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发现 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8.73 KB
- 文档页数:4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进程。
(2)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
2、能力目标(1)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分析实验设计和结果,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实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科学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2)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反应式。
2、教学难点(1)光合作用发现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2)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植物在阳光下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从而引出光合作用的主题。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1、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1)介绍海尔蒙特的实验过程:他将一棵柳树苗栽种在一个木桶中,只用雨水浇灌。
五年后,柳树增重了很多,而土壤的质量几乎没有减少。
(2)引导学生思考:海尔蒙特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得出结论:植物生长的物质不是来自土壤,而是主要来自水。
2、普利斯特利的实验(1)讲解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他将一只点燃的蜡烛和一只小白鼠分别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蜡烛不久就熄灭了,小白鼠很快也死去了。
而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白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白鼠也不容易窒息而死。
(2)组织学生讨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得出结论: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3、英格豪斯的实验(1)介绍英格豪斯的实验:他重复了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发现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植物才能更新空气。
(2)提问学生:英格豪斯的实验有什么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4、萨克斯的实验(1)讲述萨克斯的实验过程:他把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一半遮光,一半曝光。
2024年光合作用发现公开课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基本概念及生物化学过程。
2. 解光合作用发现历史过程。
3. 掌握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及其意义。
4.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生物学现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合作用概念、过程及意义。
难点: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理解,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光合作用实验视频。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植物光合作用实物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如何进行光合作用。
2. 理论讲解:介绍光合作用基本概念、历史发现过程以及反应方程式。
3. 实践情景引入:播放光合作用实验视频,让学生解实验过程。
4.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例题,讲解光合作用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6.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探讨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作用。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概念2. 光合作用历史发现3. 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4. 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合作用基本概念。
(2)列举光合作用历史发现过程。
(3)写出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
(4)分析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作用。
答案:(1)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和氧气过程。
(2)光合作用历史发现包括普里斯特利、谢尼伯、恩格尔曼、鲁宾和卡门等人实验研究。
(3)6CO2 + 6H2O + 光能→ C6H12O6 + 6O2(4)光合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来源,为生物提供有机物和氧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让学生解光合作用基本概念和生物化学过程。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对光合作用理解程度。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解光合作用与环境保护关系,探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方法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需要我重点关注。
小班科学教案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关键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植物的光合作用三、教学准备1. 实验用具:水杯、绿色植物标本苗、黑色玻璃纸、剪刀。
2. 实验材料:自来水、糖水。
3. 录音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情境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绿色植物的照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在引导学生回答“植物是如何生长的?”的问题时,逐渐引导学生接触到光合作用这个概念。
2. 实验操作a. 学生观察老师向学生展示一片绿叶,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叶子的颜色和形状。
b. 实验设计老师解释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阳光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过程,老师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一:将一片绿叶分成两半,其中一半用黑色玻璃纸遮挡。
步骤二:将两片叶子分别放入两个水杯中,注入相等的水。
步骤三:在两个水杯中分别倒入相等的糖水。
c. 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指导,将实验操作进行下去。
实验结束后,观察并比较两片叶子的变化。
3. 实验结果分析老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两片叶子的颜色和形状,学生可以发现经过光合作用的叶子更加翠绿和健康。
4. 概念讲解老师对光合作用这个概念进行简单的解释,强调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并产生氧气。
5. 操作实践为了巩固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际操作实践。
a. 学生可以自行准备绿色植物苗,摆放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b. 学生可以进行自行设计的实验,以验证和探索植物光合作用的其他相关内容。
6. 总结在教学的最后,老师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通过让学生回答“你在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绘制一幅描绘植物光合作用的图片,标注出其中关键的过程和成分。
2024年光合作用的发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教材《生物学·必修1》第四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第一节“光合作用的发现”,详细内容包括:1. 光合作用的定义与意义;2.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普里斯特利、英格豪斯、谢尼伯、梅耶、萨克斯、恩格尔曼、鲁宾和卡门等科学家的研究成果;3. 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及光反应、暗反应的基本过程;4. 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意义及其在自然界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2. 掌握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了解各位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研究所作出的贡献;3. 掌握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及光反应、暗反应的基本过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的理解,光反应、暗反应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2.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模型等;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际案例,如农田、温室等,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回顾:回顾之前所学的内容,如细胞的结构、生物的能量转换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 新课导入: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意义,展示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引导学生学习各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4. 例题讲解:讲解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分析光反应、暗反应的基本过程,解释相关概念。
