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
- 格式:docx
- 大小:10.49 KB
- 文档页数:2
脑脊液常规脑脊液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是通过采集和检测脑脊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和细胞成分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相关疾病的一种手段。
本文将对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进行综述。
一、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性、出血性和肿瘤性疾病,并对病程进行监测和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
1. 炎症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是炎症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金标准之一。
在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质含量升高,且以淋巴细胞为主,提示炎症性病变。
2. 出血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炎。
出血性病变时,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增高,颜色变红,且蛋白质含量也会升高。
3. 肿瘤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存在和种类。
肿瘤性病变时,脑脊液中出现异常细胞,以及细胞核增大和核仁增多等变化。
二、脑脊液常规的检查方法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脑脊液采集、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三个步骤。
1. 脑脊液采集:脑脊液通常通过腰椎穿刺采集。
患者取侧卧位,暴露腰部皮肤,消毒后麻醉,医生使用腰麻针引导腰椎穿刺针进入腰椎间隙,通过穿刺针引出脑脊液。
2. 标本处理:采集到的脑脊液标本一般分成三份,分别用于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其中,生化学检测常包括蛋白质、糖类、氨基酸等指标的测定;细胞学检测包括脑脊液细胞计数、染色和细胞分类;微生物学检测主要是培养和鉴定病原体。
3.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包括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生化学检测主要是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对标本进行定量分析;细胞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微生物学检测则是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体,寻找致病菌。
三、脑脊液常规的结果解读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结果根据不同指标的变化来进行解读,常见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类含量等。
1. 白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应该在0-5个/μL,白细胞计数增高可以提示炎症性疾病或感染存在;但也有少数正常人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称为“乳糜脑脊液”。
脑脊液常规检查标准操作手册1。
目的:建立脑脊液常规检查的标准化操作;2.范围:适用于脑脊液的常规检查(物理检查、蛋白定性、细胞检查);3。
标本采集:3。
1 标本种类:脑脊液,由临床医师进行腰椎穿刺采集,必要时可从小脑延脑池或侧脑室穿刺获得.3.2 标本要求:将脑脊液分别收集于3个无菌试管中,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每管收集1-2毫升。
3。
3 遇高蛋白标本时可采用EDTA K2抗凝。
4.标本储存:立即送检。
5。
标本运输:室温运输。
5.标本拒收标准:污染,久置标本。
6。
器材试剂:5%苯酚溶液:取纯苯酚25ml,加蒸馏水至500ml,用力振摇,置37℃温箱内1—2天,待完全溶解后,置棕色瓶内保存.细胞计数板;显微镜。
7.物理检查:7。
1 目测脑脊液颜色与透明度:(1)观察颜色。
(2)观察透明度。
(3)观察凝块或薄膜:收集脑脊液于试管内,静置12-24小时,正常脑脊液不形成薄膜、凝块和沉淀物。
7.2 结果判断与分析:7。
2.1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1)红色:常由于各种出血引起。
脑脊液中出现多量的红细胞,主要由于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引起。
前者在留取三管标本时,第一管为血性,以后两管颜色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依次减少,经离心后上清液呈无色透明.当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时,三管呈均匀红色,离心后上清液显淡红色或黄色。
红细胞在某些脑脊液中5分钟后,即可出现皱缩现象,因此红细胞皱缩现象不能用以鉴别陈旧性或新鲜出血。
(2)黄色:可因出血、梗阻、郁滞、黄疸等引起。
陈旧性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由于红细胞缺乏蛋白质和脂类对膜稳定性的保护,很易破坏、溶解,出血4-8小时即可出现黄色.停止出血后,这种黄色仍可持续3周左右。
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格林—巴利综合征,当脑脊液蛋白质量超过1。
5g/L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
生化检验概念生化检验是一种通过检测体液中的生化成分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医学检查方法。
