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627.50 KB
- 文档页数:21
2010年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烟台市统计局2011年1月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艰巨繁重的转型升级压力,全市人民在中共烟台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昂扬精神迎挑战、科学务实谋发展”的主基调,统筹做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等各方面工作,巩固了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
全市经济在应对严峻挑战中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在战略性调整中进一步优化,农业基础地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在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增强,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在共建共享中进一步改善。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不仅为进一步实现烟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为今后战胜新的困难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358.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4.4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566.49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1457.48亿元,增长20.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7%,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8.9%,下降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3.4%,上升1.3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62264元,增长14.5%。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3%。
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6.8%,衣着类价格下降3.1%,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均与去年持平,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8%,交通和通讯价格上涨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1%,居住类价格上涨2.7%。
食品类价格中,粮食上涨13.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4%、油脂上涨1.3%、鲜蛋上涨5.8%、鲜菜上涨21.8%、鲜果上涨20.7%。
2010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3.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2%,房屋销售价格上涨4.6%。
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十三、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比上年增长13.5%
12.0%。
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5731元,增长12.5%;人均经营净收入1704元,增长23.5%;人均财产性收入490元,增长18.8%;人均转移性收入3812元,增长7.1%。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118元,增长9.2%,其中,食品支出4206元,增长6.4%。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1%,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总建筑面积32.1平方米,增加0.3平方米。
图8 2005-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速度
表7 城镇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比上年增长14.2%。
其中增长18.5%;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3457元,增长10.5%;人均财产性纯收入238元,增长21.5%;人均转移性纯收入337元,增长13.6%。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807元,增长8.8%,其中,食品支出1804元,增长11.5%。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34.7平方米,增加0.5平方米。
图9 2005-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速度
表8 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2010年青岛市市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青岛市市南区统计局(2011年4月6日)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首善之区为目标,按照“四三三二”总体思路,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开拓创新、积极作为,全区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加强。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543.70亿元,增长14.5%。
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59.50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484.20亿元,增长15.3%。
二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调整为10.9:89.1,三产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
2010年,全区实现辖区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62亿元,同比增长11.4%;区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91亿元,同比增长10.2%;区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1.52亿元,同比增长11.8%。
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43.01亿元,同比增长12.3%;地税组织税收收入61.76亿元,同比增长16.5%。
截止2010年末,全区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达1.37万户,从业人员4.70万人,注册资本(金)2.40亿元;私营企业2.82万户,从业人员18.30万人,注册资本(金)499.18亿元。
二、工业与建筑业工业经济运行平稳。
2010年全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4.6亿元,增长9.3%;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7.30亿元,增长15.2%,产品销售率为100.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6.89亿元,增长15.8%;实交税金总额4.74亿元,增长28.8%。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5.1%。
建筑业生产较快增长。
全年实现增加值24.90亿元,增长10.7 %。
实现利税总额8.38亿元,下降11.0%。
2010年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奋斗目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作为,科学务实,把保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进一步巩固。
一、综合经济发展速度稳健上行。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05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3.7%,增幅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5.3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1099.5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756.9亿元,增长18.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9:54.5:35.6调整为9.5:53.6:36.9。
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超过GDP增速4.4个百分点,各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15.6%、16.5%、17.1%和18.1%,增速逐步加快。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6.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45.5%。
物价总水平上涨明显。
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2.8%。
其中食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居住类全年分别上涨7.4%、2.5%、2.6%、1.3%和1.7%;交通和通讯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下降0.5%、0.7%和0.1%。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2%。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6%。
就业创业成效显著。
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7.6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万人,安置就业特困人员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低于3.8%的控制目标,创历史最好水平;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6万人。
