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主要生理性病害
- 格式:ppt
- 大小:5.26 MB
- 文档页数:53
葡萄六种主要生理病害及其防治(水罐子病、日烧病、裂果等)葡萄的生理性病害是由于葡萄生产过程中遇到特殊的气候条件、不良的土壤条件或有害物质时,正常的代谢作用受到干扰,生理机能受到破坏而在外部形态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
葡萄主要的生理性病害有以下几种:一、水罐子病。
也称“转色病”,是葡萄产区常见的生理病害。
此病主要是营养不足或失调所致。
发生时期:主要发生在浆果成熟期。
主要症状是:发病初期是在果柄、穗轴、穗柄处出现深色坏死斑,逐渐扩大,严重时会造成某个部位环状坏死。
由于这些部位受伤,影响了光合作用、水分和矿质输导,使浆果在成熟时因营养不良而表现出症状。
果粒始熟后,果粒松软、病果糖度降低、味酸、果皮与果粒极易分离,用手轻掐水滴成串溢出,成为一泡酸水,受害严重时会使浆果脱水干缩,从果穗上脱落或以完全干缩状态保留在果穗上。
该病会阻碍有色品种的着色,表现出着色不正常,色泽暗淡,白色品种表现为水泡状。
发生部位:该病大多发生在穗尖、歧尖或副穗尖上,全穗发病的很少;果粒与果柄外易产生离层,极易脱落。
发病规律:此病一般在树势弱、摘心重、负载量过大、肥料不足和有效面积小时发生较重。
地下水位高或成熟期遇雨,尤其在高温后遇雨,田间湿度大、温度高时发病也重。
防治措施:1、采用抗病品种。
不同品种对该病敏感程度不同,有的比较敏感,有的品种不敏感。
所以在品种选择时应予考虑。
另外生产中应选择非生长旺盛的砧木。
2、控制树势,加强田间管理。
降低氮肥使用量,防止徒长,花期修剪、去叶、环剥等栽培措施都可降低该病发生。
加强土、肥、水的管理,增施有机肥和根外喷施磷、钾、镁、钙肥,可有效防止该病发生。
有专家认为高、宽、垂整形可以减少该病发生。
3、合理控制果实负载量,增加叶片数量,减少二次果。
4、多留主副梢叶片。
在适当多留结果枝、保证产量的前提下,采用“一枝一穗”的办法可减少该病发生。
掐穗尖和掐副穗的办法也可有效减少访病的发生。
二、日烧病。
日烧病主要是果面局部失水而发生的日灼伤。
史上最全葡萄生理病害大集合!1、水罐子病症状此病于浆果着色期至成熟期发生。
病果呈褐色软化,果实充满水份,糖度低、酸度高,肉质松软,果皮与果肉极易分离,用手轻捏,即流出水滴。
有色葡萄的果实、果色暗晦,无光泽;此病通常发生于穗尖或副穗上的果粒,每个果穗的病果数由数粒至数十粒不等,严重时全树果穗都可发生。
【发病原因】主要是树体内营养不足,而导致的生理机能障害。
1、结果过多,叶面积小,叶果比值低,果实处于营养匮乏状态,发病就重。
凡一个结果新梢留一穗果的比留二穗的发病就轻;2、肥水管理水平低、缺肥、干旱缺水,或受渍水为害的,树势衰弱的发病重;3、凡葡萄树体处于缺钾状态,或钾肥施入不足,该病发生就重。
【防治方法】(1)加强土壤管理,创造疏松透气肥沃的土壤条件,使根系分布深,树势强,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
(2)控制产量,严格疏穗,增大叶穗比值(一般叶穗比应在15-20:1),改善果实的营养状况。
(3)幼果膨大期冲施用磷、钾、镁、钙套餐肥2-3次,整个果实生长期,结合喷施农药,叶面追肥2-3次。
(4)低洼园子要特别注意排水,干旱季节要注意及时灌水。
2、生理性裂果【发病原因】(1)果皮薄的品种易裂果。
(2)温度高、土壤干旱,氮肥偏多造成对钙、硼吸收障碍引起裂果。
(3)主要发生在浆果近成熟期,由于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强烈变化引起,前期干旱、近成熟期连降大雨,土壤湿度急剧升高,根系大量吸水,致使果皮开裂,裂口从果蒂向下纵裂,果汁外溢,造成病虫害蔓延。
(4)果园灌溉条件差,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地区和地块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1)及时补充中微量元素可冲施2-3次,同时喷施含有钙、硼、锌等养分肥2-3次可有效防治生理性裂果的发生。
