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技术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摘要:近年来,一直期待着解决引人注目的技术问题,例如快速滚动和快节奏的技术完成,测试技术和最终技术。
在搜索过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本技术,例如快速搜索,研究和管理艺术技术,设备的艺术艺术以及艺术系统和设计系统。
它允许增加和更多的工艺,支持国内外油气资源的研究开发。
但是,随着油气的深入,东部石油港到达了第一目的地,其黄铜场和高水平的救援,西部和南部处于建设和河流福祉的一边。
油气储量埋深,勘探开发越来越复杂,对石油的技术要求越来越大。
因此,需要不断解决关键问题,完善关键技术和辅助工程技术,不断提高支持石油技术勘探开发的能力。
因此,作者总结了中国石化石油技术的现状,并根据发展目标和技术要求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现状;发展建议1石油工程技术新进展1.1钻井地质环境因素为了准确预测和描述地质钻探环境因素,降低钻探作业的风险,降低钻探的复杂性和破坏程度,为科学钻探与地质工程相结合奠定基础,采用技术、caras对深部碳酸盐层压力预测进行了研究这些因素正在以创新的方式发展,从而解决了非系统因素、间歇因素、低精度因素和钻井环境的长期描述问题。
与复杂的地震信息解释方法相比,实现了传统的循证解释方法的飞跃。
为解决传统山区车参数表征方法未能充分考虑水库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钻井过程中和钻井后水库交互关系的问题,采用复杂的山区车参数动态变化表征方法开发了环境。
1.2深井、复杂结构井此外,还以深井和超深井超高速钻井和钻具开发的形式研究了高施工风险等主要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的动态优化和钻井风险的防控是实时进行的。
这个油田使用了30多口井,复杂缺陷的时效同比下降了37.3%。
在增加安全密度窗口和减小壳层的基础上,构建了井眼结构优化方法。
北油气田探井和生产井的结构优化分别为6 ~5口井和6~4口井。
钻孔后,孔直径增大至143.9毫米,提高了孔的定向效率和对付复杂肿瘤的能力。
俄罗斯油气地质开发新进展及未来勘探方向——Э.М.Халимов院士俄罗斯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工业发达国家之一,石油和天然气完全能够满足自身需求并出口到其它一些国家。
俄罗斯天然气勘探储量约占世界储量平衡表的35%,在世界油气开采中,天然气占30%,石油占11%。
俄罗斯油气生产已超过前苏联时期开采总量的80%。
俄罗斯的油气远景区面积约为1290×104km2,其中有560×104km2在边缘和内海陆架区。
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分布在具有独特的地质特征,资源量丰富和开采程度较高的含油气大区内。
在俄罗斯已发现2240个油气田,其中有1512个油田,373个油气田和凝析油气田,355个气田和凝析气田,除此之外,约有80个油田已结束开发。
油气田分布在古地台(东欧,西伯利亚),年轻地台(西西伯利亚,斯基夫-土兰),山间盆地及边缘坳陷。
从里菲纪到晚第三纪的所有沉积层内均见到工业油气流。
大部分油气储量分布在几个长距离展布的区域含油气层系内。
在古地台,含油气层系主要分布在里菲系、文德系、寒武系(西伯利亚地台)、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东欧地台)。
在年轻的地台区(西西伯利亚,斯基夫-土兰)主要的含油气层系分为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
在地槽期后地区(萨哈林,远东山间盆地)总体上以新生代地层的含油气性为主。
在整个俄罗斯,2.4%的原始原油探明储量和1.7%的气储量分布在新生代地层中,65.5%的油和86.1%的气分布在中生代地层,其中51.6%的油和78%的气分布在白垩系,31.9%的油储量和11.1%的气储量与古生代地层有关,0.2%的油和1.1%气与元古代地层相关(表1)。
表1俄罗斯原始探明油气储量按不同层系的分布俄罗斯含油气区具有巨大油气资源潜力,可为国家油气生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然而,未探明资源量比已探明储量的构造更为复杂。
那么在国家预算缺乏的条件下,要增加油气储量则需进行大量的地质勘探以及科学论证其合理分布。
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新进展与展望摘要:石油工程企业在工作实践中面临着比较大的风险,强调风险管控,这对于企业工作稳定等有积极地意义,因此在实践中,基于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效率提升的目标对实践工作进行分析与讨论,明确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内容和落实的策略,这能够为当前的实践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从而促进工作获得显著进步,实现企业效益的整体提升。
本文对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新进展与展望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石油工程;技术进展;展望引言对石油工程企业工作开展分析可知,不同工作环节所面临的风险是不同的,即各个生产环节的安全风险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实践中需要基于不同环节的风险差异做相应的安全控制,这样可以保证风险控制效果,而且还会实现风险控制实践中的成本掌控。
当然,在石油工程企业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基于风险控制的实际需要,强调隐患排查是必须的,基于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对石油安全工程企业工作中的安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利用进行思考,这对于当前工作实践来讲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1石油工程现场技术分析近年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促进了工业技术升级换代。
石油工程专业领域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业务智能化发展大背景下,井筒工程数字化、智能化已取得一定成效,研究上总体侧重于基础信息数字化处理、业务流程远程协同高效管理、工程技术人工智能方面,在石油工程现场技术分析和决策支持领域仍需加强工作。
石油工程是根据油气和储层特性建立适宜的流动通道并将地下油气开采到地面的一系列工程和工艺,具有多专业应用、多学科融合、多工艺流程特征。
技术人员进入现场实施石油工程作业,需要进行工程工艺优化设计、工程风险评估与预案制定、作业工况分析与诊断、工程监督与风险管控、工程效果预测与评估等工作。
为此,现场技术人员需开展大量的石油工程技术核查,即针对复杂工况进行工具工艺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规定查询、关键工程工艺参数分析优化、复杂工况分析诊断、工程工艺实施效果评价等,以核实查证工程实施与工程设计/工程预期的符合情况,指导工程作业方案决策与实施。
油气田开发技术的研究新进展随着全球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油气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能源之一。
而油气田开发技术一直是行业的研究热点,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进展。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即勘探技术、钻井技术、油藏开发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介绍油气田开发技术的研究新进展。
一、勘探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震勘探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新的勘探技术如地震正演、反演、激励源等技术相继出现,提高了勘探的质量和可靠性。
