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体操器械练习:攀爬
- 格式:docx
- 大小:12.30 KB
- 文档页数:1
攀爬单杠梯操作程序
一、训练目的
通过训练,使参训人员掌握利用单杠梯登高的操作方法。
二、场地器材
距训练塔15m标出起点线,起点线后放置单杠梯1把(一端与起点线相齐),距训练塔塔基1m标出架梯区,预设辅助人员1名保护梯子,如图所示。
a:起点线 b:架梯区
图攀爬单杠梯操场地示意图
三、操作程序
参训人员在起点线一侧3m站成一列横队。
听到“第一名出列”的口令,参训人员答“是”,并跑至起点线面向指挥员成立正姿势。
听到“准备”的口令,参训人员检查器材,做好操作准备。
听到“开始”的口令,参训人员将单杠梯放于右肩,右手扶住梯梁,保持单杠梯平衡,至架梯区将单杠梯在架梯区竖直,双手握住两侧梯梁侧拉使单杠梯完全展开,将两梯脚着地,梯首靠在训练塔,左脚蹬第1档,右手抓第5档,向上逐级攀登,右手握住梯首第三档时喊“好”。
听到“操作完毕”的口令,参训人员将器材复位,面向指挥员喊“好”。
听到“入列”的口令,参训人员答“是”,并跑步入列。
四、操作要求
1.参训人员着灭火防护服、灭火防护靴,佩戴消防头盔、消防安全腰带、阻燃头套、消防手套;
2.竖梯时不要用力过猛,防止梯子损坏;
3.梯脚要竖在架梯区之内;
4.竖梯角度须小于75度;
5.梯首靠住训练塔后方可攀登。
攀爬单杠梯操作程序评定标准。
《攀爬肋木、攀登架、体操凳》教案教师:班级:人数:人课次:时间:第周要求:快、静、齐。
准备部分(一)热身跑(二)徒手操扩胸运动振臂运动肩绕环腹背运动体转运动前后弓步压腿绕膝运动手腕、踝关节运动学生分两路纵队,体育委员领跑(如图2)。
1.将学生分成四组(如图3)。
2.教师领做,用口令指挥。
图2要求:队形整齐。
1.学生分成四个小组。
图32.学生跟老师进行练习。
要求:动作舒展大方,充分伸展身体各个关节。
2分钟3分钟11小中基本部分(一)攀爬肋木或攀登架这是一组攀登不同器械的练习活动,其方法是面向器械,手脚并用在垂直面或斜面上爬上爬下或横向攀爬移动活动。
通过练习,发展上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配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勇敢、坚毅、不怕困难和互助合作的精神品质以及安全练习的习惯。
1.教师让学生自行结队,两人一组在肋木上尝试攀登练习。
要求:让学生一人练习,一人保护,交替进行。
2.教师在学生自由练习时提出“什么样的姿势更有利于爬行?”的问题。
3.教师给学生讲解并示范正确的肋木爬行动作,让学生先用同侧手和脚攀上肋木规定高度后,先横向攀爬移动再爬下。
1.学生从肋木一侧攀登到任意的高度,然后向另一侧横移,再爬下。
要求:抓握要牢,速度要慢。
2.学生根据刚才练习的体会,认真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师生探讨。
3.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的示范,按老师的要求用同侧手和脚做攀爬肋木的练习。
图4要求:慢速安全爬行,注意保护与帮助,动作协调、连2分钟5 中大运动负荷曲线课后小结。
《攀爬》说课稿范文攀爬是小学体育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攀爬》是小学体育五年级上学期《体操运动》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运动技巧和体操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体操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攀爬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技能目标:掌握攀爬的基本技巧和要领。
②体验目标:在攀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勇敢、坚持的精神品质。
③协作目标: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攀爬的正确姿势和动作要领,注意身体的平衡和力量的调节。
难点是:培养学生攀爬时的勇气和坚持精神,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二、说教法学法体育课程的特点是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操作,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是示范-指导法,通过示范展示正确的攀爬姿势和动作要领,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实践操作。
学法是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和互相协助,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攀爬技巧。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攀爬的器材和场地,并对器材进行检查和调试,确保安全可靠。
