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员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7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培训(双证)班招生简章◆培训对象主要面向食品专业(食品安全、食品科学、食品营养学、制糖、发酵粮油、果蔬、水产和餐饮等)及相关专业(微生物、化学、机械、管理和营销等)。
◆培训时间/周期请以网上通知时间为准。
◆课程目的系统全面学习食品安全管理最新的ISO22OOO: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以及内部审核知识,经考核合格后具备食品安全内部审核员和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可成为组织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的主导力量。
◆课程(内容)食品安全卫生概述/食品行业通用基础知识(术语)和食品中的危害/六类食品中容易存在的主要危害/良好操作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ISO22000:2005标准的理解与实施(课堂练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概论/审核的启动和准备(课堂练习)/现场审核和审核报告/审核后续活动的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教程》/习题讲解和答疑/考试(180分钟)◆收费标准详细说明根据国家发改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重新核定认可收费标准通知》(发改价格[2004]349号),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费585元/人、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费为215元/人(均含教材和资料费、考试费、证书费和工本费),二者合计为800元/人。
(补考费:每个体系30元/人)◆培训师资具有丰富认证、咨询经验的教师任教。
◆培训教材采用国家认可的教材和学员手册。
◆培训考试和发证1)考试:本培训课程中对学员采取笔试方式。
2)证书:培训考试合格的学员在一个月内将获得“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证书”和“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证书”。
◆咨询电话:68250384 (联系人:陈老师)◆报名地点:食品科学学院二楼行政办公室(联系人:雷老师)◆报名截止时间:2010年5月7日(星期五)1.什么是内审员?内审员有什么作用?内审员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一个专用名词,相对于ISO9000族标准来说,内审员的全称是“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
IS022000-201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全套内审与管理评审资料1.内部审核计划2.内审首/末次会议签到表3.内部审核检查表4.内审不符合报告5.内部审核报告6.管理评审计划7.管理评审会议签到表8.管理评审报告IS022000-201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计划一、目的1、检查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否符合IS022000-2018标准要求;2、检查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系运行是否符合文件要求;3、检查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4、及时发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持续改进公司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二、审核范围1、公司管理层及公司各部门等场所和人员;2、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相关的活动及结果。
三、审核依据1、IS022000-2018标准;2、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文件;3、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4、合同。
四、审核日期: 2019年9月3日(共1天)五、审核组成员:审核组长:XX(A)审核组员:XX(B)、XX(C)、XX(D)、XX(E)、XX(F)(注:审核员不审核自己所属的部门,如有涉及,请在审核过程中所属部门的内审员自动回避;以上审核员均已获得内审员资格,见《内审员证书清单》)六、审核要求:1、审核员对受审部门进行审核时,要求对所有适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过程都进行审核,按过程方法要求(该过程的输入、活动要求、考核目标、输出等内容)收集客观证据,寻找管理体系的薄弱环节,并作好完整的审核记录,以便跟踪落实纠正不合格项;2、请各部门安排好内审期间受审核部门陪同人员和审核组员的工作。
七、审核安排:编制:XXX 审核:批准:日期:日期:日期:内审首/末次会议签到表日期:8. 5. 1 实施危害分析的预备步骤8. 5. 1. 1 总则为进行危害分析,食品安全小组应收集、保持和更新成文的预备信息,这应包括但不限于:a)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客户要求;b)组织的产品、工艺和设备;C)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的食品安全危害。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试题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在()中划“√”,错误的划“×”(×) 1. 食品安全与消费时食品中食源性危害的存在和水平有关。
