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寄生虫病现状
- 格式:ppt
- 大小:5.44 MB
- 文档页数:42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全国范围内,人体重要寄生虫病依然是一项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人群中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现状,我们开展了一项国家级的调查研究。
调查范围涵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镇和农村地区,共有20,000名居民参与其中。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感染率、危害程度、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控制情况等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感染率依然较高,其中以蛔虫病和血吸虫病为主要的寄生虫病。
在调查的参与者中,约有10%的人群感染了蛔虫,占比最高;而血吸虫感染率约为5%。
这表明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发病情况仍然严重,仍需加大防治力度。
人体重要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蛔虫病感染者出现消化不良、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引发肠梗阻等并发症;血吸虫病感染者会引发肝脏炎症,造成肝功能异常。
这些危害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
调查还发现,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食物、水源和土壤。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水平的提高,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然而,调查结果也表明仍有部分地区的食物、水源和环境卫生状况不理想,这为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针对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工作,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寄生虫病的防治知识了解不深。
只有少数受访者能正确识别和预防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方式和方法。
这表明在预防控制方面仍然存在认知不足和教育宣传不到位的问题。
与此同时,部分受访者在寄生虫病防治措施方面存在着误区,比如滥用驱寄生虫药物等。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防治意识。
加强对食品、水源和环境卫生的监管,确保人们的饮食和环境安全。
2024年寄生虫病诊断市场分析现状1. 引言寄生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寄生虫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有效治疗和控制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研究的发展,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演变和改进。
本文将对寄生虫病诊断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2. 寄生虫病诊断市场概况近年来,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导致诊断需求的增加。
寄生虫病的诊断市场主要由两类产品组成:实验室诊断试剂和影像学设备。
实验室诊断试剂包括基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血清学的试剂盒,用于检测患者体内的寄生虫感染。
影像学设备主要是用于诊断疟疾和丝虫病等疾病。
3. 市场发展趋势3.1 技术创新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的不断发展,寄生虫病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得到了显著提高。
新型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使得寄生虫感染的检测更加快速和方便。
此外,基于免疫学的快速诊断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利用特异性抗原和抗体进行快速诊断。
3.2 市场竞争激烈寄生虫病诊断市场存在众多的企业和品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大多数企业都致力于研发更准确、更简便的诊断方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同时,一些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提高产品性能,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3.3 市场机遇与挑战寄生虫病诊断市场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机遇在于市场需求的增长,但同时也要面对技术创新的挑战。
新技术的引入需要大量的研发和投资,同时也需要经过严格的监管和审批程序。
对于一些新兴市场来说,市场准入门槛较高,需要具备较强的研发和注册能力。
4. 市场前景寄生虫病诊断市场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寄生虫病诊断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尤其是在一些寄生虫病高发地区,市场潜力更加巨大。
同时,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将会出现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5. 结论寄生虫病诊断市场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浅谈我国农村地区重点寄生虫病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寄生虫是一种生物,此种生物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需要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被寄生的生物被称为宿主。
寄生虫在寄生的过程中会对宿主生物造成极大的损害。
寄生虫最大的特点就是寄生,需要依靠宿主获取维持其生存发展、繁殖所需要的营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寄生虫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寄生虫能够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病院引起的寄生虫病和疾病传播媒介两个方面。
从目前的局势上来看,寄生虫的危害仍然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公共性问题。
标签:农村地区;重点寄生虫病;健康教育;现状;发展方向相关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成为我国农村地区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的重要措施,还巩固了防治的结果,推动了寄生虫防治工作的发展。
