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密度与密度知识的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593.00 KB
- 文档页数:25
初二物理密度应用题密度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之一,它是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比。
在物理学中,密度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通过一些初二物理密度应用题来详细讨论密度的概念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 问题一:一个物体的质量为200g,体积为100cm³,求该物体的密度是多少?解答:根据密度的定义,密度等于物体的质量除以体积。
所以,这个物体的密度为200g/100cm³=2g/cm³。
2. 问题二:一个物体的密度为0.8g/cm³,体积为500cm³,求该物体的质量是多少?解答:根据密度的定义,质量等于密度乘以体积。
所以,这个物体的质量为0.8g/cm³×500cm³=400g。
3. 问题三:一个木块的密度为0.6g/cm³,体积为800cm³,求该木块的质量是多少?解答:根据密度的定义,质量等于密度乘以体积。
所以,这个木块的质量为0.6g/cm³×800cm³=480g。
4. 问题四:一个物体的质量为300g,密度为1.2g/cm³,求该物体的体积是多少?解答:根据密度的定义,体积等于质量除以密度。
所以,这个物体的体积为300g/1.2g/cm³=250cm³。
以上是一些简单的初二物理密度应用题,通过这些例题可以看出,密度是一个很有用的物理量,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的质量、体积等信息。
在实际生活中,密度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比如在工程领域的材料选择、物体的浮沉问题等方面都需要用到密度的概念。
因此,初中物理密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掌握这一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密度及应用到的物理原理密度的定义密度是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比。
一般以符号ρ表示,密度的单位通常是千克每立方米(kg/m³)。
密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密度 = 质量 / 体积。
密度的物理原理密度与物体的原子结构和分子间力有关。
不同物质的原子或分子间力不同,因此密度也不同。
常见的物质如水、铁等的密度通常是已知的,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密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质的特性,比如判断是何种物质、对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密度的应用密度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示例:1.浮力的计算:密度被广泛用于计算物体在流体中所受的浮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当一个物体完全或部分浸入流体中时,它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所排开的液体质量的重力大小。
通过计算物体的密度以及流体的密度,可以确定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气球的漂浮:气球是一个常见的应用密度的例子。
气球内充满了轻盈的气体,使得气球的密度比周围的空气要小。
由于密度的不同,气球会浮在空气中。
3.物质鉴定:通过测量物体的密度,可以判断它是何种物质。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特定的密度范围,可以通过密度的测量来确定物体的成分。
4.材料的选择:密度也可以用来帮助选择材料。
不同材料的密度不同,相同体积的材料,密度较低的材料通常更轻。
密度低的材料更适合用于制作轻型结构,而密度高的材料则更适合制作重型结构。
5.测量工具的设计:在物理实验和工程设计中,精确测量密度的工具非常重要。
通过设计适当的密度计算工具,可以实现对物质密度的准确测量,进而辅助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
总结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之比,可以用于测量物体在流体中所受的浮力、气球的漂浮现象以及物质的鉴定和材料选择。
密度的计算和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特性和进行科学研究及工程设计。
密度的相关知识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4 节密度的应用刷基础知识点1 利用密度求出质量(1[2024广东广州质检]PM₂.₅是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
某方案提出:利用大型鼓风机向空中喷射大量水滴,吸附空气中的PM₂.₅下落至地面。
但专家认为该方案欠妥:按l s喷射2 L水计算,持续喷射l h 就需喷水 kg,合计 t,严重浪费水资源。
(ρ水=1.0×103kg/m3)2[2024 四川南充调研]某城市决定用一种特殊的金属材料为一位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浇铸塑像。
塑像高为1.75 m,设计时先用同样的金属材料浇铸了一个按比例缩小的小样,测得小样高17.5cm,体积为70 cm³,质量为630g,该金属材料的密度为 kg/m³;英雄塑像的成品质量为 kg。
知识点2利用密度求出体积3[2024江西赣州期末]一长方形均匀铝箔,它的长和宽分别是a、b,用天平测出它的质量为m,ρ为铝箔的密度,则铝箔的厚度为 ( )A.abmρB.mabρC.abρmD.ρabm4[2024天津南开区期末]同学们想知道一张质量是10.8k g的课桌的体积。
于是找来和课桌相同材质的木料为样本,测得其质量是6g ,体积是10 cm³。
求:(1)样本木料的密度;(2)课桌的体积。
知识点3利用密度鉴别物质5[中]用密度为2.7×10³kg/m³的铝制成甲、乙、丙三个大小不同的正方体,要求它们的边长分别是0.1m、0. 2m和0.3m,制成后质量检查员称出它们的质量分别是3kg、21.6kg和54kg。
质量检查员指出,有两个不合格,其中一个掺入了杂质为次品,另一个混入了空气为废品,则这三个正方体中 ( )A.甲为废品,乙为合格品,丙为次品B.甲为合格品,乙为废品,丙为次品C.甲为次品,乙为合格品,丙为废品D.甲为废品,乙为次品,丙为合格品[2022 四川内江中考,中]某同学借助天平和刻度尺鉴别一实心正方体金属块的组成物质,用天平测出金属块质量是21.6g,用刻度尺测金属块边长如图所示,则金属块的边长是 cm,经计算可知,该金属块可能是由(填“铅”“铁”或“铝”)组成。
八年级密度知识点密度是一个常见的物理量,它是物体的质量除以物体的体积。
密度的单位通常使用千克每立方米(kg/m³)或克每立方厘米(g/cm³)等。
在八年级物理学中,密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密度的产生、计算以及应用进行探讨。
一、密度的产生在初中物理学中,密度的概念与物质的组成和形状有关。
同一种物质的密度在不同的形状和温度下也会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物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会影响物质的密度。
