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陆军上将潘文华生平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武陵山导游词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或各位团友或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欢迎大家的到来!今天有幸陪同你们,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导游自我介绍)[梅子关]现在我们已进入美丽而神奇的武陵山风景区。
大家看对面的山头象什么?对!象个蘑菇,地质上称风蚀蘑菇。
是由于长期受风化作用而形成。
这是因为武陵山多为粉砂页岩,岩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风力侵蚀、雨水溶蚀等综合作用下,沿山脊或山脉终端形成断崖、孤岩,岩石造型呈柱状、宝塔状、城堡状、蘑菇状……等等各种奇形怪状,如神如画。
这边叫扶手岩,对面叫大旗岭。
武陵山的山脉被沟谷或溪流切断,形成许多悬崖峭壁。
加上诸多悬崖飞瀑,以及319国道在这里蜿蜒曲折形成的"山路十八弯",组合成武陵山一隅的神韵。
山势峻峭,奇峰兀立,危崖深谷为武陵山的最大特色,朋友们在今天的游程中随时都将领略到武陵山雄、奇、险、峻、幽等五大特征。
现在就可以体会 雄、险、峻、幽的特色,而奇在何处呢?武陵山有四奇,我们将逐一地观赏。
[石会镇]这里就是武陵群山环抱之中的石会镇,从这里可以大致看清武陵山部分山峰,东北部横空突兀于石会镇的鹰嘴峰,南部为武陵山后山,北部为羽人山。
石会因众多的仙山神石汇在这里而得名。
又因老窖溪和龙岗溪两条溪流在石会交汇,形成文汇河,同时石会的文化氛围自古浓厚,多出文人才子,因此石会也称两汇坝。
文汇河交汇入郁江进乌江到长江流入太平洋,昭示石会人志存高远。
如今这里的学子们也有到北大、清华这样的全国最高学府深造的。
[过石会]武陵山地处武陵山脉的西北部,以其独特的奇峰异石和悠久的佛道教文化名扬今古。
由于怪石嶙峋,形似骷髅,因此古称髑髅山;又因主峰似船,曾名驾舡山;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讨"武陵蛮"时曾驻节于此,信奉佛教的唐玄宗于是在天宝元年赐名"武陵山",沿袭至今。
黔江的生态植被保持的相当完好,森林覆盖率达到31.5%,尤其是这一片区,森林覆盖率更高。
潘文华平生作文1886年10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文宫镇农兴村二组(棕树湾)。
父名在田,清代秀才,教私塾谋生。
生母江氏,生姊妹三人,在他5岁的时候病逝。
后父亲迁居文宫镇下街,做小生意维持生活。
不久父续娶张氏,生弟昌猷、世英。
后又随父迁高桥镇(文宫镇附近),就读私塾,但迫于生活,不久辍学。
1896年父病死,家中就剩一个寡妇和5个孩子,生活极其艰难。
堂叔潘秀峰见其颖悟过人,资助他再上私塾,年余弃学,投拜族兄潘书堂学习武术。
不到一年,另学堪舆。
1900年与二叔潘贵成一道上成都,经父友贾金华介绍到华兴街一家衣帽店当学徒。
因年纪少,老板只是让他干些杂活和帮师娘带孩子。
当时清廷废绿营,建新军,潘文华每天背着小孩跟在新军后面看热闹。
当时东教场有许多洋玩意,比如双杠、平衡木、吊环个、木马,他对这些很感兴趣,趁当兵的休息,偷偷上去玩两下。
当兵的见他动作纯熟,都感到惊讶,一个班长就劝他干脆吃粮当兵。
1902年由贾金华担保,离店从戎,在四川新军第三十三混成协(相当于混成旅,驻成都东较场)当随从,当时年仅14岁。
两年后升为二等兵。
不久升为上等兵,在军训中,他在各项器械、枪术、剑术、擒拿格斗、上房越脊等方面,都名列全协前茅。
能在两丈余高的城墙上跃下,然后徒手攀上,多次反复,面不改色,由此得“潘鹞子”绰号。
四川总督锡良在凤凰山军营召开全省运动大会,潘文华作为军队的代表,在开幕式上表演器械体操,他刚健纯熟的演技,受到锡良赏识,当堂破格委任为牟目队体操助教(牟目,指陆军低级武职),不久,四川开办陆军速成学堂,经四川陆军学堂总办陈宦同意,免试入学,仍兼体操助教。
与刘湘、杨森、唐式遵、王缵绪等同窗,在速成学堂加入反满团体,留名写有“炎黄华胄,岂戴胡儿天子”的《金兰谱序》,险抛头颅。
1909年9月,陆军速成学校第一班毕业,潘文华随军入藏,任副排长,在巴塘一带作战,生擒头人哈巴龙,升为排长,随部队进藏,在波密战役中,以“功”升任连长。
建设狂人潘文华重庆第一任市长的造城往事作者:茱芷来源:《城市地理》2014年第11期有历史学家曾经这样评价潘文华:他改变了重庆。
他是天生的军事奇才。
戎马战场时,在马背上打江山,一跳下马,就在马背下治江山。
或许因褪不去一身武气,他除了以德治城,更致力于修路拓城,为之呕心沥血,堪称重庆城市大格局的奠基人。
坟墓上拓出的新市区沙坪坝区山洞街道办事处平正村75号,是一间普通的四合院,房子是土墙结构,寂静的院子里林荫蔽日,这里就是重庆的第一任市长潘文华的旧居。
只不过,潘文华当年经常待的地方是上清寺。
这个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老片区,是潘文华的办公地。
而伴随着潘文华的到来,经历了前朝历代各种劫难的上清寺,获得了重生。
1926年北伐开始,潘文华被委任为重庆督办,那时的他还担任着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军第四师师长一职。
一向习惯了戎马生活的他认为,重庆更像是一处重要的军事交通要塞,而不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水域面积很大,人口又密集,更显得主城区面积少之又少。
他当时说:“以重庆市区30余万人口,仅以高低斜曲之十三四平方公里面积容之,其拥挤自难避免,若非另图新区,则无法解决。