5.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的定义、意义;2.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普里斯特利、英格豪斯、谢尼伯、梅耶、萨克斯、恩格尔曼、鲁宾和卡门等科学家;3. 光合作用反应方程式;4. 光反应、暗反应的基本过程;5. 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1)通过光合作用经典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2)通过扮演讨论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光合作用发现史扮演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教学难点:角色扮演科学家探究的过程;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课文的内容。
(2)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教师准备(1)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的知识。
(2)制作光合作用的发现的实验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多媒体出示一组在阳光下勃勃生机的绿色植物图片,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这些绿色植物,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绿色植物在阳光下进行哪些生命活动呢?生1:光合作用,生:2呼吸作用,生3吸收作用,生4:蒸腾作用。
师: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呢?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探究第六章第一节《光合作用的发现》2、板书课题: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二、指导学生学习新课。
自主活动(一)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1、学生自学课本89页上面的一段材料,思考:(1)什么是光合作用?(2)光合作用的发现有什么意义2、学生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3、指名汇报自主活动(二)讨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知识准备:蜡烛燃烧和鼠的呼吸都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但直到18世纪70年代才发现了空气的成分,认识了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科学家普利斯特莱在做实验时还不知道空气的成分。
1、探究17世纪,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1)师:让我们把时光退回到十七世纪,看看科学家海尔蒙特,重温一下当时他是怎么实验的吧。
《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安徽省淮南谢区四中陈康 cjhd88@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领悟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2.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3.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分析其原料、条件和产物。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2.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及创新、合作精神,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通过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的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难,科学方法培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使学生真正领会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经典实验的设计思想,并运用到设计一些简单实验的过程中去。
在教学思路上以时间为主线,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辅线,建立自然流畅、逻辑清晰的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观察、讨论、阅读、讲述教学过程:一、引言:以陈云同志的名言: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导入。
18世纪中期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全都来源于土中。
包括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这么认为。
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实际上只是一个经验上的推测,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科学实验。
今天,老师在课堂上引入四个科学实验,与同学们一起体验光合作用发现的艰辛过程!上一节我们了解了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结构有着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
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呢?光合作用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这还得从柳苗生长之迷说起。
二、探究过程1. 1648 海尔蒙特的实验(ppt演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发言,得出结论:柳苗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并不是由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
过渡提问: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来源,还应该考虑什么因素?讨论发言:可提到阳光、空气。
光合作用的发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与生态环境”第四节“光合作用”。
详细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定义、发现历程、公式推导、影响因素及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合作用现象,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公式推导、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及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绿色植物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如何被发现的?2. 基本概念及发现历程(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
(2)教师讲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3. 公式推导(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及条件,推导光合作用公式。
4. 影响因素(1)教师讲解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如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
(2)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5. 实际应用(1)教师介绍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2)学生讨论光合作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环保意识。
6. 随堂练习(1)教师发放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2)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
2.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3.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4. 光合作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2)推导光合作用公式,并解释其意义。
(3)举例说明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2. 答案:(1)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普里斯特利实验、梅耶能量转换定律、萨克斯实验、恩格尔曼实验、鲁宾和卡门实验。
