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一部分教育学1孟子:《孟子·尽心上》最早出现了教育一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许慎:《说文解字》最早解释了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3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此观点错误,代表人物是朱熹)(2)生物起源说: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代表人物是法国利托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和英国沛西·能《人民的教育》)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孟禄,)(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也称社会起源说。
(5)生物、心理起源说的批判,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下形成的1.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 年左右的埃及。
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①夏代:夏代已有学校的设置,出现了“庠”“序”和“校”三种学校。
文献记载中关于商代学校的名称有“大学”“小学”“庠”“序”等。
②西周: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六艺”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
③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影响最大。
④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最高教育机构———太学。
⑤魏晋南北朝:建立郡国学校制度,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北魏献文帝时期被认为是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⑦宋代: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明清: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格式,八股文标志着封建社会教育考试走向衰落。
1905 年,科举制度被废除。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复习提纲第一部分考核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教育学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5 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6 各历史阶段的典型实例、典型人物与代表7 教育学各阶段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教育的起源2各历史阶段教育的特点3现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4教育的三种起源论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5学校教育产生的历史年代6“六艺”7班级授课制8个人全面发展的内涵9终身教育的含义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 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与教育的社会功能2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3 教育优先发展的涵义4 教育公平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及其相应的决定论的批判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4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第五章教育制度1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教育体制;2学校教育结构3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和类型4当代学制的发展趋势5 义务教育6 五四学制和六三学制第六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涵义、类型2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3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4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5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6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与精神实质第七章课程1课程及其类型2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3我国学校的课程改革4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第八章教学工作1 教学的概念2 教学的任务3教学过程的性质与基本规律4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5 教学原则6教学方法7 教学组织形式8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9 课的类型与结构第九章德育1德育的涵义2 德育过程及其基本规律3德育的原则和方法4我国德育的内容第十章教师1教师的概念2教师的劳动特点3教师的任务和基本素质4 教师的专业结构5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第十一章学生1学生的一般特征2 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3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4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及其建立途径与方法5 学生的权利与义务第二部分复习思考题1、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及基本的教育主张。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定义P71.广义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社会活动。
2.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育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学的定义P121.我国教育学界给教育学概念所下定义通常是: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本书对“教育学”的定义及其阐释对“教育学"下定义需包含三个要点:一是界定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二是界定教育学研究的目的,三是界定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据此,教育学定义可表述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三)教育的起源P19代表人物:生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孟禄);劳动(马克思)(四)教育学的萌芽P251.我国:(1)孔子《论语》因材施教、温故知新…(2)《学记》被认为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著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3)中国古代最早提出“教育”,“得天下英才教育之”的是孟子。
2.西方(1)智者学派(普洛塔哥拉,希比亚…)以传授知识为职业对古希腊教育思想的萌芽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2)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法(也可能是简答或论述)P26(1)是谁: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和德行可教的观点。
主张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然后才是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和锻炼身体。
(2)这种方法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讥讽”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对方谈话中自相矛盾之处,使其承认对这一问题的无知;二是“助产”即用谈话法帮助对方回忆知识;三是“归纳”通过回答使对方能够逐步排除对事物个别的特殊的认识,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东西;四是定义,即在归纳的基础上得出事物的定义。
《教育学》提纲范文
一、引言
1.教育学概述
2.教育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的定义和范畴
2.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3.教育学的理论发展历程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过程
2.教育目标
3.教育主体
四、教育学的教学方法
1.传统的教学方法
2.现代的教学方法
3.探索性的教学方法
五、教育学的教育管理
1.教育规划
2.教育评估
3.教育政策
六、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1.教师教育
2.学生发展
3.教育创新
七、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2.教育制度
3.教育学习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结语
1.对教育学的总结和展望
2.教育学的意义和使命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探究人类教育活动本质、目的和方法的学科。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实践,其目的是使人类教育
活动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教育学
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
在现代社会,教育学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教育学
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具有重要
意义。
因此,对教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推动教育和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实践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敬请期待。
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全套)
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1.教育学的定义、特点和研究对象
2.教育学的分类:一般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等
二、教育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