例如,地震正演模拟技术的出现,能够精确地模拟地质构造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从而达到高精度的成像效果。
此外,3D/4D成像技术也成为勘探技术的研究热点。
3D/4D成像技术结合了地震波传播、地质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有效提高了勘探的精度和效率。
通过3D/4D成像技术,可以直接获取油气藏的结构和性质,并能够定量地描述地下储层的物理性质和流体流动性质,为油气田的开发提供了精确的依据。
二、钻井技术作为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钻井技术的研究也一直是热点。
在钻井技术领域,导向钻井技术的应用逐渐普及,目前已成为石油行业钻孔的主流技术之一。
通过导向钻井,可以实现深钻、横向钻井等特殊钻井技术,能够更好地实现储层的提高、井眼的规范等问题。
另外,新型完井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行业界的广泛关注。
油气开采中,完井是将井筒封堵并实现井壁与储层直接的联系。
最近,新型完井技术如水泥化和封孔技术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能够更好地控制油气井开采效率和产量。
三、油藏开发技术油藏开发技术领域的研究主要探索如何高效安全地开采油气资源。
一方面,提高提高提高单井产率;另一方面,则是实现油藏的整体效率提高的问题。
多相油藏的开发技术一直是油气工程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多相油藏开发技术方面,模拟技术和优化技术的进步为提高油气开采效率提供了支持。
例如,模拟技术能够模拟多种开采方案和几种基本开采工艺的优化方法,对于油藏数据的准确性和多学科协同作用非常重要。
第30卷第4期油气地质与采收率Vol.30,No.4 2023年7月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 Jul.2023引用格式:何延龙,赵靓,黄海,等.MICP技术及其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应用进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23,30(4):106-115. HE Yanlong,ZHAO Liang,HUANG Hai,et al.Progress of MICP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il and gas field development [J].Petroleum Geology and Recovery Efficiency,2023,30(4):106-115.MICP技术及其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的应用进展何延龙1,2,赵靓1,2,黄海1,2,安狮子1,2,倪军3,王鑫1,2(1.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2.陕西省油气田特种增产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5;3.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65)摘要: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诱导沉积碳酸盐,从而对松散物质进行胶结的技术,该技术凭借反应速率可控、高渗透性、绿色环保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笔者系统综述了MICP技术的作用原理、应用菌种、矿化胶结机制,以及MICP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应用。
MICP技术主要通过尿素水解作用、反硝化作用、硫酸盐还原作用或甲烷氧化作用实现,诱导碳酸盐沉淀的微生物主要分为产胞外聚合物菌、产脲酶菌、反硝化菌、硫酸盐还原菌和甲烷氧化菌。
MICP技术的矿化作用产生碳酸盐沉淀,可作为桥梁胶结松散物质,形成统一的整体。
将MICP技术应用于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堵塞孔隙及裂缝,可以在预防出砂的同时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气采收率。
“双碳”背景下油气田节能技术发展与展望发布时间:2023-03-03T06:14:01.772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0月19期作者:张鑫城[导读] 随着我国油气田企业物联网的建设,生产现场自动检测能力和数据后台信息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张鑫城克拉玛依瑞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834000摘要:随着我国油气田企业物联网的建设,生产现场自动检测能力和数据后台信息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正在为全过程面向生产的油气田企业实现节能、降低能耗、精细高效的能源注入新动力。
中央提出“双碳”目标后,公布了重点领域和行业的碳支持实施方案和措施,构建了“1+N”政策体系。
油田企业面临双重控制能源政策的压力,同时自身节能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对“双碳”背景下油气田节能技术发展与展望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油气田;节能技术;发展引言目前,中国的能源效率只有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
国家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到2030年达到最高值,到2060年达到“碳中和”。
在此背景下,油气田作为传统的化石能源企业,能源消耗大,绿色低碳发展势在必行,油气田节能技术将在新的需求拉动下迎来大发展和新的突破。
1零碳油气田内涵“双碳”目标提出之后,学术界和业界虽然围绕发展零碳产业展开了大量理论和专业层面讨论,但截至目前尚无统一权威的零碳产业定义。
教育部在2021年7月12日《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中定义了零碳排关键技术系列,包括节能降耗、非化石电力、储能及新型电网、绿氢及余热利用等技术。
此外开发钢铁、化工、建材、石化、有色等重点行业的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纳入碳中和关键技术范畴。
该文件关于零碳技术及工业流程再造的界定与零碳产业概念最为接近。
碳中和目标提出之后,国内外关于以碳捕集与封存(CCS)/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碳汇为代表的负碳技术及产业化的讨论也再一次成为焦点,各机构为此开展了大量预测。
综合目前学术界和业界对零碳产业的综合研究认识及各类学术成果,可将零碳产业界定为“通过产业布局优化及节能降耗技术、零碳技术和负碳技术的系统应用推广,实现产业流程再造,继而实现净零排放的产业”。
《油气田开发科学技术进展》1、各向异性油藏特点?注水开发时如何设计调整?特点:渗透率具有方向性的油藏叫做各向异性油藏,或各向异性渗透率介质油藏。
(补)各向异性油藏的渗透率在方向上具有各向异性,在平面上具有非均质性。
各向异性油藏有两大类:一类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称为沉积各向异性油藏,另一类是裂缝作用造成的,称为裂缝各向异性油藏。
各向异性指的是介质在同一点处不同方向上的性质不同,非均质指的是两个不同点处的性质不同。
非均质可以通过对空间取平均来消除,各向异性则不能。
例如一个非均质裂缝油藏,平均来看,裂缝方向有一个渗透率值,垂直于裂缝方向有另一个渗透率值。