它主要用于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监测疾病的进展以及评估治疗效果。
生化检验可以提供关于人体代谢、器官功能、营养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在生化检验中,常用的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肾功能指标(肌酐、尿素氮等)、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以及电解质(钠、钾、氯等)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人体代谢的状况,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监测患者的疾病。
生化检验的样本主要包括血液、尿液、脑脊液等。
血液样本是最常见的生化检验样本,可以通过采集患者的静脉血进行检测。
尿液样本则可以通过采集晨尿或24小时尿液进行检测。
脑脊液样本一般通过腰椎穿刺采集,用于检测脑脊液中的生化成分。
生化检验的结果需要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解读。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疾病史、用药史等信息,结合生化检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不同的生化指标可以互相印证,帮助医生明确疾病的诊断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因此,生化检验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生化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因此,在进行生化检验时,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按照要求进行检验前的准备工作,如饮食、用药等。
同时,检验人员也需要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经验,确保样本的采集和检测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生化检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疾病的重要信息,帮助医生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通过生化检验,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的生理状况,促进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希望患者和医生能够充分重视生化检验的重要性,合作进行检验,共同维护患者的健康。
临床常见疾病脑脊液特点、脑脊液产生及检查值临床意义临床常见疾病脑脊液特点一、CNS感染性疾病1、细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浑浊,压力明显升高。
白细胞数显著增加,可高达IOoO—2000X106/1,脑脊液细胞学改变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
中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含量增高,多在1—5g∕1,甚至可达10g∕1°葡萄糖浓度常在20—50m g∕d1之间。
2、结核性脑膜炎外观有时呈毛玻璃样改变,压力增高。
脑脊液白细胞数多在(50—500)×106∕1,病程初期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中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含量增高,多在1—2g∕1,如有梗阻更高。
葡萄糖浓度多<50mg∕d1,常显著降低。
3、病毒性脑膜-脑炎外观清亮,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
急性期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多以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正常或增多,通常10—500X106/1。
蛋白含量正常或轻、中度增高,通常V1g/1。
葡萄糖浓度正常或轻度降低。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1、多发性硬化脑脊液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加。
脑脊液细胞学正常,或者以淋巴细胞性炎症为主,可伴有单核吞噬细胞和浆细胞等。
2、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脑脊液细胞学以淋巴细胞性炎症为主,可见到嗜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可见激活淋巴细胞、激活单核细胞和浆细胞等。
3、自身免疫性脑炎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脑脊液白细胞数轻度升高或者正常,少数超过IoOX1OW1,脑脊液细胞学多以淋巴细胞为主。
4、吉兰巴雷综合症脑脊液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GBS的特征之一,即蛋白水平升高而细胞数正常;病初CSF蛋白正常,在第一周末蛋白水平升高,临床症状稳定后蛋白仍可继续升高,发病后3〜6周达高峰,迁延不愈患者CSF蛋白可高达20g∕1,是神经根病变导致根袖吸收蛋白障碍。
白细胞计数一般〈10X106/1。
CSF及外周血可检出寡克隆带,但不完全相同,提示部分Ig为鞘内合成,说明与免疫相关。
脑脊液生化指标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生化指标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40例患者的脑脊液培养结果、葡萄糖、乳酸脱氢酶、氯化物、蛋白质等生化指标检验结果,将脑脊液培养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生化指标符合度。
结果:40例患者脑脊液培养结果中阳性9例,阴性31例。
诊断符合率为77.5%。
