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治理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3.53 MB
- 文档页数:16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是减少和消除土地石漠化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当下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安全、环保、健康的发展下去的重要保证。
本文以云南省广南县里乜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为例,对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关键字:石漠化;综合治理1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界的资源掠取不断增加。
近年来,我国全国范围内遭遇了大量土地被损毁的现象,尤其以西南部地区岩溶地区的破坏最为显著,造成了严重的土地石漠化,形成了巨大的生态问题。
当下,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土地石漠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这对于推动我国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地石漠化是十分重大的生态问题,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影响着地区生态环境的发展。
同时,也是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时刻影响着周边居民的生活、生产和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
研究如何采取有效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消除工程中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2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及防治成效2.1项目简介项目区位于广南县北部,总体集中在坝美镇者歪、普南和者孟三个村委会辖区内,流域内土地总面积284.22hm2,其中坡耕地面积较多,面积为238.40hm2,占流域总面积的83.9%;区域内除部分区域分布有林地、灌木林和经果林外,其余均为坡耕地,相对集中连片。
地块间主要分割地形为冲沟,地块没有地埂或地埂过于低矮,截排水设施不到位,耕作习惯不利于减缓水土流失等因素的存在,流域内坡耕地上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采取有效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可有效遏止项目区的水土流失、消除生态问题,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增收增效质量;缓解项目区水土资源不匹配的矛盾,提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效果;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促进和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综合效益的全面提升,并能其他类似项目的综合整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宣威市石漠化现状及治理对策摘要介绍了宣威市的基本情况和石漠化土地状况,分析了石漠化动态变化特点及原因,对石漠化治理成效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治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动态变化;成效;治理对策;云南宣威1 宣威市基本情况1.1 自然条件宣威市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处于云、贵2个省交界处,东与贵州省盘县接壤,南与富源县、沾益县相连,西与会泽县隔牛栏江相望,北与贵州省威宁县、水城县山水相依。
宣威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向东南倾斜。
境内最高点海拔为2 868 m,最低海拔为920 m,相对高差达到1 948 m,国土面积为6 052.62 km2。
全市河流分属长江上游金沙江水系和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及其支流,水资源丰富。
宣威市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干湿季分明,冬春干旱多风,干冷同期,夏秋季节雨量集中,雨热同季以及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光照充足、积温偏低,区域之间差异大,年均温13.3~14.5 ℃;日照时数2 108.2 h;年均风速2.1 m/s;年降水量在979.3 mm,但降水年分配不均,降水量主要集中于每年的6—7月;年均霜日37.6 d;年均降雪12.1 d。
境内成土母岩有石灰岩、玄武岩、砂页岩等,以石灰岩居多,约占全市的60%,为云南省岩溶面积第二大县,是典型的石灰岩地区,其次是玄武岩和砂页岩等。
根据宣威市1982年土壤普查资料,全市土壤共有8个土类、19个亚类、36个土属、75个土种。
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黄红壤、红壤)、棕壤、黄棕壤、石灰土、紫色土等。
红壤分布面积最广。
1.2 土地利用状况全市土地总面积605 262.0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308 854.4 hm2,非林业用地面积296 407.6 hm2。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248 020.3 hm2;疏林地面积984.3 hm2;灌木林地面积44 488.6 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6 532.8 hm2;苗圃地面积19.4 hm2;无林地面积2 869.9 hm2;宜林地面积5 927.6 hm2;辅助生产林地面积11.5 hm2。
浅析玉龙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作者:和文生和英晓来源:《新农村》2018年第09期摘要: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稳步推行,加之党在“十九大”上提出全面构建生态文明型社会的发展理念,使环境综合治理得以深化发展。
本文通过浅析玉龙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以期为环境保护良性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调:玉龙县;石漠化;综合治理玉龙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据2005年《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报告》显示,玉龙县石漠化面积为812.46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2.72%,其中极度石漠化面积占全县石漠化面积40.17%,玉龙县石漠化严重性可见一斑,需要玉龙县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引下,通过学习《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秉持实事求是原则,做好实地调查,灵活运用石漠化综合治理方略,旨在控制玉龙县石漠化发展态势同时,实现石漠化综合治理目标。
基于此,为了使玉龙县石漠化治理得到有效落实与持续发展,在当前工作成果基础上总结经验,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探析显得尤为重要。
