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_李朝祥
- 格式:pdf
- 大小:104.87 KB
- 文档页数:4
浅谈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与功能[摘要] 政治社会化的现象伴随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而产生,对于统治阶级维持阶级统治以及自身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政治社会化展开研究,对政治社会化作出了不同的定义,此处加以总结,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社会化定义进行理解。
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功能,可分别从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个体、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的价值功能来分析。
[关键词] 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定义功能一、政治社会化的产生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当统治者有意识的用符合本阶级利益要求的政治文化影响社会时,便产生了政治社会化现象。
在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社会成员个体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是有目的将该政治体系所确认的政治思想、观念、意识、行为方式等传授给其社会成员,使他们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政治信念、政治价值观,形成具有连续性的政治文化,以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保证统治阶级的统治。
二、政治社会化的定义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可以看出,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政治社会化展开研究的,他们对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所下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其中比较常见的观点有:社会教化论。
这种理论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组织、群体对该社会的个体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研究早期,这种观点影响颇大。
个体学习论。
这种理论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个人获得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类似的观点有“政治社会化是公民习得关于政治世界知识的过程”,或者“人们学习为现行政治体系所接受和实施的规范、价值、态度和行为的过程”等。
文化传承论。
文化传承论把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至于研究的中心,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变革的过程。
这种观点强调了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政治文化的传承是政治社会化的目标之一。
政治传播论。
把政治社会化理解为“政治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过程”。
浅谈政治社会化地定义与功能[摘要] 政治社会化地现象伴随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而产生,对于统治阶级维持阶级统治以及自身利益具有重大意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政治社会化展开研究,对政治社会化作出了不同地定义,此处加以总结,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社会化定义进行理解.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地价值与功能,可分别从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个体、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地价值功能来分析.[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定义功能一、政治社会化地产生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当统治者有意识地用符合本阶级利益要求地政治文化影响社会时,便产生了政治社会化现象.在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地基本方式之一,也是社会成员个体政治生活地基本内容之一.b5E2R。
任何一个政治体系都是有目地将该政治体系所确认地政治思想、观念、意识、行为方式等传授给其社会成员,使他们形成特定地政治心理、政治信念、政治价值观,形成具有连续性地政治文化,以促进社会政治地稳定和发展,保证统治阶级地统治.p1Ean。
二、政治社会化地定义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政治社会化地定义可以看出,他们是从不同地角度对政治社会化展开研究地,他们对什么是政治社会化提出了种种不同地解释,所下地定义也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其中比较常见地观点有:DXDiT。
社会教化论.这种理论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组织、群体对该社会地个体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地过程.政治社会化研究早期,这种观点影响颇大.RTCrp。
个体学习论.这种理论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个人获得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地发展过程,类似地观点有“政治社会化是公民习得关于政治世界知识地过程”,或者“人们学习为现行政治体系所接受和实施地规范、价值、态度和行为地过程”等.5PCzV。
文化传承论.文化传承论把政治社会化地内容和结果至于研究地中心,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地形成、维持和变革地过程.这种观点强调了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地核心内容,政治文化地传承是政治社会化地目标之一.jLBHr。
试析政治社会化功能与运作模式自20世纪50年代阿尔蒙德等政治学家推动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开始,政治社会化主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的关注,研究的角度涉及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政党体制、社会民主、政治稳定等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环境和政治运作过程的不同,在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功能、运行模式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正确认识和借鉴国外的政治社会化经验,对于促进我国的政治社会化整体绩效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标签:政治社会化;功能;运作;政治教育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和功能(一)对政治社会化概念的理解较早强调政治社会化都是从政治文化角度来认识的。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而“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是密不可分的,简单来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或实现方式,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才得以维持、传播、继承、发展和创造。
迪韦尔热认为,政治文化一般是指文化的政治方面,政治社会化就是把文化中的权威、权力和等级制赖以存在的价值观传授给人们。
里查德.E.唐森和肯尼斯·普热维特认为,政治社会化是公民获得其对政治世界的认识的过程,是一代人将其政治标准和信仰传给下一代的一种方式。
兰顿也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把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对社会的信仰和观念融合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中去的过程,是政治社会代代相传政治文化的方式。
所以说,所谓政治社会化,从政府和社会角度来讲,就是通过各种方式使国家或政治集团的道德价值观念、政治思想、政治原则、政治制度为社会成员认同和接受,实际上就是政治教育、公民教育(国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综合。
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就是培养青年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做一个忠诚和服务于国家的、适应本国文化的合格的公民。
(二)对政治社会化功能的认识罗金斯等认为,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功能是训练个人和支持政治系统,因为政治社会化给每个人灌输政治系统流行的价值,它把个人与系统联结起来,通过教育社会成员遵守系统的规则,履行其应承担的责任,从而维持政治系统的运转。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通过社会化途径,逐渐接受并适应社会与政治的各种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是个体与社会、政治文化的互动,其功能是培养个体对政治现实有深刻认知、正确的政治态度和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在政治决策和政治行为中能够正确运用。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