因此只与食品加工和消费阶段有关(×)2.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危害不造成消费者伤害的条件。
(×) 3. 饮料厂的罐装区域、奶粉厂的接粉区罐装区域同其他区域的洁净要求相同。
(√) 4. 高洁净区一般应有二次洗手消毒设施、二次更衣设施或单独更衣室。
(√) 5. 组织的食品安全方针应得到对其持续适宜性的评审;(×) 6.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文件必须由手册、程序、和记录组成;(×)7. 验证是指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8. 在超出关键限值的条件下,生产的产品是潜在不安全产品。
(×)9. HACCP计划应得到食品安全小组的批准,前提方案可不得到食品安全小组的批准。
(√)10. 对内包装材料如聚乙烯膜应索要符合相应卫生标准的证据。
(√)11. 组织的食品安全方针应符合与顾客商定的食品安全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12. 组织要有相关的记录来证实食品安全小组具备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范围内的产品、过程、设备有关的食品危害的知识和经验。
(×)13. 过程流程图必须标出废弃物的排放点。
(√)14. 对危害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安全危害造成不良健康后果的严重性及发生的可能性。
(×)15. 从事生制品加工的工人的工作服和从事熟制品加工的工人的工作服可在一起清洗。
(×)16. 食品企业地面大面积积水只要加强清扫即可。
(×)17. 操作性前提方案不应包括对污水排水系统的管理。
(√)18. 熟肉制品包装区是洁净区。
(×)19. 生产企业对使用的食品原料、辅料的卫生指标如重金属等必须本企业进行检验控制。
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试卷单位:姓名:得分:一、是非题(10分)1.()ISO 22000标准规定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以便食品链中的组织证实其有能力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确保其提供给人类消费的食品是安全的。
2.()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在按照预期用途进行制备和(或)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的保证。
3.()食品安全危害是指食品中所含有的对健康有潜在不良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或食品存在状况。
4.()在危害分析中,组织通过前提方案、操作性前提方案和HACCP计划,选择和确定危害控制的方法。
5.()HACCP计划是指能够用于防止或消除食品安全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行动或活动。
6.()贯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组织,在确定体系覆盖的范围时应确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所涉及的产品或产品类别、过程和生产场地。
7.()食品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和烟草。
8.()良好操作规范--是指政府制定颁布的强制性食品生产、贮存卫生法规。
9.()HACCP是食品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关键控制点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监控手段,使危害因素彻底杜绝。
10.()CL比OL更严格的限值,是操作人员用以降低的偏离的风险的标准。
二、选择题(20分)1、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中,食品链中的组织包括():A.饲料生产者、初级生产者,以及食品制造者B.运输和仓储经营者,零售分包商、餐饮经营者C.包括与其内在关联的组织,如设备、包装材料、清洁剂、添加剂和辅料的生产者D.也包括服务提供者等E.以上均是2、食品危害分为():A.生物危害B.化学危害C.物理危害D.尚未定论的危害E.以上均是3、为控制食品安全危害引入的可能性和(或)食品安全危害在产品或加工环境中污染或扩散的可能性,通过危害分析确定的、必需的()。
A.前提方案PRPB.操作性前提方案C.流程图D.工艺文件4、HACCP之基本概念可分为以下哪两个部分():A.是指分析食物制造过程中各个步骤之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序B.是指对供方提供的食品原料的质量进行控制C.是指依危害分析结果设定主要管制点极其控制的方法D.A+C5、在危害识别时,应考虑:A.特定操作的前后步骤B.生产设备、设施C.服务和周边环境D.在食品链中的前后关联E.以上均是三、情景题(20分)1.某公司HACCP小组定期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进行了更新,同时还收集了食品安全危害的最新信息。
《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内审员》课程背景为保证全球食品安全供应,国家标准化组织(ISO)于2005年9月1日正式发布了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同年11月又发布了ISO/TS22004: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22000应用指南》。