1分析玉龙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根据《云南省2008~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玉龙县实施方案》、《玉龙县2008年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初步设计》、《2009年玉龙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初步设计》及《2010年玉龙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初步设计》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为推动玉龙县可持续发展,遵照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实施的管理办法和相关要求,组织实施了近三年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林业项目建设,现已实施2008年度封山育林38713亩,人工造林面积7687亩,2009年度项目在2010年春季造林中,已完成经济林造林12641亩,防护林工程造林900亩,封山育林25003亩;“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5年)每年实现封山育林13068亩、8486亩、18667亩、19041亩、12857亩;2016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建设项目林业工程建设规模为人工造林经济林6000亩,封山育林10000亩,2017年度石漠化综合治理建设项目林业工程建设规模为人工造林经济林3000亩,封山育林20000亩,根据《云南省玉龙县2017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分别与宝山乡人民政府和奉科镇人民政府签订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责任书、人工造林合同书及封山育林合同书,落实工程建设责任。
关于好合村石漠化治理模式的探索姚正富2011.12.25【摘要】本文以好合村为例,就巴马县的石漠化治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求实现和促进巴马县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出一点微薄的力量。
【关键字】好合石漠化治理特色农业好合村是甲篆乡唯一全喀斯特地貌的行政村,石漠化程度甚重,面积占全行政村的100%,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农民增收十分困难,表现为沿袭传统耕作制度,习惯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低,优质农产品少,经济效益低,适销对路的农产品量及品种较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十分突出。
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如何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以山吃山,以山靠山”,实现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本文以甲篆乡好合村为例,分析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探索开发治理喀斯特地区的对策措施。
1、好合村基本情况好合村位于甲篆乡西北部,距乡政府35公里,离县城54公里,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420户1830人分布在46个自然屯,土地总面积17平方公里,有耕地1245亩,人均占有耕地约0.7亩。
2、好合村农业生产和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2.1 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恶化。
好合村石漠化面积几万亩,裸露的石山完全失去农、林、牧业的利用价值,由于人口严重膨胀带来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植被遭到大量破坏,石漠化加剧,森林覆盖率仅有10%左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民在石夹缝中寻求生存,农业生产低而不稳,人均占有耕地约0.7亩,人地关系失衡。
好合村群众生活处于“人穷、地乏、环境恶”的怪圈之中。
2.2 产业结构单一,生产经营水平落后,农民经济收入低。
好合村无矿产资源,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外出打工和喂养生猪家禽,粮食生产“苦种一坡、只收一箩”。
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540元,人均占有粮食150公斤。
有贫困人口131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5%。
2.3 基础设施落后。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畜饮水相当困难,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一年中有半年缺水,人居环境较差,全村420户有一半多的农户居住在危房里,屯级路是三米多宽弯曲、狭窄、陡峭的沙石路,很多自然村屯还没有通路,开放式的厕所,传统的湿圈,臭气熏天,蚊蝇满天飞。
2014年第12期现代园艺度。
标识设施泛指游憩空间内的景区平面图、路标、文化展示栏、安全警示牌等。
影响标识设施的因素有标识设施的数量、布局的合理性、可读性及维护程度。
5游憩形象分析游憩形象包括物质景观形象与非物质景观形象。
图3城市天际线图4武汉江滩历史文化雕塑图5狮头鱼尾像图6巴黎旅游商业logo永善县岩溶山地石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胡朝会(云南省永善县林业局657300)通过分析永善县石漠化分布现状、成因,提出永善县石漠化治理的措施。
岩溶山地;石漠化;防治59093.8hm 2,疏林地43.9hm 2,灌木林地57911.1hm 2,未成林造林地2934.9hm 2,苗圃地3.1hm 2,无立木林地12440.1hm 2,宜林地19716.7hm 2。
2石漠化成因通过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数据表明:导致永善县石漠化土地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人为活动。
因人口过快增长,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承载能力超负荷。
人们为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大量毁林毁草开荒,甚至陡坡开垦,顺坡开墒种植;高寒山区的乡、村搞轮耕撂荒,过度放牧,使本身植被就差的地区雪上加霜,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和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漠化。
其次,永善县是个贫煤县,燃料十分紧缺,当地居民以农作物秸秆和柴禾作燃料,林草植被严重过伐,植被破坏严重。
再次,对水保设施的建设性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频急;一些矿山、采砂场、砖厂、道路等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周围植被造成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3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建议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溪洛渡电站建设的有永善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贫困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全沙江下游,属云贵高原北缘向四川盆地倾斜的过渡地带,介于东经103°15′~104°01′,北纬27°31′~28°31′之间。
