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2
精心整理□MR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菌/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隔离措施落实情况:1、隔离医嘱:有□无□2、在病历卡上、病人床边标贴蓝色接触隔离标识:有□无□3、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否□4、病人隔离:是□(单间床旁)否□5、病房入口处、病人床边备快速手消毒剂:有□无□6、病人床边黄色垃圾袋:有□无□7、病人床边备隔离衣:有□无□暂时不需要□8、病房高危患者:有□无□9、可复用的医疗器械(体温表、血压计等)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有□无□部分有□10、该病人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每天清洁消毒:有□无□11、对病人及家属宣教:有□无□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用药次数□天手术前用药时机:麻醉开始时术前0.5-2小时术前2-24小时>24小时2、手术中使用抗菌药物:是/否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用药次数□3、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否手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用药次数□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用药次数□天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用药次数□天五、医院感染情况:手术切口感染:是/否感染日期:感染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外科引流:是/否瘘管:是/否引流时间:病原学送检:是/否切口愈合情况:甲乙丙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无感染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报告人:报告日期:****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登记表科室: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1.暴露时间:年月日时分2职业⑴医生⑵护士⑶助产士⑷技师⑸行政人员⑹护理员⑺保洁员⑻其他3.暴露方式⑴接触暴露:皮肤□;黏膜□⑵针刺或锐器割伤□⑶其他方式:□4.暴露源: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5.暴露程度Array6.7.8.拔针□9.10.11.。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一、监测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是通过对手术后病人感染的监测,发现感染病例,计算出外科手术医生感染专率并反馈给手术医生,使医生们知道他们手术后病人感染的情况,从各方面寻找造成感染的原因,并设法解决,有效地降低手术病人医院感染率。
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监测不但监测在医院住院的病人,同时对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也进行跟踪观察,了解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
二、参加监测科室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开展目标性监测。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外一科、外二科为医院感染监测科室。
三、监测手术种类手术类型的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
四、监测方法(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定义外科手术是指病人进入手术室,外科医生必须在病人的皮肤或粘膜上切一个切口,而此病人在离开手术室时又被缝上,此时病人至少接受了一次手术操作。
(二)手术切口分级国内现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即0类切口、Ⅰ类切口、Ⅱ类切口中、Ⅲ类切口。
NNIS手术部位感染监测将手术切口分为4级: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污秽(感染)切口。
为了将监测资料便于比较,手术切口分类参照NNIS的分类方法。
(三)外科切口感染的定义与说明按原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将手术部位感染分为3类: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外科表浅切口感染:感染发生在外科手术30天内,感染只涉及切口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表浅切口有脓液流出,有或没有实验室证据;②通过无菌操作从表浅切口处留取体液或组织标本培养并分离出病原体;③至少具备以下一项:疼痛或触痛、局限性胀痛、发红或发热且切口被外科医生有目的地打开,如培养阴性则除外;④临床医生诊断的外科感染。
2、外科深部切口感染:无植入物的手术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关节、人工心瓣膜、人造血管等)的手术术后一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并且感染涉及切口的深部软组织(筋膜和肌肉层),并具有下列其中一项者:①脓液从切口深部引流出,但不是来自手术部位的器官/腔隙部位;②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生有目的地开放的切口,病人至少有下列中的一项:发热(>38℃)并排除其他原因或局限性疼痛、压痛,除非切口培养阴性;③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检查或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或影象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迹象;④临床医生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支持。
医院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序号: 调查日期:科室:登记人:
一、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
疾病诊断:
手术切口类型:☐I(清洁切口) ☐ II( 清洁-污染切口) ☐III /IV(污染切口) 二、手术资料
手术日期:手术医师:手术时间:
手术名称:术中失血量:
术中保温:术中血糖:
是否植入植入物:☐是☐否
风险因素评分:
手术持续时间:时分(≤75 百分位数 0分,>75 百分位数 1分)手术切口清洁度分类:☐清洁(0分)☐清洁-污染(0分)☐污染(1分)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I级)☐1分(I级)☐2分(II级)
☐3分(III级)☐4分(IV级)☐5分(V级)
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否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
手术中:使用抗菌药物:☐是☐否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
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否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时间
三、手术部位感染情况
手术部位是否感染:☐是☐否感染日期:感染部位与诊断:☐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是否送检标本:☐是☐否病原体:
是否为多重耐药菌菌株:☐是☐否
多重耐药菌名称:
四、随访
出院后随访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好转☐有感染
