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以及《三国演义》的由来
- 格式:docx
- 大小:16.17 KB
- 文档页数:3
《三国演义》简介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是明代作家罗贯中所著,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东汉末年乱世的政治斗争、战争和英雄豪杰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忠诚与背叛的较量,同时传达了智勇双全的英雄主义精神。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和全球文学的影响。
《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东汉末年,以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为起点,而又以公元280年晋朝统一中国为终点。
小说描绘了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动荡中涌现出的各种英雄人物。
故事主线主要涉及三个国家,即魏国、蜀国和吴国之间的政治争斗和战争。
小说中最为人熟知的角色包括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等。
刘备是小说的主角之一,他是一个仁德之主,不断努力恢复汉朝的统一。
而他的义兄张飞和关羽则是刘备最为信任的武将,被尊称为“刘、关、张”。
曹操则是另一个重要角色,他是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将力量集中于魏国,并试图征服其他两个国家。
孙权是吴国的领导人,他聪明而权谋深沉。
而周瑜和诸葛亮则分别是孙权和刘备的谋士,以智谋过人的才智为主。
《三国演义》通过这些角色的生动形象和精彩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中的角色有各种各样的品质和缺点,他们的行为常常被忠诚、勇敢、智慧和背叛所驱动。
故事以智谋和战略的对决为主,展示了英雄人物的智勇双全。
然而,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物质利益和私欲逐渐蚕食了他们的理想主义,这也暗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并存的现实。
《三国演义》不仅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对整个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智谋策略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许多文化作品和流行媒体,如电影、电视剧和游戏等,都以《三国演义》为创作素材。
它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海外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的窗口。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是一部关于英雄豪杰和政治争斗的史诗般的作品。
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智谋对决,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辛酸和复杂性。
三国演义的认识和了解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以描写三国时期(220-280年)的政治变革和战争为主线展开。
下面是三国演义的认识和了解。
1. 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是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和社会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政权的由来和崩溃、民族问题的严峻性、统一与分裂、政治家智谋与军事将领才能的较量以及文化艺术的创新和传承等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时期。
2.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三国演义》中,主要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包括诸葛亮、刘备、曹操、孙权、关羽、张飞、赵云、周瑜等。
这些人物被描写得极具个性,每个人物都有其特有的性格和形象,使得整部小说生动形象。
3. 三国演义的情节《三国演义》的情节非常精彩,其中包含了很多著名的故事情节,如三英战吕布、赤壁之战、火烧赤壁等都是经典的情节。
这些情节不仅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也反映了时代的文化和政治特点。
4. 三国演义的艺术性《三国演义》的艺术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在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刻画上,作者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三国时期各位名士的性格特点和形象,使得这部小说更具鲜明的艺术特色。
其次是在情节的编排和叙述上,作者巧妙地将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联系起来,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使得小说更具有艺术魅力。
最后是在语言运用上,虽然这部小说的叙述语言比较古老,但它的语言运用依然非常丰富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平。
总之,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更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杰作。
简述《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我们现在所读的《三国演义》是⽑宗岗和⽗亲⽑纶根据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修改、编撰⽽成,⽽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根据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改变、发展⽽来。
《三国演义》⼀书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标志性阶段,分别产⽣三本标志性著作。
第⼀个阶段是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这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但这是纪传体的史书,记事简略,粗陈梗概。
第⼆个阶段是罗贯中所著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此书将《三国志》这部史书发展、演变为历史⼩说。
从这⼀阶段可以看出,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经历了三次较重要的发展与修订,⼀部正史慢慢衍⽣出相关历史⼩说。
第⼀次是南朝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增加了许多奇闻轶事,传奇⾊彩与可读性都⼤⼤增强,脱胎于正史的历史⼩说初具雏形。
第⼆次是元英宗⾄治年间(1321—1323)出现新安虞⽒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该书是民间传说中三国故事的写定本,约⼋万字。
从内容和结构看,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规模,但整体描写粗枝⼤叶,⽂词鄙陋不通,故事情节离奇,多不符合正史记载,⼈名地名也多谬误,似乎还是未经⽂⼈润⾊的民间艺⼈作品。
很显然,经过加⼯和改造,已经具有浓厚的历史⼩说特点。
第三次是元末明初,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
流传下来的以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最为完备。
⾄此,脱胎于正史的历史⼩说已经定型。
