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那时林徽因16岁,徐志摩23岁
- 格式:docx
- 大小:17.45 KB
- 文档页数:4
【课外阅读】徐志摩、林徽因没有爱情这个话并不是博主妄言,而是来自徐、林各自的家族成员和亲属。
因采写抗战期间中国知识分子流亡西南的往事,博主查阅了一批资料,在涉及到徐志摩、林徽因这两位名人的一些报章文字、年谱、回忆录中,常看到徐、林二人相爱的说法,或者暗示二人相爱的描写。
随着2000年由中国内地与台湾合资拍摄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在大陆播出,原有的说法遭到公开否定。
徐志摩的堂侄,原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时年72岁的徐炎,在电视剧播出不久的5月4日青年节期间,公开对媒体发表谈话,称剧中的徐志摩不像一个诗人,而成了一个只会成天追逐女孩的“花花公子”,严重质疑“诗人怎么成了泡妞郎?”结论是,此剧“不真实”。
徐炎发表谈话的第三天,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长女梁再冰与徐炎南北呼应,公开站出来向媒体发表声明,明确表示林与徐中间只有友谊没有恋情。
梁再冰说:“徐志摩去世时我年纪还小,但作为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女儿,我很了解徐志摩同我父母之间关系的性质。
徐志摩是我家两代人的朋友。
他曾经追求过年轻时的母亲,但她对他的追求没有做出回应。
他们之间只有友谊,没有爱情。
徐志摩是在母亲随外祖父旅居伦敦时认识她的,那时她只有16岁,还是一个中学生。
当时对她来说,已结婚成家的徐志摩只是一个兄长式的朋友,不是婚恋对象。
破坏另外一个家庭而建立的婚姻是她感情上和心理上绝对无法接受的,因为她自己的母亲就是一个在没有爱情的婚姻中受到伤害的妇女。
”又说:“母亲在世时从不避讳徐志摩曾追求过她,但她也曾明确地告诉过我,她无法接受这种追求,因为她当时并没有对徐志摩产生爱情。
她曾在一篇散文中披露过16岁时的心情:不是初恋,是未恋。
当时她同徐志摩之间的接触也很有限,她只是在父亲的客厅中听过徐志摩谈论英国文学作品等,因而敬重他的学识,但这并不是爱情。
她曾说过,徐志摩当时并不了解她,他所追求的与其说是真实的她,不如说是他自己心目中一个理想化和诗化了的人物。
”梁再冰对该剧的看法是:“为了渲染林、徐爱情故事,这部电视剧还对我父母的关系进行了歪曲描写,暗示他们的结合是家庭操纵的,林徽因是迫于家庭压力才选择了梁思成。
《见字如面》:现在的网综太“没礼貌”,只想帮助大家活在当下写信人从文字里走出来,历史场面从声音里再生,而此情此景,能让现代人隔空掉一点眼泪,再能想到点跟自己有关的什么,甚至对“自己生命的下一刻”有点启发,就好了。
“这场战事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
”秦楚大战间隙,一对兄弟凑在淮阳战壕一角,给大哥写信,“借了战友的钱,都用光了。
”从军一年多,身上的棉袄早该换了,“家里要是再不寄钱来,就要出人命了,急急急。
”还拜托大哥照顾新媳妇,“打柴一定不要去太远的地方”。
这封刻在木牍上的信被送到三千公里外的家中,最后随大哥进了坟墓,上世纪70年代被考古学家挖掘,成为中国已知最早的书信。
在2249年后的北京红砖美术馆里,一盏灯,一个讲台,被演员林更新一字一字念出:“求神祭拜的时候,如果得到的是下下签,那只是因为我身在叛逆之城的缘故,别想多了。
”2016年12月29日,国内首档明星读信综艺《见字如面》首播——12期节目8位明星现场朗读古今近100封书信。
播放过半,单集点击量超过1800万次,总点击量达1.5亿。
豆瓣上,《见字如面》评分9分,一万多名观众近六成给出5星,“向书信传统致敬”、“重回旧时光”总被提及,《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却说,节目的野心远不止“怀旧”。
片牍成章导演关正文一年多前,导演关正文想做一档读书节目,他和团队曾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文化综艺,“这么大的中国没有一档读书节目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儿。
”做到一半卡了壳。
一本书无论怎么摘出一段,总会牵扯上下文一大堆情节,难以独立成篇。
困惑不已时,他偶然翻到一本英国书《见信如晤》(letter of notes)。
这本书收集了124封名人书信:英国女王给美国总统的信件里附着烤饼配方;女作家伍尔夫自杀前留给丈夫的绝笔;11岁小女孩给林肯写信,建议他留络腮胡;一名自称“开膛手杰克”的人给警戒委员会写信坦白,里面附赠半个人类肾脏。
关正文突然发现,之前“读书节目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书信里一下子迎刃而解。
