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高等网络分析第一章
- 格式:pptx
- 大小:832.09 KB
- 文档页数:64
计算机网络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课后习题(匡桂平整理)第一章概论一、名词解释用所给定义解释以下术语(请在每个术语前的划线上标出正确的定义)。
1.广域网:A2.城域网:D3.局域网: C4.无线传感器网络:B5.计算机网络:G6.网络拓扑:H7.ARPANET :E8.点对点线路:F9.Ad hOC网络:I10.P2P:JA.覆盖范围从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可以将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个洲的计算机和网络互联起来的网络。
B.一种将Ad hOC网络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网络。
C.用于有限地理范围(例如一幢大楼),将各种计算机、外设互连的网络。
D.可以满足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大量企业、机关、公司的多个局域网互联的需要,并能实现大量用户与数据、语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的网络。
E.对Internet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奠基作用的计算机网络。
F.连接一对计算机或路由器结点的线路。
G.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联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H.通过网中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几何关系来反映出网络中各实体间的结构关系。
I.一种特殊的自组织、对等式、多跳、无线移动网络。
J.所有的成员计算机在不同的时间中,可以充当客户与服务器两个不同的角色,区别于固定服务器的网络结构形式。
二、选择题1.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大量的微型计算机通过局域网连入广域网,而局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联通过什么设备来实现。
BA.通信子网B.路由器C.城域网D.电话交换网2.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什么技术高度发展、密切结合的产物。
CA.交换机B.软件C.通信D.自动控制3.电信业一般认为宽带骨干网的数据传输速率达到。
CA.10MbpsB.100MbpsC.2GbpsD.10Gbps4.网络拓扑对网络性能与网络________有很大的影响。
A.造价B.主从关系C.结构D.控制关系A5.建设宽带网络的两个关键技术是骨干网技术和什么技术。
BA.InternetB.接入网C.局域网D.分组交换6.当通信子网采用什么方式时,首先要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起逻辑连接。
1个节点包含了1个宿主机和1个IMP
IMP:由小型计算机和这些计算机的传输线路组成的它们就构成了一个通信子网
IMP是在第二代计算机通信网络中出现的称为接口报文处理机(imtetface message processor)它的用途是
当某个主机上的用户要访问远地另一个主机时,主机首先将住处送至本地直接与其相连的IMP通过通信线路沿着适当的路径经若干IMP中途转接后,最终传送至远地的目标IMP并送与其直接相连的目标主机。
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完成主机之间的通信工作,构成了通信子网(communication)。
通过通售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用户应用程序,向网络用户提供可供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它们就组成了资源子网(resource subnet)。
ARPA网采用的就是这种两级子网的结构。
中间有存储和转发的过程
下层对上层是透明的,即上层不用去关心下层是如何实现的
TCP/IP模型出现要早于OSI模型的
同轴电缆造价贵,接头多,出现问题的几率也比较大。
电研2班《高等电力网络分析》期末考试试题一、如图所示两母线电力系统,支路电抗如图所示。
(1)形成包括地节点的不定节点导纳矩阵Y 0,再形成以地为参考节点的节点导纳矩阵Y ,最后求以地为参考点的节点阻抗矩阵Z 。
(2)用支路追加法形成节点阻抗矩阵Z 。
(3)当节点①注入电流为1,节点②流出电流是1时,求节点①和②的电压。
解答:(1)各支路导纳是:2.0j 5j 1y 12-==01.0j 100j 1y 10=-=01.0j y 10=不定导纳矩阵⎥⎥⎥⎦⎤⎢⎢⎢⎣⎡+---+---+=2010201020201212101210120y y y y y y y y y y y y Y ⎥⎥⎥⎦⎤⎢⎢⎢⎣⎡------=02.0j 01.0j 01.0j 01.0j 19.0j 2.0j 01.0j 2.0j 19.0j以地为参考点的导纳矩阵⎥⎦⎤⎢⎣⎡--=19.0j 2.0j 2.0j 19.0j Y ⎥⎦⎤⎢⎣⎡---=19.02.02.019.0j⎥⎦⎤⎢⎣⎡-==-2.019.02.019.01jY Z 221⎥⎦⎤⎢⎣⎡=7.483.513.517.48(2)选追加支路(1,0)(树支)100j Z 1-=再追加支路(2,0)(树支)⎥⎦⎤⎢⎣⎡--=100j 100j Z 2 最后追加连支(1,2)有⎥⎦⎤⎢⎣⎡-=⎥⎦⎤⎢⎣⎡-⎥⎦⎤⎢⎣⎡--==100100111001002j j j j M Z l l η 1951j )100j 100j ]11[5j ()M y (C 11l l 112=⎥⎦⎤⎢⎣⎡--+=η+=--- 最后Z 矩阵:∴ []100j 100j 1951j 100j 100j 100j 100j c Z Z T l l 2-⎥⎦⎤⎢⎣⎡--⎥⎦⎤⎢⎣⎡--=ηη-= ⎥⎦⎤⎢⎣⎡-=⎥⎦⎤⎢⎣⎡--+⎥⎦⎤⎢⎣⎡-=7.483.513.517.48j 3.513.513.513.51j 100100j (3)注入电流矢量⎥⎦⎤⎢⎣⎡-=11I 求节点电压⎥⎦⎤⎢⎣⎡--=⎥⎦⎤⎢⎣⎡-⎥⎦⎤⎢⎣⎡-==6.26.2117.483.513.517.48j j ZI V 节点①电压为j2.6,节点②电压为-j2.6。
