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_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
- 格式:ppt
- 大小:376.50 KB
- 文档页数:53
智慧树知到《网络空间安全概论》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以下哪种安全问题属于网络空间安全问题中的移动安全问题?A:平台攻击B:有害信息C:终端被攻D:密码破解答案: 终端被攻2、blob.pngA:对B:错答案: 对3、下面是防范假冒热点措施的是()A:免费WiFi上购物B:任何时候不使用WiFi联网C:不打开WiFi自动连接D:全部都是答案: 不打开WiFi自动连接4、乱扫二维码,钱不翼而飞,主要是中了()A:病毒B:木马C:僵尸网络D:蠕虫答案: 木马5、在()年,美国《保护信息系统的国家计划》首次提出“网络空间”(cyberspace)概念。
A:2008B:2005C:2001D:2004答案: 20016、2014年12 月欧洲《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 制定和实施的实践指南》“网络空间安全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与信息安全的概念存在重叠, 后者主要关注保护特定系统或组织内的信息的安全, 而网络空间安全则侧重于保护基础设施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所构成的网络" 。
A:对B:错答案: 错第二章1、民事法律关系是用于解决运营者与使用者、运营者与运营者、使用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民事法律纠纷问题。
A:对B:错答案: 对2、依照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的相关内容,若有单位或个人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的,可以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个人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可以并处一万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A:对B:错答案: 对3、利用互联网实施违法行为,违反社会治安管理,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A:对B:错答案: 错4、有关有害数据及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是公安部第52号令。
A:对B:错答案: 错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虚假的计算机病毒疫情。
A:对B:错答案: 对第三章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严格按照规范操作B:设备没有明显故障问题时,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不需要定期维护、保养设备C:计算机系统应制定或者设计病毒防范程序D:要求特别保护的设备应与其他设备进行隔离答案:2、以下措施能有效物理访问控制方法的是()A:在机房和数据中心加固更多的围墙和门B:专业摄像器材来监控相关设备C:设置专门的ID卡或其他辨明身份的证件D:设置警报装置和警报系统答案:ABCD3、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IC安全威胁()A: 赝品ICB:盗版ICC: 逆向工程D: 硬件木马答案:B4、工控设备的safety主要考虑的是随机硬件故障、系统故障等等。
信息安全概论-张雪锋-习题答案(共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信息安全概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主编:张雪锋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第一章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信息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的理解。
答:该题为论述题,需要结合实际的信息系统,根据其采取的安全策略和防护措施展开论述。
2、当前信息系统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有哪些答:对于信息系统来说,安全威胁可以是针对物理环境、通信链路、网络系统、操作系统、应用系统以及管理系统等方面。
通过对已有的信息安全事件进行研究和分析,当前信息系统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包括:信息泄露、破坏信息的完整性、非授权访问(非法使用)、窃听、业务流分析、假冒、网络钓鱼、社会工程攻击、旁路控制、特洛伊木马、抵赖、重放、计算机病毒、人员不慎、媒体废弃、物理侵入、窃取、业务欺骗等。
3、如何认识信息安全“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答:该题为论述题,可以从人事管理、设备管理、场地管理、存储媒介管理、软件管理、网络管理、密码和密钥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
第二章1、古典密码技术对现代密码体制的设计有哪些借鉴答:一种好的加密法应具有混淆性和扩散性。
混淆性意味着加密法应隐藏所有的局部模式,将可能导致破解密钥的提示性信息特征进行隐藏;扩散性要求加密法将密文的不同部分进行混合,使得任何字符都不在原来的位置。
古典密码中包含有实现混淆性和扩散性的基本操作:替换和置乱,这些基本操作的实现方式对现代密码体制的设计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衡量密码体制安全性的基本准则有哪些答:衡量密码体制安全性的基本准则有以下几种:(1)计算安全的:如果破译加密算法所需要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时间是现实条件所不具备的,那么就认为相应的密码体制是满足计算安全性的。