同时,我也准备了示范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料,以直观呈现攀爬的技巧和要领。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热身准备在开始攀爬训练之前,我会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热身准备,包括拉伸运动和活动关节,以帮助学生预防运动伤害,准备好身体。
2、示范指导我会通过展示示范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攀爬姿势和动作要领。
然后,我会亲自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和模仿。
同时,我会给学生解释和演示攀爬时注意事项,如保持身体的平衡、正确运用力量等。
3、学生实践在学生掌握了攀爬的基本技巧和要领后,我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进行攀爬训练。
《攀爬》的教学设计构想淮安市淮城镇勺湖中心小学223200 张伟一、水平阶段:水平一二、学习内容:攀爬三、学习目标:1、学会三种以上动物爬行的动作和爬越90~120cm障碍的方法,并能在游戏中加以运用,发展协调性和爬越能力2、体验并感知分工、合作和互助的意义,表现出对同伴的关心和集体荣誉感3、培养遵规守纪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四、学习步骤:(见设计方案)五、指导思想与设计依据1、《小学体育与健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体育课程标准》2、主体教学、情境教学、创新教学等现代教学思想3、“健康第一”和“生活体育”的思想4、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低年级学生体育学习的规律六、设计意图1、创设课堂情境,满足儿童心理需要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充分想象各种动物的姿态,并学习模仿,在儿童扮演角色的过程中自然地渗透攀爬的练习,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在玩中学习运动技能。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组织趣味游戏活动本节课一改以往课堂教学呆板固定,相互独立的课堂教学结构,把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放松,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本节课避免机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富有趣味的练习中完成准备活动,增强各个环节的练习效果。
攀爬与跑的教材组合“障碍接力赛”,是本课的另一学习内容,爬越如果没有变化比较枯燥,教师在教材的整合上进行了尝试,把爬越障碍和快速跑组合成障碍接力跑,既扩大了教材的容量,又增加了趣味性,选用两块竖起来的体操垫作为障碍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提出了挑战。
在障碍接力赛的教学中,我把设计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更快更好完成练习的过程上。
教材的要素不仅仅是练习的规则和过障碍的方法,当然这是主体,还应该有如何分组、障碍物的搭建与组成顺序、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对规则的理解遵守与合理运用(更高级的还有变化规则)等。
老师规定好一切要求进行的练习,能节约时间取得最大身体练习效率,但学生在练完以后究竟得到些什么?还有哪些要通过练习教会学生的呢?通过本次课,我想体现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游戏中的一些要素进行各种尝试,在尝试中学生之间、学生的心里会产生一些问题和矛盾,会需要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这就为教育提供契机,教师再抓住机会向学生传授适当的方法、技术、基本知识。
科学版一年级《攀爬爬体操凳》教案及教学反思背景《攀爬爬体操凳》是科学版一年级上册的一道体育教育的教育设计,主要涉及到学生的肌力、协调性、平衡感、空间方向感等方面。
此外,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培养身体健康认知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1.让学生了解体操凳,认识体操凳的特点和作用。
2.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攀爬姿势和方法,提高协调性和平衡感。
3.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参与度,培养运动习惯。
教学准备1.教学资料:体操凳,活动场地,教学PPT,教学案例,音响设备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穿舒适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准备好体育用品和水杯。