境内有大面积的岩溶山地,碳酸盐岩出露广泛,类型多样,是永善县最具代表性的地貌类型,广泛分布于全县15个乡镇。
⽯漠化治理的“关岭模式”2019-08-28“关岭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既搞好⽯漠化治理,⼜解决当地居民的⽣存和发展问题。
30多年前,关岭⾃治县顶云⼈冲破各种阻⼒,率先实⾏“定产到组、包产到户”,与安徽凤阳县⼩岗村“⼤包⼲”成为全国农村改⾰的两⾯旗帜。
今天,⽯漠化⾯积曾占全县总⾯积71%、有“⽯漠化王国”之称的关岭⾃治县,通过绿化造林,发展特⾊产业,⽯漠化治理成效卓著,形成闻名于世的“关岭模式”。
全民总动员+因地制宜:⽯旮旯⾥⽣新绿“以前,我们青年⼈在⼭坡上谈情说爱,⽆处藏⾝,只好躲在⼤⽯头后⾯;以后,青年⼈可以在绿幽幽的树底下谈情说爱啦。
”3⽉5⽇,春寒料峭,关岭⾃治县岗乌镇纳磨村40岁的彝族农民陶应财,欣喜地看到⾃⼰在⼭坡上栽种的树苗已经长出新芽,称要像守护村寨⾥的“守寨树”⼀样守护这些树苗。
纳磨村,地处沪昆⾼速沿线,是⼀个由布依族、苗族、彝族等聚居⽽成、拥有四百多户、两千多⼈的村寨。
这⾥⼭⾼坡陡、怪⽯嶙峋、⼟层瘠薄、⽔源匮乏。
“过去⼗年⾥,⼭上看不到⼀棵树。
”陶应财称,以前村民们就在这⽚⽯旮旯⾥种⽟⽶,不仅收成少得可怜,还造成严重的⽯漠化。
不得已之下,年轻⼈纷纷外出谋⽣。
去年8⽉,关岭⾃治县在岗乌镇举⾏沪昆⾼速公路沿线造林绿化暨全县“三年绿化攻坚战”启动仪式。
在⼴东打⼯的陶应财,听闻消息后⽴即赶回纳磨村参加了造林绿化。
“绿化造林,⼈⼈有责。
”陶应财说,建设美丽家园,要靠⾃⼰。
关岭⾃治县林业局副局长黄勇介绍,此次启动仪式该县动员480余名机关领导⼲部、乡镇党员⼲部、武警官兵、挖坑、植树、填⼟、浇灌,在1.1万亩难造林⼭地上种下120余万棵树苗,播撒树种3000余公⽄。
这只是关岭⾃治县造林绿化“全民总动员”的⼀个缩影。
安顺市林业局局长胡强告诉记者,早在2001年该县⼈武部就组建1500⼈的民兵团治理驻地⽯漠化,探索出“打浆浸苗法”等新技术种植法,植苗1500多万株,造林6.3万亩,成活率达90%以上,创造了闻名于世的“关岭模式”。
浅析隆林各族自治县石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与方法【摘要】隆林各族自治县是石漠化问题严重的地区之一,石漠化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本文从石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和隆林各族自治县的石漠化现状入手,分析了石漠化的成因,提出了栽树造林、水土保持工程和草场建设等有效治理措施和方法。
在强调了隆林各族自治县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石漠化治理的发展方向。
通过全面分析石漠化问题及其治理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地相关部门和群众,共同努力保护和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 石漠化问题、隆林各族自治县、现状、成因、治理措施、栽树造林、水土保持工程、草场建设、重要性、展望1. 引言1.1 石漠化问题的严重性石漠化是指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影响而土地逐渐沙化、荒漠化的现象。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土地利用的过度,石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石漠化不仅影响了土地的肥沃度和可持续利用性,还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对当地的资源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
石漠化问题的严重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石漠化导致土地贫瘠、水源减少,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石漠化加剧了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石漠化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减少了生物多样性,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
石漠化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和方法来改善土地环境,恢复生态平衡。
隆林各族自治县作为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急需采取有效措施来治理石漠化问题,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1.2 隆林各族自治县的石漠化现状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该县面临着严重的石漠化问题。
隆林各族自治县的石漠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土地退化严重、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等方面。
据统计,目前该县石漠化面积超过了2000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30%以上。
石漠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威宁县石漠化治理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威宁县林业局威宁县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属滇东高原东延部分的高寒山区,是国家级贫困县。
全县土地总面积6296.30平方公里。
全县70%的土地在海拨2000~2400米之间,因此素有“贵州屋脊”之称。
全县喀斯特地貌和常态地貌交错出现,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岩溶盆地,溶湖溶斗,溶洞,天生桥到处可见,县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就属于最大的岩溶沉积湖。
一、石漠化面积分布现状威宁县石漠化土地面积分属中部高原缓丘坝子岩溶区和四周高中山河谷岩溶区。
全县土地总面积629630 hm2 ,石漠化面积为90885.7 hm2,占岩溶面积的22.1% ,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4.4%。
在石漠化面积中,轻度石漠化面积75043.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9% ,中度石漠化面积1499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4 % ,强度石漠化面积为815.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1 %。
在威宁县的39个乡镇(街道)中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石漠化,石漠化发生面积广,程度深,治理难度大。
二、石漠化的危害石漠化给生态环境和群众生活造成了很多方面的危害:一是生态环境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二是水土流失加剧,严重危害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安全。
严重的土壤侵蚀,致使山下的良田好土被水打沙壅,泥沙淤积水库,提高河床,冲毁水利工程,降低了水利工程的效益。
