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脑损伤语言认知障碍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9.78 KB
- 文档页数:7
通过经颅磁刺激理解大脑语言功能当我们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交流或者阅读一段文字时,大脑中的复杂机制就会开始运作,让语言得以产生和理解。
而在探索大脑语言功能的众多研究方法中,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户。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刺激技术,它通过在头皮上放置一个电磁线圈,产生短暂而强大的磁场脉冲,从而在大脑皮层中诱导出电流,进而对神经活动产生影响。
那么,经颅磁刺激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大脑的语言功能呢?首先,它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大脑中与语言处理相关的特定区域。
比如,当我们对大脑的某个区域进行经颅磁刺激时,如果发现被试者在语言产生、理解或者阅读等方面出现了障碍,那么就可以推断这个区域在语言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语言产生为例,研究发现刺激布洛卡区(Broca's area)可能会导致说话时的停顿、错语或者完全无法表达。
而当刺激威尔尼克区(Wernicke's area)时,可能会影响到对语言的理解,导致被试者难以理解听到或读到的内容。
其次,经颅磁刺激还能够揭示语言处理过程中的时间动态。
大脑处理语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涉及到一系列快速而复杂的神经活动。
通过精确控制经颅磁刺激的时间和频率,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干扰大脑的活动,从而了解每个阶段在语言处理中的作用。
例如,在语言产生的早期阶段,某些大脑区域可能负责词汇的选择和准备;而在后期阶段,其他区域则可能负责将这些词汇组织成流畅的语句。
不仅如此,经颅磁刺激还为研究语言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对于一些因脑部损伤而导致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如中风后的失语症患者,经颅磁刺激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手段。
通过刺激受损区域附近的大脑皮层,有可能促进神经的重塑和功能的恢复。
然而,尽管经颅磁刺激在理解大脑语言功能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方面,经颅磁刺激的刺激效果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线圈的位置、刺激的强度和频率等。
语言认知训练对促进脑瘫儿童语言康复的作用摘要目的探讨语言认知训练在脑瘫儿童语言康复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6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除常规康复训练外,同事开展语言认知训练,对照组患儿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分析两组患儿康复训练后各项参考指标的差距。
明确语言认知训练的康复价值。
结果观察组康复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项参考指标显著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语言认知训练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语言功能,提高认知能力,提高脑瘫儿童的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语言认知训练,常规康复训练,语言功能,认知能力,脑瘫,儿童,康复治疗The effect of language cognitive training on language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Ding Meili Yuan Yanran Children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Jini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Shandong province 272000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ole of language cognitive training in language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Methods atotal of 60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p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In addition to the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language recognition train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only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differences of various reference indicators afte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ere analyzedbetween the two groups. Clarify the rehabilitation value of language cognitive training.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various reference indicators weresignificantly improved, P<0.05,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Language cognitive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anguage function, cognitive ability, life quality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Keywords: language cognitive training, conventional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language function, cognitive ability,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rehabilitation therapy济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济科字[2016]56号-64)脑瘫即脑性瘫痪,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和姿势异常,运动功能受限[1]。
