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发展权与法理念的更新.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10
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探究中国的新发展理念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形势,要求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区域经济学也应该进行创新,以适应新发展理念下的要求。
首先,中国的区域经济学应该更多地关注质量和效益,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
在新发展理念下,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增长速度放缓、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时期。
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应该从之前的追求规模和数量的发展方式,转向更注重质量和效益的发展方式。
例如,对于被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应该强化对其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品质检验等方面的监管与考核,以确保其发展不仅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应该符合社会和环境的要求。
其次,区域经济学应该更加关注创新和创业的力量。
新发展理念要求转型升级,需要靠创新推动。
因此,区域经济学应该发现、支持并整合区域内的创新和创业活动,将其与先进制造、产业服务等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第三,区域经济学应该从全局角度出发,进行综合规划和整合资源。
在新发展理念下,各个层面的发展需求要求我们做到全局立场,充分发挥整个区域的发展优势,构建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布局,提升发展的整体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资本、劳动力和地理位置等,形成产业协同和经济效应。
最后,区域经济学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新发展理念要求培育更具有智慧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这些人才的人力资源。
因此,区域经济学应该不仅仅注重产业的发展,也应该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提高全社会的素质和文化水平,逐步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综上所述,新发展理念为区域经济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考方法。
区域经济学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应该将其理念和发展要求结合起来,形成适应性强、系统性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
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推动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区域经济发展利益。
区域规划中新理念的引入区域规划新理念的引入对新一轮的空间布局调控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要求县域规划要体现以下理念:第一,优化空间结构。
要按照县域背景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未来发展潜力,科学谋划空间开发格局,提高县域空间利用效率和整体竞争能力。
第二,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
要准确分析把握未来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按照三类空间的功能特点,引导和约束产业布局,改变以往分散开发、无序布点的弊端,把政府的规划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二、三产业发展,要按照集中集聚的原则,着眼于培育产业链、产业集群,集中布局在城镇空间,促进产城融合。
第一产业发展,在农业空间要着重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在重点城镇周边发展城郊农业,在生态空间可适度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业。
第三,积极稳妥推进新型成镇化。
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推进新型成镇化进程,引导城镇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引导城镇发展方向与县域空间功能分区相适应,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走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四,增强交通等基础设施支撑引导能力。
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增强县域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
按照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突出重点区域和关键节点,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发展、产业布局以及公共服务紧密结合,注重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牵引作用,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因地制宜布局交通等基础设施。
第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政府规划追求的重要目标。
要按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突出地域特色,把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空间。
在农产品生产上,要针对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中剧的突出矛盾,把农地的污染治理作为突出任务,加大土壤环境监测,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法理考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法治起点1. 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为了有效推动和引导地区经济发展,建设法治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法理角度探讨法治是如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起点。
2. 法治环境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法治环境建设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法治环境,各种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无法得到合法保护,经济也无法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区域经济是基于一定范围内的自然经济,经济系统的发展也需要法治保障。
因此,法治和区域经济是息息相关的。
在法治的基础上,政府和企业可以更好地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
同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也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法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起点。
