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替卡韦体外代谢初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72.73 KB
- 文档页数:1
体外药物肝代谢研究进展前言药物代谢是药物学的重要分支领域,其中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
药物在肝脏内发生代谢可以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或用于排泄,但也可能产生有害的代谢产物。
因此,研究药物在肝脏内代谢的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目前,研究表明体外模型是研究药物肝代谢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就体外药物肝代谢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体外药物肝代谢研究方法体外研究药物代谢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人肝微粒体、肝细胞、肝切片等模型。
人肝微粒体模型人肝微粒体是一种体外研究药物代谢的模型,它由肝细胞中提取出来的包含细胞膜的小颗粒体系。
人肝微粒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体内肝脏的药物代谢代谢的过程,其代谢产物也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但是人肝微粒体只能反映肝脏微粒体内药物代谢情况,不能反映肝脏整体药物代谢情况,因此该模型在肝肾功能障碍、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下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限制。
肝细胞模型肝细胞模型是一种常用的体外药物肝代谢研究模型。
肝细胞在肝脏内是药物代谢的主要细胞类型,因此肝细胞模型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体内药物代谢的情况。
其中包括原代肝细胞、肝癌细胞、人工合成的肝细胞系。
原代肝细胞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存在数量有限、耗时、稳定性差等问题。
人工合成的肝细胞系可以大量培养并保持稳定,但代谢能力和原代肝细胞存在一定的差异。
肝切片模型肝切片模型通过将肝组织切片后在体外培养来研究药物代谢。
肝切片模型可以更真实地反映药物在肝脏内发生代谢的情况,同时又能维持肝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但是肝切片模型的复杂性和操作难度较大,且易受肝切片的来源、保存条件等影响,因此该模型目前应用较少。
药物肝代谢研究领域的进展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许多药物的代谢方式存在重叠,一些药物通过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加速其代谢或延迟其代谢。
目前,体外研究和体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是研究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主要途径。
体外实验可以测定药物代谢酶对药物排泄的影响,也可测定药物代谢酶间的相互作用,但它不能完全模拟体内情况。
自制恩替卡韦片与上市对照制剂体外溶出度对比研究李瑞芳,程秀民**通讯作者Tel :(0531)88380526Fax :(0531)88382014;E -mail :minn@sdu.edu.cn(山东大学药学院,济南250012)摘要目的:比较自制恩替卡韦片与对照制剂体外溶出行为。
方法:参照日本《医疗用药品品质情报集》中的溶出度试验条件,分别考察自制制剂与对照制剂在pH1.2的人工胃液、pH4.0的醋酸盐缓冲液、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及水中的体外溶出行为,溶出方法为桨法,转速为50r ·min -1。
结果:自制制剂与对照制剂在4种不同的溶出介质中溶出曲线均相似。
结论:自制制剂与对照制剂体外溶出度基本一致。
关键词:恩替卡韦;溶出度;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4-1793(2011)07-1333-04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dissolution of Self -made Entecavir tabletsand contrast angentsLI Rui -fang ,CHENG Xiu -min *(College of Pharmacy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1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in vitro dissolution behavior of Self -made entecavir tablets and the controlagents.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ssolution test conditions of carbamazepine tablets in Japan 's “quality of medical drugs information set ”,different carbamazepine products were inspected in pH1.2solution ,pH 4.0acetate buffer ,pH 6.8phosphate buffer and water (paddle ,50r ·min -1).Results :The in vitro dissolution of self -made prepa-rations and control preparations in 4different dissolution media were similar.Conclusion :Self -made preparations and control preparations consistent dissolution.Key words :entecavir ;dissolution ;comparative study 恩替卡韦为环氧羟碳脱氧鸟苷,是一种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脱氧鸟核苷类似物,具有较强的抗HBV 作用。
