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拼音版
- 格式:docx
- 大小:18.95 KB
- 文档页数:3
月夜忆舍弟(拼音版与翻译)月夜忆舍弟(拼音版与翻译)yuè yè yì shě dì《月夜忆舍弟》shù gǔ duàn rén xíng ,biān qiū yī yàn shēng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lù cóng jīn yè bái ,yuè shì gù xiāng míng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yǒu dì jiē fēn sàn ,wú jiā wèn sǐshēng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jì shū cháng bù dá ,kuàng nǎi wèi xiū bīng 。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兄弟都散了,没有家,生死无从打听。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2.没有休息:战争还没有结束。
3、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4.姐夫:谦逊地称呼自己的兄弟。
5、况乃:何况是。
6.咚咚:楼上咚咚。
加里森加里森。
7、达:到。
8.哦,我的兄弟们,失去了你们,我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兄弟们都散了,家也没了,他们也没办法知道自己生死的消息。
9、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10、长:一向,老是。
月夜忆舍弟赏析一: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齐即突兀不平。
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好词好句、文案短句、作文大全、读后感、观后感、诗词歌赋、语文知识、文言知识、名言警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pywriting short sentences, complete essay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poetry, song and fu, Chinese knowledge, classical Chinese knowledge, famous aphorism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月夜忆舍弟》翻译及原文《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夜忆舍弟》原文: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赏析:1、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yuè yè yì zhè dì》《月夜忆舍弟》zuò zhě:dù fǔ作者:杜甫xūɡǔ duàn rén xíng, qiū biān yī yàn shēnɡ。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lù cónɡ jīn yè bái, yuè shìɡùxiānɡ mín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yǒu dì jiē fēn sàn, wú jiā wèn sǐ shēnɡ。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jì shū chánɡ bù dá, kuànɡ nǎi wèi xiū bīn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①戌鼓: 戌楼上的更鼓。
②边秋: 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③长: 一直,老是。
【译文】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赏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整首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词拼音及解释[带拼音与释义]1 《沁园春·雪》滔滔 tāo tāo:形容大水奔流的样子,或比喻言行或其它事物连续不断。
妖娆 yāo ráo:娇艳美好。
折腰 zhé yāo:弯腰行礼,通常是指失去自尊。
风骚 fēng sāo: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也借指文采、才情。
天骄 tiān jiāo:汉代的北方人对君主的一种敬畏的称呼。
汉朝人称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历史上某些北方少数民族君主为天骄。
风流 fēng liú: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2 《我爱这土地》嘶哑 sī yǎ:嗓音沙哑不圆润,甚至发不出声来。
汹涌 xiōnɡ yǒnɡ:水势翻腾上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黎明 lí míng: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腐烂 fǔ làn:烂掉,朽坏,指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4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轻灵 qīng líng:指动作轻巧灵活,引申为一种轻松、飘逸的心境。
娉婷 pīng tíng:形容女子姿态美好的样子。
鲜妍 xiān yán:鲜艳,形容光彩美艳的样子。
冠冕 guān miǎn:古代皇冠或官员的帽子,比喻受人拥戴或出人头地。
呢喃 nínán:形容小声说话,轻声细语5 《我看》丰润 fēng rùn:形容(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 chén zuì:比喻深深地迷恋某种事物,沉浸在某种境界里。
忧戚 yōu qī:忧愁悲伤。
勃发 bó fā:焕发,蓬勃生发。
飘逸 piāo yì:飘浮,轻疾高飞或形容人气质好,动作自然好看。
漫游 màn yóu:随意地不受拘束地游览。
流盼 liú pàn:左右转动目光看。
摇曳 yáo yè:摇荡。
6 《敬业与乐业》蛀 zhù:被虫子咬坏。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经典诗作。
咱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下面咱来聊聊这首诗的译文哈。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秋天的边塞一只孤雁在鸣叫。
想象一下,在那寂静的夜晚,戍鼓突然响起,本来还有些行人的道路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这时候一只大雁孤独地叫着飞过,是不是有种凄凉的感觉?我记得有一次在乡下过中秋,晚上大家都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突然远处传来一阵鼓声,虽然不是戍鼓,但也让热闹的氛围有了那么一瞬间的停顿,就像诗里说的那种突然的安静,让人心里莫名一紧。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这句诗真的太妙啦!其实露水哪里都一样,月亮也只有一个,可在诗人心里,就是觉得故乡的一切都是最好的。
就好比我有次出差在外地,晚上看着天上的月亮,怎么看都觉得没有家乡的圆,心里头那个想念啊,一下子就涌了上来。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这种亲人离散、生死未卜的感觉太让人揪心了。
我想起小时候,有一次和弟弟妹妹们一起出去玩,结果走散了,我到处找他们,那种焦急和担心,真的难以形容,就像诗人担心自己的弟弟们一样。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在古代,通信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方便,一封信寄出去能不能收到全看运气。
现在咱们有手机、有网络,随时都能联系到亲人朋友,真的太幸福了。
