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 格式:ppt
- 大小:13.88 MB
- 文档页数:96
【关键字】指导实验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实验目的〕通过组织切片观察,认识﹑掌握器官组织发生充血、淤血、出血、梗死等病理变化的形态学变化特征,了解其发生原因、机制﹑结局和意义。
二、〔实验材料〕充血、淤血及出血的组织切片三、〔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大体标本充血1.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机能不全。
静脉回流受阻,肺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色紫红,质地较坚实,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血液。
淤血较久时,则易发生肺水肿,此时肺切面流出多量带泡沫的血样液体。
肺间质增宽,富含水分。
肺组织块投入水中如载重舟。
2. 肝淤血:常见于右心衰竭。
淤血时体积增大,边缘钝圆,色暗紫红色,切面流出多量暗紫红色血液,淤血较久时,小叶中央部充血呈暗红色,小叶边缘则肿胀或脂变呈黄褐色,形成暗红色与黄褐色相间的斑纹,类似中药槟榔的断面故称“槟榔肝”。
3肠淤血:肠壁静脉扩大增粗,充满暗红色血液,形似树枝状。
出血1. 猪肾点状出血:肾表面及切面上有多数针尖至菜籽大小的出血小点。
此标本取至猪瘟病。
2. 心内膜斑状出血:心室内膜下出现黑红色斑点,称淤斑。
3. 马肝被膜下血肿:肝被膜下与实质之间有大的凝固血块,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包裹。
血肿周围实质受压贫血,呈淡黄褐色。
4. 血管破裂性出血:乳牛产后子宫中动脉破裂出血,患畜死于失血过多。
此标本示血管破裂处。
5. 线状出血:肠粘膜皱壁的顶端出血,呈暗红色的线条,称线状出血。
6. 出血性子宫炎:子宫内膜弥漫性出血,呈暗紫红色。
血栓形成1. 牛肺静脉红色血栓:肺内扩大的静脉内有一血块,其中心红色,边缘淡黄,(这是因形成时间较久,边缘血红蛋白崩解之故)因发生血栓软化,血管与血栓界线不清。
2. 猪心瓣膜上白色血栓:二尖瓣向血流面有一干燥灰白赘生物附着,表面粗糙不平,呈椰菜花样外观。
瓣膜变形、缺损。
此标本取自慢性猪丹毒患猪。
4. 动脉内白色血栓:马前肠系膜动脉根部管腔扩大,管壁肥厚,内膜粗糙不平,内膜上附着干燥灰白片状血栓物质。
兽医病理学实验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肝淤血:低倍镜:(1)肝小叶轮廓清晰,肝小叶中央静脉以及中央静脉周围肝血窦均扩张,充盈多量的红细胞、血液其它成分。
(2)肝小叶的小叶间以及叶下静脉扩张并充盈多量红细胞及其它血液成分。
高倍镜:(1)肝小叶中央静脉的壁亦不易辨认,肝细胞索排列紊乱。
(2)在中央静脉周围,淤血严重部位的肝细胞体积显著变小(压迫性萎缩),甚至完全消失。
肺淤血低倍镜:(1)肺泡大小不一,肺泡壁显著增宽,充盈大量血液。
(2)各级微血管内淤积大量血液,血管腔内的血浆有形成分析出,呈粉红色团块。
(3)肺泡腔中有少量淡红色浆液渗出,有的还混有少量的红细胞和炎性细胞。
高倍镜:(1)支气管周围的小动脉,小静脉极度扩张,充满红细胞(2)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少量淡红色浆液,淋巴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轻度增生。
实验二、细胞与组织损伤肝颗粒变性:低倍镜:1)肝细胞肿大、相互挤压、以致窦状隙变得狭窄而不规则2)肝小叶清晰可见、在中央静脉和窦状隙内有一定数量的红细胞淤血的表现高倍镜:1)肝细胞浆混浊、充满淡红色多而粗大的颗粒状物2)肝细胞核淡染,有的核溶解消失,仅留核影2.肝脂肪变性:低倍镜:1)肝小叶界限不清,肝细胞肿大相互挤压、肝细胞索混乱不清、窦状隙变得狭窄而不规则2)几乎所有的肝细胞内都充满大小不等的脂肪滴,呈无色空泡状高倍镜:1)肝细胞索间有多量红细胞2)肝细胞常被挤压于一侧,有的核已浓缩、溶解、消失实验三、适应与修复肝萎缩低倍镜:肝小叶中央静脉内有散在红细胞,肝细胞索体积缩小,窦状隙(肝脏内毛细血管)腔隙增大,散在红细胞。
高倍镜:肝细胞体积缩小,肝细胞核边缘紧贴细胞轮廓,而且肝细胞核染色变淡,核仁减少;窦状隙腔隙显著增大,其内红细胞散在分布。
结核结节(机化)低倍镜:1)体积较小的结节,是由增生的上皮样细胞构成的、未见干酪样坏死与钙化2)体积稍大的结节,外围为普通肉芽组织,中层为蓝紫色上皮样细胞区,中央均质红染和灰白色交织区为为干酪样坏死区,其中兼有一至两个蓝染或空白区为钙化区。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并通过观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和运动能力,得到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明显降低,运动能力也受到显著损害。
引言:身体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稳定运转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它能够提供足够的氧气和养分给身体各个器官。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血液循环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本实验旨在探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并通过观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和运动能力,得到实验结果。
实验方法:本实验使用16只实验动物进行,它们均为同种动物,并且在实验开始之前,它们的腿部血液流量和运动能力都处于相同的水平。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在实验开始后,通过缩窄其左腿的血管,制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照组则不进行任何操作。
在实验进行期间,记录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和运动能力,并在最后取出实验动物进行解剖。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明显降低。
在实验后的第一小时内,腿部血液流量降低了50%以上;在实验后的24小时内,腿部血液流量仍然低于正常水平。
此外,在实验后的72小时内,实验动物的运动能力也受到显著损害。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动物在行走和奔跑时的速度和耐力明显降低。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身体的运动能力和腿部血液流量均会受到影响。