关于“语言表达障碍研究”的文献综述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行为中极为重要的一都分;它允许个体与他人交流,并向个体提供思维的工具(Kendal11988)。
如果个体在语言发育过程中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或者大脑受到创伤,他/她所获得的语言系统就可能是不完善的,表现为语言运用方面的障碍,即语言障碍(language disorders)。
语言表达障碍即为其中之一,对于儿童来说,语言表达障碍必然会影响其社会沟通能力,严重时足以扰乱学业的发展和身心健康。
语言问题不仅会带来儿童期的学业失败,还会导致成年后的就业困难和社交失败,使得语言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
相关研究表明,有语言表达障碍的儿童,通常在早年有负性行为的发生频率高于正常儿童,提醒我们注意语言表达障碍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沈晓明主编《临床儿童学》报道:7%~10%的儿童在语言的发育上低于正常标准,有3%~6%的儿童存在语言感受或表达障碍并影响日后的阅读和书写。
可见,一定数量的语言表达障碍儿童的存在,影响着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从而困扰着教育的发展。
西方研究者对语言表达障碍的研究历史悠久。
据美国资料报道:严重的表达性言语障碍患者约占儿童人口的0.1%,而轻症患者则可能十倍于此。
患有表达性语言障碍的儿童口语表达运用能力很低,但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正常,并且发音器官和神经系统无异常。
我国在真正含义上的研究和关注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科研意识的提高,此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各界都在进行广泛的研究。
为帮助语言表达障碍儿童拜托困境,为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对语言障碍的研究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科研话题。
通过查阅图书、期刊文献的搜集,从1979年至今共有“语言/言语表达障碍”的相关文献共16篇;关于“语言/言语障碍”的文章共960篇;其他诸如语言表达不良以及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相关文献共计100篇左右。
同时也有大量关于语言表达障碍的网络数据资料。
大脑的神经递质和语言障碍大脑是人类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源头,而神经递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然而,一些神经递质的异常表现可能会导致语言障碍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大脑的神经递质与语言障碍之间的关系。
一、神经递质的作用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它们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并在神经系统中起到调节和平衡的作用。
主要的神经递质包括多巴胺、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等。
它们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信号,使得大脑和身体的各个部分能够协调工作。
神经递质在大脑中发挥着多种功能。
比如,多巴胺被认为与奖励和动机有关,谷氨酸参与记忆和学习的过程,丙氨酸通过增加兴奋性来调节情绪等。
这些神经递质的功能相互补充,共同维持着大脑的正常功能。
二、神经递质与语言障碍语言是人类社交和沟通的基础,它依赖于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和神经元的调控。
神经递质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神经递质的异常可能会导致语言障碍的出现。
例如,多巴胺是一种与运动控制和情绪调节有关的神经递质。
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可能导致多巴胺水平下降,从而引发言语和语言的问题。
患者可能出现言语困难、声音变弱、说话速度变慢等症状。
此外,一些与谷氨酸相关的神经递质异常也与语言障碍有关。
谷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在大脑中通过突触传递信号。
谷氨酸受刺激后可能会出现过度活跃,导致谷氨酸释放异常。
这可能会引发某些语言障碍,比如说话过快、语言流畅度下降等症状。
另外,GABA(γ-aminobutyric acid)也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能够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GABA的异常水平可能导致神经元活动不正常,进而影响言语和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能力。
一些症状包括语言发育延迟、语音障碍等。
三、治疗与帮助针对神经递质异常导致的语言障碍,治疗和帮助是非常重要的。
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神经递质检测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通过检测神经递质水平,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脑损伤介绍:概念:脑损伤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部造成脑组织器质性损伤或从胚胎开始至发病前各个方面的因素对脑的损害。
脑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
近年来虽然医学水平的提高使得脑损伤病死率逐渐下降,但脑损伤后带来的认知障碍,尤其是注意障碍的发生率却并未得到缓解。
注意障碍:一般是指个人不能持续的将注意力放在一项工作上,注意力容易分散。
脑损伤会扰乱注意力的神经网络,影响注意的多个进程。
