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跨文化交际语篇差异对比分析汇编
- 格式:ppt
- 大小:158.00 KB
- 文档页数:15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学差异对话分析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项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人们的交往和沟通都已经超越了国界和文化的限制。
而这种跨文化交际所带来的最大问题,便是语言学差异。
由于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语言背景的不同,常常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有效沟通的困难。
因此,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语音和语调上的差异首先,语音和语调对于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中文中,“噪音”和“脑子”发音相差极大,但是在英文中,“pot”和“pat”之间的差别则并不那么明显。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语音和语调的差异。
尤其是,在执行某些命令、提出邀请和表达祝贺等情况下,语音和语调的差异会更加突出。
因此,在执行上述情况时,我们应适当降低语速,加强语音和语调的变化,以便更好地与对方进行沟通。
二、词汇和用词的选择除了语音和语调外,词汇和用词的选择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因为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下,同一件事情的表述方式往往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中文中,“手表”通常指的是佩戴在手上的机械或电子表,而在英文中,“hand clock”表示的则是固定在墙上的钟表。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合理选用词汇和用词,以避免因为错用词汇而引起的误解或翻译错误。
三、语法和句式另外,语法和句式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
例如,在中文中,“女孩子”通常用“她”代替,而在法语和西班牙语中,“la fille”和“la chica”则分别使用“elle”和“ella”代替。
此外,在日语中,存在着主语省略的现象,因此当你使用日语时,尤其要注意主语的省略和使用。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语法和句式的差异,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四、文化基础和背景最后,文化基础和背景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的差异。
时间观差异与跨文化语篇对比分析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鲁玲萍*周红兵**摘要:文化不同,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也不同,所形成的时间观也不同。
它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常常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很大困难。
本文将立足于语篇的角度,探讨东西方人不同的时间观在语篇方式上的反映与体现,以期增强不同文化的人在交际时对时间观差异的认识或敏感性,避免交际失误。
关键词:时间观差异语篇方式跨文化交际1. 引言时间对交际或人际交往的影响受到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霍尔曾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以两篇的篇幅论述时间的交际作用。
他认为时间不但会说话,而且比有声语言更为直截了当,所传达的信息也更加响亮和清晰,因为它既不象口头语言那样容易为人所曲解,它还能揭穿人们的谎言(胡文仲,1995)。
分属不同文化的人社会实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处理和安排时间的方法,各自形成的时间观也不同。
它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如人们对准时的不同理解,办事是否有计划性以及事前是否通知(谢琳,1998;贾玉新,1997;关世杰,1995),常常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很大困难。
众所周知,任何交际都是人际交际,文化间的交际只能通过语篇进行。
譬如,中国人和美国人可以谈话,而两种文化则不能彼此谈话,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只能通过个体美国人和个体中国人的语篇进行(Ron Scollon et al, 2000)。
遗憾的是,少有学者意识到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语篇方式的差异也能体现出时间观的差异,并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
因此本文将立足于语篇的角度,探讨东西方人因文化不同而形成的时间观差异在语篇方式的反映与体现,以期增强不同文化的人在交际时对时间观的差异的认识与敏感性,避免交际失误。
*鲁玲萍(1978-),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硕士; 研究方向: 语言与文化; 邮编:430062;E-mail: lplu@ **周红兵(1977-),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 高校英语教学; 邮编:430062172. 时间观差异在语篇形式上的反映时间观是文化深层结构的一部分,它影响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左右我们的判断,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反过来,一定的行为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递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郑立华,2000)。
英汉语言跨文化差异比较[摘要]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本文对英汉语言在语言自身、价值观、成语谚语文化、语用理解等跨文化差异方面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英语汉语跨文化差异比较跨文化教育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否则就没有真正掌握这种语言。
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每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它的运用方式集中表现了民族的文化特征,本文就汉民族文化与英美文化在语言层面上的文化差异作一探讨。
一、语言自身差异语言自身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