这表明,身体某个局部区域的血液循环障碍,会影响到身体其他部位的功能,进而导致身体的健康问题。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身体的血液循环,并采取措施预防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有关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影响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明显降低,运动能力也受到显著损害。
这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加注意身体的血液循环问题,并采取措施预防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理变化观察的实验心得1. 动脉性充血的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色鲜红,局部温度增高;淤血(静脉性充血)的器官和组织体积增大,质量增加,呈暗红色或暗紫色,局部温度下降2. 肺淤血常是左心衰竭的结果,肝淤血常是右心衰竭的结果3. 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心血管内皮的损伤,血流状况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4. 静脉管壁薄,血流缓慢,且静脉瓣的开闭容易形成涡流,故静脉内血栓形成多见,比动脉血栓高出4倍5. 血栓根据组成成分可分为白色血栓(血小板血栓),混合血栓(层状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纤维素样血栓);根据血栓与心血管壁和血管腔的关系可分为附壁血栓和阻塞性血栓6. 白色血栓主要发生于血流较快的动脉和心瓣膜7. 在延续性血栓中,白色血栓形成头部,混合血栓形成体部,红色血栓形成尾部8. 透明血栓(纤维素样血栓)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9. 血栓的结局:软化、溶解吸收;机化、再通;钙化10. 血栓再通只具修复意义,不具血流重建的生理意义11.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止血和阻塞血管腔;栓塞;心瓣膜变形;出血12. 交叉性栓塞主要发生于房、室间隔缺损的患者;逆行性栓塞主要发生于胸腹腔压力升高的患者13. 肺动脉栓塞猝死的机制:肺动脉高压,可引起右心衰竭;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窒息;肺动脉栓塞使肺缺血,回心血量减少而致心肌缺血羊水栓塞导致猝死的机制:机械性阻塞;羊水引起过敏性休克和反射性血管痉挛;羊水的凝血激酶引发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4. 气体栓塞可分为空气栓塞与减压病(氮气栓塞)15. 脂肪栓塞导致出血的原因:脂肪酸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毒性损伤作用;血小板附于脂肪滴且数量减少16. 分娩时子宫收缩而宫内压升高时,可以引起羊水栓塞和空气栓塞17. 由于动脉血管阻塞或静脉回流受阻使局部组织和器官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坏死称为梗死18. 梗死的病因:血管腔阻塞和血管痉挛;血管受压闭塞19. 动脉粥样硬化伴血栓形成最常见于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引起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出现动脉持续的痉挛尤其是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20. 静脉内血栓形成主要引起局部组织的淤血和缺氧,罕见梗死;动脉内栓塞(尤其是血栓栓塞),常引起肺、脾和肾的梗死21. 梗死形成的条件:组织的供血血管类型、组织对缺血缺氧的敏感性、血管阻塞的速度、机体的功能状态22. 脑梗死为液化性坏死23. 梗死可分为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出血性梗死与败血性梗死24. 贫血性梗死多发于心、肾和脾等,脑梗死也属于贫血性梗死25. 梗死前有严重淤血是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之一。
当局部血液循环受到障碍时,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本实验旨在研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实验设计:为了模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我们选取了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通过在小鼠的后肢施加压力,我们制造了一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模型。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施加压力;另一组为对照组,不施加压力。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和数据收集,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氧:实验组小鼠在施加压力后,后肢出现明显的发红和肿胀现象。
这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组织缺氧。
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运动功能:实验组小鼠在施加压力后,运动能力明显下降。
它们的行走速度变慢,甚至出现跛行现象。
这是由于肌肉组织缺氧,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运动。
3.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炎症反应:实验组小鼠在施加压力后,局部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
这是由于缺氧引发了炎症细胞的活化,释放了一系列炎症介质。
讨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缺氧和炎症反应。
它还可能导致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影响新陈代谢,导致代谢产物积累等。
因此,解决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非常重要。