”可拓城绝非易事,这一念头在他心中久久酝酿,直到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潘文华坐上市长的第一把交椅,其拓城大计才得以全面展开。
通远门是整个拓城计划的第一个障碍,它连接着重庆主城与外界。
西可到成都,北可通广安、达县,但一望无际的坟冢将它紧紧包裹,难题便在于此。
这里又叫棺材山,是数百年来市民祖宗安息的场所。
想把几十万座坟墓迁走建新城,比登天还难,城里人怎会允许外人在先人头上动土。
他们当中不乏袍哥,态度强硬:“谁敢动坟,老子跟他拼命。
”好在潘文华是一介武夫,也不示弱:“不迁?笑话,刺刀伺候。
”遂任命旅长郭勋祺出任迁坟局局长,并持枪在手,放出狠话:“谁敢阻挡,枪不认人。
”这才惊退民众,得以派出迁坟队若干。
大家披星戴月花了一年多,终于把通远门外坟墓全部弄走,于是才有了从七星岗到菜园坝、从上清寺到曾家岩、从牛角沱到李子坝的大块片区,即重庆的新市区。
国民党陆军中将罗广文简介罗广文(1905—1956),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抗日战争期间,率部英勇作战,始终拼杀在抗日第一线,战功累累,被誉为抗日名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民党陆军中将罗广文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罗广文简介罗广文曾经是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之一,在战斗中常常因为作战勇猛、风格泼辣而为战友和对手所认识,罗光文在抗战时期因为战功还曾经得到过国民党的勋章奖项,而罗广文简介中提到,因为受到他的弟弟罗广斌的经历和遭遇的影响,罗广文在西南解放后率领自己的残余部下弃暗投明,成为了拥护人民的一分子。
罗广文简介中介绍到,罗广文是来自于四川忠县的人,早年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到中国开始担任中央陆军学校的教官一职,罗广文也是我们熟知的陈诚系别的一名重要将领。
罗广文因为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而曾经被提拔做过陆军中将,国民党十八军的军长以及一些兵团的司令官等职务,从罗广文简介中得知,罗广文的战功还曾经帮助他得到过国民党军队的最高奖项也就是青天白日勋章奖。
在受到自己弟弟罗广斌的影响,再加上国民党内战中节节败退的状况之下,罗广文最后认清了革命的形势以及国民党军本身的问题和共产党为人民而战的正义行为,罗广文下定决心之后亲自率领四川的部下发起起义,起义成功后罗广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行列,也就此成为国民党军中弃暗投明的代表人物。
从罗广文简历来看,罗广文在国民党军中也曾担任过非常高的职位,但是因为国民党内部的腐败、政治斗争等问题最终令罗广文看清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真面目,在加上《红岩》作者他的弟弟罗广斌的指引,罗广文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罗广文之死罗广文是我国抗战史上著名的抗日将领,也是新中国成立的功勋将领之一。
罗广文天资聪颖,很早就在势力强大的黄埔军校就读,之后还远到日本留学,从日本的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之后,罗文广返回到中国担任教官并从事革命斗争。
罗广文多年来屡立战功,而且在解放大潮的形势之下选择了成为正义之师解放军中的一员,而罗广文之死自然也并非发生在战场上的事情。
民国将领王缵绪生平简介王缵绪(1886——1960),号治易,人称王老乱,秀才出身,民国四川速成系将领,所部将佐士兵清一色是西充人,先跟杨森,后在四川统一之役的关键时刻倒戈投靠刘湘,官至陆军上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民国将领王缵绪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王缵绪生平简介王缵绪出生于一八八五年的时候,之后是在一九六零年的时候离开人世,他的生日是在五月九号的时候,是中国的一位上将。
下面就来看看王缵绪简介。
从王缵绪简介中知道治易是他的字,另外还有着至园居士的称号,属于四川西充这个地方的人。
曾经担任过第二十九集团军的总司令一职。
当时命令他所率领的部队所有成员到川参加抗战。
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弁目学堂读过书,之后从这里毕业之后,受到当时环境的影响,没过多长时间,他就加入到了中国的革命战争之中。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时候,他就有参与其中,之后在一九一六年的时候担任川军的第十六师的团长。
由于他本人踏实肯干,受到领导的赏识,在一九一一年的时候他又兼任川南安抚使,之后的时候他又接着担任过很多的职位,如在一九二一年的时候担任的四川永宁道道尹和一九二二年七月的时候由于投奔到杨森的帐营之下,担任的川军第十六师中三十二旅的旅长,以及在一九二四年六月的时候担任的成都都市政督办等等。
在一九三六年的时候二月份的时候,担任中将的职位,他还曾经担任过四川省的政府主席一职。
在一九四零年五月的时候,成功的被授予上将的军衔,之后又于一九四五年的二月份的时候被调到重庆地区担任重庆市的卫戍总司令部的总司令这个职位,在五月份的时候更是被选作是国民党的执行委员。
一九四九年的年底时期,王缵绪率领着部下在成都起义。