这意味着强力破解证明是安全的。
(2)可证明安全的:如果对一个密码体制的破译依赖于对某一个经过深入研究的数学难题的解决,就认为相应的密码体制是满足可证明安全性的。
《操作系统安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安全课程编码131530019 课程类型(学院内)跨专业课程适用范围信息安全学分数 3 先修课程操作系统、数据结构学时数48 其中实验学时其中实践学时考核方式考试制定单位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执笔者审核者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操作系统安全是信息领域重要的核心技术, 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操作系统安全》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信息安全的分析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也是信息安全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 其为全面了解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安全设计、操作系统评测和安全应用提供一些入门方法, 使学生对操作系统安全有一个清晰和完整的认识。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具有操作系统安全基础知识, 具备对操作系统安全进行分析的基本专业素质和能力。
了解:操作系统安全的有关概念及相关问题, 包括Windows、UNIX等流行操作系统的存在的安全问题, 了解高安全级别操作系统的有关安全机制, 了解操作系统安全评测、安全操作系统的应用和国外在安全操作系统领域的新进展。
理解: 操作系统安全模型、安全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安全形式化规范与验证以及安全操作系统设计一般过程。
掌握: 操作系统安全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操作系统设计主要的安全模型和安全体系结构、Unix系统安全策略及安全机制、隐蔽通道分析和处理方法。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老师讲授、结合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口授结合电脑演示。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涉及到信息安全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和操作系统等知识, 因而在开设本课程之前需要为学生开设预备课程: 数据结构、密码学原理、计算机网络和操作系统。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 卿斯汉等著, 操作系统安全(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教学参考书:1.卿斯汉等著, 操作系统安全,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选择题部分: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网络服务可用性和可审查性受到保护。
A.保密性(2)网络安全的实质和关键是保护网络的安全。
C.信息(3)实际上,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
D.网络的系统安全(4)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可用性(5)如果访问者有意避开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则该访问者对网络设备及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属于。
B.非授权访问(6)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应用数学、密码技术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信息安全学科(7)实体安全包括。
B.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8)在网络安全中,常用的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D.预防保护、检测跟踪、响应恢复第二章:(1)加密安全机制提供了数据的______.D.保密性和完整性(2)SSI.协议是______之间实现加密传输协议。
A.传输层和应用层(3)实际应用时一般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密钥的协商和交换.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用户数据的加密。
B.非对称对称(4)能在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提供的网络安全服务是。
B.数据保密性服务(5)传输层由于可以提供真正的端到端链接,因此最适宜提供安全服务。
D.数据保密性及以上各项(6)VPN的实现技术包括。
D.身份认证及以上技术第三章:(1)网络安全保障包括信息安全策略和。
D.上述三点(2)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的外围是。
D.上述三点(3)名字服务、事务服务、时间服务和安全性服务是提供的服务。
C.CORBA网络安全管理技术(4)一种全局的、全员参与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纠正、动态的运作管理模式是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和。