体外代谢清除率模型用于药物肝代谢过程的研究体外代谢清除率模型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药物肝代谢过程研究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通过计算药物在体外的代谢清除率来评估药物的代谢速率和清除能力。
在药物研发和药物治疗过程中,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至关重要。
体外代谢清除率模型通常基于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反应动力学和体外药物处理的实验数据。
这些数据通常包括药物在体外的浓度变化、药物代谢产物的形成速率以及药物代谢酶的浓度和活性信息等。
基于这些数据,可以建立起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药物的代谢过程。
一种常用的体外代谢清除率模型是Michaelis-Menten模型。
根据这个模型,药物的代谢速率与药物的浓度之间存在一个饱和性关系。
当药物浓度较低时,代谢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增加。
然而,当药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酶的活性已经饱和,代谢速率保持稳定。
因此,体外代谢清除率模型可以定量描述药物代谢过程中的饱和效应。
通过体外代谢清除率模型,可以评估药物代谢的相关参数,如药物的最大代谢速率(Vmax)和药物的半饱和浓度(Km)。
这些参数可以用来估计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率和清除能力,为药物剂量和给药频率的优化提供依据。
此外,体外代谢清除率模型还可以评估药物与代谢酶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
体外代谢清除率模型的研究对于药物发现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在药物发现阶段,该模型可以用来评估候选药物的代谢特性和清除能力,从而筛选出具有较高生物利用度和代谢稳定性的药物。
在药物开发阶段,该模型可以用来优化药物剂量和给药方案,以实现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
总结而言,体外代谢清除率模型是一种用于药物肝代谢过程研究的重要工具。
该模型可以定量评估药物的代谢速率和清除能力,为药物优化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药物代谢过程,可以增加对药物的理解,提高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估能力。
恩替卡韦片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称:恩替卡韦片商品名称:_____英文名称:Entecavir Tablets汉语拼音:Entikawi Pian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恩替卡韦。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后显白色或类白色。
适应症本品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
规格05mg/片;1mg/片用法用量患者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服用本品。
推荐剂量:成人和 16 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口服本品,每天一次,每次 05mg。
拉米夫定治疗时发生病毒血症或出现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的患者为每天一次,每次 1mg。
本品应空腹服用(餐前或餐后至少 2 小时)。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肌酐清除率<50ml/min,包括血透析或 CAPD的患者,建议调整恩替卡韦的给药剂量。
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用药剂量。
不良反应在国外进行的研究中,本品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有:头痛、疲劳、眩晕、恶心。
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普遍出现的不良事件有:头痛、疲劳、眩晕。
在这 4 项研究中,分别有 1%的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和 4%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由于不良事件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而退出研究。
在中国进行的临床试验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有:ALT 升高、疲劳、眩晕、恶心、腹痛、腹部不适、上腹痛、肝区不适、肌痛、失眠和风疹。
这些不良事件多为轻到中度。
禁忌对恩替卡韦或制剂中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恩替卡韦,并告知医生任何新出现的症状及合并用药情况。
2、应告知患者如果停药有时会出现肝脏病情加重,所以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改变治疗方法。
3、使用恩替卡韦治疗并不能降低经性接触或污染血源传播 HBV 的危险性。
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4、开始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的检测。
如果患者感染了 HIV 而未接受有效的 HIV 药物治疗,恩替卡韦可能会增加对 HIV 药物治疗耐药的机会。
中,容易滴制。
冷却剂甲基硅油的温度对滴丸成型非常重要,当药液滴入温度过低的甲基硅油中,滴丸容易变形,产生拖尾或者脆碎;相反,药液滴入温度过高的甲基硅油中,滴丸表面粗糙,硬度小。
本工艺通过优化得到最佳冷却温度。
由于盐酸丙卡特罗见光容易分解,因此尽量避免强光照射,最后收集滴丸,放入密封的棕色瓶中。
盐酸丙卡特罗舌下滴丸用于舌下给药,起效迅速。