(补)调整时:各向异性渗透率主轴与井排方向平行;渗透率主轴——裂缝方向、古水流方向;井排方向——同一注采单元内任意两井连线(补)1井排方向与渗透率主轴方向平行2将非均质油藏等效为均质油藏按均质油藏的布井理论布井网,再转换到非均质油藏中转换关系为2、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特点及设计方法?各向异性油藏水平井网的特点(1)水平井网需考虑渗透率主方向、井排方向和水平井段方向三者之间的两两匹配关系(2)水平井网需考虑井距、排距和水平井段长度的两两匹配关系井网设计方法(1)渗透率主方向、井排方向和水平井段方向三者之间呈两两平行或垂直关系;(2)水平井段跟井距的比值与各向同性井网相同。
3、注蒸汽井气窜产生原因及特征?原因:(1)层内或层间较强的非均质性(2)原油层内严重的蒸汽超覆(3)多吞吐周期后呈现井间热连通或压力连通(4)注入参数不合理气窜特征:动态判断:相邻井注气时,生产井产液量增加,含水率升高,井口温度上升,气窜严重时,相邻井注气,生产井产水量急剧上升并伴有一定的蒸汽形式(补)A 蒸汽窜—在超稠油吞吐过程中,除个别生产井由于井距较小,井间高渗层在压差作用下容易形成蒸汽窜流通道,大部分气窜是假象。
B 热水窜—在多周期吞吐后,某层向上的井与井可能形成了高含水热通道,此时从注水井注入的蒸汽冷凝成的热水发生粘性指进,热水很快窜到生产井。
国内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研究现状一、国外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发展的现状1、国外油气勘探理论进展:合油气系统”概念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学与系统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M G Dow在1972年在AAPG年会上首次提出后,后来经Perrodon ( 1984) , Demason ( 1984) , Meissner ( 1984) , Ulmishek (1986)及Magoon (1987、1988、1989)等人补充、修改而完善,认为:“含油气系统强调特殊桂源岩与形成石油聚集之间的成因关系,盆地研究强调构造凹陷及所包含的沉积岩,而不考虑与油藏的关系,对含油气区带和远景圈闭的研究强调应用现有的可行的技术或方法探测出现今存在的圈闭”。
含油气系统一词代表了所有形态的桂类(固态的、液态的和气态的),而系统则代表了所有相互关联的基本要素姪源岩、储集层、盖层和上覆岩层)以及所有成藏作用(圈闭的形成、石油的生成一运移一聚集)。
“层序地层学”概念早在1948年Sloss, Krumbein及Dapples等就提岀了。
后经Vail ( 1 977 , 1988) , Payton (1977) , Posarnentie (r 1988),Galloway (1989),Sagree ( 1988) , Wagoner ( 1988)等人进一步完善,层序地层学理论进入到系统化与综合化阶段,形成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Va订a nd P osame ntie, 1988)和成因层序地层学新学派(Galloway, 1989)。
以最大水进面(海泛面或湖泛面)泥岩作为层序边界,强调在海平面或湖平面从下降到上升所完成的进积一退积一加积作用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成因地层单元,层序内部具有向上变粗再变细的演化序列;1994年,Cross等提出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根据基准面旋回原理和可容空间变化原理,揭示基准而旋回层序与沉积动力学和地层响应过程的关系,研究相对应的沉积相演化序列,预测有利储集砂体的产出位置和发育情况。
中国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发展方向魏长亮发布时间:2021-11-04T02:46:31.642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3期作者:魏长亮[导读] 近年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深层迅速增长,技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大庆油田第九采油厂葡西作业区黑龙江大庆 163000摘要:近年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深层迅速增长,技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鉴于我国复杂的油气工程地质环境,对我国能源资源基地建设非常重要,加强我国石油勘探开发也是实践领域。
本文,在系统总结石油勘探开发深层形势和我国石油勘探开发进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发展潜力,中国油气主要研究领域和科技趋势中国深层油气资源潜力巨大且丰富,这是以后的重点领域,在科技研究的一个方面,必须加强深层流体流动中油气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的研究,优化复杂地层条件下的快速钻井和改造储层组合,同时,应下大力气加强管理创新,加强理论与技术,企业与部门之间的合作研究,加强勘探开发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管理与运作,为高效勘探开发深层油气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深层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地震;测井;钻井;油气层改造;资源潜力;发展方向前言世界油气田的发现不断向深层方向发展。
地质条件日趋复杂,掌握变得越来越困难,本文分析了我国油气方向深层油田开发的主要机遇,在系统总结深层油田勘探开发现状的基础上。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深层油气将成为我国石油勘探工作的分布和实践操作领域。
随着油气技术的进步和深井的深入,深层油气已成为油气田勘探的重要方向之一。
油气田勘探的突破得益于理论和技术的进步,石油勘探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我国深部油田的勘探与开发经常存在于盆地叠加的地下构造地层中,钻井时,必须克服不同类型的地层系统,从而导致地质工作和环境的深层复杂。
本文回顾了我国深层油田勘探开发的关键研究开发现状,阐述了面临的任务,并试图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深层油田勘探提供参考。
胜利油田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新进展及发展方向1. 胜利油田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概述随着油气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胜利油田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石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胜利油田对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应用。
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的油气储层分析方法,通过对油藏地质、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信息的综合处理,实现对油藏储层结构、渗透率、流动状态等方面的高精度预测和优化调控。
胜利油田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了油藏数值模拟的精度和稳定性,为油气藏开发提供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二是拓展了油藏数值模拟的应用领域,如油藏动态监测、产能评价、压裂方案设计等;三是加强了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促进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胜利油田将继续加大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力度,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方向:一是进一步提高油藏数值模拟的精度和稳定性,满足油气藏开发的需求;二是拓展油藏数值模拟的应用领域,实现与油气田开发的全过程融合;三是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提升我国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整体水平。