ISO22000采用了ISO9001标准体系结构,在食品危害风险识别、确认以及系统管理方面,参照了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颁布的《食品卫生通则》中有关HACCP体系和应用指南部分。
ISO22000的使用范围覆盖了食品链全过程,即种植、养殖、初级加工、生产制造、分销,一直到消费者使用,其中也包括餐饮。
另外,在食品生产密切相关的行业也可以采用此标准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如杀虫剂、兽药、食品添加剂、储运、食品设备、食品清洁服务、食品包装材料等。
利用ISO22000标准,对食品链中任何组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分析,确定控制措施,可以将危害降低到消费者可接受的水平。
本课程结合近年来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实践的经验,将有助于内审员尽快掌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要点。
为今天工作成绩优异而努力学习,为明天事业腾飞培训学习以蓄能!是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意愿,是学员参加学习培训的动力,亦是蓝草咨询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蓝草咨询提供的训练培训课程以满足初级、中级、中高级的学员(含企业采购标的),通过蓝草精心准备的课程,学习达成当前岗位知识与技能;晋升岗位所需知识与技能;蓝草课程注意突出实战性、技能型领域的应用型课程;特别关注新技术、新渠道、新知识创新型知识课程。
蓝草咨询坚定认为,卓越的训练培训是获得知识的绝佳路径,但也应是学员快乐的旅程,蓝草企业的口号是:为快乐而培训为培训更快乐!蓝草咨询为实现上述目标,为培训机构、培训学员提供了多种形式的优惠和增值快乐的政策和手段,可以提供开具培训费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ISO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考证指导书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于2005年9月1日正式出版,该标准旨在保证整个食品链不存在薄弱环节从而确保食品供应的安全。
ISO22000适用于整个食品供应链中所有的组织,包括饲料加工、初级产品加工、到食品的制造、运输和储存、以及零售商和饮食业。
另外,与食品生产紧密关联的其它组织也可以采用该标准,如食品设备的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食品清洁剂的生产、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其它食品配料的生产等。
ISO 22000的主要内容
1范围
这些要求适用于整个食品链中希望设计和实施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操作者,包括与食品链中一个或多个步骤相关的组织以及其他直接涉及食品链的组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ISO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与词汇
3术语和定义
3.1 控制措施(行动和活动)
3.2 关键控制点
3.3 关键限值
3.4 终端产品
3.5 流程图
3.6 食品安全
根据预期用途准备和/或消费食品时,确保食品的消费不会对消费者产生危害。
3.7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FSM体系)
用来指导和控制一个组织关于食品安全的管理体系。
3.8 FSM体系的确认
通过客观证据以确认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危害分析、关键点(CCP)计划和支持性安全措施(SSM)程序,以确保食品安全。
3.9 FSM体系的验证
通过客观证据,确定所规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被履行,且满足所规定的执行准则。
3.10 危害
3.11 执行准则
3.12 潜在危害
3.13 相关危害
3.14 安全性可疑产品
3.15 SSM程序
3.16 支持性安全措施(SSM)
4政策和原理
4.1 总则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持续的体系,由上层管理者制定是可发展、文件化、可实施以及可维持的。
在实际操作时该体系的各个要素是相互作用且可控的,并且与外部要求保持一致。
体系的整个结果都应保持记录。
4.2 食品安全政策
组织的上层管理者应定义、文件化其政策并使公众知晓,承诺实施食品安全的相关义务。
4.3 组织
4.3.1 人力资源
组织的上层管理者应为FSM体系的实施与控制提供足够的资源。
4.3.2 食品安全小组
组织的上层管理者应指定一个食品安全小组组长,负责组织食品安全小组的工作。
应组建食品安全管理小组,建立和维持FSM体系,食品安全小组由综合专业人员组成,具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以制定和执行FSM体系。
4.3.3 其他责任
4.3.4 人员技能
从事与食品安全有关工作的人员应接受适当的教育、培训、并具有技能和经验。
4.4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4.4.1 总则
组织应确保确定、评估该体系所有应用领域中已知潜在的危害,所评估的相关危害被控制,组织的产品不会伤害消费者。
4.4.2 体系要素和要求
a.描述影响食品安全的所有因素和条件;
b.确认相关危害的危害性分析和对其进行充分控制的措施;