REFERENCES[1]TANG G. Modern Clinical Pharmacology(现代临床药物学)[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3: 582-587.[2]Ch.P(2005)Vol Ⅱ(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 [S]. 2005:Appendix ⅠH.[3]PING Q N. Modern Pharmaceutics(现代药剂学) [M]. Beijing:Chinese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8: 211-229.[4]CHEN A Y, XU S F, JIANG L X. Determination of contentand related substances of preocaterol hydrochloric droppingpill by HPLC [J]. Chin J Hosp Pharm(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 27(5): 703-704.收稿日期:2010-11-09恩替卡韦片的制备及其体外溶出曲线研究徐文峥1,严洪兵2,丁强2(1..浙江丽水市中医院,浙江丽水 323000;2.浙江杭州平蘅科技有限公司,杭州 310018)摘要:目的制备恩替卡韦片,并与市售恩替卡韦片进行体外溶出曲线的比较。
方法采用乳糖、羧甲淀粉钠、PVPK30压制成恩替卡韦片,分别以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水和0.01 mol·L-1盐酸作为介质,用浆法绘制不同溶出介质中的溶出曲线,并计算出相似因子(f2)。
恩替卡韦分散片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称:恩替卡韦分散片英文名称:EntecavirDispersibleTablets 商品名称:润众【成份】135826石家庄百福特13717本品主要成份为:恩替卡韦【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片。
【适应症】本品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血清转氨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
【规格】0.5毫克,1毫克。
【用法用量】患者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服用本品。
推荐剂量:成人和16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口服本品,每天一次,每次0.5mg。
拉米夫定治疗时发生病毒血症或出现拉米夫定耐药突变的患者为每天一次,每次1mg(0.5mg 两片)。
本品应空腹服用(餐前或餐后至少2小时)。
肾功能不全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恩替卡韦的表观口服清除率随肌酐清除率的降低而降低(参见药代动力学,特殊人群)。
肌酐清除率<50mL/分钟的患者(包括接受血液透析或CAPD治疗的患者)应调整用药剂量。
见表1。
肝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用药剂量。
治疗期关于本品的最佳治疗时间,以及与长期的治疗结果的关系,如肝硬化、肝癌等,目前尚未明了。
【不良反应】对不良反应的评价基于4项全球的临床试验:AI463014,AI463022,AI463026,AI463027以及3项在中国进行的临床试验(AI463012,AI463023,AI463056)。
在这7项研究中,共有2596位慢性乙肝患者入选。
在与拉米夫定对照的研究中,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的不良事件和实验室检查异常情况相似。
在国外进行的研究中,本品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有:头痛、疲劳、眩晕、恶心。
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普遍出现的不良事件有:头痛、疲劳、眩晕。
在这4项研究中,分别有1%的恩替卡韦治疗的患者和4%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由于不良事件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而退出研究。
国外临床不良事件表2比较了在4项临床研究中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的不同。
其中选择了中到重度不良事件和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至少有可能与治疗相关的临床不良事件作为比较的指标。
药物代谢与药效关系的体外研究方法比较研究药物代谢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对于新药开发和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研究药物代谢与药效的体外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将比较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期为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一、药物代谢研究方法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体外研究药物代谢常用的方法有体外肝微粒体(liver microsomes)和体外肝S9液(liver S9 fraction)。
1.体外肝微粒体体外肝微粒体是一种体外模型,用于模拟体内肝脏中的药物代谢过程。
通常从动物或人体的肝脏中提取微粒体,加入特定底物和辅助酶,通过测定代谢产物的生成来确定药物的代谢途径及酶的活性。
2.体外肝S9液体外肝S9液是经过一系列分离、纯化和冷冻保存处理的肝脏细胞中的液相部分。
与微粒体相比,S9液不包含细胞膜,因此更便于研究一些药物的转化过程。
二、药效研究方法药物的药效是指药物对目标部位的生物学效应。
药效研究中常用的体外方法包括细胞模型和药物-靶标结合实验。
1.细胞模型细胞模型是体外研究药物药效的常用方法。
包括原代细胞、细胞系和转基因细胞等。
通过将药物加入细胞培养基中,观察药物对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评估药效的强度和效果。
