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doc 44页)
- 格式:doc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45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在漫长原始的母系社会,原始人过着穴居、树居等群居形式,没有形成固定的居民点。
随着生产能力提高及人口增长压力的增大,人们开始集中栽植某些作物,出现了农业;同时也集中牧养某些动物,出现了畜牧业。
由此产生了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为了防御野兽的侵袭和其他部落的袭击,往往在原始居民点外围挖筑濠沟,或用石、土、木等材料筑成墙及栅栏。
这些沟、墙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也是城池的雏形。
二、城市的形成随着人类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品有了剩余,为交换创造了条件。
随着交换规模的扩大,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易的商人,交换的场所也由临时的改为固定的市。
生活需求的多样化也导致手工业者的出现。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当然,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此外还有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等。
三、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
城市型居民点,按其行政区划的意义,可以有直辖市、市、镇等。
目前是按一定的人口规模、国民经济产值并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而加以划分的。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建设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指导思想: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
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
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
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
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1、人口规模•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第1篇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城市品质,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前瞻的城市总体规划至关重要。
本规划方案旨在为我市未来发展提供明确方向,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二、规划目标1. 确保城市安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抗震、消防等安全能力,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2. 优化空间布局:按照生态、人文、宜居、创新的理念,构建高效、和谐、可持续的城市空间格局。
3. 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提升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 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
5. 促进经济发展:发挥城市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三、规划内容1. 空间布局规划(1)城市总体布局:根据城市发展战略,确定城市发展方向、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格局。
(2)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城市建设用地需求。
(3)生态空间规划: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提高城市生态容量。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交通设施: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构建高效、安全、便捷的交通体系。
(2)供水排水:加强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水质,完善排水设施,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3)能源设施: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城市能源安全。
3.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1)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大气污染源头治理,提高空气质量,确保人民群众呼吸清新空气。
(2)水环境治理:加强水污染防治,保障饮用水安全,提升水环境质量。
(3)生态修复与保护: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城市生态功能。
4.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1)教育设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服务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适应盐城市发展环境与功能定位的变化,实现“在苏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将盐城主城区建设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盐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3、《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4、《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6、《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7、《关于印发〈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的通知》(苏建规 [2002] 35号)8、《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9、《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1991]14号)1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1995]333号)11、《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规[1994]36号)12、《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2003)13、《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14、《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15、《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第3条强制性内容规定文本中采用“楷体字”表示的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4条规划指导思想1、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增强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功能,为实现“两个率先”目标提供保障。
