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24
可燃液体的燃烧,实质上是燃烧可燃液体蒸发出来的蒸气,所以叫蒸发燃烧。
对于难挥发的可燃液体,其受热后分解出可燃性气体,然后这些可燃性气体进行燃烧,这种燃烧形式称为分解燃烧。
可燃固体的燃烧可分为简单可燃固体、高熔点可燃固体、低熔点可燃固体和复杂的可燃固体燃烧等四种情况。
固体碳和铝、镍、铁等金属熔点较高,在热源作用下不氧化也不分解,它们的燃烧发生在空气和固体表面接触的部位,能产生红热的表面,但不产生火焰,燃烧的速度和固体表面的大小有关。
这种燃烧形式称为表面燃烧。
闪点的影响因素同系物液体的闪点随着相对分子量、相对密度、沸点的增加和蒸汽压的降低而增高。
同类组分混合液,如汽油、煤油等,由烃类的同系物组成,其闪点随着馏分的增高而增高。
异构体的闪点低于正构体。
能溶于水的易燃液体,闪点随浓度的降低而增高。
油漆类液体的闪点取决于油漆中所含溶剂的闪点。
两种可燃液体混合物的闪点一般低于这两种液体闪点的平均值。
易燃气体:a)与空气的混合物按体积分类占13%或更少时可点燃的气体;b) 不论易燃下限如何,与空气混合,燃烧范围的体积分数至少为12%的气体。
非易燃无毒气体:在20℃压力不低于280 kPa条件下运输或以冷冻液体状态运输的气体(窒息性气体、氧化性气体、不属于其他项别的气体)易燃液体:在其闪点温度(其闭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0.5℃,或其开杯试验闪点不高于65.6℃)时放出易燃蒸气的液体或液体混合物,或是在溶液或悬浮液中含有固体的液体。
氧化性物质:本身不一定可燃,但通常因放出氧或起氧化反应可能引起或促使其他物质燃烧的物质。
有机过氧化物:分子组成中含有过氧基的有机物质,该物质为热不稳定物质,可能发生放热的自加速分解。
该类物质还可能具有以下一种或数种性质:a) 可能发生爆炸性分解;b) 迅速燃烧;c) 对碰撞或摩擦敏感;d) 与其他物质起危险反应。
e) 损害眼睛毒性物质:经吞食、吸入或皮肤接触后可能造成死亡或严重受伤或健康损害的物质。
1、可燃固体阴燃转变为明火燃烧需要的条件?有利于阴燃的上述因素也都有利于阴燃向有焰燃烧的转变,如外加空气流有利于这种转变;向上传播的阴燃比向下传播的阴燃更容易向有焰燃烧转变;棉花等松软、细微的阴燃很容易转变为有焰燃烧等。
从总体上讲,当炭化区的温度增加时,由于热传导使得热解区温度上升,热解速率加快,挥发分增多,这时热解区附近空间的可燃气体浓度加大。
当温度继续升高时,也可自燃着火。
这就完成了阴燃向有焰燃烧的转变。
由于这一转变过程是个非稳态过程,要准确确定转变温度是很难的。
概括地讲,阴燃向有焰燃烧的转变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1)阴燃从材料堆垛内部传播到外部时转变为有焰燃烧。
在材料堆垛内部,由于缺氧,只能发生阴燃。
但只要阴燃不中断传播,它终将发展到堆垛外部,由于不再缺氧,就很可能转变为有焰燃烧。
(2)加热温度提高,阴燃转变为有焰燃烧。
阴燃着的固体材料受到外界热量的作用时,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热解区内挥发分的释放速率加快。
当这一速率超过某个临界值后,阴燃就会发展为有焰燃烧。
这种转变也能在材料堆垛内部发生。
(3)密闭空间内材料的阴燃转变为有焰燃烧(甚至轰燃)。
在密闭空间内,因供氧不足,其中的固体材料发生着阴燃,生成大量的不完全燃烧产物充满整个空间,这时,如果突然打开空间的某些部位,因新鲜空气进入,在空间内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进而发生有焰燃烧,也有可能导致轰燃。
这种阴燃向轰燃的突发性转变是非常危险的。
2、简述谢苗诺夫自燃理论与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理论。
(1)谢苗诺夫自燃理论任何反应体系中的可燃混合气,一方面它会进行缓慢氧化而放出热量,使体系温度升高,另一方面体系又会通过器壁向外散热,使体系温度下降。
热自燃理论认为,着火是反应放热因素与散热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反应放热占优势,体系就会出现热量积聚,温度升高,反应加速,发生自燃;相反,如果散热因素占优势,体系温度下降,就不能自燃。
在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中,假定体系内部各点温度相等。
目录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2)1. 引言 (2)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 (2)2.1 可燃物的种类 (2)2.2可燃物的热特性 (3)3. 燃烧理论 (6)3.1 燃烧的条件 (6)3.2 着火形式 (6)3.3 着火理论 (7)3.4灭火分析 (14)4. 爆炸理论 (18)4.1 爆炸种类及影响 (18)4.2 化学爆炸的条件 (21)4.3 防控技术 (23)5. 结论 (24)1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当前主要的燃烧及爆炸理论。
首先介绍了燃烧条件、着火形式以及具体的燃烧理论,然后对四种燃烧理论分别进行了灭火分析。