2.药物-靶标结合实验药物-靶标结合实验可通过体外技术来模拟药物在体内作用于靶标分子的过程。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蛋白质结晶、免疫沉淀、蛋白质质谱等技术,以观察药物与靶标相互作用的强度和方式。
三、不同方法的比较研究不同的药物代谢和药效研究方法各有优劣,下面进行一些比较和分析:1. 高通量性体外肝微粒体和体外肝S9液研究方法适用于大规模药物筛选,可同时研究多个药物的代谢途径和药物-靶标结合情况。
而细胞模型和药物-靶标结合实验则需要逐个药物进行研究,因此对于大量药物的研究相对较慢。
2. 稳定性体外肝微粒体和体外肝S9液的稳定性较差,需要低温保存和较短时间的使用。
而细胞模型和药物-靶标结合实验往往可以长期保存并进行多次实验。
乙型肝炎病毒对恩替卡韦耐药的检测和初步耐药规律研究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具有广泛传播和严重危害的病毒,感染者约有2亿至3亿。
目前已有多种抗病毒药物用于HBV感染的治疗,其中恩替卡韦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抗病毒药物。
然而,近年来报道了恩替卡韦耐药现象的出现,这给HBV感染的治疗带来了严重挑战。
因此,对HBV感染者进行恩替卡韦耐药检测和初步耐药规律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研究旨在开展对HBV恩替卡韦耐药的检测和初步耐药规律研究。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恩替卡韦耐药检测方法的建立
使用克隆技术构建含有HBV全长基因的表达载体,并通过共转染法将该表达载体和分别含有不同点突变的载体共转染至HEK293T细胞中实现HBV突变体的构建。
利用构建好的突变体进行恩替卡韦耐药检测,并比较其耐药程度。
2. 初步耐药规律的探究
收集临床恩替卡韦耐药的患者样本,并对其进行突变检测,以了解不同突变类型与恩替卡韦耐药的关系。
三、预期结果及意义
本研究预期将开发出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恩替卡韦耐药检测方法,并初步探究HBV突变与恩替卡韦耐药的关系,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改善病人治疗效果。
此外,研究结果还能为HBV感染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广义的药物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一系列过程。
狭义的药物代谢指药物的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后,药物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其药理和毒理改变。
因此,研究药物的生物转化,明确其代谢途径,对制定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剂型设计及新药开发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国内外对药物代谢研究主要集中在代谢产物生成和确定代谢途径方面。
在分子生物学技术推动下,药物代谢酶领域的研究因其对临床药物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已得到广泛重视。
体外代谢研究可以排除体内因素干扰,直接观察酶对底物的选择代谢性,为整体试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因此,对于体内代谢转化率低、毒性大及缺乏灵敏检测手段的药物来说,体外代谢研究成为良好的研究手段。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是机体进行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富含参与药物代谢的一个庞大的依赖细胞色素P450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大多数药物的Ⅰ相反应及Ⅱ相反应都依赖于肝脏酶系统而发生[1]。
以肝脏为基础的体外代谢模型以其特有的优势在药物代谢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现概述如下。
1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及基因重组P450酶系法1.1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是由制备的肝微粒体辅以氧化还原型辅酶,在模拟生理温度及生理环境条件下进行生化反应的体系。
制备肝微粒体一般用差速离心法。
1.1.1细胞色素P450及其亚型细胞色素P450(CYP450S )是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主要成分,是一组由许多同工酶组成的超基因大家族,涉及大多数药物代谢的P450酶系,主要有CYP1、CYP2、CYP33个家族。
根据代谢转化的特点,可有目的地进行诱导,影响其酶的亚型,使其对底物的代谢选择性更强、转化率更高[2]。
不同的诱导剂及抑制剂诱导或抑制不同的P450酶亚型。
1.1.2运用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进行药物体外代谢途径研究运用肝微粒体及NADP +与异枸橼酸还原酶系再生NADPH 系统能够进行药物体外代谢途径的研究,Alison 等[3]对Tegaserod (一种选择性的52HT4受体)的体外代谢途径研究结果表明,O 2去甲基的Tegaserod 是其在肝微粒体代谢中的主要产物;而应用人肝组织切片及小肠组织切片中对该药物代谢途径进行了研究,通过LC2MS 的检测分析,N 2葡萄糖醛酸化的Tegaserod 为其主要的代谢产物,O 2去甲基的Tegaserod 未检出。
纳微级靶向释药载体中药物代谢途径的研究与优化策略引言:纳微级靶向释药技术是当今制药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利用纳米技术,药物可以被包裹进纳米载体中,实现药物的靶向释放。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副作用和药物代谢的不良影响。
药物代谢途径是指在生物体内,药物被转化成代谢产物并被排除的过程。
针对纳微级靶向释药载体中药物代谢途径的研究和优化策略,本文将从药物代谢途径的了解、纳米载体设计与选择及药物代谢途径的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药物代谢途径的了解药物代谢途径对于纳微级靶向释药的设计和优化至关重要。