4项生化指标中蛋白质诊断符合率最高67.5%,其次为葡萄糖62.5%、乳酸脱氢酶57.5%、氯化物5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葡萄糖、乳酸脱氢酶、氯化物、蛋白质等生化指标均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独立检测项目,而四者联合检验符合率更为理想,但目前仍缺少更为精准的检验指标,需不断精进,寻找更加精准、特异性的指标。
关键词:脑脊液;生化指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价值因血脑屏障可阻碍抗菌药物通过,以至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在治疗时所选抗菌药物受到限制,而脑部组织内的有效抗菌药物浓度水平偏低,在临床治疗中成为棘手疾病[1]。
脑脊液细菌培养作为该疾病感染的诊断黄金标准,得到推广使用,为该疾病感染患者的目标性抗感染干预提供可靠的检验依据。
但是脑脊液细菌培养检验需要较长时间,检验结果需等待,容易延误患者病情[2]。
脑脊液标本的常规脑脊液生化检验指标具备感应灵敏、检验速度快等优势,其中葡萄糖、乳酸脱氢酶、氯化物、蛋白质因特异性较高成为常规生化检验指标。
本次研究就患者脑脊液检验及葡萄糖、乳酸脱氢酶、氯化物、蛋白质检验符合率、准确率进行回顾性分析,效果理想,特作以下报道: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40例患者的脑脊液培养结果、葡萄糖、乳酸脱氢酶、氯化物、蛋白质等生化指标结果,将脑脊液培养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生化指标符合度。
1.2方法1.2.1设备、试剂:本次研究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细菌培养检测系统、全自动微生物分析设备、全自动快速质谱微生物检验设备、抗菌药物小瓶、血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鉴定药敏卡片;上海力申公司生产的二氧化碳培养箱,济南鑫贝西公司生产的生物安全柜,日本日立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流水线及原厂配带的试剂。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解读:1、脑脊液常规检查(1)颜色:正常为透明至淡黄,深黄至棕褐可能是血清吸收过程中由于有氧代谢产生的代谢物;(2)弹性:正常为黏性;(3)粘度:正常为清澈,不清晰者可能是混有细胞浆;(4)混浊度:可能是脑脊液中细胞聚集导致;(5)尿素氮(UN):正常值在4-20mg/dl之间,偏低可能是脊髓功能受损或者疾病早期;(6)葡萄糖(GLU):正常值在3.3-7.8mg/dL,偏高可能有感染或者出血等;2、脑脊液生物化学检验(1)细胞检查:正常脑脊液中细胞基本为零,但可能会有少量白血球、红血球微量存在;(2)盐酸谷氨酰胺(GAP):正常值在4-20mg/dl之间,偏高可能是头颅出血;(3)谷丙转氨酶(ALT):正常值在5-140u/L,偏高可能是由于肝脏胞质损伤;(4)谷草转氨酶(AST):正常值在5-45IU/L,偏高可能是中毒、病毒感染或肝脏病变等;(5)磷酸脢(ALP):正常值在35-115u/L,偏高可能是因脑膜病变、损伤等;(6)乳酸脢:正常值在25-45u/L,偏高可能是由于头部外伤或者脊髓病变;3、其他检查(1)细胞学检查:正常下细胞类型有粒细胞、颗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细胞、浆细胞,当细胞类型比例异常及异型细胞明显时可能有炎性反应、感染等;(2)抗原特异性抗体检测:可能是由感染、炎症引起,可用于诊断脑脊液中特定有害细胞的存在;(3)脑炎抗体检测: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诱发,可鉴别微生物感染;(4)蛋白质定量检测:可能是由于脑积水而引起,可以用来判断脑脊液的渗出状态;(5)抗体识别检查:可分析脑脊液中的抗体和抗原,可鉴别不同类型的感染~。
脑脊液生化检验项目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简称CSF)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由脑脊液系统中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管中产生和循环。
脑脊液的生化检验项目是通过分析脑脊液中的成分来判断脑脊液的生理状态、诊断疾病以及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
一、蛋白质: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是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蛋白质浓度较低,一般在15-45mg/dL之间。
蛋白质的检测可以通过测定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浓度来进行。
异常的蛋白质水平可能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感染、出血或肿瘤等疾病。
二、葡萄糖:脑脊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是评估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葡萄糖浓度通常与血浆中的葡萄糖浓度相近,一般在50-80mg/dL之间。
脑脊液中葡萄糖浓度的降低可能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代谢障碍或炎症等疾病。
三、氯化物:脑脊液中的氯化物浓度是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电解质平衡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氯化物浓度一般在110-130mmol/L之间。
氯化物的浓度变化可能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代谢性酸中毒或碱中毒等疾病。
四、乳酸:脑脊液中的乳酸浓度是评估脑脊液代谢状态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乳酸浓度较低,一般在1.1-2.2mmol/L之间。
乳酸的升高可能提示脑脊液代谢障碍、缺氧、炎症或肿瘤等疾病。
五、细胞计数与分类:脑脊液中的细胞计数与分类是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和感染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细胞数较低,一般在0-5个/μL之间。
