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史家畔-清涧探区延长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3.78 KB
- 文档页数:2
[精读]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础特点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
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
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
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
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
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
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
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
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
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上古生界气藏储层特征研究【摘要】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气田上古生界本溪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储层砂岩沉积体系、岩性特征、物性特征的分析,认识到研究区气藏储层主要为障壁岛、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岩性主要为中粒-粗粒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和晶间孔为主;物性较差,属特低孔特低渗储层。
【关键词】延长气田上古生界储层特征岩性特征储集空间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
目前,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已陆续发现苏里格、乌审旗、靖边、榆林、大牛地、神木、米脂、子洲等多个探明储量超1000亿方大型气田,形成了“南油北气”分布格局,其中苏里格气田探明和基本探明天然气储量已达到2.85×108m3[1]。
本文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上古生界天然气储层及成藏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盆地东南部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的认识,对相邻区域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储层沉积特征根据岩心观察及相标志的分析研究发现,本溪-太原沉积期,气候温暖潮湿,主要发育浅海障壁海岸-潮坪沉积;本溪组以障壁海岸-泻湖沉积为主,可进一步划分为障壁岛、泻湖、灰坪、泥沼等4种微相;太原组以浅海陆棚潮坪沉积为主,可进一步划分为砂坪、泥(碳)坪及灰(泥)坪3种微相。
障壁岛是障壁海岸的沉积主体,砂岩含量可达50%,是研究区油气富集的主要相带。
山西-盒8沉积期,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沉积主体,砂岩含量高达70%,是该区油气富集的主要相带。
2 储层岩石学特征通过对延长气田100余口探井1700余个薄片的观察分析,认为研究区本溪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储层砂岩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岩石学类型、碎屑颗粒组成、结构构造等多个方面。
2.1 储层岩石学类型镜下岩石薄片观察与统计表明,研究区盒8段-本溪组主要发育3种砂岩类型: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岩屑砂岩。
本溪组以石英砂岩为主;山2段以岩屑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石英砂岩与石英砂岩;山1段以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盒8段以岩屑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少数石英砂岩。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是近年来中国大陆致力于发展的一种新型能源开采方式。
该储层主要包含有机质含量高、孔隙度低的致密页岩岩石,具有高含气量、勘探开发风险大等特点,是一种高技术含量、高难度、高风险的勘探开发工作。
针对该储层的特点,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其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度普遍较低,平均孔隙度为0.8% ~ 1.5%。
岩石微观孔隙
主要分布在纳米级和亚纳米级尺度上,而宏观孔隙不发育或相当微小。
此外,孔隙形态主要为微孔和孔洞型孔隙。
综合来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表现为孔隙度低,且主要以微观孔隙和孔洞型孔隙为主。
针对这些特征,需要采用高精度的探测技术和完善的开采工艺,以尽可能地发掘这些储层的潜力,提高勘探开发效率。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物源分析新解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延长组是盆地内主要的含油层系。