然后阐述了爆炸的种类、爆炸条件过程及防控技术。
最后对本文的内容作了总结,并且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燃烧理论;爆炸理论;防控技术。
1. 引言火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燃烧现象。
爆炸(化学)是一种快速的燃烧,为了科学合理地预防控制火灾及爆炸(化学),应当对燃烧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要使它们发生化学反应需要提供一定的外加能量,反应的结果则会放出大量的热能。
燃烧前后的物质与能量变化可以要据物质与能量守恒定律确定。
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2.1 可燃物的种类可燃物是多种多样的。
按照形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氢气(H2)、一氧化碳(CO)等为常见的可燃气体,汽油、酒精等为常见的可燃液体,煤、高分子聚合物等为常见的可燃固体。
可燃物之所以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包含有一定的可燃元素。
主要是碳(C)、氢(H)、硫(S)、磷(P)等。
碳是大多数可燃物的主要可燃成分,它的多少基本上决定了可燃物发热量的大小。
碳的发热量为 3.35×107J/kg,氢的发热量为1.42×108J/kg,是碳的4 倍多。
了解可燃元素及由其构成的各类可燃化合物的燃烧特性可定量计算燃烧过程中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
有些元素发生燃烧后可以生成完全燃烧产物,也可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不完全2燃烧产物还可进一步燃烧生成完全燃烧产物。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燃烧和爆炸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现象。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过程。
爆炸是指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迅速释放,并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和光亮现象。
燃烧和爆炸都是由氧气与可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但爆炸的反应速度更快,产生的能量更大。
燃烧和爆炸的理论基础是燃烧化学和爆炸动力学。
燃烧化学研究燃烧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释放。
可燃物质一般是有机物,其化学反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燃、燃烧和燃尽。
引燃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接触后产生点火源,并开始发生反应。
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热和光。
燃尽是指可燃物质完全被氧气消耗,停止燃烧。
燃烧化学研究的重点是物质的热值、燃烧温度、燃烧产物和燃烧速率等参数。
爆炸动力学研究爆炸过程中的能量释放和冲击波的产生。
爆炸反应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点火、反应、扩展和耗减。
点火是指爆炸剂与点火源接触后开始发生燃烧。
反应是指燃烧的爆炸产物放热,产生高温和高压。
扩展是指高温高压的爆炸产物迅速膨胀,产生冲击波和冲击力。
耗减是指爆炸产物消耗完毕,爆炸结束。
爆炸动力学研究的重点是爆炸的速度、压力和能量等参数。
燃烧和爆炸的分析是为了预防和控制火灾和爆炸事故,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燃烧和爆炸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火势和冲击波两个方面。
火势可以引发火灾,破坏建筑和设备,威胁人员的安全。
冲击波可以引发爆炸事故,造成工厂、工地、交通运输等重大事故。
因此,燃烧和爆炸的分析需要研究燃烧材料的性质、火灾和爆炸的起因和传播机制,以及防火防爆的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在分析燃烧和爆炸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燃烧材料的种类和性质。
不同的材料燃烧产生的热值和燃烧速率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氧气的供应。
燃烧和爆炸都需要氧气作为氧化剂,如果缺氧则无法燃烧和爆炸。
点火源的存在。
燃烧和爆炸需要点火源引发反应,因此需要防止点火源的存在,避免引发事故。
环境的温度和压力。