例如,当温度升高时,物质的密度会下降,因为分子的间距增大。
在同样的体积下,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因此其密度降低。
此外,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
例如,铁的密度大于木材的密度。
二、密度的计算计算密度的公式是:密度 = 质量 ÷体积。
质量通常用千克或克表示,体积可以表示为立方米或立方厘米。
在计算密度时,我们需要确保使用相同的单位。
例如,如果质量是以千克表示,体积应该使用立方米。
如果质量是以克表示,一个更适当的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
密度的计算规则具体如下:1. 如果我们知道物体的密度和体积,则可以通过简单的换算来计算物体的质量。
质量 = 密度 ×体积。
2. 如果我们知道物体的质量和密度,则可以通过简单的换算来计算物体的体积。
体积 = 质量 ÷密度。
3. 如果我们知道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则可以通过简单的换算来计算物体的密度。
密度 = 质量 ÷体积。
三、密度的应用密度是许多实际问题的关键因素。
以下是一些应用密度的实例:1. 在设计建筑物时,工程师需要了解建筑材料的密度,以便计算支撑结构所需的强度。
2. 在设计垃圾处理设施时,了解不同材料的密度对废物的处理有重要意义。
3. 在制造汽车和飞机引擎时,工程师需要使用不同材料的密度,以便减轻重量并提高燃油经济性。
4. 在测量物体的密度时,可以通过使用天平和水浮力的原理来确定密度。
5. 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时,物理学家可以使用地震波测量不同深度下的地壳和地幔的密度。
八年级物理教案密度知识的应用9篇密度知识的应用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习惯.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习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法建议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密度知识的应用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习惯.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习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法建议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教学设计示例一.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1.通过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物理学习中,经常要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计算、分析、推理、论证,但是应注意,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受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制约.分析问题的物理过程、物理意义,弄清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而且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不要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不能生搬硬套用数学规律,如,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重视对相关内容物理意义的理解.2.对进行公式变形对密度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参照速度公式的变形进行讲解,并通过数学运算规律,使学生掌握公式变形的基本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三.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根据公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和 .2.组织学生练习读密度表,通过读表进一步熟悉某种物质密度的读法.3.练习求解有关密度的综合题.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可能是什么物质组成的?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丝的长度?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中.(二).新课教学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要鉴别某一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我们需要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多少,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三个表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学生看书,然后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对密度表应主要认识以下几个问题a.气体的密度表上边标明了“0℃,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条件,应请同学作出说明.b.在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比较大,它大于一般金属的密度.c.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在看书的基础上,应请学生读几种物质的密度,说出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在密度表的教学中要说明这是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测量得出来的,而且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而不断准确.2.求质量体积很大的长方形花岗岩石碑,质量很大,无法直接用秤称量,怎样才能知道它的质量呢?让学生说出他们想出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能不能应用密度的公式来求.如何求?需要先知道哪些量?如何才能得到这些量?前几章我们学习了速度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我们要求路程和时间怎么办?可以进行公式变形,得出和速度公式变形一样,对密度公式也可以用同样的数学方法进行变形,下面请同学们将密度公式进行变形,然后考虑变形后的式子,有什么实际意义?并举出一些实例来.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一下.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学认识公式变形的方法,例如,,对比可解决的公式变形问题.