根据古流向、盆地周缘古陆形态、轻重矿物分布特征、岩屑分布特征和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确定延长期存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和南部五个主要方向的沉积物源,且东北和西南物源影响范围广。
东北物源以阴山古陆太古代变质岩为主,西北物源以阿拉善古陆太古界片麻岩为主,西南、南部和东南部物源分别以陇西古陆、与盆地南部相邻的秦岭一祁连褶皱造山带和盆地东南缘的古秦岭剥蚀区,岩性以早古生界片麻岩、花岗岩类为主。
关键词:延长组;物源分析;鄂尔多斯盆地1999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专业,工程师,现在长庆油田采油五厂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工作。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也是属于地台型构造沉积盆地,晚三叠世开始进入内陆坳陷盆地沉积期,其中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潮湿,发育大型陆相湖盆,并环湖发育了一系列河流一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这些延长组三角洲体系是盆地主要的含油气体系。
环湖三角洲有利于油气的捕俘,但其展布和物性受源区及源区母岩的控制和影响[1]。
因此,弄清延长组沉积期的物源位置、阐明古物源与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对远景区油气储层的准确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2003年,魏斌,魏红红,陈全红,赵虹从重矿物分布特征和古流向资料出发,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存在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的沉积物源[2]。
此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小层对比及沉积微相划分奠定了基础,对于勘探寻找有利储层,开发提高注采效果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地质概况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中央构造带中部,华北克拉通西部,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
分为伊盟隆起、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陕北斜坡、天环拗陷及西缘冲断构造带六个一级构造单元(图1)。
图1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图按照前人的研究成果[3],延长组划分为10个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长 8储层特征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长8储层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孔隙度平均值为11.7%,渗透率为0.56mD,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
通过对长8油层组储层铸体薄片的观察,明确了该区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等破坏性成岩作用,同时溶蚀作用的发生改善了储层物性。
关键字:低孔低渗成岩作用孔隙鄂尔多斯低渗透油气藏在全世界分布广泛,资源量丰富[1]。
我国每年石油储量的一半以上都属于低渗透油层,在新增储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4],也是目前我国石油勘探的最重要领域之一,因此对低渗透储层的研究具有十分的重要意义[5]。
鄂尔多斯盆地在我国各大沉积盆地中居第二位,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包括煤、石油、天然气以及铀等矿产资源在盆地中十分富集。
1 储层基本特征1.1岩石学特征盆地西南部延长组长8储层中岩石中杂基含量最高值8%,因而其大类属于纯净砂岩。
岩石碎屑中石英含量最高,平均为48.55%,最高可达68%;其次为岩屑含量约为19%~50%,平均为36.04%;长石含量最低,平均仅为15.4%,最大含量不超过23%。
进而将石英、长石和岩屑三端元的含量在砂岩成分三角图上投点可得:岩石类型主要是长石岩屑砂岩,占到总样品数的91.4%,其次为少量的岩屑砂岩。
统计显示,长8油层组砂岩颗粒以细粒为主,少量为极细粒。
填隙物以方1解石、硅质、白云石和自生粘土矿物等胶结物以及粘土等杂基等为主,平均含量为12.3%,其中粘土杂基含量1~8%,平均为2.37%。
胶结物中方解石胶结物含量最高,一般不超过18%,平均为7.26%;其次为硅质胶结物,含量在0~3%之间,平均含量为1.09%。
此外,高岭石胶结物含量在0~4%之间,平均值为0.45%,绿泥石膜平均含量0.34%,最高不超过2%。
油层组砂岩的风化程度中等-轻,分选中等-好,磨圆以次棱角-研究区长81棱角状为主,孔隙式胶结为主,颗粒间以点-线接触为主,胶结类型主要是孔隙式和薄膜式。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延82储层成藏主控因素研究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典型的沉积盆地油气成藏区。
延82储层主要发育在二叠系延长组长7段,厚度约为30到40米,岩性为砂岩和泥岩。