3. 法治环境对区域经济的实践意义建立法治环境对区域经济的实践意义非常大。
首先,它可以带来更加稳定的政策环境。
在稳定的政策环境下,企业和个人可以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促进更高效的资源配置。
其次,它可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基于公平和合法的竞争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会更好地得到保障。
最后,它可以加强社会信任,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经济社会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信任,从而更好地发展。
4. 法治的主体:政府和企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和企业是实现法治环境建设的主体。
政府应当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同时提供完善的法律服务。
这些法律法规和服务应当保障企业和个人在市场权利的平等,并为他们提供安全、稳定和公平的经济环境。
另一方面,企业应当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守法经营、诚信经营、规范经营。
这样,企业才能获得公众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也能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5. 法治的实现:透明与对话透明和对话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政府和企业应当依法公开信息,增强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政府的决策和文书应当及时公开,并且应当有良好的沟通渠道,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探究【摘要】本文探讨了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关系。
分析了新发展理念对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启示,指出其为区域经济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探讨了区域经济学在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阐释了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了新发展理念与区域经济学的结合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实践应用和未来展望。
总结了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区域经济学的良性互动,提出了创新发展探究的启示,并总结了研究结论。
从而为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中国区域经济学、创新发展、结合、影响、实践应用、未来展望、良性互动、启示、研究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区域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组织、运行和发展规律。
随着新时代新形势的到来,中国不断提出并实施新发展理念,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已成为必然选择。
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形成优势服务业集群等重要任务,为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研究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成为当下重要的课题。
通过探讨新发展理念对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启示、区域经济学在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新发展理念与区域经济学的结合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具体来说,研究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创新发展,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政策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推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对区域经济学的启示,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治理一、区域经济的概念与发展1、区域经济的概念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各种经济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的整体经济体系。
区域经济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涉及到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各个方面,是人民生活所处的基本环境。
区域的基本特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因素、人口分布、城镇化程度、产业体系组成及生态环境等。
2、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和进步。
各地以自己的优势、特色和差异化经营为核心,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开展海外合作和开放合作,推动各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
同时,新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文化产业、全球化服务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带动了大量高效就业和财富增长,并对区域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出现了区域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等概念。
二、区域治理的概念与意义1、区域治理的概念区域治理是指在一个地域范围内,管理和控制区域内各种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行为。
区域治理旨在建立起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的社会秩序,以实现区域公共利益最大化。
2、区域治理的意义区域治理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区域经济、社会和民生环境,提高区域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区域治理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区域治理,可以避免因地理、自然和人口等因素的异质性而造成的不同地区资源配置不均衡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2)改善区域公共服务水平。
在区域治理中,应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
(3)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
区域治理可以促进市场活力的释放,推动企业创新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从而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质量。
三、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治理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治理是紧密相连的。
如何有效地推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区域治理来保证。
