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民族国家建构中的 危机
- 格式:ppt
- 大小:806.00 KB
- 文档页数:12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认同危机问题及其治理路径浅析作者:朱英杰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6期摘要:民族认同问题自古就有,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交流,该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着变化。
冷战结束后,世界整体上出现了和平与发展的趋势,国际上各种行为体依托现代科技的发展联系越来越为紧密,信息传播已经不再存在国界的限制。
民族认同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加深有了全球化的趋势。
全球化既是削弱民族认同的力量,也是增强民族认同的动力。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民族认同危机及其影响并建构国家内部的民族认同及世界各国对本国的国家认同、利用民族认同促进国家整合、在国际社会中以一个完整而确定的身份参与世界事务成为了一个国家维护尊严、完成历史使命的核心议题关键词: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认同危机一、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民族认同危机问题出现的逻辑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大部分的信息资源掌握在了少数发达国家手中。
这使得出于信息劣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容易受到此类发达国家的文化入侵。
弱势国家往往容易出现与发达国家文化趋同的趋势。
同时国内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内部采取威权主义治理模式,政府更加强调国家认同和整个国家领土范围上的地域认同。
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少数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往往会因为威权主义治理模式受到冲击。
(一)认同危机出现的外在逻辑信息流动的无国界性是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从接受信息者的角度講:尽管,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是具有自主性的,但是人对于信息的偏好是可以确定的。
人们往往倾向于接受对他们有利的和他们觉得美好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的来源往往是发达国家。
从信息源头讲:在跨国或跨文化信息传播过程中,当前的主要力量还是大型跨国公司和政府。
信息传播过程中会存在相应的议程设置。
发达国家政府会有意的对自身文化进行正面报道,一方面增加其文化软实力,另一方对其他文化进行“文化入侵”。
比如,崇尚西方式的穿衣风格、说话方式、以及生活习惯就是是一种“文化入侵”的现象。
却l system A ndsc啪试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族认同建设黄鹏旭摘要进入民族国家时代,国族认同建设就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尤其是在多民族国家,国族认同将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政治整合能力。
虽然我国自古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且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通过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等社会主义民族政策,进行了有效的国族认同建设,民族间关系和谐。
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全球化与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围族认同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在对这些新挑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适合于我国现代国情的少数民族地区国族认同建设新途径.关键词国族认同民族政策少数民族国族认同建设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l O)09.165-02一、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民族认同问题白勺提出民族国家已经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要国家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现代国家的代名词。
关于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学者认为。
它与16世纪至19世纪欧洲持续的军事竞争背景有关。
一些王朝帝国出于加强对国内资源的军事动员,建立起了更加全面的反思性监控体系,从而导致了绝对主义国家的出现,在绝对主义国家内,社会开始由传统的异质性向同质性转变,并且商品经济也得以快速发展,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抑制打击了原封建贵族阶级。
后又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现代公民权、现代财税体系等相继诞生,王权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限制,最后伴随着一系列的资产阶级革命,王朝政权被彻底推翻。
作为对王朝国家的替代,现代民族国家就诞生了,民族(ha.t i on)在此就作为了原有王权利益的“享有”者。
o顺着这个历史逻辑,我们可以很容易明白,现代国家的国家利益是由“民族”这个载体来完成集体分享的,也即用民族利益来代替王朝利益使得现代政治权力拥有相应的合法性。
但在现实中的问题是,即使在民族国家的诞生地——西欧,也只有极少数国家的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或多或少的重叠,这样的国家可以列为“单一民族的”(m ono—na t i onal)国家,。
单元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单元综述】明清时期是我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这两种现象并存的特殊时期。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疆域空前;对外关系上,由开放(郑和下西洋)走向闭关(闭关锁国政策)、反抗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民族关系上,加强对边境及少数民族地区管辖(西藏、新疆、土尔扈特部回归);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
同时中国封建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
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萌芽,外来侵略破坏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知识网络】【知识清单】1、 明清时期的特点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2、 全国性统一政权中,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是:元、清3、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① 改革行政机构: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②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③八股取士; ④削藩。
4、 丞相的设立与废除分别是:秦朝与明朝 5、 行省制度的设立与废除:元朝与明朝。
