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泛海》诗词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37.61 KB
- 文档页数:2
王阳明《泛海》赏析
【原创版】
目录
1.介绍王阳明的背景和《泛海》的创作背景
2.分析《泛海》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3.探讨王阳明的思想在《泛海》中的体现
4.总结《泛海》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心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理念,更是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泛海》是王阳明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诗歌的形式,展现了王阳明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泛海》的创作背景是在王阳明被贬职到贵州龙场的时期,这首诗歌是他在渡海途中有感而发,抒发了他面对困境,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从文学价值和意义来看,《泛海》以其雄浑的气魄,豪放的笔触,深邃的思想,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王阳明诗歌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珍品。
在《泛海》中,王阳明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在《泛海》中,王阳明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以“泛海”为喻,表达了面对困境,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决心。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念,也在诗歌中得到了体现,他呼吁人们要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和实现自己的理念。
《泛海》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它不仅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的哲学、教育、政治和军事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已经成为我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泛海》既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珍品。
2023-2024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②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A.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B.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C.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D.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答案】C【解析】C.第二处的“守仁”属于后句的主语整体为“守仁因俗化导” 排除A、B 是“伐木为屋”的状语意思为“纷纷伐木造屋” 句子翻译为王守仁刚正地上奏章营救戴铣在朝廷上杖责王守仁四十杖龙场万山丛生草木苗夷人欢喜让王守仁居住【答案】B【解析】B.“文中指声讨敌人的文书”错文中指征调福建【答案】C【解析】C.“趁宁王以金宝犒劳其群臣时发动突袭”错误尽出金宝犒士”指王守仁拿出全部金宝犒劳将士正确表述应为“趁宁王正在晨朝他的群臣时【答案】①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假装退兵俘虏斩获七千多人②朱宸濠的船搁浅仓促换船逃跑参考译文王守仁余姚人因而取名云有个不寻常的人抚摩他于是他就能说话了王守仁访游山海关二十岁乡试中举更加喜好谈论军事考中弘治十二年进士王守仁条列八件事奏上刘瑾逮捕给事中御史戴铣刘瑾发怒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苗、僚杂居王守仁根据习俗加以引导纷纷伐木造屋正德十一年前巡抚托病避去知道左右多有贼寇的耳目仆隶不敢隐瞒令他暗中侦察贼寇于是传檄令福建讨伐贼寇假装退兵俘虏斩获七千多人平定为患数十年的大寇贼正德十四年王守仁急往吉安传诏书揭露朱宸濠的罪行再次战斗王守仁斩杀先退却的人叛贼又大败拿出全部金银珠宝犒劳将士朱宸濠正在晨朝他的群臣王守仁用小舟装载柴薪焚毁朱宸濠的副船仓促换船逃跑叛贼被平定众大臣震惊担心被王守仁知道强迫王守仁射箭三发三中张忠在皇帝面前扬言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日晏时坐在僧寺说“王守仁是学道之人?”王守仁后来病得很重走到南安就去世了灵柩经过江西王守仁天资十分聪明在阳明洞中建筑房屋应当自己求之于心专以培养良知为主世上于是有“阳明学”的说法率领众书生扫除多年的贼寇文臣用兵【解析】①佯假装捣进攻句子翻译为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士卒出其不意发起进攻②胶浅搁浅仓卒仓促句子翻译为朱宸濠的船搁浅王冕手下的士兵追赶捉住朱宸濠二、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2)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评论这首词“敛雄心变温婉成悲凉”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作简要分析A. 词人游山招山而不得于是内生责怪青山傲慢之情浓浓的怨恨直接表现词人内心的孤寂B. 词中的“唤”字奇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山多情寒冬腊月太孤单而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C. 下阙着重写山中明月叙写明月从“来”到“去” 皆因词人而起展示了物、我、景、情相互交融D. 这首词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用笔轻灵奇思妙趣最后浅浅着笔卒章显其志【答案】A【解析】(1)A项“浓浓的怨恨直接表现词人内心的孤寂”错误词人并非真的怨山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自己孤寂的情怀【答案】(2)①运用拟人(衬托、用典)手法描绘了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和谐画面此情此景词人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②词人夜不能寐只能独自诵读《离骚》此时孤独的月亮静挂高天似乎只有她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氛围显得温婉柔和③词人借用《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情感变得悲凉与伤感【解析】(2)辛弃疾的这篇词作感情充沛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最后两句中“入”“听读”赋予青山、明月人的情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画面在这幽静、和谐的情境中词人的内心无比平和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正所谓“敛雄心” 作者诵读《离骚》寂静的夜晚似乎只有月亮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他画面温婉柔和正是“变温婉” 宋孝宗淳熙八年冬天辛弃疾被诬陷罢官此后他长期闲居在信州上饶城北带湖边上西岩是上饶城南风景优美的地方这首词作便是辛弃疾闲居西岩时的纪游之作词人巧用屈原被放逐写成《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蕴含着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所以“成悲凉”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3.