人生若只如初见,林徽因的愛情林徽因的爱情,徐志摩的追逐,金岳霖的守候,梁思成的包容!婚前,梁思成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讲了吗?”婚后,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
’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有一件事,可以验证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有多深。
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飞机失事遇难,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从现场捡了一块烧焦了的木头。
那个时候的飞机不像现在的,有些部分是木头的。
他捡了一块飞机残骸拿回去给了林徽因,林徽因非常悲痛,就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头。
直到她1955年去世,一直就这么挂着。
她觉着,她是爱徐志摩的,况且徐志摩又是为了赶回来听她的演讲而死的,她就要用这种方式纪念他。
在我们现在,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在这点上,我是说在感情的纯洁与执著上,在对崇高感情的理解上,我们是失败的。
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
比如说,一个男子,你的妻子爱着一个她过去的恋人,当然他们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喜欢他或感谢他,两人是很好的朋友。
有一天,你妻子的朋友因飞机失事而死,你会不会替她去处理他的丧事。
而且因为你知道自己的妻子喜欢他,所以一定要在现场替她拣上一块飞机的残骸,然后送给你妻子保存,而你妻子呢,对他又特别地喜欢,虽然你是我的丈夫,虽然每天晚上和你都在这张床上躺着,还是要把这块飞机的残骸恭恭敬敬地挂在墙上。
我相信我们中间极少有人能做到,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
有人或许会说,反正徐志摩已经死了,她只是这样怀念他,又不会出别的什么事。
这样优秀的女人,肯定对她的丈夫不会有二心的。
其实,她对他的丈夫是有二心的,但是她做得非常光明磊落。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
大概是1932年夏天,也就是徐志摩死了没多久,有一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说: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在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我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
徐志摩经典语录爱情文案收藏(58条) 徐志摩经典语录爱情文案(1--19条)1、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
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对她评价甚高,还为林徽因写过很多情诗。
与林徽因的相遇,甚至激发了徐志摩的新诗创作。
2、“但他们每个人都不是纯粹的文艺天秤;有些人喜欢你这个人,而有些人质疑你的个人道德……有些评论一定涉及到你个人生活的方圆,或者断言你是轻浮的,或者说你是奢侈的!朋友,我知道你都不介意,你已经经历了很多,不仅从来没有生气,而且经常表现出同情和原谅。
”3、爱的起点不一定是身体,但爱到身体就是到顶峰。
4、如果说林给徐志摩的临别信反映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矜持哲学,那么她在徐志摩死后写给他的悼词则反映了她非凡的人生智慧。
5、眉,愿你多多保重,事事望远处从大处想,即便心气和平,自在受用。
你的特点即在气宽量大,更当以此自勉。
我的话,前晚说的,千万常常记得,切不可太任性。
——徐志摩《爱眉小札》6、至于林理智和矜持的原因,除了成长环境外,也是外部因素的结果。
她在给徐志摩的临别信中也有相关说明。
她说:7、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徐志摩爱情经典诗句四月天8、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目送你归去……不,我自有主张,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我进这条小巷。
你看那株树,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止水,在夜芒中像是纷披的眼泪;有乱石,有钩刺胫踝的蔓草,在守候过路人疏神时绊倒,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