(2)合理补施基肥。
在收获前1个月,在地表铺上一层2-3厘米厚的机肥,随即中耕,与表土混合,改良土壤结构,可起到蓄吸雨水作用,缓冲对根系的水压。
(3)合理调节土壤水分。
调节好土壤水分最根本,做到旱不缺水,涝不渍水。
常见的葡萄病害有哪些?葡萄病害因为病原的不同,可以划分为4大类,即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以及生理性病害,以下列出了一些较为常见的病害。
1、霜霉病,属真菌病害,遍布世界各地,严重危害全球的葡萄产业。
2、白粉病,属真菌病害,遍布世界各地,严重危害全球的葡萄产业。
3、灰霉病,属真菌病害,遍布世界各地,严重危害全球的葡萄产业。
在葡萄贮藏保鲜期间发生的病害中,葡萄灰霉病所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
4、黑腐病,属真菌病害,是一种世界性的葡萄病害,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东部葡萄产区最为流行。
5、溃疡病,属真菌病害,是一种世界性的葡萄病害,以欧洲意大利、法国、德国等葡萄产区最为流行。
6、炭疽病,属真菌病害,由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胶孢炭疽菌侵染引起。
该病是全球性病害,在中国各葡萄产区发生较为普遍。
7、黑痘病,属真菌病害,是一种世界性的葡萄病害。
8、葡萄树干病,属真菌病害,并且往往是由多种葡萄内生真菌一同诱发的。
葡萄树干病是目前一个全球性的葡萄疾病,在欧洲法国、意大利葡萄产区最为流行。
9、酸腐病,病原是真菌(酵母菌以及多种其他真菌)、细菌(醋酸细菌)、昆虫(果蝇幼虫)三方联合危害的结果。
该病是葡萄二次侵染病害的结果,是全球性病害,近几年在我国已成为葡萄的重要病害。
10、皮尔斯病,属细菌类病害,遍布世界各地,严重危害全球的葡萄产业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墨西哥、智利、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法国等地较为流行。
11、根瘤蚜,属虫害,但因为病症出现在地上部分,所以常常被归为葡萄宾害一类。
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现,严重危害欧洲和美国西部的葡萄产地。
12、裂果病,属生理性病害。
主要是由于土壤水分失调引起,即前期土壤过于干旱,果皮组织伸缩性较小,后期如遇连续降雨,或土壤浇水过多,果水分骤然增多,果实膨压增大使果粒开裂。
13、缺素症,属生理性病害。
葡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因缺之氮、磷、钾大量元素,或者缺乏钙、镁、铁、硼、锰、锌等微量营养元素,而在生产中出现的营养不良的病害。
植保土肥 2021.3浅谈葡萄常见病害贾 慧,韩爱谦(太原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7)摘 要:葡萄常见的生理病害主要有水罐子病、日灼病、裂果病;病毒性病害主要有扇叶病、卷叶病、栓皮病;侵染性病害有白腐病、炭疽病、霜霉病。
通过概述这三大类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为葡萄的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葡萄;生理病害;病毒性病害;侵染性病害葡萄距今已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世界四大水果之一,因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广受消费者喜爱。
