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doc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4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以李白的《静夜思》导入。
引出其他的思乡诗导入本课。
二、课堂活动一:《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与诵读1. 听读(整体感知)(1)预习小查:“烽”字(2)自由读,辨节奏(3)听音频,明节奏——再读:声音响亮,节奏准确(4)“这是一首......”一句话概括诗歌2. 品读(诗歌欣赏)(1)写一写:宋代诗人张舜民曾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读诗要入味,要能够真正地吟诵出来,需要我们将诗歌中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形的画面。
请同学们将诗歌中的画面用美的语言写出来。
(2)读一读:吟咏画面,抑扬顿挫(3)品一品:读诗不仅要有想象,还需要一定技巧,抓关键。
叶圣陶先生说:“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还能作者心灵相通。
”请同学们每组分析一句诗,品一品,哪些关键词要重读,即加重语气读或轻缓地读。
明确:(重点赏析,插入作者介绍)沙似雪、月如霜、吹芦笛、尽(4)再悟读:轻重缓急,声调拖长3. 诗歌小结:李益谱写一曲苍凉旷远的边塞诗,未说思却尽是思乡。
大漠似雪、月华如霜,边城夜色,却是笛音凄凄。
将视觉、听觉、情感融合,意境浑成,简洁空灵,意蕴深远。
三、注释⑴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御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⑵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即当地山峰。
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⑶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⑷芦管:笛子。
一作“芦笛”。
⑸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四、译文: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一、课题:《峨眉山月歌》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学科课后古诗。
教材分析:篇幅短小,易懂,适于初中学生“初步鉴赏浅易古代诗词”的要求。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不浓,欣赏诗词的能力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阶段。
2.这一节课学习的重点在读,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激发学习诗词的热情和兴趣。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诵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重音、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五、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重音、情感。
六、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七、教学准备:新浪微博、微课。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意图】设置情境,由平时积累的诗词引入本课内容。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恣意狂妄的李白喷涌而出的情感,至今读来仍血脉偾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6岁的白居易就写出寓意深远,经久流传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年轻的杜甫登高一览,豪情冲破云霄,今天依然激荡。
这些千百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仍让人感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
今天我们借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来展开一场诗词之旅,去体会那历久弥新的诗句。
【设计意图】教师分享微博图片,共同欣赏峨眉山景观。
同学们知道峨眉山在哪吗?峨眉山是李白故乡最有名的大山,李白幼时跟随父亲迁居四川,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初次离开蜀地所做。
【设计意图】写作背景在过渡语和微课中介绍。
(二)初读1、教学内容。
朗朗的吟诵,体会音韵美。
①范读(配乐范读)②同学自由诵读古诗。
③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字音强调:羌、渝)④请同学读,再读,齐读。
2.师生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自由练习朗读。
把易读错的字标注在书上。
【设计意图】诵读的第一步,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节课选用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词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2.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古诗词文本:准备《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标注好生字词和注解。
2.多媒体设备: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诗词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词。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基本意思。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重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古代诗歌中有山明水秀的美好,也有孤寂哀婉的凄凉;有所向披靡的英雄,也有白骨露野的战场。
今天我们就走进古诗,看看四位诗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作品。
新知探究《峨眉山月歌》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学生回顾诗人李白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课件中展示相关内容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的“写作背景”内容。
教师做简单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感情。
二、诵读课文【活动内容】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尝试读出自己理解的情感。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节奏划分和朗读提示。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诗歌鉴赏【活动内容】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内容,避免逐字翻译。
【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的问题,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景物,并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从诗歌中抓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和同桌互相交流,互相补充。
