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7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通过想象,感受到泉声的变化多端,体会泉的趣味。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赏析感受到泉声的奇特,增加宠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体会夜宿僧寺听泉而生的感悟和作者对人生及历史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大自然是一位宏大的音乐家今,他用大手笔我们谱写了一曲曲生命的乐章。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雄浑昂扬的旋律,演绎激情四射的人生。
轻轻吟哦的湖水是温存的音符,像落花飘落在水上,让人沉醉。
鼎湖山的泉水则叮咚作响,犹如纯洁可人的少女,拨动心灵的琴弦,演奏出动听的旋律,诠释着欢快的真谛。
今日,我们一起来阅读有名散文家谢大光的一篇游记散文《鼎湖山听泉》,在作者奇特的文字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课件显示教学目标教学板块之一:寻泉之形下面就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宠爱的方式阅读课文可以默读,可以跳读,也可以放声朗读,但是要记得,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一边读书一边完成以下任务:【课件显示】1、标画:用“”圈画出课文中所写的鼎湖山泉水模样的词语或句子,并用自己的话概括你看到了怎样的泉水。
2、思考:大光先生在鼎湖山上寻泉踪影,那么他分别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点寻泉影的?并思考这篇游记散文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信任同学们经过认真的学习,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现在请同学们沟通一下你们的收获。
【明确】1、示例:我观察了一泓时隐时现交叉流泻遮断路面……的泉水。
2、作者的行踪:岸边—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寻泉的时间:黄昏——————————晚饭后—夜间(本文以空间转移为主,辅之以时间来组织材料)这是多么顽皮的泉水啊,正如那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朦胧、迷人透着一股奇特,难怪大光先生被其吸引而不知不觉追寻它的踪影。
教学板块之二:听泉之韵同学们,刚才我们随着大光先生的脚印去追寻了泉水的踪影,可是它们那么顽皮啊,始终在和我们捉迷藏,所以除了用眼观看,大光先生更是拿出了杀手锏——用耳朵去倾听来连续追踪泉水的踪迹。
第一课《鼎湖山听泉》一、【教学目标】1.能从“听”字入手,找出作者四次听泉的句子,并能说出每次听泉的感受。
2.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比喻、拟人、想象等方法运用的含义与作用。
3.通过“吟哦讽诵”来品味精彩段落,理解作者寄寓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了解一般游记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2.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3.抓住一个“听”,找出描写泉声的语句,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4. 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阅读感悟合作交流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辅助教学,收集鼎湖山的相关图片和泉水声。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空山何处来黄鹤,流水无心响白云”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提到泉,人们自然会想到流淌在高山深涧中的汩汩清泉,它不仅清洌甘甜,姿态万千,更是泠泠淙淙,欢快清脆,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和美的感受。
今天,让我们跟随谢大光,去鼎湖山听泉,去领会泉声的美妙。
1、学生资料交流:★作者简介:谢大光男1943年生,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人,中共党员。
1962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电力系。
1962年应征入伍,历任总后勤部某部战士、文书、文工队创作员,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厂职工,《散文》月刊编辑,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副组长、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小说家》编辑部副主任、主编,《中外散文选萃》主编、副编审。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鼎湖山介绍: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与当地另一风景区——星湖齐名,是地球同纬度上唯一的一片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79年成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的成员之一。
鼎湖山景区古道两旁,森林苍翠。
林中有2000多种植物,飞水潭飞瀑从30米高的峭壁上倾泻而下,雾罩云飞,章太炎当年在瀑布旁的眠绿亭题了四个字:涤瑕荡垢;庆云寺依山而建,嵌于千峰碧翠中,是岭南著名的佛教第十七福地,建于明末;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673种。
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苏教版初三上)8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明白得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精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明白得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精妙有味。
[教学过程]:一、情形导入,查找支点:1、同学们,听,传来淙淙流淌的声音,〔点击封页〕,摇铃击磬似的、清亮圆润。
依稀看起来我们又来到了鼎湖山,让我们跟上作者的脚步去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听一听那精妙的泉声。
2、请同学们采纳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去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
3、读完课文,你最想讲什么?学生自由讲。
4、是呀,多么奇特的鼎湖山,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地点感受到的,情愿讲讲吗?找好朋友去交流。
开始。
5、谁情愿把你的收成与大伙儿一起分享?二、围绕支点,旋转球体:〔一〕、相机出示:过了……前进。