三是石漠化加剧了贫困程度,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石漠化地区由于缺水、缺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部分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已丧失了基本的生存条件,群众被迫迁移,留落他乡或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因此,加快威宁县石漠化治理,对改善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石漠化治理成效威宁县自2008年被确定为贵州省首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试点县来,共实施了7个年度的石漠化治理工程。
共完成治理面积137km2,其中:林草植被恢复112.3 km2,种草26 km2,棚圈建设3.3万平方米,坡改梯1.5 km2,排灌沟渠2.19 km2,拦沙坝10口,沉沙池34口,蓄水池109口,田间生产道路30 km2,输水管3 km2,山塘治理3口。
黄果树风景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初探(图文)论文导读:将现有的石漠化治理的先进经验、模式、成果及其组装配套技术应用于黄果树风景区的生态治理,摸索出一套适合黄果树风景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成功模式,紧紧围绕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控制水土流失,遏制土地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造林育林发展森林资源,保护、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覆盖,以重点区域治理和开发为突破口,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基本思路,基本模式西南以贵州省为中心的喀斯特地区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在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中连片裸露碳酸盐岩面积最大,是青藏高原隆起在南亚大陆亚热带气候区形成的一个海拔梯度大、地势格局复杂、生态脆弱的独特环境单元。
该地区山地面积大,降水丰沛,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容许土壤流失量低,水土流失危险度高,是非地带性的脆弱生态带。
同时,该区居住着近2亿多人口、46个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相对集中,人地矛盾非常突出。
坡地植被一旦被破坏,土壤侵蚀作用加剧,往往导致薄土层全部流失,造成严重的石漠化,并导致水分、养分调蓄能力迅速降低。
目前石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7万平方公里,占该区喀斯特面积的31%,近2000万人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更严重的是石漠化面积还在不断扩展,不仅使土地生产力下降、地表植被覆盖率锐减、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削弱、地表水源枯竭,而且造成土地资源丧失、粮食减产。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
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
安顺市石漠化现状及其治理对策浅谈第一篇:安顺市石漠化现状及其治理对策浅谈安顺市石漠化现状及其治理对策浅谈摘要:石漠化作为荒漠化的形式之一,对侵蚀土地,造成土地的退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的作用。
石漠化也已然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土地开发利用的重大障碍了,一方面,石漠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人类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造成石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
本文以安顺市为例,简单的介绍了一下石漠化的的相关知识。
首先,本文以比较专业的术语来简单阐述了什么是石漠化;其次,本文陈述了安顺市石漠化的成因和现状分析;然后,本文论述了石漠化的危害;然后;再后,本文有为治理石漠化谏言献策,提出了治理石漠化的对策;最后,本文给予治理石漠化的前景相对正确的展望。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治理对策;安顺市1引言据国土资源局统计,截至2009年初,我国的耕地面积仅为18.25亿亩,而我国的耕地鸿线为18亿亩,到目前为止,仅有0.25亿亩耕地可供于我们未来发展的其他用地使用。
土地资源浪费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已使得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捉襟见肘了。
在学术界,土地沙漠化已引起了相关的学者和专家的注意了。
但作为荒漠化形式之一的石漠化,却没有能够引起相关学者和专家的足够重视,鉴于国内外学者专家在这方面也较少涉足,偶尔发现几篇相关文章也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些大学生或研究生的论文研究。
特此,本文在在这一角度来创作希望能为以后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也希望能够为研究石漠化领域的人们提供一点有利的作用或意义。
石漠化作为荒漠化的形式之一,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或作用。
我国的石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南部地区的广西、广东和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8省市自治区。
而贵州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该区的面积达5.5×105平方千米,是最易石漠化地区,同时,贵州也是石漠化面积最大、石漠化等级最齐、石漠化程度最深、石漠化危害最重的省份[1]。
浅析隆林各族自治县石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与方法1. 引言1.1 石漠化问题的背景介绍石漠化是指地表覆盖层逐渐丧失,土壤表现为干燥、疏松、疏松、砂砾分布广泛,植被稀疏或消失的自然生态过程。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环境恶化,石漠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隆林各族自治县作为广西省的一个重要生态区域,也面临着严重的石漠化问题。
石漠化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水资源和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存和发展。
隆林各族自治县的石漠化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壤贫瘠、植被丰富度低、水资源匮乏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当地土地的利用效率低下,同时也加剧了土地的退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石漠化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的方式,加之气候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使得石漠化问题在隆林各族自治县日益严重化。