词汇的语义:一方面是词汇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词汇的文化意义。
词汇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
本身意义相同的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其文化意义可能有相同、空缺和冲突等三种情况。
1.词汇本身的意义:laborer指干体力活的劳动者,worker既指体力也指脑力工人,而在汉语中,劳动者和工人没什么区别。
ambition在中国词典中意味着野心,但在美国词典中还有进取心的意思。
中国文化中的“客气”,在英语中很难找到恰当的对应词。
汉语中的“关系”和英语中的relation也不完全对等,“关系”在汉语中可能是个具体的概念,如,“他的关系很硬”是指他认识人好办事等,而在英语中“relation”则表示抽象的概念。
2.词汇的文化差异:文化意义相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没有麻烦,问题在于文化意义空缺及文化意义冲突的词汇,往往导致交流达不到目的,引起误解甚至交际失败。
英语中的hippy,cowboy,不了解英美文化的人一定不知其意。
同样汉语中的“民办教师”“农转非”“希望工程”等词,英美人也难解其意。
在中国代表帝王的龙,在英美却是邪恶的化身,因此汉语的“亚洲四小龙”只好译成“Four tigers”。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与文化差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
无论是在国际商务、学术交流还是日常生活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必须有效地沟通。
然而,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经常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本文将探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如何克服这些差异,促进跨文化理解与交流。
一、语言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一是词汇与语义差异。
不同语言中的词汇和语义表达可能截然不同。
在跨文化交际中,同一个词或表达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中文中的“面子”一词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完全对应的概念,它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社会身份和人际关系。
而英文中的“privacy”(隐私)在某些文化中也没有完全对应的翻译,这反映了文化对隐私的不同重视程度。
二是语法与句式的差异。
语言的语法结构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
例如,中文没有严格的时态变化,而英语则有复杂的时态体系。
这种语法上的差异可能导致非母语者在表达时间和顺序时遇到困难。
此外,不同语言的句式和语序规则也有所不同,如主语—谓语—宾语的固定结构可能在其他语言中并不适用,进而影响信息的准确传达。
三是语言使用中的语境依赖性。
在某些文化中,语言的使用依赖于具体的社会语境,这些文化被称为“高语境文化”,如中国、日本等。
在这些文化中,语言往往简洁,很多含义通过语境传递。
而在“低语境文化”中,如美国、德国,信息通常通过语言明确表达。
这种语境依赖性差异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
例如,在高语境文化中,语言的潜在含义需要从非语言线索中解读,而低语境文化的人可能会误解这些隐含的意思。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一是价值观的差异。
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还深植于人们的价值观中。
不同文化对个人、群体、权威、时间等有不同的理解。
例如,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而东方文化更倾向于集体主义,重视家庭、团队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在跨文化交际中,价值观的差异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对他人行为的解读,从而可能引发沟通障碍。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分析与探讨在如今的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人们通过旅游、留学和移民等方式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这也让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语言、文化、礼仪等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并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和理解他人文化。
一、语言差异中西方语言的语法、语音、造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在语法方面,中文和英语的句子结构存在很大的不同。
中文的“主谓宾”结构与英语“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不同,这使得人们在翻译时容易出现文化误解。
同时,中文的语法比较灵活,一些重要的信息可以通过词汇、语序等多种方式表达出来,而在英语中需要用词缀、语法结构等方式表达。
这也意味着从中文翻译成英语或从英语翻译成中文时,需要更多的技巧和转换。
在语音方面,中文和英语的语音系统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文中的四声和英语中的音调、节奏差异明显,导致口音和语音习惯上的不同,使用不同方式表达情感,从而产生交际障碍。
造词也是语言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文中的成语、俗语、谚语等是中文文化的瑰宝,而英语则多采用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这也导致中文与英语之间的文化难以翻译,有时在翻译中需要凭借译者对文化、历史和社会的深入了解来进行加工和翻译。
二、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的价值观体系显然有很大的不同。
中文文化强调的是慈悲、道德、传统、分析、理性而英语文化强调自由、创造性和个体性等。
这些差异会反映在如何看待世界,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沟通、交流上。
就拿中国与美国来说,中国人更注重家庭关系、个人关系,美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人独立性、性别平等、多样性。
在历史文化中,中文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孝顺、传统等价值观。
而现代文化中,中文文化注重尊重长辈,以及社会秩序和公众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与此相反,美国文化则更注重个体成就,民主治理和个人自由等方面的问题。