王缵绪结局王缵绪是中国革命事业进程中的一位高级将领,他的一生担任过很多职位,中将、上将等职位,王缵绪都做过。
可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那么关于这样的一个人物他的结局是怎样的呢?下面要说的就是关于王缵绪结局的事情。
一九四九年,王缵绪担任的是西南第二路游击军的总司令。
////////////////////////////////////////////////////////////////////////// ///国民党30名起义将领建国后的归宿1,吴化文:全国解放后,因病从部队转业,被任命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委员,浙江交通厅长,后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他所在的35军被改编成浙江省军区部队,103师兼衢州军分区,104师兼绍兴军分区,105师兼杭州警备区。
1962年4月,吴化文因病逝世,终年58岁。
周恩来,陈毅和解放军八个大军区都送了花圈。
2,曾泽生:建国后先后担任了中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政协代表,第三第四届政协常委。
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1970年才从第五十军军长位置上退下来。
1973年2月2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1岁。
3,张克侠:解放后历任华东林业部部长,共和国林业部副部长兼林业科学院院长。
文革中受到迫害,1970年下放到广西农村劳动。
1971年经周恩来过问,安排回京治病,后长期在京养病。
1984年7月7日病逝,享年84岁。
4,傅作义:建国后担任水利部部长,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74年4月19日逝世,享年79岁。
5,邓宝珊:建国后,先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后改称省长。
文革中也曾受到冲击,1968年11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6,邓兆祥:建国后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安东海军学校校长,随后,又担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1955年授少将衔。
以后历任海军青岛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北海舰队副司令,海军副司令等职。
1985年离休,1998年8月6日逝世,享年95岁。
7,董其武:解放后,绥远部队改编为解放军第23兵团,入朝担负修建空军基地和防空任务,回国后,部队改编成69军,1955年董授上将军衔。
1968年离休,78岁时任政协副主席,1982年12月23日,董以83岁高龄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才华横溢的“文胆”潘东周,又称潘东舟,号文育、文郁等,又名潘玉华,笔名冬洲、问友、闻友等,1906年出生在湖北襄阳。
1922年,16岁的潘东周考入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启蒙者是当时在第二师范学校任教的我党早期党员萧楚女。
1925年,五卅惨案激起了湖北学生的极大愤怒。
此时的潘东周已成长为学联骨干。
作为湖北学联代表,潘东周回到曾经就读的第二师范学校,领导学运的开展。
不久,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很快又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正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与其他共产党员一样,潘东周也跨党加入了国民党。
受中共武汉地委书记、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常委董必武派遣,潘东周以党部特派员身份回到家乡襄阳从事党务工作。
1925年8月,在苏联支持下,莫斯科办起了中山大学,也叫“孙逸仙大学”,招收对象是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为国共两党培养人才和干部。
潘东周和胡伊默、伍修权等11名湖北选拔的学员搭乘苏联的煤船离开上海,于11月上旬到达莫斯科。
中山大学的首批学员都是了不起的人物,潘东周是其中之一。
潘东周与王明是同窗,与博古的关系也很好,于是他成为这个小圈子里的人。
1928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苏联莫斯科召开。
这是中共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会议是潘东周革命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
潘东周是出席会议的代表之一,同时由王明推荐兼做大会翻译,笔译和整理了很多文件和资料。
会上,潘东周先后为周恩来、瞿秋白、苏兆征、蔡和森、李立三、向忠发、项英等中共领导人作俄文翻译。
他的俄语水平和工作实绩受到周恩来等人的赞赏。
此后潘留在莫斯科工作,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秘书长。
王明、康生分别为正副团长。
