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说课(新)
- 格式:pptx
- 大小:134.47 KB
- 文档页数:20
《经济学基础》说课稿——需求价格弹性及其应用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商贸管理学院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需求价格弹性及其运用”,此次课程安排共计*个学时,下面我将用**分钟的时间为大家讲解一下我的课程安排。
说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缪代文主编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第六版),“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等职业教育经管管理通识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新形态一体化规划教材。
教材的编写符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本书有丰富的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丰富的案例及视频动画,以学生为本,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经济学知识。
《经济学基础》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需求价格弹性及其应用”是该书中的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章所述的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其中弹性理论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需求价格弹性理论及其运用是由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由理论到实践的具体应用。
(需求价格弹性力量弥补了供需法则的不足,说明量的变化程度。
供需法则只能说明当价格变化时,需求和供给的变化方向,而不能说明其数量变化——定性分析。
)2.学情分析本课程所教授的对象为物流管理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积极主动、有较强求知欲,但由于生活体验较少,不善于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针对上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解决学生的体验问题,让他们更好地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授理论知识,要求学生掌握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及其运用情况。
(2)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有关理论分析经济生活现象;(3)职业素养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良好的职业素养。
经济学基础说课稿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经济学基础》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经济学基础》。
我将从课程定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时分配、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分析、课程考核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定位与作用本门课程教材是21世纪高职高专院校规划教材,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1月第一版。
本门课程是国家教育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特点是理论性、实用性、学术观点多、内容更新变动快。
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和分析方法,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和实际基础能力,我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正确理解和运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2.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释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经济现象能力目标1.信息处理能力2.从专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3.合理制定计划,善于利用资源素质目标1.理论联系实际,理性消费2.培养强烈的资源稀缺意识3.培养关心时事政治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2.无差异曲线分析3.企业成本分析4.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5.乘数理论6.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7.菲利普斯曲线和奥肯定律8.经济周期理论教学难点1.规模收益和范围经济2.市场结构3.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4.核算国民收入5.失业和通货膨胀6.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四、学时分配五、学情分析本课程主要针对连锁经营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学生开设,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微积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等课程知识。
把学生知识结构分为:已知、未知、能知、想知、怎么知。
六、教法学法原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三)讨论研究——深化概念(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六)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学法1.加强实践。
一、课程设置《经济学基础》是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面向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开设,开课时间为第二学期,周课时2节。
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完管理学、商品知识等后学习该课程,了解并学会分析价格变动、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分类、经济政策等经济学知识,为之后的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经济学意识较薄弱,数学基础不牢固,且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经济学本身课程较枯燥乏味,所以我们将课程分为三个部分,即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从此方面入手,带领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常见的问题,并引入经济学,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带学生对经济学有一定兴趣和了解后,再进入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学习.通过对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带入生活实践,引导学习利用理论知识分析、处理现实生活、工作中常见的现象和问题,展现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课程资源我们教研室共有教师5名,其中中级职称3人;高级技师3人。
教师团队老、中、青结构合理,大部分教师授课及企业实践工作经验丰富。
教室内设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师的教学活动,亦能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
本课程选用教材为:《经济学基础》,刘日星、赵亚芬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第5次印刷。
该教材旨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培养目标,在介绍经济学基础理论时,分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三个主要部分,提炼其最基础、最重要、最实用的经济学知识,引导学生用经济理论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利用经济理论解决现实问题.本课程共12个项目,项目1为经济学引入,2-7为微观经济学部分,项目8-10为宏观经济学部分,最后两个项目为国际经济部分。