1.1 数值模拟技术的定义与意义数值模拟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对复杂物理现象进行建模、求解和预测的方法。
它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然后利用计算机对模型进行求解,从而得到问题的解答。
在胜利油田油藏数值模拟中,数值模拟技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油藏的物理特性,通过对油藏进行数值模拟,我们可以研究油藏的压力、流速、物性等参数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从而揭示油藏的内部结构和行为特征。
这对于优化油藏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进展郭琦1,金龙2,江鹏2(1.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 100034;2.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设计分公司,北京 100085)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油气田地面工程相关技术成果,随后介绍了地面工程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包括不断强化技术科研攻关、科技创新、重点研发和推广一体化集成装置、稳步发展油气田地面工程的数字化建设工作。
关键词: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进展;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TE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800(2021)08-0174-02DOI:10.19900/ki.ISSN1008-4800.2021.08.084Development of Surfac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Oil and Gas FieldsGUO Qi 1, JIN Long 2, JIANG Peng 2(1. China National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mpany, Beijing 100034, China ; 2. China Petroleum Engineer and Construction Corp. Beijing Company, Beijing 100085,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relevant technical achievements of domestic oil and gas field surface engineering, then introduc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urfac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cluding continuous strengthening of technical research and researc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cusing o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integrated equipment,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oil and gas field engineering.Keywords: oil and gas fields; surface engineering; technical progress; development direction0 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于油气能源需求不断扩大,同时油气田工程也得到了广泛发展,到目前为止形成了较为复杂、庞大的工程系统,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油气要求。
地面工程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进展及方向摘要:油田地面工程是油田开发的重要组分,为了实现高效开发,促进油田生产经济效益的提高,优化油田地面工程建设施工的质量。
全新的开发理念与技术水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油气田开发效率,更是显著提升地面工程施工整体水平。
无论是在工程环境上,还是在工程管理方面,均相较于以往有所优化。
有效确保油气田开发环境安全、稳定,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地面工程向着更好、更快的发展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
关键词:地面工程技术;油气田开发;应用进展;方向1 地面工程技术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1.1 实施封闭式管理企业在对地面工程进行建设的时候,要保证工程建设中与施工企业紧密合作,对地面工程的施工现场实施封闭式管理,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整体施工效率。
在这一阶段,施工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关程序。
运用科学的手段以及技术,对工程施工进行规范。
首先是施工企业要依据工程建设的情况采用合理的技术,保证技术与设备协调配合,这样管理人员可以对技术以及设备实施封闭式管理。
其次是技术人员要加强对新开采技术的研发,这样管理人员可以在封闭式管理中加强对先进科技的运用。
1.2 数字化、智能化施工技术数字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是对着科技进步不断产生,并成为国内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在建设地面工程时,石油企业也要保持先进的施工观念。
在施工中要积极运用数字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让地面工程的整体建设过程具备更高的信息化水平,有助于提升工程建设的整体效率,同时也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信息共享,让施工质量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另外就是加强先进科技的运用,也是为了减轻施工人员的工作压力,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让施工进度尽可能加快,缩短整体工期,让石油企业的效益得到维护。
1.3 计量技术计量技术在地面工程建设中非常关键,有利于石油企业对整个建设过程实施全面的监控和管理。
施工企业在实际建设中合理使用计量技术可以让石油生产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同时石油企业的实际资源开采效率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中国石油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摘要:油气田地面工程项目的规模较大,其中涉及到的流程众多,在工程管理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在实际的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施工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引发了一些矛盾和冲突,导致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施工存在着质量和安全风险。
