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电磁辐射
- 格式:ppt
- 大小:928.00 KB
- 文档页数:27
电磁辐射防护与减少作业指导书第1章电磁辐射基础理论 (3)1.1 电磁辐射的概念与特性 (3)1.2 电磁辐射的来源与分类 (4)1.3 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 (4)第2章电磁辐射防护标准与法规 (5)2.1 国内外电磁辐射防护标准概述 (5)2.1.1 国际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5)2.1.2 我国电磁辐射防护标准 (5)2.2 我国电磁辐射防护法规体系 (5)2.2.1 法律法规 (5)2.2.2 部门规章 (5)2.2.3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5)2.3 电磁辐射限值与评价方法 (6)2.3.1 电磁辐射限值 (6)2.3.2 电磁辐射评价方法 (6)2.3.3 电磁辐射监测与评价 (6)第3章电磁辐射测量与监测 (6)3.1 电磁辐射测量原理 (6)3.1.1 电磁波传播原理 (6)3.1.2 电磁辐射测量基本方程 (6)3.1.3 电磁辐射测量方法 (6)3.2 电磁辐射测量设备与仪器 (7)3.2.1 电磁辐射测量设备 (7)3.2.2 电磁辐射测量仪器 (7)3.3 电磁辐射监测方案与实施 (7)3.3.1 电磁辐射监测目的 (7)3.3.2 电磁辐射监测方案 (7)3.3.3 电磁辐射监测实施 (8)第4章电磁辐射源识别与评估 (8)4.1 电磁辐射源识别方法 (8)4.1.1 现场调查法 (8)4.1.2 文献资料法 (8)4.1.3 仪器检测法 (8)4.2 电磁辐射源特性分析 (8)4.2.1 电磁辐射源的频率特性 (8)4.2.2 电磁辐射源的空间分布特性 (8)4.2.3 电磁辐射源的时变特性 (8)4.3 电磁辐射风险评估 (8)4.3.1 电磁辐射暴露剂量评估 (9)4.3.2 电磁辐射生物效应评估 (9)4.3.3 风险等级划分 (9)第5章电磁辐射防护技术 (9)5.1 屏蔽防护技术 (9)5.1.1 金属屏蔽 (9)5.1.2 纤维屏蔽 (9)5.1.3 复合屏蔽材料 (9)5.2 距离防护技术 (9)5.2.1 远离辐射源 (9)5.2.2 高效布局 (10)5.2.3 防护隔离 (10)5.3 吸收防护技术 (10)5.3.1 吸波材料 (10)5.3.2 吸波结构 (10)5.3.3 多功能吸波材料 (10)5.3.4 智能吸波材料 (10)第6章电磁辐射防护措施与实践 (10)6.1 电磁辐射防护工程设计 (10)6.1.1 设计原则 (10)6.1.2 设计内容 (11)6.2 电磁辐射防护设施与材料 (11)6.2.1 防护设施 (11)6.2.2 防护材料 (11)6.3 电磁辐射防护案例分析 (11)6.3.1 案例一:某通信基站电磁辐射防护 (11)6.3.2 案例二:某电子厂生产线电磁辐射防护 (11)6.3.3 案例三:某医院放射科电磁辐射防护 (12)第7章电磁辐射管理与培训 (12)7.1 电磁辐射管理体系建设 (12)7.1.1 管理体系概述 (12)7.1.2 管理体系构建 (12)7.1.3 管理体系运行与持续改进 (12)7.2 电磁辐射防护培训与教育 (12)7.2.1 培训目标与计划 (12)7.2.2 培训内容 (13)7.2.3 培训方式与实施 (13)7.3 电磁辐射应急预案 (13)7.3.1 应急预案制定 (13)7.3.2 应急预案内容 (13)7.3.3 应急预案演练与评估 (13)第8章特定环境电磁辐射防护 (13)8.1 居住区电磁辐射防护 (13)8.1.1 住宅区电磁辐射来源及特点 (13)8.1.2 居住区电磁辐射防护措施 (14)8.2 学校与医疗机构电磁辐射防护 (14)8.2.2 医疗机构电磁辐射防护 (14)8.3 电磁辐射敏感区域防护 (14)8.3.1 电磁辐射敏感区域识别 (14)8.3.2 电磁辐射敏感区域防护措施 (14)第9章电磁辐射监测与评估技术发展 (14)9.1 电磁辐射监测新技术 (15)9.1.1 空间分布式电磁辐射监测技术 (15)9.1.2 超宽带电磁辐射监测技术 (15)9.1.3 光学电磁辐射监测技术 (15)9.2 电磁辐射评估方法研究 (15)9.2.1 基于数值模拟的电磁辐射评估方法 (15)9.2.2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磁辐射评估方法 (15)9.2.3 综合指数法在电磁辐射评估中的应用 (15)9.3 电磁辐射防护技术发展趋势 (15)9.3.1 智能化电磁辐射防护技术 (15)9.3.2 绿色环保电磁辐射防护材料 (16)9.3.3 集成化电磁辐射防护技术 (16)第10章电磁辐射防护与减少作业总结与展望 (16)10.1 电磁辐射防护工作总结 (16)10.2 电磁辐射防护技术挑战与展望 (16)10.3 电磁辐射防护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7)第1章电磁辐射基础理论1.1 电磁辐射的概念与特性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过程,它是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电磁辐射产生及其电磁干扰的防护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由空间共同移送的电能量和磁能量所组成,该能量是由电荷移动所产生;举例来说,正在发射讯号的射频天线所发出的移动电荷,便会产生电磁能量。