(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3)在访谈中舒晋瑜是如何逐步深入地对叶永烈进行采访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A. 关于小时候读什么书及读书对创作的影响的问题叶永烈表示他中学时代爱读科普书籍所读的这些科普书籍对大学时代的创作有益处B. 被问到是否了解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时叶永烈大致按照时间线索梳理了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脉络并指出其两个高峰都与社会背景有关C. 面对中国科幻小说影响巨大的问题叶永烈主要从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和中国民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等外部因素给出了答案D. 关于科普作品选入教科书的问题叶永烈表示非常支持但他特别强调科普读物内容虽然可以虚构编造但一定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准确性【答案】D【解析】(1)D项“科普读物内容虽然可以虚构编造”无中生有叶永烈只是强调要注意科学知识的准确性并没有说科普读物内容可以虚构编造【答案】C【解析】(2)C项叶永烈反感被称为“科幻作家” 并不是因为他谦逊而是因为他已经彻底离开科幻小说【答案】(3)①舒晋瑜首先问叶永烈小时候读的书从而引出科幻小说的话题②接着回顾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③然后引出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影响力的话题④最后引出了在教科书中选入科普作品的话题所提问题是步步深入从简单到复杂从宽泛的话题到专业领域【解析】(3)在访谈中舒晋瑜的提问步步深入刚开始是一个宽泛的问题问叶永烈小时候读的书从这个简单问题引入到叶永烈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的回顾接着舒晋瑜聚焦中国当今科幻小说影响力的提高引出了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从而联系到科普作品引入教科书的问题舒晋瑜的采访从简单到复杂从宽泛的话题到专业的领域体现了一位优秀记者的提问技巧4.(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今传统手工工匠不重要了而需要机械技术工匠和智能技术工匠了B. 工匠精神包括劳动精神、奉献精神等多个内涵其中创新精神是其核心C. 庖丁精神蕴藏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使其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D. 只要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就能深刻把握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答案】B【解析】(1)A项“传统手工工匠不重要了” 把原文中不确定的内容理解成确定的原文为“传统手工工匠似乎远离了人们的生活”C项“使其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有误应是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D项表述绝对化故选B【答案】A【解析】(2)A项“先阐述新工匠的种类”分析不正确应是先阐述形势的发展需要工匠文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第一段的重点是第二句【答案】C【解析】(3)C项原因分析不合文意原文是“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5.(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答案】B【解析】第一空“凝望”指目不转睛地看而“仰望”指抬头向上看或敬仰而有所期望应选“凝望”第二空“吊”有悬挂之意“挂”指借助于绳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即将脱离枝条飘落到地上的形态第三空“兴高采烈”是指兴致高情绪热烈“兴高采烈”更能写出春天万木争相吐绿第四空“转化”“变化”都有“改变”之意但“转化”只能作动词可作名词故选B【答案】①原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幼芽比作珍珠、晶莹“缀满”更能突出幼芽之多【解析】先看改写后的句子是直接描写了幼芽也没有在词语上有突出的特点使用比喻的修辞、晶莹从而写出了饱含雨水的幼芽既多、密流露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答案】寒风猛吹吹不散你对春天的思念尘封不了你对春天的记忆冻结不了你对春天的热情【解析】本题中能作为基准句的句子是第一句“寒风猛吹然后分析另外两个句子可知“地冻三尺” 则是地冻三尺大雪纷纷因此可得答案答案(1)B(2)①原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幼芽比作珍珠、晶莹“缀满”更能突出幼芽之多(3)寒风猛吹吹不散你对春天的思念尘封不了你对春天的记忆冻结不了你对春天的热情四、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下面这份邀请函的正文在表达上有四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对应语句序号并给出修改意见亲爱的校友你好!①2020年是母校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一年②在这一年我们将迎来母校三十诞辰③为了弘扬××精神凝聚校友力量总结办学经验分享成功喜悦④学校决定于2020年12月26日(周六)上午10点在学校礼堂隆重举行建校三十年校庆庆典活动请你务必准时参加⑤昔日你以母校为荣今天母校以你为傲我们真诚地邀请你届时莅临⑥你将荣幸地受到我们的热情接待××学校2020年9月6日【答案】②修改将“诞辰”改为“华诞”④修改删去“请你务必准时参加”⑤修改将“莅临”改为“光临”⑥修改删去“荣幸地”【解析】②诞辰一般用于所尊敬的人这里指学校应用“华诞”④这是邀请函不能说“请你务必准时参加” 并且与后面的“邀请你届时莅临”的语意重复所以删除⑤莅临一般用于长辈、上级的光临这里是回母校用“莅临”不恰当应用“光临”⑥荣幸谦辞用于自己表示谦虚不能用于他人所以删除7.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①在经典艺术作品中寻求精神共鸣②用自己独特又有创意的方式守护着历经时光沉淀的人类精神财富③是当下很多青年人热衷的事④然而当下市场提供的传统电视剧或网播剧精品内容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为目标⑤同时经典电视剧故事、人物有重新激励大家共鸣的特质⑥网友有发言欲望⑦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剧⑧具备故事性和文学性⑨观众看后能留下思考和启发⑩能提升自己的生活与文学审美【答案】④将“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为目标”修改为“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⑤将“激励”修改为“激发”⑥在“网友”前加上“让”或“使”⑩在“文学审美”后加上“能力”【解析】④“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为目标”句式杂糅应修改为“还满足不了网友庞大的需求”⑤“激励”与“共鸣”搭配不当将“激励”修改为“激发”⑥偷换主语在“网友”前加上“让”或“使”⑩成分残缺在“文学审美”后加上宾语“能力”。