全国各地都有葡萄生产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各种病害及虫害的混发,影响着葡萄生长发育,不仅危害葡萄茎叶,更严重的是危害葡萄的果实,从而严重影响葡萄的品质,给葡萄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正确识别葡萄病害并及时防治,对减少葡萄病害发生有重要意义。
1 生理病害葡萄的生理病害主要是由生长环境不良、栽培管理技术不当以及品种自身缺陷造成的病害。
具体表现为裂果、落果等不良症状。
1.1 水罐子病症状:水罐子病又称为转色病。
常见于葡萄果实转色期到成熟期之间。
多发生于穗尖或副穗的果粒,受害果实的果皮软化,失去光泽,用手轻捏,果皮果肉易分离,有酸水溢出。
发病严重时,则表现为以干缩果粒悬挂在果穗上或者完全脱落。
发病规律:水罐子病主要由于养分失衡或养分不足引起。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注重水肥管理,致使葡萄树势生长较弱。
二是结果过多、摘心过重时容易发生。
三是高温高湿、果园湿度大、地下水位较高时,容易出现根系腐烂现象,从而营养吸收受阻,树体养分匮乏,导致果实发育迟缓。
防治方法:一是加强水肥管理。
控制土壤水分,保持土壤透气,避免根系湿度过大;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避免氮肥过度。
此外,转色后适当喷施含钾的叶面肥,如可用磷酸二氢钾,有助于促进果实转色,提高抗病性。
二是控制树势负载量。
合理修剪,增加叶果比,尽量多保留主梢叶片,适当疏果穗,少留二次果,“一枝一穗”能明显减少水罐子病的发生。
大棚葡萄常见生理性病害及预防策略作者:***来源:《果农之友》2024年第07期摘要:大棚葡萄种植中因管理不到位、气候特殊等易发生多种生理性病害,常见的有落花落果、裂果、日烧病、葡萄大小粒、叶缘枯焦病等。
逐一总结以上葡萄生理性病害的症状与病因,探究与预防策略,以期为大棚葡萄生理性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棚葡萄;生理性病害;预防策略近年来,安徽省歙县大棚葡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经济效益较高。
但大棚葡萄因为自身特殊的生长环境极易出现生理性病害,这类病害虽不是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但症状和一些普通病害之间的相似度较高,种植管理中易将两者混淆,部分果农盲目地增施农药种类或增加用药频次,很可能导致农药残留量超标,对果实品质及安全均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为此,笔者在本文中重点分析大棚葡萄种植中常见生理性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及预防办法。
1 落花落果1.1 症状这是大棚葡萄种植中一种十分严重的生理性病害。
大棚葡萄通常在开花前1周出现花蕾大范围脱落的情况后,子房随之掉落,导致藤蔓上果粒稀疏,带来减产与果穗品质降低的问题。
1.2 病因第一,大棚室温超过32 ℃或夜间环境条件不适宜时,葡萄开花前后不能正常受精。
引发这种病害。
第二,棚室内缺少足够的受精用介体昆虫或未及时打开风口通风,也容易引起落花落果;开花前一晚未及时对新梢进行摘心,营养生长过旺,枝丫繁密导致透光性较差等,都可引起落花落果。
第三,大棚土壤缺乏硼元素,不利于葡萄花粉正常萌发与花粉管伸长等[1],进而引起落花落果。
1.3 防治方法第一,在葡萄开花前后5~7天内加强大棚室温的调控,昼、夜间温度分别维持在25~30 ℃、15~18 ℃为宜。
在行间配置电扇,以机械化扇风形式提高葡萄授粉的效率。
第二,花期前2周左右灌水。
调配0.3%硼砂+芸薹素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花期內严格控制大棚内灌水量及频次,以防出现土壤含水量过高、棚内湿度过大及部分枝叶徒长等情况。
第三,葡萄果穗明显伸长后尽早消除顶端优势,比如摘除副穗、穗尖等,避免出现营养生长过旺的问题,提高坐果率。
葡萄主要生理病害简介!应该如何防治老刀注:葡萄的生理性病害主要有:日灼病、水罐子病、酸腐病、生理性裂果病、落花落果病、缺素症等。