在研究药物代谢途径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获取信息。
1. 体外代谢研究:体外代谢研究是通过使用细胞或组织模型来模拟生物体内的药物代谢过程。
通过将药物与模型接触,观察药物的代谢产物,可以获得药物代谢途径的初步了解。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药物代谢途径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给动物口服或注射药物,收集样品并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途径信息。
3. 体外-体内相关性研究:体外-体内相关性研究是将体外代谢模型和动物实验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通过将在体外模型中获得的药物代谢途径与实际动物实验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可以验证体外模型的可靠性,并提供更准确的药物代谢途径信息。
二、纳米载体设计与选择纳米载体的设计和选择对于纳微级靶向释药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选择纳米载体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载体材料选择:纳米载体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以避免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载体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保证药物在载体内的稳定性和长期储存能力。
2. 载体尺寸与形状:纳米载体的尺寸和形状可以对药物的靶向性和释放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调控纳米载体的尺寸和形状,可以实现药物在特定靶点的富集和持续释放。
3. 表面修饰:纳米载体的表面修饰可以调节药物的靶向性和溶解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生物利用度。
新型恩替卡韦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李楠;姜晓燕;杨民;徐弘亚;赵忠熙【摘要】目的测定大鼠血浆中恩替卡韦含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生物分析方法学的建立和验证以及新型恩替卡韦新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方法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浆中恩替卡韦含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生物分析方法,并对所建立生物分析方法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然后,采用验证过生物分析方法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内对新型恩替卡韦制剂和原研药博路定片进行了非禁食情况下药物代谢动力学对比研究。
结果方法学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生物分析方法学符合相关验证要求;新型恩替卡韦制剂和原研药博路定片的血浓时间线下面积(AUC)分别为(672.5±65.7)和(461.3±10.9)ng·h·mL^-1,并且这两种制剂所对应的半衰期(t1/2)分别为(11.06±3.21)和(6.66±0.92)h。
结论试验结果表明在非禁食情况下新型恩替卡韦片剂明显优于原研药博路定片,新型恩替卡韦制剂的生物利用度(AUC)比博路定片提高了46.1%,并且将半衰期(t1/2)延长了67.1%。
这些数据表明与原研药博路定片不同的是食物没有降低新型恩替卡韦片的生物利用度,因此,新研发的新型恩替卡韦制剂提高了疗效,有效地克服了原研药博路定片的食物影响。
【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7(036)012【总页数】5页(P714-717)【关键词】新型恩替卡韦制剂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分析方法学方法学验证【作者】李楠;姜晓燕;杨民;徐弘亚;赵忠熙【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012;山东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012;山东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012;山东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012;山东大学药学院,山东济南25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1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疾病。
恩替卡韦调查报告一、基本情况中文名:恩替卡韦英文名:Entecavir化学名:2-氨基-9-[(1S,3S,4S)-4-羟基-3-羟甲基-2-亚甲戊基]-1,9-氢-6-H-嘌呤-6-酮-水合物。
分子式:C12H15N5O3·H2O分子量:295.3CAS号:142217-69-4结构式:上市剂型:片剂0.5mg 和1mg;分散片0.5mg 和1mg适应症:本品适用于病毒复制活跃,血清转氨酶AL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显示有活动性病变的慢性成人乙型肝炎的治疗。
二、选题的目的与依据1、作用机制:本品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对乙肝病毒(HBV)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
它能够通过磷酸化成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三磷酸盐在细胞内的半衰期为15小时。
通过与HBV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恩替卡韦三磷酸盐能抑制病毒多聚酶(逆转录酶)的所有三种活性:(1)HBV多聚酶的启动;(2)前基因组mRNA逆转录负链的形成;(3)HBVDNA正链的合成。