笔者根据多年所得对寄生虫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我国农村地区重点寄生虫病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健康教育发展的方向做出论述,希望能够给实际工作的开展带来参照。
1寄生虫健康教育相关论述寄生虫疾病不仅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还严重影响了人民身体的健康,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我国对寄生虫的防治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将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和黑热病雷伟重点防治的寄生虫病。
时至今日,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虽然我国的寄生虫病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在未来的防治过程中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不断地克服困难。
从目前我国对寄生虫健康教育的发展情况上来看,我国寄生虫流行的省、市、自治区有12个,其中5个已经达到了寄生虫疾病传播阻断的相关标准,3个达到了传播控制的相关标准,剩余的省、市、自治区均达到了疫情控制的标准。
上述情况是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能够彻底消除丝虫疾病的国家。
在我国农村重点寄生虫病健康教育最早出现在20世纪30、40年代,而且的还在城乡民众卫生方面开展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寄生虫疾病的形势较为严峻,因此我国全面开展了“五大寄生虫病”的防治,國家不仅给予了物力、财力上的支持,还动员社会全体成员投入到寄生虫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动群众参与寄生虫疾病的预防,促进了人们健康行为和健康理念的提升,在控制疾病传染,减低感染情况发生的几率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寄生虫病是一种由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中国,寄生虫病的流
行情况与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以下情况:
一、弓形虫病
近年来,随着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改变,弓形虫病
在我国也呈现出明显的流行趋势。
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弓形虫病
的高发区波及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其中广东省的感染率
最高。
二、包虫病
包虫病是因摄入狗或猫肝内存在成虫或虫卵的生物细胞所致,
我国是世界上包虫病感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包虫病在北方的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等地高发,并在我国的东北、西北、西南等
多个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三、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我
国的南方地区,如江苏、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份。
在南方的农村地区,由于人们的生活卫生习惯不良,很容易感染血
吸虫病。
四、蛔虫病
蛔虫病是由寄生在人和猪体内的蛔虫引起的疾病,我国是世界
上蛔虫病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尤其是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
地域、气候和环境等原因,蛔虫病的高发区波及了陕西、河南、山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份。
总之,寄生虫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非常严重,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需要人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寄生虫病疫情分析与教学改革一、引言寄生虫病是一类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
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特别是对儿童和贫困地区人口的影响更为突出。
为了有效应对寄生虫病疫情,改善教学质量,本文将对寄生虫病疫情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改革的建议。
二、寄生虫病疫情分析1. 寄生虫病的定义和分类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包括原虫病、蠕虫病和节肢动物病等。
常见的寄生虫病有疟疾、血吸虫病、蛔虫病等。
2. 全球寄生虫病疫情概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10亿人感染寄生虫病,其中约有50万人因寄生虫病导致死亡。
寄生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
3. 寄生虫病在我国的疫情现状我国是寄生虫病高发国家之一,主要疫情包括血吸虫病、蛔虫病、疟疾等。
尤其是在农村和贫困地区,寄生虫病的发病率较高。
根据卫生部的数据,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人感染寄生虫病。
4. 寄生虫病对教育的影响寄生虫病会对人体造成身体和智力上的损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校的教学质量。
寄生虫病主要通过影响学生的健康状况、营养摄入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对教育产生影响。
三、教学改革建议1. 健全寄生虫病防控体系建立完善的寄生虫病防控体系,包括加强对寄生虫病的监测和报告、提供有效的药物和疫苗、加强对寄生虫病的宣传教育等。
2. 加强学生健康管理学校应加强学生健康管理,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对寄生虫病高发地区的学生进行定期排查和治疗。
同时,加强对学生个人卫生的教育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3. 提供营养改善计划针对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不良问题,学校应提供营养改善计划,包括提供营养餐、开展营养知识教育等,以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
4. 教师培训和教材改革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同时,进行教材改革,将寄生虫病防控知识融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防控能力。
5. 加强国际合作寄生虫病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
寄生虫病疫情分析与教学改革一、疫情分析寄生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其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一定的流行情况。
本次疫情分析主要针对寄生虫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以及对疫情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1. 寄生虫病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根据我国卫生部的数据统计,我国寄生虫病主要包括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等。