第一章习题解答1.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答: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在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运行下,以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为目标的系统。
1.2 试分析阐述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系统的异同点。
答:计算机网络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分布式系统是在分布式计算机操作系统或应用系统的支持下进行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各计算机之间的并行工作,分布式系统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了透明的集成应用环境。
所以,分布式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区别主要在软件系统。
1.3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种类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答:网络的拓扑(Topology)结构是指网络中各节点的互连构形,也就是连接布线的方式。
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五种:星形、树形、总线形、环形和网络形,如图1.1 所示。
星形结构的特点是存在一个中心节点,其他计算机与中心节点互连,系统的连通性与中心节点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
树形结构的特点是从根节点到叶子节点呈现层次性。
总线形结构的特点是存在一条主干线,所有的计算机连接到主干线上。
环形结构是将所有计算机连接到一个环形的线路,每两个计算机之间有两条线路相连。
网络型是一种不规则的连接,事实上,目前的因特网就是这种拓扑结构。
1.4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自的内涵是什么?答:根据定义我们可以把一个计算机网络概括为一个由通信子网和终端系统组成的通信系统终端系统:终端系统由计算机、终端控制器和计算机上所能提供共享的软件资源和数据源(如数据库和应用程序)构成。
计算机通过一条高速多路复用线或一条通信链路连接到通信子网的结点上。
终端用户通常是通过终端控制器访问网络。
终端控制器能对一组终端提供几种控制,因而减少了终端的功能和成本。
通信子网:通信子网是由用作信息交换的网络结点和通信线路组成的独立的数据通信系统,它承担全网的数据传输、转接、加工和变换等通信处理工作。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答案第一章计算机102班祝建文25号1-02 试简述分组交换的要点。
答:1. 分组交换采用的是存储转发技术每一个分组才能在因特网中独立的选择传输路径。
.路由器收到一个分组,先暂时存下来,在检查其首部,查找转发表,按首部中的目的地址,找到合适的接口转发出去,把分组交个下一个路由器。
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宽带,对通信链路逐段占用。
分组交换在传送数据之前不必占用一条端到端的通信资源,分组到哪段链路上传送才占用这段链路的通信资源。
2.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点:①高效。
②灵活。
③迅速。
④可靠。
缺点:分组在节点转发时因排队而造成一定的延时;分组必须携带一些控制信息而产生额外开销;1-14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指标?答:性能指标有(1)速率(2)带宽(3)吞吐量(4)时延(5)时延带宽积(6)往返时间RTT (7)利用率非性能指标有(1)费用(2)质量(3)标准化(4)可靠性(5)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6)易于管理和维护1-17 收发两端之间的传输距离为1000km,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率为2×108m/s。
试计算以下两种情况的发送时延和传播时延:(1)数据长度为107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00kb/s。
(2)数据长度为103bit,数据发送速率为1Gb/s。
从上面的计算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答(1)发送时延为107 bit / (100 kb/s) = 100s,传播时延为106m / (2×108 m/s) = 0.005s。
结论:发送时延远大于传播时延。