第六章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2、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二、能力目标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图示,培养学生对图示进行分析,归纳能力。
初步领悟科学家科学探究的方法。
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科学探的愿望。
三、情感目标通过教学的有意渗透,培养学生识图能力,探究能力及良好的科学素养。
倡导学生热爱保护植物,增强环保意识。
通过组内讨论组间交流,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说出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解释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概述光合作用的概念。
教学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教学准备教师收集光合作用的发现图片资料,制成PPT课件。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喜欢植物吗?为什么喜欢呢?生答一般能说出植物可以清新空气、给人类提供食物、防风固沙等。
(当学生说到植物能清新空气时,师提示植物之所以能清新空气,除了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外,更重要的是它能释放氧气。
当学生说到提供食物时,告诉学生食物给我们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其中大部分是有机物,而有机物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
)师如果没有植物的光合作用,世界上绝大多数生物都将因为没有氧气和食物而死亡。
可以说没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将没有整个地球生物圈的存在。
但是植物在地球上默默地进行光合作用已经由三十多亿年了,而人类对光合作用的认识却只有几百年时间,那么是谁第一个发现光合作用的呢?科学家又是怎样发现光合作用的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呀?生想师就让老师带领你们穿越时空隧道,看一看是谁发现光合作用第一人呢?(创设穿越时空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师现在我们来到了17世纪,科学家范?海尔蒙特的实验基地,这是一个简陋但却充满了浓郁的科学探索气息的地方。
当时范?海尔蒙特做了个什么实验呢?在实验中他发现了什么?从中得出什么结论?请大家阅读分析老师发给你们得资料中有关范?海尔蒙特得实验图示,完成自习思考题中第一大题有关范?海尔蒙特实验的四个思考题。
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掌握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和实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兴趣,增强对植物和环境保护的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PPT、教材《生物》第三册。
2.实验设备:植物苗、盛水容器、苏木精溶液、酒精灯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0分钟)通过呈现一张绿叶光合作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知和兴趣。
Step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PPT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作用。
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是植物依靠光能制造有机物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对维持生物圈环境的重要性。
Step 3 发现历程(20分钟)讲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包括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普瑞斯特利和美国科学家西尔文斯坦·哈维因的贡献。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是如何发现光合作用的?他们是通过哪些实验得出结论的?Step 4 实验观察(30分钟)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光合作用实验。
先请学生将一棵植物的一部分(如叶子)置于遮光袋中,在室内放置一段时间;然后取出遮光袋,将叶子置于苏木精溶液中,煮沸一段时间。
观察叶子的颜色变化,根据观察结果讨论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Step 5 学生讨论(15分钟)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光合作用的发现对现代生物学以及人类有什么重要意义?为什么光合作用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非常重要?Step 6 学习总结(15分钟)学生向全班汇报实验结果,并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合作用对维持生物圈环境的重要性。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以课堂所学为基础,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光合作用的速率,并记录实验结果。
六、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解、实验观察和学生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光合作用教案设计(优秀8篇)光合作用教案设计篇1一、设计思想【设计理念】“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最想突出的处理: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教材分析】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我准备改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三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
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本来不需一个课时的时间,但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①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珍视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三、教学难点理解光合作用的机制,并了解光合作用在能量转化中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实验、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放映有关光合作用的图片和视频,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氛围。
2.讲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2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1)光合作用的定义: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方程式:6CO2+6H2O+光能→C6H12O6+6O2(3)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光依赖反应和光独立反应。
(4)光合作用的地点:叶绿体。
3.讲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30分钟)通过讲解科学家进行的实验和发现,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约瑟夫·普里斯特利研究蕨类植物的实验:发现了光合作用中的氧气释放现象。
(2)简·英格利研究绿梅花草的实验:发现了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和叶绿素的存在。
(3)罗伯特·梅耶研究伞形植物的实验:发现了光合作用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
(4)Cornelis Van Niel研究紫菜的实验:提出了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4.实验探究(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光合作用与光独立反应的关系。
5.讲解光合作用在能量转化中的重要性(10分钟)运用实例和多媒体展示,讲解光合作用在生物圈能量转化中的重要性。
6.小结与展望(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内容:光合作用的调节与影响因素。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的文章,要求包括至少三个科学家的实验内容。
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最想突出的处理: 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
光合作用是植物体最基本的新陈代谢,是生物界物质和能量的基本来源,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都处于重要地位。
本节知识的掌握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奠定基础,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也有密切联系。
“光合作用”整节内容分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第三课时“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光合作用的发现”在教学大纲中要求为A(知道),但实际考试中常考察学生的实验分析和设计,而多数学生的实验分析设计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给予指导。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的实验分析;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
