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手术病人围手术期的心理特点和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2
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524009 广东湛江解放军第422医院手术室王海蓝【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不单是以疾病为中心,更重要的是要使病人的生理、心理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呵护。
病人在生病或住院时,往往会出现心理方面的变化,从而对个体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尤其是围手术期患者,不良的心理应激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
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贯彻于手术的始终,能大大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状态,有利于疾病的预后。
因此,心理护理是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能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恐惧心理,更重要的是能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关键词】围手术期;心理特点;护理心理是人对客观环境的反映,心理活动会随环境的变化呈现相应的特征。
大量的实践已证实,病人在生病的情况下,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出现一些和健康人有所不同的心理现象,被称为病人的心理反应。
其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缘于疾病,另一是缘于医疗活动如医疗环境、治疗手段和医疗知识等[1]。
1 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特点围手术期是指手术患者从入院,经过术前、术中和术后,直至基本康复出院的全过程,又称手术全期;可分为手术前期、手术中期、手术后期三个阶段。
随着护理心理学理论及心理护理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逐步开展了临床心理护理的个案研究,特别是认识到了突出个性心理特点在实施心理护理中的重要性[2]。
不同时期的手术患者分别有如下心理特点:1.1 手术前期心理特点术前病人的心理反应最常见的是焦虑、恐惧、睡眠障碍等。
主要表现为担心害怕、紧张不安、乏力疲倦、入睡困难、早醒噩梦等,似有大祸临头之感;身体上表现有相应的一些症状,如心慌、手发抖、坐立不安、出汗等。
我国的医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疾或毁容等等[3]。
1.2 手术中期心理特点一般临床上,医生往往凭借患者的临床检查做出初步诊断。
例如对术前不能确定良恶性的肿物;最为可靠的是手术切除肿物标本,然后行冰冻病理诊断,以确定肿物的性质。
当代中国农民围手术期患者心理状况分析与护理干预【摘要】现代社会中很多农民由于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
他们患病后会出现与其他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正转向以病人为中心。
通过运用整体护理,根据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包括一般心理支持与指导、行为控制技术、有效的护患沟通方法,可使病人在围手术期安全的渡过难关,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
通过系统的护理能对同一类疾病的手术总结出规律性,提出问题,找出护理工作的重点所在。
同时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贯彻于访视的始终,大大缓解了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紧张和焦虑状态。
如何做好农民患者的心理护理,对于疾病恢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如何对农民这一特定患者的心理护理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中国农民;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干预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对2012年1月-2012年3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304例农民工患者,进行心理调查与评估。
1.2方法采用交流及问卷调查法,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就诊原因、婚姻状况、经济情况、心理状态、对疾病的认知和对护理的需求等。
2结果304农民工患者年龄为7-70岁,其中已婚116例,占38%;男性244例,占81%;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22例,初中136例,小学140例,文盲6例;汉族236例,少数民族68例,因打架、车祸、工伤、自残等原因致伤急诊入院手术治疗的患者占82%,因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肠梗阻、胃肠道穿孔、嵌顿疝等疾病急诊入院的患者占14%,其他需择期手术患者占4%。
304例患者中焦虑情绪者占84%,孤独自卑者占65%,恐惧者占47%,抑郁绝望者占8%,5%患者有敌对攻击性,每例都存在2种以上的心态,部分5种心态同时存在。
3讨论患者心理分析:①焦虑是一个人感受到威胁时而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与对疾病的认知缺乏;害怕疼痛以及术后各种不适感;疾病突发对患者生命的威胁;各种抢救治疗和医疗护理操作;担心经济负担等有关。
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护理作者:尹秀丽来源:《特别健康·下半月》2013年第12期【摘要】目的对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特点以及心理护理措施加以分析与探讨。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手术患者22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且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其心理特点进行调查。