因此,在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施工当中,必须要提高管理力度,制定完善的管理规范,加强对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的监督和控制,以质量和安全为核心,加强对工期、造价的把控,做好地面工程建设的组织与协调工作,推动油气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本文主要分析中国石油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石油;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进展;挑战;发展方向引言到2021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共有油气水井33×104口、站场约16000座、各类管道37×104km、各类设备近70×104台、供电线路10×104km、通信线路8×104km、各类储罐18000座,建成了规模庞大、功能齐全、配套完整的油气田地面生产系统,满足了油气开发各阶段的生产需求。
在总结中国石油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油田集输处理、气田集输处理、采出水处理、储气库注采、提质增效、标准化设计、完整性等技术的进展情况,分析了油气田地面工程在地面技术、原油集输与处理技术、天然气集输与处理技术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与挑战,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中国石油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油气田地面工程绿色低碳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1、油气田地面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的原则1.1科学合理原则油气田工程属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其生产作业现场跟油气田生产存在紧密的关联,因此在进行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保证施工作业的科学性,要加紧各作业面之间的链接和较差,保证空间和场地的充分利用,利用先进的手段加强资源的全面整合。
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原材料的管理,保证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使工程建设依据有关标准高效执行,在现场要对人员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调配,保证项目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浅谈我国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为中国天然气和石油开采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通过对我国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应用现状的详细分析,发现该技术可以为油气田工程的开发提供优质条件。
然而,中国油气田的地形相对复杂,生产相对困难。
油气田开发技术的应用仍面临许多问题。
对此,有必要分析如何创新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促进油气田社会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关键词:油气田开发;工程技术;挑战;发展1目前我国油气田开发情况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大力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密不可分。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尽管油气资源得到了不断的开发和利用,各种相关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但在开发和利用环节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国油气资源的储量开发储量和油气资源储量相对较小,在一些地区相对稀缺,特别是在西部或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勘探技术难以应用和开发。
这将导致储量产出严重不足,这意味着后续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将大大降低,这将影响我国相关领域的发现,最终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据此,本文对我国油气田开发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1.1欠缺对油气田勘探风险的投入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勘探项目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该类项目总体投资不多,甚至相关机制不完善,导致勘探工作进展不尽人意。
此外,勘探项目也有相应的研究,但对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并不多。
由此可见,中国需要关注这一问题,并通过投资相应的支持来改变这一局面。
1.2相关科技水平并不高根据对地球资源的调查和统计,不仅中国的资源稀缺,而且世界的资源也相对稀缺。
在此背景下,油气田的开发和利用更加困难。
没有更高水平的技术和理论支持,增产和增产的能力将受到影响。
这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和技术突破。
1.3 全球环境问题较为严峻在油气田资源的开发、勘探、收集和运输过程中,无论哪个环节,都可能对我国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相关地区土壤质量的破坏,以及严重的酸碱问题。
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摘要:石油是国家运行经济命脉,保证油田企业正常运转是国家建设市场经济所必须关注的重点。
近些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油气田需求也不断增大,这就要求油气田应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保证工程技术的有效性,在高效油气田地面工程下降低油气田工程耗损,提升油气田开采技术效率。
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作为一项专业性高,任务性重的技术,在社会发展阶段需要结合高新技术进行革新,以便于满足油气田的社会需求。
基于此本文以发展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为中心进行讨论,分析发展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的进展与发展。
关键词: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油田“标准化设计、信息化管理、模块化建设、市场化运作”工作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我国油田的建设发展。
与此同时,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仅改善了油气田地面工程的工作环境,增强了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也提升了油田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快了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的革新与发展。