这年年底,潘东周奉命回国,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主持中宣部日常工作,并担任中央机关刊物《红旗》及《布尔什维克》的副主编,为刊物撰写了大量重要社论及文章。
同时在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潘东周成为李立三的得力助手,他不但是李立三的左膀右臂,还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的“文胆”,在担任向忠发的秘书期间,曾代他起草了长达九千字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告全体同志书》。
国民党上将军衔的授任早在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时,国民党军队中就已部分地实行了军衔制度。
熊斌、薛岳等1927年即已获得上将军衔。
1928年10月成立的军事参议院至1935年前后所任的上将军事参议就达三、四十人之多。
但是这一时期,由于战事频仍,军事长官的任免变动极为频繁,军衔制度也极其混乱,上将军衔的授任较滥。
为了适应国民党在军事上统一的需要,1934年6 月南京国民政府制订了《陆海空军官佐任命暂行条例》(《国民政府公报》1934年6 月),规定“上将需经实职年资已满并于国家建设有殊勋的中将晋任”。
1935 年初,为改变军阶过滥的现象,当时任军政部长的何应钦以“陆军官阶过滥,殊非尊重名器之道”为由,呈请国民党中央。
提出减少任命上将员额,及一部份上将改叙中将的建议,得到了国民党中政会通过。
(《国闻周报》第十二卷第十二期)同年3 月30 日公布了《特级上将授任条例》、《上将任官施行条例》(《国民政府公报》1935年),规定“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为特级上将”;“陆军上将分一级、二级”。
根据这一规定,同年4 月任蒋介石为特级上将;冯玉祥等7人为一级上将;陈调元等21 人为二级上将。
有一批原上将衔改叙任中将,如薛岳、熊斌、孙连仲、石敬亭、鹿钟麟、张之江等均由原上将军衔改叙任中将。
由于当时所确定的上将员额偏少,必然引起一些矛盾。
1936年初,为解决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合于晋任上将之规定,但受上将员额所限”不能晋任的问题,在陆军中已有的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军衔之外,又增设了“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按当年2 月29 日公布的《陆军中将加衔暂行条例》(《国民政府公报》1985号)规定: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是授予符合晋任上将但受着员额所限而不能晋任的将领。
并规定“陆军二级上将出缺由已加上将衔之中将择优特补”。
其“服制与第二级上将同;俸薪仍照中将最高俸额支给”。
此条例还规定“中将加上将衔人数不得超过上将员额。
按此规定,1936年至1937年共叙任了28 人为中将加上将衔,此后虽有出缺和增补,国民党军队中在任的上将,包括中将加上将衔,限制在60 人左右。
云南现代名人人物传记范石生(1887-1939),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小街镇人。
1922年陈炯明叛变革命攻打广州,情况危急之中范石生率滇军保卫广州,与孙中山并肩血战击退叛军。
孙中山亲自题写''功在国家''四个大字和军刀一柄相赠,以表彰他的功绩。
大本营授予他陆军上将。
范石生少年学医,青年弃笔从戎,驰骋沙场,战功卓著,晚年又以行医为业,不问政事。
1939年3月在出诊途中被人行刺于昆明街头,终年52岁。
杨蓁(1888年-1925年),云南昆明人,民国陆军中将。
曾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云南重九起义。
曾和朱德元帅结为兄弟。
后历任护国军支队长、靖国联军总参谋长、滇军第三卫戌司令等职。
1923年4月4日任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高级参谋,4月18日任大本营秘书。
1925年春,奉孙中山之命,赴范石生军任总指挥,率师入桂讨伐叛军,同年6月,在广西遇刺身亡。
陈钟书(1891-1938),出生于安宁。
1908年参加滇军。
1911年随军参加重九起义,在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反对张勋复辟等历次战争中,作战勇敢,屡建奇功。
1938年4月22日,参加极其惨烈的台儿庄战役,多次打退日寇进攻。
日寇遂派出飞机在阵地上低空扫射,密集炮火狂轰滥炸。
滇军将士们在一望无垠、无险可据的平原上,粉碎了日寇多次的疯狂进攻。
23日下午,日寇又发动更大规模进攻,陈钟书率领将士冲向日寇,与敌展开肉搏战,再次击溃数倍兵力的日军。
但在肉搏战中,陈钟书面部不幸被一发流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47岁。
国民政府追赠陈钟书为陆军中将。
周建屏(1892年-1938年6月13日),原名宗尧,字兴唐、兴堂,曾用名子炎,抚州金溪人,生于云南省宣威市倘塘镇。
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司令员,赣东北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始人之一。
由于艰苦的战争环境和频繁的转战、作战,1938年6月13日,周建屏在河北省平山县小觉镇旧伤复发不治去世。