该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油层含量高,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大。
延82储层的成藏主控因素主要包括构造、沉积、岩性、断裂和圈闭等因素。
首先,构造对延82储层成藏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演武油田,构造主要表现为背斜和断裂。
这些构造形成了油气运移的通道和储集空间,对油气成藏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其次,沉积环境是延82储层成藏的主要因素之一、延82储层形成于古近纪晚期的陆相沉积环境,在这期间发育了河流、湖泊和河口等多种沉积环境。
这些不同的沉积环境对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油气的储集能力。
此外,岩性特征也是延82储层成藏的重要因素之一、延82储层主要由砂岩和泥岩组成,其中砂岩为主要的储集层,泥岩则起到了封盖层的作用。
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大,有利于油气的储集和运移,而泥岩的封盖作用则保证了油气不外泄。
此外,断裂对延82储层成藏也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也是油气储集发育的重要控制因素。
在演武油田,断裂普遍发育,形成了多个油气圈闭。
这些断裂圈闭是延82储层成藏的主要油气富集区。
在对延82储层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研究时,需要进行大量的岩心、测井、地震等数据分析和解释。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综合分析,可以揭示出不同主控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为延82储层的合理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对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延82储层成藏主控因素的研究对于油田的有效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延82储层的构造、沉积、岩性、断裂和圈闭等主控因素,可以为油田的产能提高、储量增加和生产增效提供科学依据。
浅析鄂尔多斯盆地延河延长组地层剖面形成及特点【摘要】三叠纪末期,鄂尔多斯盆地受印支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发生隆升和沉降,形成了从长10到长1不同特点的延长组地层,上三叠系延长组地层遭受不同程度剥蚀及河谷的下切作用同时造成了高地、低山丘陵、深切河谷及洼陷等多种古地貌形态。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河;延长组0.引言鄂尔多斯盆地延河延长组命名的正层型剖面。
自1927年创名以来,累经研究,是油田地质工作者与井下建立对比关系的重要剖面。
剖面延长组长10-长2自黄河西岸沿延河向西经白家河、张家滩镇、延长县城至甘谷驿镇,长1由姚店向西至延安桥儿沟镇一带沿210国道出露。
三叠纪末期,受印支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隆升,上三叠系延长组地层遭受不同程度剥蚀及河谷的下切作用同时造成了高地、低山丘陵、深切河谷及洼陷等多种古地貌形态。
1.中生代三叠纪延长期形成演化特点鄂尔多斯盆地继纸坊组沉积之后,曾一度上升,与上覆延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但在延长组沉积时,基本上继承了纸坊组沉积时东北高西南低的不对称的坳陷特征,这种不对称的坳陷奠定了延长组沉积发展的基础。
长10期主要为浅湖沉积和三角洲沉积,进入长9期,盆地西南部边缘断裂及与其斜交的锯齿状次级断裂活动加剧,湖盆快速下沉,湖岸线迅速向外推移,东北地区湖岸线退至子长一带,湖盆面积大规模扩大。
长9期东北部和东部的曲流河入湖后演变为三角洲,但是规模较长10期小,而且各自孤立分开,三角洲均向后退,为破坏性三角洲。
东北部和东部发育了曲流河三角洲。
长8岩层沉积时,盆地基底仍然是一个沉降的过程,砂体展布基本上保持了长9时期的形态,砂体的整体规模变小,湖盆的面积较长9扩大,整体处于湖盆的发展阶段。
东北部和东部坡度很缓,北东向的曲流河进入浅湖后变成曲流河三角洲,其三角洲仍然继承长9期的位置。
岩相依然沿湖盆边缘呈环带状分布,近岸发育各种类型的三角洲。
长7岩层沉积时,北西和北东向断裂活动明显加强,基底整体下沉剧烈,湖盆发育达鼎盛期,分割性明显减弱,湖盆范围明显扩大,水体也明显加深,估计最大水深可达60m,繁殖了大量的水生生物和浮游生物,发育了巨厚的泥岩。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沉积相特征与层序地层分析
2010-07-11
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东缓西陡的不对称坳陷盆地.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综合研究,识别出陇东地区延长组发育河流、三角洲、浊积扇和湖泊等4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河流沉积和浊积扇发育在湖盆的西缘陡坡带,三角洲则在西缘和东部缘坡均有发育.根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将延长组划分出5个三级层序;延长组地层经历过5次大的湖泛,在层序演化上具有早期形成、中期鼎盛、晚期衰退的特点.利用恢复后的原始地层厚度,绘制的陇东地区延长组地层的Fischer图解,与本区5次显著的.湖平面上升-下降旋回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不仅证实了上述层序地层分析的正确性,同时揭示了Fischer图解在划分地层层序方面的潜在意义.