2010年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市各级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00亿元,增长1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206.3亿元,增长13%;第三产业增加值929.7亿元,增长15.1%。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1:50.3:38.7,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质量有新的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1%,同比提高0.47个百分点;国、地税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92%,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一、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稳定增长。
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3.2%、1.3%、5.1%、1.3%和4.5%。
粮食连续第七年实现增产。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16.2万亩,比上年增加21.5万亩。
粮食总产468.8万吨,增加12.6万吨,其中夏粮211.3万吨,秋粮257.4万吨。
粮食亩产420公斤,增加3.2公斤。
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
花生总产80.8万吨,增长0.8%;水果总产182.9万吨,增长2.5%;蔬菜总产576.6万吨,增长1.4%;烤烟产量3.25万吨,下降32.3%;棉花产量1.3万吨,下降2.3%。
全年累计发放良种补贴1.3亿元,种粮补贴5.2亿元,农资综合补贴4.3亿元。
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全年新造林38.2万亩,其中,用材林7.8万亩,经济林8.8万亩,防护林21.6万亩。
牧渔业取得新发展。
年末,全市生猪存栏377.8万头,家禽存栏6083.9万只,分别增长4.6%和13.3%。
全年生猪累计出栏 548.7万头,增长6.5%;家禽出栏 1.64亿只,增长14.7%。
肉类总产量68.8万吨,增长6 %;禽蛋产量28.5万吨,持平略降;奶类产量9.4万吨,下降4.9%。
威海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威海市统计局2011年2月10日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加速恢复、步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关键之年。
威海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加快推动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积极谋求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促增长稳发展、调结构转方式、抓创新求突破、惠民生促和谐取得积极成效。
一、综合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4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3.94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1087.03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703.73亿元,增长17.7%。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87:57.75:34.38优化为7.92:55.89:36.19,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提高了1.8个百分点。
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6778元,增长12.4%。
就业形势稳中趋好。
实施一系列稳定和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问题。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9万人;下岗失业再就业1.7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0.3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3万人,创业培训再就业人员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3%。
初步统计,年末全市城镇以上单位在岗职工人数39.5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9%;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23.43亿元,增长17.6%;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1556元,增长15.3%。
市场物价涨势明显。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累计上涨2.7%,涨幅比上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提高了0.7个、0.5个和0.5个百分点,呈现逐季走高态势。
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3%。
2010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济南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2010年,面对国际国内极其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克服困难中全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工作,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结构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城市建设跨越提升,民生状况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注1)一、综合经济发展持续平稳向好。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39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17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1637.45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058.18亿元,增长14.9%。
全市地域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1145.1亿元和266.1亿元,分别增长39.3%、26.6%(注2)。
全部税收527.7亿元,增长21.2%;税收占生产总值比重13.5%,提高0.5个百分点。
企业景气指数平均136.8点,提高14.7个点。
转方式调结构成效显著。
服务业主导作用不断增强。
金融、信息服务、物流、会展、文化旅游等行业收入增长均超过2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4.6%。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5.60:42.91:51.49调整为5.50:41.87:52.63。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42.6%,提高0.2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优化提升。
年末高新技术产业企业511家,其中年工业总产值过亿元企业207家,增加9家。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64.0亿元,增长30.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1.54%,提高2.03个百分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
创新驱动作用增强。
随着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中国软件名城试点、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重大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2010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青岛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2011年3月11日)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市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6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6.99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2758.62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2630.58亿元,增长14.4%。
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上年的4.7:49.9:45.4调整为4.9:48.7:46.4。
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1990.54亿元,增长36.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52.61亿元,增长2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32.39亿元,增长22.8%。
全年国税系统组织税收收入(含海关代征)995.17亿元,增长25.6%;其中,国内税收468.66亿元,增长24.0%。
地税税收收入283.2亿元,增长26.4%。
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年末达到132.22,反映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企业景气指数为142.22,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都处于较景气区间。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
其中,12月份同比上涨3.7%。