加强对隆林各族自治县石漠化问题的研究和治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石漠化问题的背景和成因,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和方法,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石漠化问题严重影响了隆林各族自治县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来改善局势。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分析隆林各族自治县石漠化现状,探讨其成因,总结有效的治理措施与方法,以期为当地石漠化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研究的意义在于为隆林各族自治县及其他具有类似问题的地区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石漠化治理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加深对石漠化问题的理解,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石漠化治理工作。
2. 正文2.1 隆林各族自治县石漠化现状分析隆林各族自治县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辖下的一个县,地处广西北部山区,自然环境较为脆弱。
而石漠化问题是该县面临的一大环境难题。
隆林各族自治县石漠化的现状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退化严重。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以云南省华坪县为例作者:谢芳平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07期摘要:本文就以云南省华坪县为例,对其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开展思路与内容进行总结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3(a)-0000-00喀斯特地貌特征是云南地区土地石漠化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喀斯特地貌下由于土地表面的土层覆盖非常薄,基层岩石出露浅,再加上岩溶地区分布着较为丰富的碳酸盐岩,这类岩层具有容易受淋发生溶解,并且成土周期较慢等特点,而我国的南方地区降雨量丰沛,雨季分布较多,因此,极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岩层裸露等问题[1]。
此外,除自然特征与因素作用外,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垦、不合理耕种、乱砍滥伐等人为作用,也会加剧土地石漠化,从而产生各种不利影响,迫切需要引起重视和进行改善。
1 华坪县土地石漠化情况分析1.1 自然状况分析华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属切割山地,其中,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80%,坝区为宽谷侵蚀坝,是典型的云南喀斯特地貌区。
土地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包括荣将镇的新庄河一个小流域,项目治理涉及龙头村、和爱村、红椿箐村、宏地村等7个村民委员会。
华坪县土地面积2200平方公里,岩溶面积1293.9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294.9平方公里,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95.4平方公里,中度石漠化面积125.72平方公里,强度石漠化面积73.78平方公里,石漠化的基本特征是:县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
如下表1所示,为华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情况。
规划治理项目区,属于华坪县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属于金沙江流域地质构造。
境内地质结构复杂,地形切割强烈,岩溶地区和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区气候炎热,蒸发量大,焚风效应明显,使土壤干旱,植被稀少,同时雨季降水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带走大量泥土,导致基岩全部裸露。
基岩裸露度≥30%,植被综合盖度1.2 社会经济概况华坪县常住总人口达到17.24万人,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7073万元。
案例--⽯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案例6: ⽯漠化的成因及其治理——以贵州省为例⽯漠化是我国西南地区⾸要的⽣态问题,也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三⼤⽣态问题之⼀。
严重的⼟地⽯漠化,主要是由于⼈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的⽔⼟流失、植被破坏,致使⼈地⽭盾⽇益突出,进⽽影响到⼈类的⽣存发展安全。
本案例拟以贵州省为例,通过对⽯漠化成因与治理的学习,进⼀步理解⽯漠化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影响及其治理措施等问题。
【探索】⼟壤是⼈类⽣存的基本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的⼈⼝,⽬前粮⾷等农产品还相对充裕,但⼈地⽭盾⼗分突出,⼟地退化、⽣态环境恶化、⾃然灾害频繁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不容忽视。
耕地⾯积以每年 5.3×105hm2速度递减,⽽⼈⼝却以每年1600万⼈的速度递增,⼈均占有耕地⾯积不断下降。
⼟壤作为满⾜⼈类享有充⾜的⾷物和清洁环境的重要物质基础,对解决⼈⼝与粮⾷、资源与环境⽭盾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据21世纪初调查显⽰,我国⼟地退化⾯积已达1.5~1.8×105km2,因⼲旱、冻⼟、洪涝、风沙、⽔⼟流失等⾃然灾害导致我国的中、低产⽥占总耕地⾯积的65%。
⽯漠化作为⼟地退化的⼀种典型,分布范围相对集中,影响巨⼤。
轻度地⽯漠化可使⽔⼟流失、植被减少、⼟壤肥⼒下降,重度的⽯漠化将使地表的基岩裸露、致使被破坏的⼟地难以恢复。
可见治理⽯漠化对保护⼟地安全⾄关重要!思考:1、你是怎样理解⽯漠化概念的?2、你知道为什么会形成⽯漠化现象吗?什么是⽯漠化?⽯漠化就是⽯质荒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然背景下(特别是在喀斯特脆弱⽣态环境),受⼈为活动⼲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壤严重流失,基岩⼤⾯积裸露或砾⽯堆积的⼟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我国的⽯漠化分布相对⽐较集中,以西南地区为主,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西、湖南等省份。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效益及对策建议分析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为例摘要:毕节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已实施13年,成效明显,同时也存在困难和问题。
本文针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对策与建议,以供各地石漠化治理参考。