首先,政治社会化的本质是一种不断的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渐接受并适应了社会和政治文化中的各种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不断认知、学习和适应社会和政治文化的一个过程。
举个例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人可能会面临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和对新思想的接受。
这个过程中,年轻人需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同时对自己的政治观念的变化保持警觉。
其次,政治社会化的本质是参与。
政治社会化不仅是个体接受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过程,还是个体参与政治文化的过程。
通过参与政治活动,个体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政治现实、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政治现实。
比如,中国民间的网络直播和社交媒体平台给了民众更多的机会参与政治讨论和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增强了他们的政治参与感。
其三,政治社会化的本质是知识。
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需要逐渐了解政治制度、法律、公共政策、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参与政治。
政治知识可以帮助个体了解政治现实,更好地分析政治问题,并对政治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
例如,美国的公民教育课程广泛涉及美国历史制度、法律和公共政策,帮助公民了解政治现实。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公民更好地参与政治,从而对未来的政治决策做出更好的决策和贡献。
其四,政治社会化的本质是文化因素的影响。
文化是社会和政治的基础,它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于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举个例子,北欧国家拥有一种称为“麻省理工学院文化”的文化,这种文化注重理性思考、独立自主、公平公正和对所有人的平等待遇。
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李元书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从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入手,在把握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力求对政治社会化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文章将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归纳为五种观点,即社会教化论、个体学习论、文化传承论、政治传播论、社会环境论,并进而揭示了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将政治社会化的特征概括为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
认为政治社会化具有传播功能、教育功能、实现功能、变革功能。
关键词 政治 社会化 政治学 政治理论政治社会化是在社会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社会化属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专用语。
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研究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社会化在这些学科中也有不同的含义。
这种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丰富了社会化的内涵,也对嗣后兴起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政治学及其分支学科对政治社会化的理解,既有对社会化传统观点的直接继承,又有全新思想的大胆创新,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本文试图从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入手,在把握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力求对政治社会化有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国内外学者有关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很多,归纳起来,包括以下五种观点。
(一)社会教化论。
社会教化论是对社会化的社会学观点的直接继承。
持这种观点的人,视政治社会化为社会组织、群体对该社会的个体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研究早期,这种观点影响颇大。
赫斯和托尼指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团体或机构教导幼年成员或新成员学习、掌握有关的价值、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¹兰顿也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把政治文化代代相传的过程。
º西格尔和格林斯坦则似乎对正式教育机构情有独钟,他们把政治社会化界定为“正式教育机构有意识地灌输政治和政治价值观的过程。
”»这种观点的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并强调社会组织和群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指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这个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戴维。
伊斯顿发表关于政治社会化方面的第一篇论文。
海曼的《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心理的研究》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就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派生概念。
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目的与过程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确立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加以引导和制约。
(2)培养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
(3)对反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抵制和斗争。
政治文化传播的途径:(1)家庭。
(2)学校。
(3)社会。
(4)大众传媒。
目前,在我国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政治文化:主导型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以及非主导型的封建主义政治文化和资本主义政治文化。
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坚持我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遵循和贯彻以下原则:(1)以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2)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3)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
(4)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
(5)要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政治文化做出科学分析,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政治关系和政治结构的从量到质调整与变革,就是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政治发展一般采取两种形态,即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第一节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有关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从性质上分为两大流派:(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发展理论。
(2)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发展理论。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个新的政治学领域。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亚、非和拉丁美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先后取得了民族独立。