总的来说,杜甫的这首《月夜忆舍弟》,通过对边塞秋景的描写,以及对兄弟分散、音信不通的感慨,表达了他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
每一句诗都饱含着真挚的情感,让人读了不禁为之动容。
希望咱们通过对这首诗原文和译文的解读,能更好地体会到诗人的心情,也能更加珍惜咱们现在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注释1.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2.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5.露从今夜白:指在节气“白露”的一个夜晚。
6.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7.长:一直,老是。
8.达:到。
9.况乃:何况是。
10.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赏析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
月夜忆舍弟[唐] 杜甫戍sh ù鼓ɡǔ断du àn 人r én 行x ín ɡ,边bi ān 秋qi ū一y ì雁y àn 声sh ēn ɡ。
露l ù从c ón ɡ今j īn 夜y è白b ái ,月yu è是sh ì故ɡù乡xi ān ɡ明m ín ɡ。
有y ǒu 弟d ì皆ji ē分f ēn 散s àn ,无w ú家ji ā问w èn 死s ǐ生sh ēn ɡ。
寄j ì书sh ū长zh ǎn ɡ不b ù达d á,况ku àn ɡ乃n ǎi 未w èi 休xi ū兵b īn ɡ。
诗词注释: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诗词译文: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诗词赏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翻译语文网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月夜忆舍弟》原文,《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月夜忆舍弟》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月夜忆舍弟》原文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二、《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三、《月夜忆舍弟》作者介绍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提示:以上是唐诗三百中《月夜忆舍弟》原文,《月夜忆舍弟》原文翻译,《月夜忆舍弟》作者介绍,语文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夜忆舍弟》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夜忆舍弟》原文: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月夜忆舍弟》赏析:1、意境赏析。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边秋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shùgǔduàn rén xíng,biān qiūyīyàn shēng 。
lùcóng jīn yèbái ,yuèshìgùxiāng míng 。
yǒu dìjiēfēn sàn ,wújiāwèn sǐshēng 。
jìshūcháng búdá,kuàng nǎi wèi xiūbīng 。
《月夜忆舍弟》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通过层层诵读方法的指导,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的情感。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讲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咏月诗词大比拼
(出示一轮明月图片)各位同学,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佳节,良辰美景,让我们对月怀远,望月诉情。
面对一轮明月,我们会不由的吟诵……
二、读好诗题,拉开诵读方法指导序幕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杜甫的咏月诗,叫《月夜忆舍弟》,看看杜甫诗中的一轮明月给我带来了什么?
1、师生共同板书诗题,读题。
2、指名读题,要求读准诗题每一个字音。
3、指名读题,要求读出诗题的节奏。
4、谈谈读题后的初步感受。
三、诵读第一环节:字正腔圆地读、有板有眼地读
1、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诗句中每一个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2、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顺诗句,读出五言的音律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读,交流评议。
四、诵读第二环节:原汁原味地读
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得正确、读出节奏,要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
诗有它的平仄规律,我们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就能读出一定的味道。
1、教师范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两遍,让学生体会两遍的不同,并感受哪一遍更有味道。
2、指导学生按平仄的读音规律(平长仄短)来读诗。
3、指名试读,鼓励摇头晃脑地读、个性张扬地读。
4、交流诵读后的初步感受。
各位同学,诗到这里,在我们的脑海里、心里有什么印象或感觉?请大家说一说。
五、诵读第三环节:入情入境地读
1、学生默读古诗,并借助注释和背景介绍了解诗的大意。
2、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第一个问题:诗中,杜甫的“身”在哪里?何以见得?
第二个问题:诗中,杜甫的“心”在哪里?何以见得?
3、教师再追问两个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诗意。
问题:舍弟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身在他乡
杜
甫舍弟
心忆对方
4、让我们带着这份离散、这份牵挂、这份思念一起走进杜甫那颗思乡思亲的心。
(音乐起,学生齐读。
)
5、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诗境。
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杜甫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请仔细听老师朗读,认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听到了……
依据学生回答,师相机总结:你们看到了杜甫或彷徨在戍鼓楼下,或追寻在边秋的古道上;听到了鼓声、雁声;甚至有同学看到了杜甫深夜思念弟弟辗转于床上,看到了杜甫寒夜批衣望月……此刻,在杜甫的心中有的只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课件出示,学生引读。
)6、还原故乡明月情景,进一步把握诗人思弟之心。
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为何今夜偏偏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为何今夜偏偏只有故乡的月亮最明亮?
(引导学生想象在杜甫记忆中的故乡,那轮明月之下会出现什么画面,音乐起,学生书写片断。
)
学生汇报交流
7、打破月满人圆的画面,再次走进诗人月夜思弟的情境。
学生再读: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中,走进诗人那颗兄弟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的忧愁、思念之心。
六.《月夜忆舍弟》诵读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