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论》心得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体会《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初学伤寒不久,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学习《金匮要略》让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中医古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总有让人不知从何看起的感觉。
但是在这么多的医书中,也有我们必须学习的,那就是中医经典著作。
然而在未接触到《金匮要略》之前,我并不太重视经典的学习,认为经典学习已经过时,而且里面的文字意深难懂,但是实际上,通过初学《金匮要略》后,我才知道《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经典,能够被称为经典,必然是经得起考验,其中大部分内容均为历代著名的医家刻苦钻研之作。
不仅能指导中医的临床,更能有效地帮助掌握中医理论,所以,从那时起,学习《金匮要略》开启了我重拾中医经典之作的道路。
二、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现代医学关于疾病的概念有1、明确的病理基础:即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数据,全面掌握病人的临床资料,确定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然后确定疾病类型,根据疾病的病理基础所必然产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特征,诊断疾病。
2、有明确的治疗目的:现代医学的治疗基础是建立在对人体部位的结构病理、系统病理生理、遗传过程、免疫活动、内分泌和物质代谢的认识基础上的,有针对性地使用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方法,对病理过程中的某个环节和阶段进行有效治疗。
3、有对疾病转归的明确认识:消除疾病原因,改变病理状态,使其趋向生理常态。
4、对不同系统疾病,其认识思维模式不同。
张仲景的病证结合概念?1 有明确的一元化的病理基础:依据四诊和参的方法,对病人所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判别,辨别致病邪气的性质、强弱;辨别人体正气在脏腑、经络何部位不足和异常,来判定疾病的原因,再结合发病的表里部位、五脏部位及相互关系,分析疾病的病机;确定针对性治疗原则,限定治疗范围与禁忌,分型论治。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精选5篇)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是中医界流传已久的医学典籍,为张仲景所著,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首先对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即从患者的整体状况出发,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全身状况,结合中医理论,确定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我也学习了中医常见病证的诊治方法,如血虚证、血瘀证等。
其次,在临床实践方面,我通过与患者的互动,深刻体会到了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性。
在患者看来,中医临床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
例如,在面对一位感冒患者时,中医不会直接给予抗生素等西药,而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咳嗽等,结合中医理论,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
这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既提高了治疗效果,又增强了患者的满意度。
此外,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
中医临床医学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症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和观察,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总之,学习《金匮要略》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对临床医学的指导和实践。
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篇2《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之一,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文献。
本书以论述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为主,旨在为广大患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的治疗方案。
我在学习《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深感其内容丰富,治疗方法独特。
本书不仅提供了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本书所提出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病因等因素,采取灵活、全面的治疗措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金匮要略读书心得金匮要略读书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金匮要略读书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金匮要略读书心得】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篇4金匮要略读书心得读了《金匮要略》之后,我大受启发,此书方简药轻,而用之颇精,实有画龙点睛之妙。
我认为这是一本比较实用的方书,它既反映了汉代中医临床学的实际情况,也介绍了不少中医临床学理论知识,被誉为“方书之祖”。
在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妇人归age》中就有“欲传学者,必须穷尽《金匮》”的精僻论述。
《金匮要略》是中医典籍之一,为东汉张仲景所著。
以脏腑经络为纲,病证为目,历代整理、刻印,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如明代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序中指出:“仲景明脏腑之理,通虚实之变,辨病之寒热,定病之逆顺,立法处方,作用如神。