细胞分类可以根据细胞形态和功能进行,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等。
细胞计数与分类的异常可能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炎症或肿瘤等疾病。
六、细菌培养:脑脊液的细菌培养是评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将脑脊液样本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中,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细菌培养的结果对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治疗非常重要。
《健康评估》脑脊液、浆膜液及生化的检查教案第一章:脑脊液检查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脑脊液的正常成分和主要功能。
使学生掌握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培养学生对脑脊液检查操作的基本技能。
1.2 教学内容脑脊液的正常成分和主要功能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脑脊液检查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脑脊液的正常成分和主要功能,脑脊液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实践操作法:演示脑脊液检查的操作步骤,学生分组练习。
第二章:浆膜液检查概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浆膜液的正常成分和主要功能。
使学生掌握浆膜液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培养学生对浆膜液检查操作的基本技能。
2.2 教学内容浆膜液的正常成分和主要功能浆膜液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浆膜液检查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浆膜液的正常成分和主要功能,浆膜液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实践操作法:演示浆膜液检查的操作步骤,学生分组练习。
第三章:脑脊液生化检查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脑脊液生化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使学生掌握脑脊液生化检查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2 教学内容脑脊液生化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脑脊液生化检查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脑脊液生化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实践操作法:演示脑脊液生化检查的操作步骤,学生分组练习。
第四章:浆膜液生化检查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浆膜液生化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使学生掌握浆膜液生化检查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4.2 教学内容浆膜液生化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浆膜液生化检查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浆膜液生化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实践操作法:演示浆膜液生化检查的操作步骤,学生分组练习。
第五章:脑脊液和浆膜液生化检查在临床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脑脊液和浆膜液生化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使学生掌握脑脊液和浆膜液生化检查结果的解读和分析。
5.2 教学内容脑脊液和浆膜液生化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脑脊液和浆膜液生化检查结果的解读和分析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脑脊液和浆膜液生化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第四章脑脊液检查一、概述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是一种分布于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内的比重为1.005的无色透明细胞外液,95%的脑脊液在侧脑室形成(部分为主动分泌),成人脑脊液总量为110~200ml(平均130ml),平均日产量约520ml。
脑脊液主要是由血循环经脑脉络膜丛和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滤过而生成的血浆超滤液,与血浆相比,其蛋白、脂质与钙含量较低,而氯化物、叶酸与镁的含量较高。
在血、脑脊液和脑之间分别存在血-脑脊液屏障和脑脊液-脑屏障,统称为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
脑脊液循环(人体第三循环)通路为:从大脑半球深处的两侧脑室经室间孔(Monro氏孔)进入相邻间脑的第三脑室,向后经中脑导水管(Sylvius氏管)通向桥延脑背方的第四脑室,最后经四脑室外侧孔(Luschka氏孔)和正中孔(Magendie氏孔)流至各脑池和脊髓蛛网膜下腔。
脑脊液的回吸收主要由突入脑上矢状窦的蛛网膜颗粒(Parchioni颗粒,约占80%)和脊髓静脉的蛛网膜绒毛实现,也存在经室管膜、脑和脊髓软膜以及沿脑和脊神经鞘进入淋巴管和血管周围间隙的少量吸收途径。
脑脊液的作用有:缓冲外力对脑、脊髓、神经根等的影响;调节颅内压力和平衡脑血流量,在容积固定的骨性颅腔中,各占一定比例的脑组织、血液和脑脊液在一定范围内可相互调节平衡;充当清除中枢神经系统某些新陈代谢产物与毒素的媒介;营养脑神经。