近年来,寄生虫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对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的加强。
然而,在一些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卫生条件不佳和人们的卫生意识较低,寄生虫病的流行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2. 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食物传播、水源传播、土壤传播等。
其中,食物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例如,蛔虫病主要通过食入被寄生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
此外,寄生虫病还可以通过接触感染、垂直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
3. 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和卫生习惯。
其次,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改善生活环境,减少寄生虫病的传播源。
此外,还可以通过定期进行人群的体检和治疗,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者,以阻断疫情的传播。
二、教学改革为了提高寄生虫病的防治水平,我们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对寄生虫病的教育和培训。
1. 教育内容在教育内容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寄生虫病的基础知识的教育。
包括寄生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预防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
2. 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座、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改革,我们需要建立相关的教学资源。
包括教材、教具、实验室设备等。
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教学团队,培养专业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供专业的教学指导和支持。
2024年寄生虫病医疗市场发展现状引言寄生虫病是一类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疥疮等。
在全球范围内,寄生虫病是导致疾病负担最重的因素之一,尤其在一些贫穷和发展中国家。
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高,使得医疗市场对于寄生虫病的解决方案有着巨大需求。
本文将探讨寄生虫病医疗市场的发展现状。
寄生虫病医疗市场概述寄生虫病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每年造成数以千万计的人患病和死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范围内有30多亿人受到寄生虫病的威胁。
尤其是在贫穷和不发达的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限制,寄生虫病的影响更为严重。
市场需求寄生虫病医疗市场的需求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治疗需求:寄生虫病的治疗是医疗市场的首要需求。
目前,寄生虫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然而,由于抗寄生虫药物的副作用和药物耐药性的出现,治疗寄生虫病仍然具有挑战性。
2.预防需求:与治疗相比,预防是更为重要的控制寄生虫病的方法。
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感染和传播风险。
因此,预防寄生虫病的疫苗和其他预防措施的开发和推广也是市场需求的一部分。
3.诊断需求:准确和快速的寄生虫病诊断是有效控制疾病传播的关键。
目前,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然而,有效的诊断方法仍然有待进一步发展。
市场发展现状目前,寄生虫病医疗市场的发展现状如下:1.新药研发:近年来,针对寄生虫病的新药不断研发。
这些新药具有更高的疗效和更少的副作用,可以有效治疗寄生虫病。
然而,新药的研发和上市仍然面临许多挑战,包括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验证等。
2.疫苗研究:预防寄生虫病的疫苗研究也在进行中。
疫苗的研发可以为人们提供主动免疫,并有效减少疫情的发生。
目前,一些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但其商业化仍需时日。
3.疾病监测:为了掌握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和趋势,各国政府和相关组织进行了大量的疾病监测工作。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疫情的扩散,并为医疗市场提供数据支持。
主要寄生虫病防控现状和挑战邓卓晖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市 511430经过多年的积极防控,广东省已经消除了丝虫病、血吸虫病和疟疾,肠道寄生虫感染率降至较低水平。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对外贸易日益增长、人口流动的日渐加快,我省报告的境外输入性寄生虫病病例逐渐增多。
另外,随着饮食文化的交融和汇合,食源性寄生虫病也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在这些新形势下,我省的寄生虫病防控工作面临新的特点与挑战。
现就广东省四种主要寄生虫病的防控状况作一简要描述。
1.疟疾疟疾是人体经按蚊叮咬后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主要有4种疟原虫: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广东曾是中国疟疾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经过数十年的积极努力,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疟疾防治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从 2010 年以后,广东省没有再发现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
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每年我国有大量的劳务人员赴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区务工,导致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呈逐年增加趋势。
2011-2017年全省共报告病例共800例,死亡10例(均为恶性疟),均为输入性病例。
流行虫种主要为恶性疟(71%)、间日疟(18.37%)。
近5来恶性疟感染病例数逐年上升,5年发病数占近10年恶性疟总病例数77.13% 。
2014年发现了一例输入性诺氏(猴疟)疟原虫感染病例,卵形疟逐年增多;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没有明显季节性。