9、小曼,你知道我绝对不慕荣华,不羡名利,——我只求对得起我自己。
——徐志摩《爱眉小札》10、听着:你现在的选择,一边是苟且暖昧的图生,一边是认真的生活;一边是肮脏的社会,一边是光荣的恋爱;一边是无可理喻的家庭,一边是海阔天空的世界与人生;一边是你的种种的习惯,寄妈舅母,各类的朋友,一边是我与你的爱。
爱情观议论文500字
爱情是什么?有人说爱情是朵含苞待放的玫瑰,只有给他甘甜的
雨水才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有人说爱情是永远,永远又是有多远,是明天是今生今世还是这凡尘从未有过永远一说?爱情就是如此让人
捉摸不定,又像飘渺的云烟,难辨真假。
我想爱情是充满诗意的,伦敦的雨季总是这么漫长而又撩人的。
林徽因这年只有十六岁,处于花季年龄,内心又充满诗意的少女总是寂寞守在窗边看雨雾。
我想聪慧的她也早已猜到在这座梦幻的城市中定有她的故事发生。
于是十六岁的林徽因第一次邂逅了二十四岁的徐志摩,徐志摩的出现也填补了她所有的诗意与情怀。
于是他们一同去游康桥,在康桥许下一生的若言,时而坐在温暖的壁炉边谈天说地,在一起的时间总是如此愉悦,然而有一些故事还未开始就已走到尽头,这年十月知道自己与徐志摩必然没有结果的林徽因决然地跟随父亲
回国结束了这一场康桥绝恋。
爱情的确是充满诗意的,可是社会也是现实的,有人说林徽因太过决绝,可是她也只是怕自己再次被人伤害。
爱情需要诗意,但是诗意也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生活中的一个调味剂。
我每个人爱人的方式是不同的,有的人哪怕粉身碎骨也无所畏惧,然而关于爱情我觉得就是给她现世的安稳,守候一生,在平淡时用诗意点缀生活,这就是最平凡的爱。
林徽因给徐志摩的信篇一:林徽因与徐志摩林徽因与徐志摩5岁的林徽因由大姨母林泽民授课发蒙,深得宠溺的张爱玲眉宇间董阳灵气飞扬。
旧式家族庶出的大小姐,来自亲情的倾轧与磨难,是必修课。
她一定较好将一干人申明得很好,在失宠的母亲区外,另寻可倚重的亲情树干。
庭院深深,无时不然则发生微妙的情感拉锯战,林徽因徐志摩在决赛中拔了个头筹。
林泽民女儿记忆中,母亲爱堂姐徽因胜过其亲生母亲:可想,伊足令众姐妹“侧目”。
聪慧,是不消说的,另一面,她一定一定有着超乎寻常她们的心劲。
讨人喜欢是件巨大的工程,要有天分。
“讨”字有“寸”,她能拿捏出个中分寸。
林徽因做足了功课,亲情方面,博取掌声一片。
1920年,随其游历欧洲这样的头彩,终砸到头上。
随父游历欧洲。
是林徽因一生最大的转折点。
在英伦,她偶遇徐志摩。
我们有理由相信,1920年初秋的一天,伦敦大雾初霁, 23岁的徐志摩,是以焕发的容光、轻盈的脚步走入林长民家客厅的。
积淀的光彩照人文化底蕴令他光彩照人,轻盈的灵动脚步踩的是唯美的鼓点。
潇洒在林徽因面前的志摩,至少裹挟3个证书:北大毕业证书、英国克拉克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证书、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证书。
徐志摩亦怔忡不已:面前的少女,有着驯鹿般清亮柔美的眼睛,分明有一股异样的灵气,在她的瞳仁氤氲。
“恨不相逢未娶时”啊。
满腔情思,急欲寻找喷薄的出口。
他给林徽因写信,父女俩商定,决定由林长民代为回信: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令林家父女俱感“悚惶”的情书,摧毁力何等之强———大约更在《爱眉小轧》之上吧,首枚情书导弹啊!总乐意乘一匹想象的快马,驰骋康桥,亲睹河畔金柳下斜倚着的林徽因的倩影,她是令诗人怦然心动的夕阳中的新娘,伊在波光里的艳影,在著名作家和读者的心头荡漾??林徽因比如说爱过徐志摩?这不重要。
关键是,她已曾被徐深深吸引,她的情感,被徐启蒙过———她所谓的“富于启迪性的友谊,他俩有过“交会时互放的光芒”,是的,徐志摩的爱情五环,是少女林徽因点燃的;徐志摩的诗情,也是小女孩少女林徽因剥茧抽丝的。
林徽因的诗歌及其对徐志摩的情感
林徽因(1904-1931)是中国近代诗人、翻译家、作家、文学研究者,也是徐志摩的心上人。
林徽因的诗歌以“爱情诗”最为出名,她的诗歌多充满着浓浓的情愫,表达的是一种纯真的爱情情怀,令人动容。
他的友情和爱情都在诗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徐志摩的情感,更是令人动容。
林徽因笔下写满了对徐志摩的爱慕之情,她用自己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把一种真挚的爱情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赞叹不已。
典型的有《立春》:“小雁飞过,我在屋前等你来,一树梅花开,白茫茫的,如水似霜”;《有生之年》:“有生之年,有爱之日,爱你久久,永不变心”;《苏武牧羊》:“欲将心事,说说无益,拂衣去,莫断肠”等。
这些诗歌在表达出林徽因对徐志摩的爱慕之情的同时,也透露出一种痛苦的感受,既抚今追昔,又留恋未来,表达出了一种纯真的爱情情怀,令人动容。