国军上将起义前犹豫,面对部下询问他坦言:我的如夫人是军统特务1949年9月,时任国民党军重庆行营副主任潘文华的家中迎来了一位贵客——郭勋祺。
郭勋祺过去曾是潘文华的老部下,两人交情非同一般,只是此次见面后,潘文华却不由得吃了一惊,因为据他所知,郭勋祺早在一年前便已经被刘邓大军在襄樊战役中俘虏了。
图|潘文华两人见面后寒暄了一阵,但潘文华也了解到郭勋祺此时此刻来到此地,带给他的只有两个字:“起义。
”原来,就在襄樊战役后,郭勋祺被俘。
作为一名川中名将,郭勋祺与刘伯承、陈毅均有旧交,抗战时期曾想过率部起义,遗憾的是,那时我党考虑到正值建立抗日统一民族战线,因而未予同意,此次被俘后,经刘伯承、陈毅做工作,郭勋祺决定返回四川去做策反,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做工作。
郭勋祺一路先是到了武汉,然后被裹挟到了南京软禁,经李宗仁说情后才幸免于难,之后返回四川,以中野敌工部的名义,向老同学、战友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可以说郭勋祺一路能来到重庆,见到老上司潘文华,可以说是相当不容易。
郭勋祺劝说潘文华:“不如立即在重庆起义。
”图|郭勋祺潘文华思虑再三,却始终拿不定主意……川军五行所谓的川军五行,是指四川军阀中最有实力的五个人,他们分别是邓锡侯、杨森、刘湘、刘文辉、王陵基。
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政治生态,四川军阀在近代历史上一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管辖,各个地区分别由不同的军阀控制,连年征战,即便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吞并后,四川军阀内部依然派系众多,一直到1933年以后,刘湘击败了刘文辉,才算是终结了四川连年军阀混战的局面,后来抗战爆发后,四川军阀麾下部队编为国民革命军出川抗日,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篇章。
刘湘一开始作为四川军阀,其势力并不显眼,但随着后来逐渐发展,势力反倒居于各派之上,在他的统一筹划下,各派系均相安无事,刘湘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川王”。
可惜的是,刘湘于1938年1月20日因病去世,以他为主的川军一系后来受制于蒋介石的中央军,最终被消耗在抗日战场上。
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李汉魂简介李汉魂(1894—1987),字伯豪,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1919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广东省政府主席。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李汉魂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李汉魂简介关于李汉魂简历,他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曾带领众多抗日战士为新中国的成立,和驱赶侵华日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汉魂字伯豪,号杰华也号南华,出生于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黄坡镇岭头村的一个普通家庭。
一九一九年,他毕业于保定学校,并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同盟会,最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其中举足轻重的一员。
在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刚刚拉响的时候,李汉魂主动请战,并在其中担任六十四军的军长。
隔一年,广东失守,李汉魂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省人,担任广东省政府主席。
在以后的三年中,李汉魂一直致力于推进广东地区的发展,担任了将近九年的广东省政府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汉魂来到第三战区在此担任副司令。
之后又去欧美考察,晚年定居在美国。
李汉魂虽然是武将,但也酷爱收藏书画,平时有时间的时候,自己还经常练字写诗,除此之外,李汉魂对于佛教和哲学等也有一些研究,曾经出版过《欧洲散记》、《梦回集》、《拉丁美洲游记》等多部书籍,受到了很多文人的一致好评。
在一九八七年,李汉魂因为疾病在美国的纽约去世。
其骨灰放在了广东的韶关的南华寺中。
李汉魂的主粤施政由于李汉魂从小便在广东省长大,对这一地区的人文风情和习俗都十分了解,所以在抗日战争期间,李汉魂几乎一直都担任着广东省的政府主席,为广东省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他在位的八年多的时间里,在广东地区,最有名的还是李汉魂的主粤施政手段。
先来看李汉魂的主粤施政手段的实施背景。
在一九三八年日军侵华,广东沦陷后,在蒋介石的安排下,李汉魂负责掌管广东地区的一切事宜。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为蒋介石谋取利益,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施政措施。