教学难点:应用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光合作用有关实验进行分析和设计。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能力目标: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①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②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③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教法:以“问题→发现”探究法为主。
利用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实验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逐步学习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学法:重点指导学生应用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实验进行分析和设计。
【教具准备】搜集相关图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体课件。
光合作用的发现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光合作用的发现》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定义、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及其在自然界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掌握光合作用的反应式;2. 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3. 了解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合作用反应式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定义、发现历程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1)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2)介绍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讲解光合作用反应式,让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光合作用相关的例题,巩固学生对光合作用知识的掌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光合作用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合作用的定义、发现历程、反应式及其应用。
七、板书设计1. 光合作用的定义2.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3. 光合作用反应式4. 光合作用的应用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合作用的定义及其反应式。
(2)列举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和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 答案:(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在自然界中促进碳氧平衡,为动物和人类提供食物来源;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合理施肥、增加光照等措施,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提高产量。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例题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
《光合作用发现》教学设计
二十中王传振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过程。
2、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发现的意义。
3、说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技能目标:
1、尝试解释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2、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断能力、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意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2、增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增强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表达式。
难点:阐明发现光合作用的实验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光合作用的应用知识。
2、相关课件。
3、小实验:玻璃罩下的蜡烛熄灭。
第3单元第6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第一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光合作用需要水
2、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3、光合作用是在光下进行的。
4、光合作用的表达式。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教学设计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一些细菌中的一种生物化学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光能被转化为化学能,并且产生出氧气。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历史事件,对于我们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教学设计将以《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对于这个科学事件的兴趣并加深对其理解。
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原理和作用。
2.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引入:通过播放一个关于光合作用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图片来引起学生对光合作用的兴趣,并进行简单的讨论。
2.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一:光合作用的定义、原理和作用。
通过PPT讲解的形式,给学生介绍光合作用的定义、原理和作用,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并进行互动问答,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教学内容二: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
a.带领学生进入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介绍相关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b.分小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介绍,其他小组成员提问和点评。
c.全课讨论: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介绍和讨论结果,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并向全课进行展示。
(3)教学内容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a.小组探究: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安排一些小组实验,例如: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速率。
b.实验结果讨论:每个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和观察,进行结果分析和讨论。
c.写实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写出实验报告。
并互相交换、点评和完善。
四、教学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包括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思路的完整性。
2.学生之间进行互相交换实验报告,进行点评和完善,培养学生的科学交流和合作能力。
教学篇•经验交流“光合作用过程的发现”教学设计胡姜平(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铜仁市第八中学,贵州铜仁)一、教材分析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光与光合作用》的第二部分,主要内容在于开展科学史教育,是在初中光合作用相关知识基础上的深化拓展,为后续光合作用的深入教学奠定基础。
2.教材内容同时还涉及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以及实验设计的有关内容,是对《酶的特性》这部分实验设计原则的进一步拓展,通过教材中对光合作用探究实验关键环节的详细描述,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发现光合作用的历程;②说明光合作用发生所需条件、产物以及反应场所。
2.能力目标①了解科学家对发现光合作用的探究性实验,获得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②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包括对照实验原则与单因子变量原则等在内的科学探究原则。
