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地理教案设计等高线地形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情感目标: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
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
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
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
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
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1. 引言1.1 背景介绍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高度的地图,是地形图的一种。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等高线地形图已经成为地图制图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可以直观地展示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为地理空间分析和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背景介绍部分主要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地理学、测绘学和地质学等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等高线地形图的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概念和意义,为后续的教学内容打下基础。
1.2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探究等高线地形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拓展他们的地理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地理基础。
2. 正文2.1 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等高线地形图是一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高度的地图,是地形图的一种。
它是通过连接同一高度的点所组成的曲线来描绘地形地貌的一种方法。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清晰地展示地形的起伏和坡度,帮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地形特征。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的间距代表着地形的相对陡峭程度,密集的等高线表示陡峭的坡地,而稀疏的等高线则表示较为平坦的地形。
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源自19世纪初由法国地质学家Gaspard de Prony等提出的等高线法,是当时地形测量和地图制图的重要方法。
而今,在现代地图制图中,等高线地形图仍然被广泛使用,并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得到了更精确和高效的制作和应用。
通过等高线地形图,人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地形地貌的分布特征,为地质勘测、城市规划、环境评估等领域提供重要参考。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目标:知道等高线的相关概念;学会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辨认地形;能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实行高度计算,简单规划登山、管道、线路方案。
课时:1课时重点: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辨认地形;能使用等高线地形图实行高度计算,简单规划登山、管道、线路方案。
过程:一、活动导入二、教师导学,归纳等高线的判读:1、海拔(绝对高度)2、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3、等高线:海拔相同地点的连线。
4、等高距: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间隔高度。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均相等。
5、坡度大小:等高线密集,坡度越陡(大);等高线稀疏,坡度越缓(小)。
三、活动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辨认地形(一)山顶(峰)1、等高线是中间(内圈)高,四周(外圈)低。
内圈中常标有“三角形”符号山峰高=内圈海拔+h(h小于等高距)二(二)山脊1:等高线弯曲水准最大处,弯曲而成的“箭头状”由高处。
常用“虚线”标出。
2、山脊往往成为江河的分水岭。
(三)山谷1、等高线弯曲水准最大处,弯曲而成的“箭头状”由低处指向高处,常标有“虚线”2、山谷处常形成河流(瀑布),河流流向“高低”。
(四)鞍部1、两座山峰之间的连接部位。
由一组山脊线与一组山谷线围起来的区域。
2、两山峰的相对高度(高差)=甲山海拔-乙山海拔=(甲山内圈海拔+h1)-(乙山内圈海拔+h2)=(内圈海拔1-内圈2)+(h1-h2)=(内圈海拔1-内圈海拔2)+(-)H小于等高距(五)陡崖1,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等高线重合处。
2、陡崖处常形成瀑布。
崖(瀑)高=崖顶海拔-崖低海拔。
(六)盆地等高线是中间(内圈)低,四周(外圈)高(七)判读“分层设色地形图”1、定义2、设色方法(学生完成活动)3、“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特点(八)作业:《填图训练》。
第3讲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核心素养目标] 1.借用等高线地形图,运用区域认知方法掌握地理相关计算的技巧。
2.运用等高线地形图,推测区域地理自然特征,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3.结合地形图,分析水库大坝选址、港口等工程建设,合理布局工、农业生产和交通线等问题,提升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自主落实——读图填绘构建脑图一、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1.看疏密:等高线愈密,坡度愈大,等高线愈疏,坡度愈小,如图中甲地坡较陡,乙地坡较缓。
2.看弯曲:等高线向低值弯曲处海拔比两侧高,为________,即“凸低为高”,如图中丙地;等高线向高值弯曲处海拔比两侧低,为________,即“凸高为低”,如图中丁地。
3.看走向:等高线延伸方向为地形走向,如图中戊地。
4.看闭合:等高线闭合,数值向中心逐步升高,说明是山顶或山峰,如图中己地;反之为洼地或盆地,如图中庚地。
5.看特殊:几条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如辛地;两条数值不等的等值线中间出现闭合等值线,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判读原则来确定其海拔,如图中壬地海拔0米<H壬<100米,癸地海拔200米<H癸<300米。
二、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图示的海湾地区,即陆域平坦、河、区位要求一般要求坡度平缓的地区,尽量在等高线之间穿行,线路较短;尽量少占农田、少建桥梁,避开陡崖、陡坡等;通往山顶的公路,往往需建盘山路等。
(下图中公路选线为EHF)首先考虑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再结合距离的远近确定图示山区宜发展林业、(1)在等高线密集的地段容易出现滑坡灾害。
(2)在降水集中的河谷(或山区)地区,容易出现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发生时,在河谷较窄的地段容易堵塞,形成堰塞湖。
关键能力·互动突破——讲练结合突破重点能力点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几种计算[技能突破]1.两点间的数值差,有如下三种情况:(1)两点都在等值线上,则两点数值确定,数值直接相减。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地理概念,明确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和用途。
2. 能够识别和解读等高线地形图,了解地形图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
3. 能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能够根据实际地形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和用途,能够识别和解读等高线地形图,掌握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实际地形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询问学生对该地图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和含义。
教师向学生解释等高线地形图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是使用等高线将地理高度描述和表示的地图,能够直观地展现出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以及地形的特征。
在投影仪上展示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引导学生识别和解读地形图上的不同地貌特征,并讲解各种地貌特征所代表的含义。
4. 绘制等高线地形图(2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案例和实际地形图,教师向学生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方法,包括等高线的绘制原理和方法。