第三个阶段是清康熙年间,⽑纶、⽑宗岗⽗⼦对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了重⼤修改,在情节上变动很⼤,不仅有增删,还整顿回⽬、修正⽂辞、改换诗⽂。
全书定为120回本,它取代了旧版本,⼴为流⾏。
经过这么多个环节和过程,《三国演义》这部脱胎于正史的历史⼩说正式出炉。
三国演义的简单介绍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这部小说以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的注解为基础,同时吸收了宋元话本、戏曲和轶事传闻中的三国故事,经过艺术加工,再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小说中描写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展示了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
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自问世以来,取材于它的各类文艺作品不胜枚举。
它的巨大影响力,以至于使艺术的真实盖过了历史的真实。
一分钟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为背景,描写了从黄巾起义开始,到晋国建立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和战争描写而闻名于世。
故事的主要情节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天下大乱,各地军阀割据一方。
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决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外敌。
他们以义薄云天的精神,组建了一个势力庞大的联合军事力量,被后人称为“蜀汉”。
刘备最终成为了蜀汉的皇帝,统一了南方地区。
然而,蜀汉并不是唯一的势力,曹操以及孙权也在同一时期崛起。
曹操是北方的军阀,他希望统一整个中国。
孙权是南方的军阀,他掌控了江南地区的大部分势力。
在他们之间,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曹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军事家,他率领着强大的军队,一方面与刘备的蜀汉进行战争,另一方面想要征服孙权的东吴。
孙权为了保护自己的势力,与刘备联盟,并且派出了周瑜这样的聪明人来帮助他。
周瑜和刘备的关系非常好,他们一起共同抵抗曹操的进攻。
最终,周瑜精心策划了赤壁之战,成功地击败了曹操,保住了东吴的势力。
在整个故事中,三国之间的争斗和联盟不断变化。
许多英雄人物如赵云、张辽、吕布等都在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
他们之间的战斗和智斗充满了激烈的情感和紧张的气氛。
三国演义是一部充满战争、阴谋、忠诚和背叛的史诗般的作品。
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权力的腐败。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一部揭示人性的作品。
通过描写人物的丰富性和情感的复杂性,三国演义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导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一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各地的黄巾军蜂起。
以镇压了黄巾军起家的曹操经过多年的征战,逐渐的统一了北方。
曹操还不满足,他又挥师南下,准备借机把全国统一。
赤壁一战,曹操被孙权、刘备联军打得“全军覆没”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从此拉开帷幕。
不久以后,孙权杀了刘备的义弟关羽,夺了荆州。
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率领大军伐吴,大败而归。
刘备回来没多久就病死了,丞相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
诸葛亮征服了南方蛮族,又采用联吴抗魏的治国方针,前后六次出兵祁山伐魏,不过还是没能成功,诸葛亮最后病死军中。
还是不久以后,司马氏掌握魏国兵权,先后灭掉了蜀、吴两国,建立了西晋,统一了全国。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二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不聊生。
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发动了黄巾起义,很快黄巾军发展到了四五十万人,声势浩大,官军闻风丧胆。
张角率领大军直犯幽州,太守刘焉为了抵挡黄巾军,出榜招募义兵,这一下就引来了三位英雄好汉——刘备、关羽、张飞。
三人虽然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于是就在张飞家后院的桃园结为兄弟,三人焚香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刘备为长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刘关张三人从军后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多次大胜黄巾军,却并不被赏识,直至参加了平定渔阳之战,刘备因立功才被任为平原令。
汉灵帝死,太子刘辩继位,为外戚大将军何进所制。
十常侍诱杀何进,袁绍等领兵诛杀宦官,西凉刺史董卓趁机进兵京师、驱逐袁绍、灭丁原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并毒死刘辩。
满朝文武,对董卓无可奈何。
骑校尉曹操于是借献宝刀为名,入董府前去行刺,未成,逃走,至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感其义行,义释曹操,与他一道逃到成皋,投宿曹操的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
中考名著:《三国演义》最全考点整理+中考真题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主要内容《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它从东汉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记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以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等为中心人物,又贯穿了群众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把蜀汉当作魏蜀吴之间矛盾的主导方面,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斗争,描摹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群众对政治集团的爱憎与向背以及他们反对战争割据,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三国演义》常考知识点1、《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关羽,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败走麦城。
2、《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军师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书中记叙了有关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挥泪斩马谡等。
3、《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分别是:使用双股锏的刘备,使青龙偃月刀的关羽和使丈八蛇矛枪的张飞。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5、写出两个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成语或俗语: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6、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两个故事的名称。