6、 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7、 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设军机处(雍正帝时)8、 中国封建社会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改革行政机构:废 设三司;废 权分六部 ;设 机构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 实行削藩政策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政治经济 民对外关系文化明朝清朝:雍正帝设立 ;大兴新的经济现象:“ ”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政策: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清朝开始设《本草纲目》:李时珍 《天工开物》:被称为友好史实:冲突(抗击外来侵略)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9、明朝对外关系中友好交往的史实:郑和下西洋10、明朝对外关系中冲突(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戚继光抗倭11、清朝对外关系中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并签订《尼布楚条约》。
晚清政府的民族认同危机与民族国家建构作者:黄怡婷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30期摘要民族主义作为一类新的社会思潮,其在诞生以后快速传播并且逐渐成为影响我国近代与现代政治的关键因素。
晚清政府所面临的危机来自三类民族主义的影响,其尽力建设民族国家但是却由于没有掌控民族主义的话语权而导致失败,最终也使自身政权走向覆亡。
关键词晚清政府民族主义认同危机作者简介:黄怡婷,武汉工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10.356清朝末期,政府合法性受到质疑,如何走出困境且重新建立起管理者的政治权威始终是我国学者在进行近代史研究时重点关注的一项内容。
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有下述两种主流观点,一是革命解释,这种观点指出,农民奋起抗争再加上辛亥革命的压力等种种来自于民间的反叛和压力最终造成政府的衰落;二是殖民解释,这种观点指出是因为外国殖民者从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实施的一系列殖民活动,尤其在19世纪晚期,殖民者的迅速瓜分最终造成清政府的管理出现问题。
上述两种观点虽然都分别站在某个角度阐释清朝衰落的缘由,然而仔细度之,却又不乏理论瑕疵。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理清清朝末期危机出现的原因,当从民族主义这个最终推动我国近现代政治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开始分析。
一、作为学理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nationlism)最早起源于18世纪的美洲,后经欧洲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的传播而遍及世界。
但是对民族主义内涵的本体论理解仍比较复杂,就如同哈斯所说:民族主义好比是一只大象,研究这个课题的学者就像是盲人一样,每个人都只能摸到其中某个位置。
在这些关于民族主义的各种研究里面,笔者进行搜集,列出了三种比较典型的学术理论,并认为这些理论有机组合在一起代表了现阶段民族主义研究的最高水平。
第一种是以JohnAArmstrong为代表的客观研究取向。
例如有的民族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具有特色的语言文字或者是有特别的风俗习惯等,而事实证明,这些黏合剂在历史发展中都是实际存在的。
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教案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民族危机,这些危机使得中国失去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在这个教案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包括其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引言近代中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面临了一系列严重的民族危机。
这些危机不仅导致了国家独立和尊严的丧失,更在中国社会中引发了深刻的变革。
二、鸦片战争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起点。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并向英国支付巨额赔款。
这次战争不仅使中国陷入了危机,还揭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薄弱之处。
三、太平天国运动与民族危机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影响深远。
尽管这次起义最终失败了,但它揭示了清政府的腐败和中国社会的不公现象。
在这场运动中,大量的人口伤亡,社会秩序被打破,中国陷入了混乱和危机之中。
四、戊戌变法与民族危机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改革运动,旨在挽救国家危机。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次变法最终失败了,给中国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民族危机。
清政府的改革步伐过慢,社会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中国面临着更严重的民族危机。
五、辛亥革命与民族危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革命。
在这次革命中,中国建立了共和国并终结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这场革命未能解决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民族危机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六、抗日战争与民族危机抗日战争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次全民族战争。
这场战争再次暴露出中国在国防力量、内部团结和经济方面的薄弱之处。
尽管中国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但众多的伤亡和社会破坏使中国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
七、对民族危机的应对措施为了应对民族危机,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有益的措施。
例如,中国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始思考如何推动现代化进程,推行民主制度,加强国防建设,提升国民素质等。
这些措施为中国日后的独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挑战。
首先让我们明确国情是什么,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也特指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对内国家社会矛盾尖锐,对外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层出不穷,我国的国情究竟如何已经不言而喻了。
在国情教育中,以爱国为基础,衍生出了两种偏向,民族危机感和民族自豪感,对我们来说二者同样不可获缺。
我们今天无法和对方辩友讨论度的问题,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情感过分激烈,都会导致极端,所以我方今天不想说对方辩友所提倡的民族自豪感的膨胀会导致自恃过高,也请对方辩友不要一直纠结于过度危机感所带来的极端负面情绪。
我方今天更加认同的民族危机感是深入剖析本民族历史,理性分析现状,合理认识未来的一种危机意识。
基于我国现在国情,我方认为,国情教育更应该培养民族危机感。