”由于《金匮要略》学术价值极高,所以医家视为瑰宝,代代相传,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如第14条的旋覆花汤和第15条的半夏厚朴汤,两方均以半夏为君,但一为治疗“妇人脏躁”,一为治疗“梅核气”,虽然都是治疗情志病的,但因其病因、病机不同,所以方名各异,药物组成和用法亦异。
旋覆花汤是治疗肝郁结,气郁痰结证,其症状为“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
脏躁的病机为“肝郁乘脾,肝脾气滞”,故方中用半夏、厚朴行气解郁,降逆化痰,以代赭石镇坠下行,与厚朴、半夏相配,行气解郁,降逆化痰,肝郁得解,脾气不滞,则逆气平,痰涎化,而脏躁愈。
半夏厚朴汤是治疗痰气郁结证,其症状为“梅核气”,即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其病机为“痰气结于咽喉”,故方中用半夏、厚朴行气解郁,消痰散结,直达病所,以紫苏梗行气解郁,芳香化湿,味苦燥湿,性降泄热,可使肝气条达,郁结得解,痰涎化,咽喉畅,则梅核气愈。
两方歌括为:“笑法半夏厚朴瓜,香苏梗广砂仁使。
醋煎百部与生姜,痰解咽苏病愈矣。
”读来不禁使人叹服。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3篇《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东汉张仲景撰于3世纪初,属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
店铺整理了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篇一胡希恕讲完太阳病三篇时有一个总结,我觉得讲的非常好,我想就以他总结的这几个方面来对太阳病这三篇进行逐条归类,看看是不是能更有利于学习。
注:这些心得都是给我自己学习用的,这里的认识不代表是对的,今天认为是对的不代表明天也是对的。
写在博客里,主要是不管我在哪里,带没带电脑,有了新的理解,都能及时的更新(因为我的记性很差,呵呵,经常忘事)。
如果谁看到了,请谨慎参考。
胡希恕是一条一条来解释的,我想从这几个方面来总结:1.什么是太阳病。
2.太阳病的类型。
3.温病。
4.太阳病的传变与病愈时间。
5.太阳病治疗的禁忌。
6.桂枝汤适应症、加减及禁忌。
7.麻黄汤适应症、禁忌。
8.并病。
9.合病。
一。
什么是太阳病?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是指寸脉浮,我觉得左右手应该都浮,轻取既得,手一放上去就能感觉到脉搏,平常不生病的时候应该是中取而得。
不是很懂脉法,只是个人理解。
“头项”是指哪里?头就是头了,《医宗金鉴》里讲“颈者,茎之侧也;项者,茎之后也”,项应该是指脖子后部。
“强痛”应该是指整个头痛,后脖子僵硬;“强”是该指僵硬麻木,河南话:板。
为啥是脖子后面,我觉得因为足太阳经走的是头后面的缘故。
如果是少阳病,那就应该是颈痛,就是两侧,因为少阳经走两侧。
“恶寒”,我想应该是一个对比的结果,这里隐含着是说外面环境没变,但身体因为想要通过出汗祛病,必然要运送津液到体表,体温一定会升高,跟之前比就觉得好像外面的温度降低了似的,身体的感觉是外面冷。
符合这三条的就是太阳病,就可以按太阳病来治,但用哪个方剂,还是要再判断方证。
二。
太阳病的类型。
只有2种,中风和伤寒。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在阅读金匮要略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不仅加深了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也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医学智慧。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谈谈对金匮要略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以“评”为核心,作者张仲景在书中反复强调“评”字的重要性。
所谓“评”,就是辨别疾病的属性和特点。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许多评法,如辨别疼痛的位置、性质和病因;辨别病人的体质、舌苔、脉象等。
在临床中,医生需要通过仔细观察和全面的询问,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评估,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这种辨证施治的方法是中医内涵的核心,也是中医之所以具有独特优势的重要原因。
而金匮要略的治疗原则也是深受启发的。
在书中,张仲景强调了“治未病”、“先天后天”、“辨标本”、“虚实”等治疗原则。
其中“治未病”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平时调养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保健观念相一致。
而“先天后天”则是强调了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不同的体质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也是中医个性化治疗的一个重要思想。
而“辨标本”和“虚实”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强调了要从疾病的本质和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治疗原则对于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提出的大量治疗方法和方剂也具有重要意义。
书中详细介绍了许多疾病和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穴位按摩等。
这些治疗方法凝结了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智慧,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金匮要略中介绍的大量方剂也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金匮要略》是一部具有极高医学理论价值的中医典籍,其中的丰富经验和医学智慧对于当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金匮要略,我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中医药的原理和理论,也能够学习到古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医学智慧。
因此,我认为《金匮要略》是一部值得珍藏和传承的中医经典,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医药的重要参考书籍。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08级中西医临床(2)班李宗霖 200802050241《金匮要略》学习心得与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金匮要略》,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金匮要略》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地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前哲徐灵胎曰:“医者之学部,全在明伤寒之理,故仲景之书有二,即伤寒金匮要略是也,夫《伤寒论》乃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乃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