三、礼仪差异中西方的礼仪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文献综述英语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礼貌语言差异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1.写作目的:礼貌原则是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
然而中西方文化价值、自我观以及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礼貌原则。
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2.相关概念:早在20 世纪50 年代, 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Goffman) 就从戏剧的观点提出了“面子行为理论”(贾玉新,1997),建立了礼貌模式。
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分为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二种。
“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很显然,“面子功夫”是作给其他人看的“前台”行为。
Goffman 同时指出,面子对于每个人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是人们在交际中都很关注的重要因素。
面子的需求是相互的,一个人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办法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 (1975)提出:所有的谈话者都必须遵循一条原则,即“合作原则”。
它包括四个准则:( 一) 数量准则:所提供的信息量要符合谈话的要求, 不多不少。
( 二) 质量准则:所说的话要有根据, 要真实。
( 三) 相关准则:所说的话要与前面的内容相关。
( 四) 方式准则:说话要简洁、清楚、有条不紊,不含糊其词。
koff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礼貌三规则:规则一:不要强加于人;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势和地位不均等的场合,如学生和老师,雇主和雇员之间;规则二:给对方留有余地和空间;适用于交际双方权力地位平等;但社会关系不密切的场合,如商人与顾客;规则三:增进双方的友情;适用于好友,恋人之间。
跨文化沟通中英语语篇的对比研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成为了通行全球的语言。
英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文化的代表。
因此,英语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已经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
对于英语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中介语言,研究其语篇的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沟通中英语语篇的对比研究。
一、语篇的定义和分析在研究跨文化交流的语篇差异之前,我们需要对语篇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语篇是指一段文本在上下文中的周围和背景下的整体意义。
语篇分析是一种描述和解释语篇固有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对于跨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利用语篇分析的方法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篇差异。
语篇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 语用分析:主要关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的意图、目的和言辞策略。
2. 联结分析:主要关注各个组成部分的语言结构以及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3. 话语分析:主要关注因言语行为而包含的意义和信息。
在跨文化交流中,语篇分析可以用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篇差异,进而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英语语篇与中英文化差异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语言和语篇的差异。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英语语篇与中英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差异。
1. 客套话:英国人民的文化传统讲究礼貌、谦虚、礼让和友好,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在英语的客套话中。
英国人在交往过程中常常使用一些类似于“请”、“谢谢”、“对不起”之类的客套话。
这些客套话不仅是一种表达文化礼仪的方式,还能够帮助缓解紧张情绪、拉近人际距离。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客套话是一种表示敬意和礼貌的表达方式。
2. 直截了当的语言:在英国,人们更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在中国,人们常常会采用曲言和委婉的语言。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谦虚和留余地的观念。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注意这种文化差异,并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语言障碍。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与误解分析Chapter One:Introduction跨文化交际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语言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差异和误解一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例如,不同文化区域的人在运用语言、表达观点、习惯、讲话方式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可能导致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和误解。
本文将就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和误解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
Chapter Two:Language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词汇的不同因为不同国家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的人在同一个事物上进行命名,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巧克力”被称作“巧克力”,而在英国则被称作为“chocolate”。