首先,对个人来说,民族危机感能增强个人的责任心,帮助我们更好的实现当下所肩负的时代责任。
安逸的生活会逐渐消磨人的斗志,温暖的巢穴培养不出搏击长天的雄鹰。
当今社会所带给我们不只是安逸的环境,更有时代所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民族危机感为我们提供的就是对社会问题全面深刻的认识,对个人使命责任的深切感受,让我们在社会中认清自己的位置,以当仁不让的态度迎接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其次,对国家来说,民族危机感能促够使我们发现并解决社会的问题。
民族自豪感是对国家过去和现有成就的赞美和对未来的信心,它是能让我们认识国家的光辉历史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但民族危机感能够让我们发现国家和社会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找出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现今社会中其实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跌倒的老人无人扶起,人性的淡漠让我们痛心;祖国的领土被人强占,直到别人踏上了我国的身躯我们才恍然惊醒。
许许多多的问题亟待发现和解决,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一种认识到问题的态度。
最后,民族危机感引起我们的反思。
中华民族不仅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也拥有近百年的屈辱历史,血的教训我们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民族历史的屈辱和落后更需要被承认和记忆,我们应该正视历史,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吸取教训,以史为鉴,不要再重蹈曾经犯下的错误,正所谓:知危者不危,忘危者必危。
九一八中国近代史上的危机与民族觉醒《九一八中国近代史上的危机与民族觉醒》“九一八”,这是一个深深烙印在中国近代史上的日子,是一段饱含着痛苦、屈辱与抗争的历史记忆。
1931 年 9 月 18 日的夜晚,宁静被打破,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
他们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这一事件,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入了中国的领土,开启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也让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国力相对薄弱。
长期的封建统治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列强。
工业基础薄弱,武器装备简陋,军队训练不足,这些都成为了抵御外敌入侵的巨大障碍。
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军事强国,他们野心勃勃,企图通过侵略来扩张自己的领土和资源。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迅速沦陷。
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这片富饶的土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无数的百姓失去了生命,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
他们掠夺资源,奴役人民,妄图把东北变成其殖民地。
这片曾经充满生机的土地,瞬间陷入了黑暗和绝望之中。
然而,危机之中往往孕育着转机。
“九一八事变”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奋起抵抗。
他们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
学生们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呼吁抗日;工人罢工,抵制日货;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捐物,支援抗日斗争。
这种全民族的觉醒,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决抵抗外敌的决心。
在东北地区,抗日义勇军迅速崛起。
他们虽然装备简陋,但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与日军展开了顽强的战斗。
杨靖宇、赵尚志等抗日英雄,带领着队伍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周旋,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
“九一八”也让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外敌。
九一八事变带给中国人民的民族危机感与国家觉醒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人民深深感受到民族危机感并觉醒的时刻。
这场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开始对中国东北进行侵略。
这次事变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一次痛苦经历,更是一个国家觉醒的标志。
首先,九一八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民族危机感。
这次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动的开始,对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国人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国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们看到了外敌的侵略行径,看到了自己的家园被蹂躏。
这种危机感不仅来自于外部的侵略,更来自于内部的无能和腐败。
中国政府的软弱无能和内部的腐败问题使得中国人民对国家的信心受到严重动摇。
九一八事变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国家的安全和繁荣不仅仅依赖于外部力量的威慑,更需要自己的奋斗和觉醒。
其次,九一八事变也带给中国人民国家觉醒的机会。
在这次事变之后,中国人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被动地接受侵略,而是要积极抵抗和反击。
这种觉醒不仅表现在人民的抵抗行动上,更表现在思想和意识的觉醒上。
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国家需要团结和奋斗,需要摆脱软弱和无能的形象。
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如何建设一个强大的国家。
这种觉醒不仅仅局限于东北地区,而是扩散到全国各地。
人民的觉醒成为了一种潮流,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抵抗行动开始蓬勃发展。
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和各地人民的抗日斗争成为了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重要力量。
人民的觉醒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觉醒,更是一种行动上的觉醒。
人民开始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和抗日斗争中。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开始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全做出贡献。
这种觉醒不仅仅改变了人民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九一八事变带给中国人民的民族危机感和国家觉醒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对外敌侵略的回应,更是对内部问题的反思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