1.教育学的学科起源:古代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的渊源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和当代教育学
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1.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人本教育理论、发展教育理论、社会形成理论等
2.教育学的重要学派与代表人物:杜威、弗洛姆、斯金纳等
四、教育学的核心概念
1.教育的定义、目标和任务
2.基础教育、终身教育和多元化教育
3.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
4.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
五、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
1.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
2.教育学的研究技巧:文献研究、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
六、教育学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1.教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和价值
2.教育实践对教育学的意义和要求
七、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2.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3.教育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八、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与取向
1.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阶段和特点
2.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对策
九、国际教育发展与比较教育研究
1.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2.比较教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十、教育学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1.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
2.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
3.教育创新与教育
4.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应用
以上是2024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的全套内容,希望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
教育学原理复习提纲(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方法的科学。
它旨在揭示教育的基本原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现象:包括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制度、教育改革等。
(2)教育规律:包括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个体发展、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的规律。
(3)教育方法:包括教育原则、教育技术、教育评价等。
3.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1)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2)应用学科:包括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
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教育学:以儒家、道家、法家等为代表,关注道德教育、政治教育。
(2)近现代教育学: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等为代表,强调科学化、民主化、个性化。
(3)当代教育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
二、教育的基本概念1. 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个体进行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2. 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内在价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素质。
(2)教育的外在价值: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促进国家发展。
3. 教育的目的(1)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培养特色人才。
(3)终身发展:培养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终身学习。
4. 教育的功能(1)个体功能:促进个体成长、全面发展。
(2)社会功能: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
(3)国家功能:培养国家公民、提高国家竞争力。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1. 教育主体(1)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专业素养。
(2)学生:接受教育,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3)教育管理者:组织、协调、管理教育活动。
2. 教育内容(1)课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2)教材: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编写具有教育价值的文本。
(3)教学内容:涵盖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学的定义和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学科。
-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和提供教育和发展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
2.教育学的历史渊源-古代教育思想的探索与试验:从古代文明至公元前4世纪。
-古代教育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苏格拉底至笛卡尔。
-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从启蒙运动至现代教育学创始人杜威。
3.教育学的基本分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教育学的相关学科: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史学等。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等。
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教育的目标是人格的培养和社会角色的塑造。
-教育的主体与客体:教育的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
二、教学法基础知识1.教学法的定义和概念-教学法是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和规律,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导向,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规范。
-教学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法的基本原则-适应性原则: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渐进性原则: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的学习。
3.教学法的分类-根据教学方法的逻辑关系: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包括理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幼儿教学法、小学教学法、中学教学法、大学教学法等。
4.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教学目标的设定:确定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课堂教学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与反馈: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0 5级应聘能力训练教育学复习纲要教育及其发展▲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理解: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品德和个性等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
2、狭义的理解: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教育的发展阶段:根据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可将教育的发展的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1.生活化教育阶段这是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特点:(1)教育与人类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
教育活动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过程当中进行的。
(2)通过口耳相传、示范模仿学习简单的生产劳动的方法和社会生活的经验等;(3)此时的教育是全民的、平等的,甚至是终生的。
也可以说,它是原始形态的教育普及化阶段。
以上是原始社会教育的本质特征。
⒉专门化教育阶段我国的夏、商时期正式出现学校。
西周时学校教育有了较完整的上下系统:“庠” “序” “校” “塾”。
(1)这个阶段不仅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而且产生了专门的教育者──教师,和专门的受教育者──学生。
(2)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学生主要是学习伦理道德知识和统治管理之术,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并采取个别教学的方式3.扩大化教育阶段(1)教育的对象扩大了——为适应机器大生产的需要,统治者不得不让生产劳动者接受一定的学校教育。
(2)教育的内容扩大了——学校教育不再是只教伦理道德知识和统治之术,自然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知识也被正式列入学校的课程。
(3)教育的途径扩大了——这一时期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普遍采取了班级授课制。
⒋普及化教育阶段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民主运动的开展,各国都纷纷制订了普及教育的政策、法令和措施,开始了教育普及化运动。
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为每个公民创造受教育的机会是每个国家和政府的职责。