描写大海的古诗词名句赞美大海的诗句或名言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7.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10.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1.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王维《终南山》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13.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14.怪来烟雨落晴天,元是海风吹瀑布。
——皮日休《寄题天台国清寺齐梁体》15.湖月映大海,天空何漫漫。
——常建《赠三侍御》1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17.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18.大海吞东南,横岭隔地维。
——韦应物《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19.海底有明月,圆于天上轮。
——贾岛《绝句》20.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守仁《泛海》21.大海波涛浅,小人方寸深。
——杜荀鹤《感寓》22.犹似望中连海树,月生湖上是山阴。
——李绅《却望无锡芙蓉湖》23.平生爱大海,披月乘风来。
——毛泽东《五律·咏梅》24.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25.山东地无山,平视大海垠。
——王建《从元太守夏宴西楼》26.西江天柱远,东越海门深。
——李白《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27.海若不隐珠,骊龙吐明月。
大海乘虚舟,随波任安流。
关于海洋的古诗四句的描写大海的诗句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2.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唐钱起3.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4.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唐岑参5.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唐岑参6.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俄)莱蒙托夫《帆》7. 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爱——(美)狄金森《蓝海》8.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关于海洋的古诗四句的 1三年级关于大暑大海古诗有:1.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出自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2.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出自明代顾炎武的《精卫·万事有不平》3.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出自清代冯云山的《咏瀑布》4.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出自清代孔尚任的《北固山看大江》关于海洋的古诗四句的 3游海洋馆海底世界的龙宫梦,鱼、龟、虾、蟹各显神通。
花斑碟鱼身边游,海豹鲨鱼演武功。
龟蟹齐奏龙宫曲,人鱼共舞彩绸红。
水下天堂就像一个童话仙境。
关于海洋的古诗四句的 1四句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这是一片银亮的海,静得没有一丝波纹,仿佛刚刚熨过的厚蓝布。
——邓刚《龙兵过》海是静谧的,象油脂似的又黑又浓。
——(苏)高尔基《契尔卡什》5水上不见一丝风,海洋安睡得象吃奶的乳婴……——(英)拜伦《唐璜》海面风平浪静,犹如一块蓝色的宝石。
——(委内瑞拉)罗·加列戈斯《显灵节》。
6《致大海》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
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
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致良知,知行合一。
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
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
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在龙场到庐陵途中写的诗王阳明在被贬至贵州龙场的途中,以及后来从龙场赴庐陵任知县的途中,写下了许多诗歌,记录了他的心境变化和哲学思考。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作:
1. 《泛海》
这首诗描绘了王阳明在泛海途中面对波涛汹涌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自己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2. 《夜泊牛渚怀古》
在这首诗中,王阳明借助夜晚停泊在牛渚的场景,缅怀古代英雄豪杰,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 《龙冈漫兴》
王阳明在抵达龙场后,创作了这首诗,通过对龙冈周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了他初到龙场时的孤独和寂寥。
4. 《始得东洞遂改卜居》
在这首诗中,王阳明叙述了自己找到东洞作为栖居地的喜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灵上的宁静和顿悟。
5. 《庐山谣》
当王阳明离开龙场前往庐陵时,他途径庐山,并创作了这首诗,通过庐山的美景来寄托自己的抱负和对未来的希望。
这些诗篇不仅仅是王阳明个人情感的抒发,更蕴含了他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对世道人心的洞察。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窥见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他在逆境中不断
寻求自我超越的精神。
王阳明《泛海》赏析【原创实用版】目录一、王阳明的《泛海》概述二、诗歌的背景与意义三、《泛海》的艺术特点四、《泛海》的深远影响正文一、王阳明的《泛海》概述《泛海》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王阳明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歌以海为背景,展现了王阳明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同时寄托了他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
二、诗歌的背景与意义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创立了“阳明心学”,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泛海》创作于王阳明流放龙场的时期,当时他身处逆境,然而他却没有被困境所打倒,反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积极面对人生。
这首诗歌正是展现了他这种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代表作品。