结果通过分析发现,手术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紧张、恐惧、焦虑、急躁等。
在护理人员有效的心理护理下,全部患者的心理问题都得到一定的缓解,并且在手术期间未发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影响手术的情况。
结论医务工作人员应当系统、全面地了解手术病人的心理特点,且采取有效措施对病人的不良心理进行疏导,消除病人的顾虑,进而提高病人接受医生治疗的配合度。
【关键词】围手术期;病人;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91-01在现代医学中,手术是一种极为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是对患者而言,手术就是一种极为激烈的精神应激源,将对患者的心理活动带来极大的影响,情节严重的还将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1]。
所以,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性护理时,还应当关注患者的心理情况,且在必要时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笔者将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28例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心理特点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228例手术病人,其中男147例,女81例,年龄在9~79岁之间,平均年龄(46.25±4.52)岁。
患者所采取的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108例,硬膜外持续阻滞麻醉97例,臂丛麻醉23例。
患者的文化水平为:66例大学本科及其以上,85例高中文化,57例初中文化,20例小学文化。
1.2方法1.2.1调查方法对本组228例手术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与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患者在手术之前的心理特点。
1.2.2心理护理(1)术前护理:手术室护士应当提前探访手术患者,让患者有被关心、重视的感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对手术室及其工作者的恐惧、陌生心理。
什么是围手术期之宇文皓月创作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
2围手术期的准备围手术期的一般准备主要包含心理方面准备和病人的身体准备。
1.心理方面准备(含医务人员)(1)增进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对病人的病情、诊断、手术方法、手术的需要性、手术的效果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手术的危险性、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及愈后,向病人及家属交待清楚,以取得信任和配合,使病人愉快地接受手术。
(2)充分尊重病人自主权的选择,应在病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纳诊断治疗措施,在病人没有知情同意前,不宜做任何手术或有损伤的治疗。
2.生理方面准备:病人维持良好的生理状态,以平安度过手术和手术后的过程。
(1)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咳嗽和咳痰方法,术前两周开始停止吸烟(2)备血和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及贫血;血型鉴定及交叉配合试验,备好一定量的全血(3)预防感染:不与有感染的病人接触;杜绝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员进入手术室;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①涉及感染病灶或切口接近感染区的手术;②胃肠道手术;③操纵时间长的大手术;④污染的创伤、清创时间较长或难以完全清创者;⑤癌肿手术;⑥心血管手术;⑦人工制品植入术;⑧脏器移植术。
(4)胃肠道准备:①非胃肠手术病人,术前12小时禁食,术前4小时禁水,为防止麻醉或手术中呕吐。
术前一夜肥皂水灌肠。
②胃肠道(尤其是结肠)手术,术前1~2天进流质饮食,如果行左半结肠或直肠手术,则应行清洁灌肠,并于术前2~3天开始服用肠道制菌药物,减少术后感染机会。
(5)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术前一周左右,根据分歧状态,经口或经静脉提供充分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
一般的择期手术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值(REE)约增加10%.(6)其他:术前一天或术日早晨检查病人,如有发热(超出38.5度)或女病人月经来潮,延迟手术;术前夜给镇静剂,包管病人的充分睡眠;进手术室前排空尿液,需要时留置尿管;手术前取下活动牙齿。
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外科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47例外科手术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 47例患者中4例由于年龄较小(12岁以下)害怕手术治疗,但其家属可以从容接受治疗;34例可以平静的接受治疗;9例对手术治疗充满了信心。
结论对外科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实施相应心理护理,不仅可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手术治疗可以顺利实施,同时还可以提升患者的恢复速度,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围手术期包括术前、术中、术后,也就是从患者进入外科病房开始,到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出院回家的这段时间[1]。
随着人们对护理水平要求的不断提升,心理护理的作用在护理过程中越来越重要。
同时随着“以患者为中心”护理模式的发展,使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选取我院收治的47例外科手术患者,对其实施了相应的心理护理,并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47例外科手术患者,其中男患者31例,女患者16例,年龄1-56岁,平均年龄32.5岁。
