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初中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初中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初中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初中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专题学习感悟

阿城市小岭镇一中李升义今天学习了“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专题,感触很深。作为教师教学方面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需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我认为,创新教学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开启学生的创新大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首先,从《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就是把过去学生的被动接受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帮助他们自主地建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促进他们不断向新的知识领域发起挑战,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创建一种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并通过阅读、思考,让全班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全班一齐思考,一齐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合作思维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

其次,要引导学生站在高处观察事物,“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小了:反过来,“不识庐山真面目”不正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吗?教学也象登山一样,只有攀登到最高处,眼界才放得开,才能看到壮阔无比的大千世界,才能领略无穷的风光。站得高,想象才能丰富,思维才开阔。在这个意义下,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不论长文短课,都应有个制高点,并且引导学生在这个制高点上,鸟瞰全文,驾驭全篇,只有这样,才不致于被错综复杂的事物所迷惑,才能有所发现。《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写得很简练的散文,课题以“问”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要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作为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来说,重要的不在于这个回答百分之百的准确,而在于形成这个答案的过程:为什么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呢?这便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制高点),从这一点出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战斗场面)、国际主义(抢救儿童场面)和爱国主义(防空洞里吃雪场面)才被一一地发掘出来。可见,引导学生站高望远是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思维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就有事倍功半的可能。

而以上这些的基础是建立在一个轻松愉快,开放探究似的课堂,使学生更好体验合作、竞争的成功乐趣。我在上《曹刿论战》时,分析完了“论战”一段,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引用兵书上的一句古语让学生补充,“两军相遇,()者胜”,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七嘴八舌地说,答案包括“勇敢”、“有勇气”、“强大”、“抓准时机”等等,再经点拨引导学生用一个字填时,大多数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都想到了“两军相遇,(勇)者胜”。但我还不肯罢休,进一步追问:“勇者相遇,()者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得出了更多的答案,如“有能力”、“聪明”、“强大”等,当我再引导学生一个字填写时,大多数学生也想到了“勇者相遇,(智)者胜”。当时我很兴奋,便心血来潮地追问:“那智者相遇,()者胜?”,一时之间,学生交头接耳,面面相觑,仅有几个答案也不尽准确和完善。我建议学生再分组探讨,其中有两个小组联系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便顿悟起来:“智者相遇,(仁)者胜”。我又补充讲了老子的名言:“勇者无畏,智者无惑,适者有寿,仁者无敌”。

下课后,我和学生不由热烈鼓掌,表达我们心里的喜悦。我经常采用小组为单位的竞赛形式。让学生精心制作一些手工艺品或者以画配诗,以竞赛的形式评出优胜作品。学生为了使自己的小组获胜,主动、热心地出谋划策。优胜作品评出来后,各小组摸拟新闻发布会,介绍自己的合作、探讨过程。

总之,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方面能展示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良好素质。我们一线教师必需站在面向未来的高度,多管齐下,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培养新世纪创造性人才的需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