燃烧和爆炸也受到环境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高温和高压有利于燃烧和爆炸的发生。
燃烧与爆炸理论复习提纲及知识点一、燃烧理论基础1.燃烧概念及特征: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含氧体)在一定条件下放出热、光以及大量的有害气体等物质,产生火焰、产生明亮或红外线的光亮、产生热、产生烟雾和气体等。
2.燃烧产物及其特点:燃烧产物主要有热、光、火焰、烟雾和气体等,其中烟雾和气体是有害的,会对人体以及环境造成危害。
3.燃烧过程及要素:燃烧过程由以下三个要素组成:燃料、助燃剂和氧气。
燃料是产生热的物质,助燃剂是加速燃烧的物质,氧气是燃烧的供给气体。
4.燃烧反应方程式:燃烧反应方程式描述了燃料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可以通过方程式来推算燃烧的产物以及释放的能量。
5.燃烧的传热方式:燃烧的传热方式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
辐射是指燃烧产生的热通过空气中的电磁波辐射传递;传导是指热通过物体固体材料内部的分子传递;对流是指热通过流体内部的对流传递。
二、燃烧过程和制止燃烧方法1.燃烧过程:燃烧过程包括燃烧启动、燃烧加速和燃烧自维持三个阶段。
燃烧启动是指燃料和氧气开始发生化学反应;燃烧加速是指燃料和氧气的化学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燃烧自维持是指燃料和氧气的化学反应维持在一定的速率,不再需要外界能量提供。
2.燃烧过程中的火焰结构:火焰由三个区域组成:燃料区、氧化区和冷却区。
燃料区是燃料、助燃剂和部分未反应的氧气混合的区域,发生燃烧反应;氧化区是氧气与燃料在火焰中反应的区域;冷却区是接近火焰外围的空气。
3.制止燃烧的方法:制止燃烧的方法主要有断燃剂、隔离、升温、窒息和抑制等。
断燃剂是指切断燃料与氧气接触的方法;隔离是指将燃料与氧气分开的方法;升温是指提高燃烧温度,使燃料燃烧困难;窒息是指排除氧气的方法;抑制是指使用抑制剂抑制火焰的方法。
三、爆炸理论基础1.爆炸概念及特征:爆炸是指可燃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短时间内快速氧化或分解,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释放的现象。
爆炸特征包括爆炸压力、爆炸温度和爆炸速度等。
燃烧与爆炸理论提纲
一、燃烧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反应的特点
3.燃烧需要的条件
二、燃烧过程与机理
1.燃烧的三要素
2.燃烧过程的三个阶段
3.燃烧反应的化学机理
4.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
三、燃烧热学
1.燃烧热学基本概念
2.燃烧热学规律
3.燃烧热学的计算方法
四、燃烧与环境
1.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燃烧产生的污染物
3.燃烧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4.燃烧技术的环保措施
五、爆炸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1.爆炸的定义
2.爆炸的特点
3.爆炸类型的分类
六、爆炸反应的机理
1.爆炸的传播过程
2.爆炸反应的速率
3.爆炸的爆轰过程
七、爆炸与安全
1.爆炸的危害
2.爆炸事故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3.爆炸安全的管理和防护措施
八、燃烧与爆炸技术
1.燃烧与爆炸技术的应用领域
2.燃烧与爆炸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结论:燃烧与爆炸理论的研究对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理解燃烧与爆炸机理,掌握燃烧与爆炸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以及相关
的安全措施和技术,将有助于提高生产和生活的安全性,降低环境污染的
风险。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它以氧气为氧化剂,可将燃料分子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燃料和氧气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通过点燃或引燃源接触以产生火焰。
燃烧过程中,燃料分子中的化学键被断裂,形成高能态的反应中间体,然后再形成新的化学键,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热能。
燃烧反应可以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种类型。