1.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进展随着油气田需求的不断增多,为提炼出更多石油和天然气,我国不断进行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技术革新。
但是在不断开采背景下,油气田的发展也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在大面积开采后,油气田面临着地层变薄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若无无法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油气田企业的发展。
故此,我国各大油气田企业积极进行革新,简化地面工程技术,逐渐合并接转站,减少加热炉使用等,达到技术优化设置的目的。
此外,随着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的发展,我国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还研发了高线地面工程技术,如不加热集油技术,单井管线自动收发球技术,平衡堵水封隔技术等,实现了在高寒温度下的石油开采,并成功的将稠油采出水处理后利用到热采锅炉中,此项技术大大提升了用水效率,提升了水资源节能处理。
最后随着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的发展,也研制出三次采油地面工程关键技术。
最后,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管理上也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明确性、细致性的进展,其中“标准化的设计站场定型图、科研新技术项目推广、一体化集成装置配置等”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我国油气田最优化的管理建设。
油气田地面工程关键技术进展及发展探究摘要:本文对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发展和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提出了油气田地面工程二次开发油田优化简化关键技术;稠油油田高效节能开发配套关键技术;三次采油配套关键技术;“高温、高压、高酸性”(以下简称“三高”)气田高效安全开发配套关键技术;高含CO2 气田开发与CO2 驱油提高采收率地面工程配套技术;非常规气田经济有效开发配套关键技术等几项有针对性的油气田开发地面工程配套关键技术及多项特色技术。
并结合当前油气田地面工程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面工程关键技术优化简化建设投资经济效益自2008 年10 月至今,为了适应原油稳定增长、天然气跨越式发展对地面工程快速建设产能的需要,中国石油大力推广了油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工作,进一步促进了地面工程技术的发展。
目前,在地面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地面工程已经形成了几项有针对性的油气田开发地面工程配套关键技术及多项特色技术,有效地支撑了油气田的高效开发。
一、油气田地面工程取得的技术成果1.二次开发油田地面工程优化简化关键技术以“站场布局优化、油井软件计量、油井单管串接、不加热常温集输、常温原油脱水、常温污水处理、注水井稳流配水”等技术为核心的优化简化技术体系,解决了一些老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后,已建的地面系统工艺不适应、运行能耗高、系统维护成本高、安全环保隐患大等问题。
2.稠油油田高效节能开发地面工程关键技术以“大型过热蒸汽注汽锅炉、蒸汽等干度分配和计量、高温脱水和高温采出水处理、热能综合利用、采出水回用锅炉”等为核心的地面工程工艺技术,确保了稠油油田的高效节能开发。
3.三次采油地面工程关键技术以“集中配制、分散注入、一泵多井”的配注工艺,“一段游离水脱除、二段电化学脱水”的含聚合物原油脱水工艺,“曝气沉降、气浮分离、石英砂双层过滤”的采出水处理工艺,这 3 项技术构成了三次采油地面工程配套技术,简化了配制、注入工艺,减少了配制设备,解决了三次采油油田采出液原油破乳脱水困难以及含油污水处理成本高的难题,提高了处理效率,保证了原油脱水和污水处理的达标。
深水油气田开发的海上天然气开采技术研究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石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深水油气田开发成为全球能源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而在深水油气田中,海上天然气的开采技术研究则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挑战。
本文将对海上天然气开采技术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其技术原理、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海上天然气开采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海底设备与系统、生产工艺、环境保护与安全措施。
首先,海上天然气开采技术主要涉及到海底设备与系统的研发。
这些设备包括海底生产系统、管道、海底井下设备等。
海底生产系统是实现天然气开采的关键设备,一般包括生产平台、采气井和动力系统等。
目前,常用的海底生产系统有浮式生产系统和固定式生产系统。
浮式生产系统适用于深水区域,它采用浮式结构,通过系泊系统固定在海底;固定式生产系统适用于浅水区域,它通过吊装的方式固定在海底。
此外,海上天然气开采还需要有海底管道将气体输送到岸上,因此管道的设计和敷设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其次,生产工艺是海上天然气开采技术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井下作业、气体采集和处理等。
井下作业是指在井下进行的开采过程中的各项操作。
由于深水油气田的水深较大,井下作业相对复杂,需要设计相应的井下设备和工具进行作业。
气体采集是指将天然气从井口收集起来并输送到生产系统中。
处理工艺一般包括除水、除硫、除杂等工序,通过处理使天然气达到标准要求,便于输送和应用。
生产工艺的研究和改进能够提高天然气开采效率和产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另外,环境保护与安全措施也是海上天然气开采技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深水油气田的开发环境复杂,水深大、气候恶劣,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和安全措施。
环境保护主要涉及物种保护、废水处理、废气排放等方面;安全措施包括设备安全、人员安全、防火爆炸等。
在深水油气田的开发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安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目前,海上天然气开采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
2018年05月油气田地面工程关键技术及发展蒋勃宇(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采油厂第二油矿十一区一队,黑龙江大庆163513)摘要:本文阐述了油气田地面工程的关键技术,包括稠油油田高效节能关键技术、三次采油关键技术、“三高”气田高效安全开发关键技术、高含CO 2气田开发及驱油采收率技术等,并结合当前油气田地面工程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今后发展方向,通过加强科研攻关及推广,来促进油气地面工程关键技术发展。
关键词:油气田地面工程;关键技术;技术发展方向为了保证原油生产的安全性,满足我国石油需求,通过加强油气田地面工程的建设,推广油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能够提高我国石油产业生产效率。