1、区域治理促进经济发展区域治理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公平的和具有透明度的投资环境。
区域发展战略论文(全文)1.不平衡发展战略及其存在的必然性不平衡发展战略是指由于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上对重点产业进行倾斜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是: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和暂时的状态。
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
没有高差的地方的水是静止的,没有活力的,而有高差地方的水是汹涌澎湃的,充满活力的。
区域的经济发展要想有活力,就必须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发展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由于人类社会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帝王将相为了追求享乐,一般都将精力和财力投往都城以及能为国家创造积累财富的地方,再加上当时世界动荡不安,战火绵绵,对于那些边远地区发展的投入少之又少。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剥削,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依附关系束缚了落后地区的发展。
这都导致了区域间生产力布局极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十分悬殊,从而为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1.1经济发展条件的地区差异世界上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资金和人才等往往会被吸引到区域条件较好的地方,因为在那些地区的发展潜力大,资金投入的回报率高。
而这些地方往往就成为该区域的增长极,它的发展速度会比周边地区快,由于它的迅速发展,对资金、资源和人才的需求会增大,这就会将周边地区的资金、资源和人才等进一步吸引过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边缘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极周边地区的发展就会受到增长极的抑制,从而导致了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不平衡发展。
以1985年我国各城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实际平均税率为例,浙江省平均为34.2%,相当于江西平均(18.0%)的1.9倍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平均(10.3%)的3.3倍。
塑塑!型燮塑竺塑四霸鬟新区域主义的发展观、方法论及其启示吴超魏清泉i莲峨瓣苓疆嶷囊壤撼爨皤糕烈榴臻奢憋lt鬻溅,辨警鼷袋麓糍懒燃豹瓣髓橼。
在炮慕础_t。
率戈分柝了新区域主义7踺豫薄毯壤檄粥翔嚣璇崭辩发疆的廖蒸;:■+曩:i。
:∽:曩7+:■j;:荚蕾埘帮嚣黻巍自嘲嘲麟韵恸鞭熊震撼最_4量+撼;:jjo;j;Ⅳ¨?;≯?文章稳孽埘∞一33融<0瞄》瞬一∞孵一黼,,率朔赞囊零、嚣麟薹…i裳麟赫溅辫j喜:+㈡-9踟篡懑嚣翥盖墓分_亡在世界范围内延伸,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组织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区域化、区域—体化日益成为全球发展的趋势,并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新格局。
面对新的形势,如何采用适当的地域空间组织模式.通过协调发展机制,以实现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综合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便成为世界各国区域规划专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及行政管理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热点,并引发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如区域可持续发展、“新城市主义”、“睿智增长”(sr唧’gr矾rtll)、“适宜居住的社区”等的理论探讨。
实践方面的探索包括西方国家自1960一1970年代倡导的大都市政府失败后,1990年代重又兴起的人都市管治运动o;美国Atlan协,Tom呲o,蛐珊龃pohs地区的协调发展规划等。
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从区域的整体利益出发,强调区域全面、掷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有学者将这些同类或相似发展观的思想加眦总结.统称之为新区域主义”。
“新区域主义”这一个术语最早出现在1938年。
社会学家H州刊和}iarry首次使用它来描述当时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伴随工业化而呈医域化的发展现象。
此后“新区域主义”也曾被多位学者及规划师在不同场合提及,但是在社会上广泛使用则始自1990年代中期。
经济学家EswarIst删n(1995)和MP捆tor(20∞)使用这一概念之目的,是追求区域范围内城郊、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强调通过税收及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减少城乡之间经济福利的差距,提高区域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竞争力。
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汇总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各国的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愈发重要。
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区域内均衡和协调发展。
本文将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的相关概念、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的概念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是指政府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而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区域发展战略政策通常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旨在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下的微观细分,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的重要性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税政策等措施,引导优势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2. 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可以根据各区域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产业互补和优化布局,推动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 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可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减少贫困。
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可以通过制定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等措施,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实现公平分配和资源共享,推动区域整体发展。