关键词: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问题;对策与建议自2008年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以来,毕节市先后经历了3年试点工程阶段、5年重点县治理阶段和“十三五”调减治理重点县3个阶段。
毕节市按照国家治理石漠化土地50~75万元/平方公里的投资标准,截至2020年底,累计投入资金10.61亿元为贵州省最多,(其中中央投资9.57亿元,地方配套1.04亿元),治理石漠化土地面积1878.64平方公里,经过13年的持续努力,毕节石漠化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国石漠化治理提供了毕节样板,在2012年获得了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全国防治石漠化示范区”称号,有力推动了毕节市“从石漠化严重地区向生态环境优美地区转变”趋势。
1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1.1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石漠化程度逐渐减轻2020年,全市石漠化面积4125.2平方公里,比2008年前的7008.38平方公里减少2856.18平方公里(含其它工程治理的面积),减少率为40.75%;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持续下降,石漠化扩展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呈现持续减少、危害不断减轻的有利态势。
1.2林草植被盖度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草地建设等林草植被恢复措施,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近20个百分点,林草植被综合盖度提高近35个百分点,植被结构逐渐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植被状况逐步好转,植被群落结构呈现良性改善。
1.3不断探索综合治理模式,“治石”与“治贫”相互促进截至2020年底,全市以石漠化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围绕林业、畜牧、小型水利水保三大措施,不断探索石漠化治理与林产业、畜牧业、生态旅游业的治理模式,累计造林262.51万亩,其中封山育林175.19万亩、防护林25.6万亩、经济林61.08万亩;累计种植中药材2.05万亩;累计种草19.73万亩,其中人工种草18.27万亩、草地改良1.46万亩,配套实施棚圈建设27.95万平方米、青贮窖4.8万立方米,购置饲草料机械2258台。
巧家县土地石漠化治理模式初探重点分析了石漠化的主要成因、过程及环境效应.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粗化和贫瘠化,生产潜力和生物产量、数量下降以及地质特点等,通过样地治理比较分析,提出了以生态修复为主,工程治理及移民搬迁为辅,调整产业结构的治理方针,进一步探索了石漠化治理模式.Key words: ston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patter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 administration1 巧家县土地石漠化及其治理概况巧家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理位置东经102°52′~103°26′,北纬26°32′~27°25′,金沙江流域与境内的牛栏江交汇.南北长98 km,东西宽57 km,国土面积3 245 km2.石漠化面积947.5 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9.18%.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00.04 km2,占全县石漠化面积的21.15%;中度石漠化面积529.23 km2,占55.85%;重度石漠化面积106.68 km2,占11.26%;极重度石漠化面积111.23 km2,占11.74%.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分布极广泛.巧家县是岩溶石山区域干旱、半干旱地区,受金沙江水系的切割,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属亚高山水切割地貌.由于地质结构的特殊性、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植物受破坏,使得石漠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已威胁到人、畜生存安全及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由于人口增长,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消耗剧升,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进一步加剧了土地石漠化.由于人地矛盾尖锐,土地退化严重,使巧家县石漠化严重的法拉河、小河塘、五家沟、兴隆河、大白水、谢家沟、马洪河等小流域陷入了“生态脆弱—贫困—掠夺式土地利用—资源环境恶化—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在石漠化试点治理中,重点研究了该地区的地貌特点、水文特征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变化过程,对石漠化生态系统脆弱和人类活动影响石漠化区域环境退化及人类驱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数理统计研究.治理区核心问题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及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群众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治理以生态修复为主,通过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提高植被覆盖度;发展草食畜牧业,增加治理区农民收入;结合工程治理,实施坡改梯,改造坡耕地;建造谷坊、拦沙坝以减轻水土流失危害;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修建水渠,分点布置建设小水窖,引进使用先进滴灌技术.并伴随着局部生态移民,从根本上解决不适宜生态和发展的村寨进行有条件搬迁,引导移民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使移民基本上做到搬得走、定得下、能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经过治理,基本能达到控制人为因素可能产生的石漠化现象,使治理区生态恶化态势得到有效控制,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并对今后的生活质量有实质性提高.2 石漠化治理区地质特点巧家县石漠化区域在地貌上多为侵蚀山地,地形在地质构造交错带上,以高山峡谷为主,河流深切,地势陡峭,相对高差大,且土壤保水保肥力弱,每到雨季受到外力作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在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或规划下,为了眼前利益,也为了暂时生存和发展,当地民众不惜过度开发资源,如无序放牧、砍伐森林、开垦坡地、开发矿产资源等,使得水土流失更加剧烈,形成人增——耕进——林草退——石漠化的恶性循环.巧家县是金沙江下游干热亚区,海拔最高为药山轿顶峰4 041 m,海拔最低在金沙江与牛栏江交汇处517 m.地貌类型主要有高山峽谷侵蚀地貌、侵蚀与溶蚀并存地貌、堆积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等.气候干旱,年均气温13.7℃,降水量534~1 489 mm,集中在5~9月,其它月份小雨或无雨,年蒸发量大,年均日照时数为1 889.5 h.由于海拔高差悬殊,形成亚热带与温带共存的高原立体气候区.