3.教师准备: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好教案材料,保证课堂流程的顺畅。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安排好体育场地和体育用品等。
根据教学计划,将体操凳摆放在场地中心,方便学生进行攀爬体操凳的动作训练。
2.教师登录教学网站,下载教学PPT和课件。
将相关内容整理打印,分发给学生用于辅助学习。
3.学生到教学场地准备好体育用品,穿上舒适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
2. 导入活动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活动:1.讲述对体操凳的认识:介绍体操凳的特点、材质、使用方法等。
通过视频等方式展示体操凳在其它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感受攀爬体操凳带来的乐趣和挑战,让学生更加好奇和热爱此项体育活动。
3.观察视频展示一些篮球、足球、滑板等运动中的顶风作案、翻身技巧等动作让学生产生创意。
3. 动作示范在进入正式的体育活动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进行动作示范。
因为学生对于攀爬动作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涉及到复杂的运动部位等,教师的动作示范能够帮助到每个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正确的姿势和方法。
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学习者的角度,模仿学生的身体姿势和动作方式,帮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4. 学生操作1.打造小团队让学生互相协助、协调地完成攀爬体操凳的动作训练,树立团队精神和相互帮助的意识。
授课教师单位上课时间2011.4.6 地点室内体育馆教学对象二(8)人数32 课次 1教材内容1、攀爬跳箱2、搬运垫子重点双手支撑翻越难点手脚协调配合一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明确双手支撑攀爬跳箱的方法,并知道保护和帮助的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攀爬练习, 95%的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双手支撑跳箱翻越的技术动作,并能翻越90CM高的跳箱,5%的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学有余力者尝试翻越竖放的大垫子;并通过搬运垫子的素质练习,增加学生的手臂力量,发展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攀爬练习中,培养学生勇敢的精神,通过保护与帮助,发展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的部分课的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示意图练习次数时间开始部分8′一、整队师生问好。
二、准备活动:1.爬垫比赛2.腰部运动3.髋关节运动重点:双手撑垫爬垫子。
▲组织与策略:1.整理队伍。
2.向学生问好,提出本课要求,活动中注意安全。
3.讲解游戏方法提出要求。
4.组织学生进行准备活动,为后面的支撑翻越作铺垫。
5.及时评价。
▲学习与步骤:1.向老师问好,听清课的要求。
2.认真听清游戏方法要求。
3.积极参与游戏中。
4.活动身体,活跃气氛,为下面学习做铺垫。
图一:◎◎◎◎◎◎◎◎◎◎◎◎◎◎◎◎◎◎◎◎◎◎◎◎☆△图二:24*8*21ˊ1ˊ基本部分27′基本部分1、一、学习双手支撑动作2、双手支撑练习3、4、重点:5、五指并拢手指朝前支撑有力二、攀爬跳箱1.支撑翻越垫子练习2.双手支撑翻越跳箱练习重点:支撑有力难点:手脚协调配合一致发力三、攀爬垫子1.双手支撑翻越垫子练习重点:支撑到位,体现保护和帮助,团结合作。
▲组织与策略一:1、1.教师讲解动作的要点,并进行示范。
2.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或小组练习。
3.纠错,再次强调动作要点。
4.逐步加深教学难度。
5.巡视学生,并进行个别指导,提出再练习的要求。
▲组织与策略二:1.组织学生尝试支撑翻越垫子的练习。
《攀爬体操凳与游戏》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以思维活动与身体练习紧密结合的体育课程特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会体育与健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让学生学会动脑、学会健身;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懂得生命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爬越能力是人的基本运动能力之一,每个学生从孩提时代不用教自身已具备一定的爬越能力与实践能力,而现在仍然将爬越作为体育课的基础教材,目的是通过反复的练习不断促进学生手脚协调活动能力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都在7岁左右,存在体质普遍较弱、运动技术较差的现象。