三、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的主要内容1. 制定区域规划区域发展战略政策首先应该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区域规划,明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制定发展路径和时间表,推动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2. 促进产业发展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应该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动优势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链延伸。
3.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道路、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活质量。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决策。
是对区域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以及实现总目标、总任务的关键性决策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谋划。
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区域发展战略属国家和地区最高层次的规划和高层次的宏观决策。
区域发展战略具有全局性、长期性(l0年以上)、系统性(六大要素)、稳定性、政策性(指导性和约束性)、层次性(多个层次,整体战略和子战略)的特征。
区域发展战略的特征:全局性、客观性、长远性、系统性(区域是一个巨系统、区域发展战略包括六大战略要素,也是一个系统)、稳定性(不能随意变动)、政策性(带有一定的指导性和约束性)、层次性(区域的层次性,对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
整体战略和分地区、分行业、分部门的子战略,各个子战略服从于整体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包括总体发展战略、部门发展战略和地区发展战略。
总体发展战略是指区域整体的发展战略,包括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六大战略要素。
部门发展战略是指区域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部门的发展战略。
地区发展战略是指区域的次一级区域的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地区本身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与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衔接。
总体发展战略要注意处理好与上一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关系,与平行区域、本区域内发展战略的关系。
部门发展战略具有专业性、从属性、交叉性、同步性。
地区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地区本身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与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衔接。
区域发展战略的分类:可分为经济发展战略和空间开发战略两大部分。
经济发展战略包括经济总体发展战略和部门、行业发展战略等内容。
经济总体发展战略通常把发展指导思想、远景目标和分阶段的目标、产业结构、主导产业、人口控制目标、各产业的比例和发展方向作为谋划重点。
部门发展战略主要是明确各部门的发展方向、远景目标、重点建设项目和实施政策。
论区域发展权与法理念的更新汪习根王康敏【学科分类】理论法学【出处】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1期【摘要】对区域发展的研究应当引入“人权”的新视角,而对发展权的探讨也应当导入“区域”的新维度,从而构建“区域发展权”新概念。
为了将区域发展导入法理学的视角进行法哲学的深层解剖,有必要开发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发展法学。
【关键词】区域发展;发展权;区域发展权;发展法学【写作年份】2009年【正文】一、区域发展的法哲学意义区域发展是在和谐语境下从整体意义上重构人际关系模式的重大战略举措。
在区域发展的操作层面,国内已有珠三角、长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等富有代表性的区域发展样本。
随后提出的以武汉城市圈“8+1”和长株潭一体化构建为重点的“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则是这一模式的延续和深化。
区域发展已成为当下中国法治建设不可回避的重点。
然而,在法学领域,对区域发展的研究多流于规范主义的表面,缺少法哲学的深层思考。
提升至法哲学上去解读区域发展,事关重大。
首先,它有助于超越单纯地从实践论看待发展不均衡问题,而通过追寻其法本体论根源,将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真正连为一体。
区域发展不平衡已经并将继续超越单纯的制度现实而日益进入人类的主观世界。
我们必须正视,地区与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内地与沿海之间形成的差异较大的发展不协调格局,既是一个历史累积的必然,也是一个社会主观价值取向的结果。
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外在经济的“增长”问题,更是关乎人民内在心灵的“幸福”问题。
而地区发展的相对滞后和资源倾斜性配置带来的社会人心失衡,则有可能从民族共同体之心灵秩序上动摇对和谐社会的认同基础。
因此,统筹区域发展不能片面地用经济的视角去权衡,更要把它上升到平衡人心秩序,提升国家道义伦理的层面来考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社会发展之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既是制度优越性的法哲学基础所在,也是区域发展的价值合理性基础。
其次,它有助于将偏狭的个体主义价值观进化为基于公共理性的社会价值观。
区域发展不仅是单纯的局部区域发展,还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整体战略。
因此,尽管我们在语词上使用的是“区域”发展的字眼,但在观念和战略目标上,应有“整体”的恢宏视野,要立足区域、放眼国家、走向世界。
立足区域,说明在制定特定区域的发展战略时要因地制宜,要考虑相关地区的历史、文化、民族和舆情因素,说到底也就是要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信息收集和加工,从而将其进行法律上的创造性转化。
因此,区域发展不必刻意强调奉行某种单一的发展模式,尽管该模式可能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区曾取得巨大成功,但基于“地方性知识”的用场和局限,其他地区在借鉴其经验时,务必要保持谨慎和反思的开放态度,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取舍和修正。
一句话,区域发展的模式是由特定“区域”决定的,离开了“区域”这一空间要素,发展模式只是一个空洞言辞。
放眼全局,表示在制定特定区域的发展战略时要有大局观,要具备普遍联系的战略视角,要能够站在“一国”的角度思考“区域”的问题。
正如人手脱离身体后就会变成功能缺失的肢体,区域发展一旦丧失了整体格局,就容易演变成琐屑偏私的地方心态,从而泯灭公共伦理,甚至可能诱发地方分离主义倾向。
因此,我们应当将区域发展和民族国家的未来与命运联系在一起,将区域发展和国家治理结合起来,用一种完整的公共治理视角去审视区域发展的战略制定。
走向世界,意味着我们思考区域发展时不但要有国内法的眼光,还要有国际法的视角。
区域发展不是一个道义上的伦理概念,它在本质上是一项权利。
但与一般的个人人权不同,是隶属于作为基本人权的发展权的拓展性权利。
正是这一从道义到权利的理念升华,使区域发展由特定性的国内政策递归为普遍性的基本人权。
人权的属性使得“区域”的内涵大为丰富,国内法中央与地方关系意义上的“区域”放置在国际法的观照下,就变成了中国与亚洲、中国与西方、中国与世界意义上的“区域”,而这恰恰可能构成中国法学对世界人权法的原创性贡献。
