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完美版)
- 格式:ppt
- 大小:12.13 MB
- 文档页数:87
人教版小学语文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相关资料)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每年都会生产差不多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阅读理解附答案黄河是怎样变化的①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
黄河在近2000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②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③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
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
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④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
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⑤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
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
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
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
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⑥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
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
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⑦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巩固泥沙设计了方案。
黄河的变迁历史时期中国江河湖沼的地貌形态和水温状况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研究表明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的时间内决口达1500多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
在先秦时期,黄河主要在今天津附近进入渤海,为北流时期;在汉唐时期,黄河主流在进山东入渤海,为东流时期;南宋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夺淮从今江苏入黄海,为南流时期;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恢复了东流,结束了700多年黄河由淮河入海的历史。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湖沼比现在多得多,但历史时期多数湖沼是由大变小,乃至淤灭,如圃田泽、孟渚泽、菏泽、雷夏泽、巨野泽、大陆泽等。
但随着黄河的改道,也形成了一些新的湖泊,如南四湖、洪泽湖等。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河湖演变既有自然地貌、地质、气候因素的制约,也有认为的作用。
总的来说,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日趋干燥,是地表水总体减少时一个重要原因,而人类无节制地用水加重了水资源的缺乏,黄河断流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历史时期长江的河湖地貌变化也很大,其中长江中游地区的变化最明显,影响甚大。
古代的云梦是指包括今湖北东南大部分的狩猎区,而云梦泽只是其中的湖沼地貌部分,占据着今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
唐宋时期荆江统一河床形成后,云梦泽瓦解。
由于各种原因使荆江河道的河曲高度发育,使得洪水灾害的频率更高和强度更大。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湖泊变化显著,一方面洞庭湖从新石器时代的平原景观演变成为明代“方八九百里”的大湖,而鄱阳湖则是从新世中期的古彭蠡泽演变成为今日中国第一大淡水湖。
从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温便前来看,总的趋势是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幅增大,这既表现在黄河及其支流上,也表现在长江的一些支流上。
同时,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等一些河流总的来看是流程缩短,河道不断摆动以至断流,湖泊也因此多缩小而干涸消失。
造成这种现象既有自然内部变化的不可回归和不可逆转的因素,也有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原因。
自公元前2000年以来的4000年中,黄河下游有两个泛流区(徐福龄,1996):1)从“禹王故道”到唐宋时期的河道,均在华北平原摆动,注入渤海,约有3000多年;2)1128—1855年,黄河河道在黄淮平原摆动,注入黄海,约有700多年。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从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间,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点五公里,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二点五公里,可见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十公里。
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
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
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清初学者胡渭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
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
再加上战国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
分述于下: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见于先秦文献而为人们所熟悉的古黄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贡大河”,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洛汭”为洛水入河处,“大伾”在今河南浚县,说明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
“降水”即漳水,“大陆”指大陆泽。
说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九河"泛指多数,是说黄河下游因游荡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逆河"则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势而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另一条见于先秦文献的古黄河下游河道“山经大河”,由于《山经》中不见关于河水径流的记载,一直为世人所忽视。
近年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①。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优秀6篇四年级语文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一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黄河素称中华民族的摇篮。
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可以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
那么,有的同学不禁要问:曾经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怎么会变成“中华民族的忧患”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研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1、看课文,听录音。
要求:听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学生听后,思考讨论作答。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学习提示:1、学习时,要基本完成下列问题:①利用资源库或其它方式,理解不懂的词语。
②黄河是怎样变化的?③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④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⑤黄河的变化给我们怎样的教训?2、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把它记录下来。
三、汇报学习效果:1、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解决不了的困难?四、归类梳理问题:1、老师把学生的问题归类梳理,然后链接到网页教案上,再次激发学生合作解决。
2、学生自主发表对问题的见解;老师及时肯定、鼓励、引导、纠正。
五、作业:思考题:由黄河的变化所想到的。
第二课时一、展示相关资料:展示通过因特网、图书、音像等渠道,查阅有关黄河变化的资料。
二、课文延伸:1、回顾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课文浏览一遍。
2、读写结合:学习课文后,有什么体会,在留言板上发表自己的想法。
由“黄河的变化” 所想到的。
看谁的创新思维新奇,文笔流畅,打字速度快。
参考题目:(1)黄河的呐喊(2)50年后的黄河(3)我为黄河献良策3、作品展现。
三、课堂总结:同学们,这一课我们已经学完了。
从课文中,我们知道了黄河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因,懂得了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绿色植被的重要意义。