注意障碍的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肢体功能的康复,降低患者的工作效率,改善其注意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康复效率和结果。
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注意力训练。
注意障碍评定方法:量表筛查法:简易神经状态检查表(MMSE)、MO CA、MARS、CPT、SCWT、TMT-B、成套测试法(注意过程测试<APT>,日常注意测试<TEA>)、其他测试等。
2. 案例分析个案选定标准:年龄:3至7周岁。
根据DSM5(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规定在注意力的9条标准中至少要表现出6个症状,在多动-冲动的六条标准中至少要表现出4个症状,就认定为有注意障碍。
评定方法:⒈conners父母量表:包括48个条目,由父亲或母亲填写,主要用于测查儿童行为问题。
用来评定出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问题、冲动一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6个因子。
2.儿童注意力缺损多动障碍量表。
该量表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角色管理失调与唤醒不足五个维度。
3.家长访谈问卷。
涉及症状的出现时间,经常性、持续性、跨场合一致性。
4.Weiss功能缺陷量表父母版(WFIRS-P)。
由父母评定ADHD 儿童的社会功能评定量表,从家庭、学习和学校、生活技能、自我管理、社会活动、冒险活动六个方面,以0~4分为评价等级进行评分.基本信息:姓名:小艾性别:男年龄:6周岁感官、肢体、精神等方面均无问题,略微有些铅中毒。
家庭成员性格比较温和软弱,缺乏家长权威性。
儿童语言障碍的语言学研究发布时间:2006-09-28 来源/作者:本站整理发布者:admin【内容提要】儿童的大脑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因此儿童语言障碍的语言学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大脑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也能帮助我们研究儿童习得语言的规律。
本文综合介绍了儿童失语症、专门性语言障碍以及兰达-克莱夫纳综合症三种儿童语言障碍以及相关的语言学研究。
【英文摘要】Since children's brains ar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children' s language disorders is of particular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brain and the process of languag e acquisition.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introduced three main kinds of chi ldren's language disorders, including child aphasia, specific language imp airment and Landau-Kleffner Syndrome, and reviewed the related linguistic studies.【关键词】儿童失语症/专门性语言障碍/兰达-克莱夫纳综合症child sphasia/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Landau-Kleffner Syndrome 一、引言语言学一般以正常人的语言为研究素材,但是对于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来说,语言功能障碍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
语言的理解与产生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和生理过程,而正常人的话语又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起来而且以流利的语流表达出来的,从而掩盖了语言产生和理解的复杂过程。
汉语失语症研究:回顾与展望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汉语失语症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对汉语失语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汉语失语症是指由于大脑损伤、脑血管疾病等原因导致的言语障碍,表现为患者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国内外学者对汉语失语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汉语失语症的病因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其次,现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有限,难以全面了解汉语失语症的特点和规律;此外,对于汉语失语症的康复治疗和心理干预等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开展汉语失语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对汉语失语症的研究,可以揭示大脑损伤、脑血管疾病等导致失语症的病理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为康复治疗和心理干预等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汉语失语症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语言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A. 汉语失语症的概念和特征汉语失语症是指由于大脑语言区损伤或功能障碍导致的语言障碍,表现为患者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出现严重困难。
汉语失语症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语言习得、发展和功能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回顾汉语失语症研究的历程,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汉语失语症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因脑损伤导致的语言障碍问题。