在现代社会,已不能把一个人的一生分为求学(受教育)和工作两个阶段,接受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是一辈子的事。
即出现了“继续教育”、“回归教育”和“终身教育”。
教育不仅要普及到每一个人,而且要普及到人的一生。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一、萌芽阶段•代表著作: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
2、西方最早的教育学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3、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是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代表人物:孔子(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教育方法有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二、独立形态阶段•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意味着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第一次总结提出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
其《普通教育学》是第一部现代意义的教育学著作,提出了“教师、书本、课堂”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美国教育家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做中学”的教育教学原则。
提出“儿童、社会、活动”三中心的教学模式。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阶段四、现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主要体现在:教育者是社会文化和价值取向的传播者;是科学知识和社会文明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活动的展开起领导作用;是学生学习发展的指导者;是一个具有自我提高能力的学习者。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其主体性体现在:受教育者是学校存在的主体;是学校职能部门及其管理的中心;是学校和教师评价的主体;是教育任务完成的主体。
此外,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制约着教师的教,受教育者的独立性、选择性、需要性、创造性和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主观能动性等这些主体性特征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活动。
3.教育内容是师生共同认识的客体。
首先,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
其次,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
教育内容内在地包括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也是衡量教育活动效果的标准,是教育内容传授的出发点和归宿。
4.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教育手段是指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精神手段等。
物质手段主要是进行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可分为教育的活动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
精神手段包括教育方法、教育途径。
教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教法和受教育者的学法两个方法。
就教育者的教法而言有:语言的方法、直观的方法与实践的方法;就受教育者的学法而言有发现式和接受式两大类。
▲教育的基本规律:表现在: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关系2、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教育与政治(一)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和德育的内容。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
2、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思想,形成政治舆论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
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与经济(一)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培养人才的规格,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手段、方式及组织形式;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高低。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2、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技的必要手段。
3、教育对于宏观生产和经济管理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4、教育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品德及消费倾向,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教育与科技(一)科技对教育的作用1、科技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技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技进步改变了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技发展的反作用1、教育能促进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向科学提出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教育与文化文化的涵义: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则较普遍地把它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2、文化具有非正式教育作用(二)教育的文化功能1、保存和传递文化的功能2、创造与更新文化的功能▲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骨胳、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儿童青少年认知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该阶段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关系。
(2)前运算阶段(2~7岁)。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直观形象性、不可逆性、知觉的集中性等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该阶段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具体逻辑推理等特点。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 12后)。
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就表明个体的思维能力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水平。
该阶段儿童思维发展具有假设--演绎推理、抽象思维、命题推理、组合分析等特点。
2、智力发展理论(1)斯皮尔曼的“两因素论”:S因素和G因素(2)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内省智力;自然智力)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启示:这打破了以往存在的单独以数理逻辑能力判断人的智力的不合理做法。
①教育应帮助学生发现、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使他成为他应该成为的人;②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潜能不同,意味着他接受知识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3)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把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道德水平(2)习俗的道德水平(3)后习俗道德水平三、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概括起来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其中,客观因素有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这几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素质1.遗传素质的定义: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
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1.环境的内涵: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更为主导的作用。
自然环境在人们利用它对人施加影响的过程中,也附加有某种社会因素在内,成为人化了的自然。
2.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种。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其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学校教育能够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按一定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学校教育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进行工作,他们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对学生的思想、身体、学业等全面关心。
3、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主导作用在人的一生当中青少年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是最适合受教育的时期。
青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
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并且需要教育的正确引导。
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学校教育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有四个条件:(四)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学校、环境和遗传质只是为个体提供了外在条件,这些条件能否发挥作用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最终完全在于个体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