近年来,随着基础与临床医学在生化学、细胞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迅速发展,脑脊液检查在临床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穿刺方法(一)腰椎穿刺术临床上采集脑脊液最常用、最安全的方法为侧卧位腰椎穿刺术,手术程序为:摆体位,选穿刺点,消毒操作进针,取脑脊液送检,术后医嘱与观察护理。
患者一般左侧卧位,低头弯腰屈髋抱膝,术者取其双侧髂嵴上缘连线与脊柱中线交点即第3~4腰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带手套铺孔巾,1~2%普鲁卡因(皮试)或0.25~0.5%利多卡因约2ml在穿刺点做皮内、皮下及韧带浸润麻醉。
其他体液的生化检测项目有哪些?其他体液的生化检测项目,即除血液外的生化检测项目。
对于一般人,脑脊液、尿液也可以检测;还有一些病人,体内出现了腹水、胸水、引流液,故而还可以检测腹水、胸水、引流液。
1所有人都可的生化检测项目1.1脑脊液的生化检测1.1.1什么是脑脊液?正常的脑脊液是脑室、蛛网膜下腔中的无色透明液体,包围并支持着我们的整个脑、脊髓,有减震作用,能够防护一些外伤,还有供应营养,清除代谢产物、炎性渗出物的作用。
脑脊液由大脑内部的特殊血管不停分泌产生,再由特殊的静脉支管重新吸收,二者相对平衡。
1.1.2脑脊液的生化检测项目有哪些?脑脊液生化检查的主要内容是葡萄糖、氯化物、蛋白三项。
蛋白含量升高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但是如果蛋白增高而白细胞不升高,就多见于脊髓或颅内肿瘤、甲亢、椎管梗阻、糖尿病、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金属中毒了;葡萄糖降低意味着糖的加速分解,可能是恶性脑肿瘤、细菌性或隐球性脑膜炎;升高则因为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如高血糖、脑外伤、中枢系统病毒感染、高热、一些肿瘤,等等。
脑脊液中的氯化物一般比血液中的氯化物含量高一些,随血液氯化物含量的变化而变化,比如脱水、尿毒症、肾炎会使血液中的氯化物含量升高,那么脑脊液中的氯化物含量也会随之升高;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呕吐时,血液中的氯化物含量会下降,那么脑脊液中的氯化物含量也会随之而下降。
不过,脑脊液中的氯化物含量也会因为霉菌性、化脓性、细菌性、结核性、流行性脑膜炎等疾病而下降,其中结核性脑膜炎的氯化物含量下降最明显。
而浆液性脑膜炎反而会导致脑脊液中的氯化物含量升高。
此外,还可检查脑脊液中的酶、免疫球蛋白、白细胞、细菌、寄生虫、酸碱度、气体张力、乳酸、谷氨酰胺,等等。
比如,神经系统感染细菌时,查明致病细菌就非常重要;几种免疫球蛋白含量的上升可以区分一些脑膜炎、脑寄生虫病。
1.2.3如何检查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一般需要腰椎穿刺,必要时也可从小脑延髓池、侧脑室穿刺。
Ⅰ、脑脊液检查cerebrospinalfluid1、脑脊液(CSF)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内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正常脑脊液容量成人约为120~180ml。
70%由脑室脉络丛分泌,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吸收入静脉.2、功能: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外界震荡损伤;调节颅内压力变化;供给脑、脊髓的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调节神经系统碱储量,维持正常pH等.3、标本采集一般通过腰椎穿刺术获得标本。
脑脊液可行常规、生化、细菌学和免疫学检查。
腰椎穿刺术常用于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对诊断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病变、肿瘤以及其他全身疾病的中枢受累有重要意义。
可行鞘内注射药物。
4、适应证及禁忌证⑴、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如下:①有脑膜刺激症状,如脑膜感染、脑膜白血病.②疑有颅内出血,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破人脑室.③中性神经系统恶性肿瘤。
④脱(神经)髓鞘疾病。
⑤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而疑为中枢神经系统疾患者.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椎管内给药治疗者.⑵、禁忌证:对疑有颅内压升高者须先作眼底检查,如有明显乳头水肿,忌作腰椎穿刺,以避免诱发脑疝。
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以及局部皮肤有炎症者亦不宜作腰椎穿刺。
⑶、注意①疑有脑脊液压力升高时先脱水后穿刺②标本留取时第一管:细菌学检查第二管:生化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细胞计数和分类第四管:脱落细胞⑷、送检要求立刻送检以免细胞破坏、形成凝块⑸、检验项目一、一般性状检查1、颜色红色:常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
黄色:蛛网膜下腔出血;血中胆红素>256umol/L;椎管阻塞或脑膜炎。
乳白色:化脓性脑膜炎,csf白细胞增多。
微绿色:绿脓杆菌脑膜炎。
褐色或黑色:脑膜黑色素瘤。
2、透明度含有较多细胞,真菌,细菌,蛋白等,脑脊液变得混浊或云雾状.白细胞计数超过200X106/L,或红细胞超过400X106/L病脑、乙脑、中枢梅毒—-—--清晰透明或微混结核性脑膜炎—-——-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呈乳白色混浊。
脑脊液检查结果分析脑脊液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生理液体,通过脑脊液检查可以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情况,如脑膜炎、脑出血、肿瘤等。
下面我将根据不同的检查指标,对脑脊液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1.清晰度及颜色:正常脑脊液呈无色或淡黄色,透明度高。