1.诗歌中表明时间的词语有哪些?2.诗歌中表明地点的词语有哪些?3.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有何作用?4.诗中用了哪两个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对友人的眷恋之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江南逢李龟年》一、知人论世1.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学生回顾诗人杜甫的相关资料,教师出示课件内容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出示课件中的“写作背景”。
教师简单补充“安史之乱”的相关资料。
《课外古诗词》教学设计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把握直接抒情的文字、知人论世、分析意象、赏析手法,逐步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也对诗人有了更多的认知。
我们在诵读课外古诗词的时候,不一定每一首都需要用到所有这些阅读方法。
有些简单的诗歌,运用一到两种阅读方法就可以读得很透彻了。
根据诗歌的变化和阅读需求的变化,需要我们灵活地选择阅读方法。
希望同学们在不断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细细体会,慢慢积累。
课后作业:
初级挑战:搜集、诵读并用今天所学赏析唐代诗人其他表达思念的诗歌,设计一张表格探究古人是如何表达思念的;
高级挑战:走进唐代诗人的思念,以“走进唐诗里的思念”为题,写一篇研究性小论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课外古诗词诵读》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
包括《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四首绝句。
与第一单元“四时之景”主题下的《古代诗歌四首》相比,这四首诗都是唐代诗歌,形式短小,题材丰富,或即景抒情,或行军感怀,或征人思乡。
四首绝句中,有三首七言,有一首五言。
七言相对于五言,信息量增大,表意更丰富。
以《峨眉山月歌》为例,如果前两句变为“山月半轮秋,影入江水流”,似乎很精炼,但缺失了地名,作者远行时对故乡的眷恋情感就弱化了,后文的地名也缺少贯通一气的呼应。
绝句的特点是前后两句的“宛转变化”,《峨眉山月歌》前两句写月下景,后两句写诗人的行中意;《江南逢李龟年》前两句对仗,叙述往事,后两句写景中感慨当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前两句用联想写个人,后两句用想象思家国;《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以视觉写边塞之景,后两句以听觉抒征人之情。
形式的异同,在朗读中感受比较,不求全面,促进背诵熟记为要。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四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3.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教学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四首诗歌。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感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古诗词犹如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
课堂上的诗词让我们领略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而今天的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将带我们走进更广阔的诗词天地,去探寻那些未被熟知的珍宝。
让我们一同开启这美妙的诗词之旅吧!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心灵的歌吟,是情感的寄托,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学校繁星文学社正在开展中华诗词品读活动,作为文学社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任务一:探究《峨眉山月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1.初读诗歌,解决诗中的生字词。
2.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3.诗歌的体裁?如何朗读?4.理解诗歌的大意及情感。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峨眉山月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层次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背诵诗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的常见的意象,借助一轮明月,传递了无限情思。
同学们积累了哪些与月相关的诗句?其中的月亮寄托诗人何种感情?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李白写月的诗《峨眉山月歌》。
二、任务导学,整体感知任务一自由读文,注重圈画1.在预习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确,并圈画出你认为重要的易错词语。
请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三个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字或词,写到黑板上小组的对应位置。
预设:眉君羌2.朗读指导。
利用朗诵音频,读准确,注意朗读节奏、韵脚、重音。
任务二整体感知,梳理诗歌1.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交流自学情况,谈谈对诗句的理解,难以理解的地方,注意标记。
诗人小时候随着他的父亲搬家到了四川,直到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才离开。
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年轻时的李白刚离开四川时创作的作品。
预设: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例如“烟花三月下扬州”。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任务三精读诗歌,局部探究1.在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明确:不是,这首诗中,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2.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诗人行踪变换,位置变化的字词。
“影入平羌江水流”“影”在金文中,上面是个太阳,下面是一个高大的平台,本意就是太阳在亭台上投下的影子。
明确:意象:月亮,月影,江水意境:烟云笼罩着峨眉山后,半轮明月缓缓升起。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月亮冲出云雾撒下了皎洁的光辉。
2、过渡: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在月色的怀抱中,李白会想到什么?生 1:家乡(这片我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故土,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啊!)生2:亲友(父母双亲还有从小到大的玩伴,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们啊!)生3:月亮(这峨眉山月,是我故乡的月亮啊!以后我想见却见不到了,我真舍不得离开你啊!)师小结:一个“思”牵出了多少惆怅,“思”却“不见”这让人何等迷惘。