【课外阅读】徐志摩与林徽因及张幼仪陆小曼之间的情感故事《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连续剧,是2000年春天在全国热播的,到现在已经四年了。
那一段,有关徐志摩的书卖得很火。
这个剧本是一个台湾剧作家王蕙玲写的,她是台湾铭传大学、世新大学和台湾艺术学院的讲师,她选择《人间四月天》这个题材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
这部戏从演员阵容、演出效果上,都得承认是成功的。
但实在说,我作为一个研究现代文学史的人,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当时我正着手写《徐志摩传》,还在搜集资料、整理年谱阶段,光搜集资料编年谱,就用了三年时间,刚要动手写就赶上了这么个“徐志摩热”,不能说一点感慨也没有。
我的《徐志摩传》是2000年6月写完的,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0月印出来,当年就印了第二版。
这个时候,《人间四月天》的热劲已经过去了。
有人说,老韩啊,你要是早写上半年,不是就搭上这个车了吗?我不这么看。
我的看法是,多亏我写得迟,我要是写得早,他们就把我的研究成果吸收到电视剧里头了,这个片子就不可能留下那么多的话题让人评说了!徐志摩是花花公子吗?现在所以重提徐志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跟几个优秀的女人有关系,要是没有这几个女人,光凭着那几首诗,写得再好,人们的兴趣也不大。
男人喜欢徐志摩,只能说感兴趣,因为他艳福不浅,什么时候自己也能这样活一回呀;女人喜欢徐志摩,是真喜欢,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呀,怎么那么多优秀的女人都爱他爱得死去活来,我倒要看看这是个什么人!怎么不想想,是徐志摩真值得爱,才会有人爱,是徐志摩真优秀,才会显得那些女人优秀。
如果张幼仪不是徐志摩的前妻,只能说是个会理家理财的女强人;要不是和徐志摩有那么缠绵的恋情,林徽因不过是个漂亮的女建筑学家;要不是成了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不过是个才貌双全的民国名媛。
还是徐志摩好,才有了她们的好。
她们的本事是她们的,她们的名声,有一大半是徐志摩带给她们的。
千万别认为徐志摩是个花花公子,只会讨女人喜欢。
他的人品也很好,基本上可说是完美的,无可指摘的。
读林徽因的悼志摩有感少时读书,读到过很多关于徐志摩的风流往事,而其中往往令人猜测,臆想不断的一个女主角就是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
那时我总是在头脑里构造出很多他们的惺惺相惜,他们的柔情百转,他们的浪漫。
在读到《再别康桥》时,我以为那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悄悄的告白,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沉默的爱。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了,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样一份深沉,又怕被打扰的人,令我遐想了很多年。
直至今日翻来高考离别之日老友送的《你是人间四月天》,第一篇文章就是在林志摩飞机失事,去世后几日,林徽因为他写的悼文,原载于1931年12月7日《北平晨报》。
文章第一段就说明了他们之间是心灵相犀的好朋友,我为年少的自己将才子佳人的爱情话本强加在他们身上,而觉得羞愧。
林徽因是这样阐述徐志摩的死亡,她说她不曾将志摩和死这两个字连在一处想过。
她说她不迷信,也没有宗教地期盼些奇迹出现。
可她还是在理智与感性之间徘徊,还是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希冀。
这令我想到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写给自己的妻子邓颖超的几句话,“我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
”这不正是在不断的在麻痹自己,逃避现实吗?可在面对至亲之人离世,我做不到所谓的理智,所谓的唯物主义,你也是,这世间但凡有你心之所系之人,不都是做不到吗?从前我只是在徐志摩的诗里去想象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亦或是从一些八卦文章里看看他的红尘纠葛。
如今在林徽因的笔下是这样说徐志摩的,“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他的那种痴,那种孩子似的天真实能令人惊讶。
从这件事中,你就能知道了。
那时徐志摩还在伦敦读书,有一天外边下起了倾盆大雨,他浑身湿透的跑到好友源宁家,叫他一起去康桥上看彩虹。