从课外,我们也了解到许许多多与黄河相关的知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优秀5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认识8个生字,理解“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到?等词语的意思。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师: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焦点问题了,因为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从1999年开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就发起了“保护母亲河”的'行动,(板书母亲河)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河是指那条河吗?生:母亲河指黄河(师板书:黄河)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的确指的是黄河(继续板书是怎样变化的)看过黄河吗?(没有)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看看黄河,看看它是怎样变化的(手指课题,并齐读课题)二、学生读课题质疑,出示课件。
1、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2、黄河为什么发生了变化?3、怎样治理黄河?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感知文章内容,围绕黄河都写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品味精华1、抓变化:解决问题一,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呢?板书:原来————摇篮现在————祸河感受以前黄河之美。
(1)理解摇篮:本义指孕育婴儿的用具,文中指发源地。
(2)为什么把黄河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读书找答案。
(气候温和,森林茂密)(3)出示课件,介绍母亲河。
(4)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
黄河流域的地貌演化过程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它在其流域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展现了自然界的巧妙造化和历史的变迁。
本文将从黄河流域地貌的形成以及演化过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黄河流域地貌的形成,最早始于几千万年前的广大冰川、湖泊和火山喷发活动。
那时,黄河流域还是一片广袤的大陆,河床层层叠叠,形成了狭长的深谷。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壳的运动和水流的侵蚀,这片大陆的表面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黄河流域的地壳隆起和沉降交替进行,形成了许多地势复杂的地区,如黄土高原和理塘高原。
在这些地势复杂的区域中,黄河河床忍受了巨大的冲刷和侵蚀力,形成了峡谷、河流三角洲等独特的地貌景观。
随着历史的进程,黄河的流域不断取得新的变迁。
在古代,黄河是中国文明的摇篮,是农业文明的重要基石。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河床淤积和水文调控的失误,黄河也成为中国最富挑战性的河流之一。
自古以来,黄河在黄土高原上的冲刷与沉积作用一直是地貌演化的主要动力。
河水的冲刷力使得黄河在中游形成了巨大的水道,而黄土的淤积又使河床逐渐抬高。
这种动态的变化导致了黄河水位的升高和河道的改变,给当地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
然而,正是这种地貌的变迁带来了黄河流域丰富的资源。
黄河流域不仅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还拥有河谷平原、农田、牧草地和森林等丰富的土地资源。
这些资源的存在为当地的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也为这片土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当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黄河流域的地貌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和城市化进程给黄河流域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在河道坝门的修筑过程中,河床的深度和宽度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水流的速度和方向,从而影响了地貌的演化。
另外,城市的扩张和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垦和水资源的利用,使得河流和湖泊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黄河流域的地貌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土地治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词句解析
词语解析:
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叫苦不迭:比喻叫苦连天。
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
经营:筹划并管理。
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彻底。
句子解析:
1、黄河在近2000年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解析: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这苦难来得如此频繁和容易,使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2、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解析:连续用了12个“越”字,强调了人为因素造成了黄河泥沙的增多。
以事实为例分析透彻,点明人类的肆意破坏才是黄河变化的“罪魁祸首”。
3、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解析:“破坏森林”是导致水土流失加快的直接原因,而“破坏森林”的又是人类自己,这不是自己毁掉自己的自杀行为吗?同时,点明黄河治理的办法。
小学四年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可是一查黄河近2019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
黄河在近2019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比美。
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
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
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
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
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
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
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
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
小学语文课件:《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材分析】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的现状分析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的方案。
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一步提升略读水平;二是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培养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可学生对黄河的了解却很少,但从课文以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去理解很难。
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多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以身边的河流来体验遭到破坏的后我们受到的灾害,激起内心的情感,理解到保护家乡的河流同保护黄河一样,都是为了我们的生存与发展,从而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
【教学目标】1、理解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相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重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了解多少呢?课前同学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大量相关黄河方面的资料。
今天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个相关黄河的资料片,现有就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个资料片。
展示资料(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2、听完了资料介绍,请你们谈一谈对黄河的理解,你认为黄河是一条什么样的河?你们说得对。
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又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
那么,黄河又是怎样由“摇篮”变成“祸河”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从读课题出发,提出问题1、同学们请齐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