A.持续改进模式的信息安全运作模式(5)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分为。
第一章:绪论1 操作系统是最基本的系统软件,是计算机用户和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程序模块,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控制软件,其功能简单描述就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内部各种资源,有效组织各种程序高效运行,从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可扩展的系统操作环境,达到使用方便、资源分配合理、安全可靠的目的。
2 操作系统地安全是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
3 信息系统安全定义为:确保以电磁信号为主要形式的,在计算机网络化(开放互联)系统中进行自动通信、处理和利用的信息内容,在各个物理位置、逻辑区域、存储和传输介质中,处于动态和静态过程中的机密性(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审查性和抗抵赖性,与人、网络、环境有关的技术安全、结构安全和管理安全的总和。
4 操作系统面临的安全威胁可分为保密性威胁、完整性威胁和可用性威胁。
5 信息的保密性:指信息的隐藏,目的是对非授权的用户不可见。
保密性也指保护数据的存在性,存在性有时比数据本身更能暴露信息。
6 操作系统受到的保密性威胁:嗅探,木马和后门。
7 嗅探就是对信息的非法拦截,它是某一种形式的信息泄露.网卡构造了硬件的“过滤器“通过识别MAC地址过滤掉和自己无关的信息,嗅探程序只需关闭这个过滤器,将网卡设置为“混杂模式“就可以进行嗅探。
8 在正常的情况下,一个网络接口应该只响应这样的两种数据帧:1.与自己硬件地址相匹配的数据帧。
2.发向所有机器的广播数据帧。
9 网卡一般有四种接收模式:广播方式,组播方式,直接方式,混杂模式。
10 嗅探器可能造成的危害:•嗅探器能够捕获口令;•能够捕获专用的或者机密的信息;•可以用来危害网络邻居的安全,或者用来获取更高级别的访问权限;•分析网络结构,进行网络渗透。
11 大多数特洛伊木马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个部分。
不管特洛伊木马的服务器和客户程序如何建立联系,有一点是不变的,攻击者总是利用客户程序向服务器程序发送命令,达到操控用户机器的目的。
12 木马的作用是赤裸裸的偷偷监视别人和盗窃别人密码,数据等,达到偷窥别人隐私和得到经济利益的目的.13 后门:绕过安全性控制而获取对程序或系统访问权的方法。
⽹络安全课后简答题部分参考答案第1章⽹络安全概述与环境配置1. ⽹络攻击和防御分别包括哪些内容?答:攻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个⽅⾯。
(1)⽹络监听:⾃⼰不主动去攻击别⼈,⽽是在计算机上设置⼀个程序去监听⽬标计算机与其他计算机通信的数据。
(2)⽹络扫描:利⽤程序去扫描⽬标计算机开放的端⼝等,⽬的是发现漏洞,为⼊侵该计算机做准备。
(3)⽹络⼊侵:当探测发现对⽅存在漏洞后,⼊侵到⽬标计算机获取信息。
(4)⽹络后门:成功⼊侵⽬标计算机后,为了实现对“战利品”的长期控制,在⽬标计算机中种植⽊马等后门。
(5)⽹络隐⾝:⼊侵完毕退出⽬标计算机后,将⾃⼰⼊侵的痕迹清除,从⽽防⽌被对⽅管理员发现。
防御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个⽅⾯。
(1)安全操作系统和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操作系统是⽹络安全的关键。
(2)加密技术:为了防⽌被监听和数据被盗取,将所有的数据进⾏加密。
(3)防⽕墙技术:利⽤防⽕墙,对传输的数据进⾏限制,从⽽防⽌被⼊侵。
(4)⼊侵检测:如果⽹络防线最终被攻破,需要及时发出被⼊侵的警报。
(5)⽹络安全协议:保证传输的数据不被截获和监听。
2. 从层次上,⽹络安全可以分成哪⼏层?每层有什么特点?答:从层次体系上,可以将⽹络安全分成4个层次上的安全:物理安全,逻辑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和联⽹安全。
物理安全主要包括5个⽅⾯:防盗,防⽕,防静电,防雷击和防电磁泄漏。
逻辑安全需要⽤⼝令、⽂件许可等⽅法来实现。
操作系统安全,操作系统必须能区分⽤户,以便防⽌相互⼲扰。
操作系统不允许⼀个⽤户修改由另⼀个账户产⽣的数据。
联⽹安全通过访问控制服务和通信安全服务两⽅⾯的安全服务来达到。
(1)访问控制服务:⽤来保护计算机和联⽹资源不被⾮授权使⽤。
(2)通信安全服务:⽤来认证数据机要性与完整性,以及各通信的可信赖性。
第2章⽹络安全协议基础1. 简述OSI参考模型的结构答:OSI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ISO)制定的模型,把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分成7个互相连接的协议层,⾃顶向下分别为应⽤层、表⽰层、会话层、传输层、⽹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第5章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使用学习目的•(1)掌握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方法。
•(2)了解Windows XP的功能和基本概念。
•(3)掌握“资源管理器”的操作和使用。
•(4)掌握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创建与删除、复制与移动、文件名和文件夹名的重命名、属性的设置和查看、文件的查找等操作。
•(5)掌握快捷方式的创建和使用。
•(6)熟悉磁盘属性的查看。
•(7)掌握控制面板中的常用设置。
重点与难点•(1)“资源管理器”或“我的电脑”的操作和使用。
•(2)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创建与删除、复制与移动、文件名和文件夹名的重命名、属性的设置和查看、文件的查找等操作。