胡宗南简介胡宗南(1896~1962) 别名琴斋,字寿山,曾化名秦东昌,汉族,浙江镇海(今宁波市镇海区)人。
陆军一级上将,黄埔系一期生,是蒋介石最宠爱、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其一生历经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战争,直到1947年指挥进攻占领中国共产党的首府延安,转战西北,官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指挥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与名震一时的“西北王”。
中文名:胡宗南别名:琴斋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浙江孝丰(今安吉县)出生日期:1896年逝世日期:1962年职业:军人毕业院校:黄埔军校人物概述胡宗南(公元1896年~1962年),原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原名琴斋,字寿山,浙江安吉塘浦鹤鹿溪人。
出生于浙江镇海陈家铺。
父亲胡际清单身先来鹤鹿溪,初做药材生意,后以丈量田亩、办理田产买卖和登记粮册的庄书为业。
后生母亡故,父亲在鹤鹿溪续弦,方将他从镇海接来,时年7岁。
有两弟两妹,皆为嗣母所生。
胡家早年除不多的田产和一座房舍外,别无恒产。
8岁入当地私塾,自《三字经》学至“四书”、“五经”。
l3岁,进孝丰县城高等小学堂读书。
16岁那年,武昌起义成功,孝丰也随之驱逐知县,宣布共和,劝民剪辫。
在小学堂里,首先剪辫的章旭初遭到许多同学的讥讽,却得到胡宗南的支持,从此两人结下深交。
l7岁时,考人吴兴中事。
读中学时,各科成绩优良,尤以体育、地理两科更为突出。
l9l5年中学毕业。
之后,胡宗南先后受聘于孝丰县立小学和私立王氏小学,任国文、历史和地理教员。
1922年到1924年间,并任《孝丰日报》总编辑。
后因与同校教员争夺校长职位失败,父亲又硬逼他与不相爱的女子成婚,遂决然离家出走,到上海找到开毛竹行的同学章旭初。
1924年,得章资助,南赴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
1925年到1928年,在广州革命军两次东征陈炯明和平定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实现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中,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攻打孙传芳与直鲁联军的战斗中,数立战功,由班长累升至师长。
二野逼近成都,部下劝潘文华举行起义,潘文华:我太太是军统的渡江作战的胜利,换来了大西北的解放;而蒋介石的军队却树倒猢狲散,军散兵败。
可即便战争如期胜利,贫苦百姓仍然是流离失所,而四川地区更是“家家皆是缟素,户户悬挂白绫”。
在国军投诚令的号召之下,众多西南势力参加起义,加快了我国解放的进度。
可作为我国精英将领的潘文华,一生为国奉献,却为何在这紧要关头拒绝起义,难道真的如民间所传,只是因为一个女人?渡江作战,解放大西北194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渡江战争的胜利加速了我国的大解放。
刘伯承带领着第二野战军直奔大西北,将蒋介石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大败的老蒋部队,一路下逃前往台湾,但蒋介石的逃亡并不意味着战争的结束和敌军的覆灭,西南地区仍然有众多敌军实力盘根错节。
解放大西南的任务仍然艰巨且漫长。
而解放必然会战争,战争必然会伤亡,作为将帅首领的刘伯承,不忍心伤害无辜百姓,让他们流离失所,于是下令政策:“只要敌军能够缴械投降,不与作对,便可放他们一条生路。
”西南地区经过多年的战乱已然民不聊生,川渝地区的将士们经过数年的战争也已疲惫不堪,难以抵挡,而川军在解放中国的过程中一直是死亡率和功勋率最高的一只军队,这难以超越的军队,都是用人命拼搏出来的,川军的英勇无敌,是无数家庭的奉献和牺牲。
询问四川地区的老人,他们大多数都牢记一句话在心中:“家中十室九户无儿郎”,因为解放时期的男性大多都充军打仗,为国捐躯。
等解放战争结束之后,才能将这些人的“贵体”移回家中进行厚葬,而更或许多数是找不到的儿郎,已经消失在了祖国大地中。
为了减缓伤亡,在投诚令的号召之下,西南地区绝大多数的势力都以起义,以刘文辉为首的军队最先拉响了起义的战歌。
而我军为了避免战争,减少伤亡,加速祖国解放的进程,更是十分欢迎响应起义的将领们,能够并肩作战势必是最好的事情。
而进行到成都之时,为首的将领潘文华却拒绝了起义了请求,究竟是归于何种原因?履立功勋,斩获军之长想要得知潘文华拒绝的真正原因,我们要先了解潘文华的一生。
盘点西北军八大文官西北军主要是个军事集团,而且覆亡较早,加之冯玉祥不重视政权建设,所以文官较少。
下面所列诸人多为军人出身,只是从事文职工作而已,用冯玉祥的话说,叫军用文官。
1、王瑚:(1865—1933)号铁珊, 河北定县人。
清光绪进士,是冯玉祥青年时代的偶像。
1900年任四川灌县知县,1910年任吉林东北路兵备道。
1913年署湖南民政长。
直皖战争后,任京兆尹,旋升任江苏省省长。
1922年与吴佩孚等联名通电迫梁士治下台,调任山东省省长。
1923年应冯玉祥之邀加入西北军团体,主要是为冯玉祥讲古书,是冯玉祥的老师兼首席顾问。
后历任包宁铁路督办、黄河水利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1932年任辅仁大学教授。
1933年4月26日在北平病逝。
2、邓长耀:(1881-1956)字鉴三,河北镇海人。