c.相关危害控制体系由一个CCP计划和SSM程序组成;
d.依据本标准的程序和记录。
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设计
5.1 数据和信息的准备
5.1.1 相关特征描述
5.1.2 原料和配料
每种原料和配料(包括添加剂和加工辅料)应给出与危害评估有关的信息。
5.1.3 流程图
所有应用FSM的产品/产品种类均应使用流程图。
流程图应清楚简洁地提供/介绍可能发生的危害和控制选项。
5.1.4 生产加工步骤
产品流程图包括的每个加工过程都可能影响食品安全,描述步骤时应说明相关工艺参数和/或应用范围。
这些信息可以出现在流程图中。
5.1.5 优先于危害分析的其他措施
优先于加工过程危害分析的所有相关措施(程序、活动和测量法),会影响引入危害的概率和程度,应清楚描述。
5.1.6 最终产品特征
应描述每种最终产品的信息,包括产品名称或相似确认;化学、生物和物理特征;保质期和贮存条件等。
5.1.7 运输
每种最终产品运输的运输方式、标签或其他用来描述产品的鉴定工具应予说明。
5.1.8 预期用途
应确定每种产品的潜在用户、与预期用途相关的贮存、准备条件等。
5.2 危害分析
5.2.1 总则
食品安全小组应对每种产品进行危害分析,并确保发生变化(见7.1.3)或有其他要求时也能进行危害性分析。
5.2.2 确定潜在危害
应确定所有的潜在危害。
危害的确定依据5.1中的最初描述、具体经验与外部信息,还包括被讨论食品、原料与配料和其他在加工与运输时可能被引入物资的流行病学和其他历史数据。
5.2.3 确定相关危害
应评估每种潜在危害,并根据其危害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界定等级。
应明确从原料、加工到运输过程中危害可能介入或产生的步骤。
经常产生或程度严重的危害应确定为相关危害并由FSM系统控制。
5.2.4 确定相关危害的可接受水平
可接受水平作为验证FSM系统的参数,并作为是否实施安全措施标准和关键限值的参数之一。
5.2.5 构造控制体系
所有相关危害应通过控制措施来预防、消除或减少至已确定的可接受水平。
对于每种危害,应确定影响其水平的控制措施(见5.1.3和5.1.4)。
5.3 设计CCP系统
5.3.1 CCP计划要求
食品安全小组应制定CCP计划,CCP计划应经食品安全小组有关成员同意并形成文件。
为进一步需要,CCP计划应为规范支持。
5.3.2 确定CCPs
当加工步骤对危害产生有重大影响时,兼顾考虑达到可接受水平需要的措施,建立包括控制措施的CCP。
对于每个CCP,应选择相关控制参数以确定控制措施是否有效。
5.3.3 确定CCPs的关键限值
对于每个CCP应确定选定的监测参数的关键限值。
5.3.4 设计监控体系
对于每个CCP均应建立监控体系。
监测方法和频率应确定是否存在偏离关键限值的产品并在其消费之前及时撤出。
监测结果应由实施纠偏行动的人员评估并做好记录。
5.3.5 CCP的纠偏行动
对于每个CCP,当监测结果表明关键控制点偏离关键限值时,应建立相应的纠偏措施,并用文件记录。
5.4 设计SSM程序
食品安全小组应建立控制文件,以确定所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SSM程序。
5.5 可追溯性
组织应建立可追溯体系,以确定产品批次、原料批次和加工过程记录的关系。
6实施FSM体系
6.1 对实施人员的说明
组织应证明所有员工均充分培训并意识到自己对食品安全的作用和责任。
6.2 可追溯性
6.2.1 CCPs和SSM程序的验证
对于所有关键控制点(CCPs),应计划和实施验证。
6.2.2 控制有安全隐患的产品
组织应示范程序,以确保无安全隐患的产品供应给消费者或被消费者使用。
为了适当地控制有安全隐患的产品,组织应建立文档化的程序。
6.2.3 紧急情况下的准备和反应
组织应评审并维持某一(某些)程序,识别对食品安全有影响的潜在紧急情况和可能发生的事故,以及对这些情况做出反应。
6.2.4 召回
应确定一些程序促进召回。
6.3 监测
组织应建立并维持某一(某些)程序,对显著影响食品安全的操作的关键特性进行常规监测。
包括追溯性能、相关操作控制及与组织食品安全目标符合性等信息的记录。
监测设备应予以校正和维护。
这一过程的记录根据组织的程序予以保留。
6.4 文件和记录的控制
6.4.1 通则
6.4.2 文件控制
FSM体系要求的文件应予以控制。
记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件,应根据6.6.3的要求予以控制。
6.4.3 记录的控制
所有是记录都应有法律效应并应根据产品的货架寿命、法定要求和消费者要求保留一段特定的时间。
6.5 交流
组织应建立交流的渠道,确保交流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
7FSM体系的保持
7.1 通则
组织应维持文件化程序,保证FSM体系的连续性和及时更新,确保食品安全。
7.2 体系和变化的评估
7.2.1 体系审核
组织应计划和实施审核,以验证FSM体系。
7.2.2 安全性可疑产品的评价,投诉和审核报告
7.2.3 体系的确认
体系的总体性能通常通过体系确认进行评价。
7.3 体系更新
7.3.1 通则
FSM体系应不断更新,确保体系反映组织的活动及计划控制危害的最新信息。
7.3.2 与食品安全小组进行交流
7.3.3 外部和内部新信息和要求的评价
基于与食品安全小组的交流及组织的食品安全方针的任何变化,FSM体系应进行更新。
食品安全小组应评价这些信息。
8管理评审
组织的高级管理层,应定期评审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其具有持续的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管理评审过程应确保收集必要的信息,便于高层管理者评估。
管理评审应有记录。
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食品安全管理审核结果,正在变化的情况,原先的管理评审及随后采取的行动。
管理评审的输出包括与方针可能的变化有关的决策和行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目标和其他要素、以及与持续改进一致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