八大类商品价格“四升三降一平”,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四类商品价格分别上涨6.4%、1%、1.4%、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下降1.9%、1.5%和0.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与上年持平。
食品中,粮食、猪肉、鲜菜分别上涨8.6%、5%和23.6%。
12月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6.2%,二手住宅价格上涨5.9%。
全年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7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21%。
山东去年经济"成绩单"公布GDP增12.5%CPI涨2.9%2011-01-28 08:16:00 作者:王亚楠宋丽萍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省统计局今天发布消息,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88.3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398.9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429.0亿元,增长13%。
本报济南1月27日讯省统计局今天发布消息,2010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5%,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88.3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398.9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429.0亿元,增长13%。
统计分析认为,2010年,全省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积极向好较快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粮食生产连续8年增产,全年实现总产4335.7万吨,增长0.45%。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168.0亿元,增长26.8%,增幅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040.3亿元,增长37.6%,增幅比上年提高23.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9689.6亿元,增长34.1%,增幅比上年提高21.2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出现回落。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同比自去年7月份连续5个月攀涨后出现回落。
去年12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9%,涨幅较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
全年CPI 走势基本平稳,累计上涨2.9%,稳定在3%的警戒线之内。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的主要特点是:价格总水平阶段性上涨特征明显。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承接2009年年末的回升走势继续上涨。
从月度指数变动趋势看,价格涨幅先回落,后攀升,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010年日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日照日报发布时间:2011-02-25 08:00 [打印] [大中小]∙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和“双轮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四大体系”,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扎实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民生状况不断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目标。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1000亿元,达1025.08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0.26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561.55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363.27亿元,增长14.3%。
人均生产总值36883元,比上年增长11.3%,是2005年的2.3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是“十五”末的3.8倍;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5亿元,是“十五”末的3.8倍,年均增长30.4%;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均实现历史性跨越,分别是“十五”末的2.7倍和5倍;进出口总值达到133亿美元,是“十五”末的5.2倍,总量居全省第四位,跻身全国外贸百强市行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亿元,是“十五”末的2.4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游客接待量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2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6倍和3.1倍。
城乡民生持续改善。
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得到落实。
各级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1.19亿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补贴8976万元、石油价格改革补贴1.04亿元、家电与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1.54亿元。
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统计信息网2011-02-28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11年2月28日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攻坚克难,奋力前行,全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不断改善,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综合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3941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88.3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21398.9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14429.0亿元,增长13.0%。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比例为9.1:54.3:36.6。
图1 2005-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5.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9.4万人,连续7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
失业人员再就业52.7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2.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6%,比上年末降低0.04个百分点。
价格水平结构性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比上年涨幅扩大2.9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上涨2.6%,农村上涨3.5%;消费品价格上涨3.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8%。
居民消费价格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食品价格上涨8.3%,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8个百分点,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3%,房屋销售价格上涨6.7%,其中新建房上涨7.1%。
表1 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区域经济建设迈出新步伐。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18724.9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5678.5亿元,增长13.6%。
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实现生产总值15060.3亿元,增长13.3%。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实现生产总值14191.4亿元,增长13.2%。
鲁南经济带实现生产总值8480.5亿元,增长13.0%。
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
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70个,其中过30亿元的11个。
海洋经济蓬勃发展。
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出6808.1亿元,比上年增长25.3%。
传统海洋产业全面复苏,海洋渔业产出2156.8亿元,增长16.4%;海洋化工业产出568.9亿元,增长36.0%。
海洋服务业较快增长,滨海旅游业产出1609.7亿元,增长22.7%;海洋交通运输业产出526.7亿元,增长8.0%。
新兴海洋产业高速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出81.5亿元,增长68.9%;海洋电力业产出26.7亿元,增长35.6%。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稳步增加,海洋石油产量284.5万吨,增长1.7%。