作者:李凤杰王多云张庆龙徐旭辉 LI Feng-jie WANG Duo-yun ZHANG Qing-long XU Xu-hui 作者单位:李凤杰,LI Feng-jie(南京大学,南
京,21009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
王多云,WANG Duo-yun(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兰州,730000)
张庆龙,ZHANG Qing-long(南京大学,南京,210093)
徐旭辉,XU Xu-hui(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
刊名:沉积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年,卷(期):2006 24(4) 分类号:P539.2 关键词:层序地
层Fischer图解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168浅水三角洲长期以来一直是地质学家们的研究热点,更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研究对象。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三角洲研究逐渐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热点,尤其是关于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的沉积类型和物源方向,诸多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
目前,在陇东地区延长组先后发现了西峰油田和华庆油田,这两个油田都是亿吨级的大油田,由此,可以证明三叠系延长组三角洲前缘相带是油气富集相带。
为了将来进行更加精细的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必须落实延长组的沉积特征以及沉积模式。
因此,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图1所示,通过实地踏勘,收集岩心资料,结合地震资料,全面分析了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的沉积特征,明确了该区发育缓坡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缓坡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模式。
图1 研究区位置1 沉积背景鄂尔多斯盆地属于克拉通盆地。
在早古生代,盆地内部充填海相沉积;到了晚古生代,逐渐由海相沉积转变为陆相沉积;中生代进入湖盆发育阶段,逐渐有烃源岩沉积;晚三叠世延长期,湖盆发育进入鼎盛时期,研究区内沉积了巨厚的烃源岩,为油气生成提供了优质生烃条件。
晚三叠世延长期,由于受到印支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内部湖盆范围广且地势平坦,水体相对较浅,气候由干燥至潮湿呈现周期性变化。
盆地周围发育有多期隆起和冲断带,因此物源充足,发育有物源碎屑沉积。
至白垩世初期,受构造演化运动影响,盆地四周构造逐渐隆升,从而导致盆地内部逐渐与外界彻底隔离,进而导致沉积范围逐渐缩小。
2 沉积特征2.1 延长组沉积环境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主要发育灰绿色长石砂岩以及长石质岩屑砂岩,粒度较粗多为细砂-粗砂等级,砂岩岩屑成分多样,以变质岩岩屑为主。
通过对九百多口井(砂岩样品多大八千多块)进行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砂岩长石与岩屑含量较高,石英含量较低,成分成熟度较低,岩石颗粒分选中等,粒度较粗,颗粒磨圆程度以次圆-次棱角状为主。
鄂尔多斯盆地史家畔-清涧探区延长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摘要通过大量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观察及物性等资料统计分析,对史家畔-清涧探区延长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渗特征和成岩作用进行研究。
研究区砂岩岩石类型以细-粉砂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集层具有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的特点,孔隙组合类型为溶孔-粒间孔型,储层在成岩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及溶蚀作用,压实及胶结作用不利于孔隙的保存,而交代及溶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
关键词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延长组;史家畔-清涧探区;鄂尔多斯盆地研究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二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中部偏南处,该斜坡为微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
史家畔-清涧地区位于子长县城北东15km,面积为592.3467km2。
本区主要含油层位主要为长4+5、长6油层组。
本文通过对延长组主要储层特征研究,探讨影响储层最主要的因素,为勘探开发和储层改造提供依据。
1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根据岩心观察描述、常规薄片、铸体薄片的分析与观察,根据福克分类,研究区延长组(主要为长4+5、长6)储层主要为浅灰色、浅灰绿色,以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岩屑长石砂岩,可占储集厚度的90%以上,其次为粉-细砂岩及粉砂岩,一般小于10%。