解决方案:针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1. 热敷:通过热敷可以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流动,缓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热敷时间和温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按摩:通过按摩可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
按摩力度和频率需要适度,避免过度刺激。
3. 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如血管扩张剂和抗炎药物。
但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结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会导致组织缺氧、运动功能下降和炎症反应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热敷、按摩和药物治疗等方法。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循环对于人体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它通过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以及清除代谢产物和废物,维持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
然而,有时候局部血液循环可能会遭遇障碍,导致一系列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我们进行了一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我们选择了十名健康志愿者,年龄在25至40岁之间,无任何心血管系统疾病或其他潜在健康问题。
2. 实验工具:我们使用了多种工具和设备来测量和监测血液循环的变化。
其中包括血压计、心电图仪、热成像仪等。
3. 实验步骤:首先,我们在实验对象的手臂上选择一个局部区域,然后使用细针进行微创伤,以模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接下来,我们使用血压计测量实验对象的血压,并记录下来。
然后,我们使用心电图仪监测实验对象的心率和心电图变化。
最后,我们使用热成像仪观察实验对象的体温变化,并进行记录。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1. 血压变化: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区域,我们观察到血压明显升高。
这是因为血液在狭窄的血管中流动受阻,导致血液压力增加。
2. 心率变化:实验对象的心率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区域,心率明显增加。
这是因为心脏需要更加努力地泵血,以弥补受阻的血液循环。
3. 体温变化:通过热成像仪观察,我们发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区域的体温明显下降。
这是因为血液流动受阻,导致局部组织缺氧,从而降低了其代谢活动和产热能力。
讨论与结论: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增加和体温下降。
这些变化可能会对身体的正常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可能是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或其他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
因此,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对于维持良好的局部血液循环至关重要。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2. 观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病理状态下,由于心脏和血管系统受到损害,机体的代偿功能不能及时补充,导致血量、血液形状发生改变,血液运行异常,从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本实验通过观察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了解其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2. 仪器:解剖显微镜、手术器械、生理盐水、注射器、酒精、碘酒、剪刀、镊子等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麻醉:使用生理盐水对实验动物进行麻醉。
2. 解剖: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实验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观察与记录:a. 观察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变化,包括充血、淤血、出血等。
b. 观察血管壁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改变。
c. 观察血液性质和血管内容物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等。
4. 实验操作:a. 充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b. 淤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c. 出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剪刀剪破一侧肢体血管,观察血液外溢的现象。
d. 血栓形成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含有凝血酶的生理盐水,观察血栓形成的现象。
五、实验结果1. 充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红热现象。
2. 淤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现象。
3. 出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形成血肿。
4. 血栓形成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内形成血栓,局部皮肤呈现紫黑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