所以,在体育课中比较易兴奋,又易抑制,精神不易集中;对于说教过多、技术要求过高的教学内容,他们理性思维还不完善而不易接受,也不太感兴趣,容易分神;相反,对于直观的、易于模仿的感性思维的动作比较喜欢,学习兴趣也较浓厚。
因此教师要抓住他们的特点,采用多种直观形式来进行教学。
四、学习目标1.运动能力:知道爬过体操凳动作要领,通过小组学习学会安全地完成该动作,并用于组合游戏。
2.健康行为:体验并感知分工、合作和互助的意义,表现出对同伴的关心和集体荣誉。
3.体育品德:在自助学习和游戏活动中能够与小组的同伴友好相处、合作学习有效果,在游戏比赛中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小组帮助我学会动作,我用动作为小组做贡献。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控制身体平衡,上下肢协调配合难点:同侧手脚交替向前爬行,动作协调。
六、教法与学法指导教法:讲解法、示范法学法:练习法、模仿法七、场地器材体操凳4条体操垫若干皮筋若干音响八、安全保障1.课前教师要认真检查器材,安放必须牢固、平稳、落脚处要放垫子,清理障碍物攀爬练习。
2.要建立必要的常规要求,对于走向器材和离开器材的方法,练习和结束的方法,轮流保护合帮助的方法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九、体育家庭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模仿动物的爬行练习十、创新之处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效果。
《轻功⼋⼤绝技》·攀爬绝技攀爬绝技是轻功功⼒、⾝体灵巧和协调配合的整体⼿段。
掌握了攀爬绝技不仅上房如履平地,就是⾼楼⼤厦也不在话下。
现就将其攀爬技法分别介绍如下∶1.蹬爬上房蹬爬上房是以助跑上冲之⼒脚蹬墙壁上房的⼀种⽅法,此法较为常⽤,多⽤于蹬爬平房。
技法要领∶蹬爬⼟房的前题是助跑,能否蹬爬的⾼,关键是助跑的快不快,有没有⼒,产⽣的惯性⼤不⼤。
怎样才能使助跑在蹬爬时产⽣的惯性最⼤呢?助跑的距离⼀般为6~8⽶,直对墙壁跑去,跑时开始三、四步要跑得放松⾃然,有弹性,逐渐加快速度和增加步长,蹬地有⼒,两臂摆动协调。
倒第⼆步步幅要⼤,最后⼀步速度要快。
当跑⾄距墙前1.5⽶处时,起跳腿猛蹬地跃起,摆动腿屈膝上跨,⽤前脚掌踏墙壁上冲,利⽤⾝体上冲的惯性,起跳腿向上跨,⽤前脚掌踏墙上冲,同时两臂及⾝体上伸,扒住房顶(图0、1、2)。
然后撑臂,钩挂腿,翻腰即可上房。
练习⽅法:可⽤⾼墙作平房照上述要领进⾏练习。
练习要求∶重复练习16~20次。
每次之间间歇1~2分钟。
2.攀爬圆柱技法要领:站于圆⽴柱底部,脚跟抬起,双臂张开上伸,⽤两臂紧紧搂抱住⽴柱,然后两脚尖外撒,屈膝上提,两脚内侧及两腿紧夹住⽴柱。
接着,两臂松抱,两腿夹紧圆柱向上⽤⼒猛蹬,上体上引,两臂紧搂抱圆柱,照此法反复进⾏则可上于柱顶(图3、4、5)。
其下法可⽤相反的动作下降,两脚两腿要夹紧,蹬腿要有⼒。
屈提腿时两臂要搂抱紧;向上引体与蹬腿要配合致。
练习⽅法∶可利⽤树杆照上述要领进⾏练习。
练习要求∶重复练习20~24次。
每次之间间歇1~2分钟,以便恢复。
3.攀爬⽅柱技法要领∶站在⽅柱前,⽤⼩臂内侧夹住⽅柱两侧两⼿向⾥黏抓紧扣,指尖向上;然后两脚蹬地跳起,两腿屈膝,两⼩腿内侧夹紧⽅柱的两侧;接着,两臂上伸,两⼿贴抓⾥扣夹墙,然后引体向上,同时两腿上屈夹紧⽤⼒下蹬,两臂上伸(图6、7、8)。
照此法攀爬到顶后,可按相反的动作下降。
攀爬时,两臂上伸,两腿屈膝蹬伸配合要协调⼀致,四肢⾥扣夹紧 要统⼀。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目标:目标明确、具体、可行,重难点把握准确。
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方法选择和学生活动设计有利于目标达成。
信息技术运用: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
能够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网络平台等进行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创新,有效辅助教学目标的达成。
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融合运行、和谐自然。
数字教育资源应用: 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参与教学活动。
资源组织恰当、科学、有实效,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利于重难点问题突破。
教学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生态,师生互动多元,有效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活动: 学习积极主动,活动参与度高,学习情绪高昂,能够与教师和同伴展开协作学习,学习共同体相互依赖度高。
善于倾听,独立思考,具有问题意识。
专业素养:运用普通话教学,教学语言清晰、准确、简练、生动、逻辑严密,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教态亲切、自然、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