这种词汇差异可能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很大的困扰,因为交流双方可能不理解对方所说的某些词汇。
二、语法的差异不同语言对语法的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如在英语中,关系代词常被用于限定名词的作用,但在中文中常使用的是数量的限定词。
如果从英语转化为中文进行表述,某些人可能会不适应这种差异,反之亦然。
三、语音的差异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独特发音方式,因此,即使同样的单词在不同语言中拼写相同,其发音却很有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如在英语中,“read”和“red”是拼写相同但发音不同的两个词。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的人在口音和读音上的区别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Chapter Three:Misunderstanding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文化习惯的不同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的文化习惯和观念有很大差异。
如果不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和观念,就很容易引发误解。
如在国外,礼仪和传统文化非常重要,而在中国则重视亲情、友情和人情。
二、语用习惯的不同不同的语用习惯也是造成语言误解的重要原因。
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有各自独特的语用规则。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方语言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课中,我们学习了各国家的传统习俗、语言特点、生活方式等等,通过各位老师在国外生活的经历以及他们讲述的中西方的各个方面的差异让我们听得目瞪口呆,偶尔还会因为时常犯得一点小错误让我们开怀大笑。
下面,让我们来谈谈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方语言差异。
让我们共同迈入肢体语言的世界。
肢体语言,也称体态语言,是人类借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
运用自己的体态来表情达意几乎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因为它简便、迅捷、直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并留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各自的语言环境便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各民族有不同的肢体语言交际方式。
例如:法国人讲话就像个浪漫法国人,而英国男子和美国男子翘腿的样子,是否绅士风度,就不一样。
美国人讲完一句话时可能会低一下头或垂一下手,还可能垂一下眼帘。
他们问完一个问题会抬一下手或昂起下巴或睁大眼睛。
正确理解中西方肢体语言的区别和运用:(一)只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动作●用食指点点或指指自己的鼻子意义:“是我”、“是我干的”。
(西方人认为这个手势有点可笑)●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遮着嘴(一般是老年人用)意义:说秘密话(有时没有明显的意义)●别人为自己倒茶或斟酒时,张开一只手或两只手,放在杯子旁边意义:表示感谢●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往往在戏曲中出现)意义:男女相爱;匹配良缘(二)只存在于美国文化中的动作。
●顺指甲意义:重大思想负担,担心,不知所措●用大拇指顶着鼻尖,其他四指弯着一起动意义:挑战;蔑视●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紧拳头,拇指向下,向下摆几次意义:反对某一建议、设想;反对某人;表示强烈反对●眨眼(很快地合上一只眼,微微一笑点点头)意义:表示会意;赞许;鼓励;传递信息;团结等(三)动作一样,意义不同●跺脚汉语意义:气愤;恼怒;灰心;悔恨英语意义:不耐烦●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汉语意义:谢谢,互相表示友好感情英语意义:为自己鼓掌,被认为是不谦虚●目不转睛地看汉语意义:好奇;有时是惊讶英语意义:不礼貌;使人发窘;不自在;●发“嘘”声汉语意义:反对;责骂;轰赶英语意义:要求安静●拍别人的脑袋汉语意义:(少见;一般见于成人对孩子)疼爱;(对成人或青年,会引起反感,是侮辱的动作) 英语意义:安慰;鼓励;钟爱(四)意义相同,动作有差异●“过来”(叫别人过来)中国的肢体语言: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
跨文化语篇差异摘要:语篇是句子之上更大的语言单位,是语言行为的成品,是使用中的语言。
语篇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样式有一定的特征,这些规律和特征与文化的许多方面有着十分密切但又不那么明显的联系,具有隐性的特点。
关键词:文化语篇特征差异关系一、语篇及其相关概念事实上,语篇不仅是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a unit of language above sentence),更是使用中的语言(language in use)。
语篇是在语境中、在特定社会文化中的语言运用。
我们不是不可以象分析句子那样去分析语篇的组织构造,但这种分析绝对不能脱离语篇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
语篇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语篇的样式,有其自己的特征。
这些规律和特征与社会文化语境的方方面面有着十分密切但又不那么显而易见的联系。
目前语篇对比研究中还存在的不少问题,而且往往都与对语境的忽视有关。
“语篇”在英语中可以是discourse,也可以是text。
我们这里说的“语篇”主要指言语行为的成品。
决定语篇修辞结构的构成状况的主要因素,涉及衔接手段和语段发展模式。
一段文字是否能够被称为一个语篇,主要看它是否构成了一个有意义的连贯整体。
语篇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结构性语篇特征和非结构性语篇特征。
结构性语篇特征指句子本身的结构;非结构性语篇特征指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成分之间的衔接关系。
二、语篇文化差异的研究首先说一下二元论。
语篇不是句子杂乱无章的堆砌,在组织结构上都是很有讲究的。
在这方面不同文化之间显然存在差异。
对语篇差异的研究,一般认为起始于美国学者卡普兰(kaplane)所开创的“对比修辞学(contrastive rhetoric).卡普兰的研究有两点值得注意的:第一,他所指的“修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修辞,而是广义的修辞,或者准确的说是语篇结构技巧。
第二、他提出的不同语言文化思维图式的假设,虽然包括五种类型,但其中显著的、具有对比意义的是东西方由于思维模式差异导致语篇结构差异,那就是汉语语篇的“螺旋型”模式和英语语篇的“直线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