2、结合江苏省沿江、沿海、沿东陇海、沿沪宁的“四沿”发展思路,突出制造业在盐城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空间上落实“以工兴市”发展战略。
城市总体规划样本第一章总则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城市建设必须服从本规划, 同时还应符合国家现行大政方针和有关的技术标准、规范要求,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本规划的义务。
1.1.0 规划编制背景1.1.1 上版城市总体规划已执行到期, 所确定的主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某省省城镇体系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对某市的城市定位有了新的要求, 迫切需要修编城市总体规划。
1.1.2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某省”一线两带”的建设的实施、某市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重大的战略重构,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以及节约型社会的建立, 需要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精心规划, 统筹安排。
1.1.3 某市的经济转型, 产业结构调整、一批重大骨干项目的陆续建设、对外交通进一步改进, 在某省总体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较大变化。
1.1.4 将某县区纳入城市规划范围, 连同某区形成南市区, 某厂城市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北市区亦将注重城市环境的改造提升, 同时建设某重点镇——某重点镇一线的城市绿色走廊和城市近郊工业基地。
在新版城市规划实施中, 形成某市新的城市形态及功能布局。
1.2.0 规划依据1.2.1 《城市规划法》及相关的法律文件。
1.2.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相关的法规文件。
1.2.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及相关的道路、给排水、防洪、消防等技术标准、规范和要求。
1.2.4 某省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一线两带”建设, 实施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意见》、《某省省城镇体系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规函( ) 75号《关于对某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的批复》、《某市人民政府关于《抓住”一线两带”建设机遇, 实施某市经济跨越式发展规划》、某市国土资源及相关的规划、计划、《某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纲要》等基础资料及《某市城市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1.3.0 规划原则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体现以人为本, 社会公平; 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 资源节约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准则; 突出区域互动, 城乡协调的一体化; 注重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 努力营造山水园林城市; 遵循合理、经济、可行的方针, 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益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全面布局和指导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涉及城市空间布局、人口规模和结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和决策。
通过城市总体规划,可以有效引导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和发展环境。
本文将围绕城市总体规划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等因素。
首先,要充分了解城市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等。
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其次,要深入了解城市的人文历史,包括传统文化、历史遗迹等。
这些历史文化要素是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内涵,需要在规划中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
此外,还要考虑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和产业布局,为经济发展提供合理的空间支撑。
最后,要科学评估城市的自然资源状况,包括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等。
这有助于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目标和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即在城市发展中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次,要坚持科学规划原则,将城市规划建立在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基础上,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再次,要坚持民主决策原则,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公众的参与度,提高规划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最后,要坚持创新引领原则,鼓励运用新的理念、技术和手段,提升城市规划的品质和水平。
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涵盖多个方面。
首先是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总体规划要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建立起城市主体区、功能区、生态保护区和交通网络等空间结构。
其次是人口规模和结构。
城市总体规划要合理控制人口规模,调整人口结构,促进城乡人口的平衡发展。
同时,要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第三是经济发展。
城市总体规划要明确城市的经济定位和发展重点,引导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要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产业协同和合作,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1.1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实施,给合阳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2合阳矿产、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使合阳在渭北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
1.3为更好地发挥合阳县城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需要编制总体规划。
2、规划指导思想立足合阳县情实际,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富县、现代农业稳县、生态旅游名县”的思路,围绕打造渭北能源生产加工基地、自然与人文休闲度假基地、涉农工业基地、生态特色农产品基地、渭北绿色生态宜居新城的目标,发挥能源、旅游、交通优势,建设渭北特色经济的地域中心城市。