疟疾病例报告主要集中流动人员较多的深圳、广州、佛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发病年龄组主要为20-50岁的男性青壮年;病例感染地是在非洲和东南亚,主要为尼日利亚,喀麦隆,刚果(金),莫桑比克、缅甸等。
从全球疫情显示,由于流行国家国内和国际资金不足,导致不能充分提供药浸蚊帐、临床治疗药物和其它救命工具,2016年疟疾病例数比2015年多500万,疟疾死亡数量约为44.5万。
虽然疟疾新发病例率总体上已经下降,但自2014年以来下降趋势趋缓,且在某些地区有所逆转。
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工作方案一、选题背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也日益严重。
寄生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其严重程度与寄生虫的种类、数量、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的关系等多种因素有关。
我国寄生虫病的人群受害者主要是儿童、贫困地区的农民和畜牧民等,特别是在我国东北、西南和中南部等地区,寄生虫病普遍存在。
为了掌握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并采取相应措施,本调查旨在对我国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现状进行全面调查。
二、调查目的1.了解我国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现状;2.掌握寄生虫病发病人数和死亡率;3.分析寄生虫病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4.提出对寄生虫病防控的建议。
三、调查内容1.寄生虫病发生和流行现状的调查;2.寄生虫病发病人数和死亡率的统计分析;3.寄生虫病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4.寄生虫病防控的相应建议。
四、调查方法1.实地调查;2.问卷调查;3.专题研讨。
五、调查步骤1.确定调查区域,并采取多种方式搜集当地的相关资料;2.制定调查问卷,并在调查区域内选择代表性人群展开问卷调查;3.收集分析问卷调查结果;4.在专题研讨会上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5.形成调查报告,归纳分析调查结果。
六、调查任务分工1.负责区域选择和资料搜集的人员;2.负责问卷调查的人员;3.负责调查资料整理和分析的人员;4.负责专题研讨会的组织和安排的人员;5.负责调查报告的撰写和发表的人员。
七、调查时限和预算1.调查时限为3个月;2.调查预算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估算。
八、调查成果1.调查报告;2.专题研究论文;3.调查数据资料。
九、调查意义本次调查将为我国寄生虫病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为实现“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消除寄生虫病的目标提供科学依据,也将有助于推动相关部门加强对寄生虫病防疫的贯彻落实,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2023年寄生虫病诊断行业市场环境分析寄生虫病,是指某些寄生于人体、能够传染给人体并引起疾病的寄生虫所致的病种。
目前,全球范围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
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一般为虫卵、幼虫、成虫等通过粪便、呼吸道、皮肤等途径侵入人体后引起的病理变化,包括疥疮、肝胆虫病、马拉绦虫病、猪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和疟疾等多种寄生虫病。
目前国内寄生虫病诊断行业市场环境分析如下:1.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寄生虫病防治规划(2016-2020)》指出,中国寄生虫病防治进入新阶段,寄生虫病综合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我国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对寄生虫病防治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寄生虫病诊断市场的规模也会逐步扩大。
2.并发症增多寄生虫病具有不可预期的危害,较严重的寄生虫病会引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需要尽早进行发现和治疗。
目前国内寄生虫病的并发症种类越来越多,如肠病毒感染、腹泻、贫血等,这也为寄生虫病的诊断带来了新的挑战。
3.设备技术不断提高目前医疗行业对于诊断设备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随着设备技术的不断提高,寄生虫病的诊断设备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
现在医院大部分都采用先进的诊断设备,例如生化分析仪,PCR系统等设备,已经成为判定寄生虫病存在及类型的必要工具之一。
4.研发不断进步随着化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诊断技术和新的诊断方法正在不断地被研制和应用,例如基于病原体学的分子诊断和生物标记的诊断,这些新的技术和方法的出现,为寄生虫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总之,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寄生虫病诊断行业已经成为了医疗行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诊断行业需要保持更新和创新,发掘更为优质的产品,为病患提供更为完善的医疗解决方案和服务。
浅析我国寄生虫病的概况【内容摘要】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寄生虫病是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病原寄生虫种类繁多,不少可在人兽之间自然地传播,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所以寄生虫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因此,本文就人体寄生虫病的危害作简要论述,旨在关注对寄生虫病的防治,从而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和经济建设。
【关键词】寄生虫;寄生虫的危害;寄生虫病的防治【正文】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自然条件差异大,寄生虫病病种多。
为了保护人民健康,我国对几种主要寄生虫病进行了防治,取得很大的成就。
寄生虫病虽在我国广大地区年发病率已明显下降,但并没有得到相当系统和有效的控制,我国寄生虫病防治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1 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一种生物,将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另外一种动物,称为宿主或寄主(host)上,同时,对被寄生动物造成损害。
其特征为,寄生在宿主或寄主(host)体内或附著于体外以获取维持其生存、发育或者繁殖所需的营养或者庇护的一切生物。
其方式称为寄生。
广义上来说,细菌和病毒也是寄生虫。
1.1寄生虫特征从自然生活演化为寄生生活,寄生虫经历了漫长的适应宿主环境的过程。
寄生虫长期适应于寄生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寄生虫对营养和空间依赖性越大,其自生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生活的历史愈长,适应能力愈强,依赖性愈大。
寄生虫只能选择性地寄生于某种或某类宿主。