三、《泛海》的艺术特点1.形象生动,意境开阔《泛海》以海为背景,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展现了大海的波澜壮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同时,王阳明以“泛海”为题,寓言人生如海,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才能在人生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2.抒情激昂,寓意深刻在诗歌中,王阳明以激昂的情感,表达了他对困境的挑战和对未来的信心。
同时,他以“泛海”这一行为,寓意人生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目标,才能在逆境中不断前行,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3.结构紧凑,韵律优美《泛海》在结构上紧凑有力,诗句间的韵律变化丰富,给人以优美的听觉享受。
这些艺术特点使得《泛海》成为了王阳明诗歌中的佳作。
四、《泛海》的深远影响《泛海》作为王阳明的代表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泛海》的启发,学习王阳明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以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
同时,《泛海》也成为了后世研究王阳明哲学和文学的重要资料。
王阳明名言王阳明名言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常常会遇到需要使用名言的情形吧,名言是对生活、对世界的综合浓缩,简短的一句话,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名言才是好的名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阳明名言,欢迎大家分享。
王阳明名言11、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3、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8、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9、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0、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11、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2、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3、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14、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15、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16、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犹未有干。
及其有干,尚未有枝。
枝而后叶。
叶而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
勿作枝想。
勿作叶想。
勿作花想。
勿作实想。
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
没有枝叶花寅。
17、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18、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明心学名言集合68句明心学名言集合68句。
明心学名言(1--23条) 1、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明2、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
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曲折动乱,但不改那么必死无疑。
3、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王守仁4、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5、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明6、“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名言格言·王陽明7、格物致知,灭除轻傲。
8、比照心学和理学,心学的方向由心指向物,心驭万物,自尊无畏,使人始终对外部世界保持浓重的兴趣和积极性;理学由物指向心,填鸭灌输,使人丧失独立考虑的才能黑白不分,丧失对社会家庭乃至自身的责任感,胆小怕事碌碌无为。
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10、至诚那么“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11、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
12、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13、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那么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 ——明14、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
——明15、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好地把握世界。
一切皆因思想而异。
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16、外面是非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17、“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 ——王守仁《传习录》18、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明19、曾经,我羡慕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爱情,迷恋贾宝玉和林黛玉桃花树下读西厢的意境,然而如今我明白了,男人之间那种抛却一切私心杂念,心灵契合,互相欣赏,互相提携,并肩共进的友谊更显弥足珍贵,更值得激赏。
王阳明《泛海》赏析摘要:一、王阳明与《泛海》简介二、《泛海》的艺术特点三、《泛海》的哲理内涵四、《泛海》的历史价值及影响正文:一、王阳明与《泛海》简介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是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中,《泛海》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作者泛舟海上的所见所感,歌颂了海上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的人生态度。
二、《泛海》的艺术特点《泛海》一诗以海为背景,以舟行为线索,描绘了广阔的海天一色、波涛汹涌的景象。
诗人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了海上风光的雄伟壮观,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手法。
首先,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如“浩浩乎白波九道流”,形象地描绘了海浪的汹涌澎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
其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如“夜深人静海涛声”,表现出海上的宁静美,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最后,诗人以对比手法,如“蓬舟僮仆皆惊忙,坐看海鲜乱夕阳”,展现了海上生活的艰辛与乐趣,使读者对海上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泛海》的哲理内涵《泛海》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内涵。