若感染,部位名称:☐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1。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1 监测对象阑尾炎手术、手术病人(包括所有择期和急诊手术)。
2 监测监测方法3(1 采用主动的监测方法,住院监测与出院监测相结合。
3(2 每例监测对象应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包括感染病人和无感染病人)。
表1 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表2 ASA评分表4 资料分析4(1 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数×100%指定时间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师感染发病专率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发病专率=该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例数×100%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患者手术例数4(3(3 平均危险指数平均危险指数=?(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 手术例数总和4(3(4 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医师调正感染发病专率= 某医师的感染专率×100%某医师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5 总结和反馈对全年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监测中发现问题,可对本院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监测结果和建议。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科室名称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编号:一、基本情况:性别: 男年龄: 岁姓名: 女月天联系电话出院日期年月日住院号: 床号 : 入院日期年月日二、手术情况:诊断: 手术类别: 1.阑尾炎手术 2.甲状腺手术 3.疝气手术手术名称: 手术日期: 年月日手术类型: [ 择期急诊 ]麻醉类型:全麻硬膜腰麻静脉局麻其他( )手术者: 第一助手: 手术时间:开始时分结束时分切口分类 :[ 1 2 3 4 ] ASA评分:[ ? ? ? ? ?] 危险因素:[ 0 1 ]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前、术中用药术后用药四、医院感染记录:手术部位感染: 有无感染部位:切口器官腔隙感染日期: 年月日诊断依据:五、细菌学检验:细菌培养: 有无标本名称: 送检日期: 年月日涂片结果:培养结果及药敏:病原菌1: 敏感S 耐药R 病原菌2:敏感S 耐药R 病原菌3: 敏感S耐药R调查者登记日期年月日填表说明:表中所有内容均需认真填写,不得有空缺。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登记表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表1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
一、一般情况
住院号科别病室/床号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入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疾病诊断:联系电话
二、手术情况
手术名称手术日期年月日时分
手术持续时间分钟手术医生
术前外周血WBCASA(麻醉)评分:ⅠⅡⅢⅣⅤ
手术类型:急诊择期损伤麻醉类型:全麻非全麻
切口分级:清洁清洁-污染污染感染手术引流情况:是否
植入物:有无多种操作:是否腔镜手术:是否
手术中的失血量(MLS):是否手术中的输血量(MLS):是否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前用药:是否用药开始时间:术前给药地点:手术室病房
术前用药持续时间:小时1小时2小时2小时以上
术前用药名称、剂量、方式:
术中给药次数:术中用药持续时间: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以上术中用药名称、剂量、方式:
术后用药持续时间:1日2日3日以上
术后用药名称、剂量、方式:
四、手术引起的院内感染情况:是否感染日期:感染诊断:
切口感染:有无感染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微生物送检情况:是否送检日期年月日
检验方法:镜检培养血清学(白细胞数)检验结果:阳性阴性
送检日期标本名称送检方式病原体药敏结果
五、出院后回访日期年月日出院后感染情况:是否
调查者:登记日期:。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登记时间诊疗组填表者
住院号床号姓名性别年龄当月住院次数
入院日期出院日期患者联系电话:
基础疾病诊断
疾病转归:治愈、好转、无变化、恶化、死亡 ASA评分
级
手术名称手术开始日期时间
手术结束时间手术医生切口个数切口类型
窥镜植入物:有无;术前口服抗菌药物肠道准备:是否麻醉方法愈合等级切口裂开:是否;脂肪液化:是
否
易感因素:
糖尿病免疫抑制剂激素化疗放疗癌症血液病肝硬化肾病营养不良高龄>75岁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昏迷长期卧床透析抗菌药物大量使用器官移植切口延迟缝合其他
侵入性操作:
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呼吸机内窥镜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血透
心脏起搏器异物植入静脉穿刺引流静脉高营养备皮胃肠道置管
胸腹腔穿刺输血透析腰穿颅内穿刺心包穿刺介入治疗其他输血量:毫升失血量:毫升
感染日期感染诊断
病原学检验:是否;
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验日期检验方法病原学检验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是否;不良反应:有无;二重感染:有
无
药物名称
给药途径剂量用法次/日起止时间 ------ 目的
治疗用药方式预防用药指征:是否;联合用药:是否;围术期用药:是否;。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
一、基本资料
1、科室:
2、住院号:
3、床号:
4、联系电话:
5、姓名:
6、性别:
7、年龄:
8、现住址:
9、疾病诊断:
10、入院时间:年月日
11、出院时间:年月日
二、手术资料
1、手术时间:年月日时
2、手术医生:
3、手术间号:
4、手术名称:
5、手术持续时间:小时分钟
6、手术腔镜使用:否□是□
7、植入物使用:否□是□,植入物名称:
8、手术类型:急诊□择期□9、麻醉方式:全麻□硬膜□腰麻□静脉□局麻□其他:
10、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失血:ml 输血:ml 术前外周WBC计数:
11、危险因素评分:(院感科填)得分:分
12、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分值评分
切口清洁度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0污染切口感染切口1
ASA评分Ⅰ健康。
除局部病变外,无全身疾病。
1Ⅱ有轻度或中度全身疾病。
2Ⅲ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丧失工作能力。
3Ⅳ有生命危险的严重全身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
4Ⅴ病情危急,属急抢救手术。
5
1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术前术中术后抗菌药物种类用法、用量开始时间停止时间
三、手术部位感染资料
1、医院感染:否□是□
2、感染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其他:
3、病原体:否□是□
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
送检日期标本名称结果病原体名称敏感药物名称耐药药物名称
监测月份:年月填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