寄生虫对宿主的这种选择性称为宿主特异性,实际是反映寄生虫对所寄生的内环境适应力增强的表现。
寄生虫可因寄生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形态构造变化。
某些器官退化或消失,如寄生历史漫长的肠内绦虫,依靠其体壁吸收营养,其消化器官已退化无遗。
某些器官发达,如体内寄生线虫的生殖器官极为发达,几乎占原体腔全部,如雌蛔虫的卵巢和子宫的长度为体长的15~20倍,以增强产卵能力;有的吸血节肢动物消化道长度大为增加,以利大量吸血,如软蜱饱吸一次血可耐饥数年之久。
中国寄生虫病流行概况(一)关键词:寄生虫病;流行病学建国50年来,在党的“预防为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经过广大医务卫生防疫人员艰苦奋斗,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90年WHO 报告在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8种疾病中,有40种属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总发病人数的85%〔1〕。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寄生虫病种类多,分布广,感染率高,今后防治任务仍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1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现况1.1两种不同的流行趋势特点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部分寄生虫病上升或下降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流行趋势〔2〕。
近年全国大量调查资料与过去对照表明:溶组织内阿米巴、姜片虫、蛔虫、鞭虫、钩虫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明显下降。
究其原因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农村城市化,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减少了感染机会,南方部分地区仍有感染高的情况。
相反,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旋毛虫、囊虫、肝吸虫、并殖吸虫)和棘球蚴病,则呈明显上升趋势。
其流行程度加重,流行区在不断扩大,主要是缺乏预防基本知识,健康教育环节薄弱,卫生监督跟不上,另外,流动人口增加给卫生管理也增加了难度。
1.2总体人群感染情况和庞大虫种对人健康的威胁1988~1992年,我国各地在卫生部领导下,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开展了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3〕。
全国共抽样726个县,2848个点,用统一标准、检查方法和质量控制要求。
全国共调查1477742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632%(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除外),其中原虫、吸虫、绦虫、线虫的感染率,分别依次为:10.315%、0.573%、0.195%、59.022%。
海南省感染率最高达94.735%,最低的黑龙江省为17.521%。
1988~1992年全国共查出人体寄生虫61种,包括第一批公布的56种,后又确认的5种。
许隆祺等复习我国历年来至1997年8月有关文献,认为在我国寄生的原虫、蠕虫和其他动物已达230种,其中原虫38种、蠕虫122种(包括吸虫54种、绦虫16种、线虫35种、铁线虫6种、棘头虫3种、涡虫1种以及环形动物门的蚯蚓5种、水蛭2种)〔4〕、软体动物门的蛞蝓3种、舌形动物门的舌形虫3种、刺胞动物门的水螅纲1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19种、昆虫纲44种〔5〕。
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增加趋势,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的现状,进行了一项由卫生部发起的大规模调查。
本报告旨在介绍这项调查的主要内容和结果,以期提醒人们增强对人体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调查范围覆盖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6,000个调查点,涵盖城市和农村地区。
调查内容包括居住环境、饮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等多个因素,以全面了解人体寄生虫病的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全国人体寄生虫病的感染率呈现出不容忽视的上升趋势。
其中,蛔虫感染率最高,占总感染人数的30%以上。
蛔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消化道中,通过食入感染源导致感染的寄生虫。
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食用未熟或不洁的食物,特别是蔬菜水果等。
蛔虫感染会导致消化不良、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进一步严重者还会引起肠梗阻、胆管炎等并发症。
此外,钩虫感染率也居高不下,占总感染人数的20%左右。
钩虫是一种以人和动物为宿主的传染性寄生虫,其传播主要通过赤脚行走在受污染的土壤中感染。
钩虫寄生在人体小肠中,通过吸血导致寄生者贫血、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引发营养不良和智力发育障碍。
此次调查还发现,全国范围内其他一些寄生虫病也有不同程度的传播。
如血吸虫感染率约占总感染人数的10%,疟疾感染率约占5%。
这些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接触带有感染源的水体和蚊虫叮咬传播,给人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对于人体寄生虫病的防治,调查结果提示:首先,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是防止感染的关键。
保持勤洗手、饭前便后注意清洁、做到食物烹饪彻底等,都是有效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其次,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传染源的存在和传播途径。
特别对于农村地区,要加强生活污水、粪便等处理,防止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
此外,开展广泛的卫生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和健康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全国范围内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现状调查表明,相关感染人数呈逐年上升之势,给人体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1.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如何?食源性寄生虫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一组通过食用被寄生虫感染或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谱的扩展,饮食习惯的改变,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其患病人数超过了疟疾、血吸虫病等,已成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调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吃鱼人数增多,原广泛存在于我国人体中的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已大幅下降,人均感染率从1992年的62.2%下降到2003年的7.7%,取而代之的是食源性寄生虫病明显上升,特别是有吃“鱼生”习惯地区上升幅度更大。