诗人通过描绘海上景象,寓言人生哲理,表达了他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诗中“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寓意着人生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只要心怀信念,勇往直前,最终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同时,诗人通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描绘,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他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四、《泛海》的历史价值及影响《泛海》作为王阳明的代表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明朝时期的诗歌创作,还对后来的文学、哲学、教育等领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泛海》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诗歌,它展现了王阳明的诗歌才华和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关大海,月亮,潮水的诗句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7.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10.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1.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王维《终南山》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13.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李白《远别离》14.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毛泽东《十六字令》15.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1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17.海底有明月,圆于天上轮。
——贾岛《绝句》18.犹似望中连海树,月生湖上是山阴。
——李绅《却望无锡芙蓉湖》19.西江天柱远,东越海门深。
——李白《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20.海月破圆影,菰蒋生绿池。
——李白《新林浦阻风寄友人》21.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毛泽东《祭母文》22.平生爱大海,披月乘风来。
——毛泽东《五律·咏梅》23.海若不隐珠,骊龙吐明月。
大海乘虚舟,随波任安流。
——李白《赠僧行融》24.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
——李商隐《题白石莲花寄楚公》25.北风临大海,坚冰临河面。
——孟郊《求友》26.百川有馀水,大海无满波。
——孟郊《寄崔纯亮》27.大海亦有涯,高山亦有岑。
——孟郊《病客吟》28.回头望彭城,大海浮一粟。
王阳明在龙场写的诗原文:《泛海》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一、衍生注释:“险夷”指艰难与顺利。
“滞”指停留、牵挂。
“飞锡”指僧人持锡杖飞空。
二、赏析:这首诗展现了王阳明豁达无畏的心境。
他认为人生的艰难顺境不应在心中滞留,就如同浮云飘过天空。
在寂静的夜晚,波涛汹涌的大海有三万里之广,而在明月之下,他仿佛持锡杖乘风而来。
整首诗气势磅礴,体现出他内心的强大与超脱。
三、作者介绍: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运用片段: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我不禁想起王阳明的《泛海》。
难道我们不应该像他那样,把困难看作浮云,勇敢地去闯荡吗?就像那次比赛,我发挥失常,心情低落,可一想到王阳明在龙场那样艰难的环境中都能如此豁达,我怎能被这点小挫折打倒?于是我重新振作,继续努力。
原文:《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一、衍生注释:此句意为:成为圣人的道理,就在每个人自己的本性之中,以前向外界事物去寻求天理是错误的。
二、赏析:这一观点是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核心,强调了内心的良知和本性的重要性,否定了向外求理的传统观念,具有开创性和深刻性。
三、作者介绍: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但始终坚持思考和探索真理,他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运用片段:当朋友为了追求所谓的成功而四处奔波、迷失自我时,我真想对他说:“你忘了王阳明在龙场的悟道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咱们应该向内寻找,而不是盲目向外追求啊!”就像我们的梦想,其实答案就在我们心中,不是吗?原文:《睡起写怀》江日熙熙春睡醒,江云飞尽楚山青。
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窅冥。
道在险夷随地乐,心忘鱼鸟自流形。
未须更觅羲唐事,一曲沧浪击壤听。
一、衍生注释:“窅冥”指深远的样子。
“羲唐”指伏羲氏和唐尧,借指上古时期的太平盛世。
飞花令“月”诗词0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0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0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04.月斜空碧合,河汉几时生--王夫子《月斜》0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06.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佚名《月儿弯弯照九州》07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高启《咏梅九首》08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李颀《琴歌》0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10.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李白《秋浦歌十七首》1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1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13.七月七日长生殿,月半无人私语时--白居易《长恨歌》14.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守仁《泛海》15.来时空言去无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16.松桃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春题湖上》17.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8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1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2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2.