浅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作者:邱平静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14期摘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就是国家主要通过高校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的主导文化,使其成为政治上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具有整体性、可塑性、辐射性、连续性等鲜明的个性特征,且对我国政治体系、大学生自身和我国政治文化都具有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本质;特征;功能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本质(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政治社会化理论是从个体和社会这两个视角进行研究的,从个体方面来看,政治社会化研究个体如何接受政治文化,逐步形成自己的政治观念和行为,即研究个体“政治自我”的形成和发展;从社会方面来看,它研究社会如何传播政治文化。
因此,对于政治社会化的概念,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从个体的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个人获得各种政治倾向所经历的那些发展过程,从社会的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组织、群体对该社会的个体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的过程,即统治阶级维护、改变以及创造其政治文化的过程。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整个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大学生自身来说,政治社会化促进他们政治自我的形成,进一步使大学生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再到政治人(政治上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其次,从社会的角度讲[5],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国家政治教育和政治实践的高层次阶段,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灌输性,是一个国家政府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
再次,从个体与社会两方面来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即为国家的要求和大学生自主接受性的统一过程。
所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主要是指负责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知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实践的反复的教育与训练,以及大学生内化政治文化的互动过程。
(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本质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就是一定的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将政治文化传播给社会成员,使其成为统治阶级需要的政治人和合格的社会公民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摘要:政治社会化本质上是统治阶级主导的,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过程,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政治社会化在改造旧的政治文化,传播、灌输和确立新的政治文化;推动社会政治化,维护和保持主流政治文化;整合亚文化,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趋同主流政治文化;顺应社会政治变迁,实现主流政治文化的自我变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本质;功能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即使在我国当下也不是什么时兴和前沿的事情了,但是从实践层面上看,政治社会化的效果仍有待于提高。
在我国,公民的政治意识仍然不强,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程度仍然较低。
因此,加强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客观地揭示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全面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对于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政治社会化研究最早发轫于美国,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一种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以及社会怎样实现其特有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理论。
研究政治文化问题的学者们认为,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心理、政治信仰、政治认识、政治理论等,这些是不能遗传的,任何人也不能把他自己所具有的政治文化通过生理途径传给他的下一代;一般来说,政治文化都是后天得来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政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政治社会化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较为经典的界定就是“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
实际上,政治社会化无非是指: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
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政治文化内容,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的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怎样科学认识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与人的结合,特定政治通过政治教化传播特定的政治文化,影响社会个体,通过社会个体的接受和吸收并内化为自身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政治人格;面对特定的政治教化,社会个体的政治内化具有选择性。
政治教化与政治内化的统一性即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取决于政治科学化的程度,政治科学化的程度又取决于政治文化的先进性。
标签:政治社会化;政治教化;政治内化政治是对社会整体的有组织进行管理的权力活动,国家政治是目前人类社会的主要政治表现形式,仅就国家政治而言,它与国民的关系极为密切。
国家政治代表国家整体利益,国家整体利益由国民个体利益组成。
整体利益具有超前性和广泛性,个体利益具有现实性和具体性。
国家整体利益与国民个体利益的统一需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施策能够充分保障国民个体利益的实现;一是国民个体对现行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施策的高度认知能够促进国家整体利益的健康发展。
创造这两个必要条件是国家政治正常运行的前提,通俗而言,就是实现政治与国民的融合,从理论角度讲,就是科学推进政治社会化。
当今正逢网络信息化时代,世界政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平民百姓,政治社会化的内容也随之更为丰富,因此科学推进政治社会化应得到国家政治即政党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一个人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教授戴维·波普诺认为:“社会化是一个人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的过程”,我国学者普遍强调社会化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个人逐步学习接受现有政治制度、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并决定努力维护现有政治制度的过程。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
“每个政治体系都有某些执行政治社会功能的结构,它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
我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体系通过政治文化的传播,引导社会个体政治心理、规范社会个体政治行为、塑造社会个体政治人格的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李效民
【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9)002
【摘要】在政治运行中,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在本质和功能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政治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政治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同时又直接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它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是政治文化的实现方式.