学生练习公式变形,并讨论变形后的公式在实际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进行指导,学生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回答前边的问题.由密度公式,可以得出,从式子中可以知道,用物体的体积乘以它的密度可以求出它的质量.这样对一些体积庞大的物体,质量不便测量.可以测量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也就是说用密度知识可以求质量.3.求体积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有的物体、体积不规则,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出它的质量,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4.讲解例题例题:有一个体积是的钢球,它的质量是316g,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请同学们用三种方法进行鉴别.学生练习,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学生练习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分析解题思路.请几个同学分别说出他们的判断方法.可以求出这个球的密度,把它与铜的密度进行比较,如果相等是实心的,但是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小于铜的密度,所以是空心的.我们先假设它是实心的,计算一下它的质量应当是多大,把计算出的值与球的实际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大于球的实际质量,所以原球是空心的.根据给出的铜球的质量,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结果小于已知球的体积,所以是空心的.那么我们计算出的体积值是谁的体积.是球壳的体积.由学生们的分析归纳出:判断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密度比较法、质量比较法、体积比较法三种.用投影打出如下标准解题过程,教师讲解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予以改正.已知:求判断球是空心还是实心解法一、密度比较法球为空心.解法二、质量比较法铜球为空心.解法三、体积比较法铜球是空心的.请同学们计算一下,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空心部分体积等于球的体积减去壳的体积,是 .从前边的计算我们看到,这个铜球的密度是,它恰好和铁的密度相同.这里边告诉了我们两个问题.一是平均密度问题,我们刚才计算出的,实际是这个球的平均密度,如果一个物体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这个物体的密度应当是二是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而且从密度表中可以看到花岗石的密度在之间,如果一块花岗石密度恰好是,我们能说它是铝吗?显然不能.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3.总结、扩展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是应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研究求解物体质量、体积、密度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死记硬背公式,要了解公式中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尤其是比例问题,(以下内容可采取边讲边讨论的方式进行)(1)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两物体均应为实心).由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密度相同,所以由此得出 .说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也与它们的体积成正比,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也大.(2)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其体积与密度的关系.由于,所以,也就是,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体积小,它们的体积与它们的密度成反比.(3)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体积相同,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之间的关系.由于所以也就是,它告诉我们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也大,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成正比.探究活动【课题】鉴别铅球【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的.【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2、发现新问题.密度知识的应用 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规范解题,认真细致的良好行为习惯.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品质.3.通过公式变形及计算题规范格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做作业,以形成整洁、规范的作业习惯,以美的作业给人以享受.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这一节主要是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教材首先提出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并把学生引向运用密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感觉到密度知识很有用处,能解决很多问题.然后说明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各种物质的密度,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表.再以提出的三个问题为线索,讲述运用密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注意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给出解答,以利于学生动脑思考,独立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最后用一个例题作示范进一步教给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法建议本节课可用正迁移的方法由速度公式类比而导出密度的推导公式,可采用自学、讨论、示范的方法.教学设计示例一.教材重点与难点分析1.通过公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在物理学习中,经常要运用数学方法对物理问题进行计算、分析、推理、论证,但是应注意,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物理问题必须要受到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制约.