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完全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这是一种高效的燃烧过程,可以最大程度地释放出燃料的化学能。
不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只与氧气部分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物质,同时释放出更少的能量。
不完全燃烧常发生在氧气供应不足或燃料的燃烧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
爆炸是一种猛烈的化学反应,其特点是有大量的气体产生和伴随着剧烈的声音和光亮。
爆炸反应是急剧的氧化反应,通常需要有燃料、氧气和点火源三个条件。
在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当燃料蒸气与氧气混合在一起,并且有足够的点火源时,就会发生爆炸反应。
爆炸反应通常发生在气体和可燃液体中,但也可以发生在可燃固体中,如火药和炸药。
对于燃烧和爆炸的理论和分析,有几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考虑。
首先是燃料和氧气的混合比。
燃料和氧气的混合比对于燃烧和爆炸过程的速率和效果有重要影响。
当燃料和氧气的混合比接近理论上的最佳混合比时,燃烧会更加完全,产生更多的能量。
然而,当混合比过高或过低时,燃烧反应的效果就会下降。
其次是燃料的物理状态。
不同的燃料在燃烧和爆炸过程中的行为也有所不同。
气体燃料在燃烧和爆炸过程中比液体和固体更易于扩散和混合,因此更容易发生爆炸。
液体和固体燃料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才能蒸发和燃烧,它们产生的气体容易积聚,从而导致爆炸风险增加。
此外,还需要考虑到燃料的化学性质。
不同的燃料在燃烧和爆炸过程中的反应速率和产物也会不同,这取决于它们的化学性质和分子结构。
一些燃料具有较高的燃烧热和易燃性,它们在燃烧和爆炸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能量。
然而,一些燃料可能需要更高的温度和压力才能燃烧,或者它们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比较有害。
目录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2)1. 引言 (2)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 (2)2.1 可燃物的种类 (2)2.2可燃物的热特性 (3)3. 燃烧理论 (6)3.1 燃烧的条件 (6)3.2 着火形式 (6)3.3 着火理论 (7)3.4灭火分析 (14)4. 爆炸理论 (18)4.1 爆炸种类及影响 (18)4.2 化学爆炸的条件 (21)4.3 防控技术 (23)5. 结论 (24)1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当前主要的燃烧及爆炸理论。
首先介绍了燃烧条件、着火形式以及具体的燃烧理论,然后对四种燃烧理论分别进行了灭火分析。
然后阐述了爆炸的种类、爆炸条件过程及防控技术。
最后对本文的内容作了总结,并且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燃烧理论;爆炸理论;防控技术。
1. 引言火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燃烧现象。
爆炸(化学)是一种快速的燃烧,为了科学合理地预防控制火灾及爆炸(化学),应当对燃烧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要使它们发生化学反应需要提供一定的外加能量,反应的结果则会放出大量的热能。
燃烧前后的物质与能量变化可以要据物质与能量守恒定律确定。
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2.1 可燃物的种类可燃物是多种多样的。
按照形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氢气(H2)、一氧化碳(CO)等为常见的可燃气体,汽油、酒精等为常见的可燃液体,煤、高分子聚合物等为常见的可燃固体。
可燃物之所以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包含有一定的可燃元素。
主要是碳(C)、氢(H)、硫(S)、磷(P)等。
碳是大多数可燃物的主要可燃成分,它的多少基本上决定了可燃物发热量的大小。
碳的发热量为 3.35×107J/kg,氢的发热量为1.42×108J/kg,是碳的4 倍多。
了解可燃元素及由其构成的各类可燃化合物的燃烧特性可定量计算燃烧过程中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
有些元素发生燃烧后可以生成完全燃烧产物,也可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不完全2燃烧产物还可进一步燃烧生成完全燃烧产物。