1、关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感受?点评,评的真杰出,相信你读的更杰出,你来读一读。
2、从他的读中,你看起来看到了什么?3、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播放〝交错流泻〞4、你想讲什么?〔学生讲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讲〕:真令人沉醉!太美了!真是朝气蓬勃!师评:〔尝〕我想,那味道一定专门不错。
〔带回来〕有机会亲自去看看,好吗?〔期望到处差不多上〕大伙儿都努力,你的愿望会实现的。
〔拍照〕拍好后,与大伙一块观赏,好吗?5、指导朗读:那你现在预备如何读,自己试试。
谁来读?关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方法?你想不想试试。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连续讲,出示〝泉声隐到了……音响。
〞1、听出来了吗?安详厚重的钟声和轻巧爽朗的泉声,那你预备如何样读,自己试试。
2、指导朗读:还想不想听?指名读,评〔听了你的读,我眼前确实出现出了涌流的泉水,你真了不得!〕再指名读〔你是如何品味的,把你的品味读给大伙儿听听好吗?评:听了你的朗读,连泉水都不想走了,你读的比写的还好!谁情愿和他比?〕齐师评:刚才,———把那个词语明白得了,因此读的专门好,谁来像他那样读一读?关于他的读,你有什么方法?我从同学们的表情上就明白同学们专门喜爱那个地点,我们一起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
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苏教版初三上)7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进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那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
是重点,也是难点。
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
第一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爱好,乐于沉醉其中,摸索、感悟。
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专门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课堂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现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
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带着咨询题读课文。
摸索:勾画作者游山踪迹,查找作者感情进展的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组织学生交流交流二、反复诵读,深入明白得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咨询题设计:鼎湖山可写之景专门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
作者什么缘故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又是如何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学生带着咨询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摸索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讨论、交流3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二三段: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
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4、应用如何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气语调、摸索、交流、个不朗读、其他学生评判三、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播送音乐,指导学生用心倾听、感受。
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苏教版初三上)6doc初中语文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进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那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
是重点,也是难点。
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
第一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爱好,乐于沉醉其中,摸索、感悟。
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专门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课堂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现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
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带着咨询题读课文。
摸索:勾画作者游山踪迹,查找作者感情进展的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组织学生交流交流二、反复诵读,深入明白得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咨询题设计:鼎湖山可写之景专门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
作者什么缘故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又是如何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学生带着咨询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摸索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讨论、交流3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二三段: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
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4、应用如何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气语调、摸索、交流、个不朗读、其他学生评判三、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播送音乐,指导学生用心倾听、感受。