然后以一个简单的地形图为例,引导学生用绘图工具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帮助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地图数据,进行实际绘制操作,检验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绘制方法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介绍等高线地形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包括军事、农业、旅游等领域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探讨等高线地形图的其他可能应用。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强调等高线地形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帮助学生巩固对等高线地形图的理解和认识。
四、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地理数据,绘制一副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并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总结,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和用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实例为引导,使学生在观察地图的了解了等高线地形图的作用和用途,掌握了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二讲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一、教学内容及解析内容①如何判别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②计算等高距,计算陡崖的相对高度以及顶部和底部高度;③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形特征分析和水文特征分析;④通过等高线地形图进行水库坝址的选择、交通线的选择、调水水路线、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分析运用。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中,地形特征的分析,关键从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及变化幅度、海拔、特殊地形、地质条件等方面分析;在水文特征方面,重点是河流流速、流量、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等方面进行分析,当然还有水系特征;在大坝选址问题上,关键是要找出“口袋”形的洼地,坝高和坝长要根据图来进行估算;其他的还有交通路线、调水水路线和农业生产中土地利用。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目标让学生学会区分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差异;学会判断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鞍部;学会计算等高距、陡崖的相关计算;最终学会综合分析和运用等高线地形图。
解析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内涵并准确的进行计算;从基本概念人手,掌握山顶、山脊、山谷、陡崖和的判别方法;掌握等高距、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形成一定的规律;等高线的运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应该多加关注,构建答题的基本模式。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具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判读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以及通过读图分析和综合应用,解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并且要总结判读方法和规律。
2. 对于简单的地形判断图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
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地图册《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应用》,初步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能应用在哪些方面以及如何应用。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前置性作业。
准备教学所需等高线地形图,便于直观教学。
3.教学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总结。
“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背景分析1.我国地广人稀,地形地貌复杂多样,等高线地形图是描绘地形地貌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学生了解地形、地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人教版》教材将等高线地形图作为地理知识的一部分进行教学,包括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对于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在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掌握等高线的特点和作用;(2)能够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判断地形地貌;(3)能够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
2.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与好奇心;(2)培养学生对地形地貌的热爱与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绘制方法;2.教学难点:学生运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形地貌的分析、判断和绘制。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1)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2)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作用;(3)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4)地形地貌的分析与判断。
2.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2)示范法:教师示范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跟随练习;(3)实践法:组织学生绘制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然后进行地形地貌的分析与判断;(4)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地理知识,然后以一张等高线地形图为例,让学生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分析地形地貌。
2.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15分钟)展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中的地形地貌,向学生介绍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概念,包括等高线的定义、特点、作用等。
3.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2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向学生讲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包括观察地形、确定等高线间隔、绘制等高线等步骤。
教学设计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资源、方法、手段等)复习旧知教师板书地图三要素学生背诵上节内容使用ppt新课导入教师告诉学生:判读地形图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像关云长一样“过五关斩六将”就可以学会地形图的判读了。
哪五关呢?学生分五个步骤完成教学任务使用ppt学习新知第一关:会读地图上的高度第二关:绘制等高线第三关: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第四关: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第五关:分层设色地形图使用ppt归纳总结归纳学生得出的规律结论归纳总结(三步法)第一步: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的交点;第二步: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找上找到相应的点;第三步: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
使用ppt检测反馈展示典型案例使用ppt总体评价地形图,不难读,看好颜色和标注;向低突出是山脊,向高突出是山谷;分布密集是陡坡,缓坡分布较稀疏;高原平原都平坦,高低要靠颜色辨;坡度陡缓和高低,山地丘陵来辨析;沿着剖线作剖面,高低陡缓特直观。
总结本节内容使用ppt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等多种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体现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教学思路。
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首先利用等高线地形模型进行直观演示,然后通过电脑动画加深印象,再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拳头识别不同地形部位,最后通过判读绘制在拳头上的等高线地形图增添趣味,将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但在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度方面,有所欠缺。
在今后,将会多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