例如,碳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而一氧化碳可进一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又如硫化氢的燃烧可以生成二氧化硫(SO2),也可以生成三氧化硫(SO3) 。
2.2可燃物的热特性(1)可燃物燃烧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放出热量。
了解可燃物发热量的多少及放热的快慢对于了解燃烧后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可燃物燃烧燃爆炸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最高压力等都与物质的放热特性有关。
例如:碳(石墨)燃烧热392.88 KJ/mol ,氢气燃烧热285.77 KJ/mol。
(2)假设反应体系在等温条件下发生某种化学反应,除了膨胀功之外不做其它功,则此体系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该反应的热效应。
在火灾研究中经常更关心可燃物的热释放速率。
这一参数体现了火灾中放热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是决定火灾温度高低及烟气产生量的重要参数。
原则上说,如果知道火灾中可燃物的质量燃烧速率和热值,就能够按下式计算热释放速率。
(2-1)式中,为可燃物的质量燃烧速率,为该可燃物的热值,为反映不完全燃烧程度的因子。
(3)燃烧反应是在一定空间内进行的。
通常,反应空间内的温度分布不会很均匀,有火焰的区域温度高,因为该处正在发生燃烧反应,而火焰面以外区域的温度将会显着降低。
火焰温度指的是在绝热条件下,可燃物与氧化剂的量处于化学当量比,且发生完全燃烧时,火焰面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其高低主要与可燃物的着火特性、热值有关。
氧化剂的种类不同,火焰温度也不尽相同。
同一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所达到的温度比在空气中燃烧达到的温度高,同时环境温度和压3力也对火焰温度有一定影响。
表 1 列出了若干可燃物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在空气中完全燃烧时的火焰温度。
表1 部分可燃物在空气中充分燃烧时的火焰温度物质名称火焰温度∕℃物质名称火焰温度∕℃甲醇1100 乙炔2127乙醇1180 氢气2130丙醇1000 煤气1600~1850乙醚2861 一氧化碳1680原油1100 碳化氢2110汽油1200 天然气2020煤油700~1030 石油气2120(4)其理论如下:(2-2) 式中,为可燃物的低位热值;和分别为可燃物及供燃烧用空气在供给温度时的热焓;为某些燃烧产物离解所吸收的热量;为燃烧过程中向周围介质散发的热量;为不完全燃烧所造成的热量损失;为烟气在燃烧温度时所具有的热焓;为系统对外界所作的功。
(2-3)式中,为烟气的体积比定容热容,其值取决于烟气的组成;为烟气的4体积。
(2-4)这样算出的温度通常称为可燃物的理论燃烧温度。
如果再不考虑燃烧产物的热解,则可进一步得到:(2-5)这样表示的温度称为量热计燃烧温度。
如果燃烧是在α=1 的完全燃烧情况下进行的,并认为可燃物和空气的初始温度都为0℃,则:(2-6)这一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理论发热温度。
此温度只与可燃物的化学组成有关,而与燃烧条件无关。
因此这一参数表示可燃物燃烧所能达到的温度上限。
(5)而实际温度是(2-7)式中,为燃烧温度的修正系数,一般为0.6~0.9。
53. 燃烧理论3.1 燃烧的条件发生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氧化剂和引燃源三个基本条件:1凡是含有一定的化学能、可与氧化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并放出大量热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如氢气、甲烷、木材等;凡是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能够与可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都称为氧化剂,或助燃物。
氧气、空气是最常见的氧化剂,氯酸钾、过氧化钠等也都是氧化剂;凡是能引起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燃烧的能量都称为引燃源,常见的引燃源有小火焰、电火花、电弧和炽热物体等。
2 燃烧作为一种化学反应,对反应物的组分浓度、引燃能的大小及反应的温度和压力均有一定的要求。
在一些情况下,若可燃物没有达到一定浓度,或氧化剂的量不足,或引燃能不够大,燃烧反应也不会发生。
例如,氢气在空气中的浓度低于4%时便不能点燃,当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14%时常见可燃物质不会燃烧,而一根火柴的能量不足以点燃大煤块。
3 实际上,当可燃物和氧化剂开始发生燃烧后,为了使化学反应能够持续下去,反应区内还必须能够不断生成活性基团。