”陈修园曰:“医门有仲景,犹儒门之有孔子也。
其著述伤寒、金匮,集汉代之前之大成,立三百九十七法,法法遵经,传一百一十三方,方方皆古,以六经铃百病,为不易之定法,以此病例彼病,为启悟之捷径。
由此可见,《金匮要略》确为中医重点学习之书。
”《金匮要略》对于中医的学习如此之重要,因而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它,学好它。
对于《金匮要略》的学习我自有一些感受和体会:一、扎实古汉语功底《金匮要略》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其行文形式自然是古汉语文原文,字体亦为繁体字。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医学智慧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和验证。
以下是我对《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对于疾病的诊断和辨证论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在《金匮要略》中,通过对症状的描述和分析,结合脉象和舌诊等辨证方法,明确了疾病的病机和证候,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不仅能够准确把握疾病的特点,还能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金匮要略》在治疗方法上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
其中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疗法、饮食调理等多种治疗手段。
在药物治疗方面,通过对药性和功效的详细描述,提供了丰富的药物选择和搭配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针灸疗法方面,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论述,介绍了针灸的原理和方法,为针灸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操作指南。
此外,对于饮食调理和起居调摄等方面也有着详细的介绍,为疾病的调理和康复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
另外,《金匮要略》还对一些常见病症和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
比如对于伤寒、温病、痈疽等疾病,都有着详细的论述和治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学习《金匮要略》是对中医经典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医术水平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不仅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对临床治疗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希望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够不断学习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匮要略的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中医药学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张仲景编著。
这部书共收录了536个方剂,涵盖了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运用。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深刻体会到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金匮要略》是中医诊断治疗的宝典。
书中每个方剂都详细描述了使用的适应症和疾病的症状,让读者可以根据疾病的表现进行辨证论治。
例如,针对脾胃虚寒引起的各种病证,书中有相应的方剂以及辨证方法。
通过仔细研读这些方剂,我对于中医辨证论治的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次,《金匮要略》对于药物的运用极为独到。
书中收录了大量的中药方剂,每个方剂都注明了药物组成、配伍法则以及服用方法。
举例来说,针对于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书中推荐了桂枝汤等方剂,在这些方剂中,用药的剂量、顺序以及副作用都有详细的说明。
通过阅读《金匮要略》,我对中药的运用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也更加懂得如何进行药物配伍以及避免可能的不良反应。
再次,《金匮要略》强调了在治疗中要注重病人个体差异。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体质、脉象等个体特征的描述,指导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同样的疾病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金匮要略》,我明白了在中医治疗中要以人为本,根据个体的特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做到因人而异。
最后,《金匮要略》对于病因和预防也有着很多的讲述。
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疾病发生原因和预防方法的论述,使我明白了疾病治疗不仅要重视临床表现,还要注重病因的分析和预防的重要性。
例如,书中提到了预防中暑的方法,包括合理的饮食安排和避免中午长时间的户外活动。
通过读《金匮要略》,我意识到疾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病人注意到病因并采取预防措施的时候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总而言之,《金匮要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医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中医的诊断治疗方法、药物运用、个体化治疗以及病因预防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能够更好地运用《金匮要略》中的知识,为病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金匮要略心得体会《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作者为张仲景。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疾病,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有几点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金匮要略》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独特的辨证施治法。