葡萄生理性病害简介葡萄的生理性病害主要有:日灼病、水罐子病、酸腐病、生理性裂果病、落花落果病、缺素症等。
日灼病是幼果生长期遇到强光照射,导致水分失调所产生的一种生理病害。
发病时期在幼果膨大中后期,高温多雨、树势徒长、叶果比例小发病重。
防治果穗附近要多留叶片,夏季高温季节要及时灌水,保证架面通风;果穗套袋,最好采用专用的防日灼套袋,严格控制氮肥,多施有机肥、磷、钾肥。
水罐子病是葡萄在转色期发生的一种综合性生理病害。
发病后果粒成水泡状,病果糖度降低、味酸、果皮与果粒极易分离,用手轻掐水滴成串溢出,受害严重时会使浆果脱水干缩,容易从果穗上脱落,高温多雨,树势弱,产量高发病尤为严重。
防治多留主副梢叶片,掐穗尖和掐副穗,控制产量,保证树势;多施有机肥和磷、钙肥,降低氮肥施用量,防治徒长;做好排灌工作,保持土壤透气,促进根系发育。
酸腐病酸腐病是由酵母菌、果蝇幼虫等混合作用导致的,属于二次侵染病害,当葡萄出现机械损伤时,会招来果蝇传播细菌,从而造成腐烂,而且腐烂的葡萄内可以看到蝇蛆,当果粒干枯后剩下的只有果皮和种子。
防治合理使用或不使用激素类药物,避免果皮伤害和裂果;合理疏粒,避免果穗过紧;合理使用肥料,尤其避免过量使用氮肥,要经常检查,发现病粒及时摘,。
生理性裂果葡萄裂果主要发生在成熟期,出现裂果的果实完全失去商品价值,浆果排列过密、树体水分供应不均、早期黑痘病形成病疤、浆果膨大压力不均等都可造成裂果。
防治避免土壤水分变化过大,干旱浇水及下雨排水工作要做好;对果粒紧密的品种,要做好疏花疏果;对果实进行套袋,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通透性;幼果期叶面钙肥与钾肥交替喷施4~6次,可降低葡萄裂果率。
落花落果病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条件影响,受精座果率在20%以下,其余的花朵均脱落,称为落花果症。
葡萄生理病害与防治1. 气灼葡萄气灼病,也叫缩果病,是与特殊气候条件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生理性病害。
作者认为,气灼病本质上属于“生理性水分失调症”的表现之一。
气灼病是红地球葡萄常见病害,尤其是葡萄套袋后;在其它葡萄品种上,气灼病时有发生,有些年份非常严重。
据作者近几年调查,严重时,病穗率在80%以上,损失10%~30%。
对于套袋葡萄,套袋前的疏穗、疏果工作已完成,如果套袋后出现气灼病,损失更大(病果率=损失率)。
1998年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区、2001年晋南葡萄产区,均发生了大范围的、比较严重的气灼病,损失惨重。
作者在全国各葡萄产区考察中,均遇到过气灼病,有些地区的果农把气灼病当作“日烧病”。
作者根据有关情况,把气灼病进行总结,供果农和同行参考。
1.1 气灼病的症状气灼病一般发生在幼果期,从落花后45天左右,至转色前均可发生,但大幼果期至封穗期发生最为严重。
首先表现为失水、凹陷、浅褐色小斑点,并迅速扩大为大面积病班,整个过程基本上在2小时内完成。
从病斑横切面看,病斑表皮以下有些像海绵组织。
病斑面积一般占果粒面积的5%~30%,严重时,一个果实上会有2~5个病班,从而导致整个果粒干枯。
病斑开始为浅黄褐色,而后颜色略变深并逐渐形成干疤(病班多的果实,可致整个果粒干枯形成“干果”)。
病斑的分布具有一定随意性,一般在果粒的侧面,近果梗处和底部也有发生。
在土壤湿度大(水浸泡一段时间后)遇雨水后(在葡萄粒上有水珠)忽然高温,有水珠的部分,易在底部出现气灼病。
气灼病没有传染性。
在高倍数显微镜或电镜检测,没有病原物,但可以看到糖或其它有机物形成的结晶。
作者对病粒进行了病原分离,没有分离出病原物。
气灼病和日烧病的区别:日烧病是由于太阳的紫外线、强光线造成的灼伤,颜色比较深,类似于“火烧”状;气灼病是水分生理病害,病斑颜色比较浅,类似于“开水烫”状。
气灼病和其它生理性病害(缺硼等)的区别:气灼病形成非常快,一般在2小时之内完成;其它病害形成比较缓慢,病斑由小变大需要几天或十几天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