如果脑脊液浑浊,颜色深黄或其他颜色,可能是存在感染、红细胞增多、脂蛋白颗粒等异常情况。
2. 压力:脑脊液压力用于判断颅内压力的高低。
正常情况下,成人脑脊液压力为100-180mmH2O,小儿为80-120mmH2O。
如果脑脊液压力过高,可能导致脑水肿、颅内肿瘤等疾病。
3.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情况下,在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少,以淋巴细胞为主。
如果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感染、肿瘤、出血等原因导致的炎症反应。
4.蛋白质含量: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含量较低。
如果蛋白质含量增高,可能是由于炎症、出血、脑脊液循环障碍等原因导致。
5.糖含量: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葡萄糖含量与血液中的相似。
如果脑脊液中的糖含量降低,可能是由于糖尿病、感染等原因导致。
6.染色及培养:通过染色和培养方法可以检测脑脊液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的存在。
如果染色和培养结果阳性,可能是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引起。
综上所述,脑脊液检查结果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的异常情况,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脑脊液检查结果的异常可能是一种疾病的提示,但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必须综合其他检查方法和医学实践进行评估和判断。
临床检验标本保存规范一、血液标本的保存血液标本是临床检验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根据检测项目的不同,血液标本又可分为全血、血清和血浆。
1、全血标本全血标本常用于血常规检查。
采集后的全血标本应尽快送检,一般在室温下保存不超过 4 小时。
如果不能及时检测,可将其置于 4℃冰箱中保存,但保存时间也不应超过 24 小时。
需要注意的是,低温保存可能会影响某些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因此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剧烈震动。
2、血清标本血清标本常用于生化检验,如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检测。
血液采集后,待其自然凝固(一般需要 30 分钟至 1 小时),然后通过离心分离出血清。
分离后的血清应尽快检测,若不能立即检测,可在 4℃冰箱中保存 3 7 天。
如需长期保存,应置于-20℃以下的冰箱中,可保存数月至数年,但应避免反复冻融,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3、血浆标本血浆标本常用于凝血功能检测和部分激素检测。
采集血液时需加入抗凝剂,如肝素、枸橼酸钠等。
血浆标本在采集后应立即颠倒混匀,避免凝血。
在室温下,血浆标本应在 4 小时内完成检测;在 4℃冰箱中可保存 24 小时。
二、尿液标本的保存尿液标本的保存方法取决于检测目的。
1、常规尿液检查用于尿常规检查的尿液标本,最好采集新鲜尿液,并在 2 小时内送检。
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可在 4℃冰箱中保存,但保存时间不应超过 8 小时。
2、 24 小时尿液标本用于尿蛋白定量、尿肌酐等检测的 24 小时尿液标本,采集后应加入适量的防腐剂(如甲苯、浓盐酸等),以防止尿液变质。
在保存过程中,应将尿液置于阴凉处,温度控制在 2 8℃。
三、粪便标本的保存粪便标本主要用于寄生虫卵、细菌培养等检查。
1、一般检查用于一般性状和显微镜检查的粪便标本,应采集新鲜粪便,在 1 小时内送检。
2、细菌培养用于细菌培养的粪便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如果不能立即送检,可将其置于 CaryBlair 运送培养基中,在 4℃冰箱中保存不超过 24 小时。
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测
(一)一般性状检查,
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1)红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2)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清中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或脑脊液中胆红素超过μmol/L时,可使脑脊液黄染;椎管阻塞(如髓外肿瘤)、多神经炎和脑膜炎时,脑脊液中蛋白质含量升高(>L)而呈黄变症。
(3)乳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多所致,常见于各种化脓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4)微绿色;见于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
(5)褐色或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等。
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
病毒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膜炎、中枢神经系统梅毒等由于脑脊液中细胞数仅轻度增加,脑脊液仍清晰透明或微浊;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中度增加,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细胞数极度增加,呈乳白色混浊。
3.凝固物正常脑脊液不含有纤维蛋白原,放置24h后不会形成薄膜及凝块。
当有炎症渗出时,因纤维蛋白原及细胞数增加。
可使脑脊液形成薄膜及凝块。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静置1~2h 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h后,可见液面有纤细的薄膜形成。