好友拒绝了,并且还劝阻他,如此恶劣的天气,应当在家里,或者回去换身赶紧衣服,打了伞再去。
不等好友说完,徐志摩就已经跑出去好远了,他一个人在桥上痴痴的不知等了多久,居然真的看到了虹。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曝光!让人看了不禁心生敬意!1920年,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在英国游历期间认识了英俊与智慧并存的徐志摩,作为一个16岁情窦初开的少女,她一下子就被徐志摩风雅的谈吐,渊博的知识吸引了,再加上徐志摩英俊帅气的外形,这让两个人迅速坠入爱河,并一度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是当时的徐志摩已经有了妻子张幼仪和儿子徐积锴,林徽因当时便告诉他除非他离婚,不然他们是不可能在一起的!后来在自己大舅哥张君劢的催促下,徐志摩只能将张幼仪接到身边来,但林徽因怎么也想不到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徐志摩真的会撇家舍业的来保护自己的爱情,1921年林徽因随着父亲林长民悄悄回国了,她离开后给徐志摩写了这样一封信。
志摩:其实,在您陪着她(张幼仪)来向我们辞行时,听说她要单身离你去德国,我就明白你们两人的关系起了变故。
起因是什么我不明白,但不会和我无关。
我真佩服幼仪的镇定自若,从容裕如的风度,做到这一点不是件易事,我就永远也做不到。
她待我那么亲切,当然不是装假的,你们走后我哭了一个通宵,多半是为了她。
志摩,我理解您对真正爱情幸福的追求,这原也无可厚非;我但恳求您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
她待您委实是好的,您说过这不是真正的爱情,但获得了这种真切的情分,志摩,您已经大大有福了。
尽管幼仪不记恨于我,但是我不愿意被理解为拆散你们的主要根源。
她的出走使我不能再在伦敦居住下去。
我要逃避,逃得远远的,逃回我的故乡,让那里浓荫如盖的棕榈、幽深的古宅来庇护我,庇护我这颗不安宁的心。
署名是徽徽<信件节选>就这样,林徽因以自己的方式退出了这场三个人的角逐,但是她的离开却并没有将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婚姻挽救回来,他们最终还是离婚了。
等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再相见时已是4年后,泰戈尔访华的时候了,那时他们共同担任泰戈尔的翻译,但与四年前不同的是: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相好,而徐志摩也有了陆小曼。
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谊却远远没有结束。
从这封信的节选中我们不难看出,林徽因当时虽然年仅16岁,但是她的才智已开始渐露头角,二八年华的她也已经可以冷静、理智的喜人之喜,忧人之忧了,而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无疑成了他们分开的重要原因!林徽因是善良的,她不想背负拆散别人家庭的骂名,她也不想张幼仪遭受因她的介入而来的家庭变故,因为林徽因明白,像张幼仪这样的封建女性,没有受到过开明的西方教育,自己也经济保障和经济基础,这样的打击和变故她可能承受不来。
[最美丽的花朵歌谱]最美丽的花朵第一篇最美丽的花朵:最美丽的花朵阅读答案最美丽的花朵阅读答案,你找到资料了吗?那么,关于最美丽的花朵阅读答案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季的一天,天阴沉沉的,正下着极大的雨,密密的雨在空中织成一张大网,笼罩着一切。
校园里积了一片水,有的地方成了小河,哗哗地流着。
放学了,我拿着一把小花伞走出教学楼,看见小东呆呆地站在过道里。
我想她准是没带雨伞,便拉过小东,对地说:“没带伞吧?走,咱俩一块儿走。
”我撑开雨伞,我们肩并肩地走着,脚下踩着泥泞的路。
伞本来就小,再加上是两个人打,自然是遮不过来。
我偷偷地把雨伞往小东那边移了移。
雨点打在身上,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小东发现了,便不动声色地把伞往这边推了推。
我没言语,走了两步又慢慢地把伞移了过去。
我们默默地走着,伞在我们手中悄悄地站来移去。
回家的路仿佛变长了。
听着雨落在伞面上劈里啪啦的响声,看着地上飞溅起的一朵朵小水花,我们紧紧地贴在一起。
天气虽然很凉,但我感到身上没暖和。
又走了一段路,我们在一个岔道口停了下来,我该向右拐了,而她还要直着走。
这伞怎么办呢?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把伞推给她,说:“你用吧,你的家还远着呢。
”说着,我格格地笑起来。
小东说什么也不同意,我们互相推让着。
最后,我把伞使劲往她手里一塞,说了声“再见”,就飞快地往家跑去。
等我跑到家,身上都湿透了。