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大脑皮层在语言产生、理解和表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汉语失语症的研究逐渐从对脑损伤的关注转向对大脑皮层功能异常的研究。
语音障碍:汉语失语症患者在发音方面存在明显困难,可能表现为音节错误、音素替换、声调错误等。
患者还可能出现模仿能力下降的现象,即无法模仿他人的语音。
词汇障碍:汉语失语症患者在词汇方面存在严重困难,可能表现为词汇量减少、词汇识别困难、词汇运用不当等。
失语症的病因分析与康复建议引言失语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康复障碍,主要表现为无法组织和表达语言。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多种不同的原因造成的,包括脑损伤、神经性疾病或其他相关因素。
本文将详细探讨失语症的常见病因,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帮助患者康复。
一、脑损伤导致的失语症1.中风:中风是导致失语症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脑卒中会损害大脑中负责语言处理和表达的区域,如布罗卡区和华氏区。
这些区域受到损伤后,患者将难以产生有意义的语言。
2.颅脑外伤:头部受伤可能对大脑造成直接损害,影响其正常功能。
颅脑外伤导致的失语症可以是暂时性或持久性。
3.神经系统肿瘤:例如,额叶或颞叶肿瘤可压迫相应区域,从而引起失语症。
患者在语言能力方面可能会出现各种程度的障碍。
二、神经性疾病导致的失语症1.阿尔茨海默病:这是一种进行性的脑部退化性疾病,并最终导致失语症。
该疾病会影响到患者思维和记忆功能,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的常见形式,其主要特征是肌肉僵硬、震颤和运动功能障碍。
然而,患者在运动困难之外往往还会遭受到逐渐恶化的失语能力。
3.亨廷顿舞蹈症:这是一种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将承受身体运动失调及认知功能衰退等多个方面的损害。
其中之一便是失语能力下降。
三、其他相关因素1.精神因素:有时候,精神因素也可能导致失语或言语障碍。
例如,严重抑郁或焦虑可能干扰到人们的正常语言表达。
2.医源性因素:某些药物、手术或医疗程序也可能引起失语症。
例如,误服药物或手术时出现并发症等。
康复建议1.康复评估与治疗计划制定:对于失语症患者,首先需要进行全面的康复评估,确定其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特点。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2.语言治疗:语言治疗是失语症患者最主要的康复措施之一。
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和练习,患者可以逐步恢复语言能力。
例如,利用影像增强技术(如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和其他技术方法来帮助患者恢复脑部受损区域的功能。
脑外伤患者认知障碍的特点及康复疗效分析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认知障碍特点及康复治疗效果。
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选取85例脑外伤康复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常规性治疗,并配合高压氧及康复疗法治疗。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认知评定测验量表(LOT-CA)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分。
结果85例脑外伤患者中左侧半球思维障碍及定向障碍评分显著高于右侧半球,患者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损伤及双侧大脑半球认知障碍,经LOTCA测验各项目可知,85例患者经康复治疗后LOTC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其中双侧脑损伤或左侧半球受损的患者经康复治疗后LOCTA评分显著高于右侧半球损伤患者。
结论脑损伤部位不同,患者表现的认知障碍特点也不尽相同,传统的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脑外伤患者生存质量。
标签:脑外伤;认知功能障碍;康复治疗脑外伤存活患者均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永久性残疾,且残疾程度与脑外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外伤程度越重的患者其日后残疾程度也越重[1]。
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行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肢体灵活性,改善患者认知障碍,激活残存脑细胞的潜力,从而改善患者脑部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2]。
本研究将通过应用认知评定成套测验(LOTCA)对不同部位损伤脑外伤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并探讨不同部位脑外伤后患者认知功能特点及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外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12月选取85例脑外伤康复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患者有明确的神经功能障碍及外伤史,均为右利手,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参与研究。
其中男性48例,女性37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35.63±3.45)岁,病情为1~24个月,平均病情为(12.63±2.82)个月。
经MRI或CT诊断为左侧额叶损伤28例,左侧额颞叶损伤18例,右侧额叶损伤19例,右侧额颞叶大面积损伤1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或双侧大脑半球损伤10例。
认知障碍与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解析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认知障碍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认知障碍指的是个体在思考、记忆、学习和理解等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而语言发展则是个体在语言能力的习得和运用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认知障碍与语言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认知障碍对语言发展的影响认知障碍对语言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认知障碍可能导致语言发展的延迟。