•(3)控制面板中的常用设置。
主要内容• 5.1 Windows XP的基础操作• 5.2 文件与文件夹• 5.3 控制面板中常用属性操作• 5.4 程序管理5.1 Windows XP的基础操作5.1.1 项目15:Windows XP系统的启动和退出• 1.按下主机箱上的电源开关按钮,计算机启动并进入自检状态。
• 2.稍后会看到“欢迎”屏幕出现,此时屏幕上会显示用户建立的账户,单击用户图标进入系统,若有密码则输入密码后单击“登录”按钮进入系统。
• 3.单击“开始”菜单,选择“开始”菜单中的“关闭计算机”命令,则会出现“关闭”对话框,如图5-1所示。
(1)在启动Windows XP之前要确认计算机安装正确,否则会烧坏计算机部件。
(2)在关闭计算机时,Windows XP为用户提供了3种方式来关闭计算机:①“关闭”:把计算机所有任务结束,关闭电源,使计算机不再工作。
②“待机”:将打开的文档和应用程序保存在硬盘上,下次唤醒时文档和应用程序还像离开时那样打开着,使用户能够快速开始工作。
③“重新启动”:先把计算机所有任务关闭再重新打开计算机。
5.1.2 项目16:Windows XP窗口认识与基本操作•1. Windows XP 桌面组成 •Windows XP 桌面主要由任务栏、通知区域、开始菜单、桌面背景、桌面图标组成。
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第三版)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习题:1.举出使用分层协议的两条理由?1.通过分层,允许各种类型网络硬件和软件相互通信,每一层就像是与另一台计算机对等层通信;2.各层之间的问题相对独立,而且容易分开解决,无需过多的依赖外部信息;同时防止对某一层所作的改动影响到其他的层;3.通过网络组件的标准化,允许多个提供商进行开发。
2.有两个网络,它们都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服务。
一个提供可靠的字节流,另一个提供可靠的比特流。
请问二者是否相同?为什么?不相同。
在报文流中,网络保持对报文边界的跟踪;而在字节流中,网络不做这样的跟踪。
例如,一个进程向一条连接写了1024字节,稍后又写了另外1024字节。
那么接收方共读了2048字节。
对于报文流,接收方将得到两个报文,、每个报文1024字节。
而对于字节流,报文边界不被识别。
接收方把全部的2048字节当作一个整体,在此已经体现不出原先有两个不同的报文的事实。
3.举出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的两个相同的方面和两个不同的方面。
OSI模型(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工作分为7层,他们从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第一层到第三层属于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链路;第四层到第七层为高四层,具体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
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
TCP/IP模型只有四个层次: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
与OSI功能相比,应用层对应的是OSI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网络接口层对应着OSI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两种模型的不同之处主要有:(1) TCP/IP在实现上力求简单高效,如IP层并没有实现可靠的连接,而是把它交给了TCP层实现,这样保证了IP层实现的简练性。
OSI参考模型在各层次的实现上有所重复。
(2) TCP/IP结构经历了十多年的实践考验,而OSI参考模型只是人们作为一种标准设计的;再则TCP/IP有广泛的应用实例支持,而OSI参考模型并没有。
一判断题第二章物理内存1、信息网络的物理安全要从环境和设备两个角度来考虑(对)2、计算机场地可以选择在公共区域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错)3、计算机场地可以选择在化工生产车间附件(错)4、计算机场地在正常情况下温度保持在职18至此28摄氏度。
(对)5、机房供电线路和动力、照明用电可以用同一线路(错)6、只要手干净就可以直接触摸或者擦拨电路组件,不必有进一步的措施(错)7、备用电路板或者元器件、图纸文件必须存放在防静电屏蔽袋内,使用时要远离静电敏感器件。
(对)8、屏蔽室是一个导电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大型六面体,能够抑制和阻挡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
(对)9、屏蔽室的拼接、焊接工艺对电磁防护没有影响。
(错)10、由于传输的内容不同,电力结可以与网络线同槽铺设。
(错)11、接地线在穿越墙壁、楼板和地坪时应套钢管或其他非金属的保护套管,钢管应与接地线做电气连通。
(对)12、新添设备时应该先给设备或者部件做上明显标记,最好是明显的无法除去的标记,以防更换和方便查找赃物。
(对)13、TEMPEST技术,是指在设计和生产计算机设备时,就对可能产生电磁辐射的元器件、集成电路、连接线、显示器等采取防辐射措施,从而达到减少计算机信息泄露的最终目的。
(对)14、机房内的环境对粉尘含量没有要要求。
(错)15、防电磁辐射的干扰技术,是指把干扰器发射出来的电磁波和计算机辐射出来的电磁波混合在一起,以掩盖原泄露信息的内容和特征等,使窃密者即使截获这一混合信号也无法提取其中的信息。
(对)16、有很高使用价值或很高机密程度的重要数据应采用加密等方法进行保护。
(对)17、纸介资料废弃应用碎纸机粉碎或焚毁。
(对)第三章容灾与数据备份1、灾难恢复和容灾具有不同的含义。
(错)2、数据备份按数据类型划分可以分成系统数据备份和用户数据备份。
(对)3、对目前大量的数据备份来说,磁带是应用得最广的介质。
(对)4、增量备份是备份从上次进行完全备份后更改的全部数据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