例如广东和黑龙江省感染率呈数倍上升。
1992年广东省和黑龙江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人均感染率分别仅为2.09%和1.19%,现在却分别上上升到12.6%和40%。
福建省人均感染率也由原来的0.23%上升到0.56%。
卫生部2001年6月~2004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的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我国感染率明显升高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有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和管圆线虫病等。
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食生的或不熟的哺乳动物肉可引起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等;食生的或不熟的淡水生物类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和管圆线虫病等。
近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若干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都较为严峻,由于食源性寄生虫是近年来才较多发生的寄生虫病,临床医生对的其了解、认识不多,加上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往往造成错诊、误诊、漏诊。
2.原因导致食源性寄生虫病增多的原因有很多,客观主观、自然人为因素都应该被考虑进去。
首先,从经济上考虑,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群体有较大的改变。
过去总会把食源性寄生虫病和“穷病”联系到一起,因为食源性寄生虫病过去多见于农村或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我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调查人体寄生虫病是人体寄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相应症状与体征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
寄生虫病是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WHO报道,2010年全球有2.19亿疟疾临床病例,66万人死于疟疾。
非洲儿童每年平均罹患疟疾 1.6-5.4次,儿童期死亡者中有1/5由疟疾所致,每30s就有一名儿童因疟疾而死亡。
作为仅次于疟疾危害的血吸虫病,流行于全球78个发展中国家,感染者2.4亿。
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在发达国家成人中感染率为2%,儿童感染率为6-8%,为美国最严重的人体肠道寄生虫病。
长期以来,在我国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重点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4年完成的全国第二次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表明,蠕虫总感染率比1988-1992年首次调查下降了38.05%,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最为明显达到63.65%,感染人数减少了四亿人。
但是,部分省、自治区食源性寄生虫病呈迅速上升趋势。
根据2004年全国调查结果推算,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约为1.29亿;华支睾吸虫(即肝吸虫)感染人数约为1249万;带绦虫感染人数约为55万人;包虫病患者约为38万人。
另外,包虫病、黑热病在新疆、甘肃、四川的部分地区流行仍较为严重;一些地区囊虫病(猪囊尾蚴病)、肺吸虫病(并殖吸虫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的血清学阳性率也比较高。
受重点寄生虫病威胁的人群主要是妇女和儿童,病人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
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目前,我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的流行态势是:一、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显著减少我国目前钩虫、蛔虫、鞭虫等土源性线虫的感染率比1990年调查结果下降63.65%。
全国土源性线虫的推算总感染人数比1990年的感染人数(5.36亿人)减少了4.07亿人。
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的危害及现状传统上认为寄生虫病属于热带病范畴,但事实证明,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寄生虫病流行的影响远大于气候的影响。
在不发达地区,特别是乡村贫困人群中,一种或多种寄生虫同时感染的现象屡见不鲜。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动物区系分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群类极为丰富,寄生虫种类也繁多。
寄生虫病的危害仍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定义了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钩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我国五大寄生虫是什么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
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
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
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
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
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
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疟原虫(Plasmodium)是一类最低等最原始的原生动物,它们的整个身体虽则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却是引起疟疾的罪魁祸首。
疟原虫种类繁多,遍及全球,但寄生在人体的疟原虫在我国较常见的有三种:引起疟疾每隔一天发作一次的间日疟原虫;引起疟疾每隔三天发作一次的三日疟原虫;引起疟疾周期不规则的恶性疟原虫。
丝虫(filaria)是由吸血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性线虫。
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等处。
雌虫为卵胎生,产出带鞘或不带鞘的微丝蚴。
大多数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少数出现于皮内或皮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