例如: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计。
7、杜牧《赤壁》诗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的句子写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一部小说,是由明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
小说描写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以及各个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
它融合了历史、文学、哲学、道德等多种元素,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是中国东汉末年,弱国动荡的局面下各个豪强并起,展开了一场持续了数十年的战争。
整个三国时期被分为三个阶段:黄巾起义、群雄割据、三国鼎立。
著名的历史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孙权等人都在小说中出现,并以深厚的情感和浓重的人物性格塑造,让人难以忘怀。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曲折激烈,充满了斗智斗勇、谋略争雄的情节。
比如,诸葛亮通过七星灯赚了草船借箭、亮山烽火夜放空城计等等,这些计谋让人咋舌。
除此之外,还有刘备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赤壁之战等著名故事,都让《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脍炙人口、被广泛传诵的文化名著。
《三国演义》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还对世界文学、电影、电视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三国演义》以宏大的场面、精彩的情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小说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也成为了人们探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三国演义》课外知识Introduction: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巨著,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该作品主要描写了三国时期英雄豪杰之间的战争、政治斗争、智谋计谋以及人性的善恶。
除了剧情中人物的故事外,还有一些有趣但往往被忽视的课外知识。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课外知识。
1. 书名的由来《三国演义》这个书名并非是罗贯中原创,而是在明代修订时加上的。
原著在明代初期構築完成時只称《三国志》,修订时加入了许多战略谋略和可能的虚构情节。
由于修饰后的作品更加丰满,因此将原书名“志”改为“演义”,更好地展示出作品的艺术性。
2. 小说的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明代的一位著名小说家。
他的出生地和早年生活并不为人们所知,但根据他的笔名“人困子不知”和笔下对张昭、陈琳等人深入的了解,人们猜测他可能曾经在江东地区生活过。
罗贯中素有“小说魁首”之称,他的其他作品也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三国演义》是他最为知名和卓越的作品。
3. 知名战役 - 赤壁之战《三国演义》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就是赤壁之战。
这场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的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进攻孙刘联军,却在赤壁被火攻击败。
这场战役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战役之一。
赤壁之战也是《三国演义》中最受欢迎和经典的情节之一。
4. 角色形象 - 关羽《三国演义》中最被人们喜爱的角色之一是关羽,他是刘备的重要将领,斩杀曹操麾下的文官骑兵颜良、文丑蜀汉,世称“义烈之寇”,是刘备晚年的依靠。
关羽不仅英勇果敢,而且忠诚善良,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忠义典范。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也受到广泛关注和喜爱。
5. 情节变迁 - 三英战吕布《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情节,就是“三英战吕布”。
原著记录了关羽、张飞和刘备三兄弟共同抵御吕布的故事,但后来的版本中,部分改编成了赵云、黄忠和魏延联合对抗吕布。
这个情节变迁的原因是为了突出其他英雄的才华和角色魅力,同时增加故事的多样性。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一、三国故事的流传:(一)故事渊源: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
(二)隋文艺表演中已有“三国”的节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内容。
(三)李商隐《骄儿》:“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四)宋“说话”中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1.苏轼《志林》:“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艺术效果好,且有尊刘贬曹倾向。
2.现存早期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印《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粗具《三国志演义》轮廓,突出蜀汉主线,情节略本史传,大量民间传说;结构宏伟,故事性强;然叙事简率,文笔粗糙,有“说话”面貌。
(五)戏曲方面,金元时搬演大量三国戏。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有《赤壁廉兵》等多种金院本剧目;钱南扬《戏文概论》指出有《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多种宋元戏文,且多以蜀汉人物为中心,拥刘反曹倾向鲜明;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具民间色彩。
二.作者罗贯中情况。
(一)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等载,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生活在元末明初,约在1315至1385间。
(二)《三国志演义》约成书于明初;还是《水浒传》编写者之一。
(三)《录鬼簿续编》著录其杂剧3部,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以赵匡胤、赵普为中心,歌颂贤君明相,与《三国》精神上有相通之处。
三.版本情况。
(一)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
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嘉靖壬午修髯子(张尚德)《引》;以后新刊本多从此出。
(二)《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并为120回,回目由单句变为双句。
(三)志传系统:今存嘉靖至天启年间刊本中不少名为“三国志传”,如《新刻全像大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新刻按鉴全相批评三国志传》等。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
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室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尽管这些旧有观点已不容于今日。