电磁“频谱”包括形形色色的电磁辐射,从极低频的电磁辐射至极高频的电磁辐射。
两者之间还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光等。
电磁频谱中射频部分的一般定义,是指频率约由3千赫至300吉赫的辐射。
电磁辐射所衍生的能量,取决于频率的高低-频率愈高,能量愈大。
频率极高的X 光和伽玛射线可产生较大的能量,能够破坏合成人体组织的分子。
事实上,X光和伽玛射线的能量之巨,足以令原子和分子电离化,故被列为“电离”辐射。
这两种射线虽具医学用途,但照射过量将会损害健康。
X光和伽玛射线所产生的电磁能量,有别于射频发射装置所产生的电磁能量。
射频装置的电磁能量属于频谱中频率较低的那一端,不能破解把分子紧扣一起的化学键,故被列为“非电离”辐射。
电磁辐射的产生:电磁辐射产生于辐射源。
辐射源有两类,一类是天然辐射源,另一类是认为辐射源。
太阳是人类接受到的最大天然辐射源。
我们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是可见光,红外线,远红外,还有紫外线。
由于太阳和地球的距离很远,因此强度也大大降低了。
天空打雷,地震和火山爆发等也会产生较强的电磁辐射。
一些宇宙天体也向地球发射x射线、γ射线。
地球上部分矿物质,如花岗岩,也能放出γ射线。
人体也是一个小小的辐射源,人体辐射的电磁波频率分布主要为红外与远红外,波长为5.6——12微米范围。
人为辐射源包括广播、电视、导航、雷达、无线通信等发射设备,以及高压输电网站,还有广泛应用的高频电工业设备,如高频塑料热合机、高频熔炼炉、高频焊接机、高频淬火机、高频除氧机、射频溅射仪等都是高功率电磁辐射源。
医院和家庭使用的核磁共振仪,理疗仪,微波治疗等医疗器械也是大大小小的电磁辐射源。
此外,在工频和辐射范围工作的家用电器,如电冰箱、洗衣机、洗碗机、吸尘器、电吹风、电褥子、电视机、家用电脑、微波炉和移动电话等,都是在你身边的电磁辐射源。
15.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局令第18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工作的管理,有效地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电磁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能量流,且限于非电离辐射,包括信息传递中的电磁波发射,工业、科学、医疗应用中的电磁辐射,高压送变电中产生的电磁辐射。
任何从事前款所列电磁辐射的活动,或进行伴有该电磁辐射的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第四条从事电磁辐射活动的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本系统、本行业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本管理办法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监督管理第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下列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申报登记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负责对该类项目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并负责该类项目的竣工验收:(一)总功率在200千瓦以上的电视发射塔;(二)总功率在1000千瓦以上的广播台、站;(三)跨省级行政区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四)国家规定的限额以上电磁辐射建设项目。
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级”)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除第六条规定所列项目以外、豁免水平以上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和设备的环境保护申报登记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负责对该类项目和设备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并负责竣工验收;参与辖区内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项目竣工验收以及项目建成后对环境影响的监督检查;负责辖区内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队伍的建设;负责对辖区内因电磁辐射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实施监督管理和监督性监测。
第八条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可承担第七条所列全部或部分任务及本辖区内电磁辐射项目和设备的监督性监测和日常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