我透过玻璃窗向那条路望去,路上的行人打着一把把伞,真像一朵朵开在雨中的花。
我觉得其中最漂亮的是我们的那朵,它是同学之间互相关心的友谊之花。
1.给多音字组词。
塞2.“最漂亮的花”是指()。
本文记叙了()和()之间的动人故事,事件发生的时间是()。
3.填空。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1)。
对她说:“没带伞吧?走,咱俩一块儿走。
”()(2)我偷偷地把雨伞往小东那边移了移。
雨点打在身上,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3)这伞怎么办呢?我犹豫了一下。
()4.请你也写出你积累的一到两句写雨景的诗词来。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诗《那一晚》,道出多年往事,报社都不收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诗《那一晚》,道出多年往事,报社都不收“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出自我国第一篇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
东汉末年,刘兰芝知书达理,在年少时期便嫁给了焦仲卿,在家里面日夜操劳,却不为婆婆所容,在经过一番争执之后,还是被赶回娘家,在分别之时,刘兰芝与焦仲卿许下约定。
回家之后,被家里人所强迫刘兰芝不得不嫁给县令之子,后在新婚之时,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被合葬于华山。
这个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到了近代,也有一段爱情故事也让人津津乐道,但却却更加扑朔迷离,连两人究竟有没有真正的谈过恋爱,都没有真正的清楚,只能从文章之中略微窥探一二。
他们就是徐志摩和林徽因,关于他们之间的故事已经流传了数个版本:一说是徐志摩单相思,只是自己在那里写诗;另一说是两人真真正正的谈过恋爱,甚至已经到达了快要结婚的地步。
但是据林徽因之女梁再冰所回忆,其母亲这样说过:徐志摩只是一个像个哥哥一样的朋友,毕竟徐志摩早已结婚,两个人“不是初恋,是未恋”。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也记得母亲说过:向我这样从小接受旧伦理道德长大的女子,怎么可能会去喜欢一个比自己大了五六岁,并且还结了婚的男人了?外面的那些谣传也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至于真相是何,作为外人不好评判,但从林徽因的作品中或许能够略微窥探一二。
1930年,林徽因正处于创作高峰期,她写了一首关于其情事之诗:《那一晚》,引起了大范围的轰动,所有人都想一窥究竟。
但是却没有报社敢刊登,里面实在隐藏了太多可以挖掘的故事,而且还可与人们谣传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如新月诗派的《新月诗选》仅仅只是刊登了林徽因另一首稍微逊色之作——《仍然》,只有徐志摩的报社《诗刊》敢刊登这首诗。
第一节: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那一晚”是什么?从诗中可以看出,在那一晚,他们已经分手了,是和平分手。
徐志摩林徽因的故事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很大。
他是林徽因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
下面是徐志摩林徽因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一、康桥之恋“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再别康桥》1920年秋,徐志摩满怀热忱,不惜放弃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转而投奔英国的罗素,为的是想向他学习哲学。
可是事与愿违,罗素早已人去楼空,已赴中国讲学。
无奈,徐志摩退而求其次,决定拜访文学家狄更生。
人生地不熟的他,想到司法总长林长民现在也在伦敦讲学,便决定让他代为引荐。
从此,他的生命里迎来了他的那道“天上虹”,亦是他的初恋——林徽因。
那个情窦初开的美丽的姑娘,像一朵清纯的白莲花,静静地盛开在康河的湖面,开在多雾多雨又多情的伦敦。
17岁的她,也怀揣一颗少女的心,希望能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邂逅一段浪漫的爱情。
“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
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
”然后,一位风流倜傥、英俊潇洒的青年仿佛听到了她的心声,生生闯入了她的心扉。