最后,它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法治构建。
区域发展本身是世界共同关注的一个核心议题。
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发展问题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是社会进步的指标,而且在于它是维护和确保和平的前提。
当今世界尽管在总体上维持了和平的态势,但区域冲突不断。
而引发区域冲突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在不尽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体制下,有些国家和地区被人为地剥夺了自由发展的权利———即使有少数国家或地区获得了表面上的经济增长,那也是以牺牲可持续发展为代价所换得的短时期的畸形发展。
于是,如何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协调区域发展,如何妥帖地解决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之间的张力,就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二、区域发展对法理学的挑战(一)切入视角的转换国内现有的关于区域发展的研究成果大多表现为经济学的系统分析、公共管理的宏观透视、社会学的实证调查以及文化伦理学的意义追问。
然而,在这些蔚为大观的研究成果中,法律分析的视角明显不足,使我国当前对区域发展的研究缺少规范性。
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区域发展实践,也就成为特定区域向中央要政策、争资源的利益博弈,从而丧失了国家法治与社会治理的整体分析;而且,法律的内在视角中法理学洞见的缺失,又使少有的规范分析停留在应用性的法律对策方面,缺乏自洽的理论基础。
因此,认真对待区域发展的问题,就有必要将规范的视角———尤其是法理学的视角———延伸到其问题意识内部,不但要从“政策”的角度去解读区域发展,更要从“法治”的立场思考区域发展的价值理念与战略布局。
换句话说,区域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化,更要强调法治化,尤其是权利化与责任化。
从这一原点出发,我们可以首先从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上对区域发展做一个身份定位。
法理学是研究一般法律现象之共性问题的法学学科,而法律现象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因此对于“人”之属性的思考是法理学上的首要命题。
对于区域发展这一崭新的法治实践,意味着我们不能用传统法律关系上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来衡量,而要用多维视野重新定位区域发展法律关系中的“人”。
经过这样重新定位之后的“人”,不再是那个传统法律关系中无知无欲的抽象个体,而是个体主体和集体主体经由法律的反思机制沟通之后,所重塑的自然人、社会人、理性人、政治人、生态人的统一。
这一法律关系上“人”之地位的重新定位,说明区域发展不仅是经济上的增长,而且是包纳人之欲求、社会和谐、公共交往理性、政治重建和生态平衡的综合性问题,它涉及整体的人与社会和谐;不单强调增长,且更为注重作为一个“类别”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法理学固然是研究法律的一般性问题,但“法律”本身却一定是时空性、地域性的,是和特定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孟德斯鸠在游历欧洲各国之后才得出法律和一个国家气候、地理因素、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结论。
概言之,法律的问题要放置在特定的时空区域才有意义。
我们强调发展权,探寻弱势群体的发展权障碍,研究文化发展权,其实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思考的结果。
应当在发展权与社会发展中融入空间的要素,而时间又是在特定空间内部才得以延展的。
因此,今天我们用发展权的视角来观照区域发展的问题,就意味着要将时空维度注入到之前的发展权研究中,形成“区域发展权”的新理念。
时间和空间属于自然的要素,而发展权则是法律的人为建构,将发展权置于时空维度,意味着将自然与人为、事实与价值进行编织与勾连。
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重大价值目标,每个地区的居民都有主张自我发展的正当权利,但哪些地区该优先发展、什么时期重点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则必须与地区自身的发展现状这一事实结合起来。
于是,区域发展权便不再是地方与中央、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博弈与讨价还价,而是要和特定区域的实际条件、发展程度、历史传统、风俗舆情联系起来的综合考量。
正是在这些空间要素当中,法治的时间刻度折射了不一样的意涵。
尽管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域,但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事实上业已迈入现代工商文明,应当移植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先进法律制度;农村地区由于仍处于由农业文明向工商文明过渡的阶段,作为无言之知的民间法以及乡规民约或许是更为适销对路的法律产品;至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则可将民族习惯法视作法律的关切重点。
正是在这种将时间和空间综合分析的过程中,中国的法治才呈现出多元性的面貌。
而在单一制国家的宪政预设下,多元的法律生态竞争与共生,方有可能为中国法治提供一条区别于西方法治的原创性的发展路径。
(二)法律价值的更替当前关于区域发展的研究都有一个基本预设,就是将区域发展理解为一项社会政策。
这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仅将其作为一项政策来理解,一旦社会情势发生了变化,便有可能离弃区域“发展”这一价值取向而另择其他。
然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因此,要让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性要素,不仅要将发展政策化,还要将其法律化,尤其是宪法化。
只有这样,发展问题才和法治一样,无论在事实上还是观念上,都将成为与中国崛起紧密联系的核心问题。
而法律价值是区域发展与法律文本连为一体的纽带。
人权始终应当是法律的终极价值追求。
将发展问题宪法化,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通过重新修宪的方式正式将“区域发展权”等字眼写进宪法文本。
宪法,与其修改,不如应用。
法律人应当通过法律解释的这一精妙的技艺,将“发展”这一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诫命与宪法典中“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使命结合起来,使其获得祝福与不朽。
事实上,立法者同样没有将“生存权”三个字写进宪法典文本,但不会有人怀疑生存权是中国人民应当享有的基本人权。
因为生存和发展原本就是国家立宪的逻辑前提和基础预设,可以说整部宪法都是围绕这两大核心主题才得以创制的。
没有生存就无所谓政治,政治自身就是人类进行生存斗争的伟大创造;政治无存也就无所谓宪政,宪政就是按照宪法来组织和运作的政治。
但仅将宪政定位于“生存”需求之上的政治只是“低俗而稳靠”(LowbutSolid)的秩序,它将因没有公共性而丧失追求共同体美好生活方式的政治美德。
所以在满足“生存”的底限需求之外,宪法还要将“发展”纳入自身的超越追求。
在这个意义上,生存权和发展权不是如同“劳动权”、“休息权”一般宪法明示的基本权利,毋宁说它们是宪法上的始源性权利和母体性权利,整个宪法的基本权利体系都是为落实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才得以建构的。
在这个意义上,生存权尤其是发展权可以理解为中国前宪法状态的“自然权利”,它们是不证自明的,而宪法以及法律意义上的实证权利反而需要通过此二者而获得证明。
于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便成为我们思考宪法,权衡宪政问题的观念基础,而一旦确立了发展权的宪法地位,再将发展权与国家的地方组织建设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今天我们意欲提倡的“区域发展权”法律制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