海洋保护实现新拓展,新建海洋特别保护区11处,新增海洋类保护区面积1.2万公顷。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经济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控制物价上涨面临较大压力,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城乡居民增收难度较大,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等。
二、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业平稳发展。
农业增加值2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2.5%;林业增加值60.7亿元,增长9.9%;牧业增加值727.0亿元,增长4.2%;渔业增加值521.4亿元,增长4.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32.5亿元,增长9.9%。
主要农牧产品产量稳定增加。
粮食连续8年增产,总产量达到4335.7万吨,比上年增长0.4%。
畜牧业发展良好,肉、蛋、奶类产量稳定增长。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
新建瓜、菜、果、茶标准化基地606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分别达到1555万亩和817万亩。
农产品出口突破百亿美元,达到127.1亿美元,增长30.1%。
表2 2010年主要农牧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图2 2005-2010年粮食总产量林业生态建设实现新突破。
新增造林面积307.7万亩,新育苗35.0万亩,是“十一五”以来新增造林最多的一年。
其中,水系生态建设造林面积219.1万亩,新建高标准林网136.3万亩,新增湿地10处,建设示范性综合治理区4处。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明晰产权面积2615万亩,占集体林地面积的67.5%。
现代渔业取得新进展。
水产品总产量783.4万吨,比上年增长4.0%。
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45.9万吨,增长3.1%;淡水产品产量137.5万吨,增长8.1%。
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加快,海参产量6.7万吨,增长6.3%;对虾产量13.7万吨,增长7.0%。
渔业资源修复养护力度不断加大,投放苗种43.2亿单位,增长54.3%。
远洋渔业快速发展,全年在外作业远洋渔船达522艘,增长2.0倍;远洋捕捞产量14.6万吨,增长84.8%。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机总值664.8亿元,比上年增长3.7%;农机总动力1.2亿千瓦,增长4.7%;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7.0%,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463.6万亩,增长2.1%,其中,节水灌溉面积3372.0万亩,增长4.9%。
全面完成158座大中型水库和3882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
农村生活设施不断改善,自来水受益村达到91.0%,新增沼气用户36.8万户。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趋稳向好。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47010家,比上年增加3453家,增长7.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0%。
其中,非公有工业增长16.7%,私营企业增长19.0%。
图3 2005-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表3 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工业结构渐趋优化。
制造业发展较快,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1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实现增加值增长23.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1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实现产值31602.1亿元,增长28.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2%,比重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十大高耗能行业生产趋缓,实现增加值增长11.0%,低于规模以上工业4.0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回升。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9168.0亿元,增长26.8%,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040.3亿元,增长37.6%,提高23.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9689.6亿元,增长34.1%,提高21.2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93.8,提高41.4点。
产销率98.6%,提高0.1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产量增长面扩大。
在国家重点调度的120种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109种,占90.8%,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
其中,汽车产量比上年增长40.9%,家用电冰箱增长18.6%,家用洗衣机增长17.4%,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84.6%。
表4 2010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建筑业生产效益协同增长。
全省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495.1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实现利税427.3亿元,增长17.8%。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88.8亿元,增长31.0%,实现利税77.9亿元,增长13.3%;非国有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006.3亿元,增长16.4%,实现利税349.4亿元,增长18.9%。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2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
其中,城镇投资18846.8亿元,增长22.1%;农村投资4432.3亿元,增长23.2%。
建设资金充足,到位资金25374.1亿元,增长23.8%,其中,自筹资金增长25.2%,占到位资金的72.6%。
图4 2005-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增长速度投资结构继续优化。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上年的3.2:51.1:45.7调整为2.4:48.7:48.9。
服务业投资11376.8亿元,比上年增长26.9%。
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力度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6.7%,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1.8%,民生事业投资增长36.0%。
民间投资活力增强,完成投资18478.9亿元,增长25.7%,占全社会投资的79.4%,比重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建销两旺。
房地产开发投资3251.8亿元,比上年增长33.9%。
从商品房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2513.4亿元,增长35.1%,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7.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74.4亿元,增长14.3%,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11.5%。
房屋施工面积28229.0万平方米,增长27.6%;房屋竣工面积4999.7万平方米,下降0.3%;商品房销售面积9291.2万平方米,增长32.4%。
五、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保持繁荣。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11.6亿元,比上年增长18.6%。
市场规模化程度大幅提高,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数达到19177家,比上年增加4243家,增长28.4%;实现零售额6605.0亿元,增长32.7%,占零售总额的46.5%,比重提高4.9个百分点。
图5 2005-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速度城镇市场更趋旺盛。
城镇市场零售额113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9.5%;乡村市场零售额2823.2亿元,增长15.2%;城镇市场增幅高于乡村市场4.3个百分点。
餐饮收入1493.7亿元,增长19.7%;商品零售12717.9亿元,增长18.5%。
消费热点增势强劲。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中,金银珠宝类零售额110.2亿元,增长35.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425.8亿元,增长36.3%;家具类零售额206.3亿元,增长36.9%;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151.1亿元,增长39.7%;机电产品及设备类零售额102.6亿元,增长49.2%;汽车类零售额1441.5亿元,增长31.5%。
六、对外经济对外贸易快速恢复。
全年进出口总额188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9%。
其中,出口1042.5亿美元,增长31.1%;进口847亿美元,增长42.2%。
发达经济体市场仍占主导地位,其中,对欧盟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7.7%,为第一大出口市场,对美国出口额占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