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新闻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5新闻阅读综合模拟训练二
- 格式:doc
- 大小:175.00 KB
- 文档页数:6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新闻阅读专题专项突破演练4新闻阅读综合模拟训练一一、(xx·惠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材料一:浙江一小学叫停家长签字:检查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杭州网2017年09月18日事件:学校取消“家长作业”。
近日金东区实验小学发出一份公约《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实验小学教师公约之作业篇》。
里面提到“认真批改作业,是每一位老师的基本职责!我们希望学生拥有这样的认识:检查作业是我自己的事,不是妈妈的事……从今天起,我们想改变‘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的现状,取消规定家长为孩子家庭作业签字的要求……”。
同时,实验小学还发布了《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实验小学学生公约之作业篇》,内容大致如下:“认真完成作业,是每一位同学的基本职责!我们想改变这样的作业场景:妈妈在身边唠叨不停,爸爸在桌旁眉头紧锁……从今天起,给我一方书桌,给我一份安静,我会成为作业的主人……”现状:大多数学校都有让家长签字的要求。
记者也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做了一个调查,没想到“家长作业”真的普遍存在。
金华的市民吴先生是一位初三学生的家长,他说作业让家长签字那是每天必须的。
东阳的吕先生给记者看了学校发来的短信记录,每天老师都会把一天的作业以短信的形式通知家长,并且都会在最后提示家长检查后签字。
看到记者在朋友圈的调查后,有位金华的老师还打趣地说应该去调查一下哪所学校是不要家长签字的。
由此可见,取消“家长作业”,应该是一件不走寻常路的事情。
那么这位校长又是怎么想的呢?金东区实验小学的校长方青说:“现在有些家长都以孩子为中心。
接送、陪做作业,陪吃饭、陪玩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这样子孩子缺少了很多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的机会,会让他们养成依赖性。
”“我做了校长之后也经常会和家长聊天,结果发现大家都有同样的焦虑,要检查作业、要纠错、要批改,很多学生作业演变成了家长作业,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压力,所以我觉得学校有必要科学引导,倡导家长不参与作业检查,提倡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由老师承担起应担的责任。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选训习题(2)含答案李仕才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①“有雾霾骂市长”是地方民众的公共诉求,治理雾霾应该大而化之....,强调每个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都应尽一份力。
②人民币汇率风险、国内股债市场缺乏趋势性机会、美元升值,投资者希望资产配置全球化,工银瑞信全球美元债券应运而生....。
③从假手机、假移动电源、假移动硬盘到假欧元硬币,淘宝上的假货可谓应有尽有....,也难怪大家都称之为“万能的淘宝”。
④人的善行要是这么自然而然,那就真是从善..了,但在道德学步的阶段,搞点“吾日..如流三省吾身”,还是极为必要的。
⑤50余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国际组织主要负责人,数以千计的全球商业精英纷至沓...来.,出席了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
⑥事实上,在新产品的推广方面,厂家苦口婆心....地为用户作知识普及与使用指导必不可少,关门经营的出路总归是极其狭窄的。
A.②⑤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④⑥[解析] ①“大而化之”原意就是使美德充分表现出来,并达到融化贯通的境界。
现在通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不合语境。
②“应运而生” 旧指应天命而产生。
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使用正确。
③“应有尽有”是个褒义词,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假货不能叫应有尽有。
色彩不当。
④“从善如流”指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
望文生义。
⑤“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使用正确。
⑥“苦口婆心”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
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几年,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的优美景观和独特的建筑、文化等资源,开拓了会务休假、田园休闲、自然观景、农业生产情境体验等一系列旅游活动,乡村正慢慢变成都市人的精神后花园。
B.“限塑令”在我国实施已有八年,不过记者日前走访发现我市的超市、菜场、地摊等场所依然存在大量使用塑料袋的现象,市质监部门上周对劣质塑料袋生产、销售、使用三个环节突击展开检查,共查获劣质塑料袋上百万个。
2019届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0页,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石学的兴衰与传承创新朱凤瀚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
为求将文字资料保存永久而刻于石上,特别是铸于青铜器上,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在汉代时,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故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已尤为珍贵。
但是这一类文献在北宋以前并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
这种情况,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的出现才得到较大改观。
研究古代青铜器与石刻能受到学者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金石之学不仅可以证经补史,而且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之需要。
另一方面,金石之学有实证研究色彩,为当时代表进步的史学与文字学发展趋势的学者所推重。
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得到空前提高,也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清代在康熙朝后,开始极力提倡儒家经典之学,推崇“朴学”以巩固其统治秩序。
而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遂将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
清代学者在青铜器与金文研究上有不少建树,而石刻方面则着力更多,研究成果亦趋于系统。
专题专项突破演练5 新闻阅读综合模拟训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中央电视台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
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
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
制作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
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
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
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iPhone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温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题专项突破演练6 新闻阅读综合模拟训练(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材料一: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语言会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推动文明创新,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通道,也是文明互鉴之路。
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掌握彼此的语言,可以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新途径和新起点,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对话。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能够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和文化交流,进而实现“民心相通”。