现如今,包括三次采油关键技术、稠油油田高效节能关键技术在内的地面工程关键技术,提高了油气田开发质量,也为油气田地面工程技术提供了发展方向。
1油气田地面工程的关键技术1.1稠油油田高效节能关键技术稠油油田高效节能技术主要包括过热蒸汽注汽锅炉、蒸汽等干度分配和计量等内容。
在油气田地面工程生产时,原油高温脱水及高温采出水处理等工艺,需要使用能够稠油技术,才能很好的利用锅炉热能,提高稠油油田的开发及能源利用。
1.2三次采油关键技术此项技术主要包括“一泵多井”的集中配注工艺、“二段电化学脱水”原油脱水工艺等。
使用这种工艺能够简化原油的配置及脱水工艺,同时减少了设备使用频率,解决了三次采油油田的原油破乳脱水问题、污水处理成本过高等问题,进而简化了原油处理工序,使得原油脱水质量达标[1]。
1.3“三高”气田高效安全开发关键技术高压集气、J-T 阀节流制冷脱烃等技术是“非酸性技术”的核心内容,同时,湿气集输、MDEA 脱硫、CPS 、SCOT 等“酸性技术”技术的联合应用,为“三高”气田的安全开发提供保证。
1.4高含CO 2气田开发及驱油采收率技术高含CO 2气田开发技术主要包括了高压集气、MDEA 脱CO 2等核心内容,在为油气田原油输送、驱油等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能够保证高CO 2的油气田安全合理开发,既提高了油气田的资源采收率,又保护了自然环境,使得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发展相结合。
煤层气1、煤层气井钻井工艺技术的特点是什么?(1)井身结构煤层气井的试井开采工艺步骤是套管射孔、水力压裂、抽排降压、解吸采气。
因此, 确定煤层气井井身结构时必须综合考虑首先, 技术套管尽童下至煤层顶部地层, 避免发生漏、塌、卡等复杂情况, 确保煤层井段采用低密度优质钻井液, 实施近平衡钻井技术, 有效地保护煤储层。
其次, 煤层底界到套管浮箍的‘口袋”留深应满足煤层含水量及完并降压采气的要求, 试井抽排时既可容纳一定沐积的地层水利于降低地层压力, 使甲烷气尽快解吸, 又要便于聚集产出的煤粉及碎屑物, 防止堵塞渗流通道。
所以, 一般口袋长一。
第三, 生产套管固井时采用两凝水泥, 煤层段采用正常密度水泥浆, 以提高水泥环强度和封固质量上部井段采用低密度水泥浆, 以防止水泥浆失重影响固井质量。
(2)钻井工艺煤岩机械强度低, 可钻性好, 但易破碎垮塌, 造成井下复杂情况。
在煤层段制定钻井参数的原则是, 既要做到安全生产, 又能有效地保护煤层。
煤层段钻井技术措施是放大钻头喷嘴尺寸, 减少压降及循环压耗, 防止射流冲蚀井壁钻具组合采用光钻挺加随钻震击器结构, 当煤岩垮塌井下出现复杂情况时, 能及时处理煤层气井的钻井参数与常规油气井相比,钻压、排量和泵压较低见表接单根前将井底煤层岩屑循环干净, 上提下放无阻卡后先提出方钻杆再停泵, 接单根后先开泵再慢慢下放钻具起钻前循环钻井液时, 钻头应避开煤层段起下钻控制速度, 下钻到底后用小排量慢慢顶通水眼, 禁止堵水眼后憋回压大幅度猛提猛放,防止因操作不当产生压力激动损害煤层。
(3)钻井液钻井液煤储层孔隙压力低渗透性差钻井液侵入将会导致煤层污染影响煤层的产量。
1因此, 实施煤储层保护技术难度较大。
(4)取心工艺煤层取心不但要求煤心完整,而且应尽量减少甲烷吸附气的散失, 这样才能正确计算吨煤含气量, 预测产气能力, 确定钻井布置和开采方式。
甲烷含气量测定的误差取决于煤层岩心从取心钻进到装入解吸罐所用时间的长短, 即取心时间、起钻时间和煤心样品到达地面后装入密封解吸罐所需时间的总和越短越好。
油气田开发技术进展一、油气田开发的过程描述油气田开发是一个不断重复、完善、探索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科学探讨系统,其过程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地震勘探阶段:这个阶段人们通过投入巨大的资金发现油气藏。
主要是通过打第一口探井,进行试井分析,初步落实油气藏;二是评价阶段,通过获得评价井的资料,经过现代试井测试与分析,落实油藏储量、面积的大小和产能等。
三是投入开发阶段:主要是进行开发方案设计,部署开发井,大规模的投入石油开采。
四是调整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开发技术,不断的调整开发方案,获得最大产量。
二、油气田开发的特点油气田开发具有如下的特点:油气田开发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改变油藏生产使之更符合生产的过程。
油气藏是流体矿场、必须将其作为整体来进行研究。
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每一口井的双重作用即生产与信息的作用。
油气田开发是技术密集、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工程。
三、我国油气田的基本特点(六类)1、中、高渗透性多油层砂岩油藏---大庆储层特点:渗透性好,层多、层薄开发特点:合层开采、分层开采2、稠油疏松砂岩油藏---辽河储层特点:埋深浅、渗透性好流体特点:流体粘度高、难于流动3、裂缝--孔隙性碳酸岩底水油藏--华北储层特点:存在裂缝、产量高开发特点:水往裂缝中窜、采收率低4、复杂断块油藏---华北储层特点:储层小、储量低开发特点:很难形成井网5、低渗砂岩油气藏---长庆、四川德阳新场气体储层特点:渗透率很低、自然产量很少开发特点:开发前先进行压裂6、裂缝--孔隙砂岩油藏---吉林油田储层特点:既存在孔隙、又存在裂缝开发特点:既要利用裂缝又要避免裂缝带来的危害。
四、油气田开发工程目前面临的难题1、新发现的油田多为低渗透、难动用。
目前在东部和西部发现的油田中,一般都是低渗透、难动用的储量,目前新发现的油田,有80%以上都是这类储量。
2、老油田开发处于高含水期,含水率达到80%以上,有的达到90%以上。
如大庆油田是我国特大油田(是世界级的大油田)已经稳产了25年。
3、新发现的油田还有很多是深埋藏、高粘度的油田。
目前在东部和西部发现的油田中,有部分是深埋藏(5000米以上)高粘度(10000厘泊)。
4、三次采油面临投入产出低的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三次采油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但是,面临成本高低效率的问题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五、油气田开发工程急需研究的问题1、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问题。
目前的我国注水开发的油田,一般的采收率在25%-35%的范围内,还有大量的原油滞留在储层中,无法开采出来,造成资源浪费。
2、提高单井产量的问题。
目前的我国注水开发的油田,一般的采收率在25%-35%的范围内。
3、提高开发的经济效应。
目前我过开发石油面临经济效应的问题---经济效应比较差。
4、提高勘探的成功率。
5、寻找老油田的剩余油分布。
6、寻找新的后备资源的问题。
六、油气田开发技术应用进展。
油气田开发技术发展历程建国以来,我国油气田开发技术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学习探索,初步掌握油田开发方法和技术。
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先后开展了玉门老君庙L油藏和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一二三四区的油田开发方案设计研究与编制,逐步开展注水开发的现场试验,研究相应的采油技术。
在这个阶段,初步掌握了油田开发地质、油藏工程设计、注水工艺、人工举升、水力压裂及井下维修作业等基本的油田开发与采油工艺技术。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自主创新,建立了陆相沉积油藏注水开发和分层开采的工艺技术系列主要是随着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等陆相湖盆沉积油藏的相继投入开发,在没有任何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前提下,通过对陆相湖盆沉积油藏的研究,相继创立了早期注水,分层注水、分层采油、分层测试、分层改造、分层研究、分层管理等一整套分层开采工艺技术,同时创立了断块复式油藏滚动勘探开发程序和相应的配套工艺技术系列。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开发多种类油藏,形成不同油藏开发模式和配套工艺技术。