分析问题的物理过程、物理意义,弄清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而且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一定不要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不能生搬硬套用数学规律,如,不能认为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因此在解题过程中要重视对相关内容物理意义的理解.2.对进行公式变形对密度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参照速度公式的变形进行讲解,并通过数学运算规律,使学生掌握公式变形的基本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弄清每一个公式的物理意义.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三.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根据公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和 .2.组织学生练习读密度表,通过读表进一步熟悉某种物质密度的读法.3.练习求解有关密度的综合题.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首先提出几个有趣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1.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可能是什么物质组成的?2.怎样知道一块很大的长方形碑石的质量?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3.怎样知道一个不规则的钢零件的体积?怎样知道一大卷细铜丝的长度?等等.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入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中.(二).新课教学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要鉴别某一物体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我们需要知道各种物质的密度是多少,教材中给出了一些物质的密度,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一下三个表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学生看书,然后请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对密度表应主要认识以下几个问题a.气体的密度表上边标明了“0℃,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条件,应请同学作出说明.b.在液体中水银的密度比较大,它大于一般金属的密度.c.气体的密度都比较小.在看书的基础上,应请学生读几种物质的密度,说出它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在密度表的教学中要说明这是科学家经过严格准确的测量得出来的,而且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而不断准确.2.求质量体积很大的长方形花岗岩石碑,质量很大,无法直接用秤称量,怎样才能知道它的质量呢?让学生说出他们想出的办法.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能不能应用密度的公式来求.如何求?需要先知道哪些量?如何才能得到这些量?前几章我们学习了速度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我们要求路程和时间怎么办?可以进行公式变形,得出和速度公式变形一样,对密度公式也可以用同样的数学方法进行变形,下面请同学们将密度公式进行变形,然后考虑变形后的式子,有什么实际意义?并举出一些实例来.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一下.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教学认识公式变形的方法,例如,,对比可解决的公式变形问题.学生练习公式变形,并讨论变形后的公式在实际中的意义.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进行指导,学生活动结束后请学生回答前边的问题.由密度公式,可以得出,从式子中可以知道,用物体的体积乘以它的密度可以求出它的质量.这样对一些体积庞大的物体,质量不便测量.可以测量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也就是说用密度知识可以求质量.3.求体积密度公式还可以变形为,如果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质量、密度,可以求体积,比如有的物体、体积不规则,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出它的质量,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4.讲解例题例题:有一个体积是的钢球,它的质量是316g,这个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请同学们用三种方法进行鉴别.学生练习,教师在同学中巡视,进行指导,学生练习结束后,教师请学生回答,并分析解题思路.请几个同学分别说出他们的判断方法.可以求出这个球的密度,把它与铜的密度进行比较,如果相等是实心的,但是我们的计算结果是小于铜的密度,所以是空心的.我们先假设它是实心的,计算一下它的质量应当是多大,把计算出的值与球的实际质量进行比较,结果大于球的实际质量,所以原球是空心的.根据给出的铜球的质量,计算一下它的体积是多少,结果小于已知球的体积,所以是空心的.那么我们计算出的体积值是谁的体积.是球壳的体积.由学生们的分析归纳出:判断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密度比较法、质量比较法、体积比较法三种.用投影打出如下标准解题过程,教师讲解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学生予以改正.已知:求判断球是空心还是实心解法一、密度比较法球为空心.解法二、质量比较法铜球为空心.解法三、体积比较法铜球是空心的.请同学们计算一下,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空心部分体积等于球的体积减去壳的体积,是 .从前边的计算我们看到,这个铜球的密度是,它恰好和铁的密度相同.这里边告诉了我们两个问题.一是平均密度问题,我们刚才计算出的,实际是这个球的平均密度,如果一个物体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这个物体的密度应当是二是用密度鉴别物质问题,如果我们计算出某一物体密度和密度表中某一物质密度相同,我们只能说可能是这种物质,如果前边例题中你不知道是铜球,这样用计算出的密度值一分析就会错误地认为是铁球.而且从密度表中可以看到花岗石的密度在之间,如果一块花岗石密度恰好是,我们能说它是铝吗?显然不能.所以在用密度进行物质鉴别时往往还要配合利用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颜色、硬度等等.更科学的鉴别物质的方法,应采用化学分析或光谱分析,鉴别组成它的化学元素成分.3.