3、规划原则3.1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3.2发挥合阳优势条件,培育支柱产业,构建渭北地域特色鲜明、商贸繁荣的宜居城市;3.3立足合阳实际,遵循合理、务实、可行的方针,使总体规划适应市场经济的弹性发展需要;3.4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面状到点、线,近期到远期,使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4.1研究城市产业空间布局;4.2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4.3合理确定城市性质、规模;4.4优化城市空间形态;4.5完善城市基础设施;4.6提升旅游发展水平;4.7明确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5、规划期限近期:2009—2015年;远期:2016—2030年。
6、规划范围本次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和范围,既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两个层次。
6.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合阳县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
6.2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东以高速路以东200米为界,西到王(村)皇(甫庄)公路,北起知堡乡的马家村,南到金水沟,包括王村矿在内;徐水沟及红旗水库为远期的水源地,也纳入规划区。
规划区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
7、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7.1优势条件(1)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合阳县境内含煤区约1000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5%。
第四讲城市总体规划(2)三城市总体规划方法3.1 科学规划方法3.1.1 编制规范按照现行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该包括: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与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与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参照《城市规划编制规范》3.2 经济分析方法3.2.1 传统经济分析1. 经济分析与预测经济分析与预测的方法主要源自城市经济学,并融合了部分产业经济学和相关分析方法。
1)现状分析纵向比较法与过去年份比较,分析现状发展状况,指标包括:GDP、人均GDP、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
横向比较法将城市的主要经济指标与其所在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他城市比较(尤其是周边城市)及区域平均水平相比分析,总结判断城市三次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实力。
2)经济发展阶段分析经济发展阶段分析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并进而制定城镇发展战略的基础。
从产业构成分析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时,工业化进入了中期的第一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低于20%、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且在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第二阶段。
第一产业比重进一步下降到10%左右,第二产业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到了后期阶段。
从人均GDP分析300-400美元是贫困阶段;400-500美元是摆脱贫困阶段;800-1000美元是开始走向富裕阶段,我国称小康阶段;3000-6000美元是比较富裕阶段,我国称全面小康阶段。
从工业产值分析2. 人口预测人口规模是城市用地规模确定的主要依据,也是城市设施投入的主要依据,人口规模预测应综合多种方法来降低预测误差。
1)劳动力弹性系数法参考其它文献2)发展速度推断根据10年以上的数据,推断年均增长率,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如新区开发、大学新建、大型企事业单位搬迁等,结合人事部门和公安部门提供的机械人口年均变动率,推算各个规划期的人口规模。
城市总体规划(doc 44页)2004-2008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章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文件要求,按步骤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特编制《天津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年)》。
1.2 近期建设规划的范围和时限:1.2.1 本次近期建设规划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重点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外围重点发展地区以及各区县城区。
1.2.2 规划时限为2003年至2007年。
1.3 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1.3.1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1.3.2 《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1.3.3 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1.3.4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1.3.5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1.3.6 《天津市国土规划(2002-2030年)》(阶段成果)1.3.7 其它全市性、系统性的专项规划1.4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1.4.1 明确近期内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1.4.2 确定天津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2.1.2 充分发挥天津城市的综合优势和潜力,基本建立与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基本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与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2.1.3 优化整合城市布局结构,近期优先建设津滨带状走廊,基本建成大天津空间格局;2.1.4 初步形成海河两岸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的基本功能和风貌,发挥"五举之首"的作用;2.1.5 基本建成以"三港、两高、两快"为核心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2.1.6 切实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加大环境建设的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位,建设最适宜创业与居住的生态文化型城市;2.1.7 实现区域空间整合与产业接轨,基本建成市域城镇空间合理布局体系;2.1.8 实现"环保创模"和建设园林城市的目标。
2.2 近期建设规划指标体系注:数字后标注"*"为2002年底统计数据。
注:数字后标注"*"为2002年底统计数据。