而一切,来地又是那么地突然、那么地热烈。
康河的温柔,需要你和它贴得很近,很近。
于是妹妹她船头坐,哥哥他来撑长篙。
两人在康河的柔波里,纵情地游玩。
他们一起看榆树上的夜莺歌唱,看夕阳下绚丽的云彩,看夜空中斑斓的星光。
一起谈天说地,谈浩瀚的文学艺术,谈异域的风土人情,谈多雨的如同伦敦一样浪漫且忧郁的江南。
最让两个人投机的话题还是文学。
雪莱、济慈、拜伦、曼殊斐尔的诗歌让他们如痴如醉。
从此,两人内心的情感,都开始倾向于分行的抒写——诗歌。
我总觉得初恋,得加上诗歌,这样才完美。
美丽的诗歌,就像调味剂,让初恋更鲜,更浪漫。
情到深处难自拔。
为了能扫除在追求林徽因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他决定与张幼仪离婚。
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是徐志摩,而不是林徽因。
从容理智的林徽因,做了人生之中最重要的决定!没有一个拥抱、没有一声告别,匆匆地离开了热情似火的徐志摩、离开这座被徐志摩的热情灼伤的城市。
精心整理徐志摩与林徽因的感情故事徐志摩徐志摩,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历任北大、清华、平民大学教授,是中国文坛一颗璀璨的流星,他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少数几个引人瞩目的诗人之一,是新月派的说过:聪明才智”,“她既具有大家闺秀那种幽娴贞静的传统风韵,又有现代女性那种活泼、大方的气质,言谈举止之间,透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可以说,这样的林徽因正是徐志摩心目中的理想女子、完美女子!因此,徐志摩自1920年在伦敦结识林徽因便一下子为她所倾倒。
他觉得:是林徽因,唤起了他沉睡的激情,让他感到了灵魂的震颤,感到了生命的美好。
于是,他把对她的礼赞写成了诗,其中几句是:“你是高高在上的云雀天鹨,纵横四海不问今古春秋,散布着稀世的音乐锦绣。
”在徐志摩来伦敦的半年之前,即1920年春天,时任段琪瑞内阁司法部长的林长民以“中国国际联盟同志会”驻欧代表的身份,携女儿林徽因入住伦敦。
其时,林长民44岁。
林小姐正值16芳龄,书香门第养就了一身高雅气质,既接受了中国传自己把头发梳理一番再到学校去。
后来,张幼仪从别人口中得知,徐志摩每天去理发室是因为理发室对面有一间杂货铺,那是他与一位女朋友的联络地址。
他们每天都有书信往返,而且信是用英文写的,这位女朋友就是林徽因。
徐志摩把林徽因的来信和自己的日记都牢牢地锁在一个箱子里。
在剑桥,还有一个故事中的故事。
徐志摩与林徽因热恋的同时,还与林长民“情书”往返不断。
他们俩也在谈情。
有一次,这对莫逆之交开玩笑,商定彼此通假情书。
徐志摩扮演女的,一个有夫之妇;林长民扮演男的,一个有妇之夫。
在各有家庭的境况下,两人谈恋爱,互写情书。
徐志摩与林长民谈恋爱是演戏玩的,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却是真的。
林小姐是否也出于游戏目的,却永远是个谜。
此而已。
”这等于摆出要较量一番的架势。
当时,林长民家住景山后街称作“雪池”的院子里,林徽因在培华中学读书,课余,她要到梁思成家去谈情说爱,俩人的恋爱关系已相当稳固了。
梁思成家住在松坡图书馆,因为梁启超时任松坡图书馆馆长。
见字如面观后感范文《见字如面》是一个有温度的节目,一个有思想的节目,更是一个洗礼心灵的盛宴。
下文是励志网整理收集的见字如面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见字如面观后感(一) 到邮局填汇款单,突然发现手居然握不住笔。
勉强写完地址,看着那一行东倒西歪委屈挤在一起的字,心里忽然觉得十分悲哀。
能写一手较好字,曾一度是我的骄傲。
我曾在黑夜跳跃的烛光下,展开信纸饱蘸笔墨,写下细碎缠绵的心事,寄给远方的朋友。
那一行行深蓝色的字体,如同黑夜里开出的花朵,一朵一朵,温润、饱满、芬芳。
而今,因为长期使用电脑,右手的拇指和食指的写字机能已经退化,中指上磨出的茧,早已荡然无存。
那些美丽的“花”,也正在渐渐凋零败谢。
见字如面。
10多年前,我曾经捧着那些写在草稿上,或者写在带有香味的精美信笺上的文字,默默地揣想文字背后的熟悉或陌生的脸。
遒劲端正的字是父亲的,父亲的字写得极有力,一笔一划都深深地陷进粗糙的纸里,像是嵌进去的艺术品。
父亲的信开头总是一句:见字如面。
我便仿佛看见父亲沟壑纵横的沧桑的脸,在信纸后面微笑着。
那每一个字,便也都笑着,像一朵朵灿烂的菊花,横竖撇捺,每一笔都是他的关爱和呵护。
曾经因为在《现代家庭》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交了不少笔友。
其中一位重庆笔友虽是一位女孩,却写得一手刚劲洒脱的好字。
她能写好几种不同的书体:楷书、行书、隶书,各有风情。
有时候是一封信用一种书体,有时候则一封信里几种书体交叉着用。
因为她的字,让我对她的信又多了几分期待。