在全球化时代,欧美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语言战略,用以处理和解决世界市场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从而消除误解,减少冲突。
以美国IBM为例,该公司不仅指定英语作为公司通用语言,同时还确定其他八种语言作为公司沟通语言的选择,为跨文化团队管理和沟通,以及本地化战略积极开展规划。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海外投资,都需要语言文化知识作为重要支撑。
在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覆盖率高达71.3%,高于主权风险(46.9%)。
近来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生存和发展境遇即表明,中国企业遭遇到的语言障碍,给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
语言是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建设“一带一路”,必须语言先行!(摘编自光明网《沈骑:语言能力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作》,2017 年 5月8日) 材料二:“一带一路”涵盖世界三大宗教、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如何在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取得共识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石。
在人类文化的基底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远文明境界。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题专项突破演练6 新闻阅读综合模拟训练(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材料一: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语言会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推动文明创新,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通道,也是文明互鉴之路。
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掌握彼此的语言,可以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新途径和新起点,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对话。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能够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和文化交流,进而实现“民心相通”。
在全球化时代,欧美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语言战略,用以处理和解决世界市场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从而消除误解,减少冲突。
以美国IBM为例,该公司不仅指定英语作为公司通用语言,同时还确定其他八种语言作为公司沟通语言的选择,为跨文化团队管理和沟通,以及本地化战略积极开展规划。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海外投资,都需要语言文化知识作为重要支撑。
在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覆盖率高达71.3%,高于主权风险(46.9%)。
近来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生存和发展境遇即表明,中国企业遭遇到的语言障碍,给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
语言是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建设“一带一路”,必须语言先行!(摘编自光明网《沈骑:语言能力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作》,2017 年5月8日) 材料二:“一带一路”涵盖世界三大宗教、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如何在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取得共识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石。
在人类文化的基底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远文明境界。
学习资料专题2019届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0页,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金石学的兴衰与传承创新朱凤瀚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
为求将文字资料保存永久而刻于石上,特别是铸于青铜器上,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在汉代时,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故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已尤为珍贵。
但是这一类文献在北宋以前并未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
这种情况,直到北宋年间金石学的出现才得到较大改观。
研究古代青铜器与石刻能受到学者的重视,一方面是因为金石之学不仅可以证经补史,而且有助于复原古礼,适应了北宋王朝鼓励经学、巩固统治秩序之需要。
另一方面,金石之学有实证研究色彩,为当时代表进步的史学与文字学发展趋势的学者所推重。
北宋时造纸、印刷与墨拓技术得到空前提高,也为金石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清代在康熙朝后,开始极力提倡儒家经典之学,推崇“朴学”以巩固其统治秩序。
而清初以顾炎武等为代表的学者,强调“通经致用”,重视考据学及小学,遂将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到当时学术高端的地位。
清代学者在青铜器与金文研究上有不少建树,而石刻方面则着力更多,研究成果亦趋于系统。
专题专项突破
演练5 新闻阅读综合模拟训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中央电视台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
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
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
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
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
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
《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
制作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
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
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
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iPhone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温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
《朗读者》这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
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有改动)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
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
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
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明星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中央电视台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
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
《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
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
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有改动)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
这是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
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有改动)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B.对于《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材料二评论相对简单,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