(图1)。
1.1碎屑成分特征砂岩碎屑成分中,石英以单晶石英为主,常见均一消光石英,也见波状消光石英,其含量平均为21.8%,变化范围为13.0%~28.0%。
岩屑含量一般为3.0 %~22.0%,平均为9.7%。
喷发岩、变质岩、沉积岩岩屑均可见到,以变质岩屑和岩浆岩岩屑为主,少量沉积岩岩屑。
常见的类型有石英岩、片岩、片麻岩;其次为岩浆岩岩屑,主要为喷发岩、隐晶岩;沉积岩岩屑含量最少,一般为1.0 %~4.0%,平均3.1%。
碎屑分选性以好为主,其次为中等,以次棱角状—次圆状为主,呈颗粒支撑,以线接触为主,结构成熟度较高。
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其次为加大式、加大~孔隙式胶结。
目录1 区域地质背景 (1)2储集物性分析 (3)2.1储层孔隙度 (3)2.2.1孔隙度及其类型 (3)2.2.2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孔隙度 (3)2.2储层的渗透性 (4)2.2.1渗透性 (4)2.2.2渗透率及其分类 (4)2.2.3延长组储层渗透率 (6)2.3 孔隙结构 (6)2.3.1孔隙和喉道 (6)2.3.2碎屑岩的孔隙和喉道类型 (7)2.3.3鄂尔多斯盆地孔隙结构特征 (12)2.4非均质性 (13)2.4.1非均质性概念及意义 (13)2.4.2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 (13)3结论 (16)参考文献 (17)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物性分析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主要的大型中生代含油气盆地。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内陆湖盆形成后接受的第一套生储油岩系,也是盆地最主要的含油层系之一。
本文通过对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四方面的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储层物性,得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属于低孔低渗或超低渗储层而且具有很强的宏观非均质性。
关键词:延长组;储层物性;渗透率;孔隙度;非均质性1 区域地质背景鄂尔多斯盆地北以阴山、大青山及狼山为界,南至秦岭;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到吕梁山,总面积0.32 ×106 km2。
其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西部,为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是中国主要的大型中生代含油气盆地,由伊盟隆起、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伊陕斜坡、天环坳陷、西缘冲断构造带6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图1-1)。
三叠系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内陆湖盆形成后接受的第一套生储油岩系,也是盆地最主要的含油层系之一。
根据岩性、电性及含油性,将该组划分为10个油层组(长1~长10)。
图1-1 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图1-1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构造图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一个完整的水进-水退沉积旋回。
长8~长7为湖进阶段,湖盆逐渐扩大,水体逐渐加深,纵向上沉积物由粗变细,其中长7达到最大。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质量差异化和影响因素作者:刘桂珍孙毛宁叶凯等来源:《新疆地质》2023年第04期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储层;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延长致密砂岩储层在我国陆相盆地中普遍发育。
致密油在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沙溪庙组和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均有发现[1-4],但储层甜点区预测较困难[5]。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主力层系,其砂岩储层具低孔低渗特征,为致密储层。
油气在纵向和平面上主要分布烃源岩周边,如长7层之上、长6和长8油层组。
油气分布一方面受控于烃源岩,另一方面受储层质量控制。
沉积相是控制储层平面分布的主要原因,成岩作用控制储层垂向非均质性。
因此沉积作用是形成储层的内因,成岩作用改造原始储层特征[6]。
延长组发育河湖-三角洲沉积体系,成岩矿物来源、分布特征和形成环境都是影响储层质量的因素。
成岩作用是影响储层质量垂向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低渗透砂岩中,成岩作用对储层质量影响尤为明显,早期强烈压实及胶结作用是储层致密的根本原因,成岩晚期溶蚀作用是改造儲层的主要因素,形成优质(甜点区)储层发育。
同时,原始矿物成分不同的砂岩经成岩演化过程与储集层致密化时序存在差异,导致砂岩微观孔隙结构和储层物性及含油性差异[7-9]。
以黄陵为例,探讨延长组各油层组储层量差异原因。
1 区域地质概况黄陵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南部。
在上三叠统延长组时期,黄陵地区主要受东北古物源供给,形成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垂向上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形成延长组有利含油层段。