每次接过信,看到信封上清秀的字体,便如同她正盈盈地笑着看我,于是,心就像湛蓝的天空中飘浮着的云朵,快乐无比!众多笔友中,最甜蜜的当然是恋人般的情书,她喜欢用纯蓝的墨水和不加横线的白纸,字迹干净流畅,有的字随意舒展,一脚伸到别人的地盘;有的字小心翼翼,顽皮地躲在角落,带几分慵懒的气息。
有一封信里她只曾写了一句:“我的每个字都可以为你燃烧起——”,字是用红色的烛油写的。
捧着那张纸,我能想象得出她激情洋溢的脸。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那时林徽因16岁,徐
志摩23岁
林徽因16岁时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
林徽因给徐志摩写这封分手信时,林徽因才16岁,小才女的气息已经露出端倪。
当时,她与父亲林长民一起在伦敦游历(1920年),和徐志摩的感情火花也正是在那里擦燃。
当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徐志摩已与张幼仪育有孩子,分手,对他们来说是最理智的选择。
徐志摩曾感慨: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那时林徽因16岁,徐志摩23岁
《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原文:
志摩:
我走了,带着记忆的锦盒,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话走了。
我回国了,伦敦使我痛苦。
我知道您一从柏林回来就会打火车站直接来我家的。
我怕,怕您那沸腾的热情,
也怕我自己心头绞痛着的感情,火,会将我们两人都烧死的。
原谅我的怯懦,我还是个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旋涡,引起亲友的误解和指责,社会的喧嚣与诽难,我还不具有抗争这一切的勇气和力量。
我也还不能过早的失去父亲的宠爱和那由学校和艺术带给我的安宁生活。
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1)
我说过,看了太多的小说我已经不再惊异人生的遭遇。
不过这是诳语,一个自大者的诳语。
实际上,我很脆弱,脆弱得像一支暮夏的柳条,经不住什么风雨。
我忘不了,也受不了那双眼睛。
上次您和幼仪去德国,我、爸爸、西滢兄在送别你们时,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您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边,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
我颤抖了。
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的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
其实,在您陪着她来向我们辞行时,听说她要单身离你去德国,
我就明白你们两人的关系起了变故。
起因是什么我不明白,但不会和我无关。
我真佩服幼仪的镇定自若,从容裕如的风度,做到这一点不是件易事,我就永远也做不到。
她待我那么亲切,当然不是装假的,你们走后我哭了一个通宵,多半是为了她。
志摩,我理解您对真正爱情幸福的追求,这原也无可厚非;我但恳求您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
她待您委实是好的,您说过这不是真正的爱情,但获得了这种真切的情分,志摩,您已经大大有福了。
尽管幼仪不记恨于我,但是我不愿意被理解为拆散你们的主要根源。
她的出走使我不能再在伦敦居住下去。
我要逃避,逃得远远的,逃回我的故乡,让那里浓荫如盖的棕榈、幽深的古宅来庇护我,庇护我这颗不安宁的心。
我不能等您回来后再做这个决定。
那样,也许这个决定永远也无法做出了。
我对爸爸说,我很想家,想故乡,想马上回国。
他没问什么,但是我知道他一切都清楚,他了解我,他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
他同意了。
正好他收到一封国内的来信,也有回国一次的意向,就这样,我们就离开了这留着我的眼泪多于微笑的雾都。
我不能明智如哪个摔破瓦盆头也不回的阿拉伯人,我是女人,总免不了拖泥带水,对“过去”要投去留恋的一瞥。
我留下这一封最后的紫信——紫色,这个我喜欢的哀愁、忧郁、悲剧性的颜色,就是我们生命邂逅的象征吧。
走了,可我又真的走了吗?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里一切吗?又真的奉还了您留在我生命里的一切吗?
我们还会重逢吗?还会继续那残断的梦吗?
我说不清。
一切都交给那三个纺线的老婆子吧(注:这里指希腊神话中的命运女神,她们的任务是纺制人间的命运之线,同时按次序剪断生命之线),听任她们神秘的手将我们生命之线拉扯的怎样,也许,也许……只是,我不期待,不祈求。
徽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