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温庭筠《梦江南》23.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李颀《送陈章甫》24.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5.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红楼梦》26.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27莫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李白《下终南山过角斗斯山人置酒》28.松冈吹解带,山月照弹琴--万维《西周张少府》29.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曹雪芹《红楼梦》30.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31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韩愈《山石》32.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宋柴侍御》3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中秋月》34.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琵琶行》3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飞花令“雪”诗词01.雪散因和气,冰开得暖光。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诗化摘要:王阳明的诗歌创作与其心学思想是相呼应的,通过对其诗歌的剖析可以深入理解他的心学思想,借助诗歌这一载体,王阳明将其心学思想中的“心”、“意”、“知”、“物”概念通过诗歌呈现出来,其心学思想的递进过程正是其诗歌内容的表达向度。
本文通过对其诗歌的独到分析,揭示王阳明哲学与文学、儒学与佛道思想的循环交汇与构架转移。
关键词:王阳明;诗歌;心学;儒释道王阳明的人品与文格,《四库全书·王文成全书总目录提要》评日:“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
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
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亦自足传世也。
”在明代诗歌创作以复古为习尚的大环境下,王阳明不仅提出了致良知、四句教等哲学观点,也创作了诸多以其哲学观点为根柢的诗文作品,其诗歌创作无疑亦沾染了其哲学思想的吉光片羽,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及其表现程度如何来评定。
”(欧立德《诗与宣传》poetry and propaganda)王阳明曾自称“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寄正宪男手墨二卷》,《全集》卷二十六)他作诗感慨:“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年谱三》,《全集》卷三十五)梁启超评曰:不欺良知一语,王学之精髓尽于是矣。
关于其哲学观点影响其诗歌创作,左东岭有文亦称“由于王阳明的诗学观念是建立在其良知说的基础之上的,必然带有浓厚的心学色彩。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强调了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以“物”为载体,连缀其心学思想中的几个概念:“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
其所用力,实可见之地。
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
”(《答罗整庵少宰书》《传习录》卷中)王阳明的诗歌创作也践行着由”心“悟“意”入“知”至“物”的理念,内化与外达兼备,借诗歌以抒发哲理『青思,因其哲学观点的高屋建瓴而使其诗歌呈现出深邃的境界。
“儒者论诗与诗家所论,其取舍异趣。
《泛海》原文、翻译及赏析《泛海》这首诗意态潇洒,有一股正义的豪情,表达了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泛海》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泛海明代:王守仁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译文一切艰难险阻,在我看起来,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云,不应停滞于心中,而天空的颜色,是洁净湛蓝的。
夜深人静时,我思考着国家的命运,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尽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涛一般。
我将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艰难险阻的挑战。
注释飞锡:锡杖,即和尚的禅杖。
多指和尚云游,作者借此表达他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天风:天地之正气的意思。
赏析《泛海》这首诗意态潇洒,有一股正义的豪情,表达了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他主张的“心学”和开创的阳明学派在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阳明的学说打破了当时理学家们对于“人”的钳制,解放了一大批人的心灵世界,渐渐成为思想界的一种风尚。
诗歌头两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原”说明人世一切的艰难挫折,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只不过如同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
尽管这海上风云变色、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了什么?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王守仁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能达到心灵的纯明境界。
在诗歌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更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心中此时的感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说在这“静谧”而辽阔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着锡杖(高僧手持的一种法器),驾着天风,在月光下飞越“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命悬一线的惊险航程,在诗人笔下竟成了如此富有诗意的一次旅行。
说到“静”字,还有一个故事:唐代禅宗高僧惠能有一次听两人辩论说风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却说,都不是,是你们的心在动。
王阳明《泛海》赏析
摘要:
一、王阳明简介
二、《泛海》创作背景
三、《泛海》诗文解析
四、诗歌艺术特点及影响
五、总结
正文:
【一、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明朝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是心学集大成者,创立了“阳明心学”,提倡知行合一。
除了在哲学领域的成就,王阳明还擅长文学,尤以诗歌见长。
【二、《泛海》创作背景】
《泛海》是王阳明创作的一首描绘航海场景的诗歌。