其中,微观经济学部分最为重要,和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授课时会联系实际生活做出相关分析,所以分配时间较多,基本上每个项目分配四课时,旨在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经济学基础理论。
课程教案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教学学期任课教师任课班级一、课程目标素质目标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够积极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学习业务的过程中养成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1)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2)掌握价格理论和弹性理论;(3)掌握不同微观主体的理论,即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4)掌握产品市场理论和要素市场理论;(5)掌握国民收入核算和决定理论;(6)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7)掌握微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熟悉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理论,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看懂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能够阅读相关经济学著作,会分析相关经济问题等。
二、重点难点熟悉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理论,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看懂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能够阅读相关经济学著作,会分析相关经济问题等。
课号 1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详见课表授课时数2授课单元名称项目一走进经济社会任务一初识经济学一、教学内容一、经济学的内涵二、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一)微观经济学(二)宏观经济学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规范分析法(二)实证分析法(三)经济模型分析法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及其区别教学难点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的区别五、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案例讲解引入新课知识点1:经济学基本内容讲师教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学生讨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知识点2:经济学研究方法教师讲授: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经济模型分析法学生讨论: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的区别案例讨论:总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课程内容2、布置作业课号 2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详见课表授课时数2授课单元名称走进经济社会项目一初识经济学任务二价格理论一、教学内容任务二价格理论一、需求理论(一)需求的内涵及影响因素(二)需求定理(三)需求和需求量的变动二、供给理论(一)供给的内涵及影响因素(二)供给定理(三)供给和供给量的变动三、均衡价格(一)均衡价格的形成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需求和供给的内涵、影响因素、供求定理教学难点均衡价格的形成供求的变动,均衡价格的变动以及实际应用五、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案例讲解引入新课识点1:需求理论教师总结:需求的内涵及影响因素教师讲授:需求定理及需求(量)的变动知识点2:供给理论教师总结:供给的内涵及影响因素教师讲授:供给定理及供给(量)的变动学生讨论:需求和供给定理的例外情况知识点3:均衡价格教师讲授:均衡价格的形成总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课程内容2、布置作业课号 3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详见课表授课时数2授课单元名称项目一走进经济社会任务二价格理论任务三弹性理论一、教学内容任务二价格理论一、均衡价格(二)均衡价格的变动(三)均衡价格的实际应用任务三弹性理论一、需求的价格弹性(一)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二)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三)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均衡价格的变动,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分类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均衡价格的变动以及实际应用,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前课知识,通过案例讲解引入新课知识点1:均衡价格教师讲授:均衡价格的变动及应用学生讨论:均衡价格的实际应用(政府对价格的干预)知识点2:需求的价格弹性教师讲授:(一)需求价格弹性的含义学生实践:需求价格弹性的计算教师讲授:(二)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三)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总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知识点2、课后作业课号 4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详见课表授课时数2授课单元名称项目一走进经济社会任务三弹性理论一、教学内容任务三弹性理论一、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二、需求的收入与交叉弹性三、供给的价格弹性(一)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二)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三)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需求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分类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前课知识,通过案例讲解引入新课知识点1: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教师讲授及学生实践:(一)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二)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知识点2:需求的收入与交叉弹性教师讲授:(1)需求的收入弹性(2)需求的交叉弹性知识点3:供给的价格弹性教师讲授: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总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知识点、谈谈学习感受2、课后作业课号 5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详见课表授课时数2授课单元名称项目二经济主体行为任务一消费者理性决策一、教学内容基数效用论一、效用和偏好(1)总效用和边际效用(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二、消费者理性决策(1)理论:消费者均衡——效用最大化原则(2)实践:边际效用理论的运用三、消费者剩余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含义与关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剩余教学难点消费者均衡的分析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前课知识,通过案例讲解引入新课基数效用论知识点1:效用和边际效用视频学习教师讲授:效用衡量及边际效用递减讨论:生活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知识点2:消费者理性决策教师讲授:购买一种及多种商品时的均衡分析实践:边际效用理论的运用知识点3:消费者剩余总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知识点2、课后作业课号 6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详见课表授课时数2授课单元名称项目二经济主体行为任务一消费者理性决策任务二生产者生产决策一、教学内容任务一消费者理性决策——序数效用论一、消费者偏好二、无差异曲线三、消费预算线四、消费者均衡任务二生产者生产决策——短期生产函数一、生产与生产要素二、生产函数三、短期生产函数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和特征以及消费可能线的含义及变动;生产要素及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与长期生产函数的区别教学难点用序数效用论分析消费者均衡;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含义和曲线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前课知识,通过案例讲解引入新课序数效用论知识点1:消费者偏好知识点2: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1)无差异曲线含义及特征、边际替代率2)预算线的含义及变动知识点3:消费者均衡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切点短期生产函数知识点1:企业的组织形态、本质及生产要素1.