早年在清军20镇第1混成协24标3营当军医长,曾辅导同营队官冯玉祥读书,1916年到16混成旅投靠冯玉祥,升任军医官(民国军制,“官”为正,“长”为副)。
1918年被冯玉祥派作湖南临澧县知事,1926年出任陕西民政厅长、代理省主席,后任绥远民政厅长。
西北军失败后,邓一直跟随冯玉祥,给他讲解古书。
邓跟冯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邓擅长说京韵大鼓,冯搞联欢会时,邓经常来上一段。
抗日战争时期,曾在张自忠、冯治安领导的集团军中任顾问。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冯玉祥隐居泰山,襄助其写回忆录。
新中国建立后,任天津市政协委员。
1950年去世。
3、过之翰:(1887-1965)字觐宸,安徽蒙城人。
1911年加入同盟会,在蒙城县议会工作时得到同乡陆建章赏识,被带到冯玉祥部队当兵,逐步升迁。
北京政变后任察哈尔省财政厅长,1925年任许世英内阁财政部次长,次年任国民联军总部军需处长,后任陕西省财政厅长、西北银行总经理、冀察政务委员会财务处长等职,是西北军的钱袋子。
1936年曾协助薄一波等61人出狱。
抗战时期在港、沪隐居。
解放后任民革上海市委委员,上海市文史馆员。
民国陆军上将潘文华生平简介潘文华(1886—1950),号仲三,外号潘鹞子,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刘湘死后替补成为川军五行中的一人。
民国二级陆军上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国陆军上将潘文华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潘文华生平简介潘文华是民国时期四川军队中的著名将领,他出生在1886年,在1950因病去世,外号潘鹞子,是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第一任会长是刘湘本人,在刘湘死后成为川军中的领导者,是民国二级陆军上将。
潘文华的父亲是清朝的秀才,但是家里非常贫穷,他的母亲和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不得不去做学徒,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军,在潘文华简介中这是一个分水岭,后来他受过军事教育,在全国爆发辛亥革命以后,他宣布起义。
他还参加过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运动,在当时四川军阀混战期间晋升为旅长,之后投靠了刘湘,成为刘湘的得力干将。
刘湘围剿过共产党,具体的执行人就是潘文华,但是他并没有在战斗中获得好处。
抗日战争中国他曾经出川作战,但是因为作战不利被诬告后免职,闲赋在家。
后来刘湘死去以后他被刘湘的部下推举为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自此成为刘湘的继承人,主持四川。
在四川他联合有实力的人物抗拒蒋介石,以保住四川,同时他还和共产党人取得联系,并给予他们活动经费。
后来潘文华一直和各力量长期联系,同时和共产党也联系日深。
后来因为蒋介石的排挤他被削权,引起了他的不满,最终在老部下的推动下他宣布起义,建国后的第一年就因病去世,这些就是潘文华简历。
潘文华故事潘文华是民国二级陆军上将,曾经担任重庆市长一职。
时至今日,有关潘文华故事依然在四川省广为流传。
通过了解潘文华故事,便可窥探潘文华的性格魅力。
“爱乡将军”讲述的就是潘文华故事。
潘文华是四川仁寿县人,1934年,身居要职的潘文华派遣周万俊率领部队前往成都修建公路,为了让家乡人民走出大山,潘文华陆续修建了成都至借田段公路、借田至仁寿城公路。
1939年,这两条公路全线通车,全长99公里。
潘文华生平及起义经过潘文华生平及起义经过潘文华,四川仁寿县人,生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是民国时期川康地方实力派军政首脑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学徒到将军的传奇转变,并在四川军阀混战中崭露头角。
最终,在1949年底,他与刘文辉、邓锡侯一起在彭县宣布起义,为四川的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潘文华的生平早年经历与军旅生涯潘文华自幼家境贫寒,父母务农。
他早年曾就读私塾,后因生活所迫到成都中药铺当学徒。
1908年,他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1909年,他随军入藏平乱,初任副排长,后升任排长、连长。
辛亥革命后,他加入川军,并在钟体道部任营、团长。
1920年,他被任命为独立旅旅长,驻防忠县一带,自筹款饷,割据一方。
潘文华的早年经历充满了艰辛与奋斗。
他在成都中药铺当学徒的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意志,也为他日后的军旅生涯奠定了基础。
考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后,他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随军入藏平乱的过程中,他从一名副排长逐步晋升为排长、连长,显示了他在军事行动中的领导能力和勇气。
辛亥革命后,他加入川军,凭借出色的表现迅速崭露头角,成为钟体道部的营、团长。
1920年,他被任命为独立旅旅长,驻防忠县一带,展现了他在军阀混战中的独立性和影响力。
军阀混战与市政建设在四川军阀混战中,潘文华一直跟随刘湘,转战四川各地,为刘湘争夺川省霸权立下汗马功劳。
因此,他深得刘湘的信任,成为刘湘集团的高级核心人物。