其中89.4%的患者出现焦虑、睡眠不佳、烦躁等现象。
1.2 护理方法1.2.1 护患关系护理在患者住院之后,(1)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主动,并面带微笑的接待患者,以避免患者因陌生环境而对自身病情造成不良的影响,进而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2)护理人员的着装要整洁,言行举止要端庄、还要具有较好的气质,这样不仅可以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而且还可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3)需要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
获得患者信任是护患之间构建良好关系的前提[2],而勤于与患者进行沟通,引导患者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并及时采取解决措施,是护患之间构建良好关系的目的。
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护理武邑县医院王秀巧主要内容:围手术期的护理,主要是病人的心理护理。
针对围手术期病人的术前、术中、术后各阶段的护理特点,根据病人的心理需要和具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
目的:通过我们护理人员耐心、细致地解释、指导,消除病人可能出现的恐惧、紧张心理,使病人心理上有所准备,护患配合良好,从而减轻病痛,进而达到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目的,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手术的成功与否,心理护理工作举足轻重,必须予与充分重视。
围手术期是指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经过术前、术中和术后直至基本康复出院的全过程,又称手术全期。
此期对手术患者很重要,可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心理准备,使患者顺利的通过手术和术后迅速的恢复,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
此期又细分为手术前期、手术中期和手术后期三个阶段。
围手术期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较普遍,主要原因有:对手术缺乏了解,怀疑手术效果,担心发生麻醉和手术意外;害怕术中、术后疼痛难忍;担心发生并发症;害怕手术费用过高等等。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消除了患者对手术的紧张、恐惧情绪,提高了患者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力,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围手术期的护理除完成常规的护理操作外,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要想做好心理护理,不仅要求护士具备专业理论、心理教育、伦理、哲学和美学诸多方面的知识,而且促使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综合护理模式去实现在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对患者病理状况的护理指导,使他们在手术前有信赖感,在手术中有安全感,从而平稳地渡过手术关,在手术后更要让患者体会到多方位护理的温暖,促进其身心的早日康复。
良好的围手术期心理准备已成为外科治疗的一个关键环节,对提高护理质量有促进作用,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本文主要介绍病人的术前、术中、术后各阶段心理护理特点。
一、术前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不论大人、小孩,不论手术的大小,病人都可能出现恐惧、紧张的心理。
手术室护士对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相信每个人在面对手术这种既是治疗又是创伤的手段时,都会或多或少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反应:焦虑、紧张甚至抑郁等,这些情绪会引起躯体的生理变化,影响手术的治疗进程以及后期恢复效果。
手术室的护士在患者围手术期期间,要特别注意患者的这些心理变化,要提前进行心理干预,减轻或者消除患者的这些不良情绪。
使他们能够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的接收手术治疗,并度过手术期,提高手术治疗的配合度,加快疾病的康复。
一、手术患者常见的几种心理反应(一)恐惧和焦虑恐惧和焦虑是手术前患者非常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
出现这两种心理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对于手术过程没有准确的认知、对麻醉效果、疼痛的程度、医生护士的专业技术信任程度。
患者还会担心手术的安全性、术后并发症的严重性和恢复程度等等。
恐惧和焦虑这两种不良心理反应对患者会造成的影响巨大,例如大出血、伤口愈合延迟、伤口疼痛等等。
(二)抑郁患者进入陌生环境后,本能的会产生恐惧等心理,安全感明显不足。
对于部分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来说,会格外担心手术成功率,术后恢复程度等问题,长期心情压抑、悲观情绪必然会让患者产生抵触心理,不配合治疗等各种心理问题。
二、手术室护士应如何对患者展开心理护理?手术室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心情,如果手术室的环境温馨、舒适,温湿度适宜,那么患者的心情和情绪很快就能平静,并能保持愉快和稳定。
手术室护士在开展手术之前要合理布置手术室的周围环境,保持手术室的干净,特别是床单要整洁,物品放置有序。
手术室护士在与患者沟通时要表现出真诚关爱的态度,平缓患者的心情。
除了要注重患者的心理状态,医护人员还要关注患者家属的情绪,家属随患者入手术门口时,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安慰,请他们在等候区等待,可以看电视、读书报等分散注意力缓解家属等待的焦虑。
如果手术病人是小孩,应该由家属陪同守护,直到麻醉后才离开,这样可以减轻患儿的紧张、恐惧心理。
(一)手术前的心理护理1.了解患者情况手术开始之前手术室护士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阅读患者的相关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