李白用一个“思君不见”,告诉了我们他在思念着家乡的人和家乡的景。
师:李白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生:夜发向三峡师:他那么急切,甚至都不愿意等到天亮再走,为何非要连夜出发?补充李白资料(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苦读诗书二十多年,却一直等到二十五岁时才有机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远方去实现他的梦想。
)今晚,他终于出发了,师总结:青春的豪情与梦想、对外面世界的期待,对友人和家乡的留恋和不舍。
(三)课堂总结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汀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三、写作特色1.结构巧妙月亮为切入点→首先展现了月光下峨眉山壮美的轮廓,接着又用月夜营造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江风晚景。
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处地名联系在一起,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四、作业设计另见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青春的豪情和缱绻的乡情。
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学生准确、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一、诵读诗歌1.阅读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自由诵读四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尝试根据自读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语气。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组内四位同学各诵读一首诗歌,组员互相指出诵读中存在的读音、节奏的问题,无法确定的及时向老师提出。
3.学生个人展读诗歌,教师点评,全班齐诵。
(每首诗独立进行,教师在点评后要酌情请展读同学作调整后的再读,让同学们感受变化,教师也可进行必要细节的范读,让全班齐诵达到更好的效果)点评注意点:(1)明确并强化基本节奏,放慢速度;⑵提出诵读细节建议,如急缓、扬抑、重读等。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如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细节建议:“夜发清溪”应试着读出诗人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节奏轻快;“思君不见”应试着读出诗人渐渐远离故乡,对友人的不舍、思念,节奏相对沉缓,并在“下渝州”之前适度延长停顿,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绪。
学生通过末两句急缓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细节建议:前两句有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第三句也说着好风景正当时,这三句在语调上建议有一个递进的昂扬,为末句的悲哀和感慨蓄势,制造扬抑的落差,并可适度重读“寻常”“几度” “好”等词;“落花时节”四字相对沉缓,“又”要读出慨叹的语气,音可适度延长(在“逢君” 前也作适度的停顿),如一声悠长的叹息。
学生通过扬抑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世事无常的悲慨和无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细节建议:明确“强”的音义(qidng,勉强),前两句“强欲”“无人”二词以相对沉缓的语调诵读,适当延长节奏的停顿,来更好地表现“强欲”的勉强,“无人”的无奈;末两句中应凸显“故园菊”这一核心意象,读此三字,宜字字顿挫,情意饱满。
品诗中百味,叹历史兴衰——七上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品读诗歌,能解读诗中所写景物,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了解诗中所用艺术手法。
3.了解历史背景,能感悟时代背景对个人的影响,启发深入思考。
教学重点能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能解读诗中所写景物,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了解诗中所用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能感悟时代背景对个人的影响,启发深入思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唐朝作为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尤其在诗歌方面,更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大量的优秀诗作,众多的优秀诗人,他们在历史的浮沉之中,在时代的裹挟之下,开辟了气象万千的唐诗风貌,绘出了瑰丽繁荣的盛唐气象,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朝代的没落与衰亡。
今天就让我们借助唐朝的四首诗歌,穿越历史,品读诗中的人生百味,完善自己的学习任务单。
二、预习回顾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有《李太白集》传世。
2.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诗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其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大成就。
3.岑参(715年—770年),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以七言诗见长,也作有五言诗,一生创作350多首诗作,因其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4.李益(约750年—约830年),唐代诗人,字君虞,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著有《从军北征》和《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三、课堂活动任务一:读诗歌,译诗句活动1:读诗歌,感知情境(1)朗读正音:听朗读音频,给你读不准的字注音。
(播放情境课文音频)(2)感知情境:再次朗读诗歌,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从下面的几幅图画中选择最贴合诗句的、最符合你想象的一幅,装饰你的学习任务单。
第周1课时年月日制定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为“李杜”。
其诗多是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风格沉郁顿挫。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等。
2、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贵族官僚或大地主的住宅)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3、诗文释义: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优美的歌声。
没想到在一派大好风景的江南,在落花时节又遇见了你。
4、主题: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第周2课时年月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