总结、扩展本节课的教学实际上是应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研究求解物体质量、体积、密度的问题,在实际运用中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死记硬背公式,要了解公式中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灵活运用,尤其是比例问题,(以下内容可采取边讲边讨论的方式进行)(1)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两物体均应为实心).由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密度相同,所以由此得出 .说明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其质量也与它们的体积成正比,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也大.(2)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其体积与密度的关系.由于,所以,也就是,说明相同质量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体积小,它们的体积与它们的密度成反比.(3)不同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它们的体积相同,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之间的关系.由于所以也就是,它告诉我们相同体积的不同物体,密度大的物体质量也大,它们的质量与它们的密度成正比.探究活动【课题】鉴别铅球【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的.【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2、发现新问题.密度知识的应用 4(作者:南京六十七中学高康宁)(一)教学目的1.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2.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教具运动会奖牌1枚,形状不规则的铁或铝制机器小零件1个,铝电线1卷,小黑板(抄有2个例题).(三)教学过程一、由提问引入课题教师分别出示:运动会奖牌及1卷铝电线.提问:(1)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2)不用尺量,怎样知道这一大卷铝电线的长度?请学生观察课本图7—8,教师提问:该纪念碑上长方形的花岗岩石碑很大,怎样能知道它的质量呢?用前面学的密度知识,就能解决这些问题.(板书:7.5密度的应用)二、进行新课1.密度表讲解:由于每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密度是物质的一个重要特性,为了便于大家查各种物质的密度,科学家们测出了各种物质的密度.课本上列出了“一些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1)让学生看课本上的密度表.从表中查出待查物质的密度,知道每种物质密度表示的物理意义.教师示范:待查物质“铝”的密度值,它的读法及物理意义.请两位学生用“千克/米3”为单位,分别查出铜和水的密度并读数和说明它的物理意义.再请两位学生用“克/厘米3”为单位,回答上述的提问.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2)通过阅读密度表,了解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大小的规律.提问:比较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密度的大小,可以看出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得出:一般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是同一数量级,气体的密度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2.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质量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8.提问:(1)这块碑心石的质量能称出来吗?(2)谁能想出求这块碑心石质量的方法?。
第四节密度知识的应用教学目标1.会应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学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4.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利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怎样鉴别戒指是不是纯金的?怎样知道矿石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新课教学一、常见物质的密度1、密度表: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是否变化了?说明它们表示的物理意义。
(特别强调:记住水的密度)2、物质密度的一些规律:1、一般:ρ固>ρ液>ρ气;2、一些物质密度相同:如冰和蜡,酒精和煤油;3、同种物质物态不同密度可能不同:如冰和水;4、固体和液体密度用国际单位,数值都表示为“×103 ”的形式,如ρ水=1.0×103 kg/m3 ;气体密度用国际单位,数值没有“×103”,如ρ空气=1.29 kg/m3。
二、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密度公式ρ= m/V)(方法:先测出待测物的密度,再查阅密度表,看所得值与何物相近。
2、求体积: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算出它的体积。
(密度公式的变形:求体积V=m/ρ)方法:对某些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设法测出它的质量,查出该物质的密度,通过V=m/ρ计算出体积。
3、求质量: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m=ρV算出它的质量。
(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方法:对于较大的物体。
其质量不能通过测量工具直接测得,可设法测出它的体积,查出该物质的密度,通过m=ρV计算出质量。
观看PPT例题例1:一个瓶子至多盛1千克的水,用这个瓶子至多盛多少千克煤油?例2:1m3的冰完全熔化成水,体积多大?鉴别物质的思路方法1.先求出物质的密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课件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篇1】教学过程:一由已做实验引入新课1、请学生交流做“热牛奶与冷牛奶哪个先结冻”的实验经过与结果。
2、师:有一个叫“姆潘巴”的男孩也做了同样的实验,但他所得出的结果却一次次遭到否定与讥讽,在这样的情况下,姆潘巴是怎样做的呢?3、引出课题,齐读二、阅读感受(一)整体感知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思考:姆潘巴是个怎样的学生?2、全班交流对姆潘巴的看法。