第三章近期建设用地布局与建设时序第一节重点发展地区的确定与建设时序3.1.1 天津城市轴向空间布局结构3.1.1.1 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呈轴向、多边网络型结构;3.1.1.2 构建京津走廊为核心的发展轴;3.1.1.3 天津空间布局结构:以京津发展轴为主轴的"一带两核三轴"、倒"天"字型轴向组团型结构。
其中:"一带"指沿武清、北辰、中心城区、东丽、塘沽方向发展的"走廊型"都市带;"两核"指中心城区与塘沽城区两个核心城区;"三轴"是指沿宁河、汉沽、塘沽、大港即海岸方向的发展次轴,以及沿蓟县、宝坻、北辰、中心城区、西青、静海沿市域南北方向和中心城区、西青沿津保高速公路方向的两条发展辅轴。
3.1.2 城市重点地区包括:"一带、两翼、三城、四区"3.1.2.1 "一带"指包括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地区、海河下游两岸地区、塘沽城区、天津港以及西北部武清区城区在内的京津发展轴的核心区域;3.1.2.2 "两翼"指以塘沽城区为轴心的南北沿海两翼。
南翼指塘沽南部地区、大港以及大港油区的管理基地;北翼指汉沽、宁河芦台镇及其沿岸地区;3.1.2.3 "三城"指宝坻、静海和蓟县三城区;3.1.2.4 "四区"指四个重点保护和整治的生态区。
一是指天津市蓟县北部京津"后花园"保护区;二是指永潮湿地生态保护区(即永定新河与潮白河之间的三角地区,包括七里海、东丽湖、黄港水库一库和黄港水库二库、北塘水库等地区);三是指大团湿地生态保护区(指北大港水库和团泊洼水库等地区);四是指滨海度假与海岸湿地生态保护区。
3.1.3 空间发展策略与建设时序3.1.3.1 优先主轴:北接东移,轴带发展。
优先发展包括武清城区、中心城区及紧邻组团、海河两岸地区、塘沽城区、天津港等以海河为主轴的"走廊型"中心城市。
3.1.3.2 拓展外围:依托主城,推进组团。
近期重点发展武清、杨柳青、大港、东丽湖、银河风景区、空港物流加工区、开发区西区等城市组团,积极发展王庆坨、双口、张窝与辛口等城镇。
3.1.3.3 扩充两翼:提升核心,策动两翼。
以天津港建设为核心,建设港口物流、港口贸易经济区,并使加工制造、旅游度假和滩涂湿地保护等协调发展。
北翼重点发展芦台、汉沽经济开发区和北洋舰船军事主题公园,南翼重点发展散货物流中心、临港工业区、大港石化基地和海上新城等地区。
3.1.3.4 突出区县:发展城区,完善体系。
宝坻、静海、蓟县城区发展目标定位为中等城市,加大地区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设宝坻温泉城、团泊洼生态风景区、大邱庄镇等重点地区以及各区县重点城镇,完善城镇体系布局。
3.1.3.5 有序保护:制定法规,注重措施。
重点保护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蓟县北部京津"后花园"、永潮湿地生态保护区、大团湿地生态保护区和海岸湿地型保护区等自然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完善保护规划和管理措施。
第二节近期建设用地规划与布局3.2.1 总体原则与思路根据近期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重点保障和提供市政基础设施与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并通过对这类用地的开发建设,起到引导城市发展的作用。
对于市场引导型的设施用地项目,通过对用地供应总量与布局的宏观调控,规范开发行为。
同时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挖掘存量建设用地和废弃地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强土地利用的适应性。
3.2.2 建设用地总量预测与分布3.2.2.1 中心城区近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000-3300公顷。
3.2.2.2 外围组团近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4250-15400公顷。
3.2.2.3 滨海新区近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240-18720公顷。
3.2.2.4 五区县近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010-17180公顷。
3.2.3 近期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与布局3.2.3.1 中心城区至塘沽城区:重点建设中心城区海河两岸服务型经济带、综合基础设施工程、公益性设施、生态型居住区、都市型工业园、四大风景区和植物园等;塘沽城区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区、保税区、临港工业区、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港口贸易经济区、森林公园、海水淡化基地等。
规划用地规模13800-18020公顷。
3.2.3.2 外围地区:重点建设八个外围组团、武清城区、西部双口镇和张家窝及王庆坨镇;东部空港物流加工区、东丽开发区、海河下游工业区、华明镇、东丽湖及开发区西区;南部的小站镇和八里台镇以及大港城区和油田基地、汉沽和宁河芦台镇为重点建设区。
规划用地规模19450-27750公顷。
3.2.3.3 其它地区:主要包括静海、宝坻、蓟县三城区以及大邱庄镇和团泊洼风景区南部、宝坻温泉花园城、知识森林岛等重点地区。
规划用地规模8250-11330公顷。
3.2.4 近期建设用地规划导则3.2.4.1 基础设施及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用地1.道路交通设施用地道路交通设施用地包括: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对外交通设施用地及公路交通设施和公交设施用地、公路货运、长途客运、汽车维修等用地。
规模与布局方向:近期道路交通设施规划用地控制在1390--1990公顷。
其中:中心城区150-200公顷,塘沽城区150-200公顷;大港城区及油田基地80-100公顷,汉沽和宁河地区60-80公顷;北部地区土地利用规模分别为武清城区120-150公顷,双街组团30-50公顷和小淀组团30-50公顷;西部地区土地利用规模分别为杨柳青40-60公顷,辛口40-60公顷,中北镇30-50公顷,张窝40-60公顷,王庆坨30-50公顷;中心城区到塘沽城区之间海河两岸地区的土地利用规模400-500公顷(主要包括空港物流加工区、东丽开发区、东丽湖、开发区西区、华明镇和海河下游工业区等地区);其它地区土地利用规模分别为静海80-100公顷,宝坻130-150公顷,蓟县100-140公顷。
主要建设京津第二高速公路、丹拉支线、津蓟、津晋、京沪、国道112线天津段等高速公路,建设中心城区外围公路环外环和高速公路环线、黄万铁路、京沪高速铁路、中心城区南站异地兴建、机场扩建、天津港、塘沽中环路和外环路等一批重点工程。
2.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包括供水设施、排水设施、电力设施、邮政设施、通信设施、燃气设施、供热设施等用地。
规模与布局方向:近期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用地控制在770-1070公顷。
其中:中心城区40-60公顷,塘沽城区100-160公顷;大港城区及油田基地70-100公顷,汉沽和宁河地区50-80公顷;北部地区土地利用规模分别为武清城区60-80公顷,双街组团10-15公顷以及小淀组团10-15公顷;西部地区土地利用规模20-30公顷;中心城区到塘沽城区之间海河两岸地区主要包括空港物流加工区、东丽开发区、东丽湖、开发区西区、华明镇和海河下游工业区,用地规模200-330公顷;其它地区土地利用规模分别为静海30-40公顷,宝坻40-60公顷和蓟县80-100公顷。
主要建设引水工程、海水淡化处理厂、崔家码头水厂、大港水厂、北仓污水处理厂、临港工业区水厂、东郊污泥处置厂、双林污水处理厂、北仓污水处理厂及500千伏和220千伏电网站等重点工程。
3.文教体卫设施用地规模与布局方向:近期公益性公共设施规划用地规模为1880--2270公顷。
其中:中心城区(含第三高教区)500-600公顷,塘沽城区200-240公顷;南翼大港城区及油田基地200-250公顷,北翼汉沽和宁河地区为180-200公顷;北部地区土地利用规模分别为武清城区40-60公顷、双街组团5-10公顷,小淀组团5-10公顷;西部地区土地利用规模60-80公顷;中心城区到塘沽城区之间海河两岸地区主要包括空港物流加工区、东丽开发区、东丽湖、开发区西区、华明新镇和海河下游工业区,土地利用规模380-420公顷;其它地区土地利用规模分别为静海120-150公顷,宝坻180-250公顷,蓟县160-20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