黄陵地区延长组埋藏深度100~1 100 m,总厚度约1 000 m。
据岩性组合,自下而上划分为10个油层组(图1)。
延长组时期,研究区靠近湖盆中心,形成多期次湖水进退组合。
主要烃源岩层为长7底部油页岩和长9顶部油页岩,油气主要分布在长2+3、长6、长8油层组。
2 沉积储层特征2.1 沉积特征延长组时期,黄陵位于湖盆水下坡折带附近[10],湖平面波动频繁,水深变化快,形成多期湖平面升降旋回。
史家畔油田储层地质分析史家畔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属于致密砂岩油藏,开发有很大的难度。
本文对史家畔油田的储层地质概况进行了叙述与分析,并通过分析史家畔油田岩石学特征,对史家畔油田储层地质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叙述,以求在油田地质研究方面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标签:低渗透裂缝鄂尔多斯史家畔0前言史家畔油区位于子长县城北东15Km,属史家畔乡境内。
勘探范围北到子洲县边界,南达昌家沟—何家石畔,西起散家坪—郝家沟,东至吴家崖—沙井沟,面积54Km2。
研究其油田储层地质情况及岩石学特征将会对储层压裂改造及注水开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史家畔油田区域地质概况瓦窑堡史家畔油区属黄土塬地貌,沟谷纵横、塬峁林立,地面海拔1050~1300m,属大陆季风性气候,气候干燥缺水,植被不发育,年降水量300~600mm,主要集中在6~9 月份。
年平均气温8~12℃,无霜期170 天。
沿沟顺梁有树枝状沙石路相通,其南有子(长)—清(涧)二级公路穿越,交通较为方便,石油工业是该区的龙头产业。
1.1油田地质特征瓦窑堡油田史家畔油区构造位置处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的东部,主要含油层系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长 6 油层组,其中长4+5 油层组划分为长4+51和长4+52两个油层亚组,长6 油层组划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油层亚组(以下简称亚组),本区大多数井的长64油层亚组未被打穿,油层厚度小于2m,研究意义不大。
其中长 6 油层组中长61、长62油层组为主要含油层位。
1.2区域地层特征根据三叠系上统延长组油气层纵向分布规律,将延长组自上而下将其划分为10 个油层组,即长1~长10。
延长组的沉积格局和沉积体系的分布,毫无例外受着长期继承性整体升降运动下形成的广阔斜坡构造背景的控制。
1.3地层划分整体思路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是研究储层特征、沉积相识别等一系列工作的基础。
本次在研究区地质沉积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生产需要及前人的研究成果,选定本研究区将采用的地层划分标准方案,并在基础上将主力储层 6 进行了小层划分(见图1)。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藏特征研究综述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多旋回沉积型克拉通类含油气盆地,也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长期的油气勘探实践和油气地质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主要油气储集层以低渗透—特低渗透为显著特征,具有大面积、多层段普遍含油气的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具有“低渗、低压、低丰度”三低特征,三叠系油藏富集规律为多层系复合成藏、三叠系湖盆中部三角洲及重力流复合控砂。
截至2010 年底,石油探明储量20.4亿t、天然气探明储量3.85万亿m3,为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t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使长庆油田发展成为我国第二大油气田和重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区和天然气供销管网中心,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蓬勃发展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1 沉积相演化鄂尔多斯盆地从长10 期开始发育, 围绕湖盆中心, 形成一系列环带状三角洲裙体, 进入长9 期快速下沉, 长10 期的三角洲体系全部淹没水下。
到长8 期, 湖盆的规模和水深均已加大。
长7 期湖盆发展到全盛期, 广大范围被湖水淹没, 深湖区的面积也急剧扩大。
进入长6 期, 湖盆下降速度变缓, 沉积作用大大加强, 经过长4 + 5 、长3 到长2期, 湖盆逐渐消亡。
沉积总体显示为西厚东薄、南厚北薄的态势。
长9 - 长8 期湖盆呈现为西岸稍陡, 东岸平缓, 因而浅湖沉积在西岸狭窄, 东部则十分宽阔。
沉积体的突出特点是西部以各种近源快速堆积的粗粒三角洲和浊积岩为特征(田景春,2001) ,东部则发育一连串三角洲。
西岸以镇北辫状河三角洲规模最大, 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之一。
北岸则以发育有巨大的盐池- 定边三角洲为代表, 东北部榆林- 横山主要是三角洲平原, 东部主要发育长条形三角洲, 呈东西向分布, 这时的子长- 吴旗三角洲较为发育, 安塞三角洲尚未出现前缘沉积, 延安- 甘泉三角洲前缘分为两支, 东南缘的黄陵三角洲已现雏形(图1) 。
长7 期湖盆沉积格局与长8 期基本相似, 尤其是西岸仍以粗粒三角洲沉积和浊积岩为主, 规模也基本与长8 期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