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苏教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培养文学感悟能力2、理清文章线索3、分析把握文章中丰富的修辞运用手法教学过程一、激趣激发,导入课文〔3分钟〕学生讲出三到五个风景名胜之处,并能用俗语谚语或民间传奇简略介绍:如〝自古华山一条路〞;〝桂林山水甲天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西湖与白娘子……广东鼎湖山,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奇黄帝曾铸鼎于此,遂易名为鼎湖。
〔黄帝曾铸三鼎,象征天地人;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
〕二、预习检查〔2分钟〕1、生字词注音古刹.磅礴..雄浑.万籁.俱寂一泓.楹.联怅惘..2、讲明词义拾级:逐步登阶盎然:充满活力的模样迥然:形容差得专门远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专门安静3、文章体裁:游记三、课文朗读〔15分钟〕1、默读全文,要求:想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刻、什么地点听得最为真切?移步换景,按地点的转移和时刻的先后来安排写作顺序山脚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山顶庆云寺2、学生任选一段,教师范读3、学生选段朗读:一二三四八,任选一段,有感情地自由朗读4、指定学生朗读一段〔两人次〕四、课文讨论〔10分钟〕1、找出三个景点处描写泉声的语句寒翠桥:泉声如稚嫩笑语,泉影半含半露,欲近故远;补山亭:泉影越不可寻,泉声更加悦耳;庆云寺:深夜听泉,层次分明,如同一曲交响乐;2、讨论课后练习三〔1-3〕⑴〝此中精神〞指人到补山亭,泉声让鼎湖山变得年轻,让人变得心灵纯洁,如入清亮透亮的境域。
这幅对联正抓住了此点,一语双关,让人不觉颔首称妙:〝已无尘半点〞,既是指鼎湖山补山亭处空气清新沁人心肺,又是指泉声悦耳令人心静脱俗,忘了尘世俗务。
正如〝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样。
⑵开放性回答题:泉影不可寻,那么少了许多视觉上的纷纷扰扰,静心倾听,泉声自然悦耳得多。
第1课《鼎湖山听泉》教案(苏教版初三上)9doc初中语文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犹如〞、〝像……一样……〞造句。
3.明白得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精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明白得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精妙有味。
四、教学时刻:三课时课前预习:查阅有关鼎湖山的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脉络,试着给课文分段。
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明白得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讲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鼎湖山,原名顶湖。
因山顶有湖,四季常盈,故得其名,民间传奇黄帝打败蚩尤采首山之铜在此铸鼎,鼎成升仙,为纪念黄帝得道入仙册,习称鼎湖。
鼎湖山的景色可美啦!以〝植物多〞、〝寺院多〞、〝瀑布多〞驰名于世。
揭题:10 鼎湖山听泉二、看图片,听课文录音。
三、初读课文1.布置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轻声自由读课文。
要字字入目,把课文读通读顺。
〔2〕拼读生字表中生字,画出文中带生字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什么。
2.检查自学情形。
〔1〕认读生字词。
A 肇庆倾听蒙眬汩汩B 草丛暮色古刹汇聚穿越轻柔清脆草丰林茂时隐时现不绝于耳交错流泻纯洁悦耳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轻巧爽朗繁花似锦古树参天万籁俱寂厚重回响雄浑磅礴铜管齐鸣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蓬勃生气〔2〕在学生读准音的基础上,找一找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声音的?指导学生美读这些词,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声来诠释一些词语的意思。
一、鼎湖山听泉主备人:卢萍审核人:孙国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2、在诵读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发展的脉络3、能分析课文取材和组材的特点教学重点:1、识记文中的生字词2、在诵读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发展的脉络教学难点:1、在诵读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发展的脉络2、能分析课文取材和组材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作业1、查找和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2、自学生字词,积累有关词语二、导入新课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景色迷人,科学价值也很高,所以写它的名篇很多,这篇文章却能脱颖而出,原因何在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三、检查预习1、交流收集到的有关鼎湖山的资料2、正字正音(指名让学生板演字词、注音)一泓.()楹.联()拾.级而上()泠.泠淙淙.()()怅惘..()()古刹.()生意盎.然()万籁.俱寂()汩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吟哦讽诵而后得之”的读书方法: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笔作圈点勾画和旁批,勾画出作者游山的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作者的踪迹:(岸山)——寒翠桥——山中——补山亭——庆云寺(半山)3、思考:作者除了按照踪迹的顺序组织材料外还按照什么顺序。
明确:为了整合材料和体现观赏最物的背景,作者还简略地交代了时间的变化:黄昏——晚饭后——夜间四、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五、1、提问: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的介绍。
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呢?又是怎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明确:①因为前人已经写了相当多的关于鼎湖山的记游文字,作者力图另辟蹊径,表述出自己的感受,从众多的景象中抓住了人们习见而又忽视的“泉”来写,并且把它作为鼎湖山之魂着力来表现。
②作者把山泉为山的灵魂来表现,而把树木、寺院亭子放在从属的地位,因为山泉滋养了树木,养育了人类和各种野生动物。
有了它,才有干年古刹的存在。
2、指导学生重点朗读二、三段,思考: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3段,揣磨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语调,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小组朗读,然后其他学生给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