认知障碍患者在记忆、学习和理解等方面存在困难,这使得他们在语言习得方面进展缓慢。
他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理解和掌握语言规则,从而导致语言发展的延迟。
其次,认知障碍还可能影响语言的表达能力。
认知障碍患者在思维和表达方面存在困难,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者在语法和词汇使用上出现错误。
这使得他们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遇到困难,进而影响语言的发展。
此外,认知障碍还可能影响语言的理解能力。
认知障碍患者在理解语言时可能存在困难,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思,或者在理解复杂的语言结构时遇到困难。
这使得他们在学习语言时面临更大的挑战,进而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发展对认知障碍的影响与此同时,语言发展也对认知障碍有着一定的影响。
语言发展可以提供认知障碍患者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工具,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
通过语言的运用,认知障碍患者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理解他人的意思,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质量。
此外,语言发展还可以促进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的发展。
语言的习得和使用需要个体进行思考、记忆和理解等认知过程,这可以促进认知功能的发展。
通过语言的训练和使用,认知障碍患者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缓解认知障碍的症状。
结论综上所述,认知障碍与语言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认知障碍对语言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能导致语言发展的延迟,影响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语言发展也对认知障碍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以提供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工具,促进认知功能的发展。
关于脑损伤语言认知障碍研究
"
论文关键词语言障碍,认知神经心理学,评估,治疗。
论文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揭示语言及其它认知的脑机制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
研究各种脑损伤导致的特异性语言障碍,为探索语言和其它认知的结构、加工,及大脑不同部位在语言和其它认知活动中的功能增添了一条新的途径。
同时也对临床失语症的诊断与康复起了很多积极的作用。
汉语在世界语言体系中具有其独特性,对汉语的语言障碍及其脑机制的研究将为完善人类语义知识理论、语言的表征与加工模型有重要贡献,也为发展汉语失语症针对性的康复方案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1 引言
脑血管疾病或者脑外伤等脑损伤会引起认知功能障碍,非常普遍的是语言障碍——失语症。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患者愈后的生活质量、语言功能的保存逐渐成为医患关注的焦点。
而对失语症的有效康复只能建立在大脑加工语言正常系统和损伤机理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目前我国医院系统对失语症的诊断主要是以临床经验为基础,诊断的准确性和康复效果不够理想。
国际上的失语症研究从19世纪中叶起始、二战后开始蓬勃发展。
在
美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从神经科学、脑科学、神经医学、心理学、语言学、语言康复学等学科领域开展了交叉研究。
美国支持相关研究的政府机构包括美国卫生研究中心(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美国精神卫生研究中心(NIMH, National Institutes of Mental Health)等。
认知神经心理学是以认知能力异常者为研究对象、以认知加工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患者特异性受损和保留的认知环节来进一步推知人类正常的认知结构和加工方式。
它是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相互融合的产物。
一方面,脑损伤认知障碍研究打开了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一扇窗户,认知神经心理学透过这扇窗户帮助研究者理解正常的认知加工和表征。
另一方面,当前国际前沿的发展趋势是关注在认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诊疗,使得诊断更细致,康复更有效。
最近20年随着大脑语言认知理论的发展完善、认知神经心理学个案研究技术的发展和功能核磁成像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对失语症的认识已经远远超出了经典的分类(如感觉失语、运动失语、传导失语等)和脑区(如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等),有了如下重大进展:第二,语言功能和脑区对应的了解有了很多更新,远远超出经典的布洛卡区(broca)/威尔尼克区(wernicke),发现了大量与特定语言功能相对应的脑区。
例如,左脑缘上回、角回、额下回都参与语音信息的加工、存储和整合,而语义加工涉及左脑梭状回、颞中回、颞上沟、角回[3~7]。
第三,通过功能评估结果结合脑区损伤信息,可以有效预测康复机
会、选择康复手段[8,9];急性期脑损伤区域之外存在大量区域面临功能丧失的可能,而这种丧失可能通过及时、合适的训练得到显著控制和改善[10,11]。
第四,以上进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近20年来失语症评估技术的发展,而大量基于基础研究发展的语言功能模块测试任务逐渐走向临床应用,促进了评估技术的发展。
目前,国际上临床使用的评估手段包括有各种针对性的方案几十种,如BDAE(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ASA (Boston Assessment of Severe Aphasia)等。