在古代医学中,重视辨证施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基础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而《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辨证施治法则是基于这一理论而展开的。
在书中,作者以病证形态为依据,对病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这种辨证施治法不仅能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还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使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其次,我对《金匮要略》中的针灸疗法印象深刻。
针灸疗法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传统疗法之一,它通过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金匮要略》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各种针灸方法的使用,以及相应的适应症。
通过针灸疗法的应用,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恢复身体的功能,对某些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这使我对针灸疗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有机会学习和运用这一疗法。
最后,我认为《金匮要略》这本书在病因病机的阐释上也是独具匠心。
在古代医学中,病因病机是一种解释病理形成的观点,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体系。
在《金匮要略》中,作者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疾病的本质,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让我对病因病机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进一步学习,能够更好地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综上所述,阅读《金匮要略》使我对古代中医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辨证施治法、针灸疗法和病因病机的阐述,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和应用古代医学的知识和技术。
通过对这本书的深入研究和学习,我相信我能够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和治疗各种疾病,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和福祉。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第一篇:《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学习心得《金匮要略》自问世后,其理论精奥,其方效而多验,被奉为经典之作,历代医家无不研习之,正如清李彬在其序文所言:“不读《伤寒论》者,不可与言医,不读《金匮要略》者,并不可与言《伤寒论》”。
其理论和方法渗透到历代医家的著作和临证之中。
作为杂病专著的《金匮要略》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等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述,成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石,后世在中医内科学方面的发展无不根源于此。
(一)经方派的形成尊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经,于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则被尊为“经方”。
如徐大椿说:“惟仲景则独祖经方,而集其大成,唯此两书,真所谓经方之祖”,喻嘉言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二)《金匮要略》内科杂病在现今《中医内科学》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历经历代医家的充实、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方法己不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博采众家之长。
但就其包含的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来讲,《金匮要略》所记载和阐述的理论和方法仍在中医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病种《金匮要略》全书共论述40多种病,其中属内科疾病的约30多种。
有痉、湿、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疹、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病、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病、黄疽病、惊悸、吐烟、下血、胸满、癖血、呕吐、哆、下利等。
病种的丰富是中医内科学发展的必然,出现新的病种,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病种的分化,如《金匮要略》中的吐蛆,下血,现中医内科学中将之分为出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鼻蛆。
说明在《金匮要略》之后,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的概念更加完整、系统,治疗更加具体和具有针对性。
二是新发现或新出现或结合西医学的“病”,如各种癌症、肥胖、痴呆等。
2.方药仲景之方之所以经久传世而不衰,首先是由于其疗效可靠。
《金匮要略方论》心得体会
08级中西医临床2班王有成(200802050233)
《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杂病部分。