(二)朗读感受自由读课文,思考: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了几个他意想不到的问题?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随机组织教学):1、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让他惊愕不已1)朗读体会,姆潘巴为什么“惊愕不已”?(从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这一反常的现象)2)齐读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善于发现)2、初中、高中的老师对这一问题的否定和讥讽,让他想不通1)默读想象:当老师相继否定和讥讽他的发现时,姆潘巴的表现如何?2)交流3、大学教授虽然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但肯定了他的提问,并以实验证实了姆潘巴问题的确存在。
1)朗读,理解什么是“鼓足勇气”?姆潘巴为什么“鼓足勇气”?他在博士提问时会想些什么?2)当证明姆潘巴的现象属实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3)交流师:从一次意想不到的.实验中看出姆潘巴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又从他的问题一次次遭到否定和讥讽时,你又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学生?(勇于提问努力探索)4、最后,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这个“姆潘巴问题”还真是个世界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复述课文根据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的出乎意料的问题,请同学们进行创造性复述。
(四)质疑问难小组选择方式读课文,还有哪些问题你想提出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三、拓展延伸1、谈谈生活中“我的发现”和“我知道”2、颁发“小博士”奖章3、学生推荐有关方面的书籍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扩大识字,并复习巩固已识的生字。
6.4 密度知识的应用◆要点1量筒的使用〔1〕量筒作用:量筒是用来测量体积的仪器,固体和液体都可以用其测量。
〔2〕体积单位:实验室的量筒一般是用为ml单位标注,其换算关系是1cm³=1ml。
〔3〕量筒使用方法:①使用前要分清量程和分度值;②使用时要将其放在水平台面上;③读数: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或者凸液面的最高处保持相平;〔4〕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要点2密度的测量〔1〕测量固体的密度:①测体积:规那么固体利用公式法来计算体积;不规那么固体利用排液法来测量。
②测质量:用天平来测量固体的质量。
③计算: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来。
〔2〕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①原理:ρ=m/v;器材:天平、量筒、水、小石块、细线。
②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调节平衡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m;③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此时水的体积V1;④用细线将小石块系住,浸没在量筒水中,读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V2。
⑤算出小石块的体积:V=V2-V1;利用公式算出小石块的密度。
◆要点3液体密度的测量〔1〕测量盐水的密度:①原理:ρ=m/v;器材:天平、量筒、盐水、烧杯。
〔2〕步骤:②适量盐水倒入烧杯,用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③将烧杯中的局部盐水倒入量筒,读出盐水的体积V,并记录好数据;④用天平测出烧杯中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2;那么被测盐水的质量为:m=m1-m2。
⑤利用公式算出盐水的密度。
〔2〕水的反常膨胀:一般情况下,物质发生热胀冷缩,温度越高,密度越小;但水在4℃以下时,温度越低,密度越小。
◆要点4 密度的应用〔1〕求物质的质量〔不易直接测量的庞大物体〕。
〔2〕求物体的体积〔对于形状不规那么或不便于直接测量的体积较大的物体〕。
〔3〕求物质的密度〔区分物质种类〕。
Δ根底题系列◆1.〔2022·眉山〕某同学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量一小石块的密度,图甲是调节天平时的情形,图乙和图丙分别是测量石块质量和体积时的情形,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 甲图中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使横梁平衡B. 乙图中测石块质量时,天平的示数是l7.4gC. 由丙图量筒的示数测得石块的体积是40cm3D. 利用图中信息,可计算出石块的密度是1.72×l03kg/m3【答案】D【解析】A.由图甲知,指针左偏,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使横梁平衡,故A错误;B.由图乙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那么石块的质量,即天平的示数:m=10g+5g+2.2g=17.2g,故B错误,C.由图丙知,水的体积为30mL,水和石块的总体积为40mL,那么石块的体积:V=40ml-30ml=10ml=10cm³,故C错误;D.石块的密度ρ=m/v=17.2g/10cm³=1.72g/cm³=1.72×10³kg/m³,故D正确。
《密度知识的应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密度知识的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密度知识的应用》是初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节内容,它是对密度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也是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密度的概念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的编排上,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之后进行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教材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质量和密度的基本概念,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密度计算。
但是,对于如何将密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方法。
此外,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熟练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