恩替卡韦三磷酸盐对HBVDNA多聚酶的抑制常数(Ki)为0.0012μM。
恩替卡韦三磷酸盐对细胞的α、β、δDNA多聚酶和线粒体γDNA多聚酶抑制作用较弱,Ki值为18至于160μM。
在细胞试验中发现,拉米夫定耐药的病毒株对恩替卡韦怕显型敏感性降低8至30倍。
如果乙肝病毒多聚酶本来就存在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氨基酸置换(rtL180M和/或rtLM204V/I),再加上rtT184,rtS202或rtM250位点的置换变异,都会造成对恩替卡为的显型敏感受性降低更多(>70倍。
)。
2、临床研究:核苷类药物初治患者:81%的核苷类药物初治病人在口服恩替卡韦0.5mg/天48周后,病毒载量达到1×ULN的患者。
服用本品1.0mg/天,持续48周(12周的双盲给药加上36周的开放期给药),能够非常有效地降低拉米夫定治疗失效患者HBV-DNA水平。
基线时ALT水平异常的患者经治疗后,85%患者ALT水平复常。
恩替卡韦-PLGA缓释微球的处方优化及体外释药研究林凤云;罗易;何雄伟【期刊名称】《中国药房》【年(卷),期】2016(27)25【摘要】目的:优化恩替卡韦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的处方,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
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恩替卡韦-PLGA缓释微球;以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设计正交试验优化投药量、药物-PLGA质量比、PLGA质量浓度、油相-水相体积比、聚乙烯醇(PVA)浓度,并进行验证试验;考察所制微球形态、粒径及体外释药情况(Q)。
结果:最优处方为恩替卡韦20 mg、恩替卡韦-PLGA质量比1∶10、PLGA质量浓度200 mg/ml、油相-水相体积比1∶10、PVA浓度2%。
所制恩替卡韦-PLGA缓释微球的包封率为(86.52±3.25)%,载药量为(18.36±1.37)%,RSD均小于5.0%(n=3);其表面光滑圆整,平均粒径为58.35μm;Q_(10h)、Q_(96h)、Q_(360h)分别为9.6%、42.9%、89.6%,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模型(r^2=0.965 8)。
结论:优化处方所制恩替卡韦-PLGA缓释微球的缓释性能良好。
【总页数】4页(P3549-3552)【关键词】恩替卡韦;缓释微球;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体外释药;正交试验;制备;处方优化【作者】林凤云;罗易;何雄伟【作者单位】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院;重庆市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药剂科;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研究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3【相关文献】1.INH-PZA-PLGA缓释微球制备及体外释药性能的研究 [J], 杨宗强;何胤;施建党;赵晨;岳学峰;刘海涛;张小敏;王洁2.SPG膜乳化法制备PEG-PLGA微球和PLGA微球载药释药特性的对比研究 [J], 钟晨;罗宇燕;郭喆霏;罗永梅;张永明3.蒺藜总皂苷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的研究 [J], 潘俊英;闫暾;宋淼;刘全礼;宋晓玲4.PEG-PLGA载5-FU纳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J], 王锡山;汤庆超;汤钧;林航5.ADM-PLGA缓释纳米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的研究 [J], 卢来春;张蓉;张纲;黄林清;刘同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恩替卡韦体外代谢初步研究
药学院3051709008张玲娣药学
指导教师姚彤炜 教授浙大药学院
摘要
目的通过对恩替卡韦的体外代谢研究,获得恩替卡韦的主要代谢途径、酶动力学参数,及其异构体对恩替卡韦的代谢影响。
方法择肝微粒体法体外代谢系统选,研究恩替卡韦的的一相、二相代谢。
确证恩替卡韦的主要代谢途径,并对其主要代谢实验条件进行最佳化,在此条件下测定恩替卡韦及其异构体的酶动力学参数,以及异构体对恩替卡韦的代谢影响。
孵育液中恩替卡韦及异构体剩余量采用HPLC法测定,色谱条件为:ODS分析柱。
甲醇—水(20:8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
结果HPLC法测定孵育液中的恩替卡韦具有较好的专属性,孵育液中其他峰不干扰恩替卡韦的定量分析;测得恩替卡韦浓度1~20μg/ml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不同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在84.9~95%之间(RSD<2%),日内精密度RSD<2%;稳定性考察结果,样品孵育液在260min内稳定(RSD<1%)。
恩替卡韦的体外代谢研究结果表明,其体外代谢较弱,只观察到其二相代谢,几乎没有观察到其一相代谢反应。
经对二相代谢条件最佳化结果,确定微粒体蛋白浓度为0.5mg/ml,孵育时间为5min。
在此条件下测定恩替卡韦和它异构体的酶动力学参数。
恩替卡韦:Km=21.63μM/L,Vmax=1250 μM/mg protein/min,Cl int=57.80 L/mg protein/min 异构体:Km=21μM/L,Vmax=1666.67 μM/mg protein/min,Cl int=79.37 L/mg protein/min。
恩替卡韦与异构体相互作用:在选定条件下考察异构体对恩替卡韦代谢影响,结果发现,异构体对恩替卡韦的代谢基本上没有抑制或促进作用,即异构体不影响恩替卡韦的代谢。
结论主要代谢途径为二相代谢,对恩替卡韦及其异构体的酶动力学参数进行测定发现它们具有相近的Km值,进一步对异构体代谢影响研究,发现异构体对恩替卡韦代谢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恩替卡韦;一相代谢;二相代谢;酶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