极端最低气温-9.5℃,极端最高气温36.6℃.项目治理区地形切割强烈,65%为落差0.4~1.8 m改造台地;12%为15°~35°坡地;23%为严重侵蚀冲沟,土壤多属二叠系下流第四组灰岩、第四系冲洪积层、第四系残破和第四系土壤.土壤呈垂直分布,分为7个土类,60个土种.主要利用的土壤层为:红壤、黄壤、黄棕壤等.植被类型为干旱稀树草丛.规划治理区主要选用以鸭茅(Amba)、白三叶( Haufa+Huia)、黑麦草(Eminent)、多花黑麦草(Tetragold);灌木和乔木主要有槡子(dodoneae riscosa )、小桐子(Jatropha curcas)、合欢(Albizia julibrissm)、核桃(Walnut seed)、华山松(China Armand pine)、花椒(Pepper)及巧家县特有珍稀濒危植物—五针白皮松(Pinus squamaia X.W.Li) .林业调查规划第35卷第5期宋劲,等:巧家县土地石漠化治理模式初探石漠化治理区的地貌特点和土壤特性,使得土壤对水分涵养和滞留的能力差,所以水资源是维护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3 样地治理比较分析巧家县是云南省植被环境脆弱地区之一,石漠化及土壤侵蚀极其严重,石漠化引起土壤质量退化一直困扰着当地可持续发展.土壤质量退化治理成果及经验很多,在此基础上开展植被恢复等生态工程治理,防止侵蚀土壤进一步退化,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结合中低产田改造进行土壤改良,建拦沙坝、谷坊、田间沟、渠等保土保水,提高土壤水分储量,减少土壤水分时空差异,同时降低土壤紧实度,是侵蚀陡坡植被恢复的一项有效措施.治理区样地选择土壤为黄棕壤土(pH>7.0),频度为12°.谢家沟小流域2块相邻陡坡地作比较:2块陡坡地在2005年前背景一样,都为严重侵蚀荒地,植被覆盖率很低(<5%).其中一块未经植被恢复,现已演化为石漠化严重侵蚀裸地(对照),另一块为2005年在石漠化侵蚀荒地基础上采取植被修复坡地,在修复的坡地种植合欢(Albizia julibrissm )树+鸭茅(Cocksfoot)、黑麦草( Eminent).合欢树株、行距都是3 m,株、行间种草.目前合欢实生树高近3 m,树径6 cm左右.现2块地有明显差距,植被恢复地土壤厚度在20~25 cm,未治理的陡坡地除有局部土层外,大部分侵蚀裸地土壤层较薄,厚度均在6~8 cm;植被恢复地上坡段可以看出基本上没有侵蚀的表现,由于地表植被与栽植的树木叶子对雨滴阻挡、缓冲,表层土壤受到侵蚀影响可忽略,侵蚀地上坡位则不然,由于光秃的下垫面无法阻挡雨滴的击溅,使这个坡位表层土壤细颗粒溅离原位,土壤层变薄,厚度仅是10 cm左右,由于地径流汇集,中下坡土壤受蚀影响表现为面蚀.侵蚀裸地受面蚀影响很大,相对于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地由于植被覆盖度好,保土固土取得良好效果.跟踪检查结果比较,2块地土壤有明显差异.植被恢复地土壤厚度均为25 cm 左右,而裸地未经治理地块土壤不完整,风化侵蚀后石粒多,上坡土壤侵蚀比起中下坡要小得多.植被恢复地上坡侵蚀影响可忽略不计,水蚀对这个坡位影响只可能为溅蚀,但由于地表植被与栽种树木叶子对雨滴的阻挡、缓冲,表层土壤受到侵蚀影响微乎其微,土壤厚度在30 cm左右.侵蚀地上坡位则不然,由于光秃的下垫面无法阻挡雨滴击溅,使这个坡位表层土壤细颗粒溅离原位,土壤层变薄,厚度仅18 cm左右,由于地表径流的汇集,中下坡土壤受水蚀影响表现为面蚀.侵蚀裸地受面蚀的影响很大,中下坡位置的土壤面层被侵蚀掉,土壤厚度不足10 cm.相对于侵蚀裸地,植被恢复地由于植被覆盖度好,面蚀对中下坡的影响不大,面层土壤厚度均为20 cm以上.2块地土壤层次、厚度的明显差异表明,经过植被恢复,坡地在2005年后的4年多时间内有效地防止了土壤侵蚀的发生.植被恢复后的土壤物理性粘粒是易被水分散悬移的主要土粒组成,它的含量高低能反映土壤侵蚀强度,通过比较,植被恢复地受土壤侵蚀影响小.地块上坡有效防止了溅蚀,中下坡对面蚀影响也得到了有效治理.2块坡地土壤受侵蚀不同,也表现出了不同的质地.植被恢复地土壤主要以粘土为主,基本保持着原面层红壤粘土质地特征,而侵蚀裸地土壤则以粉质、砂质为主.通过治理,项目区侵蚀陡坡植被对恢复土壤水分改善主要表现在雨季,旱季则效果不明显.随着植被状况不断好转,植枝落叶层的补给,有机质含量将逐渐增高,这不仅能很好地改善变性燥红土养分贫瘠、保水性差的特点,而且也能改善坡地土壤容重大而导致的土壤紧实.样地试验说明,选用当地适生的树种组成恢复植被群层,林层结构稳定,根系交错,提高了植被防护功能,能较好地达到固土保水效果,使氮、磷、钾及有机质等养分得到较好保护,形成一个立体的生态防护网.4 探索石漠化治理模式在石漠化区域实施植被恢复、保护性耕作、有序矿产资源开发、合理水能利用是治理重点,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反之,土地过度利用和气候急剧变化会降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储量,进而导致土壤生产力损失.特别是自然和人为活动导致的土壤碳和氮作为气体向大气排放和损失,是引起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因生态环境破坏而导致正常大气环流发生紊乱,旱涝交替,森林火灾频发,各种气候、环境灾害严重,损失难以估计,加之气候变暖,很多植物种群从基因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威胁日益严峻.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特性分析,近期发生的百年不遇旱灾对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的持久性影响很大.因开发利用不当,没有通盘考虑和统筹规划,以及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使得资源遭到乱采滥挖,超限采摘和盲目开垦,导致林地被占用,植被遭破坏;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使得其种类和数量不断减少,甚至灭绝.值得关注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作物物种数量正在锐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虽然是多方面造成的,但崩蹋、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却是与植被资源的好坏有直接关系.植被减少,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水源盈亏是左右石漠化的直接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则是石漠化的根本原因.水土流失形成土地石漠化,而石漠化又直接影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与其他方面的安全有本质上的不同,它影响更广泛,后果更严重,造成的生态危机通常很难在一代人或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手中挽回.因此,做好保护与开发是至关重要的.科学规划,综合开发是利用资源为人类造福的宗旨,且要做到在利用中充分保护自然生态及动植物多样性.如何治理石漠化,保护生态环境,不破坏或改变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呢?各领域的专家与学者针对所在地域特点各抒己见,笔者从所从事的工作中提出一点看法:通过石漠化治理,旨在对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分析,结合不同地域小流域自然状态特点,对石漠化演变有了科学分析,从而使治理有了理论支持,决策有科学根据.通过点的治理,将成功经验或范例推广到面上,为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南盘江流域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经验,减少区域产沙、泥量以及解决流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奠定理论基础.