(2)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如鉴别物质、选择材料、计算体积和质量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
(2)经历密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包括计算物质的密度、质量和体积。
(2)密度知识在鉴别物质、选择材料等方面的应用。
(1)利用密度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如空心问题、混合物质的密度问题等。
(2)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6.4密度知识的应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6章的第4节“密度知识的应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密度的实际应用,掌握利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学习如何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密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能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学会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密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密度公式的运用2. 实验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难点:1. 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密度公式2. 实验过程中如何准确测量物体的密度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1. 电子秤2. 量筒3. 清水4. 细线5. 计时器学具:1. 学生实验手册2. 测量尺3. 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现象与密度有关。
2. 讲解密度公式:讲解密度公式ρ = m/V 的含义及其应用。
3. 实验测量物体密度: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已知物体的密度,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讲解利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已知物体的体积,如何计算其质量;已知物体的质量,如何计算其体积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密度公式ρ = m/V2. 实验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3.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已知一个苹果的质量为200g,密度为0.8g/cm³,求苹果的体积。
(2)已知一个铁块的质量为500g,密度为7.9g/cm³,求铁块的体积。
2. 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4节密度的应用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前三节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对物体的质量这一属性和物质的密度这一特性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会了使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方法积累。
而这一节课恰是讲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是理论联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性课程,为此,我们采用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再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验性课型。
实验过程中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课题,加深合作交流的意识。
此外,这节课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培养功能。
学情分析从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经过一个学期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科学探究的素养,他们从事物的对立统一中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乐于独立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间较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学习密度的知识后也期望继续研究并且去解决一定的生活问题。
所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注意通过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再通过猜、想、分析、实验、推理等手段来处理问题,层层深入,最后通过学生动脑分析、动手操作来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还会大大加强学生学习物理、运用物理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1.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物质的质量和体积。
2.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核心素养学会系统地整理知识,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量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物质的质量和体积。
难点: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教学过程续表阅读课本第155页例题:1.分析题目。
讨论、交流。
2.讲解解题过程。
3.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
例2如图所示的是一款白钢水龙头,续表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利用密度求质量:m =ρV利用密度求体积:V =mρ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原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方法:测密度,并与密度表作比较可靠性:不完全可靠}判断物体是否空心有三种方法:比较密度、比较体积、比较质量课堂练习 课堂8分钟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1.《七彩作业》第六章第4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