三国演义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时,把明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不实讥望、怪力乱神之处删除勘正。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称:“因为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
而且三国时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
”而书中亦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
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
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
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皇君典型,但却也有些小气,有些小人。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
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
不过,前52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9年,79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1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的,这就造成了普通民众,甚至一部分专家学者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也就是小说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概况、事件、人物缺乏正确的常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这种现象在近来的电影、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应。
《三国演义》(拼音:sān guó yǎn yì)
-------------------------------------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
小说以东汉末年乱世为背景,描绘了三国时期(公元184年-280年)各个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故事,展现了英勇、智谋和苦难。
人们普遍认为,《三国演义》具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复杂的情节和深刻揭示社会道德背景的特点。
小说以“英雄豪杰”和“武将争霸”为主线,展示了众多著名战役和英雄人物的事迹。
其中包括著名的“桃园三结义”、“赤壁之战”和“五虎上将”等故事,以及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塑造。
小说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变化,同时也揭示了权谋、忠诚、义薄云天等社会价值观。
《三国演义》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中许多故事、人物和典故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化、艺术、戏曲、电影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借鉴和引领作用。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通过丰富多样的故事和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同时也传递了人性善恶、忠诚和智慧的深刻思考。
无论在文学领域还是在文化传承中,它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重要的价值。
“演义”以及《三国演义》的由来
林倩10130750201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长,自文字诞生那一刻起,文学便迈开了脚步,直至现世。
岁月洗涤,历史的车轮不断滚动,淘金一般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璀璨的文学作品,供后人继续赏读。
无疑,三国演义是其中之一。
它的问世,开中国演义小说之先河,掀起了中国古代演义小说创作之潮。
如《三国演义》之后的《封神演义》、《杨家府演义》、《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书,都是演义小说。
那么,演义这两个字,到底代表什么?
关于“演义”二字,具体可考文献可追溯到《后汉书·周党传》的“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当然,此“演义”非现时“演义”,此为“阐发义理”之义。
到了晋朝,潘岳在《西征赋》中写道“灵壅川以止斗,晋演义以献说”,这里的“演义”为“援引古事,敷陈其义”之意。
及至明代,一些小说题名上常标明“按鉴演义”或“演义按鉴”,意为“按照历史事实书写而成的文本”,由此可知,这里的“演义”,是动宾结构的词组,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演义”仍大有不同。
现在意义上的“演义”,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明代·陈氏尺隽斋《评译东西两晋演义序》中写道:“一代肇兴,必有一代之史,而有信史, 有野史。
好事者丛取而演之,以通俗喻人,名曰演义。
盖自罗贯中《水浒传》《三国志》始也。
”
由此可知,正是《三国演义》,使“演义”其成为专有名词。
此时的“演义”,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清·刘廷玑写道“演义者,本
有其事,而添设敷演,非无生有着比也”。
可知“演义”已是一种历史书写的一种,要求必须以历史为题材,但又可以撷取正史以外的材料,且其不可捏造历史但可虚构细节。
用现代眼光来看,“演义”应该是一种近似“历史小说”的文学体裁,是史传文学的再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演义和历史小说虽皆以文学为手段,通过塑造历史人物来反映历史,但两者绝非同一概念。
演义描绘的是有一定时间长度的一段历史,如《三国演义》,而历史小说多写某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如二月河的《乾隆皇帝》一系列历史小说。
知道了“演义”一词的演变由来及现代涵义,我们就可以清楚得知道《三国演义》的标题意义,即描述三国这段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可是,罗贯中生活在明代,他是如何得知三国时期的真实历史而又将其编著成书呢?
据史料记载,三国故事在魏晋时期就早有记录,东晋《汉晋春秋》中“死诸葛走生活仲达”是可考的最早有关三国故事的记载。
南北朝裴松编撰的《三国志注》,以及《裴子语林》、《世说新语》诸书中皆有三国故事的身影。
唐诗中,三国故事更是随处可见,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赤壁歌送别》、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胡曾的《五丈原》等诗,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斗争的历史风云。
及至宋代,苏轼的《东坡志林》中写道“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 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金元两代,民间戏曲艺术逐渐成熟,很多三国故事也被搬进了剧院舞台,走进平常老百姓的生活,据考查,元杂剧中的三国戏
多至四五十种,如《单刀会》、《襄阳梦》、《三战吕布》等等。
由于历朝历代的三国故事的不断演绎和积累,至罗贯中那一代,有关三国的故事已十分丰满,罗贯中对其整理编著,这便有了千古名著《三国演义》。
所以胡适在《三国志演义序》中这样写道:“<三国志演义>不是一个人作的,乃是五百年的演义家的共同作品。
”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也提到“<三国演义>绝非一人一代之作,而是一部三四百年来集体的作品”。
所以,《三国演义》是一部凝集了中国文人的思想精华的伟大作品。
是历史留下了《三国演义》,这部汇聚千百年文化气息的小说,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它将指引我们去领略和思考那个时代的战火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