诗中描绘了诗人在航海过程中,面对风浪、星辰等自然景象的所思所感,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胸怀壮志豪情。
这首诗创作于明朝弘治年间,当时王阳明正担任监察御史,巡视东南沿海地区,这首诗记录了他在航海途中的心境。
【三、《泛海》诗文解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以写景开篇,描绘了一幅空旷、寂静的山林雪景图。
诗人以“千山
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展示了一个空寂、幽静的世界。
接着,诗人引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形象地描绘了一个老翁独自在江上垂钓,与世无争,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四、诗歌艺术特点及影响】
《泛海》以写景描绘诗人的心境,以景寓情,情景交融。
诗人借航海之景,抒发了自己胸怀壮志豪情,表达了对人生信念的坚定。
同时,《泛海》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结构紧凑,语言简练,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总结】
王阳明的《泛海》以航海为背景,通过描绘空寂的山林雪景和独钓江上的老翁,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念。
王阳明《泛海》赏析
(原创版)
目录
一、王阳明的《泛海》概述
二、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三、王阳明的思想与诗歌创作
四、诗歌的艺术特点
五、结论
正文
一、王阳明的《泛海》概述
《泛海》是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王阳明创作的一首诗歌。
全文以海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在海上泛舟时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忧虑,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二、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泛海》的意境开阔,以海为背景,描绘了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海上景象。
诗人在泛舟时,感叹自身的命运如同大海般变幻莫测。
同时,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切。
主题方面,诗歌传递了王阳明关于“知行合一”的思想,倡导实事求是,勇于实践。
三、王阳明的思想与诗歌创作
王阳明的诗歌创作与其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在《泛海》中,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
王阳明认为,知识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
这种思想在诗歌中体现为,诗人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
四、诗歌的艺术特点
《泛海》在艺术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
首先,诗歌的意境开阔,以海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宏大的画面。
其次,诗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最后,诗歌的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的关爱之情,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五、结论
《泛海》是王阳明的一首佳作,既展现了诗人的心境,又传达了他的哲学思想。
王守仁《泛海》诗词赏析
泛海
明代:王守仁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译文
一切艰难险阻,在我看起来,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云,不应停滞于心中,而天空的颜色,是洁净湛蓝的。
夜深人静时,我思考着国家的命运,思考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尽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涛一般。
我将乘天地之正气,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艰难险阻的挑战。
注释
飞锡:锡杖,即和尚的禅杖。
多指和尚云游,作者借此表达他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天风:天地之正气的意思。
赏析
《泛海》这首诗意态潇洒,有一股正义的豪情,表达了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王阳明是明代哲学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他主张的“心学”和开创的阳明学派在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王阳明的学说打破了当时理学家们对于“人”的钳制,解放了一大批人的心灵世界,逐步成为思想界的一种风尚。
诗歌头两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原”说明
人世一切的艰难挫折,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只不过如
同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
即使这海上风云变色、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了什么?这两句诗,充
分表现了王守仁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学观:
“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能达到心灵的
纯明境界。
在诗歌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更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心中此时的
感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说在这“静谧”而辽
阔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着锡杖(高僧手持的一种法器),驾着
天风,在月光下飞越“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命悬一线的惊险
航程,在诗人笔下竟成了如此富有诗意的一次旅行。
说到“静”字,
还有一个故事:唐代禅宗高僧惠能有一次听两人辩论说风幡动,一个
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却说,都不是,是你们的心在动。
王
守仁的“心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
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
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
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从《泛海》的创作背景看,《泛海》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洒脱的心
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
章太炎评价王阳
明心学时曾说过四个字“自尊无畏”,这四字从《泛海》中得到了较
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