这一阶段,形成了以任丘为代表的碳酸盐岩古潜山油藏,采用了边、底部注水、稀井高产开发方式;以孤岛为代表的常规稠油油藏采用了高压强化注水、大泵提高采液量等开发方式及先期防砂、堵水调剖、掺水降粘的工艺技术;以大庆喇嘛甸和中原濮西油田为代表的气顶油藏采用了先采纯油区、后采油气缓冲区及气区,在油气边界气区注水建立隔离带的开发程序和开发方案;对低渗—特低渗透性油田采用了早期注水、压裂投产和保护油层等系列化开发方式及工艺技术,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以注水开发为主体的油田开发方式及采油工艺技术。
第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调整提高,组织老油田调整,开发稠油、高凝析油等特殊油藏,研究提高采收率技术。
首先是发展了提高水区采收率技术,主要是针对已经全面进入高含水才有阶段,含水上升和原油产量递减速度加快的老油田,组织了油藏精细描述、油藏数值模拟和先进采油技术的科技攻关,对高含水油田进行了全面开发调整。
其次是研究稠油技术,攻克深井蒸汽吞吐工艺,打开了稠油开发新局面。
攻克了深井(1000—1600米)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工艺技术,包括油藏工程开发设计方法和以隔热技术为中心的高压、高温注蒸气的采油技术。
三是开展了三次采油技术攻关,为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这期间掌握了聚合物驱油室内评价、现场试验方案设计以及油田现场实施的地面—地下工艺流程技术。
第五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执行“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方针,油气开发科技高速发展。
一是东部注水开发油田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全面开展“稳油控水”技术攻关,提高水驱采收率、延长稳产期。
主要形成了以细分沉积相为主的油藏精细描述、水淹层测井和油藏开发精细数值模拟技术。
二是发展了三次采油技术,主要是通过七五、八五攻关,形成了系统的聚合物驱油技术,成为了注水开发油田特高含水阶段提高采收率、增产原油的主要接替技术。
同时发展了化学驱、注气混相驱、非混相驱及微生物采油技术。
三是全面发展了特殊类型油气田开发技术。
主要是针对特低渗透油藏,发展了地应力研究与裂缝预测技术、注水开发油藏整体压裂井网优化设计、水平井开采技术和保护油层技术;针对挥发性轻质油藏,发展了注水保持压力及注气混相驱开采方式的研究及现场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同时开展了海相底水油藏水平井开采技术和循环注气开采凝析油气田技术,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高新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进展情况1、高新技术的概述高新技术主要涉及八大领域即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利于环境的新技术及管理科学技术等。
2、信息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1)信息技术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发展趋势一是网络化趋势:由于石油作业存在地理位置遥远、作业区域宽广等困难,而网络的发展正好解决这个问题二是有形化、可视化趋势,将油藏或者开发过程从文字的描述到图形和三维表达方向发展。
三是集成化趋势:从单一的软件向集成化的趋势发展,如:workben 将测井、油藏描述、试井、数值模拟、动态分析、节点系统分析等作为一个整体的软件包四是智能化趋势,主要包括开发中各个环节的智能化趋势;设备的智能化趋势;决策的智能化趋势。
(2)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传统技术的发展(十大技术的发展)一是盆地模拟技术:模拟盆地的地质演化过程,有助于确定一个盆地是否生烃、烃的运移以及是否被保存、形成油藏。
由过去简单的、不超过10万个方程组成的一维模型发展成1000万个方程组成的三维模型,可以模型构造运动、有机质的转化以及流体的流动,达到模拟的精细化和可视化。
二是地震成像,主要是利用智能化软件把从传统的地震资料二维的剖面和构造图处理成现代的地震资料的三维真实的图形。
三是四维地震即时间推移地震,实现了提高油藏描述的质量、追踪流体界面变化、确定剩余油分布的目标。
四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展现开发的整个过程,达到了极大增加网格节点,可以达到100万、甚至千万的网格节点的效果。
五是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人工世界、用户沉侵其中,可以用直觉、自然的方式操纵对象,并与对象互动。
六是过程模拟和实时优化,主要是模拟油井生产过程,将地下、井筒、地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模拟,根据模拟的结果与实际生产的结果、调整开发和开采的策略,达到整个开发过程的最优化。
(3)信息技术在油田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得到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利用网络进行数据传递和业务管理;二是发展三维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三是发展海量信息的组织与集成技术;四是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五是发展了石油电子商务技术。
3、生物工程技术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该技术已经渗透到石油工业的各个领域,生物技术的发展正在为石油工业创造新的技术和机遇。
(1)微生物勘探技术得到了发展。
目前其应用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在勘探初期或者野猫井阶段,首先使用微生物技术确定前景区域,然后再使用高成本的勘探技术,可以极大的降低勘探成本;二是在永冻区,可以成为二维或者三维勘探的辅助技术。
三是利用微生物技术,可以提供远景级别评价,可以发现多种类型的油气藏,特别是岩性油气藏和分布狭窄的冲积扇油气藏。
四是能够指示出地下断层构造,在成熟的勘探区,采用小距离的采样间距,可以查明未发现的含油气圈闭及漏失的油气藏等等。
(2)微生物采油技术得到有效发展。
微生物采油技术主要应用于提高采收率范畴,近年来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主要从单井激励、强化水驱提高采收率到选择性封堵地层、油水井调清防蜡、重油降粘、压裂后的地层伤害生物修复、破乳、防垢、防腐除锈、油污处理等多方面拓展。
4、新材料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近年来材料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传统结构材料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如记忆合金、压电陶瓷等新功能材料。
同时,新兴表面技术与工艺使得材料或装备表面的耐磨、耐蚀等性能得到很大提高。
这些新材料的出现,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可行的工具,对油气田开发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高性能的金属材料,主要用于制造套管、油管、抽油设备等。
二是先进的陶瓷材料,随着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光电子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现有的传统材料已难以满足要求,陶瓷材料以其独有的耐热、耐磨、防腐、轻质、绝缘、隔热等优点,成为新材料的发展重点之一。
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陶瓷正在成为一些先进的钻井设备零部件、采油机器部件以及各种抽油泵、球阀、管接头、各种管道等许多需要耐腐蚀、耐磨的零部件的替代品,时期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同时,陶瓷材料还是油田增产措施主要工艺技术之一--压裂技术使用得重要支撑剂之一。