多种评估方案的发展使神经内科、外科、语言康复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语言功能损伤的病人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2 专辑论文介绍
本专栏主要是由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的“中国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国际研讨会(Promoting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in China 2006)”部分大会发言和相关研究综述组成。
第一篇文章的作者是在认知神经心理学及认知神经病学领域有卓越贡献的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认知科学中心主任Max Coltheart教授。
该文着重阐述了研究脑的认知结构和过程的一门重要交叉学科——认知神经心理学,介绍了该学科独有的学科特点及其分支,认知神经心理学所基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特点,并通过一个具体病例介
绍了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思路。
该文旨在通过对认知神经心理学各方面的介绍,以期更多相关学科的工作者和学生能加入到这门学科的研究中来,推动认知神经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进程。
第二、三篇文章的作者Lyndsey Nickels博士也任职于澳大利亚Macquarie大学Macquarie认知科学中心,是国际知名认知神经心理学家,有丰富的语言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和临床经验。
第二篇文章主要介绍对言语损伤的评估方法,特别是其中的量表法和假设检验法。
通过对两种方法优缺点的比较,介绍了当前国际上流行的趋势是,标准化失语症量表被逐渐认为不适合用来测量治疗恢复情况,也不适合用来测量失语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而在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理论框架内的假设检验评估方法逐渐显现出在检测认知功能损伤方面的有效性和临床价值。
该文并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着重介绍假设检验法在临床认知功能损伤评估中的应用。
第三篇文章通过词汇提取障碍的案例介绍了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对认知功能损伤的治疗之间的关系。
文中介绍了根据已有的言语产生理论,对几个具有不同模式的词汇提取障碍的病人进行了针对性治疗的案例。
结果表明,理论可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认知功能损伤,帮助筛选出有科学根据的治疗方案,以及对治疗结果给予合理解释。
同时,文章通过比较不同理论之间指导治疗效果的差异,表明治疗能够促进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
第四篇文章着重介绍了近年来认知神经心理学领域有关汉语语言障碍方面的研究进展,即在语言加工和表征模型的基本框架下,如何通
过认知神经心理学途径,特别是个案研究技术,深入探讨汉语认知的心理表征和加工机制。
文章综述了一系列研究,通过研究汉语失语症病人的选择性语言功能损伤,揭示语义系统的信息表征方式、语音输出词典的信息表征方式、语音输出缓冲器(buffer)的信息表征方式、汉字的书写机制、汉字的阅读机制,其中揭示的很多细节是在正常人的行为中难以观察到的。
研究结果表明了人类语言加工与表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五篇主要介绍了当前国际上研究者比较接受的书写理论模型,通过拼音文字书写障碍病人研究结果的描述,从拼写中的通路数量、拼写中的词汇与亚词汇通路间的交互作用、拼写中的语音中介、字形输出缓冲器表征的内容等方面,简要阐述了书写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成分,以及从刺激呈现到拼写出单词的简单动态过程,回顾了模型建立的实验证据和逻辑思想,并提出了相关理论在揭示汉语书写过程中的意义。
第六篇概要介绍了以语义性错读为特征的深层失读症,指出深层失读症的存在提示了人类在口语阅读过程中需要经过语义性通路。
文章比较了汉语深层失读与拼音文字深层失读的差异,分析了深层失读的机制,以及汉字阅读与拼音文字阅读之间可能存在某种重要区别。
文章还介绍了深层失读病人的神经心理康复手段和方法。
第七篇介绍了类别学习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对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患者、遗忘症患者和其他类型的神经症患者的类别学习研究进行了回顾,从神经心理学研究角度对类别学习理论中存在的单系统理论和多
系统理论解释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取样偏差问题和未来研究中需要在研究手段、研究设计、被试取样等方面加以改进的建议。
3 研究展望
在过去的30年中,失语症的临床评估和康复在我国有了相当的发展,但相对于国际上近十年语言认知基础研究和失语症临床应用研究的迅猛发展,国内汉语语言认知基础研究还处于积累阶段,汉语认知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结合不够紧密,使用的失语症评估手段还远远不能反映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因而不能有效得到病人的语言功能障碍点,为康复提供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加强汉语失语症的基础研究,发展汉语认知的心理表征和加工模型。
需要心理学基础研究工作者与临床工作者紧密结合,发展预防、治疗汉语失语症的科学系统和手段。
同时,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工作者认识到神经心理学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各种认知理论的深入理解,以及对认知活动的过程和脑机制的深刻认识。
参考文献 2 Nickels L A.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of spoken word production. Aphasiology, 2002, 16: 3~19 4 Martin A, Chao L L. Semantic memory and the brain: Structure and processes. Current Opi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