从1928年起,潘文华兼任重庆市政督办、市长达8年之久。
在此期间,他对重庆的市政建设有所建树,如开辟新市区、修筑大马路、成立重庆自来水公司和电力公司等。
他还支持重庆市民要求收回王家沱日租界的斗争,迫使日方交还租界。
潘文华在军阀混战中的表现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成功,他在市政建设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重庆市政督办和市长,他推动了重庆的现代化进程,开辟新市区、修筑大马路、成立自来水公司和电力公司等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市民的生活条件。
民国陆军上将潘文华生平简介
潘文华(1886—1950),号仲三,外号潘鹞子,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刘湘死后替补成为川军五行中的一人。
民国二级陆军上将。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民国陆军上将潘文华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潘文华是民国时期四川军队中的著名将领,他出生在1886年,在1950因病去世,外号潘鹞子,是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第一任会长是刘湘本人,在刘湘死后成为川军中的领导者,是民国二级陆军上将。
潘文华的父亲是清朝的秀才,但是家里非常贫穷,他的母亲和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不得不去做学徒,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军,在潘文华简介中这是一个分水岭,后来他受过军事教育,在全国爆发辛亥革命以后,他宣布起义。
他还参加过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运动,在当时四川军阀混战期间晋升为旅长,之后投靠了刘湘,成为刘湘的得力干将。
刘湘围剿过共产党,具体的执行人就是潘文华,但是他并没有在战斗中获得好处。
抗日战争中国他曾经出川作战,但是因为作战不利被诬告后免职,闲赋在家。
后来刘湘死去以后他被刘湘的部下推举为川军甫系的武德励进会第二任会长,自此成为刘湘的继承人,主持四川。
在四川他联合有实力的人物抗拒蒋介石,以保住四川,同时他还
和共产党人取得联系,并给予他们活动经费。
后来潘文华一直和各力量长期联系,同时和共产党也联系日深。
后来因为蒋介石的排挤他被削权,引起了他的不满,最终在老部下的推动下他宣布起义,建国后的第一年就因病去世,这些就是潘文华简历。
潘文华故事潘文华是民国二级陆军上将,曾经担任重庆市长一职。
时至今日,有关潘文华故事依然在四川省广为流传。
通过了解潘文华故事,便可窥探潘文华的性格魅力。
“爱乡将军”讲述的就是潘文华故事。
潘文华是四川仁寿县人,1934年,身居要职的潘文华派遣周万俊率领部队前往成都修建公路,为了让家乡人民走出大山,潘文华陆续修建了成都至借田段公路、借田至仁寿城公路。
1939年,这两条公路全线通车,全长99公里。
修公路花费的钱都由潘文华自行负担,在修建公路时,他从未让老百姓掏过一分钱。
1938年,潘文华的故乡仁寿县城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极端恶劣的天气下,百姓们颗粒无收。
潘文华得知后,立即和四川省政府进行商议,为了让仁寿百姓有粮食吃,潘文华拨给仁寿地区十万石救灾粮食。
有一年,仁寿县爆发了严重的霍乱,潘文华立即从他在重庆开办的药房中拿出了大量药物资助仁寿。
为了改变仁寿人民的生活,潘文华十分重视当地教育事业。
潘文华不但在当地修建大量的教育机构,而且还修建了数座图书馆。
为了鼓励学生读书,潘文华在仁寿县立中学设置了“文华奖学金”,以此来资助贫困学子。
在潘文华的影响下,弟弟潘昌猷也给文华中学捐赠了大量书籍和物品。
1944年,潘昌猷
给仁寿县女子中学捐赠了10万多法币的图书以及器械。
潘文华故居潘文华是我国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也是重庆的著名人物,他曾经是四川割据力量刘湘的第一心腹将领,曾经参加过对红军的围剿,后来和蒋介石周旋,蒋介石一直对他存有戒心,但是因为他手中有实权,不便动手。
在抗日战争结束以后,蒋介石对他进行了削权,这引起来潘文华的不满,最终成功起义,但是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就病死了。
潘文华故居有三处,第一处是渝中区上清寺街道中山四路81号,这里是潘文华公馆。
这是一个坐北朝南的建筑。
故居主楼院内,有一个小庭院,在这里你会看到花木繁茂的景象。
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曾经和潘文华会见过,现在这里已经成为重庆市妇联的办公楼。
潘文华故居的第二处是沙坪坝区山洞街道平正村75号,这是潘文华的弟弟建设的建筑,后来送给了自己的兄长,在长达十一年的时间里,潘文华都在这里居住。
这里的建筑面积也很大,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作为乡公所,后来成为了民宅。
到1953年的时候是沙坪坝区第五人民医院,之后被闲置,但是一场暴雨后这里被损毁,现在这里还在修缮之中。
最后一处潘文华故居在南岸区南山街道双龙村双燕社30号。
这里是歇山式小青瓦屋面,这里曾经是潘文华的居所,相对于前两处,这里就显得小很多,只有32平方米的建筑,现在这里是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