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是决定沙量和土壤流失率的决定因素,在项目治理区不同土地利用、覆被方式之间的土壤侵蚀强度不同,通过调查、统计、排序是:裸岩——村寨——草地农田——灌木林——林地,裸岩侵蚀远大于其它类型,为极强度侵蚀,村寨为中度到强度侵蚀,草地和农田为中度侵蚀,林地的侵蚀强度略低于灌木林,二者均为较轻度侵蚀,一般情况下自然植被可以减少雨滴对土壤表层冲击,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固定土壤颗粒,减少地表径流.试验治理小流域区的共同特点是自然植被为主要的侵蚀源,农田、村寨侵蚀量所占比重较低,坡度陡、平地少,造成垦殖率低,其侵蚀量占侵蚀总量的比重小,仅占小流域的2.52%~3.3%.相反,流域内林地、灌木和草地面积大,虽然侵蚀强度较低,但浸蚀总量所占比重大,占流域总侵蚀强度的80%~90%.谢家沟流域裸岩为极度侵蚀,面积虽不到7%,但侵蚀率却大于31%.综上所述,在流域侵蚀控制过程中,除了要对侵蚀强度大的裸岩、农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外,草地、林地侵蚀更不容忽视,必须采取相应措施.石漠化区域植被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指数高,生存着很多只能在富钙偏碱的石漠化环境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特有科属植物,利用好这一特性,选育好早生性、石生性、喜钙性树种很关键,但植被覆盖空间受石漠化环境和海拔等因素制约,植被生产力低,恢复速度相对缓慢.从对巧家县石漠化区域特点分析看,虽然森林覆盖率相对较高,但普遍存在着树种单一的问题,加之粗放经营,极易发生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减弱水土涵养的功能.所以,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自然的力量来恢复森林植被,加以必要的人工管、封、造等,多树种配置,进行针阔、乔灌、灌草等多种形式的混交,形成立体生态系统,提升林地的生态防护功能.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着生物多样性、水土质量以及地表径流和沉降速率等.农作垦伐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形式之一,盲目的耕作措施和不恰当的施肥是造成土壤养分流失,土地质量退化和农业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导致耕地进入逐步退化的恶性循环.喀斯特地形广泛分布于石漠化地区,由于特殊地质和环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小流域上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在大区域上,由于喀斯特区域内镶嵌着非碳酸盐岩区,使得不同类型地貌交错过渡,生态系统这种异质特征影响着水土平衡.5 结论石漠化已成为治理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要从石漠化演变过程与机理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控制石漠化的发展趋势.由于退化和生态破坏及其所引发的环境灾害和生态灾害频繁发生,威胁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国家高度重视下,本世纪初,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石漠化问题,恢复生态植被,并确定以生态修复为主,工程治理及移民搬迁为辅的治理方针,通过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措施,生态得到一定程度修复.调整治理区产业结构,每年有大面积弃耕或退化耕地转移为人工林,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防风固沙,减少了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提高了生产力.笔者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注重搜集资料与分析问题,不断总结,对石漠化治理与生态安全问题极为关注,认为生态安全应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因为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将生态建设与石漠化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治理区从根本上达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气候变暖,资源消耗过大,部分物种濒临灭绝,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成为政府与百姓讨论最多、最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对生存环境也有了更高的需求,石漠化问题及其他生态退化现象使人们对生态安全产生担忧.土地石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之一,在石漠化治理中,目前采用的方式是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的运作机制.在治理通过立项批准后,按计划,根据作业设计要求,结合治理区域立地条件,主要在固土与保水、经营与管理、生态效益评价及当地实生树种衰退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实施.参考文献:[1]刘刚才,刘淑珍.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水环境特性对荒漠化的影响[J].山地研究,1998,16(2):56-159.[2]何毓蓉,张丹,张映翠,等.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云南土壤退化过程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1999,5(4):1-5.[3]黄成敏,何毓蓉,张丹,等.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云南)土壤退化机理研究——土壤水分与土壤退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10(6):578-584.[4]纪中华,刘光华,段目汤,等.金沙江干热河谷脆弱植被系统植被恢复及可持续植被农业模式[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5):19-20.[5]王克勤,沈有信,陈奇伯,等.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J].应用植被学报,2004,15(5):809-813.[6]何璐,段目汤,沙毓沧,等.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植被经济林复合种柏模式的植被经济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5):16-19.[7]李阻兵,谢德体,魏朝富.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及表生植被某些特性变异与石漠化的相关性[J].土壤学报,2004,41(2):196-202.[8]陈奇伯,王克勤,李艳梅,等.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类型植被改良土壤效应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3,17(2):67-70.[9]刘玉,李林立,赵林,等.岩溶山地石漠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5):142-145.[10]吴秀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土壤侵蚀效应研究:中国西南喀斯特小流域案例[D].北京:北京大学,2004: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