蛛网膜下腔阻塞时,由于阻塞远端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g/L,使脑脊液呈黄色胶胨状。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压力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80~180mmH20)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mmH20之内。
儿童压力为~(40~100mmH2O)。
若压力超过200mmH2O,放出脑脊液量不应该超过2ml,若压力低于正常低限可做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
脑脊液压力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颅外因素;还有其他如咳嗽、哭泣,低渗溶液的静脉注射等。
脑脊液压力减低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流失过多;脑脊液分泌减少等因素。
(二)化学检查
1.蛋白质测定
(1)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
【参考值】
阴性或弱阳性。
(2)蛋白定量试验
【参考值】
腰椎穿刺儿童为~L;成人为~L.
【临床意义】
蛋白含量增加见于:①脑神经系统病变:常见于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时显着增加,结核性脑膜炎时中度增加,病毒性脑膜炎时轻度增加)、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等)、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尿毒症及脱水等)、药物中毒(乙醇、酚噻嗪、苯妥英钠中毒等)。
②脑脊液循环障碍:如脑部肿瘤或椎管内梗阻(脊髓肿瘤、蛛网膜下腔粘连等)。
③鞘内免疫球蛋白合成增加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如GuiUain-Barre综合征、胶原血管疾病、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病等。
2.葡萄糖测定
【参考值】
~L.
【临床意义】
脑脊液中葡萄糖食含量降低见于:①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糖含量可显着减少或缺如。
②结核性脑膜炎。
③累及脑膜的肿瘤(如脑膜白血病)、结节病、梅毒性脑膜炎、风湿性脑膜炎、症状性低血糖等都可有不同程度的糖减少。
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增高主要见于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脑出血、下丘脑损害、糖尿病等。
3.氯化物测定
【参考值】
120~130mmol/L.
【临床意义】
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明显减少,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可减少;非中枢系统疾病如大量呕吐、腹泻、脱水等造成血氯降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减少。
脑脊液中氯化物含量增高主要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炎、尿毒症、呼吸性碱中毒等。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三)显微镜检查
【参考值】
细胞计数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
【临床意义】
脑脊液中细胞增多见于: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①化脓性脑膜炎细胞数显着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②结核性脑膜炎细胞中度增加,但多不超过500×106/L,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同时存在是本病的特征。
③病毒性脑炎、脑膜炎。
细胞数仅轻度增加,一般不超过1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
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细胞数中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
(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疾病:细胞数可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中找到白血病细胞,可诊断为脑膜白血病。
(3)脑寄生虫病:脑脊液中细胞数可升高,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离心沉淀镜检可发现血吸虫卵、阿米巴原虫、弓形虫、旋毛虫的幼虫等。
(4)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均匀血性脑脊液。
除红细胞明显增加外,还可见各种白细胞,但仍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出血时间超过2~3天可发现含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
外科颅内感染诊断标准(Harrison标准):
1、临床表现:高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
2、脑脊液常规+生化:WBC>1180×106/L,糖定量<L,蛋白定量>2200mg/L
3、脑脊液或颅内引流管头细菌培养阳性
具有潜在性颅内感染的标准:
1、具有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颅底骨折脑脊液漏,开放性颅脑损伤,手术时间>4H,>2次手术(因多发或迟发血肿)
2、脑脊液:WBC(100-1000)×106/L WBC/RBC>1:500
3、脑脊液中WBC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