括康复训练的内容、频次、强度和时长等。
康复计划应与患者的康复目标相匹配。
3. 实施康复训练:按照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训练。
根据需要,康复训练可以包括物理治疗、运动疗法、言语治疗、职业疗法等多种康复手段。
康复训练的具体操作方式应根据不同的康复目标和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4. 监测康复进展: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需要监测患者的康复进展和效果。
通过定期评估和相关测量指标,及时调整康复计划,以确保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 康复预防措施:在康复训练结束后,制定相应的康复预防措施,以预防康复效果的退化和复发。
康复预防措施可以包括继续进行自主训练、定期康复复查和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等。
二、评分标准为了评估康复训练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进展,需要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可以体现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各个方面的表现和能力水平。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分标准:1. 功能评分:根据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评分其自理能力、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等方面。
常用的评分工具有Barthel指数、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评估等。
2. 生活质量评分:评估患者康复后的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包括身体健康、心理状况、社交功能等。
常用的评分工具有SF-36生活质量问卷、EQ-5D生命质量评估问卷等。
3. 康复进展评估:评估康复训练的效果和患者的康复进展,包括康复目标实现程度、康复效果满意度等。
康复科疾病诊疗标准手册第一章总论第一节概述本手册旨在为康复科疾病提供诊疗标准,以指导临床实践。
本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康复科常见疾病的诊断、评估、治疗及康复护理等方面。
第二节编制依据本手册依据我国康复医学发展的现状和需要,参照国际康复医学标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编制而成。
第二章康复科疾病诊断标准第一节康复科常见疾病诊断要点康复科常见疾病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心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诊断要点包括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方面。
第二节诊断流程康复科疾病诊断流程包括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分析、确立诊断等步骤。
第三章康复科疾病评估标准第一节康复评估方法康复评估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方法。
定性评估包括病史、症状、体征等;定量评估包括量表评定、功能测试等。
第二节常见疾病评估指标康复科常见疾病评估指标包括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言语功能等。
第四章康复科疾病治疗标准第一节康复治疗原则康复治疗原则包括个体化、综合性、针对性、及时性、持续性等。
第二节康复治疗方法康复治疗方法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康复护理等。
第三节治疗方案康复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年龄、康复目标等因素制定。
治疗方案包括治疗项目、治疗强度、治疗频率等。
第五章康复科疾病康复护理标准第一节康复护理原则康复护理原则包括尊重患者、个体化、综合性、连续性等。
第二节康复护理内容康复护理内容包括生活护理、功能锻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
第三节康复护理流程康复护理流程包括接诊、评估、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评价护理效果等。
第六章疾病案例分析本章选取康复科常见疾病案例进行分析,包括病例介绍、诊断、评估、治疗及康复护理等方面。
附录附录包括康复科疾病相关医学资料、康复治疗技术规范、康复护理操作规程等。
本手册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依据临床实际情况。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功能康复处方
姓名:性别:年龄:病床号:病案号:诊断:病程天
康复评定结果
改良 Barthel指数评分NIHS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院卒中量表)
Fugl-Meyer平衡功能测脑损伤手功能、下肢步行评估
试评分
简化 Fugl-Meyer运动功简易精神状态评价MMSE量表
能评分
康复项目:
1、一对一徒手运动功能训练:次/天
2、肢体功能训练:次/天
左/ 右
肩肘腕髋膝踝/ 双侧
ROM训练
诱发随意运动
相关肌力训练
诱发、强化分离运动步态训练
运动名称:
3、平衡训练:次/天
内容:静态立位平衡、重心左右转移、重心前后转移、平衡板上训练
4、手功能训练次/天
内容:翻身、起坐、坐位平衡、坐站转移,床- 轮椅转移,更衣,进食,梳洗
5、日常生活动作训练次/天
内容:翻身、起坐、坐位平衡,坐位转移,床- 轮椅转移,更衣,进食,梳洗
6、作业、职业功能训练:次/天
内容:磨砂板,木钉(大/ 中 / 小 , 双手 / 单手,捡、插),套圈,滚筒,螺钉,腕关节旋
转,认知训练
7、器械运动训练:次/天
内容:康复踏车,起立床,跑步机,减重
8、中低频电疗:次/天
刺激部位(左/右/双侧):腰背肌,腹肌,斜方肌,冈上肌,三角肌,喙肱肌,伸肘肌,
屈肘肌,腕指伸肌,腕指屈肌,拇指伸肌,外展肌,臀大肌,臀中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
胫前肌,腓骨长、短肌,腓肠肌。
9、生物反馈电刺激:次/天
10: 、其他:轮椅训练,助行器、拐杖使用训练,物理因子治疗(项目1部位项目 2部位项目3部位)
11、言语治疗 / 吞咽治疗:
近期康复目标:1、位平衡达到级;2、上肢:下肢:
3、患侧下肢负重达到体重的%。
4、ADL:
5.其他
注意事项:
康复医师:治疗师:康复护士:患者或家属:
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