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
它的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是一.首创以病为纲,病症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二.创造了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可靠的经方。
通过近半续期的学习,我最大的感触是张仲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会有这么聪明拥有如此大智慧,远见识的智者医圣。
他留下的医书皆被奉为经典,绝世秘籍。
影响及造福后世。
我深刻的感受到“谓活人者,必仲景之书也。
”一部医书不仅仅是医书,而且可做兵书养生之术处世哲学等来读。
队医这觉是贵高对于这绝世瑰宝,鄙人资质愚钝,从中所悟不过沧海之一粟,冰山一角。
下面厚颜谈谈拙见。
我的领悟主要是一.因势利导。
二.重视人体正气.三.治未病。
四.上下有邪治中。
五.通的思想。
六.寒热药并用。
七.联系自然。
一.因势利导
有位医学家说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就是因势利导。
”
诚然如此。
金匮中因势利导的思想始终贯穿全书。
正如四两拨千斤般神奇,即按病邪所在部位因其势利而就近引导。
使之排出体外,达到祈邪的目的。
如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中,证治部分,酒疸中:“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五)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
(六)”这两条论述了酒疸的症状和治法。
酒疸因饮酒过度,湿热中阻所致,但其病机趋势却有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
如湿热偏于上部,欲吐,鼻燥。
偏于下部,则腹满。
湿热不胜,邪在于中,雇凶中无热,神情安静,语言清晰。
从治疗上来说,主要是因势利导,如鼻燥脉浮而吐者,是病势趋于上,当吐之。
如腹满脉沉弦者,是病势向于下。
当下法。
此顺应机体驱邪的自然趋势。
二.重视人体正气
人体正气的盛衰是是非感受邪气的基础,正气充盛利于抗邪,预后也较好。
若正气虚衰,则易感受邪气且在正邪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且预后也较差。
故正气是人体的根本。
张仲景在治疗中特别重视人体正气来扶正怯邪。
许多时候都加入大枣,人参等扶助人体正气。
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中,肺痈篇中,证治,“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论述肺庸邪实气闭喘甚的证治。
葶苈大枣泻肺汤中,由葶苈,大枣两味药组成,葶苈子辛苦而寒,能开泄肺气。
消痰逐饮,痰浊能祛,肺气始得宣降,则喘息自
平。
惟其要猛伤正,故佐以大枣以缓和药性,甘温和中,使邪去而不伤正。
大枣就是起到保护正气的作用。
又如呕吐下痢病脉证治第十七。
实热呕吐热郁少阳中。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柴胡汤中人参就是起到扶助正气以祛邪的作用。
三.治未病
在中医的思想中,最上等的医生是治未病的(上工治未病)。
未病先防,加强人体正气。
已病防传。
差后防复(劳复.食复,房复)特别是已病防传,书中较多体现。
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的第一《金匮要略》原书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从天人相应条说到“夫之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说明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若以脏有病可影响它脏。
故上工除治已病之脏腑外并注意调节未病的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即“治未病’’。
犹如逍遥散中肝气郁结除见精神抑郁,胸闷胁胀,善太息之外,常继之出现纳差食少,玩腹胀满等脾病症状,故在治疗肝病之时即用健脾之法。
四.上下病治中
有一种治则为全身之为病治中。
全身上下都出现病症治疗中焦脾胃。
张仲景从中治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痿中,证治肺气虚寒。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也。
此
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病为上焦虚寒肺气萎弱不能制下。
治由甘草干姜汤以温复肺气。
方中炙甘草补中益气,干姜温复脾肺之阳。
上不治下而治中。
又如大建中汤中治疗脾胃虚寒。
因寒气肆虐于胸腹,上下奔破,充斥于内外,故上至心胸,下至于腹部而从中治之。
五.通的思想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即元真充盛而通行于全身,各脏腑筋络之间功能协调,整体生命运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则人即安和,不易受外邪入侵。
可见通非常重要,而书中也始终贯穿之一思想。
如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胸痹证治中瓜蒌薤白白酒汤中由于胸阳不振阴邪阻滞,胸背之气痹而不通。
故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来宣通阳气。
胸阳通之后病邪得解。
等。
六.寒热要并用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是基本的治疗原则。
却从未听说过寒热药并用,局限了我们的思维,而张仲景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虚寒内结中大黄附子汤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方中,大黄为寒凉药,泻下通便使寒祛便通。
附子细辛为热药,温经散寒止痛。
全方寒热药并用以达到驱邪的目的。
七.联系自然
中医本就来源于自然。
使用许多自然现象事物开解释中医的基本原理(阴阳学说,五行等等)。
所以我们学习中医是必须要联系自然。
如在学习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四饮的命名时。
“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速盛今廋,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协下。
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当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要理解此段定义,必须从水的性质,了解水的习性来领悟其含义。
故联系自然非常重要。
对于《金匮要略》的理解领悟还有许多,如调和阴阳,分流导之等等。
而且也是十分的浅薄的。
我相信有些经典是需要花时间去慢慢领悟的。
也需要以后临床去不断验证加深总结。
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