【总页数】5页(P91-95)
【作者】李效民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
【相关文献】
1.政治社会化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安徽农业大学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调查研究 [J], 龚小平;张传文;许在荣
2.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分析 [J], 王聚芹;李宝林
3.政治社会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J], 张芸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探索 [J], 赵昱敬
5.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的功能 [J], 刘洪涛;李广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论与现代化THEORYANDMODERNIZATION2008-01Jan,20082008年第1期NO.1,2008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即使在我国当下也不是什么时兴和前沿的事情了,但是从实践层面上看,政治社会化的效果仍有待于提高。
在我国,公民的政治意识仍然不强,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程度仍然较低。
因此,加强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客观地揭示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全面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对于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政治社会化研究最早发轫于美国,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一种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以及社会怎样实现其特有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理论。
研究政治文化问题的学者们认为,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心理、政治信仰、政治认识、政治理论等,这些是不能遗传的,任何人也不能把他自己所具有的政治文化通过生理途径传给他的下一代;一般来说,政治文化都是后天得来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政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政治社会化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较为经典的界定就是“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1]。
实际上,政治社会化无非是指: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
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政治文化内容,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的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二、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尽管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提出,为了保证研究的“纯客观性”和“精密性”,在研究中要保持“中立”、“公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李朝祥摘要:政治社会化本质上是统治阶级主导的,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过程,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政治社会化在改造旧的政治文化,传播、灌输和确立新的政治文化;推动社会政治化,维护和保持主流政治文化;整合亚文化,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趋同主流政治文化;顺应社会政治变迁,实现主流政治文化的自我变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本质;功能中图分类号:D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8)01-0031-04作者简介:李朝祥(1965-),男,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法学博士。
邮编:210003正”,摒弃意识形态,去除“价值偏好”,但即使研究者真能做到中立和公正,也不能否定和掩盖政治社会化本身的意识形态倾向。
第一,从政治社会化的目的看,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结果或目的就是维持特定的政治体系,或者建立新的政治体系。
政治社会化,从根本上说,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在特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渠道将其政治文化传授给其社会成员的过程。
其本质是政治体系包括国家、政党、政治社团等有目的地将该政治体系所确认的政治思想、观念、意识、行为方式等传授给社会成员,使他们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政治信念、政治价值观,并使他们产生政治共识,规范政治行为。
有研究者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使政治从少数人的专利,从少数人活动,变成为大多数人所从事的活动,使大多数人介入政治过程,使政治成为社会行为。
我觉得这种说法过于笼统,因为它忽视了政治社会化的真正目的。
在一切剥削阶级社会里,政治社会化的真正目的绝对不是要让所有人都来参加或参与政治,而是通过民众的政治感情的释放来达到对现实政治体系和国家政权的默认和支持,可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况且,民众参与政治的方向、方式和方法等都是由政治体系规定或设定的。
第二,政治社会化不过是由统治阶级或政治统治者主导和控制的政治社会化。
从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看,尽管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是,国家政权主导或控制下的学校、大众传播工具和社会政治组织无疑是最根本的。
任何一个国家政治体系或执政当局都把学校看成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和场所。
而学校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机构,或者是由国家创办的,或者是由国家资助的。
因此,国家政权可以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使学校贯彻国家的政治意志、政治意图和政治方针。
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毫无疑问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政治信息的重要渠道。