因为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的反应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经过生成活性基团和原子等中间物质,通过链反应进行。
如果除去活性基团,链反应中断,连续的燃烧也会停止。
3.2 着火形式1 可燃物的着火是发生正常燃烧的起始阶段,这是一个不稳定的燃烧阶段,可燃物着火主要有自燃和点燃两种机理。
2 自燃是物质在通常的环境条件下自行发生的燃烧现象,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两种形式。
化学自燃是可燃物质在常温下依靠自身的化学反应而发生的燃6烧,一般只有一些特殊物质可发生化学自燃,例如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的自发着火。
热自燃则是物质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其周围的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一定温度而发生的燃烧现象。
某些物质的缓慢氧化反应可导致其温度升高,以致发生自燃,例如长期堆积的原煤、烟叶、棉纱等发生的自燃;对某些物质迅速加压也可导致其温度升高,例如压燃式活塞发动机中发生的着火。
3 点燃则是在常温下,使用电火花、电弧、热板等高温能源作用于可燃物的某个局部,使该局部受到强烈地加热而首先着火。
随后,发生燃烧反应的区域逐渐扩大传播到可燃物的其它部分或整个反应的空间。
在大部分火灾中,可燃物是通过点燃形式而着火的。
3.3 着火理论包括:热自燃理论,链反应理论,热点燃理论,电火花点火理论。
3.3.1 热自燃理论(1)这种理论假设在某一体积为V、表面积为F 的密闭空间中存在一定的可燃混合气,开始时其氧化速率很慢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反应速率亦逐渐加快;与引同时,可燃气会通过系统的壁面向外散热。
若系统的放热速率大于散热速率,则到一定时间就会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温度,进而发生着火。
(2)于是系统的能量守恒方程可写为:(3-1)式中,为密闭空间内单位体积内混合气在单位时间内反应放出的热量,7通称放热速率;而是按单位体积内混合气在单位时间内向外界散发的热量,通称散热速率。
现结合下图1来讨论和随温度的变化状况。
设可燃混合气由A、B 两种组分组成,且反应形式为 2 级,根据阿累尼乌斯公式,其化学反应速率可表示为:(3-2)式中,为反应速率(mol/(m3·s));为频率因子(m3/(mol·s));C A 、为反应物A 和 B 的浓度(mol/m3);E 为反应的活化能(kJ/m3);R 为普适气体常数(kJ/(mol·k));T 为气体的热力学温度(K)。
(3)根据上式,可认为放热速率与温度成指数曲线关系。
而系统的散热速率可认为与其内外温差呈线性关系。
随着环境温度的不同,可得到图中所示的一组平行的散热曲线。
若环境温度较高,散热速率较慢,于是与有 A 和B 两个交点。
8图 1 热自燃过程中的放热与散热曲线反应开始时,可燃混合气的温度等于环境温度,因此散热损失Q1=0。
在缓慢化学反应的影响下,混合气的温度上升。
随着混合气与环境的温差逐渐增大,散热速率也逐渐增大,逐渐接近放热速率,并最终使系统的放热速率等于散热速率,即达到 A 点。
故 A 点是个稳定工况点,就是说,即使系统发生微小的温度扰动,结果都能使混合气的温度回到Ta,反应不会自动加速而着火。
从 A 点到 B 点的过程中,散热速率一直大于放热速率。
对此,如果仅依靠自身的反应,其温度不可能继续升高。
只有由外界向系统补充能量,才可能使系统从A 点过渡到 B 点。
B 点则是不稳定工况点。
当系统到达该点时,如果某些原因致使系统温度略有增加,则由于系统的放热速率总是大于散热速率,从而使系统达到着火温度,即自动加速至着火。
相反,若对系统提供一个温度略低的扰动,则由于散热速率9总是大于放热速率,使系统的温度不断下降,直至返回 A 点。
根据公式:如果使hF/V 减小,或增加,则系统的散热曲线将会向右平移。
最终可出现放热曲线和散热曲线在 C 点相切的情况。
C 点的物理意义是系统的放热速率与散热速率达到平衡,它也是一个不稳定工况点。
若在某些因素影响下,系统的温度出现下降,则系统返回 A 点;若由于某些原因使系统的温度继续增高,则将使系统的反应自动加速直至发生着火。
因此 C 点标志着系统由低温缓慢反应到自动加速反应的过渡。
根据着火的定义,C 点便代表热自燃点,是该可燃混合气的热自燃温度。
3.3.2 链反应理论对大多数碳氢化合物与空气的反应过程来说,根据热着火理论可以进行合理地解释,但也有很多现象不能解释,例如氢与氧反应的三个爆炸极限。
而链反应理论却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这种理论认为,在体系的反应过程中,可出现某些不稳定的活性中间物质,通常称之为载体。
只要这种链载体不消失,反应就一直进行下去,直到反应结束。
(1)链反应的基本阶段:链反应一般包括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三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