3.情感态度目标①通过了解科学探究历程,理解科学理论是在不断发现、探索、实践、论证的过程中产生的;②明白科学家要在汲取前人科研成果的同时,还要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要具备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光合作用发现、探究历程以及其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设计。
教学难点:如何将光合作用探究过程中的各个实验进行有效衔接与过渡,如何科学引导学生就各实验环节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并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四、教学设想开展对教材中探究实验的探究式学习,通过创设“知识发现”的探究性情境,引导学生代入情境中的角色,增强学习体验。
五、教学过程在课前内容布置环节,教师将角色体验教学法与分层教学法相结合,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小组的方式重现普利斯特里这一相对简单的实验任务。
1.新课导入通过湖北小学生聂利发现蜜蜂发声原理、万有引力定律与杞人忧天的区别,将学生吸引到教学情境中,然后通过观察植物生长条件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随后转入对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教学。
2.教学开展流程(1)了解环节:建立光合作用探究时间轴,通过问题驱动法将科学家的探究历程连接起来,通过问题引出实验,并通过实验结果引出新的问题,如此循环,让学生在一系列问题中体验探究过程,发现本质。
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
最想突出的原理: 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我准备改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三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
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本来不需一个课时的时间,但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①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②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⑤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播放绿色植物硕果累累的图片;人和其他动物吃的各种食物的照片。
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了解?讨论,踊跃发言。
激情引趣,引起学生对光合作用的重视。
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在听取学生发言并给以肯定后,提出:那么光合作用是怎么发现的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实验一:1648年,赫尔蒙特(Helmont)柳树实验【课件显示】“公元前3世纪,亚里士多德提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土壤是构建植物体的唯一原料。
”→提出问题:你认为他的观点正确吗?你能设计一个什么实验装置来探究你的假设吗?学生的讨论,提出大胆猜想——“不对”,并设计出实验装置。
通过情景导入使学生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老师给以引导,在总结学生方案的基础上出示1648年,赫尔蒙特(Helmont)柳树实验装置(如图一):讨论得出结论: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部分物质并非来自于土壤;而得出:水分是建造植物体的唯一原料!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进一步提问:这个结论又科学吗?忽略空气对植物的影响。
提出矛盾,激发学生思考,再逐步释疑,效果更好。
实验二:1771年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实验出示动画(如图二中的动画截图)观看动画演示观察能力的培养
根据实验内容,提出问题 1、这两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单独密封的蜡烛很快熄灭、老鼠很快死去,与绿色植物一起的蜡烛暂时不会熄灭、老鼠会存活很长时间。
了解对照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实验中的相关应用。
2、有无植物的两组实验装置,起什么作用?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对照作用、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3、该实验装置中玻璃罩有什么作用?排除干扰因素(外界空气的影响)。
教师指出:当时他并不知道植物更新了空气的哪种成分,也没有发现光在这个实验中的关键作用。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所更新的是氧气。
让学生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提出问题但是,后来很多科学家在重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时,总是有时成功,有时却会失败!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大胆猜想。
设疑引发兴趣
实验三、英格豪斯实验重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但始终在光下进行确定了植物的绿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吸收CO2,放出O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自然过渡设疑:光合作用除了生成气体,更新空气外,还有其他物质生成吗?回答问题。
实验四、1864年,德国萨克斯实验(课件动画展示)模拟萨克斯实验观察动画演示,看书52页。
锻炼学生观察能力。
提出有关该实验的几个问题:◇黑夜中消耗有机物这一步是否可以省略?为什么?◇本实验是否存在对照组?若有,请指出单一变量。
◇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讨论答出:◇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淀粉)消耗掉。
◇部分遮光、部分曝光,进行对照。
◇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感受科学发现过程,提高学生探索求实的科学素养。
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的原则和方法
强调:绿叶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一定需要光照。
并设疑:什么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呢?
实验五、1880年恩格尔曼(Engelmann) 实验动画演示,重现恩格尔曼的实验过程观察思考根据现象(结果)推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推理、判断能力。
现象:装片中好氧细菌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结论: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恩格尔曼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小组讨论发言:归纳出4个方面的巧妙之处。
小组内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而且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1、为什么选用水绵做为实验材料?
2、为什么选黑暗且没有氧气的环境?
3、为什么先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而后又让水绵完全曝露在光下?
4、实验结论是什么?学生充分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每一小组发言归纳问题答案。
实验六、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教师给实验材料,如:金鱼藻、大烧杯、三角漏斗、带木塞的导管、清水、强光、带火星的木条。
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巩固已学知识,认识实验探究过程都必须依据一定的科学道理。
体验合作学习过程。
给出参考实验方案。
对比讨论本小组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体验成功。
课外的练习光合作用消耗CO2的实验培养实际应用的能力
情境设疑光合作用释放的O2到底是来自H2O,还是CO2呢,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讨论
实验七、1930年,(美)鲁宾和卡门实验提示:同位素标记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是为了弄清楚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到底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同学们考虑一下,应标记哪一种元素?如何设计这
个实验呢?讨论后分析回答问题: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分别成为H218O和
C18O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阅读P53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光合作用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建构概念的整个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由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所以为反应光合作用的实质,其反应式又可以表示为:分析反应中各元素的来源去路
小结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生物学实验的一般原则:1、科学性原则(排除干扰因素、正确选材等)2、可重复性原则(操作规范等)3、对照性原则(设置对照组)4、单一变量原则培养学生提炼和归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