企业组织形式、本质和企业目标:利润最大化2.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知识点2:短期生产函数1.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涵义及衡量总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知识点2、课后作业课号7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详见课表授课时数2授课单元名称项目二经济主体行为任务二生产者生产决策一、教学内容任务二生产者生产决策——短期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2、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任务二生产者生产决策——长期生产函数一、长期生产函数二、最优投入组合三、规模报酬的含义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内涵;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规模报酬的内涵和分类教学难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理解、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边际技术替代率;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复习前课知识,引入新课短期生产函数知识点1:短期生产函数1.边际产量递减规律2.短期最优生产决策长期生产函数知识点1:长期生产函数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边际技术替代率知识点2: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生产者均衡讨论:企业生产经营中如何运用生产函数理论进行合理决策知识点3:规模报酬、规模经济规模报酬和规模经济的类型总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知识点2、课后作业课号8 授课班级授课时间详见课表授课时数2授课单元名称项目二经济主体行为任务三成本与收益一、教学内容一、短期成本(一)短期总成本(二)短期平均成本(三)短期固定成本(四)短期可变成本(五)短期平均固定成本(六)短期平均可变成本(七)短期边际成本二、长期成本(一)长期总成本(二)长期平均成本(三)长期边际成本三、收益及分类(一)总收益(二)平均收益(三)边际收益四、利润最大化原则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成本的含义及分类、短期成本的分类及相关概念;长期成本的相关概念,收益及其分类教学难点各类短期成本的变动规律及其关系;利润最大化原则。
经济学基础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经济学基础》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至关重要。
作为经济学入门课程,它为学生提供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为后续深入学习经济学相关内容奠定了基础。
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认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相互关系。
2. 供求关系:阐述供求法则,分析价格、数量变动的原因,以及市场均衡的形成。
3. 弹性理论:介绍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解释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
4. 消费者行为:分析消费者在有限预算下的消费决策,探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5. 生产者行为:研究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产量、价格等决策问题。
6. 市场结构:介绍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分析市场竞争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7. 宏观经济政策:探讨政府如何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手段调控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稳定和公平。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认识到经济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2. 教学难点:(1)供求关系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2)弹性理论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3)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的决策过程。
(4)不同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5)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经济学基础》教案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适用专业:经济学系各专业规定学时: 60 学时开课学期:一年级下学期任课教师:经济学课程组第一讲学时2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应该明确什么是经济学,了解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掌握经济学十大原理,了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与运用,经济学十大原理的含义与理解。
【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经济学一、经济学的定义导入案例1—1:关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学的重要性水,一个沉重的话题。
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300吨,为全球人均拥有量的1/4。
城市贫水状况更为严峻: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380座城市缺水,128座城市严重缺水,每年城市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由此损失的工业产值达2300亿元。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缺口也越来越大。
据测算,到2010年,我国城市年缺水量将达200亿立方米。
几乎全世界所有主要城市在进入21世纪时都将面临水危机。
素有"东方水都"之称的上海,三面临水,头上还顶着"一盆"太湖水,其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可近些年由于苏州河和黄浦江一些河段受污染,导致该城市水厂取水口"节节败退"。
每到枯水季节,太湖流入黄浦江的水减少,加上受潮水顶托,黄浦江下游的污水和东海咸潮上溯,造成向江浙两省"借水"吃的窘境。
导入案例1—2 《南柯一梦西》——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选择性的关系终日奔忙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天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使人心理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问题1:空气、水、食物、钻石任你选择你最喜欢哪样?分析:据说,人如果3分钟不呼吸就会憋死,3天不喝水会渴死,7天不吃饭会饿死,对于人的生存来讲,空气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水和食物,没有钻石照样能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