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可以说,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而所有统治阶级都会毫无例外地、牢牢地掌握和控制着这一舆论阵地的领导权。
除了学校和大众传播工具或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外,由国家政权掌握和控制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
它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与。
由此可见,政治社会化不过是由统治阶级或政治统治者主导和控制的政治社会化。
第三,从政治社会化的内容看,政治社会化所要输出的并不是全人类普遍意义上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而是有关政治制度的信仰系统以及关于政治活动和政治运转模式的认识体系;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治文化,而是政治体系中主导的、观念形态的政治文化,是一种以反映统治阶级的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为核心的国家意识形态。
其中,政治思想代表着主流政治文化的根本属性,规定着主流政治文化的质,构成主流政治文化中最活跃的层次。
政治文化中的政治思想通过与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而实现其功能。
因此,任何政治社会化不可能不具有阶级倾向性;统治阶级主导的政治社会化必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总之,正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政治社会化不过是各国政治精英改造政治大众、精英政治文化改造大众政治文化,使社会发展的趋向按照精英政治文化的要求而进行。
而所谓的政治精英不过是统治阶级集团的简称。
社会主义国家和一切剥削阶级国家是性质上根本不同的两类国家。
政治社会化,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就是要传播政治知识,培养公民政治意识,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政治,从而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第一,改造旧的政治文化,传播、灌输和确立新的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它首先面对和必须接受由社会继承下来的既定的政治文化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2]也就是说,政治社会化首先碰到的将是同过去政治制度和社会相联系的旧的政治思想、政治规范和政治理念等政治文化,因而政治社会化的首要功能就是对旧的、过时的、腐朽的政治文化进行改造。
改造旧的政治文化的有效手段,就是要对公民或国民进行新的政治文化宣传和灌输。
新的政治文化就是同现行的政治制度、政治系统相一致的主导的政治文化。
一个新的政权系统,如果不能及时改造旧的政治文化,传播和渗透新的政治文化,使人们思想在主流的政治文化下统一起来,它就不能有效巩固其统治。
主导政治文化是统治阶级政治意识的集中表现。
政治体系总是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确立符合自身利益的主导政治文化的核心地位,通过传播,使之得到社会成员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实现政治文化的新旧更替。
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目的就是使社会成员认同国家的主导政治新文化,因为,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只有得到社会成员的认同,政治权力才有支配力和影响力。
“对一个政治制度来说,没有人们对它的信任和支持,政府就没有权威,法律就无人服从,税收就无人交纳,政治就不能稳定。
而对于一个政治团体来说,没有人们对它的信任和支持,纲领就无法实现,领袖就无人追随和拥护,它组织的政治活动就无人参加。
”[3]因此,任何一个希望能够巩固和维持下去的政治体系,都要努力使它的社会成员接受新的政治文化,从而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政治价值标准、政治规范,承担起他的政治责任和义务。
如果一个国家或社会不能使其成员及时接受其新的政治文化,“那么必定会出现政治文化的断层,人们将会对现存的政府产生严重的认同危机,导致大量的政治不服从行为,社会因此而动荡不安,甚至政治统治将不能继续维持下去”[4]。
第二,推动社会政治化,维护和保持主流政治文化。
确立新的政治文化的统治地位和主导地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维护新的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更非易事,丝毫也不能懈怠;因此,政治社会化不是一劳永逸的。
统治阶级必须通过持续的政治社会化才能达到新的主流政治文化的巩固。
持续的政治社会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造成社会的政治化局面。
在这种宏观的社会政治化背景下,国家强力政权机构,通过国家的意识形态机器,运用各种宣传政治文化的手段和方式,对国民进行舆论造势和政治信息传输,施加政治影响,将一定的政治文化传授给公民。
而公民个人也正是在这种无所不在的政治文化的氛围中接受主流的政治文化,获得并维护符合主流要求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模式。
可以这样说,一个人从诞生之日起,就置身于政治社会化或社会政治化之中,当他能够与外界交流信息以后,他周围的人们和周围的环境就有意无意地向他传递某种政治观念、政治思想、政治信仰和政治感情。
从这个角度看,政治社会化就是公民个体适应社会政治现实的一种方式。
社会政治化的结果,也造成了政治文化在人际之间的传播和代际之间的延续,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长的时间内形成、确立和维护新的主流的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
第三,塑造合格的政治人,扩大统治阶级的社会基础。
就现代民主国家而言,任何政权的巩固,任何政治系统的运行,都必须要有符合统治阶级或执政当局要求的合格政治人;否则,政治统治者就成了“孤家寡人”,也就失去了统治的基础。
因此,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之一,就是要塑造出符合现行政治系统要求的合格政治人。
美国当代著名的政治学家达尔在《比较政治分析》一书中指出,“处于一个政治体系之内的个人,对政治生活的关心并不完全相等。
有些人漠不关心;其他人则深深地卷入了政治。
甚至在那些深深卷入政治的人中,只有一些人积极地谋求权力,在谋求权力的人中,有的人比别人得到了更多的权力。
”也就是说,政治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政治人的。
但是,政治系统需要政治人;于是,政治系统就要通过政治社会化来造就、塑造能维护主流政治文化的政治人。
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政治角色,关系到社会政治生活能否正常运行。
因此,“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对公民的政治影响和公民在社会中进行政治学习的辩证统一过程,它的本质要求就是塑造与一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