(2)发送时延为103bit / (1Gb/s) = 1us,传播时延为0.005s。
结论:若数据长度大而发送速率低,则在总的时延中,发送时延往往大于传播时延。
但若数据长度短而发送速率高,则传播时延就可能是总时延中的主要成分。
1-18 假设信号在媒体上的传播速度为2×108m/s.媒体长度L分别为:(1)10cm(网络接口卡)(2)100m(局域网)(3)100km(城域网)(4)5000km(广域网)试计算出当数据率为1Mb/s和10Gb/s时在以上媒体中正在传播的比特数。
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5 ADCBG 6~10 HEFIG二、选择题1~5 BCDCD 6~10 BBDA三、判断题1~5 NNyNy 6~10 yyNN四、问答题1 、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为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ARPANET产生和分组交换技术形成,对促进网络技术发展和理论体系研究产生重要作用,并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可以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起,国际上各种网络发展迅速,带来了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与标准化问题,ISO提出OSI参考模型,同时也画临了TCP/IP的严峻挑战。
第四阶段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Internet、高速通信网络、无线网络和网络安全技术彭渤发展,Internet2正在研究中,无线城域网、全光网络、网络计算和无线网络等正在成为网络应用和研究的热点。
2 、答:资源共享观点的定义符合当前计算机网络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的共享。
(2)互联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独立的“自治计算机”。
(3)联网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必须遵循共同的协议。
3 、答:现代网络中,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之间通过路由互联。
用户计算机可以通过局域网方式接入,也可以选择PSTN、CATV、WMAN、WLAN 方式接入到作为地区级主干网的城域网。
城域网双通过路由与光纤接入到作为国家或区域主干网的广域网。
多个广域网互联形成覆盖全世界的Internet网络系统。
4 、答:广域网通信的数据交换技术可以分为线路交换和存储转发交换。
存储转发交换又可分为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1)线路交换方式中,两台计算机进行数据交换前,先要建立实际的物理线路,通过该线路实时、双向交换数据,完成后释放该线路。
线路交换方式具有通信实时信强的优点,但对突发性通信不适应,系统效率低,不具备存储转发的能力,不能平滑通信量,不具备差错控制能力,无法发现与纠正传输过程中发生地差错等缺点。
计算机⽹络-清华版_吴功宜(第三版)课后习题解答(第1-4章)计算机⽹络-清华版-吴功宜(第三版)课后习题解答—第1-4章第⼀章计算机⽹络概论P421.请参考本章对现代Internet结构的描述,解释“三⽹融合”发展的技术背景。
答:基于Web的电⼦商务、电⼦政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以及基于对等结构的P2P⽹络、3G/4G与移动Internet的应⽤,使得Internet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
“三⽹融合”实质上是计算机⽹络、电信通信⽹与电视传输⽹技术的融合、业务的融合。
2.请参考本章对Internet应⽤技术发展的描述,解释“物联⽹”发展技术背景。
答:物联⽹是在Internet技术的基础上,利⽤射频标签、⽆线传感与光学传感等感知技术⾃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构建覆盖世界上⼈与⼈、⼈与物、物与物的智能信息系统,促进了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
3.请参考本章对于城域⽹技术特点的描述,解释“宽带城域⽹”发展技术背景。
答:宽带城域⽹是以IP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络、⼴播电视⽹、电信⽹的三⽹融合,形成覆盖城市区域的⽹络通信平台,以语⾳、数据、图像、视频传输与⼤规模的⽤户接⼊提供⾼速与保证质量的服务。
4.请参考本章对WPAN技术的描述,举出5个应⽤⽆线个⼈区域⽹络技术的例⼦。
答:家庭⽹络、安全监控、汽车⾃动化、消费类家⽤电器、⼉童玩具、医⽤设备控制、⼯业控制、⽆线定位。
5..请参考本章对于Internet核⼼交换、边缘部分划分⽅法的描述,举出⾝边5种端系统设备。
答:PDA、智能⼿机、智能家电、⽆线传感器节点、RFID节点、视频监控设备。
7.长度8B与536B的应⽤层数据通过传输层时加上了20B的TCP报头,通过⽹络层时加上60B的IP分组头,通过数据链路层时加上了18B的Ethernet帧头和帧尾。
分别计算两种情况下的数据传输效率。
(知识点在:P33)解:长度为8B的应⽤层数据的数据传输效率:8/(8+20+60+18)×100%=8/106×100%=7.55%长度为536B的应⽤层数据的数据传输效率:536/(536+20+60+18)×100%=536/634×100%=84.54%8.计算发送延时与传播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